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四個兒子中,你是最有見識的一個,但你說出了這句話,卻太令我失望了。
你早年遊曆天下,詳記河川地理形勢,難道也看不出南北運河的價值與利益嗎?這幾道運河之開發,不僅貫穿了南北的交通,使重要的物資能大量而便捷地運送,而且更可以調節黃淮的水量,溝通江河,使困我中原數千年的水患,得以減滅,這種偉大的成就,你竟然味然無知……” 李世民不禁怔住了。
李淵又莊重地道:“你再想想先帝其他的一些創舉,像廣修馳道,使山嶽不障於行,修築長城,北拒強胡,使龍免於外狄觊觎之苦,大漢數百年天下,可謂盛極一時,卻始終受到西北胡人的侵擾而疲於應付,現在有長城天險為塹,使胡人鐵騎無以得逞,這種功績如何巨大,隻是沒有立竿見影之效而已……” 李世民實在沒想到父親的見解如此深遠,不由呆了,良久後才道:“先帝立意既如此深遠,為什麼不在事先诏告天下而使百姓明白呢?” 李淵道:“這是百世事業,澤在子孫,若是說明了,那些人不會太起勁的,因為人都有急功近利的毛病,對自己享受不到的成果,幹起來就不會起勁了。
他說是要為自己的遊樂,至少會有一些急於阿谀求媚的人會十分起勁,若是說為百世後開太平,恐怕沒有一個人會贊成了。
” “原來是這個用心,他倒是夠苦的。
” 李淵道:“先帝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了解人性,懂得利用小人,因為小人都是些有才智的聰明人,人人都以為他昏庸,偏信奸妄,乃使立朝無一忠貞,其實卻大大的錯誤了。
所謂忠正之士,多半是個頑固而一味愚信聖賢之言,崇尚黃老無為而治,即為盛世的那篇爛道理了。
” 李世民忙道:“父王,這是百世不易的真理。
” 李淵道:“我知道,但道理是千百年前的,大家都已經聽爛了,而且聖人教民,隻在仁義上下功夫,卻忽略了許多問題,許多生活上的問題,這些一時也講不清,不過我了解了一件事,就是君子與小人,必須同居於廟堂。
” 這是李世民從所未聞的,但想一想李淵的話,的确很有道理,君子可以立論,但小人卻可以把事情做得好,君子治事,本身淡於利,也不肯讓别人居中獲利。
小人着重在利,用人也唯利是圖,而一般的民衆,也是近利而甚於義的,所以政合之推行,用小人較君子為力,尤其是一些遠大的目标,隻有用小人才能完成了。
隋炀帝推行那幾項全國性的工程,假如全由一些自命方正之士來督促實行,他倒發揮了仁民愛物的胸懷,拖下去,不知要到那一天才能完成呢?隋炀帝所頒下的幾項大計劃,主持者都是急功利之徒,他們卻在限期内完成了任務。
李淵一歎道:“先帝足個偉大的君主,對我們一家恩情尤重,所以我不忍心抹殺他的成就,我擁立他的後人,就是希望将來能慢慢地昭告天下,使大家明白。
” “可是這個皇帝實在不足以服衆。
” “我知道,所以我要以本身的力量來輔國,隻有先帝的子孫居國,才會将自己的祖上先人捧得高高的,換了另一姓來當國,就不能那麼做了。
” “若是父王當了天下之主,就不可以闡揚先帝之功了?” 唐公苦笑了一下道:“不行的。
我若是當了皇帝,就要為自己的子孫計,隻有誣-或掠取前人的成就,而使天下歸心。
皇帝必須是至高無上的,做皇帝的人,必須貶低一切的人,才能使天下臣服,這就是治術。
” 李世民尊敬地望着父親。
他從來也沒有想到父親是如此的開朗,如此的充滿智慧。
李淵又歎道:“我知道,在一般人心目中,都認為我是個優柔寡斷,遇事缺乏主見,易受人左右的老好人。
” 李世民無法否認,因為他自己也是持着這個印象。
