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短發粗衣 一夕笙歌同慷慨 明眸皓齒 當時巾帼盡英雄

關燈
正當城東道上煙塵滾滾,人馬狂馳之時,濟南城裡的山東巡撫官邸内卻是燈火輝煌,笙歌響動,另是一番慶鬧。

     單那天夜裡洞玄道人與李紅霜探道時所見的數重房宇,每一重都走動着威儀的文武官員,講究的豪紳巨富,官眷們也個個盛裝美服,鬥麗争妍,可說極一時之盛。

     原來那天是東巡撫譚廷襄的壽筵,濟南城裡有地位的人不用說,就是省内各府各州的當紅人物,也多具禮前來祝壽,所以門前輿馬不辍,堂中賀客聲喧。

     那大堂上擺着五六十桌喜筵,酒是上好的酒,菜是豐盛的菜,桌桌觥籌交錯,人人笑逐顔開,連往來送菜添酒的人,也個個穿上新衣,人人堆着笑臉,此傳彼遞,此呼彼應,格外有一番派勢。

     堂上四壁,挂滿了各方所送的壽屏壽幛,紅的紅得耀眼,金的亮得發光。

     四處擺着的禮物,有翡翠雕成的麻姑獻壽,有寶石刻就的南極仙翁,有用金鑄就的郭子儀,兒孫繞膝,富貴壽考,刻畫得眉開眼笑。

     其餘瑰奇罕見之物,也複不少,送禮的人一方面要表示對主人的厚敬,一方面也要與其他送禮者争個高下,媚上也是自媚,敬人也是炫人,所以珠光寶氣,目不暇給。

     大堂外面,本來是一個大院子,這時候臨時搭了彩棚,凡是濟南城裡能演、能唱、能吹、能打的人,無論男的女的,成班的個别的,在市的在家的,不是由那個請來,就是由那個叫到,都來趁這個喜慶,讨作主人的歡喜。

     男女衆賓一邊喝酒,一邊欣賞,極酒肉之快,也極絲竹之娛,大家都說,這是濟南城裡十年來未見過的盛事。

     堂上賓主盡歡,堂下衆人,由衛弁以至家丁,多多少少均有所犒賞,所以整個撫衙之内,也是鬧鬧騰騰,使酒劃拳,随處有肴香酒味。

     入夜不久,已經有不少人喝得半醉了。

     就在那樣的時候,檐邊隐隐有幾個人影,他們是洞玄道人,洞神道人和黑頭李逵。

     他們潛進撫衙裡面,已有半個時辰,正在窺伺着下邊的熱鬧,等候機會。

     那時候,許多能唱的已經唱過,能演的已經演過,忽聞得琵琶聲晌,嘈嘈切切,珠落玉盤,意外地動人。

     洞玄道入與洞神道人本通音律,所以聽得津津入味,幾乎頓忘了身處危境。

     正欲偷瞰那台上的是何等樣人,突然一曲告終,樂聲戛然而止。

     隻見一人五十左右年紀,短衣粗服,腳下一雙草履,外表倒很尋常,但滿頰虬髯,包着一個醬紫色的臉,精神之極。

     他身旁有一個中年女子,身穿藍色土布衣服,不脂不粉,卻是明豔照人。

     那老漢琵琶一歇,她即拿起一枝“尺八”,清音一亮,四座盡肅。

     那女子把一枝“尺八”放在唇邊,吹奏起來,悠揚清脆,有如百鳥鳴晨,一片喜悅之意,沁人心際。

     百鳥争鳴了好一會,忽然衆音俱寂,隻剩了珠圓玉潤的一種,像是黃莺婉轉,非常得意,清音過後,樂音轉低,不絕如縷,接着一陣丁冬,散落如珠,好象黃莺振羽欲飛,柳梢朝露因而搖墜池上發出清響。

