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曆史的網中
關燈
小
中
大
4月中旬,以色列總統何索到西德訪問。
自以色列立國以來,這是第一次。
何索站在廣大的墓園中,眼前是青草如茵。
42年前,他站在同樣的地方,面對着屍身未幹的猶太同胞,橫七豎八地扔在土坑裡。
42年後,立在德國總統Weizsacker的身旁,他沉重地對着墓碑說: "以以色列之名,我再度發誓:我們絕對不會遺忘你們。
" 雖然何索一直稱西德為以色列的"密友",兩國的經濟關系也相當密切,猶太人沒有絲毫讓"死者已矣"的意思,更别提對德國人的原諒。
裡根總統到西德Bitburg墓園去獻花,受到猶太人激烈地抨擊,因為在同一個墓園裡葬着幾個德國納粹士兵。
二次大戰間血腥腥的罪行,對猶太人而言,不是一個會讓時間淹滅的曆史,而是傳家之寶,戒慎恐懼的,一代一代要傳下去,深深刻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心靈上。
四十幾年來,德國人又怎麼面對自己血腥的過去呢?"我的父親是納粹黨黨員,"艾瑞卡回憶着,"但是他從來不談那段曆史。
在餐桌上,話題一碰到被屠殺的猶太人,他就走開,或者完全沉默。
" 艾瑞卡今年50歲,家鄉在萊比錫,卻在瑞士住了廿年,是蘇黎世市立圖書館的工作人員。
"因為他逃避這個題目,所以到他死我都不知道究竟他覺得自己有沒有罪;猶太人整體被屠殺的故事他當時是否知道?我也不清楚。
" "我想我父親是知道的!"開書店的烏拉說,"雖然他也向來不說過去。
" 烏拉是個相當典型的德國"綠人";反核、反戰、反污染;支持女權運動、消費者運動、東西德的溝通。
"避免戰争發生隻有一個辦法,"她強調着,"就是我們先把武器放下,如果每個人都拒絕當兵的話,這世界根本不會有戰争。
" 有一天,就在她這樣高談闊論的時候,烏拉的父親突然激動地問她:"你知道拒絕當兵的結果嗎?" 驚愕的烏拉聽着父親談起過去:"那些不願意接受命令的就被拖到樹林裡去槍斃了,你懂嗎?你敢違抗規定嗎?" "那是在父親去世之前不久。
他顯得很難過,我大概刺痛了他本來保護得好好的心;可是,我也因此得知,父親顯然并不是無辜的,他顯然當時就知道納粹在屠害猶太人,隻是他沒有勇氣反抗……" 今年55歲的斯杜克是西德Springer通訊社的資深記者。
40年代,他是個驕傲的"小納粹",穿着制服,踏着正步高唱愛國歌曲,滿腦子"救德國"的理想。
隻是個10歲的孩子,與童伴玩的遊戲卻是軍事部署,如何打敗敵國。
德國投降,夥伴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把撿來的槍枝彈藥偷偷埋在樹林裡,傷心地發誓,"将來要重建祖國!" "納粹的真面目,曆史的真象,我們過了好幾年才開始了解。
"斯杜克抽着煙,看着煙圈慢慢地擴散,深思着說: "我認為德國人罪孽很深,不可原諒。
""可是40年過去了,你要一個民族背負罪孽背到哪一年呢?難道德國人要永遠活在罪惡感裡,一代又一代?"反問的是湯瑪斯,30來歲的經濟學博士。
他與斯杜克對德國的曆史承擔有完全相左的看法,充分地表現出代溝來。
戰後才出生的湯瑪斯問一個許多年輕人開始問的問題: "事情發生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為什麼要求我去繼續忏悔贖罪?更何況,納粹的罪行其實也并非那麼舉世無雙的。
俄國人的古拉格島、中國人的文化大革命、中南半島的種族迫害,都是一樣的血腥——" "不對,不對!"斯杜克用譴責的眼光瞪着年輕的湯瑪斯,火辣辣地說:"你所舉的