李淵狡猾地一笑道:“為父的真若是如此的一個人,怎能在天下紛逐中,保持着這股強大的勢力?怎麼會招緻宇文化及的嫉恨?又怎會蒙先帝及楊素曲意保全?” 他又侃侃地談道:“宇文化及、楊素以及先皇帝楊廣是最了解我的三個人,宇文化及手握權勢,野心勃勃,他知道我是他掌權的最大阻礙,所以才念念不忘想除去我,楊素則是為了牽制宇文氏而保全我,他們都了解我很深,但都不如先帝。
” “哦?那他為什麼不肯重用父王來打擊宇文氏呢?” “因為先帝知道宇文化及是個蠢才,難有大作為的,若是重用了我,固然能将宇文氏的勢力拔除掉,卻也威脅到隋家的帝業了。
他将我置於太原,一方面利用我牽掣制衡宇文化及,一方面卻又陪中支持我漸次擴展,使我與宇文氏不要相去太遠。
” “這麼說來,他也隻是利用父王而已!” “是的。
但人不可忘本,若是沒有先帝的支持,我們早已為宇文氏所滅,而且我今日所有,等於全是先帝所賜,他在臨危之前,又将太子托庇,我實不能負他。
” 李世民道:“可是父王堅持要擁立楊氏,則來歸的天下英雄将大失所望,紛紛求去了。
” 李淵想了一下道:“這也沒辦法,他們要去就去吧!我現在有實力,保住長安一隅是沒問題的。
” 李世民無可奈何地道:“父王既無稱君之心,昨夜就不該留宿蕭氏宮中!” 就是這句話問得李淵無言可答,呆了一呆才道:“這我也知道不妥,-皇後死命纏住我,抱緊不肯放手,我又不能拔劍殺了她。
以後我自會知所檢點的。
” 李世民明知道這是推托的話,也不去點破,隻是請求道:“姐丈見長安大事底定,想回太原将姐姐接來,一則是便於互相照料,再則是太原那邊兵力單薄,唯恐為人所乘,擄以為人質……” 李淵忙道:“說的是,而且也要快點将你母親也接來,她在太原比你姐姐更為危險。
” 李世民笑道:“他是有接母親之意,隻是怕父王不答應,所以隻請求接姐姐。
” 李淵忙道:“這個畜生,胡思亂想,接你母親重來團聚,安享天倫,乃是情理中事,我怎麼會不答應?” “姐丈亦知父王昨夜宿於宮中的事。
母親若來了,父王就沒有這麼方便了。
” 李淵道:“什麼?大家都知道我夜宿宮中了?” “是的,宮中的事是很難瞞得了人的。
”“他們……作何看法?” 李世民道:“前後蕭氏是人間尤物,李密得長安時,蕭氏為母舅窦建德所得,李密以國庫中大批珍物去換了來,因此大家對父王此舉倒無什閑言,認為是英雄本色。
” “啊!這也能說是英雄本色?” “唯大英雄能本色,這種事大家都很能體諒的,當然,大家也以為父王即将登上大寶,則蕭氏僅一美貌婦人耳,嬖之媵之郡不足為論,但父王則欲立楊氏子,則蕭氏為國母,那就不大好說話了。
” 李淵呆了一呆才道:“這倒是件麻煩事。
文靜也是糊塗,他把守宮門,我想他一向為人聰明穩重,必能保住機密的,那知他讓每個人都知道了。
” 李世民笑道:“他是怕大人會成為第二個呂不韋,才故意洩出此事的,而且他還探出這事對皇帝十分刺激,在寝室中哭了一夜。
” 李淵頓足道:“糟!糟!糟透了!這叫我怎麼去對他解釋呢?别人都知道我不是好色之徒,這都是蕭氏主動勾引我,但對皇帝,卻不能說他母親如何吧!” 他搓着手,一直在歎着氣。
李世民道:“為今之計,父王隻有不去見他,也别宿於宮中,隻說公務繁忙,在外料理事務,然後叫姐丈把母親接來,由母親去向皇帝妥善解釋一下。
” 李淵倒的确是怕見皇帝,那是心中慚愧之故,再者,國夫人跟小皇帝倒是感情不錯,視如母子,他們之間,談話也容易些,因此倒是立刻答應了。
為了保護國夫人的安全來京,李淵果然又指派了李元-與柴紹同行,他自己在長安則一面着手安定人心,組織朝廷,每到晚上,總是東藏西躲,而蕭氏也不斷地派了宮女太監來找李淵,宣他入宮商讨要務。
李淵總不能老是躲,而且蕭氏有時不是宣口谕,而是正式下诏書召李淵進宮,李淵就無法躲了。
