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那一枝飛鳳女軍也具相當的實力。
李靖之所以為将,就是他能綜觀敵我大勢,剖析分明,預制良策,見事於未發,防患未然。
而這些往往是别人難以見到的,因為他的這些安排并不明顯。
所以當建成奏請要李世民去掃蕩煙氛,統一天下時,高祖是個謹慎的人,表示最好等李靖凱歌回來再說。
可是有劉文靜及李密兩個人陳說厲害,說那些反王此刻各據一方,大事擴充,目前基礎未穩,若不趁機擊之,則俟其實力壯大後,将反受其撲擊了。
然後又畫下了圖形,說高祖雖居長安帝都,然地瘠民困,而窦建德居江南,王世允在湘楚,都是魚米之鄉,若等他們準備成熟,幾面交擊,兵力或不足懼,可是時日一久,糧饷難以為繼,就會被他們拖垮了。
這一番話說得危言聳聽,但的确也是事實,高祖不免心動,卻又耽慮派不出兵來。
李密卻又表示了他的忠誠,說晉陽兵馬為大唐的基本武力,自以捍衛京師為主,但是他金墉的舊部卻足可一用,何妨就調這支兵去征伐。
高祖對李密手擁重兵,心中不無顧慮,聽李密說出了這番話,倒是欣然同意了。
李密何以如此慷慨呢?他有他的用意。
他并不甘心投唐的,隻是情勢不由人而已,他想把兵先調出去,日後再利用舊日的關系,加以号召,仍然可以将他們吸引自己這邊來的,瓦崗諸友跟李世民的關系究竟不如自己深。
他們各懷鬼胎,打着自己的算盤,總算把高祖說動了,於是下诏次子秦王世民準備率軍掃蕩各路反王,所率各部以金墉舊部為主,大唐所部則由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與驸馬柴紹分别統率,暫時捍衛京畿,必要時則作接應。
這個部署十分周全,倒是沒什麼,這時秦王世民才提出推舉秦瓊挂帥的要求,而自任監軍。
他的理由是秦瓊與金墉舊部相處時日久,知道各人的長短,謂度運兵較為适宜。
瓦崗衆兄弟當然十分贊同,他們是義氣的結合。
李世民雖是他們所尊敬的人,倒是相處不久,沒有很深的感情,在他手下,心裡多少有點不痛快,以前李靖在,帥印必然是李靖執掌,大家沒話說,因為李靖一向是弟兄們心中的首領人物。
而李密以前不歡迎李靖加盟金墉,也是為了怕被李靖侵占了領導權。
現在李靖西征,秦叔寶是大家第二個領導的中心,舉他出來為帥,自然皆大歡喜,其中最支持的是程咬金與羅成,他們都是秦瓊的死黨,除了李靖與秦瓊之外,沒有第三個人能降伏得了他們的。
秦瓊本人倒是十分惶恐,他明白自己不是元帥的材料,連忙表示謙辭,程咬金瞪眼叫道:“我的哥,你就坐了那帥位吧,還客氣什麼?除了你之外,還有誰敢做這個大元帥,俺老程就第一個不服!”說着就要推秦瓊上去。
秦瓊忙道:“賢弟!别胡鬧,這元帥豈是随便做得的?一個指揮失當,誤了軍機,就是千萬人的生死,朝中知兵的人多得很,那一個都此愚兄強,怎麼輪到愚兄呢?” 程咬金叫道:“一個元帥罷了,有什麼了不起,俺當年還做過皇帝呢!你說你不如人,俺老程就不相信,别人再強煞了,隻要他沒法子叫老程跟羅兄弟點頭,這個大元帥就當不成。
藥師兄若在,老程沒話說,人家天生就是塊元帥的料,他西征去了,就數你了。
” 李世民對高祖卻另有一番私下的說詞:“父皇!秦叔寶是我家恩人,投到我們這邊來,由於他衆家兄弟多,不便特加封賞,臣兒一直感到很抱歉,如今再歸屬臣兒帳下使喚,臣兒更不安心了,故而将這帥印叫他掌了,日後論功,也好将他封得重些。
” 唐高祖李淵是個很重恩情的人,他受了秦瓊的救命之恩,曾經立了長生祿位,早晚敬香以示不忘,對秦瓊,一直想要好好地報答他,這番話自是聽得進去。
這其中最反對的人就是李密,他要求派自己所部的軍隊作戰,原是有用意的,但若是用秦瓊為帥,他就慘了,那些弟兄再也拉不回來了。
