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非常人可及的胸襟與手段,李靖做不到,因為李靖所修的不是帝業。
但是李靖卻了解這種胸襟,而且尊敬這種決定。
倒是李世民自己,這時的李世民胸中雖有天下在抱的意願,-他不是想去統治這個天下,而是想去如何治好這天下,使每一個人都能安定地生活,使國家繁榮。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個偉大人物的形成與誕生,倒不是完全由時勢造成,或由環境而逐漸改變的。
他在天賦中,就有了偉大而超凡的氣質,在不知不覺中,孕育、成長,從而表現出懾人的氣魄,使人自然而然地心生敬畏,臣服其前。
并合了李靖的人馬後,李世民在聲勢上雄壯多了,将近到長安時,李世民忽然把速度慢了下來,每天隻行進十幾二十裡,就靜止下來紮營,倒是對前軍的消息十分注意,不住地注意軍報,詢問長安的消息。
消息傳來倒是很令人愉快,建成所率的大軍已經開抵長安城外五十裡,魏王李密也曾派了兵馬前去阻截,但是遇上的先鋒卻是李元-,那一對銅錘勢若雷霆,無人能擋,每一個将領都交手一合,大敗而退。
建成揮軍已直逼長安,李靖計算一下道:“世子,我們距長安也不過才百餘裡,目前李密的兵力全部集中在應付令兄那一路,我們若由後方襲取,不難一鼓而取之。
” 李世民道:“先生的計劃是絕對沒有錯的,不過姐丈入長安救取叔寶恩公,尚無消息,我們等等他們的消息看,家君行前曾一再吩咐敝兄弟等,對叔寶恩公之安全,務必列為第一優先,他就是為說李密與唐合并而遭羁的,若是相逼過急,李密一怒之下,可能會殺之而洩忿。
” 這倒也是,唐公是個念恩的人,聽說當年救他全家性命的秦瓊在李密麾下為将,心中頗為懸念,特派專人緻函招邀,不過這倒不是私下的邀請,另外還有一封緻李密的信,寫得也很懇切。
大意是說目前天下群雄紛立,各自為政,互相攻伐,這實在不是好現象,吾公雖捷足先入長安,然諸侯及四夷俱未臣服,這個皇帝做得也沒意思,不如仍擁恭帝為主,是則仍不失為封疆之尊,公侯之貴,而名正言順,與淵同殿為臣,共謀天下之安靖,豈不善哉。
這封信不但情意懇切,而且立意極佳,唐公的本意在免興戰争,而使生靈塗炭。
擁恭帝隻是一個象徵,然而有了這名義上的象徵,大家就沒得什麼争了。
各有各的勢力範圍,願意做官的,在朝中不虞無高祿厚爵,不想在朝,自己所擁有的地區内,接受朝廷一個國公或王爵的封号,仍然南面稱尊。
這固然限制了大家的發展,但也保障了大家的所得,使每個人都安於天下第二人的身份,共享富貴,也使天下歸於安治。
唐公在當時的諸侯中,實力是最強的一個,他發出這種呼籲,當然是一種悲天憫人的胸懷。
因為他以武力,也可以把别人逐漸次第消弭的。
所以,信到了秦瓊手中後,不但取得了秦瓊的衷心贊同,就是一幹同僚将領,也都為之額手而懼。
他們當初三十六友結盟時,都是布衣草野之身,現在則各有遇合,全都有了相當的地位與成就了。
隻是隸屬的人主卻有好幾個,經常使他們感到很痛苦,在友情與軍令之間,常有難以抉擇之苦,每到那個時候,總是盡量地避免,實在無法避免時,也是好言協商,是以至今尚未正面地沖突過,這說明他們對友情是很重視的,而那一番結盟的情義影響也是很大的。
天下太平,各主之間化除敵意,使大家各享富貴,這是結盟的三十六友最高的理想,最樂于見到的事。
當初結盟時,他們所抱的宗旨也是如此的,大家都是一代豪傑,想到的将來必有一番風雲際會。
