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中心髒,立時血湧如泉,公主隻掙動了幾下,就倒地不動了。
李密并沒有想殺死她,隻想刺傷地一下,殺殺她的威風而已,因為李密知道李淵對這個侄女頗為锺愛,自己再次舉事,即使敗了,高祖或能看在她的份上,對自己也網開一面。
那知公主自己把胸膛湊上來,及至發現公主斷了氣,他知道事情鬧大了,無法善了了。
李密心切舉事,卻也知道現非其時,最好是等李世民把王世充與窦建德都打垮之後,那時師老兵疲,正是起兵良機,所以一拖再拖,這下子卻非幹不可了。
更糟的是窦建德與王世充派人來找他連絡,約他共同發兵拒唐,他因為心中另有打算,予以拒絕了,現在朝廷一定會命李世民移師來征讨自己,而王窦二人也一定不會發兵救援,變成要孤軍奮鬥了。
悔恨歸悔恨,但是卻已無法彌補,李密隻有吩咐将公主收殓了,急急地找親信臣屬,商量發兵。
李密拒不來朝廷出任宰相,高祖已經認為他有問題了,又接到公主被殺的消息,更是勃然震怒,立刻下令,叫秦王李世民移師攻打金墉,務必要将李密擒獲押送長安正法。
而李密不待朝廷的兵到,先已宣布起兵反唐。
李世民聽見李密複反的消息是十分吃驚的,雖然他知道李密早晚必反,但這個時候卻是很不巧。
因為他正在全力要攻擊夏王窦建德,兵迫夏口,眼看着再過一兩個月,即可收功,卻要放棄戰果,去攻打金墉。
此不利之一;再者,自已的部隊已轉戰經年,而金墉卻是修養生息多年,以勞攻逸,必将難以成功。
但是李密殺了公主,公然發兵,若不去讨伐,朝廷威嚴何在?不得而已,隻有移兵去了。
而後又接密報,知道李密是被逼反的,不禁深為反對。
他與帳下的軍師徐茂公以及元帥秦瓊,先鋒羅成同聚軍中大帳商量道:“我真不明白,朝中那些輔佐的大臣們打的是什麼主意,偏在這個時候去撩撥李密。
” 徐茂公輕歎道:“殿下!朝中自從劉文靜伏誅後,已經沒有人能作主了,那些大臣都是聖上在晉陽的家臣,沒有一個具有輔國的才華的。
” 李世民搖搖頭歎道:“這個我也知道,我也曾向父王建言,要開放言路,引用人才以理國,治天下,不緣以前在晉陽,那些人的才具,實在不足以擔當大事的,可是那時候劉文靜在管着,他怕新人進來分了他的權,一力反對,而劉文靜的品雖不端,才華尚堪借重,有他佐理國事,大體上是不會有問題的;那知父王又把劉文靜給整掉了。
” 徐茂公道:“殿下,整劉文靜,逼反李密,聽說都是太子居中獻策。
” 李世民道:“我也聽說了,不過難以相信,因為大哥沒有這份才具,也沒有這麼大的魄力。
” 徐茂公道:“建成太子才具碌碌,但是他門中必有健者,所以才能把事情辦得這麼漂亮,誅劉文靜不算能幹,隻要出其不意,誰都能殺他,但是為了斬草除根,拔除了宮中的劉貴人,那才了不起,此人不但見得深遠,而且出手俐落,安排妥貼,太子是絕對做不到的,以他的為人及性情,叫他殺一個嬌滴滴的美人,他就舍不得。
” 李世民感到有點難堪,連忙道:“我大哥跟劉貴人一無所染,這是可以擔保的。
” 徐茂公道:“殿下,微臣并非對太子有所偏見,但是他為人如何自有公評,唯其如此,微臣對這次的霹靂行動才感到驚奇,能促成他下這個決心很不容易。
” 李世民隻得道:“家兄對小節不拘,大事上從不糊塗。
” 徐茂公笑道:“太子最近的确辦了幾件大事,以前卻連小事都沒有辦好過,所以微臣想:他門中一定有能人為助,殿下倒要小心了。
” 秦瓊道:“東宮門下隻有一個中書舍人魏徵,可以算得上是不錯的,但他隻是個江湖人而已。
” 徐茂公卻道:“江湖中頗不乏奇才,這位魏舍人必然是個好角色,殿下沒網羅到此人,倒是大損失。
