發現台灣發現我
關燈
小
中
大
的彈性。
用雜志和磚頭修理木床的權宜之計,是一種彈性。
"将就點吧!"我們常說。
"過得去就好!"我們常聽說。
把滾動晃動的抽屜擺上卡車哐當嘩啦地搬家,是一種彈性。
"沒關系啦!"是我們的口頭禅,"請裁請裁啦:"是最友好的用辭。
抓起一支牙刷就可以浪迹天涯,是一種彈性。
"四海為家嘛!"大家彼此安慰,拍拍各自的肩膀。
這種彈性像水,碰到山就往谷底流下去;也像草,砥到石磚就從縫裡鑽出來。
街市燈海太令人眼光缭亂了嗎?槟榔小販就裝置更刺激人耳目的警用燈。
高速公路上堵車了嗎?路肩就成為康莊大道。
"此路不通"的牌子挂了出來?且慢,咱們給他開出一條路來。
大漢溪河床上那條蜿蜿蜒蜒、崎岖不平的泥路,那大泥坑上兩道單薄的木條——究竟是台灣孩子的缺點還是他的成就?我的意思是說,你要譴責他的違法脫序,還是贊美他的勇于闖蕩、不怕阻撓? 9 這是個森林裡的小木屋,我們坐在火焰熊熊的壁爐邊看書。
他在讀一篇報導:從前東德公安部的秘密忠誠資料現在在太陽下攤開,好像你突然翻開一個久置濕苔上的石塊,陰濕處的惡形惡狀的爬蟲全現了出來。
德國舉國上下在追讨從前為秘密警察工作的線民……用日爾曼人一貫的楔而不舍的精準,面對自己不愉快的過去。
我在讀"天下"出版的《發現台灣》已經是第二遍了。
不瞞你,我沒讀過台灣史。
台灣的孩子沒讀過台灣史?正是。
我讀過中國曆史、英國曆史、美國曆史、德國曆史、猶太人的曆史、吉普賽人的曆史……可是,我不曾讀過台灣史(其實不必對你覺得羞愧,因為我想你八成也沒讀過);我們一直不太把台灣當一回事。
讀《發現台灣》的感想,就好像,這台灣的孩子我已經認識了一輩子的時間,卻第一次看見屬于他的照片簿。
簿子裡有發黃的照片,照片下面有母親的手迹,寫着孩子胎記的顔色、第一次摔破頭的地方、上學時走過的路、第一篇作文……對着照片本子我輕聲"啊"了出來,"對,他就是這一副德性,原來如此——" 黯黃的照片再度提醒我: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
三百年前在狂風巨浪中跟路上岸的是移民,四十年前從擁擠不堪的軍艦上倉皇入港的,是移民,也是難民。
對移民,這海島是個供人開發掠奪的地方;對難民,這是一個暫時歇腳的地方。
移民的開發心态,使原本樟木産量舉世無雙的台灣今天看不見幾株樟樹;難民的苟且心态,使人口早超出五百萬的大台北到九十年代還沒有一個暢流的捷運系統。
是因為,當初來的時候,草莽初辟,搭個竹篷就得睡一家大小,所以養成了用磚塊和雜志修床的習慣吧。
(華德指着修好的床說:"這床還可以用上一百年!"我說:"誰管一百年以後的事?")是因為,唐陶宋瓷都在"老家",所以不在乎哐當嘩啦地搬家,摔破幾個大同磁碗吧。
難道不是因為,當年從湖南流離到浙江,從浙江颠沛到海南,從海南亡命到台灣,身上唯一的财産是奶奶臨行密密相縫的一隻布鞋。
難道不是因為那流離颠沛的命運,所以我年邁的中國父母到今天還保留了适應飄泊的自衛本能?你可以贊美他們的彈性,但是知曉他們的彈性來自哪裡,令我神傷。
移民,自然也是拓荒者。
拓荒者的人生課題不在禮法的傳承維系.那是舊社會的規則。
在瘴疠叢生的新世界裡,重要的是如何闖出路來。
對大自然的險惡,用柴刀和臂力去闖;對政治勢力的險惡,用機智和狡狯去繞。
荷蘭人、鄭成功、清政府、日本天皇、國民黨,各有各的統治方式,統治方式就是所謂"法"。
對于拓荒者,守不守"法"隻是末節,達不達到生存目的才是主題。
法無礙于目的就容忍它,法有礙于目的就繞過它。
這并不稀奇。
澳洲人也有這個個性,早期的美國人更是。
你也記得嗎?西部片裡的英雄,可多半不是那呆頭呆腦的警長,而往往是那一槍在手、恩怨自決、單騎闖天下的好漢。
從法治的眼光看,咱們的廖添丁可是個該受管訓的甲級流氓。
法,對于台灣移民的孩子,就像大漢溪邊伫立的"此橋不通"的木牌,繞過它!路是人走出來的。
隻要達到目的,沒有人在乎河床地通車嚴重的破壞環境,沒有人在乎路肩超車會肇成最緻命的車禍,沒有人在乎槟榔攤上亂真的警用燈威脅了真正警燈的作用…… 那個不能容忍我十公分"侵占"的德國警察會覺得台灣人這種對法和秩序的蔑視是駭人聽聞,匪夷所思;來歐的朋友也搖頭:你不知道,台灣的脫序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太亂了,太亂了! 我怎麼會不知道?你忘了《野火集》是誰寫的。
可是,不管你喜不喜歡,台灣人這種山不轉路轉的伸縮性,這種蔑視成規的草莽性格,這
