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人,不必親至,覽圖鬥室之中,即可将千裡江山置於眼底……”
李靖道:“不錯,正是此說,所以世子這一冊記載,若是傳之後世,相信必可與太公兵法、孫武兵法等列為不朽之傑作。
” 李世民搖頭笑道:“先生,我這本記載或許能有助於攻戰之決策,但我的本意着眼之處卻非在戰。
” “哦!世子又在於何者呢?” 李世民肅然道:“在於治。
我鑒於炀帝開鑿運河之舉,大家說這是炀帝為遊幸江南之便而鑿河,這實在是冤枉了他。
誰都知道運河一通,南北水運,一舟可抵,對國計民生,不知方便了多少倍。
” 李靖道:“不過運河所經之處,有時故意舍近而求遠,以便連通京師,這倒是不能怪人有此懷疑。
” 李世民歎道:“連先生如此說,無怪乎其他人誤解更深了。
其實,這兩條運河之開鑿,其進行路線十分正确,它是一批真正有學問的人所策定的,有時為了繞道,引起人們誤解,那是一般人不明地理之故。
比如說,由甲地至乙地再連通丙地,雖有直線可達,可是再往前,卻有山嶽為阻,要到達丁地就勢非繞山而行,費工而途遠,-如在乙地略斜,略過内地而取道戊地至丁,則全為平坦,工程進行,方便多了。
這樣多挖三十裡,而可節省三百裡之工,先生孰取孰舍呢?” 李靖十分慚愧,不再作聲。
李世民歎道:“先隋炀皇帝治世之功過,别的方面不去說他,單是開鑿運河一項,卻是極具眼光的不朽創舉。
隻是因為他本身私德上的一點微疵,乃使一般人對他滋生誤解,實在太-枉,所以我向家君上言請求過,倘能有機會定鼎中泵,必然要向天下人闡明澄清這件事,以免他沉-於地下,在人世留下一個昏君之名。
” 李靖一歎道:“先皇帝之所以被摒棄於天下,一半固然是民衆之無知,但另一半則是各地的諸侯反王,早已心存扳意,故對他的種種,曲意偏解,以引起四民之不齒之故,這些誤解雖是人為,但他自己也要負責的。
” 李世民似乎不以為然地道:“先生,他的某些行為雖是有違常倫,但是卻與他的治國無涉,他治國的決策,的确是用心無私……” 李靖道:“世子,一個為天下君王的人,行止俱為天下之範,他若不能修身律己,何以教民就正,所以就事論事,他治世的功過不去談了,他之所以先失天下,卻是一點都不-枉。
” 李世民聽後思索了一陣,肅然長揖為拜,恭敬地道:“先生指教的是,世民愚昧,以前見未及此,以緻於很多地方都錯了,今後尚祈先生不棄愚頑,時加賜教。
” 李靖也還了他一禮,神情嚴肅地道:“多謝世子器重,李靖敢不悉力以報。
其實世子的見解看法已經很透澈,隻是出發之點,還沒有放置合宜而已。
” 李世民道:“請先生指教。
” 李靖道:“世子跟李靖的看法,有時會不相一緻,就是這出發點與立足處的不同,世子為唐公胄裔,一出世就是貴族,所以在心中,多少是偏向於貴族方面,因以論先人之功過,世子着意彰其善而略其過。
李靖則是一個士人出身,論是非則以民為先,以天下為得失,有時即或對君上不敬,卻仍不避諱……” 李世民點點頭道:“先生說得是。
雖然以前我沒有分析過,但經先生一指出,我仔細地一想,倒确實是加此的。
我雖然不緻於強彌君父之過,-總是避免它,這一來就有失公允,今後當求改進。
” 李靖道:“世子倒不一定要改,你若是隻求做個輔佐之賢臣,這種心中對君父尊若神明的态度,正是為臣之道,若世子真有志於興革除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應該把心胸放寬,把腳步站得正,不偏不倚。
” 李世民想了一下才道:“茲事體大,我要好好地考慮一下才能回答先生。
” 李靖道:“不,世子,這一點無須考慮的,世子應該早加深思熟慮在心,作成決定了,現在隻要說出來就行了。