” 李世民道:“我曾經邀過此人,他也來了,不過一到京師,就被大哥邀去了。
” 秦瓊說道:“舍殿下而投東宮,其人高明也有限。
”徐茂公道:“叔寶,話不能這麼說,老實說,若非我們早受殿下深知,此刻要我擇人而事,我也會到東宮門下的,因為殿下這邊人才太多,使這邊顯不出我來,倒不如到那邊去,能夠大展所長。
” 李世民道:“列位,我們現在不是讨論這個問題。
” 徐茂公道:“殿下,目前雖是在讨論李密複反的事,但事出有因,必須究其原因。
” “這又有什麼原因呢?” 徐茂公道:“除劉文靜很高明,逼反李密則太拙劣,兩者如同出一人,則其中大有可玩味之處。
” 秦瓊不解地道:“殿下,何以逼反李密為不見高明呢?若是慢慢地等他充份準備,那時不逼他也會反了,對付起來,豈非更加費事?” 李世民道:“元帥的話固為有理,隻是尚不夠深切。
李密遲早必将反唐,現在卻非其時,因此,隻要不逼得太緊,等窦建德,王世充平定後,再配合李靖西征的大軍,那濤聲勢浩壯,李密必不敢輕舉妄動,為保性命身家,隻有乖乖的交出兵權,息将野心,一場兵燹豈不是可免了?所以我說以宰相之位徵召李密入朝,是很高明的辦法,那可以使李密的野心無所遁形,忠奸順逆,立刻分明,但是操之過急了一點?” 徐茂公撚須笑道:“殿下,被你這麼一分析,微臣倒是有了新的看法了,因為微臣認為此計若出自他人,固是不智之至,若出自東宮,則高明之極。
”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
徐茂公微笑道:“殿下是為整個大唐朝廷計,自然認為時機未妥,但為東宮太子計,則恰到好處。
此時逼反李密,殿下勢必移師往剿,則窦王二人未滅,兵力不能集中,成功之踐已微;再者,李藥師西征大軍未凱,設若殿下軍事不利,則救援無人,這正是除掉或削弱殿下實力的最佳時機與手段。
” 李世民道:“軍師,這可不能亂作猜測的。
” 徐茂公道:“殿下心中必然明白,這正是東宮的意思,他是怕殿下擁兵過重,威脅到他的地位,乃出此下策。
” 李世民微現痛苦之色道:“我想大哥不會利用這個方法來故意打擊我吧!” 徐茂公道:“太子是怎麼樣的人,臣等無不清楚,殿下也不必解釋了!此所謂驅虎吞狼之計。
” 李世民道:“可是父王總不會故意來害我吧?” 徐茂公道:“聖上或不緻刻意如此,但是聖上身邊沒有一個夠幹練的能臣為輔,而一個劉文靜又被整掉了。
想不到那麼多,等到李密一反,自然責成在殿下頭上去剿滅。
” 李世民一歎道:“不論這其中因由為何了,李密既反,我們受命征剿,總不能抗旨吧?” 徐茂公道:“那當然不能;不過也有辦法的。
我們可以采取拖的對策。
” “什麼是拖的對策呢?” 徐茂公道:“就是保全實力,不積極進逼,築圍徐進。
不急切急攻,等李靖的大軍凱師後,再行會合進攻。
” 李世民道:“假如不采用這個方式,還有什麼别的戰術可資運用呢?” 徐茂公道:“那當然有的,分兵數路,舍命急攻,以敵我之勢而言,約莫是四六之機,把李密吃下來後,我軍最多隻剩三四停的人馬,縱然得勝,也勝得很慘。
” 李世民一怔道:“要這麼大的犧牲?” 徐茂公道:“這還是微臣最保守最樂觀的估計了,若是嚴格來說,恐怕隻有五五之數,大家力拼,隻有同歸於盡。
” “李密在金墉的實力有如此堅強嗎?” 徐茂公莊容道:“微臣的估計絕不會錯。
” 徐茂公之所以被任為軍師,就是他精於計算敵我情勢,根據種種的情報資料來判斷敵人的戰力。
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一樁大學問。
