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把他們外調出去,他們也不可能背叛的。
為今之計,隻有擴充自己的實力,但自己是太子的身份,最多隻能募集一些家将與門丁,此外,他還想擁有一些兵權,氣人的是他家中的兵實在太少了,隻有齊王元吉是同母手足,會聽自己的,但元吉為人貪逸惡勞,氣量既窄,又無大志,叫他去招募新兵,他是不肯幹的,叫他帶兵去作戰,他又怕死。
而好好的,實在沒有召募兵衆的理由。
幸好,他門下的一個門客魏徵很有才華,也精通武藝兵法,秦王曾經慕名相邀過,但魏徵沒有答應。
因為魏徵心高氣傲,不甘下人,見到秦王帳下,奇技異能之士很多,滿腹經綸精於術數者如冀天罡、李淳風,長於權謀計策的如徐茂公,而勇将如秦叔寶、羅成、程咬金等,精於兵法,善於用兵者,無人能過李靖。
魏徵一身通百藝,樣樣來得,卻都不能高出那些人去,而入門資格淺,更難以出人頭地,況又無黨朋相互援引。
所以他對秦王李世民雖是十分傾倒,卻仍然拒絕了。
建成聽說秦王碰了壁,立刻接踵而至,厚币甘詞,居然把魏徵給說動了。
擔任東宮太子門下中書舍人之差,那等於是今日的主任機要秘書,也是太子府的幕僚長。
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可知建成對魏徵的重用程度,他上任之後,倒也着實表現了一下。
首先,他說動了幾個在塞外的朋友,叫他們設法挑動胡人的寇掠行動。
那些胡人對中原的富庶一向是十分眼紅,隻要有了機會,總是要入侵來發點财。
他們以遊牧為生,居無定所,騎射的功夫都是自小練起,民風骠悍,好勇善鬥,不打仗就難過,再加上居地荒漠,謀生不易,心心念念都是想把中原的江山吃下來。
可是中原的國勢太強,他們嘗試了很多次都失敗了,好在他們居無定所,行動方便,打不過就逃。
中原國勢稍衰時,他們立刻趁勢而進,搶劫一番,中原大兵一到,他們看看打不過就退,而且退入荒漠,大軍無法深入,因為在沙漠上補給不易。
漢代時受盡了他們的氣,漢武帝劉徹何等雄才,對匈奴深惡痛絕,數遺大軍,深入窮荒,卻仍是無法消滅他們,隋時也曾發兵幾次小征,炀帝一發狠,把長城又延長了出去,連貫起來,才算稍戢其勢,胡亂仍是不絕。
魏徵的朋友都是些好事的亡命之徒,在中原犯了事,逃亡到塞外,頗受胡人酋長的寵信。
魏徵跟他們取得連系後,叫他們唆使胡人的汗酋說中原雖有大唐之起,但國力衰弱,而且還有不少反王割據一方,自顧不暇,無力衛邊,新換了朝代,對邊關的守将尚未作确定性的表示,那些守将也不會肯賣命死守的,正是進攻良機。
胡酋們被說動了,立刻發動了攻擊,果然邊關的守将因為朝代更易,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職位是否還能保持,是升遷還是降調也沒有消息,守城的意志也就動搖了。
一連破了幾城,聲勢大增,急報傳來長安,李淵十分煩憂,手中雖有一些軍卒,但天下未定,那有餘力去征剿西邊的胡人呢? 太子建成奏道:“魏國公李靖所部精銳都是虬髯客的神龍門下,個個武藝高強,而且李靖本人又精於謀略,以他們去征剿匈奴,必可大勝。
”秦王聽了連聲道:“不可!不可!臣兒願領軍去西征。
” 太子建成出奏道:“絕塞苦旱、漠野千裡,非一般人所能堪者,也非一般的兵法策略所能應付的。
兒臣保舉李元帥前往征剿,是因為他的機智謀略都精於諸人,而他的那些部屬又都善於高來高去,卻營夜襲,胡人善騎,在沙漠上尤為骁勇,隻有以夜戰最佳,而夜戰之術,也隻有李元帥特具心得。
” 高祖聽得連連點頭道:“建成對軍事并不擅長,可是這次的建議卻十分中肯。
胡兒西亂,小醜跳梁,誰都可以把他們趕走的,但讨厭的是他們聚加蠅蚋,一個疏忽,他們又回來的,要想一勞永逸,勢非要遠征深入,築壘留将以拒之,這些卻是非李靖莫屬,就此決定,世民也不必多言了。