他的死黨是王伯當,王伯當在三十六友中頗有号召力,而王伯當對他則是忠心耿耿,絕不會離他而去的。
可是王伯當的号召力不如秦瓊,而秦瓊卻是跟自己作對的,兵一到他的手,是再也要不回來了。
先前,他提出用金墉所部作戰,根本沒考慮到這個問題,因為秦叔寶絕不可能被推出挂帥的。
誰知道李世民會來上這一手,讓他搬石頭壓了自己的腳,所以他在殿上力争,無非說秦叔寶不是将帥之材,難以擔當此等重任。
這次建成卻跟他唱反調了,那是魏徵獻的謀,秦王用秦瓊為帥,這是件很有利的事,用一個不解軍機的人掌帥印,想像得到的,戰事絕不會順利,他們就可以打擊世民了。
建成對於搗一個人的蛋是很有天才的,他立刻就對高祖密奏:“李密與秦元帥不合,由來已久,前次還想殺掉秦元帥呢,他自然不會為秦瓊說好話的。
” 高祖本就耳根子軟,再加上他對秦瓊的好感,也不容許别人對秦瓊有所诋譏,所以立下旨令,為秦瓊拜帥,同時也準了李世民的其他奏議,派秦王李世民殿下為随行監軍,另任徐茂公為軍師,參贊軍務,羅成拜了先鋒大印,舊日的兵将,差不多全用上了!隻有王伯當,因為表示忠心於李密,到他府中任中書舍人去了,沒有随行去征伐,這又是使李密很失望的事。
李密對王伯當的忠心是可信的,他希望王伯當也去參加掃蕩是有着另外的目的。
王伯當是世家子弟出身,在瓦崗諸友中是有限的幾個具有将才的人選之一,本身武藝高不算,神射之技,舉世無雙,為人又極重友情義氣,他若是在軍中,必為主将之一,轄下可以有一标人馬,而且有好幾個弟兄會追随着他,如此,差不多尚可掌握住一半的人馬,李密想:如果能回到金墉再度自立的話,王伯當也可以帶一半的人回來。
但是他不了解王伯當是條血性漠子,他心中的道德标準是忠與義兩個字。
對李密是認定了的主公,忠心不二,對朋友的義氣也不肯稍減半分的。
李密是他引進到瓦崗的,那些弟兄們瞧在他的份上共尊李密為主,使他十分感激,他也不會為了李密而損及了兄弟間的友情與道義。
李密得意時,對瓦崗友的信任漸疏,使他十分的痛苦,因而也常為忠義難以兩全為難。
李密在長安兵敗而降唐,他心中好過了一點,因為,他至少不必再為李密而跟衆家兄弟增加隔閡與誤會了。
但他也知道李密的用心,所以堅持不肯在掃蕩軍中任職,以免日後又面臨一次痛苦而困難的抉擇。
李密這下子果真是偷雞不着蝕把米,回到自己的千歲王府,立刻就發脾氣罵道:“伯當,你這是什麼意思?我把你當心腹兄弟,你卻處處扯我的後腿!” 王伯當痛苦地道:“微臣不敢,微臣對主公的忠心,惟天可表,若有他意,定遭天譴。
” “你不必賭咒,你在軍中本來就是右騎大将軍,屬下有三彪人馬,那至少也是個副帥,足可與羅成分庭抗禮,你卻推辭不就,白白讓給了别人。
” 王伯當耐住性子道:“微臣以為侍奉主公,此建勳立功更為重要,再說接替微臣職位的也是自家弟兄,并非外人。
” 李密冷笑道:“恐怕隻有你如此以為了,别人那一個把你當作自家弟兄的!” 王伯當道:“微臣等三十六人,血盟俱在,無人敢違。
” 李密冷笑一聲道:“你叫他們跟我一起回金墉看看,他們那一個會聽你的!” 王伯當忙道:“主公,他們已為唐臣,理當忠心大唐,微臣怎敢以小義私情去影響他們的大節?” 李密生氣了道:“他們也曾是我臣屬,怎麼會在緊要關頭背叛了我?”王伯當道:“沒有的事。
他們是在主公降唐之後,才易的旗幟,在此之前,他們沒-有一個人先表示降意的。
” “李元-兵叩城下,他們怎不力戰?” 王伯當啞口無言了,他不是說不出理由,而是不便說出理由,他不能說李密的專橫、嫉才,使得衆家兄弟對他失去了信心與尊敬……” 李密自己也有點明白,倒是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多事追究,因此歎了一口氣道:“我建議用我們的人馬交給李世民去率領征伐,本有特别用心的,你明白嗎?” 王伯當道:“微臣明白。