” 李世民終於道:“先生,我立志於天下千秋,但是我立身卻是人臣之子,若天命歸餘,我當仁不讓,但我絕不像先隋炀帝那樣,為取天下而不擇手段。
” 李靖所要的就是這一個答案,那也使也對自己未來的抉擇下定決心。
因此,他肅然躬身一禮道:“世子,李靖誓以終身擁護追随左右,生死不移。
” 李世民再度回禮道:“謝謝先生支持!” 他沒有像虬髯客那樣說什麼以江山富貴相共的話,因為富貴可共,江山不可共,一山勉強或可容二虎,一國絕無二君。
以李世民此刻的身份、實力、年紀、學識閱曆,那一點都不能與虬髯客相較的。
可是李靖卻舍了虬髯客,轉來效忠年才弱冠的李世民,這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是不可思議的。
但李靖卻不這樣想,他看出這個年輕人的不平凡來,雖然他還嫩得很,不夠成熟,-還有一段時日可供他磨練,等他成長後,時機也成熟了,李靖相信這個年輕人必然會成為一個君臨天下,空前的明君英主。
李靖決定輔助也到底,不僅是輔助也成就事業,也要輔助他成長。
在他沒做皇帝前,正好有個機會可以改正一些錯誤的思想與觀念,當他登上王位時,就會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好皇帝了。
雖然,李靖的歸唐是早經談妥的了,但李靖真正的決定态度,卻是在這一次深刻的談話之後。
在以前,李靖對李世民隻是客氣和尊敬,卻不是恭敬,經過這一次談話後,他的态度也有着明頭的轉變。
兩人同行,李靖絕不并行,一定略後半步,兩相對坐,李靖一定不會正面相對,必然将自己的座椅略移偏一點,而且,他從不打趣或與李世民開玩笑。
李世民先前還感到很不習慣,幾次地向李靖表示,要他随便一點,甚至直接了當地對他說:“藥師,即使日後我們有君臣之分,但至少目前還不是,現在我們的君主乃是隋室的恭帝,大家都是一殿之臣,你又何必在形式上拘禮呢?” 李靖卻正式回答他說:“世子,靖是歸唐而不是歸隋,這是起始就聲明了的,事實上恐怕除了唐公之外,也沒人會承認那個皇帝了,而唐公也不是真擁護那個小孩子,隻是一種報恩的心理而已。
” 李世民輕嘴道:“是的,家君是個受恩不忘的人。
” 李靖道:“唐公是位忠厚的長者,但卻非理國之明主,因為受恩固當報,卻不可以天下為報,那是以江山社稷為兒戲,試問,當真将天下之大權,交在一個無知小兒手中,就算得是忠心了嗎?” 李世民道:“家君一直沒有天下之念,他受權奸宇文氏一族的嫉害,性命幾将不保,後來則多虧得越國公與先皇帝的大力庇護支持,才得苟安於太原,感恩深重,倒是怪不得他老人家。
” 李靖道:“我并沒說這不好,但必須說這種行為不是理國之器宇,世子當記得先賢孟子的話,民為先,社-次之,君為輕,必需要具有這種胸懷的人,才可以君天下。
現在再回到我們的話題上,李靖之歸唐,非為唐公而為世子,所以對世子,理應保持适度的尊敬。
” 李世民道:“敬存於心即可,不必拘於形式。
” 李靖肅然道:“不然。
敬生於心,乃形之於表,否則這恭敬便沒有基礎,靖治軍對人,都是如此,即使是夫婦之間,也從未有狎嬉之言行,這樣才能維持敬意。
” 李世民沒話說了。
李靖卻倒過來規勸他了,說道:“世子,不僅是對靖一人,即其他的人,世子也應該對他們維持适度的距離,不可過於相近,君子不重則不威,此為人主之大忌,像以前……” 李世民道:“我知道,先生指的是劉文靜,此人胸中倒是有點城府,隻是太過於驕狂,我對他客氣一點,他就得意忘形起來,漸漸要左右我的言行了,所以我後來對他不假辭色,很叫他叫不了台。
” 李靖道:“他這個人恐怕受不了冷落吧!” 李世民道:“是的,他在我這兒不得意,刻下已轉到家兄門下去了,替家兄出了不少主意,像把四弟拉到家兄那邊去,就是他的得意傑作。
” 李靖道:“劉文靜反覆不定固為不掌,但世子也有責任。