躲不掉,被蕭後找到了,總免不了請入宮去議事一番,蕭後雖嬌豔,但李淵既畏物議,又愧對炀帝,心中總不自在,所好者有個劉文靜,這種事他很在行的,而且建成元吉把張尹兩個妃子已經運絡好了。
這天在宮門口就等着李淵,剛到門口,已經被她們兩個人接住了,兩個人都刻意地打扮了一下,顯得特别豔麗,她們接住了李淵道:“王爺!今天咱們姐妹倆特地為王爺準備了一頓接風慶宴,懇請王爺賞光。
” 一邊一個,等於是架着李淵到了她們的寝處。
果然盛宴已就,而且還有一大批炀帝召選來的美人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嬌嬌滴滴地來侍候見禮。
李淵雖是當了多年的國公,卻一直都在戎馬倥偬,或是往返奔波,幾曾享受過這些的?不由心中大樂,不知不覺酪酊大醉。
醉中醒來,發覺自己睡在兩個赤條條的大美人中間,正是張尹二妃。
那蕭氏雖然美豔風流,到底足皇後的身份,不如二妃之輕狂,所以李淵在兩個妃子的狐媚之下,着實消魂了一番。
天色未明時,李淵道:“今天可耽誤不得,大爵已經約齊了各文武大臣要議事的。
” 張妃笑道:“昨夜劉将軍已經吩咐過了,妾身等絕不敢耽誤王爺正事的,到時候妾身姐妹倆會侍奉王爺臨朝。
” 於是又跟二妃鬼混了一陣,方始朦胧入睡,劉文靜已着宮監來催駕了。
李淵還是糊裡糊塗地,由着兩妃為他穿戴完畢,走出宮門。
劉文靜與建成元吉已在外面迎着,跪下竟是行了三跪九叩大禮,口中道:“臣劉文靜叩見吾皇萬萬歲!” 李淵吓了一跳道:“文靜,别胡鬧,在這裡可不能亂開這種玩笑!”文靜笑道:“臣沒有開玩笑,陛下現在已黃袍加身,頭戴龍冠,作天子之裝!” 旁邊早就有人将預備的銅鏡擡了過來,李淵就着燈看了一下,不由得呆了,那都是天子的冕服,在糊裡糊塗中,被兩個妃子穿戴了起來。
兩個妃子也跪了下來道:“萬民擁戴,天下歸心,陛下早就應該正天子之名,賤妾等恭賀天下得主。
” 龍冠加頂,李淵看看自己,倒是頓具人君之威儀,而且既然已經穿上了,也沒脫下來的理由,何況自己心中也并不是全無意思,隻是先已立了恭帝,不便廢了他而已。
因此口中直歎道:“這……簡直是胡鬧,我們這樣做,置皇帝於何地!” 劉文靜道:“好叫陛下放心,恭皇帝早就寫下了遜位诏書給臣,臣在昨夜也遞告群臣,現在大家都齊集在午朝門外,等侯宣召參拜新君。
” 李淵見他們都安排好了,知道無可改變,於是就在一群人的簇擁下,到了金殿上,果然群臣分列兩邊,一齊跪下,口宣萬歲以表擁戴。
於是李淵在群臣擁護下,登上了寶座,首先定了國号為唐,接着又封了幾個重要的大臣官銜。
長子建成封殷王,世子封秦王,三子元吉封齊王,四子元-封趙王。
李靖封魏國公加元帥銜。
原來的恭帝封谯國公,另設采地,着他奉母自往封地去安居,總算把蕭後也擺脫掉了。
隻不過天下未定,戰亂仍起,還有一些地方有群雄割據稱王,需要加以讨伐的。
所以很多的官爵都隻是暫時的,等真正天下一統之日,再行封賞,不過,李淵卻把太子定為殷王建成,而命秦王李世民為都讨大元帥,負責征讨各路煙塵。
這是一個很有深意的舉措,因為李淵知道秦王在武将中最得人緣,若是把别人去挂帥,這些武将很可能會不服而故去,那這新建的王朝還是不太安穩。
若是立秦王為太子,則建成元吉很可能都不會服,變亂立生,隻有目前如此安排,才是省麻煩的方法。
當他宣布太子時,确是引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但聽說秦王統領兵權之後,大家才安定下來,否則李靖那一起人就一個留不住了。
這種情形也使做太子的殷王建成很擔心,但追於情勢,他也明白世民在一般武将心中的地位,在自己沒有一股足夠抗拒力量時,隻有暫作忍耐,但是将來必須要把這個二弟排擠掉,否則天下仍是無望的。