但這三十六人若是各自發展,也許有人成功,有人失意,有人在奮鬥中被别的強有力者排擠開,更有可能自相傾軋,因此,才有人建議大家,本着道義與熱血感情結盟,大家有樂同享,有難同當。
失意時,大家互相提攜,有難時,相互救援,使得每一個盟友都能有兵權地位,成就一番勢力;再者,三十六弟兄所結成的巨大勢力,也無人能動搖,不怕人欺淩傾軋。
立盟時,誰都是無職無官,誰也不用擔保自己的将來,所以這盟單的署立,對大家都有益無害。
正因為這股力量太強大,誰也不敢去破壞它,否則誰也無法抵擋其他弟兄的責難問罪。
但李密卻不是三十六友中人。
當初,他巧妙地拉攏了幾個三十六友中的同伴打江山。
但三十六友中的程咬金卻糾合了一批弟兄在瓦崗寨揭竿稱王。
李密在别處混得不如意,不得已随着那幾個人去投奔瓦崗,程咬金做了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把主位讓給了他,程咬金的話更令人感動“你既是俺老程哥弟們的主公,來到此地,總不成叫你當俺的臣下,俺豈不成了那些哥弟們的主公了?這太不合道理,倒不如俺将主公讓給了你,就跟那些兄弟哥兒們地位相等了。
” 就這樣,李密從流亡登門求依的食客,一躍而為金墉之主,而且就以那些實力為基礎,配合了他過去的關系,擴展成了一股相當可觀的實力,在十八路煙塵兵馬中,他僅次於唐公而居群雄之首。
當然,大部份的實力是他接收了楊素的舊部,可是他若沒有瓦崗的那點基礎,單憑一個人,是沒人會擁護他的,可是李密是個不知感激的人…… XXXXXX 可是李密是個不知感激的人,更是一個不甘居次的人。
擁立恭帝,他不反對,他知道恭帝是個傀儡,不足以号令天下,但恭帝是李淵率先擁立的,又掌握在唐公手中,他插不進手去,無法直接控制恭帝,豈不是在自己頭上裝一個管頭去?這是第一個受不了的原因。
第二個受不了的原因則是他對於三十六友的勢力感到很忌諱。
三十六友的人,大部份都在他的麾下,似乎形成了勢力,而且有很多地方幹擾他的行事,侵犯到他的權力。
他決心要整一整這些人。
明目張膽,無緣無故地整,是不行的,三十六友中,最有實力的是李靖,李靖對他本已有成見,礙着許多好友在此,不便對他如何,但若自己排擠了他的朋友,李靖一定會來攻打自己,挾着虬髯客的江湖勢力,那已經夠可怕了,何況虬髯客早年與楊素在暗中頗有交情,楊素的舊部跟虬髯客也有着香火之情,一旦作戰起來,自己的一大半人馬可能倒戈相向。
不過,目前這個機會倒是很難得,抓住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殺了三十六友中幾個中堅,還能叫其他人沒半句話說,他看了唐公的信後,信手撕了,冷笑道:“李淵把我當作三歲小孩子了!” 秦瓊忙道:“唐公的确是一片誠意,臣知之頗深,他是個忠厚的長者,心無奢念,絕不會騙人的。
” 李密冷笑道:“你怎麼知道他是一片誠意呢?” 秦瓊道:“唐公郡馬柴紹以及駕前護衛尉遲南、尉遲北兄弟,俱是臣等昔日結盟兄弟,臣另得此三兄力保,唐公此舉,确無他意。
” 李密冷笑道:“上次在江都,大家會師於共商,先得傳國玉玺為主,結果孤得了傳國玉玺,他卻命他的兒子李元-逞強搶了去,這次卻又來騙人了。
” 秦瓊道:“前次相約,唐公并未參加,他已奉立恭帝,本不會承認得玉玺為主之約。
取得玉玺後,也是進奉恭帝,并沒有據為已有。
至於強取之事,是李元-少年氣盛,疏於禮貌,唐公若在,必然會善言相商,但玉玺必然還要追回給恭帝的。
