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平定一個地方,就把對方的殘部收編過來,出去時不過才幾萬人,現在居然已超過十萬了。

    ” 魏徵道:“微臣也沒有料到情形會如此,最重要的他麾下的那些将領,不僅個個足智多謀,而且都是江湖出身,而那些反王的勢力,也多半起自江湖,手下的得力将領,跟他們都很熟識,陣前交鋒,大家囿於過去的交情,都不便太過認真,最後談談挨挨,終於帶人投了過來,兵不血刃,又增長了他的實力。

    ” 建成躁急地道:“魏徵,你别去分析内情了,快想個辦法對付呀!” 魏徵道:“微臣是在想辦法,但是一定要知道了他壯大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以謀因應之道。

    ” 建成道:“這個你慢慢地去研究好了,反正在最短期間,你必須要想個對策出來。

    這不是為我,也不是為了你自己,你想要轟轟烈烈創一番大事業,就必須要等我登上寶座,那時天下大事,都能由你去決定。

    ”話說的很露骨,雖是實情,卻讓人聽得不舒服,因為其中有些盛氣淩人的意味。

    魏徵知道他心中是個沒有太多城府的人,尤其是對自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在建成而言,這是對人絕對信任的表示了,但是多少會令受者不太痛快。

     不過魏徵沒計較,他仍是很認真地道:“隻有一個辦法可以削弱秦王的實力,而且叫他久師無功,改變一下大家對他攻無不克的印象。

    ” “啊!有這種辦法,你快說說看。

    ” “給他制造一個難以消滅的敵人。

    ” “誰?誰還能抗拒他呢?” “有的,金墉李密。

    ” 建成道:“那怎麼行呢?李密現在是我們的外藩,他們打不起來的。

    ” 魏徵微笑道:“李密不是個老實的人,也不會以金墉的那點成就會滿足的,遲早必将反唐。

    ” “可是在他沒反前,我們卻不能叫老二去剿他吧!” 魏徵笑道:“他之所以不反,那是在等機會,若是等到聖上殡天殿下即位,與秦王殿下必有一番争持,而且秦王的那些部屬也都不太起勁了。

    ” “為什麼他們會不起勁呢?” 魏徵一歎道:“殿下難道不明白,秦王的那些人都是他的忠誠擁護者,把秦王當作了真命天子。

    目前是聖上在位,他們不能鼓動秦王以子弑父,所以才予以容忍;若聖上一旦殡天,話就難說了。

    ” 建成冷笑道:“若是父王遺诏屬我,老二他難道還敢違抗不成?” 魏徵道:“秦王殿下或不至於,但是那些部将卻不甘再等待了,勢必會鼓動秦王奪權,秦王若是不聽,他們就會失意求去,李密若是在那時候起亂,豈非是大好機會?” 建成道:“不錯,若是由我來選,也會挑那個時候,朝廷若要興兵剿滅,一定還是派老二去,那時李密很可能再利用舊時的關系,把人都拉過去。

    ” 魏徵道:“殿下也想到這一點!” 建成神色一轉為嚴肅道:“那時候老二或将不成問題,李密的實力大起來,卻是很頭痛的事。

    ” 魏徵道:“所以不能讓李密等到那個時候,必須在現在就逼他反,然後把秦王調去剿平他,這樣一來,他們必緻於兩敗俱傷。

    ” “問題是李密現在肯反嗎?”魏徵道:“殿下,逼一個不安份的人造反是很容易的事,隻要一道旨意調他回京就行了。

    ” 建成道:“問題是父王不肯下這道旨意的。

    ” 魏微笑道:“有辦法的,殿下在聖上面前多下點功夫去就成了。

    刻下劉文靜伏誅後,中樞無人,殿下在聖上面前力保李密出任此職,不就行了?” 建成道:“那是宰相,一品大臣呀!” 魏徵道:“李密被封魏王,自然不能以一個不夠份量的職位來調動他。

