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奇異果——一年以後
關燈
小
中
大
對許多德國人,去年的十月三日仍像昨天一樣的印象鮮明,因為那是曆史的一刻:被政治與仇恨分割四十年的兩個德國,經過一個最"光榮"的和平革命,終于統一了。
分隔柏林的布蘭登堡門下,成千上萬的人們手挽着手,無所事事地走來走去,隻是為了要呼吸一下自由的氣氛,感覺一下自然洋溢的同胞感情。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為共同的德國命運熱烈地歡唱。
對許多德國人,去年的十月三日已經遙遠得恍如隔世;一年來,太多的困難和痛苦使人無暇去回憶那感情沖動的一刻。
更多的人——去年十月三日捧着鮮花和香槟在街上狂歡的人——今天在自問,命運是否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雖然他們大半不知道,究竟有沒有所謂另一條路。
西佬(wessies)本來也就預期統一的代價将很昂貴,一年之後,他們才體驗到,那代價是一個無底黑洞。
就看今年的數字吧。
九億馬克(約四億美元)要花在德東——給德東人民社會福利、修路造橋、改建學校等。
"德國統一基金"準備了近十二億馬克,今年用掉三億。
這筆錢大部是貸款,也就是說,巨大的利息得由納稅人來出。
德東信貸公司,由聯邦政府組織起來專門經營或出售德東企業的機構,今年需要兩億馬克。
明年的數目大概更高。
這個"國營"公司是一個過渡性質的機構,将從前屬于東德政府的上萬個大小公司作全盤清理的工作。
在一九九七年之前,聯邦郵局要用将近六億馬克去改建德東的電訊系統。
一億馬克,要用在幫助德東人改善他們的住屋。
最令德國人頭疼的,是統一的"感謝稅"。
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促成了德國統一,德國背負了一份人情債。
蘇聯瀕臨破産,德國若不援助,恐怕有成千上萬的蘇聯難民擁入德國,造成社會不安。
這些問題,不得不用錢解決。
将來對蘇聯的各種投資和經援不提,僅隻和統一有關的——幫助蘇聯自德東撤軍、補償蘇聯在東德的損失……代價就是五億馬克。
還有從前東德所欠的外資貸款,還有從前在東德擁有資産的人要求國家賠償,還有東德工業所遺留下來的嚴重環境污染需要清理,還有…… 統一的昂貴令人瞠目結舌。
西佬的不安自然容易理解。
這種不安導緻對執政黨的不滿,最新的民意測驗顯示,在野的社民黨領先了科爾的基民黨。
西佬覺得口袋裡的錢不斷地流向東方,可是受惠的東佬卻又不怎麼快樂。
原來吃國家大鍋飯的工廠現在倒閉了,原來需要五個人的工作現在發現隻需要一個人。
裁員、遣散、失業…… 從前,店鋪裡空空蕩蕩,買不到東西;現在,店鋪裡應有盡有,隻是買不起。
從前,以為争取到了民主就等于争取到西方的物質享受,現在發覺,自己成為仰賴救濟金的失業遊民。
于是,一年半前擁向街頭高喊"民主自由"的人,現在又擁向街頭,高舉的标幟上寫着: "基民黨,你出賣了我們!" 在柏林一個馬克斯銅像基座上,有人用噴漆塗着: "再來一次的話,我們一定會成。
" ※※※ 當然,沒有幾個德東人真願意再回到獨裁的時代去,隻是由于原先對統一充滿了感情的激蕩,對經濟現實又一知半解,滿懷幻想;許多人,面對轉型期的殘酷淘汰,難免就轉為失望而憤恨, 統一一年之後的今天,民族的結合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沒有人再去為統一寫詩或流淚了。
西佬和東佬都在忙着面對現實;現實,常使兩邊兄弟怒目相對——東德的末代總理戴麥哲爾,在當了一年國會代表之後,終于又拂袖而去,永久脫離政壇。
西佬覺得"我已經犧牲很多",東佬覺得"諾言根本沒有實現"——這兩種不滿情緒的震蕩,還有東西方心态的基本不同,可以由一場政壇對話和"吵架"刻畫。
(節譯) 修柏樂是現任内政部長,一九八九年的統一條約由他主導。
烏爾曼,在和平革命起始時,組織了"立即民主",參加了當時和西德政府對商的圓桌會議,而後在東德過渡政府中任政務委員。
兩人,一西一東,都是當年直接參與促成統一的重要人物。
(原載《明鏡周刊》,九月三十日) 問:去年統一日,給你們印象至深的是什麼? 修:是十月三日那天夜晚。