李淵為大唐高祖神堯皇帝,改元為武德。
群臣中最傷腦筋的一個人就是李密。
因為他也是一方之主,雖然兵敗而降,但在金墉仍然有他的實力,閑置他,此人必不安份,放他回去更糟,隻有晉封他一個王爵,讓他保留住金墉的采地,但是卻以政事須多借重為由,将他留在長安,更将自己的一個侄女兒嫁給他為妻子,賜宅第以居長安,實際上是便於監視之意。
李密雖是滿心的不願意,卻也沒有辦法。
總是個心機很深沉的人,知道勢不由人,也就安定下來,慢慢地等機會。
不過,高祖也有件很痛心的事,那就是派到晉陽去接母的趙王李元-死於途中。
李元-神勇無匹,為天下第一人,大唐之所以能所向披靡,所至無敵,得李元-之力不小。
戰場上的勝利,使李元-形成了極端驕傲的性情,他原就是個沒太多知識的-夫,在路上聽見急馬飛報,老子在長安即位,他已被封為趙王,更是意氣飛揚。
天下人沒有一個在他眼中的。
同行雖有他的姐夫柴紹,但行止卻要聽他的,他高興要走就走,不高興,說要在一個地方多玩玩,柴紹也隻有聽他的,這天早上起來,天色陰暗如墨,将有大雨。
李元-卻堅持要走,柴紹勸他道:“四弟,眼看着天就有大雷雨了,等雨過了再走吧!” 李元-卻鬧上了勁,哼了一聲道:“老子要趕路,天也阻不了,他要是敢下雨,老子一-貫通它。
” 這個人已經狂妄得失去理智了,柴紹知道跟這位-舅老爺沒話好說,隻得由着他去。
但是上天當然不會理會他的恫吓,走出沒多遠,已經是大雨滂沱,緊接着電光閃閃,像是一條巨大的蟒蛇在吐着紅舌在示威,也發出了使大地震撼的隆隆巨響。
雷霆霹靂乃天地之或,至大至強無以能匹,但是這對李元-而言卻是一項難以忍受的挑戰,他自認是無敵的,而這個天下的雷電竟敢來向他挑戰,要阻止他前進。
因此他狂怒地把他的一對銅-一次又一次地擊向天空,口中還怒罵着:“混帳的天,混帳的雷,混帳的雨,李老子叫你停,你敢不聽命令,李老子打死你!” 雷電更烈,似乎在跟他對罵,這使李元-更為狂怒了,他瘋狂地策馬前進,而且把銅-抛向天空去擊天,狂怒中的力氣很大,他丢得很高。
而天也似乎震怒了,同時一個霹靂,落在他的身前。
平時,他的雙-已丢得很熟,不管丢多高,他閉着眼睛也能接住,這一回,因為雨點打進眼中,也閉着眼睛去接,正當他接住-柄的一刹那,雷電也擊在他的身上,在後的柴紹隻見他全身一陣火光,待追到面前,他已連人帶馬倒了下來,全身焦黑,被電殛死了。
一刹那,每個人都驚得呆了,大家都認為李元-是為了對上天的大不敬而遭了天譴。
齊都下馬跪倒,向上蒼祈求饒恕。
說也奇怪,李元-死了沒多久,雷雨竟停了,這場雷雨竟像是專為與李元-搏鬥而降的。
這在科學昌明的今天,解釋起來并沒有什麼奇怪的,夏日雷雨多,來得快,去得也快。
而李元-在雷雨中騎馬疾行,觸電而死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可是在當時,卻不知道這種解釋。
他們隻知道這是出之天意,而為天雷所殛,必是那人生前犯了十惡大罪,李元-不敬天神,殺孽太重,故而上天施訓,但他已是唐家天子的四殿下,職封趙王,當然不能說他是惡人。
柴紹接了妻子嶽母,奉到長安,隻能奏說李元-是雷神降世,助李淵以定大唐江山。
功成為天曹接去歸位了。
而李元霸又瘦又乾,尖嘴猴腮,正像是傳說中雷公的形象,偏又力大無窮,再加上他離奇的死亡,使得這一傳說更為逼真了。
李淵十分傷悲,口中隻有大罵“逆子找死”而已,将李元-的遺赅收殓葬了,設像立祠,建了一座雷神太子廟,内塑李元-的金身神像。
流傳下來,今世之雷神,多半是仿李元-的樣子而塑造的。
唐得了天下之後,太子建成眼看着弟弟秦王大權在握,心中十分猜忌,但也無可如何,因為那些兵将都是秦王的死黨