” 李世民仍不死心道:“父皇,胡兒隻是騷擾性的攻擊而已,不敢深入遠圖的,而中原紛亂未定,必須讨平,若是李靖大軍與臣兒分兵二路,指日可定,等天下一統之後,胡兒見我勢盛,自動就退回去了,根本無須征伐。
” 這話倒也使高祖有點動心。
可是太子卻道:“父王明鑒,胡人若進,國防一路空虛,不但沿途無重兵可拒,連晉陽都沒有人固守了,那可是我們家的老根,不能叫人挖掉了。
”這番話才真正的擊中了高祖的心事,因為他是個最重視家園的人,雖已登為天子,他仍抱着姑且一為的心理,實在不能混時,再退回晉陽去當他的晉王去。
李淵本就是個沒有雄心的人,所以他認為固本最重要,其他都可以緩一緩。
胡人若是破開而入,晉陽就太危險了,這是一定要保護的,因此立刻批準了建成的建議,派李靖西征。
世民無奈,來見李靖,心中十分憤慨,但他還要負責勸說李靖接受旨意。
因為在歸唐之初,李靖就已經聲明過,除了李世民之外,他不接受别人的命令。
這話李世民當然不敢照實地告禀李淵的,但池又怕李淵的旨意下來,李靖拒絕接受,這就更加難堪了。
因此,李世民出了宮門後,立刻就直奔李靖的大營,見了李靖,說出今日在偏殿商量的事。
李淵既不習慣做皇帝,也沒有那種臨事明斷的決心,所以他的重要方策,都是在偏殿中,召集兒子親信來計,議一番,明日臨朝再作宣布。
所以李世民趕快來找李靖疏通一下。
李靖聽了李世民的說明後笑道:“殿下,這次你可争不過他們,太子所提建議極為有理,任何人都駁不倒的,連臣也深為其然。
” 李世民急道:“怎麼元帥也這樣說呢?元帥明知道拒胡實非急務。
天下一統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趁着李密新敗,其餘諸王勢力不足,正好一鼓而掃蕩之,若是再等個兩三年,他們氣候漸成,剿蕩就難了。
” 李靖笑笑道:“殿下還沒有對萬歲爺有深刻的了解,萬歲爺是朦胧中被擡上龍座去的,心中并無天下的觀念,他還是以諸侯的觀念為主的,所以萬歲無意他求,僅保目前現有,就已心滿意足了。
” 李世民聽得呆了。
這是他從來沒想到過的問題,也是從沒注意到的情況。
父親怯懦不前,有時卻表現得很有智慧,因此造成了一個忠厚仁慈的概念。
但是李世民再也沒想到父親的心态竟是如此的保守,細想一下,李靖的分析确是有理。
父親在保護自己時,顯得很聰明成熟,但是在進取時,卻猜疑而不決,這證明父親隻合於做諸侯的。
一時,他變得很-徨而灰心,凄然地道:“元帥,我感到很抱歉,你胸懷萬裡而來相助,卻沒有一抒長才的機會,實在太委屈了!” 李靖卻笑道:“沒關系,事實上李靖的機會卻來了,像這次西征胡奴,不正好一遂萬裡壯遊的機會?” “啊!元帥,你願意擔任此次出擊?” 李靖道:“是的,我一直想在塞上一遊,隻是苦無良機,現在能率衆出擊,揚國威于萬裡之外,這於個人事功及揚名後世而言,都是難過的機會。
” “可是元帥留在中原,應該有更好的發揮。
” 李靖笑道:“在臣而言西征南征,一樣是征伐,并沒有什麼不同。
” “可是西征卻太苦了,絕塞苦旱,盛暑嚴冬,交替於晨夕之間,那是很少有人能忍受的。
” 李靖道:“臣可以。
臣所屬的部下也可以。
打仗行軍,本來就是苦的,臣以為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等臣回來之後這支軍隊才真正地堪稱鐵旅,能适應任何地形作戰了。
再者,臣所過為抵抗不強,所至必能大勝,這對士氣亦大有幫助,若臣凱旋之日,殿下的一統大業尚未竟全功,臣挾勝利之餘-往援,尤足使士氣大振而敵人膽寒。
” 李世民道:“元帥願意西征,我就放心了,元帥若是無意西行,孤拼死力争,也要請父皇收回成命。