在國會大廈前,那種極為沉靜的慶祝。
沒有大聲喧嘩、沒有大張旗鼓、沒有嚣張的民族主義,而純粹的隻是一種喜悅。
烏:
分隔柏林的布蘭登堡門下,成千上萬的人們手挽着手,無所事事地走來走去,隻是為了要呼吸一下自由的氣氛,感覺一下自然洋溢的同胞感情。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為共同的德國命運熱烈地歡唱。
對許多德國人,去年的十月三日已經遙遠得恍如隔世;一年來,太多的困難和痛苦使人無暇去回憶那感情沖動的一刻。
更多的人——去年十月三日捧着鮮花和香槟在街上狂歡的人——今天在自問,命運是否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雖然他們大半不知道,究竟有沒有所謂另一條路。
西佬(wessies)本來也就預期統一的代價将很昂貴,一年之後,他們才體驗到,那代價是一個無底黑洞。
就看今年的數字吧。
九億馬克(約四億美元)要花在德東——給德東人民社會福利、修路造橋、改建學校等。
"德國統一基金"準備了近十二億馬克,今年用掉三億。
這筆錢大部是貸款,也就是說,巨大的利息得由納稅人來出。
德東信貸公司,由聯邦政府組織起來專門經營或出售德東企業的機構,今年需要兩億馬克。
明年的數目大概更高。
這個"國營"公司是一個過渡性質的機構,将從前屬于東德政府的上萬個大小公司作全盤清理的工作。
在一九九七年之前,聯邦郵局要用将近六億馬克去改建德東的電訊系統。
一億馬克,要用在幫助德東人改善他們的住屋。
最令德國人頭疼的,是統一的"感謝稅"。
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促成了德國統一,德國背負了一份人情債。
蘇聯瀕臨破産,德國若不援助,恐怕有成千上萬的蘇聯難民擁入德國,造成社會不安。
這些問題,不得不用錢解決。
将來對蘇聯的各種投資和經援不提,僅隻和統一有關的——幫助蘇聯自德東撤軍、補償蘇聯在東德的損失……代價就是五億馬克。
還有從前東德所欠的外資貸款,還有從前在東德擁有資産的人要求國家賠償,還有東德工業所遺留下來的嚴重環境污染需要清理,還有…… 統一的昂貴令人瞠目結舌。
西佬的不安自然容易理解。
這種不安導緻對執政黨的不滿,最新的民意測驗顯示,在野的社民黨領先了科爾的基民黨。
西佬覺得口袋裡的錢不斷地流向東方,可是受惠的東佬卻又不怎麼快樂。
原來吃國家大鍋飯的工廠現在倒閉了,原來需要五個人的工作現在發現隻需要一個人。
裁員、遣散、失業…… 從前,店鋪裡空空蕩蕩,買不到東西;現在,店鋪裡應有盡有,隻是買不起。
從前,以為争取到了民主就等于争取到西方的物質享受,現在發覺,自己成為仰賴救濟金的失業遊民。
于是,一年半前擁向街頭高喊"民主自由"的人,現在又擁向街頭,高舉的标幟上寫着: "基民黨,你出賣了我們!" 在柏林一個馬克斯銅像基座上,有人用噴漆塗着: "再來一次的話,我們一定會成。
" ※※※ 當然,沒有幾個德東人真願意再回到獨裁的時代去,隻是由于原先對統一充滿了感情的激蕩,對經濟現實又一知半解,滿懷幻想;許多人,面對轉型期的殘酷淘汰,難免就轉為失望而憤恨, 統一一年之後的今天,民族的結合已經成為一個事實,沒有人再去為統一寫詩或流淚了。
西佬和東佬都在忙着面對現實;現實,常使兩邊兄弟怒目相對——東德的末代總理戴麥哲爾,在當了一年國會代表之後,終于又拂袖而去,永久脫離政壇。
西佬覺得"我已經犧牲很多",東佬覺得"諾言根本沒有實現"——這兩種不滿情緒的震蕩,還有東西方心态的基本不同,可以由一場政壇對話和"吵架"刻畫。
(節譯) 修柏樂是現任内政部長,一九八九年的統一條約由他主導。
烏爾曼,在和平革命起始時,組織了"立即民主",參加了當時和西德政府對商的圓桌會議,而後在東德過渡政府中任政務委員。
兩人,一西一東,都是當年直接參與促成統一的重要人物。
(原載《明鏡周刊》,九月三十日) 問:去年統一日,給你們印象至深的是什麼? 修:是十月三日那天夜晚。
在國會大廈前,那種極為沉靜的慶祝。
沒有大聲喧嘩、沒有大張旗鼓、沒有嚣張的民族主義,而純粹的隻是一種喜悅。
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