你早年遊曆天下,詳記河川地理形勢,難道也看不出南北運河的價值與利益嗎?這幾道運河之開發,不僅貫穿了南北的交通,使重要的物資能大量而便捷地運送,而且更可以調節黃淮的水量,溝通江河,使困我中原數千年的水患,得以減滅,這種偉大的成就,你竟然味然無知……” 李世民不禁怔住了。
李淵又莊重地道:“你再想想先帝其他的一些創舉,像廣修馳道,使山嶽不障於行,修築長城,北拒強胡,使龍免於外狄觊觎之苦,大漢數百年天下,可謂盛極一時,卻始終受到西北胡人的侵擾而疲於應付,現在有長城天險為塹,使胡人鐵騎無以得逞,這種功績如何巨大,隻是沒有立竿見影之效而已……” 李世民實在沒想到父親的見解如此深遠,不由呆了,良久後才道:“先帝立意既如此深遠,為什麼不在事先诏告天下而使百姓明白呢?” 李淵道:“這是百世事業,澤在子孫,若是說明了,那些人不會太起勁的,因為人都有急功近利的毛病,對自己享受不到的成果,幹起來就不會起勁了。
他說是要為自己的遊樂,至少會有一些急於阿谀求媚的人會十分起勁,若是說為百世後開太平,恐怕沒有一個人會贊成了。
” “原來是這個用心,他倒是夠苦的。
” 李淵道:“先帝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了解人性,懂得利用小人,因為小人都是些有才智的聰明人,人人都以為他昏庸,偏信奸妄,乃使立朝無一忠貞,其實卻大大的錯誤了。
所謂忠正之士,多半是個頑固而一味愚信聖賢之言,崇尚黃老無為而治,即為盛世的那篇爛道理了。
” 李世民忙道:“父王,這是百世不易的真理。
” 李淵道:“我知道,但道理是千百年前的,大家都已經聽爛了,而且聖人教民,隻在仁義上下功夫,卻忽略了許多問題,許多生活上的問題,這些一時也講不清,不過我了解了一件事,就是君子與小人,必須同居於廟堂。
” 這是李世民從所未聞的,但想一想李淵的話,的确很有道理,君子可以立論,但小人卻可以把事情做得好,君子治事,本身淡於利,也不肯讓别人居中獲利。
小人着重在利,用人也唯利是圖,而一般的民衆,也是近利而甚於義的,所以政合之推行,用小人較君子為力,尤其是一些遠大的目标,隻有用小人才能完成了。
隋炀帝推行那幾項全國性的工程,假如全由一些自命方正之士來督促實行,他倒發揮了仁民愛物的胸懷,拖下去,不知要到那一天才能完成呢?隋炀帝所頒下的幾項大計劃,主持者都是急功利之徒,他們卻在限期内完成了任務。
李淵一歎道:“先帝足個偉大的君主,對我們一家恩情尤重,所以我不忍心抹殺他的成就,我擁立他的後人,就是希望将來能慢慢地昭告天下,使大家明白。
” “可是這個皇帝實在不足以服衆。
” “我知道,所以我要以本身的力量來輔國,隻有先帝的子孫居國,才會将自己的祖上先人捧得高高的,換了另一姓來當國,就不能那麼做了。
” “若是父王當了天下之主,就不可以闡揚先帝之功了?” 唐公苦笑了一下道:“不行的。
我若是當了皇帝,就要為自己的子孫計,隻有誣-或掠取前人的成就,而使天下歸心。
皇帝必須是至高無上的,做皇帝的人,必須貶低一切的人,才能使天下臣服,這就是治術。
” 李世民尊敬地望着父親。
他從來也沒有想到父親是如此的開朗,如此的充滿智慧。
李淵又歎道:“我知道,在一般人心目中,都認為我是個優柔寡斷,遇事缺乏主見,易受人左右的老好人。
” 李世民無法否認,因為他自己也是持着這個印象。
李淵狡猾地一笑道:“為父的真若是如此的一個人,怎能在天下紛逐中,保持着這股強大的勢力?怎麼會招緻宇文化及的嫉恨?又怎會蒙先帝及楊素曲意保全?” 他又侃侃地談道:“宇文化及、楊素以及先皇帝楊廣是最了解我的三個人,宇文化及手握權勢,野心勃勃,他知道我是他掌權的最大阻礙,所以才念念不忘想除去我,楊素則是為了牽制宇文氏而保全我,他們都了解我很深,但都不如先帝。