” 李密道:“你明白就好,你也知道我是不甘久居人下的,你看看這個唐公,他是當皇帝的材料嗎?除了他生了兩個好兒子外,那一點比得上我?” 王伯當隻有道:“主公之失,非戰之罪。
” “非戰之罪?你是說我的德性不如那瘟老頭子?” “不!微臣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主公之失,在於形勢之不如,被唐公搶先一步,把李靖争了去,本來我們與唐軍,實力強弱在伯仲之間,李靖一加入對方,強弱之勢立明,何況他又是衆弟兄中最得人望的一個,他一歸唐,很多弟兄都不想與他作對,所以微臣曾力勸主公争取此人……” 李密道:“我又不是沒試過,是他不肯來。
” “不,主公,李靖已經答應了,主公卻沒有進一步的表示,遂使事情淡了下去。
” 李密怒道:“我要他的實力,他卻表示光身一個人來,這是什麼意思?” “那時虬髯客也蓄意成事,人手都是虬髯客的,他自然不能帶了人來,這是江湖上的義氣。
” 李密冷笑道:“狗屁的義氣!他怎麼投唐時,帶了那麼多的人來呢?這分明是不願意來。
” 王伯當見李密不肯輸口,隻有硬起頭皮來頂撞道:“是的,主公,微臣去勸說他時,他就表示得十分勉強,是微臣再三慰求,他才答應了下來的。
微臣問他為什麼對主公有成見,他說是他妻子紅拂的原故。
” 李密怒道:“胡說,我又沒偷他的老婆,為他老婆而對我有成見?這是什麼意思?” 王伯當道:“這個微臣不知道,他也不肯說,微臣問他,他隻說主公會明白的。
” 李密的臉紅了一紅,他知道王伯當十分清楚的,隻是為了顧全自己的顔面才推說不知。
原來李密在楊素門下為記室時,紅拂是楊素的侍兒,與樂昌公主二人很得楊素的信任,出來傳令等,俱是張出塵擔任,也跟李密常見面。
李密對這位美嬌娘頗為傾倒,曾經剖示愛意,要求紅拂下嫁。
張出塵卻嚴詞拒絕了不說,而且還捉狹地送了他一面鏡子,叫他照照自己的尊容! 其實李密的形貌并不愧,隻不過年紀此張出塵大了十幾二十歲而已。
這一個舉措使李密十分難堪,惱羞成怒之下,找到另一天,一個沒有從人的棧會,拔劍為脅,冀圖-王硬上弓,那知張出塵的技擊功夫不弱,拔劍相鬥,反而把李密的劍擊落了下來。
李密羞憤難當,閉目等死,張出塵卻隻把他的胡子削了一绺下來,說了一番诮諷的話而去,李密也隻有恨恨地說了兩句場面話。
大緻是将來有朝得勢,非把她弄到手不可。
李密追張出塵不果,隻是君子好逑而已,大家付之一笑,連楊素知道了也沒當回事,隻是以後換了個人傳令,可是日後,張出塵卻自己與李靖私奔,這在李密說來,臉上大無光彩,逢人就說張出塵别落在他手中,否則一定要将她好好地淩辱一頓。
這當然也是年輕氣盛時的說話,現在王伯當提了出來,李密多少有點不好意思,以後的話也不便追究了,隻得改了口氣道:“伯當,過去的話别再提了,瓦崗的那些人在秦瓊的統率之下,我們也争取不到了,好在我們在金墉還有十幾萬人馬,他們是很靠得住的,咱們回金墉去,免得在這兒瞧人臉色,你意下如何?” “微臣追随主公到底,隻恐怕唐王不會放主公走。
” “我自有辦法,過兩天你先回去部署一下。
” 王伯當是千歲王府的中書舍人,那是家臣,行動當然很自由,李密派他回金墉,根本不必請示朝廷。
王伯當到了金墉後,寫了一封禀緘給李密,說李密的祖母劉氏對李密十分想念,希望能見他一面。
這位老夫人已經九十高齡了,而李密自幼父母早亡,是祖母撫養成人的。
現在晚年多病,想見見孫子是人情之常。
李密接到了這封信,連夜伏案,撰了一篇奏章,要求高祖準予乞養。
這篇奏章很有名,直到今日,還被收入教科書的教材之中,就是李密的“陳情表”。