    ” 建成道:“父王并不喜歡他,恐怕不答應他出任此職。

    ” “聖上當然不會答應,但殿下如說以利害,聖上就會點頭了,這個理由微臣也想好了,絕對行得通的。

    ” 他低聲說了一套理由,建成連連點頭道:“不錯!不錯,這個理由一定會打通父王的。

    隻是我怕李密不答應。

    ” 魏徵一笑道:“他當然不肯答應,金墉是他的老家,離了那兒,他就混不開了。

    不過他越推辭,就愈顯得剛才的理由不錯,聖上越逼他,他隻有反了。

    ” “要是他接受了呢?” 魏徵一笑道:“他若肯接受,就證明他已無野心,那倒不妨讓他踞在那個位子上,殿下可以接收他的兵權,有了他的那股力量,殿下的江山就十拿九穩了。

    ” 建成大笑道:“妙,妙!魏徵,你的确是個天才,我日後大事若成,你是第一功臣,不過,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你似乎忘記了。

    ” 魏徵笑道:“殿下若是擔心西征的李靖,倒是不必為他憂慮了,微臣亦有對策。

    ” 建成道:“這個人不簡單,他手上的人又是他自己帶來的,誰都無法取代,你可得小心點。

    ” 魏徵笑道:“微臣自然知道利害,不過他的義兄虬髯客也是雄心勃勃,微臣隻要找個人去遊說張仲堅,叫他也率衆到金墉,就能牽制住李靖了。

    ” “虬髯客恐怕不會輕易受激的。

    ” 魏徵道:“但叫他幫忙除去秦王。

    他會答應的,因為他要李靖,唯有除去秦王,李靖才會再投到他那兒。

    ”建成道:“又重歸虬髯客,那将是最強的一股勢力。

    ” 魏徵道:“微臣想到這點,不過也不必太擔心,他們的人雖多,但跟朝廷相較仍是差了一大截,到時微臣一定有一套方法來抑制他們。

    ” 建成想了一下道:“茲事體大,可不能輕舉妄動,好在李靖回來的日子還遠呢,我們先對付了老二跟李密再說吧,我這就去找父王密商去。

    ” 他又受了魏徵的一一番指點,才又進了宮,老規矩,一腳直到張妃的宮中。

    剛好皇帝在這兒,見了他,眉頭一皺道:“皇兒,你又為着什麼進宮?這次要肅誰?” 建成道:“父王!皇兒行事向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利弊,但凡有助於天下,孩兒能盡多大的力就盡多大力量,這次孩兒卻是為了推舉一個幹才。

    ” 高祖倒是微微一怔道:“你要推舉人才?那倒是難得,我以為朝中這些人你沒有一個滿意的,想不到你有中意的人,那必然很了不起,說來聽聽。

    ” 高祖并不很認真,因為建成是個很難侍候的人,難得說人一句好話,倒是批評人很在行,攻擊一個人時,能把人說的一無長處,所以聽說他要推舉幹才,十分吃驚,連張妃都在一邊竊笑。