假如世子一開始對他保持适當的距離,未始不可以全終始的。
” 李世民的臉紅了一下,顯然的,李靖的話說中了他的心裡,乃輕輕歎道:“其實我對他也沒有太過狎近,隻是他替我出過不少主意,辦成了很多事,都很成功,使我對他的辦事能力很信任,凡事都問他一下……” 李靖道:“集思廣益是對的,有事多徵詢一下他的意見倒也無可厚非,可是世子不能縱容他,因為人受倚重之後,君子會愈形惶恐,而有些人就會恃重而驕。
” 李世民笑道:“先生倒是很忠厚的,不肯加以小人之名,但劉文靜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小人,他見無法左右我的思想行為,自然而然地轉到家兄那兒去了。
” 李靖道:“世子,武侯出師表上就谏告蜀王,親君子而遠小人,卻沒有說絕小人,因為小人是不能絕的,他會挾怨報複,而世子於此時絕他,尤為不智。
” 李世民也苦笑道:“先生,你一直在治軍方面任事,軍旅中,但有令出如山即可,不必處人,也無須去認别君子與小人!” “不,我軍中一樣也有那種人的,小人在各類人中,都是些頗有才情的不甘寂寞者!” “先生也遭遇到這種人嗎?” “是的,如虬髯客的侄子張豹,就是其中之尤。
他對我突兀入替很不高興,又對我幾次剝奪他的職權懷恨在心,終於拉了一批人反叛出去。
” 李世民歎道:“先生也知道小人之難處,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還沒等我去絕他,他已經倒戈而去了。
” 李靖道:“他絕情而去,是自彰其不義,但世子若絕之在先,則是世子之不仁了,故而這絕與遠之間,仍是有差别的,因為他多少是為世子出過力,盡過心的,遽而相絕,毋乃太忍!” 李世民道:“照先生所說的标準,我對劉文靜也隻是遠而已,并未相絕。
” 李靖道:“不然,這隻是世子自己的想法,像上次在李靖營中,世子對他的态度已經很明顯了,當衆駁斥,毫不留尊嚴,這已經到了相絕的程度了。
” 李世民笑道:“先生是君子,故而才以為難堪,但劉文靜卻不在乎的,家君對他也是經常疾言厲色,他卻能受之如常,毫不為意,我說他是小人,也是根據此而言,隻是我不改對他的倚重,不管對他如何呵責,他都能忍受,但是我隻要對他事權略予削滅,他就立刻轉而他去了!” 李靖倒為之一怔。
李世民又道:“對什麼人,用什麼态度,我自己會有個分寸的。
對君子以敬,像我對先生,絕不會有半點侮慢,相信先生對我也是一樣。
” 李靖道:“人唯自重而後人重之,這本是應該的。
” 李世民道:“事實上對有些人,卻又不能如此,你如尊敬他,他就以為你軟弱可欺,爬到你的頭上去了,久而久之,積以成習,他會變本加厲,篡奪争權,等他把一切都把握在手時,不是一腳把你踢開,就是玩弄你於股掌之上,使你成為他的傀儡,許多巨奸大惡,都是如此養成的,若後漢之董卓,以後之曹操,乃至於隋之楊素、宇文化及,都是此類之例。
” 這番話使李靖聽得大為震動,他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年紀輕輕,觀察到如此之深,這是任何人不能及的。
繼而一想,他又釋然了,因為李世民所研究的是帝王之業,在他的天性中,似乎就趨向於如何治人,如何治世的方向去努力,像現在,他手中無兵無勇,内有小人之嫉、兄弟相煎,外則尚有無數敵人窺伺,上有老父,環境對他的成長,幾乎沒有一點是有利的。
照說,他此刻所應該孜孜努力的,該是努力去争取權力,握有實力才對,可是他卻毫不擔心,仍是在為充實本人的治世之具。
似乎自有人會盡心盡力打天下似的,而自己偏偏就是這個支持者之一。
沒有任何的原因,幾乎一見面就決定了的,以後的深入談話,隻是增加自己對他的信心與擁護之心而已。