” 李靖頗為感動地道:“多謝殿下厚愛,臣早先說過:臣之投唐是為殿下,因此,隻要殿下不反對,臣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
” 李世民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地道:“謝謝元帥!謝謝元帥,孤隻希望元帥此,去能馬到成功,早奏凱歌,孤這邊實在很需要元帥來支援的。
” 他有些話不便跟李靖說,但他知道自己在日後率軍去掃蕩時,一定會很不順利。
兄長建成一定會以捍衛根本為重,将晉唐的精兵指揮權争了過去,屯紮在京師四郊。
而自己所率的,隻是從各處投來的雜湊部隊。
那些兵根本是農家子弟,被拉夫來強充兵卒,毫無戰鬥技能,要他們去打仗,前途實未可樂觀。
李世民本來是全寄望於李靖身上,對於建成的争取親兵指揮權不甚在意,那知建成竟然出點子來,把李靖跟他調開,這怎不使李世民憂急在心呢? 李靖卻懂得了李世民内心的憂慮,因而笑道:“臣妻張出塵亦稍稍知兵,而其所率的飛鳳女軍出身太湖水寨,戰技頗有可觀,臣此去塞上,她們随行不便,臣想撥在殿下帳下,托殿下照顯。
” 李世民一聽十分高興,他知道這批飛鳳軍人數雖不多,卻十分厲害,戰果輝煌,而張出塵也好用奇兵,最難得的是她有虬髯客的江湖關系,跟許多草-豪傑都有交情,而此去掃蕩各路反王,他們的部屬也多半來自草。
…… 若得張出塵相勸,與李靖親在并無差别。
不過他想了一下道:“元帥西征,正是需要人手之際……” 李靖道:“沙漠之戰,女人參加不适合,我本來也不打算帶她們去,所以才請殿下照料。
” 李世民道:“那裡是孤照料夫人,根本是孤要借重夫人。
元帥,孤再度謝謝了!” 這次确是他出自真心的道謝。
因為李靖留下了張出塵,對他的幫助太大了。
李靖又道:“殿下掃蕩之時,所部之兵卒恐怕将是各地的降卒居多,這些人未受或陣訓練,恐怕很難帶。
” 李世民道:“是的。
孤正在擔慮此事,本來想規劃到元帥帳下,由元帥來訓練的,現在元帥将有遠行,孤就很感為難了。
” 李靖笑道:“金墉諸将可以借重。
” “他們是李密的部下,若要借重他們,一定又要用到李密,那是很難取得父王的同意。
” 李靖道:“李密萬不可使之重掌大權,但秦叔寶兄可以掌帥印,殿下自居監軍即可。
他已與李密反目,但金墉諸将跟他的交情很深,尤其是燕山羅成為其表兄弟,而羅成的部屬都是燕山子弟軍,訓練精良,以之挂先鋒印……” 李世民大喜道:“元帥高明、元帥高明,秦将軍對父王曾有救駕之功,薦他為帥,父皇一定答應,秦将軍挂了帥印,金墉諸将一定會自動相随,而李密也反對不了。
” 李靖道:“這為其一,最主要的還是隻有秦瓊挂帥,羅成才肯出任先鋒,換了第二個人,是調不動他的。
” 李世民高興地道:“是,是,多謝元帥指點,世民一定遵辦,元帥還有其他指示的沒有?” 李靖又想了一下道:“李密此人非甘居人下者,留在長安,須防其作怪。
” “啊?他又能作什麼?” 李靖道:“他跟太子很接近,來往頻仍,這就不是好事,殿下必須嚴加防範。
” 李世民不禁憂形於色。
他也發現了這一點,但是卻無可奈何。
李靖接着道:“大唐之擎天柱為殿下,李密欲圖天下,一定要先降殿下,而太子對殿下,亦有猜忌之心,這兩個人本來是極難相處融洽的,忽然會在一起,必有所共圖之目的,顯而易見的就是殿下了。
” 李世民隻得道:“孤會小心的。
”李靖道:“臣在,自知防範,臣即将遠行,隻有把臣妻留下,她對李密了解頗深,因此有事時,殿下可以去問問她,多少替殿下分點憂。
” 李世民道:“一定,一定,李夫人的才華韬略,孤也是十分欽佩,就是其他方面,孤也要不時的請教,明日将有旨意下來,元帥即将遠行,孤不再打擾了!” 果然在第二天早朝時,高祖下了旨意,敕命李靖為西路征讨大元帥,即時率軍出征,以濟邊患。