” 李密不禁怒道:“秦瓊,你究竟是吃誰家的飯,做誰家的官,居然幫着姓李的說話,你受了他多少好處?” 秦瓊很自然地道:“陛下,臣不是幫誰說話,隻是說實話而已,現在唐公的請求很合情理。
” 李密更為怒聲地道:“他的請求合情理,孤就一定要接受嗎?萬一他到時言而無信呢?” “臣保證不會,唐公不是這樣的人。
” “你保證?你憑什麼保證?” “臣以三十六盟友的交情來保證。
” 這是李密最讨厭聽見的一句話,當下一沉臉道:“秦瓊,你們三十六友有多大能耐呀!居然能為天下江山作保證了。
” “臣不是這個意思。
” “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又是什麼意思?若是你們三十六友的保證不足信,你用來對孤保證,豈非存心欺君,陷孤於圈套陷阱之中?若是你們的保證有效,足夠能制住唐公,孤若聽了你的話,豈不更為危險,你們的用心更為可誅了。
” “陛下,臣愚昧不明陛下之意。
” 李密冷笑道:“在孤這邊,是你們三十六友的大集盟,人數最多,這個你不可否認吧?” 秦瓊道:“臣等三十六友,陛下每一個人都認識,有多少在陛下這邊,陛下必然清楚;臣等也從未諱言隐瞞過。
” 李密冷笑道:“好,既然你知道你們三十六友,有一大部份在此,若你們有足夠的影響力,該去把他們說服過來才是。
” 秦瓊道:“臣等盡過努力,像三原李靖,臣等已經着人去勸說過,是陛下拒絕他來。
” 李密道:“他根本是敷衍,手中掌握着虬髯客的雄厚實力,卻隻一個人投過來,其誠心可知。
” 秦瓊道:“他的人員本是屬於虬髯客的,而虬髯客也是有意於天下,他總不能拉了虬髯客的人來幫陛下打擊虬髯客,他為了盟約的道義,以個人之才來報陛下,已是很難得了。
” “孤家要的就是他的人手,誰稀罕他的那點才情,孤帳下有的是人才,随便抓一把也此他強。
” 秦瓊一聽話不投機,也有點憤然地道:“陛下若是以此等胸懷求士,不僅臣等的朋友不會再來,連臣等也難以安身。
想臣等三十六友結盟,志在求天下安甯,造福百姓,并不是為了本身的富貴利祿,臣等擁立陛下,也為了陛下彼時所倡興仁義之師:不想陛下才略有小成,論調行事都完全變了。
” 情急之下,他的話說得重了一點,但卻是老實話。
李密一聽卻變了神色,一拍龍案道:“大膽逆臣,居然敢在廷上出言辱責孤家,拖出去剮了!” 秦瓊反正是豁開了,着着實實地又數落了他一陣,李密一個勁兒叫人拖出去碎屍,而這時也惱了那一批瓦崗弟兄,也當時罵開了,話更難聽了“直她娘的,想你被宇文化及的兵馬殺得丢兵卸甲,像條喪家之犬般的來到瓦崗,是咱老程為了有幾個兄弟跟着你,咱不願居他們之上。
才把個皇帝座兒讓給你,又保着你打下這片江山,你住進了隋家皇帝老兒的宮殿,摟着楊廣的老婆睡覺,昏了頭了,當真以為自己是什麼聖天子了,人五人六起來。
現在居然要殺我秦二哥,大夥兒反了去球……” 他的話更粗,更野,更無禮數。
李密氣得直叫:“拖出去砍了,拖出去砍了!” 一衆兄弟們是深知程咬金的脾氣的,一生中誰也不怕,獨服一個秦叔寶,就因為是秦瓊一句話,他毫不猶豫地把皇冠除下,頂在李密頭上跟大家一起俯首稱臣:今天李密要殺秦瓊,程知節自然要發急。
再者,也是為了兄弟的情義,一起上前來求情。
李密本來很火,想把這些求情的人一起殺了,澈底消除掉三十六友的勢力。
可是後來趕到的兩個人,卻使李密不得不忍氣收回了成命,一個是王伯當,也是三十六友中盟單上人,-卻是他最忠實的支持者,逃亡時,幾次出死力護衛着他,投奔瓦崗,重振勢力,也都是靠着王伯當。