而且,不隻是自己有這個想法,還有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像他的姐夫柴紹,像徐德言樂昌公主夫婦,這些人比他都大上十幾二十歲,而且都有一身的本事與才華,當此亂世,正是吃香而大有發展之際,這些人都心甘情願地跟着一個小夥子來白手打天下。
其中特别是柴紹,他是看着李世民出生,長大的,在唐公的家裡以及那個勢力圈子裡,柴紹由於年齡稍長,一直是唐公的得力助手。
他的地位,目前而言,也此任何一個世子重要,柴紹如果熱心權勢,他可以把唐公的實力抓住一半在手,可是柴紹沒有如此做。
是柴紹的胸懷淡泊,無意於富貴嗎? 這也不然,李靖對柴紹是早歲結盟的好友,雖然是在江湖上成長的交情,但由于身世的接近,自然比較接近一點,彼此相知略深。
柴紹雖然沒有多大的魄力,缺乏決斷的能力,但他的頭腦冷靜,見事清晰,做事小心,極少出錯,是個不可多得的輔佐人才,多年來幫助乃嶽,曆經艱危,始終能保持手中的這點實力,漸次擴充,乃有今天的成就,實在是居功不小,尤其是在宇文氏當勢的時際,走通楊素的門路,取得庇護,更是了不起的措施。
這樣的一個人,應該不是甘於寂寞的。
但是柴紹卻甘願放棄手中已有的一切,一心一意地來扶持這個小内弟,這都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這年輕人似乎有一種魅力,叫人們對他信服,對他支持,對他寄予厚望而說不出個道理來。
所謂天意,所謂真命之主,必有神佑天成,難道就是這個意思嗎? 李靖的一生中,受到他學道的好友狄去邪的影響很大,狄去邪預言休咎,一一都應驗了。
狄去邪預言過:天下将有大亂,而後有一個極大能力的真命之主出世,開前所未有的大治之局,立萬世不朽之偉業,這也是豪傑當世,立百年富貴,創千秋事業的機會,隻要擇對了主,即能成為青史之名将名臣…… 這是狄去邪對李靖的未來的指點,最後的結論,讓李靖明白,他隻能名将而終,無九五之分。
李靖是個安份的人,從不作非份之想。
所以虬髯客許他同享天下,他不動心。
虬髯客送他足夠稱雄天下,自立一方的人力與财力,他謹慎的抓在手上,不為己謀,也不輕易作投資。
終於他把一切都推在李世民的身上。
那與狄去邪的話也有關系,狄去邪對誰是真命之主,說得很含糊,隻說帝星未徵,難以明示。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那時李世民剛出世不久。
狄去邪又說了一句很玄的話:“真命天子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我現在說不出是誰,但是你一見到那人,就自然而然地會知道。
” 當時,李靖對這種說法頗不以為然,隻是姑且記在心中而已,但後來卻多少也以此作了個比較。
十八路反王,他有一大半是見過或認識的,卻很難産生那種激動的情緒,因此,他下意識中否定了那些人。
他也見過了早時尚為太子的隋炀帝楊廣,内心略起了一絲輕微的激動。
楊廣後來果然成為皇帝,卻是個短命的皇帝。
他在見到虬髯客的時候,也有着輕微的震動。
根據那種神奇的第六感,他知道此人會是一個皇帝,但不是一個大帝國的君主,不是狄去邪所說的真命之主。
所以,他接受虬髯客的邀請、合作,卻不作進一步的答覆。
然而,他在見到李世民的時候,内心居然起了極大的震蕩,這是從所未有的。
以他的預感而言,他幾乎就可以确定了。
但是李靖畢竟是個慎重的人,他必須要更進一步地求證,找出這個年輕人何以曾令他心折。
一次又一次的談話,使李靖對李世民的了解日深,也看到了李世民與人不同的地方。
例如,他對劉文靜的态度,就是一個例子。
李靖看出劉文靜的不可靠,卻不會去開罪他,因為此人成事有小助,敗事卻能成大舉,是個有才有能的小人,也是最難應付的一種人。
