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一刻

關燈
夜幕垂下,柏林又沸騰起來。

    象征分裂也象征統一的布蘭登堡廣場,被燈光照得像白晝一樣。

    東邊和西邊的人潮混在一起流動。

    爆火向夜空中沖射,香槟酒夾在腋下,金紅黑三色德國國旗飄在人潮的頭上。

     百姓在大街上以摩肩擦踵的喜悅來慶祝,名流政要則聚集在傳統的柏林劇院裡聽萊比錫和柏林的交響樂團、合唱團演奏音樂。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和大合唱好像埋伏了多少年,就等待這曆史的一刻,為德國的民族表達心聲。

    樂團指揮馬素爾曾經勇敢地領導群衆和強權對抗;一年前,當他和百萬的來比錫市民在街頭示威抗議的時候,大概做夢也不敢想象,今晚,在世界眼光的焦點,他為日爾曼民族的統一演奏貝多芬的音樂。

     曆史的一刻。

     教堂鐘聲響起,一面巨大的國旗在國歌聲中緩緩上升,在一九九○年十月二日的子夜,十月三日的零時。

     沒有冗長的演講,沒有繁複的儀式,整個德國統一的典禮,就隻是一面國旗的上升,在教堂的鐘聲和貝多芬及海頓的音樂聲中。

    前後不過五分鐘。

    極為隆重。

    極其簡單。

     在這曆史的一刻之前,已經有許多令人喟歎深思的時刻。

     十月二日,英、美、法、蘇四國,在柏林的占領區上,各自降下自己的國旗。

    戰後四十五年之後的今日,列強把國家主權還給了德國;從今天開始,柏林市民不再是二等公民。

     十月二日,東柏林的警察局大樓牆上的标徽被卸了下來,換上聯邦的新牌。

    警察,褪下原有的制服、警帽,穿上西德警察的綠色制服。

     十月二日,幾個月來曆經驚濤駭浪的東德國會,開了最後一次會議。

    今年三月他們被選出來,就是為了此刻被解散掉。

     十月二日,東德"人民軍"舉行了"收旗"禮,對效忠了四十年的東德國旗告别。

     在今天,我們目睹一個國家和平而自願地把自己從地圖上擦掉,不留一點痕迹;我們目睹一個大國把一個小國完整地"吃"掉,而兩國的人民以香槟和爆竹來慶祝他們的結合。

     原因很簡單;他們的"統一",建築在"自由"的基礎上。

     面對曆史的轉換點,人的心情總是複雜的。

    一手運作統一的"西德"總理科爾——第一任新德國總理——在子夜前對全國發表談話,他說:"這是我個人一生中最喜悅的一天",在喜悅的同時,他充滿感謝——盟國的支持、波蘭和匈牙利的改革前導、戈爾巴喬夫的開創新局。

    科爾更提醒人們不要遺忘那些為了自由死在牆下的同胞。

    喜悅、感謝、哀悼,科爾以這樣錯雜的心情迎接十月三日的到來。

     德國的官員、百姓,也各有各的感觸。

     東柏林市長史維納 圍牆拆除之後,西柏林市民抱怨交通擁擠、空氣污染、人口爆炸等等。

    我們要了解,以前柏林是個孤島,它的安靜是人為的;現在東西複合,柏林回複到它原來的面目——一個大都會,大都會就有大都會的缺點:髒、亂、擁擠。

    這些缺點,我們隻能力求改善,但是和統一比較起來,這些缺點都變成次要的了。

     至于說統一步調太快、太倉猝——今年三月東德大選時,我們都以為統一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完成,可是,統一就像一個已經發動的機器,自己開始加速,人在後面追趕,要擋也擋不住,慢也慢不下來。

     在這樣的快速中,難免多所忽失,顧此失彼,更何況無前例可尋,一切憑實驗,邊訂邊修,邊錯邊學。

    這個過程對許多人是很"殘酷"的,有些人會被犧牲,被打擊,但是長痛又不如短痛,這個過程越快過去越好。

     在"東德"經濟上了新軌道之前,情況會更壞,但長程來看,一步一步走,終會變好的。

     是統一還是兼并,我覺得說兼并是錯誤的。

    東西兩個制度并行了四十年,很清楚地可以比較。

    結合的時候,理所當然是較好的制度取代較差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