最重要的是此刻,王伯當掌握着李密一半的實力,這些實力來自江湖,卻是李密最忠心的擁護者,假如王伯當寒了心,拉了那些人一走,李密這個王朝就立刻動搖。
第二個人則是燕州羅成,原是燕州總鎮羅藝的兒子,卻又是秦瓊的表弟,他帶着燕州的人馬來投是為了秦瓊,此刻若殺了秦瓊,勢必會逼反羅成。
羅成的一枝得自家傳的羅家槍法,在沙場上無人能及,他的部屬也都是訓練精良的子弟兵,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實力,在這兩個人的請求下,李密自然不能再堅持要殺兩人了,隻能下令把他們關起來。
終於唐軍攻到,李密才了解到自己監禁起秦程二人是多大的損失與笨事。
因為長安前圍,還有好幾座城池關隘,都是在三十六友為主将的防守下的。
他們見了唐軍的前哨開到,一則是畏懼李元-的神勇難當,二則是見到李密對秦瓊與程知節的态度後,知道他對三十六友心中已懷有猜忌,此人必難共事。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唐軍前哨的兩員副将,尉遲南、尉遲北弟兄,都是三十六友盟單上的弟兄,大家都曾歃血為盟,誓共生死富貴,自然不顧正面作對相與為敵。
何況尉遲兄弟,也喊出了解救同盟弟兄的口号,更使他們消弭了門志,因而唐軍長驅而入。
那些人也絕,既不戰,也不降,聽任唐軍穿城而過,權當是同意他們當道。
李元霸的前哨逼近長安,李密心中着了慌。
李元-搏殺宇文成都的事,滿朝皆知,那些舊日楊素的部屬也不敢去撄逆其鋒。
江湖豪傑不願戰,楊素舊部不敢戰,李密這個大王國在頃刻之間,就變成一個空架子。
他在殿上發布命令,竟沒有一個人聽他的,這實在是很難堪的事。
但是李密畢竟是當世之枭雄,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他下一道诏書,吩咐把秦瓊與程知節自大牢中放出來,着秦瓊去領軍退敵。
他知道唐公對秦瓊的救命之恩一直耿耿未忘,李元-再兇,也不敢對秦瓊如何的,而且秦權寶在三十六友中,最得人心,人緣最好,設若他被李元-殺了,不僅可以使唐公落個恩将仇報的罵名,也能激起三十六友的仇意。
另外他還安排了一着伏子,就是在軍中密遣了幾個死士殺手,讓他們在秦瓊與李元-對壘之時,不容他們答話就施放冷箭,殺死秦瓊,賴在李元-頭上。
因為李元-勇冠天下,卻是個-夫,不解禮數,前次在揚州為了奪傳國玉玺,他連自己的母舅夏王窦建德都毫不容情,那麼陣前殺死秦瓊也是可能的事。
可是這個如意算盤未能實施,秦瓊與程咬金已先一步被人放走了。
那是郡馬柴紹所施的手腳,他先一步潛入長安,以重金賄賂了看守天牢的獄官牢子,私下縱放了他們。
秦瓊與程咬金原本是大将軍,雖被打入天牢,卻沒像别的死囚那樣腳鐐手梏,飽受虐待。
他們隻是行動不自由而已,在牢中卻很舒服,三十六友中的兄弟,天天都來探訪,大魚大肉,十分享受。
柴紹來見他們,自然毫不費力,見到他們後,細談經過,柴紹趁機勸他們歸唐。
秦瓊一歎道:“唐公盛情令人感激,小兄心中早許矣,隻是為了伯當兄之故,不便他适。
” 程咬金跟王伯當卻沒有太深的交情,立刻罵開了:“王伯當這家夥簡直是王八旦,李密是他拉來的,衆家兄弟都是瞧他的面子才保了李密,誰知竟是這麼一個家夥!” 秦瓊忙-止他道:“知節,你又在胡說八道了,魏王對我們不起,伯當兄卻沒有失義之處,那天在午門外,他拼了性命為我們求情,才保住了我們的人頭。