别人不是大力籠絡他,就是敬鬼神而遠之,但李世民卻不同,他用劉文靜之才,有時也略略地放縱他,但在必要時,卻甯可失去他而不去姑息他。
這是
” 李世民搖頭笑道:“先生,我這本記載或許能有助於攻戰之決策,但我的本意着眼之處卻非在戰。
” “哦!世子又在於何者呢?” 李世民肅然道:“在於治。
我鑒於炀帝開鑿運河之舉,大家說這是炀帝為遊幸江南之便而鑿河,這實在是冤枉了他。
誰都知道運河一通,南北水運,一舟可抵,對國計民生,不知方便了多少倍。
” 李靖道:“不過運河所經之處,有時故意舍近而求遠,以便連通京師,這倒是不能怪人有此懷疑。
” 李世民歎道:“連先生如此說,無怪乎其他人誤解更深了。
其實,這兩條運河之開鑿,其進行路線十分正确,它是一批真正有學問的人所策定的,有時為了繞道,引起人們誤解,那是一般人不明地理之故。
比如說,由甲地至乙地再連通丙地,雖有直線可達,可是再往前,卻有山嶽為阻,要到達丁地就勢非繞山而行,費工而途遠,-如在乙地略斜,略過内地而取道戊地至丁,則全為平坦,工程進行,方便多了。
這樣多挖三十裡,而可節省三百裡之工,先生孰取孰舍呢?” 李靖十分慚愧,不再作聲。
李世民歎道:“先隋炀皇帝治世之功過,别的方面不去說他,單是開鑿運河一項,卻是極具眼光的不朽創舉。
隻是因為他本身私德上的一點微疵,乃使一般人對他滋生誤解,實在太-枉,所以我向家君上言請求過,倘能有機會定鼎中泵,必然要向天下人闡明澄清這件事,以免他沉-於地下,在人世留下一個昏君之名。
” 李靖一歎道:“先皇帝之所以被摒棄於天下,一半固然是民衆之無知,但另一半則是各地的諸侯反王,早已心存扳意,故對他的種種,曲意偏解,以引起四民之不齒之故,這些誤解雖是人為,但他自己也要負責的。
” 李世民似乎不以為然地道:“先生,他的某些行為雖是有違常倫,但是卻與他的治國無涉,他治國的決策,的确是用心無私……” 李靖道:“世子,一個為天下君王的人,行止俱為天下之範,他若不能修身律己,何以教民就正,所以就事論事,他治世的功過不去談了,他之所以先失天下,卻是一點都不-枉。
” 李世民聽後思索了一陣,肅然長揖為拜,恭敬地道:“先生指教的是,世民愚昧,以前見未及此,以緻於很多地方都錯了,今後尚祈先生不棄愚頑,時加賜教。
” 李靖也還了他一禮,神情嚴肅地道:“多謝世子器重,李靖敢不悉力以報。
其實世子的見解看法已經很透澈,隻是出發之點,還沒有放置合宜而已。
” 李世民道:“請先生指教。
” 李靖道:“世子跟李靖的看法,有時會不相一緻,就是這出發點與立足處的不同,世子為唐公胄裔,一出世就是貴族,所以在心中,多少是偏向於貴族方面,因以論先人之功過,世子着意彰其善而略其過。
李靖則是一個士人出身,論是非則以民為先,以天下為得失,有時即或對君上不敬,卻仍不避諱……” 李世民點點頭道:“先生說得是。
雖然以前我沒有分析過,但經先生一指出,我仔細地一想,倒确實是加此的。
我雖然不緻於強彌君父之過,-總是避免它,這一來就有失公允,今後當求改進。
” 李靖道:“世子倒不一定要改,你若是隻求做個輔佐之賢臣,這種心中對君父尊若神明的态度,正是為臣之道,若世子真有志於興革除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則應該把心胸放寬,把腳步站得正,不偏不倚。
” 李世民想了一下才道:“茲事體大,我要好好地考慮一下才能回答先生。
” 李靖道:“不,世子,這一點無須考慮的,世子應該早加深思熟慮在心,作成決定了,現在隻要說出來就行了。
” 李世民終於道:“先生,我立志於天下千秋,但是我立身卻是人臣之子,若天命歸餘,我當仁不讓,但我絕不像先隋炀帝那樣,為取天下而不擇手段。
” 李靖所要的就是這一個答案,那也使也對自己未來的抉擇下定決心。