     建成卻不以為意,自顧說下去道:“朝中輔弼不宜久懸,臣兒拟推舉金墉王李密出任是職。

    ” 高祖又是一怔道:“你要推薦李密當宰相?” “是的!臣兒以為他是最适當的人選。

    ” 高祖頗感興趣地道:“為什麼呢?是他的掌國才能特出於人,還是他送了你一份厚禮?” 建成知道父親在譏諷自己,卻不以為意正經地道:“都不是,是他身擁重兵。

    ” 高祖道:“身擁重兵可不是輔國之才。

    ” 建成道:“是的,-身擁重兵的人身價必高,隻有這天下第二人的位置才能召得他動。

    ” 高祖道:“皇兒這話朕實在不懂。

    ” 建成笑道:“父王,這話其實不難懂,李密身擁重兵器,刻下雖然未叛,但是他是個不安份的人,故而不妨趁他未曾準備充份,速謀對付之策。

    ” 高祖忙道:“這不可以。

    他并沒有叛變,駐守金墉,正是我一堅固外藩,無故地入之以罪,非君上之道。

    ” 建成笑道:“所以父王才要對他做一番試探,召他回京出任宰相,這是加重了他的權限和地位,他沒理由不來。

    若是他違抗,就證明他有異心,父王可以名正言順,發兵以剿之。

    ” 李淵道:“假如他來了呢?” 建成道:“來了就讓他幹下去好了。

    幹得好,父王深慶得人,幹得不妙,再革他的職也不遲。

    把他囿於京師,使他跟金墉斷了連系,就不怕他作怪了。

    ” 高祖又問道:“是不是他在金墉有什麼不穩之象?” 建成道:“是的。

    他暗中跟幾個反王都在作密切連系,但是因為無法掌握到确實證據,一時不能奈何他,若是等他卵翼俱成,謀取他就要大費周章了,是以兒臣才出此策。

    ” 高祖笑道:“以前我隻道你是個花花公子,原來也頗有算計,想出來的辦法也很高明呀!” 建成也笑道:“父王,兒臣有時雖不拘小節,但大事卻從不放松的。

    ” 高祖顯然十分滿意這句話,笑着道:“這樣才好,做皇帝的人不必事事躬親的,也不能面面俱到,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該注意的時候要注意,否則這個皇帝當得太沒意思了。

    老二就是太嚴肅了些,滿腔雄心大志,卻不想到人生不滿百,去耽憂千古事,管得不是太多了嗎?” 他一向是沒有雄心壯志的人,知足保守,能夠當上這個皇帝,完全是機會造成的,也仗着他生了幾個好兒子,李世民雄才大略,李元-英勇無敵,這才奠定了唐室的基礎。

     李淵卻想不到這些,他一心隻想圖太平無事,所以對建成的計畫還抱着審慎的态度,想了半天才道:“設若他拒不赴任,又将如何對付他呢?” 建成道:“那就下旨意去催,最後規定他時限,看他來不來,不來就是居心謀扳了。

    ” 高祖道:“朕擔心的就是這個。

    ” 建成道:“這個父王不必擔心,二弟現下軍事進行十分順利,大軍移征金墉也很快速,他如肯赴約,叫二弟派人去接管金墉,他如不來,也正好遣師讨伐。

    ” 高祖道:“世民能對付得了他嗎?” 建成笑道:“應該是沒問題,即使對付不了他,也可以對峙而不敗,等李靖西征大軍班師,就不難一舉而殲之了。

    總之,此人是我心腹大患,不加以妥善安置好,本朝實雖以安甯而有升平之日。

    ” 高祖想想終於動心了,於是在早朝作了宣布,下诏召李密到京師輔理朝政。

     李密自從劉文靜伏誅後,膽子更大了,在暗中擴充實力,充實軍備,李世民在附近征剿,他卻在一旁撿便宜,那些反王的兵将被擊敗之後,潰散四逃,他就一體收容,施以訓練,這使得李世民對他也頗忌憚,密報到京,要高祖注意他的行動。

    這也是高祖下定決心,要對付李密的原因之一。

     旨意抵達金墉,李密接了後心中有數,知道這是要剝奪他兵權的手段。

     降唐本非所願,要他交出兵權,他當然不肯幹了,好在他有一個最好的理由,藉口祖母年老,需要他侍奉為由,再上了一封陳情表,說明不克赴任。

    隻是高祖召他是另有目的,不會為他所動。

     陳情表到了長安,高祖着人再下了诏書,要他移孝作忠,為天下衆生而出任艱钜。

     如是文字來往者三,最後高祖下了最後诏告,着令他立即摒擋就任,否則就将以抗旨論。

     這最後一封诏書是下給李密的妻子,那也是高祖的侄女,要地勸李密接旨就任。

     公主把诏書給李密看了,同時勸他道:“王爺,聖上以宰輔重任見托,是倚重王爺的才具……” 李密火了道:“狗屁!這分明是想要削奪本爵的兵權,把我騙回到長安去,我才不上這個當!” 公主道:“王爺,你的人間富貴已臻極頂,再出任宰輔,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還要兵權幹嘛?” 李密道:“兵權在手,誰也不敢動我,一個空頭宰相管什麼用?皇帝老兒随便找個題目都能砍我的頭。

    ” 公主道:“不可能的,王爺還有王爵在身,隻要不造反謀叛,是不會輕易緻罪的。

    ” 李密冷笑道:“什麼叫造反謀叛,你叔叔本為隋臣,他的皇帝也是造反得來的。

    天下無主,有力者居之,我手上這點力量絕不能放棄。

    ” 公主道:“王爺既為唐臣,便不應該再存異心,一切都以朝廷的旨意為街,循規蹈矩,我叔叔不會虧待我們的,要兵權幹什麼?” 李密冷笑道:“沒有兵權,我就成了個全無反抗之力的人,誰都可以跨到我頭上來了。