用雜志和磚頭修理木床的權宜之計,是一種彈性。
"将就點吧!"我們常說。
"過得去就好!"我們常聽說。
把滾動晃動的抽屜擺上卡車哐當嘩啦地搬家,是一種彈性。
"沒關系啦!"是我們的口頭禅,"請裁請裁啦:"是最友好的用辭。
抓起一支牙刷就可以浪迹天涯,是一種彈性。
"四海為家嘛!"大家彼此安慰,拍拍各自的肩膀。
這種彈性像水,碰到山就往谷底流下去;也像草,砥到石磚就從縫裡鑽出來。
街市燈海太令人眼光缭亂了嗎?槟榔小販就裝置更刺激人耳目的警用燈。
高速公路上堵車了嗎?路肩就成為康莊大道。
"此路不通"的牌子挂了出來?且慢,咱們給他開出一條路來。
大漢溪河床上那條蜿蜿蜒蜒、崎岖不平的泥路,那大泥坑上兩道單薄的木條——究竟是台灣孩子的缺點還是他的成就?我的意思是說,你要譴責他的違法脫序,還是贊美他的勇于闖蕩、不怕阻撓? 9 這是個森林裡的小木屋,我們坐在火焰熊熊的壁爐邊看書。
他在讀一篇報導:從前東德公安部的秘密忠誠資料現在在太陽下攤開,好像你突然翻開一個久置濕苔上的石塊,陰濕處的惡形惡狀的爬蟲全現了出來。
德國舉國上下在追讨從前為秘密警察工作的線民……用日爾曼人一貫的楔而不舍的精準,面對自己不愉快的過去。
我在讀"天下"出版的《發現台灣》已經是第二遍了。
不瞞你,我沒讀過台灣史。
台灣的孩子沒讀過台灣史?正是。
我讀過中國曆史、英國曆史、美國曆史、德國曆史、猶太人的曆史、吉普賽人的曆史……可是,我不曾讀過台灣史(其實不必對你覺得羞愧,因為我想你八成也沒讀過);我們一直不太把台灣當一回事。
讀《發現台灣》的感想,就好像,這台灣的孩子我已經認識了一輩子的時間,卻第一次看見屬于他的照片簿。
簿子裡有發黃的照片,照片下面有母親的手迹,寫着孩子胎記的顔色、第一次摔破頭的地方、上學時走過的路、第一篇作文……對着照片本子我輕聲"啊"了出來,"對,他就是這一副德性,原來如此——" 黯黃的照片再度提醒我: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
三百年前在狂風巨浪中跟路上岸的是移民,四十年前從擁擠不堪的軍艦上倉皇入港的,是移民,也是難民。
對移民,這海島是個供人開發掠奪的地方;對難民,這是一個暫時歇腳的地方。
移民的開發心态,使原本樟木産量舉世無雙的台灣今天看不見幾株樟樹;難民的苟且心态,使人口早超出五百萬的大台北到九十年代還沒有一個暢流的捷運系統。
是因為,當初來的時候,草莽初辟,搭個竹篷就得睡一家大小,所以養成了用磚塊和雜志修床的習慣吧。
(華德指着修好的床說:"這床還可以用上一百年!"我說:"誰管一百年以後的事?")是因為,唐陶宋瓷都在"老家",所以不在乎哐當嘩啦地搬家,摔破幾個大同磁碗吧。
難道不是因為,當年從湖南流離到浙江,從浙江颠沛到海南,從海南亡命到台灣,身上唯一的财産是奶奶臨行密密相縫的一隻布鞋。
難道不是因為那流離颠沛的命運,所以我年邁的中國父母到今天還保留了适應飄泊的自衛本能?你可以贊美他們的彈性,但是知曉他們的彈性來自哪裡,令我神傷。
移民,自然也是拓荒者。
拓荒者的人生課題不在禮法的傳承維系.那是舊社會的規則。
在瘴疠叢生的新世界裡,重要的是如何闖出路來。
對大自然的險惡,用柴刀和臂力去闖;對政治勢力的險惡,用機智和狡狯去繞。
荷蘭人、鄭成功、清政府、日本天皇、國民黨,各有各的統治方式,統治方式就是所謂"法"。
對于拓荒者,守不守"法"隻是末節,達不達到生存目的才是主題。
法無礙于目的就容忍它,法有礙于目的就繞過它。
這并不稀奇。
澳洲人也有這個個性,早期的美國人更是。
你也記得嗎?西部片裡的英雄,可多半不是那呆頭呆腦的警長,而往往是那一槍在手、恩怨自決、單騎闖天下的好漢。
從法治的眼光看,咱們的廖添丁可是個該受管訓的甲級流氓。
法,對于台灣移民的孩子,就像大漢溪邊伫立的"此橋不通"的木牌,繞過它!路是人走出來的。
隻要達到目的,沒有人在乎河床地通車嚴重的破壞環境,沒有人在乎路肩超車會肇成最緻命的車禍,沒有人在乎槟榔攤上亂真的警用燈威脅了真正警燈的作用…… 那個不能容忍我十公分"侵占"的德國警察會覺得台灣人這種對法和秩序的蔑視是駭人聽聞,匪夷所思;來歐的朋友也搖頭:你不知道,台灣的脫序實在令人難以忍受,太亂了,太亂了! 我怎麼會不知道?你忘了《野火集》是誰寫的。
可是,不管你喜不喜歡,台灣人這種山不轉路轉的伸縮性,這種蔑視成規的草莽性格,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