李靖是此中高手,徐茂公雖不及李靖,但是此其他人高明多了,所以他的估計,總不會差得太多。
李世民道:“他既有這麼強大的實力,為什麼前次在長安不調來呢?那時若能将這股實力放在身邊,足取天下而有餘了。
” 徐茂公道:“這正是他的謹慎處,也是他的失敗處。
當時在長安,誰也想不到世局變幻會如此之快,誰都不肯投入全力,因為那時誰最強,誰固可占據長安,卻要成為衆矢之的,要面對天下每一處反對的力量。
李密不笨,他甯可把自己的實力放在金墉,而拿瓦崗的這一批人出來打頭陣,因為他心中也明白,我們這些人隻是為了江湖義氣而擁護他,畢竟是靠不住。
” 李世民一歎道:“既欲有天下,又存着私心,怎麼能成功呢?這種想法實在太笨了!” 徐茂公也歎道:“為天下而不存私心如殿下者,舉世又有幾人?所以我們才一心一意歸於殿下之門……” 李世民不想再談下去,因為深入下去,又要觸及他們兄弟不和的事,盡管李世民口中不承認,但心中何嘗不明白,自己在建成元吉眼中,是根芒刺,因此,他考慮了良久之後才道:“用拖的戰略能收功嗎?” 徐茂公道:“這個微臣可以保證,等藥師援軍一到,我們就可以雷霆之勢,摧枯拉朽,直取金墉。
” 李世民道:“李密會讓我們拖嗎?” 徐茂公笑道:“他當然也知道拖下去對他有害無利,但是他也不敢全力進迫的,因為他更不是那種舍得拼命的人,他一定會想别的方法來對付我們。
” “還能有什麼方法呢?” 徐茂公道:“這就難說了,可行之途頗多,比如說,設法去策動窦建德或王世充配合發難,叫我們首尾難以兼顧,或者是設法在京中活動,找人拉我們的後腿等等。
” 李世民道:“京師裡也能找到人拉我們的後腿嗎?” 徐茂公微笑道:“殿下,隻要朝中有人不希望我們戰事勝利,就會找很多機會來做這種事。
” 李世民道:“我隻是不知道如何扯後腿法?” 徐茂公道:“那方法太多了,比如說在聖上面前進讒啦、故意阻滞我軍的糧草補給啦、在我軍後方散布謠言啦。
還有,就是唆動一些江湖人,趁火打卻,搶取軍饷,毀壞糧秣等……” 李世民一驚道:“這倒是不能不防,軍師,可有良策來預防這些擾亂呢?” 徐茂公道: “那要看殿下決定采用那一種策略了。
” 李世民道:“既是緩攻於我有利,我自然采取拖的策略,隻不過我倒不是為了保全實力,而是珍惜我大小三軍的生命。
他們不是我的而是屬於大唐的,能夠避免無謂的犧牲,我必然應該遵從的。
” 徐茂公道:“殿下具此仁心,當必能使四海歸心。
既然大戰略已定,其餘細節,微臣自會與秦元帥磋商,無勞殿下操心了。
” 秦瓊道:“其實殿下即使打算急攻,微臣也不會同意的,将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殿下雖然受命監軍,但微臣為三軍之帥,行止決定,微臣仍有全權。
” 秦瓊一向是很和易的人,此刻突然說出這種嚴重的話來,使得李世民大為吃驚,連忙避席長揖道:“元帥,自從出軍以來,我一向尊重元帥的決定以及軍師的建言,元帥莫非對我有什麼不滿之處嗎?” 秦瓊道:“沒有,殿下仁心慈懷,以天下為重、生民為重,因此才能得到微臣等的愛戴,隻是殿下還有一點未能放開,就是每因私情而害大義。
” 李世民更為惶恐地道:“我始終不知道自己做過這種事,尚請元帥多作賜誨。
” 秦瓊道:“微臣不敢當,而且殿下也沒有什麼實際行動,隻是殿下心中,常有手足之情的顧忌,像這次伐李密,殿下明知是東宮的陰謀,卻仍要多方辯解,明知時機不當,仍然要考慮再三,才能作決定。