在奏章中,他叙述了對祖母的孺慕之恩,希望能夠去侍奉祖母天年後,再到朝廷來為皇帝效力。
一代枭雄,必然是才華不凡的,李密的這封陳情書使高祖十分感動,當然批準了。
不過高租也知道李密的野心未已,恐怕他靠不住,一面傳旨大加贊慰,一面則下旨命公主随行去省親侍疾。
所謂公主,并不是高祖的女兒,而是一個同族的侄女兒,為了籠絡李密而賜給李密的。
公主賞了全副銮駕,好像是高祖親出一般,這固然是一種籠絡的手段,但全副銮衛俱出上賜,不能更換的,這批侍衙人員同樣地也負有一個監視的任務。
李密自然也明白這是皇帝别有用心,卻還是更謝恩,帶着公主,浩浩蕩蕩的離京而去。
一路上的地方官都來叩見親迎,十分風光,但李密心中卻并不是滋味。
一個做過皇帝的人,對這種光榮自然是不會放在心上,甚至有些反感,何況,他也不是笨人,知道所謂這種光榮的背後,還有監視自己的意思。
但是李密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知道自己以往的失敗,就是将喜怒形之於色,所以才導緻瓦崗諸将的叛離,這次失敗使他學會了一件事,就是在未能真正地掌握一個人的生死前,千萬不可表露自己對他的喜憎。
在唐軍未臨長安前,若是自己能稍遏對秦瓊的厭惡和不信任,不那麼輕率地下了要殺他的命令,就不會失去了軍隊的支持而落得如此下場,至不濟還可以從從容容撤退回金墉,維持一個王者的尊嚴,而不像此刻,連那半付銮駕還是靠裙帶關系混來的了。
所以李密盡管心中不痛快,表面上卻裝得若無其事,對那個硬塞過來的公主老婆固然是十分溫柔,對那些護衛們也郡非常客氣。
這期間最感到痛苦的就是他的妻子了。
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嫡出的公主,本來夠不上這份尊榮的,高祖所以要如此提拔她,是為了李密的原故。
她不知道是該感激皇帝還是感激李密。
雖然,一切是她那叔叔皇帝所賜予,但她如嫁給别人而非李密,最多隻能享有郡主的頭街而已。
到底是妻以夫貴,還是夫以妻貴呢?這是她第一個困惑的問題。
其次則是忠誠問題她也明白自己的下嫁是政治婚姻,但李密畢竟是她的丈夫,是她終身的依歸。
叔叔要她注意李密的行動,稍有異狀,立刻着人秘密歸報長安。
當時,她糊裡糊塗地答應了,來到路上,她才發覺其間的矛盾所在,因為她此去遠嫁金墉,那兒就是她永遠的家,她如果做出什麼不利於金墉的報告,就是在毀掉自己的家。
她隻有一個希望,就是李密能夠安份守己地在金墉好好地享受榮華富貴,那就十分理想了。
因此,當李密對地表現溫柔時,她真是喜出望外,涕淚俱下,經不起李密三哄四哄,她把心裡的話都說了出來。
李密隻微笑道: “皇帝忒是多疑了,我以前不錯是雄心勃勃,可是經過這次失敗之後,我已經明白自己的才德俱不足以有天下,因此隻想安安穩穩地守住目前既有的,平平實實的過此一生,就心滿意足了。
” 他的态度十分誠懇,不但對公主如此說,而且對每一個人也是如此表示。
在回到金墉後,他仍然擁有王爵的身份,有一個規模較小的銀安殿,隻是那銮階隻得八級,此天子的金銮殿階少一級,這是周朝制定禮儀傳下來的制度,所謂階級,就是從這上面引申出來的。
他也擁有一批臣屬,那是他舊有的,而且也擁有他自己的軍隊,這一批人是楊素的舊屬,也是他真正的心腹,屬於他私有的武力,對這一批實力,他十分珍惜,輕易不肯動用,即使出去打天下,也沒調出來,因為那是他的根本,事實上,他這樣做法也有相當的道理。
若非有着這一批武力,唐高祖也不會對他這麼優過。
當然,這些人也不是安份的,他們追随李密,圖的也是更高的爵位,更多的财富,局守金墉一地,是無法滿足的…… (孤劍生掃描武俠屋OCR)