” “哦?那他為什麼不肯重用父王來打擊宇文氏呢?” “因為先帝知道宇文化及是個蠢才,難有大作為的,若是重用了我,固然能将宇文氏的勢力拔除掉,卻也威脅到隋家的帝業了。
他将我置於太原,一方面利用我牽掣制衡宇文化及,一方面卻又陪中支持我漸次擴展,使我與宇文氏不要相去太遠。
” “這麼說來,他也隻是利用父王而已!” “是的。
但人不可忘本,若是沒有先帝的支持,我們早已為宇文氏所滅,而且我今日所有,等於全是先帝所賜,他在臨危之前,又将太子托庇,我實不能負他。
” 李世民道:“可是父王堅持要擁立楊氏,則來歸的天下英雄将大失所望,紛紛求去了。
” 李淵想了一下道:“這也沒辦法,他們要去就去吧!我現在有實力,保住長安一隅是沒問題的。
” 李世民無可奈何地道:“父王既無稱君之心,昨夜就不該留宿蕭氏宮中!” 就是這句話問得李淵無言可答,呆了一呆才道:“這我也知道不妥,-皇後死命纏住我,抱緊不肯放手,我又不能拔劍殺了她。
以後我自會知所檢點的。
” 李世民明知道這是推托的話,也不去點破,隻是請求道:“姐丈見長安大事底定,想回太原将姐姐接來,一則是便於互相照料,再則是太原那邊兵力單薄,唯恐為人所乘,擄以為人質……” 李淵忙道:“說的是,而且也要快點将你母親也接來,她在太原比你姐姐更為危險。
” 李世民笑道:“他是有接母親之意,隻是怕父王不答應,所以隻請求接姐姐。
” 李淵忙道:“這個畜生,胡思亂想,接你母親重來團聚,安享天倫,乃是情理中事,我怎麼會不答應?” “姐丈亦知父王昨夜宿於宮中的事。
母親若來了,父王就沒有這麼方便了。
” 李淵道:“什麼?大家都知道我夜宿宮中了?” “是的,宮中的事是很難瞞得了人的。
”“他們……作何看法?” 李世民道:“前後蕭氏是人間尤物,李密得長安時,蕭氏為母舅窦建德所得,李密以國庫中大批珍物去換了來,因此大家對父王此舉倒無什閑言,認為是英雄本色。
” “啊!這也能說是英雄本色?” “唯大英雄能本色,這種事大家都很能體諒的,當然,大家也以為父王即将登上大寶,則蕭氏僅一美貌婦人耳,嬖之媵之郡不足為論,但父王則欲立楊氏子,則蕭氏為國母,那就不大好說話了。
” 李淵呆了一呆才道:“這倒是件麻煩事。
文靜也是糊塗,他把守宮門,我想他一向為人聰明穩重,必能保住機密的,那知他讓每個人都知道了。
” 李世民笑道:“他是怕大人會成為第二個呂不韋,才故意洩出此事的,而且他還探出這事對皇帝十分刺激,在寝室中哭了一夜。
” 李淵頓足道:“糟!糟!糟透了!這叫我怎麼去對他解釋呢?别人都知道我不是好色之徒,這都是蕭氏主動勾引我,但對皇帝,卻不能說他母親如何吧!” 他搓着手,一直在歎着氣。
李世民道:“為今之計,父王隻有不去見他,也别宿於宮中,隻說公務繁忙,在外料理事務,然後叫姐丈把母親接來,由母親去向皇帝妥善解釋一下。
” 李淵倒的确是怕見皇帝,那是心中慚愧之故,再者,國夫人跟小皇帝倒是感情不錯,視如母子,他們之間,談話也容易些,因此倒是立刻答應了。
為了保護國夫人的安全來京,李淵果然又指派了李元-與柴紹同行,他自己在長安則一面着手安定人心,組織朝廷,每到晚上,總是東藏西躲,而蕭氏也不斷地派了宮女太監來找李淵,宣他入宮商讨要務。
李淵總不能老是躲,而且蕭氏有時不是宣口谕,而是正式下诏書召李淵進宮,李淵就無法躲了。
躲不掉,被蕭後找到了,總免不了請入宮去議事一番,蕭後雖嬌豔,但李淵既畏物議,又愧對炀帝,心中總不自在,所好者有個劉文靜,這種事他很在行的,而且建成元吉把張尹兩個妃子已經運絡好了。