這是很危險的事,設若殿下處處都要将私情置於天下之上,其結果必将是衆叛親離,人才求去……” 李世民汗流如雨地道:“是!是!元帥指點極是。
” 秦瓊又道:“老實說,我們這些弟兄之所以投向大唐,完全是因為藥師兄的關系,他手中挾有舉足影響天下大局的雄厚實力,更推拒了他義兄虬髯客隆情深惠而來扶助殿下,我相信他的抉擇,才一起投了過來,既不是為聖上,更不是為了東宮太子,也不是為了權勢富貴。
我們不管去扶助那一個人,所得的重視也會此此刻更多。
” 李世民隻是連連點頭道:“是!是!世民對各位的鼎力相勸,一直是十分感激。
” 秦瓊道:“殿下,我們不是為了要你的感激而來的,我們是為了天下百姓,連年兵災不斷,百姓們實在太苦了,我們隻想扶持一個有為的明主出來,一統江山,好好地為生民謀福利。
”李世民這:“是!世民與各位也是同一心願。
” 秦瓊道:“微臣相信殿下是抱此存心的,但微臣要很放肆地說一句不該說的話,聖上實非明君,東宮尤非聖君之選,我們都寄望於殿下,殿下既以天下為己任,就該當仁不讓,為所應為,絕不可拿千萬人的期望來做人情,更不可以天下為酬,以全私情。
” 這番話說的太嚴重了,李世民簡直坐立難安,再看看帳下諸将,每個人都盯着他,等待他作個明白的表示,不禁更為惶恐,呐呐地道:“世民愚昧,請求賜誨。
” 秦瓊卻不放松他,緊逼道:“殿下若是隻會說這句話,微臣等保唐也隻到此為止了,帥印留在案上,微臣請别。
” 他這麼一說,羅成跟着道:“表哥等一下,你得先接受我這先鋒的辭呈,而後再辭元帥職務也不遲。
” 秦瓊道:“表弟!我隻表示個人的意思……” 羅成道:“表兄,你也知道我們三十六友中,很少有個人行動,我放棄了燕山的基業,放棄了現成的世子不為,跑到這兒來當個先鋒,就是因為你在這兒,不但是小弟如此,有許多朋友,都是随你進退的,你不幹了,我們還留下幹嘛?要走一起走好了!” 他們是在逼李世民表明态度了,而徐茂公更絕,李世民向他投過來求救的眼色,他不但裝着沒看見,反而幫着擠李世民道:“殿下,你應該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了,否則不但秦兄要去,帳下諸将,沒有一個會留下的。
” 李世民急着道:“我要如何表示呢?” 徐茂公道:“殿下若是不知道,則是不夠為明。
若是裝不知道,則是不夠其誠,無論屬於何者,都不是延攬人才的手段與方法,連微臣也要求去了。
” 李世民知道今天不作個表示是不行的了,隻有道:“軍師、元帥,各位請聽我一句話。
各位的意思我明白,隻不過君父在上,世民不能作不孝之人。
” 秦瓊道:“這當然,我們并不要殿下忤逆違抗聖上,事實上大家投唐保聖上,都是為了殿下,聖上春秋已富,不可能一直理天下,在聖上居位之年,殿下盡人子之孝,臣等亦追随殿下守人臣之道;可是在聖上千秋之後呢?” 李世民道:“我身為人子,不該想這件事。
” 秦瓊道:“殿下若是尋常百姓,是不該想這件事,但殿下身負社稷重任時,即當以天下百姓為重,必須考慮到日後的事。
” 李世民道:“這個父王到時自有決定。
” 秦瓊道:“這就是臣等今天必須要跟殿下講明的事情,若是聖上到時不能作個明智的決定,臣等這一生所作的努力,俱都白費了,豈不愧對上蒼?” 李世民道:“不會白費的,即使父王另立他人為儲君,各位的汗馬功勞仍是不容抹殺的。
” 秦瓊道:“殿下,叔寶等三十六友雖不敢說是江山棟梁之材,但沒有一個是功名利祿之徒,臣等以志同道合而結金蘭,相誓以此有用之身,為天下、為蒼生盡一份努力,作一番事業,誰都不存功名富貴之望,所以臣等對擇人而事十分慎重,臣等為殿下而投唐,卻不是為富貴而投唐。