聖旨既下,是沒有可推托的。
何況李靖的确很喜歡長征塞上,他在曆史上最欣賞的人就是漢代兩位大将軍衛青與霍去病,經常想像他們統率大軍,長征匈奴,在一望無垠的大沙漠上,揮軍厮殺,揚威異域。
當然,他也為自己同宗的老祖宗李廣以及稍後的李陵抱屈,似乎他們姓李的在大草原上都不怎麼得志。
他也曾經立下過誓願,有朝一日,若能有個機會,必然要在大草原上創一番英雄事迹,酹酒於李陵墓前,告訴那地下的幽靈,後世姓李的子孫,終於有一個人轟轟烈烈地來了。
現在,這個志願終於即将實現。
他要勒石立表在玉門關外,天山之麓,記述下他的名字,傳諸不朽。
他率的這些人當然不如衛青與霍去病那麼聲勢豪壯,但精銳過之,他相信自己必可成功。
當年,漢定遠侯班超以三十六友都能揚威異域,他現在是以一萬倍的實力去進行這件事,還會不成功嗎?何況,他的敵人已沒有漢時那麼強了。
打仗沒有不傷元氣的,曆經漠代的幾次血戰以及漢朝大軍的數度西征,塞外的胡人受創也很重。
最兇悍的幾支部族,被漢人窮追猛打,在大漠上已無法立足,遠竄入西方,把極西的白毛夷人擾得天翻地覆,於是他們在那邊也慢慢地安頓下來,放棄了對中原華夏的侵略意圖。
沙漠上少了那批禍害之後,着實安穩了幾百年,現在所岖起的隻是一些少數的部族,在作試探性的騷擾而已,根本是不足以成氣候的,也沒有征伐的必要。
完全是魏徵替建成設下的計劃,分散李世民的實力,以便進行奪權的手段。
李靖當然明白這個陰謀,-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欣然上這,主要是他此魏徵看得透,知道李世民在一般人心中的份量,是已經被視為未來的天下之主,德不孤必有鄰,他相信李世民會有很多助力,到那個時候,李世民的實力隻有更堅強。
不過他也替李世民布下了一着妙棋,就是要李世民請求自任監軍而将秦叔寶舉薦為帥。
秦瓊是出身江湖的豪傑,雖然他的祖上是武将,武藝也是家傳的,但他卻沒有在兵法上下過苦功,并不是一個理想的将帥人選,但是秦瓊在一般将宮中人緣最佳,除了跟李密不和外,幾乎跟誰都有很深的交情,用秦瓊挂帥印,第一可以将李密的一半實力拉過來,第二可以穩住羅成,至於戰略方面的欠缺,則可以再拉上一個徐茂公,此人在三十六友中屬於謀士型的,一肚子鬼主意,常有莫測之機。
他也不長於正式的用兵布陣作戰,但羅成是将門出身,戰法精通,所部的子弟兵是從燕州帶來的親兵,用以挂先鋒打頭一線,已能彌補所缺。
而且,要掃蕩的各路反王,也沒有真正懂得用兵的。
用兵是一門大學問,李靖倒不是自誇。
因為李靖是自幼下了苦功,又得到适高明的指點。
舉世滔滔,英雄紛起,雖出了不少豪傑,但隻是勇力義氣過人而已,絕少懂得用兵如神的。
李靖數青史人物,也沒幾個值得他稱許的,倒是後漢三國時代,出了幾個将才,如魏文帝曹操,漠武鄉侯諸葛孔明先生及東吳周公瑾,其後隻有司馬懿勉強夠資格,再以後則乏善可陳了。
數之現代,早些年的楊素和韓擒虎也隻是馬馬虎虎而已,他們都不如李靖高明。
所以說李靖是天下第一人,并不為過,虬髯客對他如此稱許,李世民對他如此倚重,都不是沒有道理的。
秦瓊不是将才,徐茂公也不是将才,所以他們的對手也都沒有什麼大将之才,而草莽出身的人好用詭謀,徐茂公一肚子鬼主意正好以詭制詭。
再者,李世民本人并不外行,多少懂一點,更何況,李靖把張出塵留了下來。
别看她是個女人,雙眼若電,在沙場上不遜須眉,而且是經楊素與李靖兩個人薰陶之下,韬略相當高明,在李靖的光芒掩照下,她顯不出特别,李靖不在時,她足堪獨當一面。
這點李世民很清楚,因為李世民常去讨教,經常在張出塵那兒得到了答案,再去問李靖時,往往差不多。
李靖留下了張出塵,實際上就是為李世民作參謀智囊的,何況