     不久又聽見睢鸩關關的和鳴,若逐水,若環飛,情意極鬧,然後又聽到“即即”之音,那是鳳鳥的佳鳴,這聲音又引出了“足足”之音,那是凰鳥的回答。

     于是兩鳥交鳴,互相嬉悅。

    或徐或急,或曼或促,先是晨鳴,次是晝鳴,再是夕鳴、昏鳴,最後則是夜鳴,鳳凰的“五鳴”都從一枝“尺八”吹奏出來,然後突然沉寂。

     衆人以為箫聲已歇,紛紛鼓掌。

     但那女子手中的“尺八”卻未離唇,掌聲未已,一種喧闊熱烈的樂音,又已越空而出。

     那身旁的男子漢同時撥動了琵琶,一管一弦,錯落配合,一種笙歌雜作,珠履盈門的氣氛,均從那一男一女兩人的絕藝傳了出來,衆人聞之,無不喜極! 其時,隻見譚廷襄右手方的一桌上,一個癯瘦的人離席而起,左手執着一把扇子,右手一揚,幾個紅封包便飛到采棚上去。

     那人離開棚面足有三丈多遠,但那幾個紅封包每一個都飛得矢直,而且都不左不右,不上不下,剛好丢入那吹“尺八”的女子挂在腰間的小兜中。

     衆人看了,齊聲贊妙,也有跟着學步的,可是總抛得不是地位,有些甚至中途就跌了下來,衆人又是一陣哄鬧。

     原來剛才為首把紅封包飛到棚上去的,就是譚廷襄的智囊,人稱“黑裡刀”“的鄒人鶴,他剛才飛得這麼準,用的是他所擅長的“百步金錢”的暗器手法。

     在衆人哄鬧聲中,樂音又已轉變,那時隻聽到金玉盞相碰之聲,歡言笑語之聲,中間又偶然雜以環佩珊珊之聲,嬌嗔淺笑之聲。

    這樣地奏了一會,歡樂聲中漸漸滲入狂亂,言笑聲中漸漸混浪谑,與前頭的一片清音,以及全堂歡鬧之聲,奏得已經迥然不同。

     可是那時候聽的人都酒酣耳熱,反而覺得十分會心順耳。

     一陣繁弦急管之後,突然琵琶聲寂,隻剩了凄凄切切、斷斷續續的“尺八”仍在吹奏,忽高忽低,如泣如訴,使聽的人酒意為之半消。

     衆人正感奇怪,那男人用力一撥,琵琶聲又突然而起,而“尺八”卻已停奏。

     那琵琶彈的是一片人馬雜音之聲,金戈搏擊之聲,十分肅殺。

     其時忽聽堂上有人叫了一聲“停奏!”衆人均為之愕然! 那傳令停奏的人也是譚廷襄的幕客之一,名叫文士傑,是個風流自負的人。

    派人去殺宋一龍就是他的主意。

     他與那鄒人鶴兩人同是譚廷襄的智囊,人稱“幕中兩虎”,但也正因為兩虎同居一幕,争寵也争得很厲害。

     剛才他聽台上那一男一女合奏下來,先則歡樂繁華,後來卻奏出了淫聲亂語之音,顯然隐有譏諷之意,不禁一愕,及後又聽出金戈殺伐之聲,想來是表示暴民抗官之意,愈聽愈不是味道,而他的死對頭鄒人鶴卻與他相反,隻為奏得熱鬧,居然欣喜異常,而且又當場炫耀了自己的暗器功夫,而使文士傑更不舒服,所以他就有意觸他黴頭,傳語停奏。

     台上那一男一一女,雖然也聽到了文士傑的話,但是有意裝作沒有聽見,把琵琶彈得愈快,更顯出粗豪慷慨,好像千軍萬馬,一往無前,間中也雜以奔走呼号之聲,如果比作兩方交戰,這就是其中一方在敗退。