”
李密并沒有想殺死她,隻想刺傷地一下,殺殺她的威風而已,因為李密知道李淵對這個侄女頗為锺愛,自己再次舉事,即使敗了,高祖或能看在她的份上,對自己也網開一面。
那知公主自己把胸膛湊上來,及至發現公主斷了氣,他知道事情鬧大了,無法善了了。
李密心切舉事,卻也知道現非其時,最好是等李世民把王世充與窦建德都打垮之後,那時師老兵疲,正是起兵良機,所以一拖再拖,這下子卻非幹不可了。
更糟的是窦建德與王世充派人來找他連絡,約他共同發兵拒唐,他因為心中另有打算,予以拒絕了,現在朝廷一定會命李世民移師來征讨自己,而王窦二人也一定不會發兵救援,變成要孤軍奮鬥了。
悔恨歸悔恨,但是卻已無法彌補,李密隻有吩咐将公主收殓了,急急地找親信臣屬,商量發兵。
李密拒不來朝廷出任宰相,高祖已經認為他有問題了,又接到公主被殺的消息,更是勃然震怒,立刻下令,叫秦王李世民移師攻打金墉,務必要将李密擒獲押送長安正法。
而李密不待朝廷的兵到,先已宣布起兵反唐。
李世民聽見李密複反的消息是十分吃驚的,雖然他知道李密早晚必反,但這個時候卻是很不巧。
因為他正在全力要攻擊夏王窦建德,兵迫夏口,眼看着再過一兩個月,即可收功,卻要放棄戰果,去攻打金墉。
此不利之一;再者,自已的部隊已轉戰經年,而金墉卻是修養生息多年,以勞攻逸,必将難以成功。
但是李密殺了公主,公然發兵,若不去讨伐,朝廷威嚴何在?不得而已,隻有移兵去了。
而後又接密報,知道李密是被逼反的,不禁深為反對。
他與帳下的軍師徐茂公以及元帥秦瓊,先鋒羅成同聚軍中大帳商量道:“我真不明白,朝中那些輔佐的大臣們打的是什麼主意,偏在這個時候去撩撥李密。
” 徐茂公輕歎道:“殿下!朝中自從劉文靜伏誅後,已經沒有人能作主了,那些大臣都是聖上在晉陽的家臣,沒有一個具有輔國的才華的。
” 李世民搖搖頭歎道:“這個我也知道,我也曾向父王建言,要開放言路,引用人才以理國,治天下,不緣以前在晉陽,那些人的才具,實在不足以擔當大事的,可是那時候劉文靜在管着,他怕新人進來分了他的權,一力反對,而劉文靜的品雖不端,才華尚堪借重,有他佐理國事,大體上是不會有問題的;那知父王又把劉文靜給整掉了。
” 徐茂公道:“殿下,整劉文靜,逼反李密,聽說都是太子居中獻策。
” 李世民道:“我也聽說了,不過難以相信,因為大哥沒有這份才具,也沒有這麼大的魄力。
” 徐茂公道:“建成太子才具碌碌,但是他門中必有健者,所以才能把事情辦得這麼漂亮,誅劉文靜不算能幹,隻要出其不意,誰都能殺他,但是為了斬草除根,拔除了宮中的劉貴人,那才了不起,此人不但見得深遠,而且出手俐落,安排妥貼,太子是絕對做不到的,以他的為人及性情,叫他殺一個嬌滴滴的美人,他就舍不得。
” 李世民感到有點難堪,連忙道:“我大哥跟劉貴人一無所染,這是可以擔保的。
” 徐茂公道:“殿下,微臣并非對太子有所偏見,但是他為人如何自有公評,唯其如此,微臣對這次的霹靂行動才感到驚奇,能促成他下這個決心很不容易。
” 李世民隻得道:“家兄對小節不拘,大事上從不糊塗。
” 徐茂公笑道:“太子最近的确辦了幾件大事,以前卻連小事都沒有辦好過,所以微臣想:他門中一定有能人為助,殿下倒要小心了。
” 秦瓊道:“東宮門下隻有一個中書舍人魏徵,可以算得上是不錯的,但他隻是個江湖人而已。
” 徐茂公卻道:“江湖中頗不乏奇才,這位魏舍人必然是個好角色,殿下沒網羅到此人,倒是大損失。
” 李世民道:“我曾經邀過此人,他也來了,不過一到京師,就被大哥邀去了。