為今之計,隻有擴充自己的實力,但自己是太子的身份,最多隻能募集一些家将與門丁,此外,他還想擁有一些兵權,氣人的是他家中的兵實在太少了,隻有齊王元吉是同母手足,會聽自己的,但元吉為人貪逸惡勞,氣量既窄,又無大志,叫他去招募新兵,他是不肯幹的,叫他帶兵去作戰,他又怕死。
而好好的,實在沒有召募兵衆的理由。
幸好,他門下的一個門客魏徵很有才華,也精通武藝兵法,秦王曾經慕名相邀過,但魏徵沒有答應。
因為魏徵心高氣傲,不甘下人,見到秦王帳下,奇技異能之士很多,滿腹經綸精於術數者如冀天罡、李淳風,長於權謀計策的如徐茂公,而勇将如秦叔寶、羅成、程咬金等,精於兵法,善於用兵者,無人能過李靖。
魏徵一身通百藝,樣樣來得,卻都不能高出那些人去,而入門資格淺,更難以出人頭地,況又無黨朋相互援引。
所以他對秦王李世民雖是十分傾倒,卻仍然拒絕了。
建成聽說秦王碰了壁,立刻接踵而至,厚币甘詞,居然把魏徵給說動了。
擔任東宮太子門下中書舍人之差,那等於是今日的主任機要秘書,也是太子府的幕僚長。
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可知建成對魏徵的重用程度,他上任之後,倒也着實表現了一下。
首先,他說動了幾個在塞外的朋友,叫他們設法挑動胡人的寇掠行動。
那些胡人對中原的富庶一向是十分眼紅,隻要有了機會,總是要入侵來發點财。
他們以遊牧為生,居無定所,騎射的功夫都是自小練起,民風骠悍,好勇善鬥,不打仗就難過,再加上居地荒漠,謀生不易,心心念念都是想把中原的江山吃下來。
可是中原的國勢太強,他們嘗試了很多次都失敗了,好在他們居無定所,行動方便,打不過就逃。
中原國勢稍衰時,他們立刻趁勢而進,搶劫一番,中原大兵一到,他們看看打不過就退,而且退入荒漠,大軍無法深入,因為在沙漠上補給不易。
漢代時受盡了他們的氣,漢武帝劉徹何等雄才,對匈奴深惡痛絕,數遺大軍,深入窮荒,卻仍是無法消滅他們,隋時也曾發兵幾次小征,炀帝一發狠,把長城又延長了出去,連貫起來,才算稍戢其勢,胡亂仍是不絕。
魏徵的朋友都是些好事的亡命之徒,在中原犯了事,逃亡到塞外,頗受胡人酋長的寵信。
魏徵跟他們取得連系後,叫他們唆使胡人的汗酋說中原雖有大唐之起,但國力衰弱,而且還有不少反王割據一方,自顧不暇,無力衛邊,新換了朝代,對邊關的守将尚未作确定性的表示,那些守将也不會肯賣命死守的,正是進攻良機。
胡酋們被說動了,立刻發動了攻擊,果然邊關的守将因為朝代更易,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職位是否還能保持,是升遷還是降調也沒有消息,守城的意志也就動搖了。
一連破了幾城,聲勢大增,急報傳來長安,李淵十分煩憂,手中雖有一些軍卒,但天下未定,那有餘力去征剿西邊的胡人呢? 太子建成奏道:“魏國公李靖所部精銳都是虬髯客的神龍門下,個個武藝高強,而且李靖本人又精於謀略,以他們去征剿匈奴,必可大勝。
”秦王聽了連聲道:“不可!不可!臣兒願領軍去西征。
” 太子建成出奏道:“絕塞苦旱、漠野千裡,非一般人所能堪者,也非一般的兵法策略所能應付的。
兒臣保舉李元帥前往征剿,是因為他的機智謀略都精於諸人,而他的那些部屬又都善於高來高去,卻營夜襲,胡人善騎,在沙漠上尤為骁勇,隻有以夜戰最佳,而夜戰之術,也隻有李元帥特具心得。
” 高祖聽得連連點頭道:“建成對軍事并不擅長,可是這次的建議卻十分中肯。
胡兒西亂,小醜跳梁,誰都可以把他們趕走的,但讨厭的是他們聚加蠅蚋,一個疏忽,他們又回來的,要想一勞永逸,勢非要遠征深入,築壘留将以拒之,這些卻是非李靖莫屬,就此決定,世民也不必多言了。