因此,他肅然躬身一禮道:“世子,李靖誓以終身擁護追随左右,生死不移。
” 李世民再度回禮道:“謝謝先生支持!” 他沒有像虬髯客那樣說什麼以江山富貴相共的話,因為富貴可共,江山不可共,一山勉強或可容二虎,一國絕無二君。
以李世民此刻的身份、實力、年紀、學識閱曆,那一點都不能與虬髯客相較的。
可是李靖卻舍了虬髯客,轉來效忠年才弱冠的李世民,這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是不可思議的。
但李靖卻不這樣想,他看出這個年輕人的不平凡來,雖然他還嫩得很,不夠成熟,-還有一段時日可供他磨練,等他成長後,時機也成熟了,李靖相信這個年輕人必然會成為一個君臨天下,空前的明君英主。
李靖決定輔助也到底,不僅是輔助也成就事業,也要輔助他成長。
在他沒做皇帝前,正好有個機會可以改正一些錯誤的思想與觀念,當他登上王位時,就會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好皇帝了。
雖然,李靖的歸唐是早經談妥的了,但李靖真正的決定态度,卻是在這一次深刻的談話之後。
在以前,李靖對李世民隻是客氣和尊敬,卻不是恭敬,經過這一次談話後,他的态度也有着明頭的轉變。
兩人同行,李靖絕不并行,一定略後半步,兩相對坐,李靖一定不會正面相對,必然将自己的座椅略移偏一點,而且,他從不打趣或與李世民開玩笑。
李世民先前還感到很不習慣,幾次地向李靖表示,要他随便一點,甚至直接了當地對他說:“藥師,即使日後我們有君臣之分,但至少目前還不是,現在我們的君主乃是隋室的恭帝,大家都是一殿之臣,你又何必在形式上拘禮呢?” 李靖卻正式回答他說:“世子,靖是歸唐而不是歸隋,這是起始就聲明了的,事實上恐怕除了唐公之外,也沒人會承認那個皇帝了,而唐公也不是真擁護那個小孩子,隻是一種報恩的心理而已。
” 李世民輕嘴道:“是的,家君是個受恩不忘的人。
” 李靖道:“唐公是位忠厚的長者,但卻非理國之明主,因為受恩固當報,卻不可以天下為報,那是以江山社稷為兒戲,試問,當真将天下之大權,交在一個無知小兒手中,就算得是忠心了嗎?” 李世民道:“家君一直沒有天下之念,他受權奸宇文氏一族的嫉害,性命幾将不保,後來則多虧得越國公與先皇帝的大力庇護支持,才得苟安於太原,感恩深重,倒是怪不得他老人家。
” 李靖道:“我并沒說這不好,但必須說這種行為不是理國之器宇,世子當記得先賢孟子的話,民為先,社-次之,君為輕,必需要具有這種胸懷的人,才可以君天下。
現在再回到我們的話題上,李靖之歸唐,非為唐公而為世子,所以對世子,理應保持适度的尊敬。
” 李世民道:“敬存於心即可,不必拘於形式。
” 李靖肅然道:“不然。
敬生於心,乃形之於表,否則這恭敬便沒有基礎,靖治軍對人,都是如此,即使是夫婦之間,也從未有狎嬉之言行,這樣才能維持敬意。
” 李世民沒話說了。
李靖卻倒過來規勸他了,說道:“世子,不僅是對靖一人,即其他的人,世子也應該對他們維持适度的距離,不可過於相近,君子不重則不威,此為人主之大忌,像以前……” 李世民道:“我知道,先生指的是劉文靜,此人胸中倒是有點城府,隻是太過於驕狂,我對他客氣一點,他就得意忘形起來,漸漸要左右我的言行了,所以我後來對他不假辭色,很叫他叫不了台。
” 李靖道:“他這個人恐怕受不了冷落吧!” 李世民道:“是的,他在我這兒不得意,刻下已轉到家兄門下去了,替家兄出了不少主意,像把四弟拉到家兄那邊去,就是他的得意傑作。
” 李靖道:“劉文靜反覆不定固為不掌,但世子也有責任。
假如世子一開始對他保持适當的距離,未始不可以全終始的。