” 程咬金道:“那是李密做的順水人情,李密敢殺我們嗎?除非他自己也不要命了!” 柴紹卻笑道:“伯當兄雖重情義,但李密實在不是可事之主,現在又對二位如此,恩義早絕。
二位縱使反了他,也不能怪二位的不是了。
” 程咬金一歎道:“柴兄,現在說這些也沒什麼用了,我們巳身在牢中,李密絕不會放過我們的。
” 柴紹道:“兄弟此次系奉藥師兄之指示而來,隻要二兄願意,随時都可以離開。
” 秦瓊啊了一聲:“藥師亦答應歸唐了?” 柴紹道:“是的,藥師在見過世民世子之後,與世子十分投契,盡率所部,與家嶽合作了。
” 秦瓊道:“藥師在諸弟兄中是最有眼光的一個,也是最具才華的,最具實力的一個,所以這些年他都獨據一方,誰也不幫,他怎麼肯歸於唐公的?” “他不是歸家嶽,而是為了我那二内弟世民,那個年輕人實在很了不起。
” “可是小弟恰好在那天助唐公退賊時出世的?” “是的,那天落腳在勸業寺,寺中的老主持頗具神通,竟在事先準備好了靜室,并且率全寺僧侶,盛裝出迎貴人,因知我這内
但是李靖卻了解這種胸襟,而且尊敬這種決定。
倒是李世民自己,這時的李世民胸中雖有天下在抱的意願,-他不是想去統治這個天下,而是想去如何治好這天下,使每一個人都能安定地生活,使國家繁榮。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個偉大人物的形成與誕生,倒不是完全由時勢造成,或由環境而逐漸改變的。
他在天賦中,就有了偉大而超凡的氣質,在不知不覺中,孕育、成長,從而表現出懾人的氣魄,使人自然而然地心生敬畏,臣服其前。
并合了李靖的人馬後,李世民在聲勢上雄壯多了,将近到長安時,李世民忽然把速度慢了下來,每天隻行進十幾二十裡,就靜止下來紮營,倒是對前軍的消息十分注意,不住地注意軍報,詢問長安的消息。
消息傳來倒是很令人愉快,建成所率的大軍已經開抵長安城外五十裡,魏王李密也曾派了兵馬前去阻截,但是遇上的先鋒卻是李元-,那一對銅錘勢若雷霆,無人能擋,每一個将領都交手一合,大敗而退。
建成揮軍已直逼長安,李靖計算一下道:“世子,我們距長安也不過才百餘裡,目前李密的兵力全部集中在應付令兄那一路,我們若由後方襲取,不難一鼓而取之。
” 李世民道:“先生的計劃是絕對沒有錯的,不過姐丈入長安救取叔寶恩公,尚無消息,我們等等他們的消息看,家君行前曾一再吩咐敝兄弟等,對叔寶恩公之安全,務必列為第一優先,他就是為說李密與唐合并而遭羁的,若是相逼過急,李密一怒之下,可能會殺之而洩忿。
” 這倒也是,唐公是個念恩的人,聽說當年救他全家性命的秦瓊在李密麾下為将,心中頗為懸念,特派專人緻函招邀,不過這倒不是私下的邀請,另外還有一封緻李密的信,寫得也很懇切。
大意是說目前天下群雄紛立,各自為政,互相攻伐,這實在不是好現象,吾公雖捷足先入長安,然諸侯及四夷俱未臣服,這個皇帝做得也沒意思,不如仍擁恭帝為主,是則仍不失為封疆之尊,公侯之貴,而名正言順,與淵同殿為臣,共謀天下之安靖,豈不善哉。
這封信不但情意懇切,而且立意極佳,唐公的本意在免興戰争,而使生靈塗炭。
擁恭帝隻是一個象徵,然而有了這名義上的象徵,大家就沒得什麼争了。
各有各的勢力範圍,願意做官的,在朝中不虞無高祿厚爵,不想在朝,自己所擁有的地區内,接受朝廷一個國公或王爵的封号,仍然南面稱尊。
這固然限制了大家的發展,但也保障了大家的所得,使每個人都安於天下第二人的身份,共享富貴,也使天下歸於安治。
唐公在當時的諸侯中,實力是最強的一個,他發出這種呼籲,當然是一種悲天憫人的胸懷。