” 李世民仍不死心道:“父皇,胡兒隻是騷擾性的攻擊而已,不敢深入遠圖的,而中原紛亂未定,必須讨平,若是李靖大軍與臣兒分兵二路,指日可定,等天下一統之後,胡兒見我勢盛,自動就退回去了,根本無須征伐。
” 這話倒也使高祖有點動心。
可是太子卻道:“父王明鑒,胡人若進,國防一路空虛,不但沿途無重兵可拒,連晉陽都沒有人固守了,那可是我們家的老根,不能叫人挖掉了。
”這番話才真正的擊中了高祖的心事,因為他是個最重視家園的人,雖已登為天子,他仍抱着姑且一為的心理,實在不能混時,再退回晉陽去當他的晉王去。
李淵本就是個沒有雄心的人,所以他認為固本最重要,其他都可以緩一緩。
胡人若是破開而入,晉陽就太危險了,這是一定要保護的,因此立刻批準了建成的建議,派李靖西征。
世民無奈,來見李靖,心中十分憤慨,但他還要負責勸說李靖接受旨意。
因為在歸唐之初,李靖就已經聲明過,除了李世民之外,他不接受别人的命令。
這話李世民當然不敢照實地告禀李淵的,但池又怕李淵的旨意下來,李靖拒絕接受,這就更加難堪了。
因此,李世民出了宮門後,立刻就直奔李靖的大營,見了李靖,說出今日在偏殿商量的事。
李淵既不習慣做皇帝,也沒有那種臨事明斷的決心,所以他的重要方策,都是在偏殿中,召集兒子親信來計,議一番,明日臨朝再作宣布。
所以李世民趕快來找李靖疏通一下。
李靖聽了李世民的說明後笑道:“殿下,這次你可争不過他們,太子所提建議極為有理,任何人都駁不倒的,連臣也深為其然。
” 李世民急道:“怎麼元帥也這樣說呢?元帥明知道拒胡實非急務。
天下一統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趁着李密新敗,其餘諸王勢力不足,正好一鼓而掃蕩之,若是再等個兩三年,他們氣候漸成,剿蕩就難了。
” 李靖笑笑道:“殿下還沒有對萬歲爺有深刻的了解,萬歲爺是朦胧中被擡上龍座去的,心中并無天下的觀念,他還是以諸侯的觀念為主的,所以萬歲無意他求,僅保目前現有,就已心滿意足了。
” 李世民聽得呆了。
這是他從來沒想到過的問題,也是從沒注意到的情況。
父親怯懦不前,有時卻表現得很有智慧,因此造成了一個忠厚仁慈的概念。
但是李世民再也沒想到父親的心态竟是如此的保守,細想一下,李靖的分析确是有理。
父親在保護自己時,顯得很聰明成熟,但是在進取時,卻猜疑而不決,這證明父親隻合於做諸侯的。
一時,他變得很-徨而灰心,凄然地道:“元帥,我感到很抱歉,你胸懷萬裡而來相助,卻沒有一抒長才的機會,實在太委屈了!” 李靖卻笑道:“沒關系,事實上李靖的機會卻來了,像這次西征胡奴,不正好一遂萬裡壯遊的機會?” “啊!元帥,你願意擔任此次出擊?” 李靖道:“是的,我一直想在塞上一遊,隻是苦無良機,現在能率衆出擊,揚國威于萬裡之外,這於個人事功及揚名後世而言,都是難過的機會。
” “可是元帥留在中原,應該有更好的發揮。
” 李靖笑道:“在臣而言西征南征,一樣是征伐,并沒有什麼不同。
” “可是西征卻太苦了,絕塞苦旱,盛暑嚴冬,交替於晨夕之間,那是很少有人能忍受的。
” 李靖道:“臣可以。
臣所屬的部下也可以。
打仗行軍,本來就是苦的,臣以為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等臣回來之後這支軍隊才真正地堪稱鐵旅,能适應任何地形作戰了。
再者,臣所過為抵抗不強,所至必能大勝,這對士氣亦大有幫助,若臣凱旋之日,殿下的一統大業尚未竟全功,臣挾勝利之餘-往援,尤足使士氣大振而敵人膽寒。
” 李世民道:“元帥願意西征,我就放心了,元帥若是無意西行,孤拼死力争,也要請父皇收回成命。
” 李靖頗為感動地道:“多謝殿下厚愛,臣早先說過:臣之投唐是為殿下,因此,隻要殿下不反對,臣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