” 秦瓊說道:“舍殿下而投東宮,其人高明也有限。
”徐茂公道:“叔寶,話不能這麼說,老實說,若非我們早受殿下深知,此刻要我擇人而事,我也會到東宮門下的,因為殿下這邊人才太多,使這邊顯不出我來,倒不如到那邊去,能夠大展所長。
” 李世民道:“列位,我們現在不是讨論這個問題。
” 徐茂公道:“殿下,目前雖是在讨論李密複反的事,但事出有因,必須究其原因。
” “這又有什麼原因呢?” 徐茂公道:“除劉文靜很高明,逼反李密則太拙劣,兩者如同出一人,則其中大有可玩味之處。
” 秦瓊不解地道:“殿下,何以逼反李密為不見高明呢?若是慢慢地等他充份準備,那時不逼他也會反了,對付起來,豈非更加費事?” 李世民道:“元帥的話固為有理,隻是尚不夠深切。
李密遲早必将反唐,現在卻非其時,因此,隻要不逼得太緊,等窦建德,王世充平定後,再配合李靖西征的大軍,那濤聲勢浩壯,李密必不敢輕舉妄動,為保性命身家,隻有乖乖的交出兵權,息将野心,一場兵燹豈不是可免了?所以我說以宰相之位徵召李密入朝,是很高明的辦法,那可以使李密的野心無所遁形,忠奸順逆,立刻分明,但是操之過急了一點?” 徐茂公撚須笑道:“殿下,被你這麼一分析,微臣倒是有了新的看法了,因為微臣認為此計若出自他人,固是不智之至,若出自東宮,則高明之極。
”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他。
徐茂公微笑道:“殿下是為整個大唐朝廷計,自然認為時機未妥,但為東宮太子計,則恰到好處。
此時逼反李密,殿下勢必移師往剿,則窦王二人未滅,兵力不能集中,成功之踐已微;再者,李藥師西征大軍未凱,設若殿下軍事不利,則救援無人,這正是除掉或削弱殿下實力的最佳時機與手段。
” 李世民道:“軍師,這可不能亂作猜測的。
” 徐茂公道:“殿下心中必然明白,這正是東宮的意思,他是怕殿下擁兵過重,威脅到他的地位,乃出此下策。
” 李世民微現痛苦之色道:“我想大哥不會利用這個方法來故意打擊我吧!” 徐茂公道:“太子是怎麼樣的人,臣等無不清楚,殿下也不必解釋了!此所謂驅虎吞狼之計。
” 李世民道:“可是父王總不會故意來害我吧?” 徐茂公道:“聖上或不緻刻意如此,但是聖上身邊沒有一個夠幹練的能臣為輔,而一個劉文靜又被整掉了。
想不到那麼多,等到李密一反,自然責成在殿下頭上去剿滅。
” 李世民一歎道:“不論這其中因由為何了,李密既反,我們受命征剿,總不能抗旨吧?” 徐茂公道:“那當然不能;不過也有辦法的。
我們可以采取拖的對策。
” “什麼是拖的對策呢?” 徐茂公道:“就是保全實力,不積極進逼,築圍徐進。
不急切急攻,等李靖的大軍凱師後,再行會合進攻。
” 李世民道:“假如不采用這個方式,還有什麼别的戰術可資運用呢?” 徐茂公道:“那當然有的,分兵數路,舍命急攻,以敵我之勢而言,約莫是四六之機,把李密吃下來後,我軍最多隻剩三四停的人馬,縱然得勝,也勝得很慘。
” 李世民一怔道:“要這麼大的犧牲?” 徐茂公道:“這還是微臣最保守最樂觀的估計了,若是嚴格來說,恐怕隻有五五之數,大家力拼,隻有同歸於盡。
” “李密在金墉的實力有如此堅強嗎?” 徐茂公莊容道:“微臣的估計絕不會錯。
” 徐茂公之所以被任為軍師,就是他精於計算敵我情勢,根據種種的情報資料來判斷敵人的戰力。
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一樁大學問。
李靖是此中高手,徐茂公雖不及李靖,但是此其他人高明多了,所以他的估計,總不會差得太多。