李靖之所以為将,就是他能綜觀敵我大勢,剖析分明,預制良策,見事於未發,防患未然。
而這些往往是别人難以見到的,因為他的這些安排并不明顯。
所以當建成奏請要李世民去掃蕩煙氛,統一天下時,高祖是個謹慎的人,表示最好等李靖凱歌回來再說。
可是有劉文靜及李密兩個人陳說厲害,說那些反王此刻各據一方,大事擴充,目前基礎未穩,若不趁機擊之,則俟其實力壯大後,将反受其撲擊了。
然後又畫下了圖形,說高祖雖居長安帝都,然地瘠民困,而窦建德居江南,王世允在湘楚,都是魚米之鄉,若等他們準備成熟,幾面交擊,兵力或不足懼,可是時日一久,糧饷難以為繼,就會被他們拖垮了。
這一番話說得危言聳聽,但的确也是事實,高祖不免心動,卻又耽慮派不出兵來。
李密卻又表示了他的忠誠,說晉陽兵馬為大唐的基本武力,自以捍衛京師為主,但是他金墉的舊部卻足可一用,何妨就調這支兵去征伐。
高祖對李密手擁重兵,心中不無顧慮,聽李密說出了這番話,倒是欣然同意了。
李密何以如此慷慨呢?他有他的用意。
他并不甘心投唐的,隻是情勢不由人而已,他想把兵先調出去,日後再利用舊日的關系,加以号召,仍然可以将他們吸引自己這邊來的,瓦崗諸友跟李世民的關系究竟不如自己深。
他們各懷鬼胎,打着自己的算盤,總算把高祖說動了,於是下诏次子秦王世民準備率軍掃蕩各路反王,所率各部以金墉舊部為主,大唐所部則由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與驸馬柴紹分别統率,暫時捍衛京畿,必要時則作接應。
這個部署十分周全,倒是沒什麼,這時秦王世民才提出推舉秦瓊挂帥的要求,而自任監軍。
他的理由是秦瓊與金墉舊部相處時日久,知道各人的長短,謂度運兵較為适宜。
瓦崗衆兄弟當然十分贊同,他們是義氣的結合。
李世民雖是他們所尊敬的人,倒是相處不久,沒有很深的感情,在他手下,心裡多少有點不痛快,以前李靖在,帥印必然是李靖執掌,大家沒話說,因為李靖一向是弟兄們心中的首領人物。
而李密以前不歡迎李靖加盟金墉,也是為了怕被李靖侵占了領導權。
現在李靖西征,秦叔寶是大家第二個領導的中心,舉他出來為帥,自然皆大歡喜,其中最支持的是程咬金與羅成,他們都是秦瓊的死黨,除了李靖與秦瓊之外,沒有第三個人能降伏得了他們的。
秦瓊本人倒是十分惶恐,他明白自己不是元帥的材料,連忙表示謙辭,程咬金瞪眼叫道:“我的哥,你就坐了那帥位吧,還客氣什麼?除了你之外,還有誰敢做這個大元帥,俺老程就第一個不服!”說着就要推秦瓊上去。
秦瓊忙道:“賢弟!别胡鬧,這元帥豈是随便做得的?一個指揮失當,誤了軍機,就是千萬人的生死,朝中知兵的人多得很,那一個都此愚兄強,怎麼輪到愚兄呢?” 程咬金叫道:“一個元帥罷了,有什麼了不起,俺當年還做過皇帝呢!你說你不如人,俺老程就不相信,别人再強煞了,隻要他沒法子叫老程跟羅兄弟點頭,這個大元帥就當不成。
藥師兄若在,老程沒話說,人家天生就是塊元帥的料,他西征去了,就數你了。
” 李世民對高祖卻另有一番私下的說詞:“父皇!秦叔寶是我家恩人,投到我們這邊來,由於他衆家兄弟多,不便特加封賞,臣兒一直感到很抱歉,如今再歸屬臣兒帳下使喚,臣兒更不安心了,故而将這帥印叫他掌了,日後論功,也好将他封得重些。
” 唐高祖李淵是個很重恩情的人,他受了秦瓊的救命之恩,曾經立了長生祿位,早晚敬香以示不忘,對秦瓊,一直想要好好地報答他,這番話自是聽得進去。
這其中最反對的人就是李密,他要求派自己所部的軍隊作戰,原是有用意的,但若是用秦瓊為帥,他就慘了,那些弟兄再也拉不回來了。
他的死黨是王伯當,王伯當在三十六友中頗有号召力,而王伯當對他則是忠心耿耿,絕不會離他而去的。