這天在宮門口就等着李淵,剛到門口,已經被她們兩個人接住了,兩個人都刻意地打扮了一下,顯得特别豔麗,她們接住了李淵道:“王爺!今天咱們姐妹倆特地為王爺準備了一頓接風慶宴,懇請王爺賞光。
” 一邊一個,等於是架着李淵到了她們的寝處。
果然盛宴已就,而且還有一大批炀帝召選來的美人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嬌嬌滴滴地來侍候見禮。
李淵雖是當了多年的國公,卻一直都在戎馬倥偬,或是往返奔波,幾曾享受過這些的?不由心中大樂,不知不覺酪酊大醉。
醉中醒來,發覺自己睡在兩個赤條條的大美人中間,正是張尹二妃。
那蕭氏雖然美豔風流,到底足皇後的身份,不如二妃之輕狂,所以李淵在兩個妃子的狐媚之下,着實消魂了一番。
天色未明時,李淵道:“今天可耽誤不得,大爵已經約齊了各文武大臣要議事的。
” 張妃笑道:“昨夜劉将軍已經吩咐過了,妾身等絕不敢耽誤王爺正事的,到時候妾身姐妹倆會侍奉王爺臨朝。
” 於是又跟二妃鬼混了一陣,方始朦胧入睡,劉文靜已着宮監來催駕了。
李淵還是糊裡糊塗地,由着兩妃為他穿戴完畢,走出宮門。
劉文靜與建成元吉已在外面迎着,跪下竟是行了三跪九叩大禮,口中道:“臣劉文靜叩見吾皇萬萬歲!” 李淵吓了一跳道:“文靜,别胡鬧,在這裡可不能亂開這種玩笑!”文靜笑道:“臣沒有開玩笑,陛下現在已黃袍加身,頭戴龍冠,作天子之裝!” 旁邊早就有人将預備的銅鏡擡了過來,李淵就着燈看了一下,不由得呆了,那都是天子的冕服,在糊裡糊塗中,被兩個妃子穿戴了起來。
兩個妃子也跪了下來道:“萬民擁戴,天下歸心,陛下早就應該正天子之名,賤妾等恭賀天下得主。
” 龍冠加頂,李淵看看自己,倒是頓具人君之威儀,而且既然已經穿上了,也沒脫下來的理由,何況自己心中也并不是全無意思,隻是先已立了恭帝,不便廢了他而已。
因此口中直歎道:“這……簡直是胡鬧,我們這樣做,置皇帝於何地!” 劉文靜道:“好叫陛下放心,恭皇帝早就寫下了遜位诏書給臣,臣在昨夜也遞告群臣,現在大家都齊集在午朝門外,等侯宣召參拜新君。
” 李淵見他們都安排好了,知道無可改變,於是就在一群人的簇擁下,到了金殿上,果然群臣分列兩邊,一齊跪下,口宣萬歲以表擁戴。
於是李淵在群臣擁護下,登上了寶座,首先定了國号為唐,接着又封了幾個重要的大臣官銜。
長子建成封殷王,世子封秦王,三子元吉封齊王,四子元-封趙王。
李靖封魏國公加元帥銜。
原來的恭帝封谯國公,另設采地,着他奉母自往封地去安居,總算把蕭後也擺脫掉了。
隻不過天下未定,戰亂仍起,還有一些地方有群雄割據稱王,需要加以讨伐的。
所以很多的官爵都隻是暫時的,等真正天下一統之日,再行封賞,不過,李淵卻把太子定為殷王建成,而命秦王李世民為都讨大元帥,負責征讨各路煙塵。
這是一個很有深意的舉措,因為李淵知道秦王在武将中最得人緣,若是把别人去挂帥,這些武将很可能會不服而故去,那這新建的王朝還是不太安穩。
若是立秦王為太子,則建成元吉很可能都不會服,變亂立生,隻有目前如此安排,才是省麻煩的方法。
當他宣布太子時,确是引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但聽說秦王統領兵權之後,大家才安定下來,否則李靖那一起人就一個留不住了。
這種情形也使做太子的殷王建成很擔心,但追於情勢,他也明白世民在一般武将心中的地位,在自己沒有一股足夠抗拒力量時,隻有暫作忍耐,但是将來必須要把這個二弟排擠掉,否則天下仍是無望的。
李淵為大唐高祖神堯皇帝,改元為武德。
群臣中最傷腦筋的一個人就是李密。