” 李世民也是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地道:“謝謝元帥!謝謝元帥,孤隻希望元帥此,去能馬到成功,早奏凱歌,孤這邊實在很需要元帥來支援的。
” 他有些話不便跟李靖說,但他知道自己在日後率軍去掃蕩時,一定會很不順利。
兄長建成一定會以捍衛根本為重,将晉唐的精兵指揮權争了過去,屯紮在京師四郊。
而自己所率的,隻是從各處投來的雜湊部隊。
那些兵根本是農家子弟,被拉夫來強充兵卒,毫無戰鬥技能,要他們去打仗,前途實未可樂觀。
李世民本來是全寄望於李靖身上,對於建成的争取親兵指揮權不甚在意,那知建成竟然出點子來,把李靖跟他調開,這怎不使李世民憂急在心呢? 李靖卻懂得了李世民内心的憂慮,因而笑道:“臣妻張出塵亦稍稍知兵,而其所率的飛鳳女軍出身太湖水寨,戰技頗有可觀,臣此去塞上,她們随行不便,臣想撥在殿下帳下,托殿下照顯。
” 李世民一聽十分高興,他知道這批飛鳳軍人數雖不多,卻十分厲害,戰果輝煌,而張出塵也好用奇兵,最難得的是她有虬髯客的江湖關系,跟許多草-豪傑都有交情,而此去掃蕩各路反王,他們的部屬也多半來自草。
…… 若得張出塵相勸,與李靖親在并無差别。
不過他想了一下道:“元帥西征,正是需要人手之際……” 李靖道:“沙漠之戰,女人參加不适合,我本來也不打算帶她們去,所以才請殿下照料。
” 李世民道:“那裡是孤照料夫人,根本是孤要借重夫人。
元帥,孤再度謝謝了!” 這次确是他出自真心的道謝。
因為李靖留下了張出塵,對他的幫助太大了。
李靖又道:“殿下掃蕩之時,所部之兵卒恐怕将是各地的降卒居多,這些人未受或陣訓練,恐怕很難帶。
” 李世民道:“是的。
孤正在擔慮此事,本來想規劃到元帥帳下,由元帥來訓練的,現在元帥将有遠行,孤就很感為難了。
” 李靖笑道:“金墉諸将可以借重。
” “他們是李密的部下,若要借重他們,一定又要用到李密,那是很難取得父王的同意。
” 李靖道:“李密萬不可使之重掌大權,但秦叔寶兄可以掌帥印,殿下自居監軍即可。
他已與李密反目,但金墉諸将跟他的交情很深,尤其是燕山羅成為其表兄弟,而羅成的部屬都是燕山子弟軍,訓練精良,以之挂先鋒印……” 李世民大喜道:“元帥高明、元帥高明,秦将軍對父王曾有救駕之功,薦他為帥,父皇一定答應,秦将軍挂了帥印,金墉諸将一定會自動相随,而李密也反對不了。
” 李靖道:“這為其一,最主要的還是隻有秦瓊挂帥,羅成才肯出任先鋒,換了第二個人,是調不動他的。
” 李世民高興地道:“是,是,多謝元帥指點,世民一定遵辦,元帥還有其他指示的沒有?” 李靖又想了一下道:“李密此人非甘居人下者,留在長安,須防其作怪。
” “啊?他又能作什麼?” 李靖道:“他跟太子很接近,來往頻仍,這就不是好事,殿下必須嚴加防範。
” 李世民不禁憂形於色。
他也發現了這一點,但是卻無可奈何。
李靖接着道:“大唐之擎天柱為殿下,李密欲圖天下,一定要先降殿下,而太子對殿下,亦有猜忌之心,這兩個人本來是極難相處融洽的,忽然會在一起,必有所共圖之目的,顯而易見的就是殿下了。
” 李世民隻得道:“孤會小心的。
”李靖道:“臣在,自知防範,臣即将遠行,隻有把臣妻留下,她對李密了解頗深,因此有事時,殿下可以去問問她,多少替殿下分點憂。
” 李世民道:“一定,一定,李夫人的才華韬略,孤也是十分欽佩,就是其他方面,孤也要不時的請教,明日将有旨意下來,元帥即将遠行,孤不再打擾了!” 果然在第二天早朝時,高祖下了旨意,敕命李靖為西路征讨大元帥,即時率軍出征,以濟邊患。
聖旨既下,是沒有可推托的。