因為他以武力,也可以把别人逐漸次第消弭的。
所以,信到了秦瓊手中後,不但取得了秦瓊的衷心贊同,就是一幹同僚将領,也都為之額手而懼。
他們當初三十六友結盟時,都是布衣草野之身,現在則各有遇合,全都有了相當的地位與成就了。
隻是隸屬的人主卻有好幾個,經常使他們感到很痛苦,在友情與軍令之間,常有難以抉擇之苦,每到那個時候,總是盡量地避免,實在無法避免時,也是好言協商,是以至今尚未正面地沖突過,這說明他們對友情是很重視的,而那一番結盟的情義影響也是很大的。
天下太平,各主之間化除敵意,使大家各享富貴,這是結盟的三十六友最高的理想,最樂于見到的事。
當初結盟時,他們所抱的宗旨也是如此的,大家都是一代豪傑,想到的将來必有一番風雲際會。
但這三十六人若是各自發展,也許有人成功,有人失意,有人在奮鬥中被别的強有力者排擠開,更有可能自相傾軋,因此,才有人建議大家,本着道義與熱血感情結盟,大家有樂同享,有難同當。
失意時,大家互相提攜,有難時,相互救援,使得每一個盟友都能有兵權地位,成就一番勢力;再者,三十六弟兄所結成的巨大勢力,也無人能動搖,不怕人欺淩傾軋。
立盟時,誰都是無職無官,誰也不用擔保自己的将來,所以這盟單的署立,對大家都有益無害。
正因為這股力量太強大,誰也不敢去破壞它,否則誰也無法抵擋其他弟兄的責難問罪。
但李密卻不是三十六友中人。
當初,他巧妙地拉攏了幾個三十六友中的同伴打江山。
但三十六友中的程咬金卻糾合了一批弟兄在瓦崗寨揭竿稱王。
李密在别處混得不如意,不得已随着那幾個人去投奔瓦崗,程咬金做了一件最有意義的事,把主位讓給了他,程咬金的話更令人感動“你既是俺老程哥弟們的主公,來到此地,總不成叫你當俺的臣下,俺豈不成了那些哥弟們的主公了?這太不合道理,倒不如俺将主公讓給了你,就跟那些兄弟哥兒們地位相等了。
” 就這樣,李密從流亡登門求依的食客,一躍而為金墉之主,而且就以那些實力為基礎,配合了他過去的關系,擴展成了一股相當可觀的實力,在十八路煙塵兵馬中,他僅次於唐公而居群雄之首。
當然,大部份的實力是他接收了楊素的舊部,可是他若沒有瓦崗的那點基礎,單憑一個人,是沒人會擁護他的,可是李密是個不知感激的人…… XXXXXX 可是李密是個不知感激的人,更是一個不甘居次的人。
擁立恭帝,他不反對,他知道恭帝是個傀儡,不足以号令天下,但恭帝是李淵率先擁立的,又掌握在唐公手中,他插不進手去,無法直接控制恭帝,豈不是在自己頭上裝一個管頭去?這是第一個受不了的原因。
第二個受不了的原因則是他對於三十六友的勢力感到很忌諱。
三十六友的人,大部份都在他的麾下,似乎形成了勢力,而且有很多地方幹擾他的行事,侵犯到他的權力。
他決心要整一整這些人。
明目張膽,無緣無故地整,是不行的,三十六友中,最有實力的是李靖,李靖對他本已有成見,礙着許多好友在此,不便對他如何,但若自己排擠了他的朋友,李靖一定會來攻打自己,挾着虬髯客的江湖勢力,那已經夠可怕了,何況虬髯客早年與楊素在暗中頗有交情,楊素的舊部跟虬髯客也有着香火之情,一旦作戰起來,自己的一大半人馬可能倒戈相向。
不過,目前這個機會倒是很難得,抓住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殺了三十六友中幾個中堅,還能叫其他人沒半句話說,他看了唐公的信後,信手撕了,冷笑道:“李淵把我當作三歲小孩子了!” 秦瓊忙道:“唐公的确是一片誠意,臣知之頗深,他是個忠厚的長者,心無奢念,絕不會騙人的。