因為他也是一方之主,雖然兵敗而降,但在金墉仍然有他的實力,閑置他,此人必不安份,放他回去更糟,隻有晉封他一個王爵,讓他保留住金墉的采地,但是卻以政事須多借重為由,将他留在長安,更将自己的一個侄女兒嫁給他為妻子,賜宅第以居長安,實際上是便於監視之意。
李密雖是滿心的不願意,卻也沒有辦法。
總是個心機很深沉的人,知道勢不由人,也就安定下來,慢慢地等機會。
不過,高祖也有件很痛心的事,那就是派到晉陽去接母的趙王李元-死於途中。
李元-神勇無匹,為天下第一人,大唐之所以能所向披靡,所至無敵,得李元-之力不小。
戰場上的勝利,使李元-形成了極端驕傲的性情,他原就是個沒太多知識的-夫,在路上聽見急馬飛報,老子在長安即位,他已被封為趙王,更是意氣飛揚。
天下人沒有一個在他眼中的。
同行雖有他的姐夫柴紹,但行止卻要聽他的,他高興要走就走,不高興,說要在一個地方多玩玩,柴紹也隻有聽他的,這天早上起來,天色陰暗如墨,将有大雨。
李元-卻堅持要走,柴紹勸他道:“四弟,眼看着天就有大雷雨了,等雨過了再走吧!” 李元-卻鬧上了勁,哼了一聲道:“老子要趕路,天也阻不了,他要是敢下雨,老子一-貫通它。
” 這個人已經狂妄得失去理智了,柴紹知道跟這位-舅老爺沒話好說,隻得由着他去。
但是上天當然不會理會他的恫吓,走出沒多遠,已經是大雨滂沱,緊接着電光閃閃,像是一條巨大的蟒蛇在吐着紅舌在示威,也發出了使大地震撼的隆隆巨響。
雷霆霹靂乃天地之或,至大至強無以能匹,但是這對李元-而言卻是一項難以忍受的挑戰,他自認是無敵的,而這個天下的雷電竟敢來向他挑戰,要阻止他前進。
因此他狂怒地把他的一對銅-一次又一次地擊向天空,口中還怒罵着:“混帳的天,混帳的雷,混帳的雨,李老子叫你停,你敢不聽命令,李老子打死你!” 雷電更烈,似乎在跟他對罵,這使李元-更為狂怒了,他瘋狂地策馬前進,而且把銅-抛向天空去擊天,狂怒中的力氣很大,他丢得很高。
而天也似乎震怒了,同時一個霹靂,落在他的身前。
平時,他的雙-已丢得很熟,不管丢多高,他閉着眼睛也能接住,這一回,因為雨點打進眼中,也閉着眼睛去接,正當他接住-柄的一刹那,雷電也擊在他的身上,在後的柴紹隻見他全身一陣火光,待追到面前,他已連人帶馬倒了下來,全身焦黑,被電殛死了。
一刹那,每個人都驚得呆了,大家都認為李元-是為了對上天的大不敬而遭了天譴。
齊都下馬跪倒,向上蒼祈求饒恕。
說也奇怪,李元-死了沒多久,雷雨竟停了,這場雷雨竟像是專為與李元-搏鬥而降的。
這在科學昌明的今天,解釋起來并沒有什麼奇怪的,夏日雷雨多,來得快,去得也快。
而李元-在雷雨中騎馬疾行,觸電而死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可是在當時,卻不知道這種解釋。
他們隻知道這是出之天意,而為天雷所殛,必是那人生前犯了十惡大罪,李元-不敬天神,殺孽太重,故而上天施訓,但他已是唐家天子的四殿下,職封趙王,當然不能說他是惡人。
柴紹接了妻子嶽母,奉到長安,隻能奏說李元-是雷神降世,助李淵以定大唐江山。
功成為天曹接去歸位了。
而李元霸又瘦又乾,尖嘴猴腮,正像是傳說中雷公的形象,偏又力大無窮,再加上他離奇的死亡,使得這一傳說更為逼真了。
李淵十分傷悲,口中隻有大罵“逆子找死”而已,将李元-的遺赅收殓葬了,設像立祠,建了一座雷神太子廟,内塑李元-的金身神像。
流傳下來,今世之雷神,多半是仿李元-的樣子而塑造的。
唐得了天下之後,太子建成眼看着弟弟秦王大權在握,心中十分猜忌,但也無可如何,因為那些兵将都是秦王的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