” 李世民的臉紅了一下,顯然的,李靖的話說中了他的心裡,乃輕輕歎道:“其實我對他也沒有太過狎近,隻是他替我出過不少主意,辦成了很多事,都很成功,使我對他的辦事能力很信任,凡事都問他一下……” 李靖道:“集思廣益是對的,有事多徵詢一下他的意見倒也無可厚非,可是世子不能縱容他,因為人受倚重之後,君子會愈形惶恐,而有些人就會恃重而驕。
” 李世民笑道:“先生倒是很忠厚的,不肯加以小人之名,但劉文靜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小人,他見無法左右我的思想行為,自然而然地轉到家兄那兒去了。
” 李靖道:“世子,武侯出師表上就谏告蜀王,親君子而遠小人,卻沒有說絕小人,因為小人是不能絕的,他會挾怨報複,而世子於此時絕他,尤為不智。
” 李世民也苦笑道:“先生,你一直在治軍方面任事,軍旅中,但有令出如山即可,不必處人,也無須去認别君子與小人!” “不,我軍中一樣也有那種人的,小人在各類人中,都是些頗有才情的不甘寂寞者!” “先生也遭遇到這種人嗎?” “是的,如虬髯客的侄子張豹,就是其中之尤。
他對我突兀入替很不高興,又對我幾次剝奪他的職權懷恨在心,終於拉了一批人反叛出去。
” 李世民歎道:“先生也知道小人之難處,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還沒等我去絕他,他已經倒戈而去了。
” 李靖道:“他絕情而去,是自彰其不義,但世子若絕之在先,則是世子之不仁了,故而這絕與遠之間,仍是有差别的,因為他多少是為世子出過力,盡過心的,遽而相絕,毋乃太忍!” 李世民道:“照先生所說的标準,我對劉文靜也隻是遠而已,并未相絕。
” 李靖道:“不然,這隻是世子自己的想法,像上次在李靖營中,世子對他的态度已經很明顯了,當衆駁斥,毫不留尊嚴,這已經到了相絕的程度了。
” 李世民笑道:“先生是君子,故而才以為難堪,但劉文靜卻不在乎的,家君對他也是經常疾言厲色,他卻能受之如常,毫不為意,我說他是小人,也是根據此而言,隻是我不改對他的倚重,不管對他如何呵責,他都能忍受,但是我隻要對他事權略予削滅,他就立刻轉而他去了!” 李靖倒為之一怔。
李世民又道:“對什麼人,用什麼态度,我自己會有個分寸的。
對君子以敬,像我對先生,絕不會有半點侮慢,相信先生對我也是一樣。
” 李靖道:“人唯自重而後人重之,這本是應該的。
” 李世民道:“事實上對有些人,卻又不能如此,你如尊敬他,他就以為你軟弱可欺,爬到你的頭上去了,久而久之,積以成習,他會變本加厲,篡奪争權,等他把一切都把握在手時,不是一腳把你踢開,就是玩弄你於股掌之上,使你成為他的傀儡,許多巨奸大惡,都是如此養成的,若後漢之董卓,以後之曹操,乃至於隋之楊素、宇文化及,都是此類之例。
” 這番話使李靖聽得大為震動,他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年紀輕輕,觀察到如此之深,這是任何人不能及的。
繼而一想,他又釋然了,因為李世民所研究的是帝王之業,在他的天性中,似乎就趨向於如何治人,如何治世的方向去努力,像現在,他手中無兵無勇,内有小人之嫉、兄弟相煎,外則尚有無數敵人窺伺,上有老父,環境對他的成長,幾乎沒有一點是有利的。
照說,他此刻所應該孜孜努力的,該是努力去争取權力,握有實力才對,可是他卻毫不擔心,仍是在為充實本人的治世之具。
似乎自有人會盡心盡力打天下似的,而自己偏偏就是這個支持者之一。
沒有任何的原因,幾乎一見面就決定了的,以後的深入談話,隻是增加自己對他的信心與擁護之心而已。
而且,不隻是自己有這個想法,還有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像他的姐夫柴紹,像徐德言樂昌公主夫婦,這些人比他都大上十幾二十歲,而且都有一身的本事與才華,當此亂世,正是吃香而大有發展之際,這些人都心甘情願地跟着一個小夥子來白手打天下。