可是王伯當的号召力不如秦瓊,而秦瓊卻是跟自己作對的,兵一到他的手,是再也要不回來了。
先前,他提出用金墉所部作戰,根本沒考慮到這個問題,因為秦叔寶絕不可能被推出挂帥的。
誰知道李世民會來上這一手,讓他搬石頭壓了自己的腳,所以他在殿上力争,無非說秦叔寶不是将帥之材,難以擔當此等重任。
這次建成卻跟他唱反調了,那是魏徵獻的謀,秦王用秦瓊為帥,這是件很有利的事,用一個不解軍機的人掌帥印,想像得到的,戰事絕不會順利,他們就可以打擊世民了。
建成對於搗一個人的蛋是很有天才的,他立刻就對高祖密奏:“李密與秦元帥不合,由來已久,前次還想殺掉秦元帥呢,他自然不會為秦瓊說好話的。
” 高祖本就耳根子軟,再加上他對秦瓊的好感,也不容許别人對秦瓊有所诋譏,所以立下旨令,為秦瓊拜帥,同時也準了李世民的其他奏議,派秦王李世民殿下為随行監軍,另任徐茂公為軍師,參贊軍務,羅成拜了先鋒大印,舊日的兵将,差不多全用上了!隻有王伯當,因為表示忠心於李密,到他府中任中書舍人去了,沒有随行去征伐,這又是使李密很失望的事。
李密對王伯當的忠心是可信的,他希望王伯當也去參加掃蕩是有着另外的目的。
王伯當是世家子弟出身,在瓦崗諸友中是有限的幾個具有将才的人選之一,本身武藝高不算,神射之技,舉世無雙,為人又極重友情義氣,他若是在軍中,必為主将之一,轄下可以有一标人馬,而且有好幾個弟兄會追随着他,如此,差不多尚可掌握住一半的人馬,李密想:如果能回到金墉再度自立的話,王伯當也可以帶一半的人回來。
但是他不了解王伯當是條血性漠子,他心中的道德标準是忠與義兩個字。
對李密是認定了的主公,忠心不二,對朋友的義氣也不肯稍減半分的。
李密是他引進到瓦崗的,那些弟兄們瞧在他的份上共尊李密為主,使他十分感激,他也不會為了李密而損及了兄弟間的友情與道義。
李密得意時,對瓦崗友的信任漸疏,使他十分的痛苦,因而也常為忠義難以兩全為難。
李密在長安兵敗而降唐,他心中好過了一點,因為,他至少不必再為李密而跟衆家兄弟增加隔閡與誤會了。
但他也知道李密的用心,所以堅持不肯在掃蕩軍中任職,以免日後又面臨一次痛苦而困難的抉擇。
李密這下子果真是偷雞不着蝕把米,回到自己的千歲王府,立刻就發脾氣罵道:“伯當,你這是什麼意思?我把你當心腹兄弟,你卻處處扯我的後腿!” 王伯當痛苦地道:“微臣不敢,微臣對主公的忠心,惟天可表,若有他意,定遭天譴。
” “你不必賭咒,你在軍中本來就是右騎大将軍,屬下有三彪人馬,那至少也是個副帥,足可與羅成分庭抗禮,你卻推辭不就,白白讓給了别人。
” 王伯當耐住性子道:“微臣以為侍奉主公,此建勳立功更為重要,再說接替微臣職位的也是自家弟兄,并非外人。
” 李密冷笑道:“恐怕隻有你如此以為了,别人那一個把你當作自家弟兄的!” 王伯當道:“微臣等三十六人,血盟俱在,無人敢違。
” 李密冷笑一聲道:“你叫他們跟我一起回金墉看看,他們那一個會聽你的!” 王伯當忙道:“主公,他們已為唐臣,理當忠心大唐,微臣怎敢以小義私情去影響他們的大節?” 李密生氣了道:“他們也曾是我臣屬,怎麼會在緊要關頭背叛了我?”王伯當道:“沒有的事。
他們是在主公降唐之後,才易的旗幟,在此之前,他們沒-有一個人先表示降意的。
” “李元-兵叩城下,他們怎不力戰?” 王伯當啞口無言了,他不是說不出理由,而是不便說出理由,他不能說李密的專橫、嫉才,使得衆家兄弟對他失去了信心與尊敬……” 李密自己也有點明白,倒是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多事追究,因此歎了一口氣道:“我建議用我們的人馬交給李世民去率領征伐,本有特别用心的,你明白嗎?” 王伯當道:“微臣明白。