何況李靖的确很喜歡長征塞上,他在曆史上最欣賞的人就是漢代兩位大将軍衛青與霍去病,經常想像他們統率大軍,長征匈奴,在一望無垠的大沙漠上,揮軍厮殺,揚威異域。
當然,他也為自己同宗的老祖宗李廣以及稍後的李陵抱屈,似乎他們姓李的在大草原上都不怎麼得志。
他也曾經立下過誓願,有朝一日,若能有個機會,必然要在大草原上創一番英雄事迹,酹酒於李陵墓前,告訴那地下的幽靈,後世姓李的子孫,終於有一個人轟轟烈烈地來了。
現在,這個志願終於即将實現。
他要勒石立表在玉門關外,天山之麓,記述下他的名字,傳諸不朽。
他率的這些人當然不如衛青與霍去病那麼聲勢豪壯,但精銳過之,他相信自己必可成功。
當年,漢定遠侯班超以三十六友都能揚威異域,他現在是以一萬倍的實力去進行這件事,還會不成功嗎?何況,他的敵人已沒有漢時那麼強了。
打仗沒有不傷元氣的,曆經漠代的幾次血戰以及漢朝大軍的數度西征,塞外的胡人受創也很重。
最兇悍的幾支部族,被漢人窮追猛打,在大漠上已無法立足,遠竄入西方,把極西的白毛夷人擾得天翻地覆,於是他們在那邊也慢慢地安頓下來,放棄了對中原華夏的侵略意圖。
沙漠上少了那批禍害之後,着實安穩了幾百年,現在所岖起的隻是一些少數的部族,在作試探性的騷擾而已,根本是不足以成氣候的,也沒有征伐的必要。
完全是魏徵替建成設下的計劃,分散李世民的實力,以便進行奪權的手段。
李靖當然明白這個陰謀,-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欣然上這,主要是他此魏徵看得透,知道李世民在一般人心中的份量,是已經被視為未來的天下之主,德不孤必有鄰,他相信李世民會有很多助力,到那個時候,李世民的實力隻有更堅強。
不過他也替李世民布下了一着妙棋,就是要李世民請求自任監軍而将秦叔寶舉薦為帥。
秦瓊是出身江湖的豪傑,雖然他的祖上是武将,武藝也是家傳的,但他卻沒有在兵法上下過苦功,并不是一個理想的将帥人選,但是秦瓊在一般将宮中人緣最佳,除了跟李密不和外,幾乎跟誰都有很深的交情,用秦瓊挂帥印,第一可以将李密的一半實力拉過來,第二可以穩住羅成,至於戰略方面的欠缺,則可以再拉上一個徐茂公,此人在三十六友中屬於謀士型的,一肚子鬼主意,常有莫測之機。
他也不長於正式的用兵布陣作戰,但羅成是将門出身,戰法精通,所部的子弟兵是從燕州帶來的親兵,用以挂先鋒打頭一線,已能彌補所缺。
而且,要掃蕩的各路反王,也沒有真正懂得用兵的。
用兵是一門大學問,李靖倒不是自誇。
因為李靖是自幼下了苦功,又得到适高明的指點。
舉世滔滔,英雄紛起,雖出了不少豪傑,但隻是勇力義氣過人而已,絕少懂得用兵如神的。
李靖數青史人物,也沒幾個值得他稱許的,倒是後漢三國時代,出了幾個将才,如魏文帝曹操,漠武鄉侯諸葛孔明先生及東吳周公瑾,其後隻有司馬懿勉強夠資格,再以後則乏善可陳了。
數之現代,早些年的楊素和韓擒虎也隻是馬馬虎虎而已,他們都不如李靖高明。
所以說李靖是天下第一人,并不為過,虬髯客對他如此稱許,李世民對他如此倚重,都不是沒有道理的。
秦瓊不是将才,徐茂公也不是将才,所以他們的對手也都沒有什麼大将之才,而草莽出身的人好用詭謀,徐茂公一肚子鬼主意正好以詭制詭。
再者,李世民本人并不外行,多少懂一點,更何況,李靖把張出塵留了下來。
别看她是個女人,雙眼若電,在沙場上不遜須眉,而且是經楊素與李靖兩個人薰陶之下,韬略相當高明,在李靖的光芒掩照下,她顯不出特别,李靖不在時,她足堪獨當一面。
這點李世民很清楚,因為李世民常去讨教,經常在張出塵那兒得到了答案,再去問李靖時,往往差不多。
李靖留下了張出塵,實際上就是為李世民作參謀智囊的,何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