其中特别是柴紹,他是看着李世民出生,長大的,在唐公的家裡以及那個勢力圈子裡,柴紹由於年齡稍長,一直是唐公的得力助手。
他的地位,目前而言,也此任何一個世子重要,柴紹如果熱心權勢,他可以把唐公的實力抓住一半在手,可是柴紹沒有如此做。
是柴紹的胸懷淡泊,無意於富貴嗎? 這也不然,李靖對柴紹是早歲結盟的好友,雖然是在江湖上成長的交情,但由于身世的接近,自然比較接近一點,彼此相知略深。
柴紹雖然沒有多大的魄力,缺乏決斷的能力,但他的頭腦冷靜,見事清晰,做事小心,極少出錯,是個不可多得的輔佐人才,多年來幫助乃嶽,曆經艱危,始終能保持手中的這點實力,漸次擴充,乃有今天的成就,實在是居功不小,尤其是在宇文氏當勢的時際,走通楊素的門路,取得庇護,更是了不起的措施。
這樣的一個人,應該不是甘於寂寞的。
但是柴紹卻甘願放棄手中已有的一切,一心一意地來扶持這個小内弟,這都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這年輕人似乎有一種魅力,叫人們對他信服,對他支持,對他寄予厚望而說不出個道理來。
所謂天意,所謂真命之主,必有神佑天成,難道就是這個意思嗎? 李靖的一生中,受到他學道的好友狄去邪的影響很大,狄去邪預言休咎,一一都應驗了。
狄去邪預言過:天下将有大亂,而後有一個極大能力的真命之主出世,開前所未有的大治之局,立萬世不朽之偉業,這也是豪傑當世,立百年富貴,創千秋事業的機會,隻要擇對了主,即能成為青史之名将名臣…… 這是狄去邪對李靖的未來的指點,最後的結論,讓李靖明白,他隻能名将而終,無九五之分。
李靖是個安份的人,從不作非份之想。
所以虬髯客許他同享天下,他不動心。
虬髯客送他足夠稱雄天下,自立一方的人力與财力,他謹慎的抓在手上,不為己謀,也不輕易作投資。
終於他把一切都推在李世民的身上。
那與狄去邪的話也有關系,狄去邪對誰是真命之主,說得很含糊,隻說帝星未徵,難以明示。
那是十幾年前的事,那時李世民剛出世不久。
狄去邪又說了一句很玄的話:“真命天子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我現在說不出是誰,但是你一見到那人,就自然而然地會知道。
” 當時,李靖對這種說法頗不以為然,隻是姑且記在心中而已,但後來卻多少也以此作了個比較。
十八路反王,他有一大半是見過或認識的,卻很難産生那種激動的情緒,因此,他下意識中否定了那些人。
他也見過了早時尚為太子的隋炀帝楊廣,内心略起了一絲輕微的激動。
楊廣後來果然成為皇帝,卻是個短命的皇帝。
他在見到虬髯客的時候,也有着輕微的震動。
根據那種神奇的第六感,他知道此人會是一個皇帝,但不是一個大帝國的君主,不是狄去邪所說的真命之主。
所以,他接受虬髯客的邀請、合作,卻不作進一步的答覆。
然而,他在見到李世民的時候,内心居然起了極大的震蕩,這是從所未有的。
以他的預感而言,他幾乎就可以确定了。
但是李靖畢竟是個慎重的人,他必須要更進一步地求證,找出這個年輕人何以曾令他心折。
一次又一次的談話,使李靖對李世民的了解日深,也看到了李世民與人不同的地方。
例如,他對劉文靜的态度,就是一個例子。
李靖看出劉文靜的不可靠,卻不會去開罪他,因為此人成事有小助,敗事卻能成大舉,是個有才有能的小人,也是最難應付的一種人。
别人不是大力籠絡他,就是敬鬼神而遠之,但李世民卻不同,他用劉文靜之才,有時也略略地放縱他,但在必要時,卻甯可失去他而不去姑息他。
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