自以色列立國以來,這是第一次。
何索站在廣大的墓園中,眼前是青草如茵。
42年前,他站在同樣的地方,面對着屍身未幹的猶太同胞,橫七豎八地扔在土坑裡。
42年後,立在德國總統Weizsacker的身旁,他沉重地對着墓碑說: "以以色列之名,我再度發誓:我們絕對不會遺忘你們。
" 雖然何索一直稱西德為以色列的"密友",兩國的經濟關系也相當密切,猶太人沒有絲毫讓"死者已矣"的意思,更别提對德國人的原諒。
裡根總統到西德Bitburg墓園去獻花,受到猶太人激烈地抨擊,因為在同一個墓園裡葬着幾個德國納粹士兵。
二次大戰間血腥腥的罪行,對猶太人而言,不是一個會讓時間淹滅的曆史,而是傳家之寶,戒慎恐懼的,一代一代要傳下去,深深刻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心靈上。
四十幾年來,德國人又怎麼面對自己血腥的過去呢?"我的父親是納粹黨黨員,"艾瑞卡回憶着,"但是他從來不談那段曆史。
在餐桌上,話題一碰到被屠殺的猶太人,他就走開,或者完全沉默。
" 艾瑞卡今年50歲,家鄉在萊比錫,卻在瑞士住了廿年,是蘇黎世市立圖書館的工作人員。
"因為他逃避這個題目,所以到他死我都不知道究竟他覺得自己有沒有罪;猶太人整體被屠殺的故事他當時是否知道?我也不清楚。
" "我想我父親是知道的!"開書店的烏拉說,"雖然他也向來不說過去。
" 烏拉是個相當典型的德國"綠人";反核、反戰、反污染;支持女權運動、消費者運動、東西德的溝通。
"避免戰争發生隻有一個辦法,"她強調着,"就是我們先把武器放下,如果每個人都拒絕當兵的話,這世界根本不會有戰争。
" 有一天,就在她這樣高談闊論的時候,烏拉的父親突然激動地問她:"你知道拒絕當兵的結果嗎?" 驚愕的烏拉聽着父親談起過去:"那些不願意接受命令的就被拖到樹林裡去槍斃了,你懂嗎?你敢違抗規定嗎?" "那是在父親去世之前不久。
他顯得很難過,我大概刺痛了他本來保護得好好的心;可是,我也因此得知,父親顯然并不是無辜的,他顯然當時就知道納粹在屠害猶太人,隻是他沒有勇氣反抗……" 今年55歲的斯杜克是西德Springer通訊社的資深記者。
40年代,他是個驕傲的"小納粹",穿着制服,踏着正步高唱愛國歌曲,滿腦子"救德國"的理想。
隻是個10歲的孩子,與童伴玩的遊戲卻是軍事部署,如何打敗敵國。
德國投降,夥伴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把撿來的槍枝彈藥偷偷埋在樹林裡,傷心地發誓,"将來要重建祖國!" "納粹的真面目,曆史的真象,我們過了好幾年才開始了解。
"斯杜克抽着煙,看着煙圈慢慢地擴散,深思着說: "我認為德國人罪孽很深,不可原諒。
""可是40年過去了,你要一個民族背負罪孽背到哪一年呢?難道德國人要永遠活在罪惡感裡,一代又一代?"反問的是湯瑪斯,30來歲的經濟學博士。
他與斯杜克對德國的曆史承擔有完全相左的看法,充分地表現出代溝來。
戰後才出生的湯瑪斯問一個許多年輕人開始問的問題: "事情發生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為什麼要求我去繼續忏悔贖罪?更何況,納粹的罪行其實也并非那麼舉世無雙的。
俄國人的古拉格島、中國人的文化大革命、中南半島的種族迫害,都是一樣的血腥——" "不對,不對!"斯杜克用譴責的眼光瞪着年輕的湯瑪斯,火辣辣地說:"你所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