李世民道:“他既有這麼強大的實力,為什麼前次在長安不調來呢?那時若能将這股實力放在身邊,足取天下而有餘了。
” 徐茂公道:“這正是他的謹慎處,也是他的失敗處。
當時在長安,誰也想不到世局變幻會如此之快,誰都不肯投入全力,因為那時誰最強,誰固可占據長安,卻要成為衆矢之的,要面對天下每一處反對的力量。
李密不笨,他甯可把自己的實力放在金墉,而拿瓦崗的這一批人出來打頭陣,因為他心中也明白,我們這些人隻是為了江湖義氣而擁護他,畢竟是靠不住。
” 李世民一歎道:“既欲有天下,又存着私心,怎麼能成功呢?這種想法實在太笨了!” 徐茂公也歎道:“為天下而不存私心如殿下者,舉世又有幾人?所以我們才一心一意歸於殿下之門……” 李世民不想再談下去,因為深入下去,又要觸及他們兄弟不和的事,盡管李世民口中不承認,但心中何嘗不明白,自己在建成元吉眼中,是根芒刺,因此,他考慮了良久之後才道:“用拖的戰略能收功嗎?” 徐茂公道:“這個微臣可以保證,等藥師援軍一到,我們就可以雷霆之勢,摧枯拉朽,直取金墉。
” 李世民道:“李密會讓我們拖嗎?” 徐茂公笑道:“他當然也知道拖下去對他有害無利,但是他也不敢全力進迫的,因為他更不是那種舍得拼命的人,他一定會想别的方法來對付我們。
” “還能有什麼方法呢?” 徐茂公道:“這就難說了,可行之途頗多,比如說,設法去策動窦建德或王世充配合發難,叫我們首尾難以兼顧,或者是設法在京中活動,找人拉我們的後腿等等。
” 李世民道:“京師裡也能找到人拉我們的後腿嗎?” 徐茂公微笑道:“殿下,隻要朝中有人不希望我們戰事勝利,就會找很多機會來做這種事。
” 李世民道:“我隻是不知道如何扯後腿法?” 徐茂公道:“那方法太多了,比如說在聖上面前進讒啦、故意阻滞我軍的糧草補給啦、在我軍後方散布謠言啦。
還有,就是唆動一些江湖人,趁火打卻,搶取軍饷,毀壞糧秣等……” 李世民一驚道:“這倒是不能不防,軍師,可有良策來預防這些擾亂呢?” 徐茂公道: “那要看殿下決定采用那一種策略了。
” 李世民道:“既是緩攻於我有利,我自然采取拖的策略,隻不過我倒不是為了保全實力,而是珍惜我大小三軍的生命。
他們不是我的而是屬於大唐的,能夠避免無謂的犧牲,我必然應該遵從的。
” 徐茂公道:“殿下具此仁心,當必能使四海歸心。
既然大戰略已定,其餘細節,微臣自會與秦元帥磋商,無勞殿下操心了。
” 秦瓊道:“其實殿下即使打算急攻,微臣也不會同意的,将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殿下雖然受命監軍,但微臣為三軍之帥,行止決定,微臣仍有全權。
” 秦瓊一向是很和易的人,此刻突然說出這種嚴重的話來,使得李世民大為吃驚,連忙避席長揖道:“元帥,自從出軍以來,我一向尊重元帥的決定以及軍師的建言,元帥莫非對我有什麼不滿之處嗎?” 秦瓊道:“沒有,殿下仁心慈懷,以天下為重、生民為重,因此才能得到微臣等的愛戴,隻是殿下還有一點未能放開,就是每因私情而害大義。
” 李世民更為惶恐地道:“我始終不知道自己做過這種事,尚請元帥多作賜誨。
” 秦瓊道:“微臣不敢當,而且殿下也沒有什麼實際行動,隻是殿下心中,常有手足之情的顧忌,像這次伐李密,殿下明知是東宮的陰謀,卻仍要多方辯解,明知時機不當,仍然要考慮再三,才能作決定。
這是很危險的事,設若殿下處處都要将私情置於天下之上,其結果必将是衆叛親離,人才求去……” 李世民汗流如雨地道:“是!是!元帥指點極是。