     接着那女的又吹起了“尺八”,在雄壯的琵琶聲裡,雜入悲切的聲音,有如搖尾乞憐。

    但從琵琶的聲音聽來,卻是一陣複一陣複仇的豪笑。

     漸漸箫聲微弱,琵琶聲卻更響更強,直至把箫聲淹沒為止,最後那男子漢用勁一撥,複五指把弦一壓,立時樂聲全寂!此時聽衆之中,許多人在張口結舌,到了鄰座掌聲大作,才醒了過來。

     那一男一女剛走到台邊坐下。

    另一個男子,腰間紮了一條黑色的粗帶,右手拿了一枝尺把長的棒,嘻嘻哈哈的走到台前,向衆人躬了一躬身,臉上笑影一收,雙目如虎,神威炯炯。

     他舉起小棒向左掌打了一下,然後演唱,聲實音洪,一開口便震動四座。

     原來這人是“山東快書”名手高正平,演唱水浒故事是他的拿手好戲。

     壯年走遍了北五省,與剛才彈琵琶的漢子趙鐵手是江湖刎頸之交,高正平現在演唱的是“武松打虎”,由武松晌午時分背着包袱上路說起,說得生猛異常。

     說過了武松看見了酒家之後,隻聽他唱道:“武松邁步就把店門進,聞見了一股子酒味撲鼻香。

    哨棒忙往牆上靠,包袱放在桌子上。

    喊了一聲‘拿酒來’,掌櫃的上下打量武二郎。

    看武松:身子高大夠丈二,坐着比人家站着長。

    鼻高額寬英雄相,手粗膀寬力量強。

    六楞壯士帽頭上戴,有一個疙瘩安頂梁。

    上身穿着紫紅窄袖襖,黃绫腰帶真漂亮。

    瞧着下邊送二目,油綠色的褲子大甩衫,黑緞子腿帶紮到腳脖上,抓地虎快靴穿一雙。

    坐在那裡挺起胸,二目閃閃發寒光,拍着桌子直要酒,掌櫃的一看心裡慌!” 高正平把武松說得活靈活現,而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活武松一樣。

     高正平再說唱下去,說到那武二郎嗜酒如命,量大驚人,酒是大碗大碗的喝,肉是一斤一斤的吞,把武松說得粗豪灑潑,神采飛揚,一路說到武松走上了景陽崗,真是醉态可掬。

     忽聽得高正平“嗚”的大叫了一聲,聽者皆為之精神一振,随着又聽他唱道:“隻見那邊草坡裡,竄出一隻獸中王!這老虎高有六尺半,長得九尺還硬棒。

    渾身的毛兒鋼針樣,一道黑的一道黃。

    血盆口有簸箕大,兩眼一瞪像月亮,腦門以上有個字,三橫一豎就念“王”。

    這隻虎餓了兩天整一夜,要吃人肉飽肚腸。

    縱身提爪直撲武老二,好漢一見心着慌。

    ” 說到此處,高正平嘻嘻一笑,向台下夾白道:“這四腳老虎确實厲害,可是它還沒有見過兩腳的呢?”衆人随聲大笑。

     但文士傑卻聽出了另外一種意味,心中更不痛快了。

     高正平整一整容,又繼續演唱道:“武松忙把哨棒拿手上,兩眼瞪着獸中王,這隻虎前爪按地猛一竄,忽!打半懸空直撲武天罡。

    要是别人就得吓破膽,那好漢武松卻早已閃身躲旁。

    武松不慌躲過去,老虎撲在空地上。

    ” 唱到此處,高正平又夾白道:“那老虎一瞧,咦,人哪去了?我每天吃人就沒費這麼大的勁,我吃起人來,連骨頭也不剩一根,難道你逃得出老子的魔掌?”說着用利目向上堂文武衆官一掃,隻見文士傑已怒形于色。