    ” 公主道:“怎麼可能呢?叔叔要你去做宰相,那是一人之下,萬民之上,比你這個王爺權大得多了。

    ” 李密怒道:“你懂得什麼!這根本就是要奪我的兵權。

    告訴你叔叔,我李某不是三歲的小孩兒,不上這個當。

    他住他的長安,我管我的金墉,最好誰都不管誰,要是惹火了我,我可要殺上長安去了!” 公主大驚失色地道:“王爺!你果然是心存不軌。

    ” 李密冷笑道:“你早就知道我不是一個安份的人,先入長安的是我,先得傳國玉玺的也是我,長安的寶座原該是我的,你叔叔仗着勢力奪了去,我怎麼會甘心?他不找我麻煩,我還要趕他滾蛋呢,何況他欺到我頭上……” 公主垂淚道:“王爺,江山被奪,我知道你不甘心,可是力不如人有什麼辦法呢?你能保住富貴,我叔叔已經算寬大的了,他至少還讓你保住了金墉的基業。

    ” 李密冷冷地道:“金墉的基業是我一手創下的,誰也奪不去,上次之敗,是我舍不得把金墉的實力調出去,才叫他揀了個便宜,這次可沒有那麼容易了。

    ” “這麼說王爺是決心要叛變了?” 李密道:“不是叛變,是收回我失去的天下。

    ” 公主知道李密的性情,一旦作了決定,就不會再改變了,這些日子,她在金墉,對李密的行動并非一無所知,李密招兵買馬,準備戰争,她更是十分清楚,隻因為李密是她的丈夫,她不忍心告發,總希望慢慢的以柔情去化解掉李密的野心。

     她也更希望朝廷能夠迅速的統一天下,日益強大,使李密自動地打消了那個狂妄的念頭,但是這一切的努力都失敗了,她隻有黯然地道:“王爺!妾身自知無法改變你的心意,隻求你能準許妾身帶着孩子回到晉陽的老家去。

    ” 李密道:“為什麼?” 他們已有了個一二歲大的孩子,而且李密對這孩子頗為喜愛,自然不肯放他們走的。

     公主垂淚道:“王爺再次舉兵反唐,絕難得到朝廷的寬恕了,事敗之後,罪及妻孥,孩子卻是無辜的,因此妾身帶他到晉陽,保全他的性命。

    ” 李密呸了一聲道:“你這婆娘不會說一句吉利的話?我如得了天下,孩子就是皇子,将來要繼承我而有天下。

    ” 公主道:“妾身不是故意要掃王爺的興,這次舉事是萬難成功的。

    以前我叔叔僅是晉陽的一支兵馬,即已能取天下,而今更次第收伏了各地大小反王,實力大增,何況還有李靖為助。

    ” 李密冷笑道:“那些人都是沖着李世民而投唐的。

    若是李世民當了皇帝,很可能沒别人的份,可是現在建成跟李世民弄不好,皇帝卻又刻意立長為儲,紛争必起。

    ” 公主道:“那或許是将來的事,目前我叔叔仍然在位,我二哥不會違抗我叔叔的。

    ” 李密笑道:“可是你的那個寶貝大堂兄建成太子不會容忍李世民成長的,他必會利用我發兵的機會,對付李世民,等李世民一死,那些部下豪傑大半是我的舊部,自然又都歸到我這邊來了。

    ”公主也豁開了,高聲抗辯道:“王爺别打個如意算盤了,你對别人刻薄寡恩,上次在長安,就是因為衆叛親離,你才一敗塗地的,你想他們會投過來嗎?” 李密最火的就是這件事,那知道公主偏要揭他的瘡疤,重提舊事,一怒之下,拔出劍來叱道:“你這婆娘,人家婦人都巴望漢子成功,你卻是咒我失敗!” 公主見他拔劍,以為他隻是虛張聲勢,因為李密雖是野心勃勃,卻最為膽怯,貪生怕死,不敢殺人的,因此胸一挺道:“李密,你有膽子就殺了我,否則就讓我們母子走,反正我是不會跟你一起胡作非為的。

    ” 李密心中惱火,再者也是一衆宮人目視之下,蓋刀難以入鞘,長劍朝前一送,直入公主的胸膛。

     這一劍也巧,剛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