” 李密冷笑道:“你怎麼知道他是一片誠意呢?” 秦瓊道:“唐公郡馬柴紹以及駕前護衛尉遲南、尉遲北兄弟,俱是臣等昔日結盟兄弟,臣另得此三兄力保,唐公此舉,确無他意。
” 李密冷笑道:“上次在江都,大家會師於共商,先得傳國玉玺為主,結果孤得了傳國玉玺,他卻命他的兒子李元-逞強搶了去,這次卻又來騙人了。
” 秦瓊道:“前次相約,唐公并未參加,他已奉立恭帝,本不會承認得玉玺為主之約。
取得玉玺後,也是進奉恭帝,并沒有據為已有。
至於強取之事,是李元-少年氣盛,疏於禮貌,唐公若在,必然會善言相商,但玉玺必然還要追回給恭帝的。
” 李密不禁怒道:“秦瓊,你究竟是吃誰家的飯,做誰家的官,居然幫着姓李的說話,你受了他多少好處?” 秦瓊很自然地道:“陛下,臣不是幫誰說話,隻是說實話而已,現在唐公的請求很合情理。
” 李密更為怒聲地道:“他的請求合情理,孤就一定要接受嗎?萬一他到時言而無信呢?” “臣保證不會,唐公不是這樣的人。
” “你保證?你憑什麼保證?” “臣以三十六盟友的交情來保證。
” 這是李密最讨厭聽見的一句話,當下一沉臉道:“秦瓊,你們三十六友有多大能耐呀!居然能為天下江山作保證了。
” “臣不是這個意思。
” “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又是什麼意思?若是你們三十六友的保證不足信,你用來對孤保證,豈非存心欺君,陷孤於圈套陷阱之中?若是你們的保證有效,足夠能制住唐公,孤若聽了你的話,豈不更為危險,你們的用心更為可誅了。
” “陛下,臣愚昧不明陛下之意。
” 李密冷笑道:“在孤這邊,是你們三十六友的大集盟,人數最多,這個你不可否認吧?” 秦瓊道:“臣等三十六友,陛下每一個人都認識,有多少在陛下這邊,陛下必然清楚;臣等也從未諱言隐瞞過。
” 李密冷笑道:“好,既然你知道你們三十六友,有一大部份在此,若你們有足夠的影響力,該去把他們說服過來才是。
” 秦瓊道:“臣等盡過努力,像三原李靖,臣等已經着人去勸說過,是陛下拒絕他來。
” 李密道:“他根本是敷衍,手中掌握着虬髯客的雄厚實力,卻隻一個人投過來,其誠心可知。
” 秦瓊道:“他的人員本是屬於虬髯客的,而虬髯客也是有意於天下,他總不能拉了虬髯客的人來幫陛下打擊虬髯客,他為了盟約的道義,以個人之才來報陛下,已是很難得了。
” “孤家要的就是他的人手,誰稀罕他的那點才情,孤帳下有的是人才,随便抓一把也此他強。
” 秦瓊一聽話不投機,也有點憤然地道:“陛下若是以此等胸懷求士,不僅臣等的朋友不會再來,連臣等也難以安身。
想臣等三十六友結盟,志在求天下安甯,造福百姓,并不是為了本身的富貴利祿,臣等擁立陛下,也為了陛下彼時所倡興仁義之師:不想陛下才略有小成,論調行事都完全變了。
” 情急之下,他的話說得重了一點,但卻是老實話。
李密一聽卻變了神色,一拍龍案道:“大膽逆臣,居然敢在廷上出言辱責孤家,拖出去剮了!” 秦瓊反正是豁開了,着着實實地又數落了他一陣,李密一個勁兒叫人拖出去碎屍,而這時也惱了那一批瓦崗弟兄,也當時罵開了,話更難聽了“直她娘的,想你被宇文化及的兵馬殺得丢兵卸甲,像條喪家之犬般的來到瓦崗,是咱老程為了有幾個兄弟跟着你,咱不願居他們之上。
才把個皇帝座兒讓給你,又保着你打下這片江山,你住進了隋家皇帝老兒的宮殿,摟着楊廣的老婆睡覺,昏了頭了,當真以為自己是什麼聖天子了,人五人六起來。