” 秦瓊又道:“老實說,我們這些弟兄之所以投向大唐,完全是因為藥師兄的關系,他手中挾有舉足影響天下大局的雄厚實力,更推拒了他義兄虬髯客隆情深惠而來扶助殿下,我相信他的抉擇,才一起投了過來,既不是為聖上,更不是為了東宮太子,也不是為了權勢富貴。
我們不管去扶助那一個人,所得的重視也會此此刻更多。
” 李世民隻是連連點頭道:“是!是!世民對各位的鼎力相勸,一直是十分感激。
” 秦瓊道:“殿下,我們不是為了要你的感激而來的,我們是為了天下百姓,連年兵災不斷,百姓們實在太苦了,我們隻想扶持一個有為的明主出來,一統江山,好好地為生民謀福利。
”李世民這:“是!世民與各位也是同一心願。
” 秦瓊道:“微臣相信殿下是抱此存心的,但微臣要很放肆地說一句不該說的話,聖上實非明君,東宮尤非聖君之選,我們都寄望於殿下,殿下既以天下為己任,就該當仁不讓,為所應為,絕不可拿千萬人的期望來做人情,更不可以天下為酬,以全私情。
” 這番話說的太嚴重了,李世民簡直坐立難安,再看看帳下諸将,每個人都盯着他,等待他作個明白的表示,不禁更為惶恐,呐呐地道:“世民愚昧,請求賜誨。
” 秦瓊卻不放松他,緊逼道:“殿下若是隻會說這句話,微臣等保唐也隻到此為止了,帥印留在案上,微臣請别。
” 他這麼一說,羅成跟着道:“表哥等一下,你得先接受我這先鋒的辭呈,而後再辭元帥職務也不遲。
” 秦瓊道:“表弟!我隻表示個人的意思……” 羅成道:“表兄,你也知道我們三十六友中,很少有個人行動,我放棄了燕山的基業,放棄了現成的世子不為,跑到這兒來當個先鋒,就是因為你在這兒,不但是小弟如此,有許多朋友,都是随你進退的,你不幹了,我們還留下幹嘛?要走一起走好了!” 他們是在逼李世民表明态度了,而徐茂公更絕,李世民向他投過來求救的眼色,他不但裝着沒看見,反而幫着擠李世民道:“殿下,你應該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了,否則不但秦兄要去,帳下諸将,沒有一個會留下的。
” 李世民急着道:“我要如何表示呢?” 徐茂公道:“殿下若是不知道,則是不夠為明。
若是裝不知道,則是不夠其誠,無論屬於何者,都不是延攬人才的手段與方法,連微臣也要求去了。
” 李世民知道今天不作個表示是不行的了,隻有道:“軍師、元帥,各位請聽我一句話。
各位的意思我明白,隻不過君父在上,世民不能作不孝之人。
” 秦瓊道:“這當然,我們并不要殿下忤逆違抗聖上,事實上大家投唐保聖上,都是為了殿下,聖上春秋已富,不可能一直理天下,在聖上居位之年,殿下盡人子之孝,臣等亦追随殿下守人臣之道;可是在聖上千秋之後呢?” 李世民道:“我身為人子,不該想這件事。
” 秦瓊道:“殿下若是尋常百姓,是不該想這件事,但殿下身負社稷重任時,即當以天下百姓為重,必須考慮到日後的事。
” 李世民道:“這個父王到時自有決定。
” 秦瓊道:“這就是臣等今天必須要跟殿下講明的事情,若是聖上到時不能作個明智的決定,臣等這一生所作的努力,俱都白費了,豈不愧對上蒼?” 李世民道:“不會白費的,即使父王另立他人為儲君,各位的汗馬功勞仍是不容抹殺的。
” 秦瓊道:“殿下,叔寶等三十六友雖不敢說是江山棟梁之材,但沒有一個是功名利祿之徒,臣等以志同道合而結金蘭,相誓以此有用之身,為天下、為蒼生盡一份努力,作一番事業,誰都不存功名富貴之望,所以臣等對擇人而事十分慎重,臣等為殿下而投唐,卻不是為富貴而投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