     高正平傲然長嘯一聲,真像虎嘯一樣,緊接着又唱道:“那老虎一撲未得利,直急得大吼一聲震山崗。

    它扭轉尾巴就地掃,萬夫之男也難當。

    幸虧武松有智有勇膽量大,連躲幾次沒受傷。

    武松伸手拿起哨棒,掄起來沖着老虎腦門上。

    惡狠狠地往下打,喀喳一聲哨棒斷到樹叉上。

    老虎就把爪按,縱身又撲武二郎,武松往後一跳十幾步,老虎又撲到空地上。

    趁着老虎沒爬起,一個箭步跳到虎身旁,用手捏起虎脖子,緊咬着鋼牙用力分。

    千斤拳頭往下打,還抽出腳來踢鼻梁。

    猛虎彎腰又擺尾,被武松緊抓脖子難發狂。

    武松就勢一擡腿,先踢盲了老虎眼一雙。

    老虎痛得悶悶叫,後腿摟地用力量,三腿兩爪蹬下去,好家夥!蹬得兩道深溝,黃土扒起了有幾筐!老虎越抓越沒勁,武松越打力越強,拳頭掄開似鐵棒,打了耳門打鼻梁,連打了百十下,直打得老虎七竅冒血漿,大蟲漸漸不吭氣,卻原來一一”高正平唱到這裡,突然停住,片刻之後,才用特别洪亮的聲音唱道:“那萬惡的老虎終死在地上!”緊接着又夾白道:“四腳老虎都打得死,兩腳老虎更不要怕!”然後哈哈大笑,說了一聲“失敬”,便欲離台,但其時忽有一個少女向台上走去。

     衆人注視那向台上走去的少女,隻見她一衣葉碧,兩頰桃紅,左手拿着一個京胡,右手拿着把弓,向高正平點一點頭,走到台邊深深一揖,然後向衆人道:“我也來向諸位大人嘉賓獻醜。

    ”然後席地盤膝而坐,把那京胡拉起來。

     那手上的弓一拉,卻發出了異乎尋常的聲響,聽來全不像京胡這樣輕清,而卻是十分激越,大家隻見她運指如飛,卻猜不透她那平常的京胡怎能發出如此的聲音來,所以既激賞,又奇怪。

     她拉了一段開頭,接着又這樣地唱了起來: 種蓮江南水,花白而蕊黃, 花落結蓮子,實潔而味甘, 隻有蓮心苦,不得告君王。

     衆人聽那女的唱得珠圓玉潤,無不贊好。

    特别是“黑裡刀”鄒人鶴,見她長得異常俊俏,更是雙眼流涎。

     一阕既完,那女的拉了一陣過門,再又唱出下面的歌來: 種柳江南岸,柔枝拂水湄, 柳枝能織簍,柳枝能織箕, 隻因頻折剝,枝斷不留皮! 那女的上一阕唱得柔媚幽怨,這一阕則始而柔美,終而懑恨,給人的感受又已不同。

     但鄒人鶴見那女的眼波如水隻記得她的好看,卻忘了她的懑恨,那時舉起了一杯酒,一倒而盡,心中的惡念更油然而生。

     那女的在第三阕未唱之前,把那弦音拉得比剛才更加急切激越,然後又唱道: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雲可,四摘抱蔓歸。

     這一阕唱了出來,突使“幕中兩虎”中的一虎文士傑覺得怪詫,因為他讀過詩書,知道那歌詞就是“黃台瓜辭”,原是唐章懷太子賢所作。

     當唐武後耽殺了太子弘而立他為太子之後,他自知也不能保存,乃作歌冀武後感悟,但結果終為所逐。

    成語所謂“黃台之瓜,何堪再摘”,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文士傑心想:“那女子而今竟拿那黃台瓜辭在壽筵前唱出,想必出于有心諷罵。

    ”正想上前制止,但鄒人鶴已先他而出。

     鄒人鶴繞到采棚的後面。

    那度曲的女子剛從台後的棚口走下來,見鄒人鶴正在色眼迷迷地盯着她,就瞟了他一下,正想走開,鄒人鶴卻擋着去路,同時對她說:“姑娘聰明,唱得真是不同凡響!” 那少女整襟為禮道:“愚女子驽鈍得很,這是大人過獎。

    ” 鄒人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