” 李密道:“你明白就好,你也知道我是不甘久居人下的,你看看這個唐公,他是當皇帝的材料嗎?除了他生了兩個好兒子外,那一點比得上我?” 王伯當隻有道:“主公之失,非戰之罪。
” “非戰之罪?你是說我的德性不如那瘟老頭子?” “不!微臣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主公之失,在於形勢之不如,被唐公搶先一步,把李靖争了去,本來我們與唐軍,實力強弱在伯仲之間,李靖一加入對方,強弱之勢立明,何況他又是衆弟兄中最得人望的一個,他一歸唐,很多弟兄都不想與他作對,所以微臣曾力勸主公争取此人……” 李密道:“我又不是沒試過,是他不肯來。
” “不,主公,李靖已經答應了,主公卻沒有進一步的表示,遂使事情淡了下去。
” 李密怒道:“我要他的實力,他卻表示光身一個人來,這是什麼意思?” “那時虬髯客也蓄意成事,人手都是虬髯客的,他自然不能帶了人來,這是江湖上的義氣。
” 李密冷笑道:“狗屁的義氣!他怎麼投唐時,帶了那麼多的人來呢?這分明是不願意來。
” 王伯當見李密不肯輸口,隻有硬起頭皮來頂撞道:“是的,主公,微臣去勸說他時,他就表示得十分勉強,是微臣再三慰求,他才答應了下來的。
微臣問他為什麼對主公有成見,他說是他妻子紅拂的原故。
” 李密怒道:“胡說,我又沒偷他的老婆,為他老婆而對我有成見?這是什麼意思?” 王伯當道:“這個微臣不知道,他也不肯說,微臣問他,他隻說主公會明白的。
” 李密的臉紅了一紅,他知道王伯當十分清楚的,隻是為了顧全自己的顔面才推說不知。
原來李密在楊素門下為記室時,紅拂是楊素的侍兒,與樂昌公主二人很得楊素的信任,出來傳令等,俱是張出塵擔任,也跟李密常見面。
李密對這位美嬌娘頗為傾倒,曾經剖示愛意,要求紅拂下嫁。
張出塵卻嚴詞拒絕了不說,而且還捉狹地送了他一面鏡子,叫他照照自己的尊容! 其實李密的形貌并不愧,隻不過年紀此張出塵大了十幾二十歲而已。
這一個舉措使李密十分難堪,惱羞成怒之下,找到另一天,一個沒有從人的棧會,拔劍為脅,冀圖-王硬上弓,那知張出塵的技擊功夫不弱,拔劍相鬥,反而把李密的劍擊落了下來。
李密羞憤難當,閉目等死,張出塵卻隻把他的胡子削了一绺下來,說了一番诮諷的話而去,李密也隻有恨恨地說了兩句場面話。
大緻是将來有朝得勢,非把她弄到手不可。
李密追張出塵不果,隻是君子好逑而已,大家付之一笑,連楊素知道了也沒當回事,隻是以後換了個人傳令,可是日後,張出塵卻自己與李靖私奔,這在李密說來,臉上大無光彩,逢人就說張出塵别落在他手中,否則一定要将她好好地淩辱一頓。
這當然也是年輕氣盛時的說話,現在王伯當提了出來,李密多少有點不好意思,以後的話也不便追究了,隻得改了口氣道:“伯當,過去的話别再提了,瓦崗的那些人在秦瓊的統率之下,我們也争取不到了,好在我們在金墉還有十幾萬人馬,他們是很靠得住的,咱們回金墉去,免得在這兒瞧人臉色,你意下如何?” “微臣追随主公到底,隻恐怕唐王不會放主公走。
” “我自有辦法,過兩天你先回去部署一下。
” 王伯當是千歲王府的中書舍人,那是家臣,行動當然很自由,李密派他回金墉,根本不必請示朝廷。
王伯當到了金墉後,寫了一封禀緘給李密,說李密的祖母劉氏對李密十分想念,希望能見他一面。
這位老夫人已經九十高齡了,而李密自幼父母早亡,是祖母撫養成人的。
現在晚年多病,想見見孫子是人情之常。
李密接到了這封信,連夜伏案,撰了一篇奏章,要求高祖準予乞養。
這篇奏章很有名,直到今日,還被收入教科書的教材之中,就是李密的“陳情表”。
在奏章中,他叙述了對祖母的孺慕之恩,希望能夠去侍奉祖母天年後,再到朝廷來為皇帝效力。
一代枭雄,必然是才華不凡的,李密的這封陳情書使高祖十分感動,當然批準了。
不過高租也知道李密的野心未已,恐怕他靠不住,一面傳旨大加贊慰,一面則下旨命公主随行去省親侍疾。
所謂公主,并不是高祖的女兒,而是一個同族的侄女兒,為了籠絡李密而賜給李密的。
公主賞了全副銮駕,好像是高祖親出一般,這固然是一種籠絡的手段,但全副銮衛俱出上賜,不能更換的,這批侍衙人員同樣地也負有一個監視的任務。
李密自然也明白這是皇帝别有用心,卻還是更謝恩,帶着公主,浩浩蕩蕩的離京而去。
一路上的地方官都來叩見親迎,十分風光,但李密心中卻并不是滋味。
一個做過皇帝的人,對這種光榮自然是不會放在心上,甚至有些反感,何況,他也不是笨人,知道所謂這種光榮的背後,還有監視自己的意思。
但是李密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他知道自己以往的失敗,就是将喜怒形之於色,所以才導緻瓦崗諸将的叛離,這次失敗使他學會了一件事,就是在未能真正地掌握一個人的生死前,千萬不可表露自己對他的喜憎。
在唐軍未臨長安前,若是自己能稍遏對秦瓊的厭惡和不信任,不那麼輕率地下了要殺他的命令,就不會失去了軍隊的支持而落得如此下場,至不濟還可以從從容容撤退回金墉,維持一個王者的尊嚴,而不像此刻,連那半付銮駕還是靠裙帶關系混來的了。
所以李密盡管心中不痛快,表面上卻裝得若無其事,對那個硬塞過來的公主老婆固然是十分溫柔,對那些護衛們也郡非常客氣。
這期間最感到痛苦的就是他的妻子了。
她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嫡出的公主,本來夠不上這份尊榮的,高祖所以要如此提拔她,是為了李密的原故。
她不知道是該感激皇帝還是感激李密。
雖然,一切是她那叔叔皇帝所賜予,但她如嫁給别人而非李密,最多隻能享有郡主的頭街而已。
到底是妻以夫貴,還是夫以妻貴呢?這是她第一個困惑的問題。
其次則是忠誠問題她也明白自己的下嫁是政治婚姻,但李密畢竟是她的丈夫,是她終身的依歸。
叔叔要她注意李密的行動,稍有異狀,立刻着人秘密歸報長安。
當時,她糊裡糊塗地答應了,來到路上,她才發覺其間的矛盾所在,因為她此去遠嫁金墉,那兒就是她永遠的家,她如果做出什麼不利於金墉的報告,就是在毀掉自己的家。
她隻有一個希望,就是李密能夠安份守己地在金墉好好地享受榮華富貴,那就十分理想了。
因此,當李密對地表現溫柔時,她真是喜出望外,涕淚俱下,經不起李密三哄四哄,她把心裡的話都說了出來。
李密隻微笑道: “皇帝忒是多疑了,我以前不錯是雄心勃勃,可是經過這次失敗之後,我已經明白自己的才德俱不足以有天下,因此隻想安安穩穩地守住目前既有的,平平實實的過此一生,就心滿意足了。
” 他的态度十分誠懇,不但對公主如此說,而且對每一個人也是如此表示。
在回到金墉後,他仍然擁有王爵的身份,有一個規模較小的銀安殿,隻是那銮階隻得八級,此天子的金銮殿階少一級,這是周朝制定禮儀傳下來的制度,所謂階級,就是從這上面引申出來的。
他也擁有一批臣屬,那是他舊有的,而且也擁有他自己的軍隊,這一批人是楊素的舊屬,也是他真正的心腹,屬於他私有的武力,對這一批實力,他十分珍惜,輕易不肯動用,即使出去打天下,也沒調出來,因為那是他的根本,事實上,他這樣做法也有相當的道理。
若非有着這一批武力,唐高祖也不會對他這麼優過。
當然,這些人也不是安份的,他們追随李密,圖的也是更高的爵位,更多的财富,局守金墉一地,是無法滿足的…… (孤劍生掃描武俠屋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