現在居然要殺我秦二哥,大夥兒反了去球……” 他的話更粗,更野,更無禮數。
李密氣得直叫:“拖出去砍了,拖出去砍了!” 一衆兄弟們是深知程咬金的脾氣的,一生中誰也不怕,獨服一個秦叔寶,就因為是秦瓊一句話,他毫不猶豫地把皇冠除下,頂在李密頭上跟大家一起俯首稱臣:今天李密要殺秦瓊,程知節自然要發急。
再者,也是為了兄弟的情義,一起上前來求情。
李密本來很火,想把這些求情的人一起殺了,澈底消除掉三十六友的勢力。
可是後來趕到的兩個人,卻使李密不得不忍氣收回了成命,一個是王伯當,也是三十六友中盟單上人,-卻是他最忠實的支持者,逃亡時,幾次出死力護衛着他,投奔瓦崗,重振勢力,也都是靠着王伯當。
最重要的是此刻,王伯當掌握着李密一半的實力,這些實力來自江湖,卻是李密最忠心的擁護者,假如王伯當寒了心,拉了那些人一走,李密這個王朝就立刻動搖。
第二個人則是燕州羅成,原是燕州總鎮羅藝的兒子,卻又是秦瓊的表弟,他帶着燕州的人馬來投是為了秦瓊,此刻若殺了秦瓊,勢必會逼反羅成。
羅成的一枝得自家傳的羅家槍法,在沙場上無人能及,他的部屬也都是訓練精良的子弟兵,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實力,在這兩個人的請求下,李密自然不能再堅持要殺兩人了,隻能下令把他們關起來。
終於唐軍攻到,李密才了解到自己監禁起秦程二人是多大的損失與笨事。
因為長安前圍,還有好幾座城池關隘,都是在三十六友為主将的防守下的。
他們見了唐軍的前哨開到,一則是畏懼李元-的神勇難當,二則是見到李密對秦瓊與程知節的态度後,知道他對三十六友心中已懷有猜忌,此人必難共事。
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唐軍前哨的兩員副将,尉遲南、尉遲北弟兄,都是三十六友盟單上的弟兄,大家都曾歃血為盟,誓共生死富貴,自然不顧正面作對相與為敵。
何況尉遲兄弟,也喊出了解救同盟弟兄的口号,更使他們消弭了門志,因而唐軍長驅而入。
那些人也絕,既不戰,也不降,聽任唐軍穿城而過,權當是同意他們當道。
李元霸的前哨逼近長安,李密心中着了慌。
李元-搏殺宇文成都的事,滿朝皆知,那些舊日楊素的部屬也不敢去撄逆其鋒。
江湖豪傑不願戰,楊素舊部不敢戰,李密這個大王國在頃刻之間,就變成一個空架子。
他在殿上發布命令,竟沒有一個人聽他的,這實在是很難堪的事。
但是李密畢竟是當世之枭雄,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他下一道诏書,吩咐把秦瓊與程知節自大牢中放出來,着秦瓊去領軍退敵。
他知道唐公對秦瓊的救命之恩一直耿耿未忘,李元-再兇,也不敢對秦瓊如何的,而且秦權寶在三十六友中,最得人心,人緣最好,設若他被李元-殺了,不僅可以使唐公落個恩将仇報的罵名,也能激起三十六友的仇意。
另外他還安排了一着伏子,就是在軍中密遣了幾個死士殺手,讓他們在秦瓊與李元-對壘之時,不容他們答話就施放冷箭,殺死秦瓊,賴在李元-頭上。
因為李元-勇冠天下,卻是個-夫,不解禮數,前次在揚州為了奪傳國玉玺,他連自己的母舅夏王窦建德都毫不容情,那麼陣前殺死秦瓊也是可能的事。
可是這個如意算盤未能實施,秦瓊與程咬金已先一步被人放走了。
那是郡馬柴紹所施的手腳,他先一步潛入長安,以重金賄賂了看守天牢的獄官牢子,私下縱放了他們。
秦瓊與程咬金原本是大将軍,雖被打入天牢,卻沒像别的死囚那樣腳鐐手梏,飽受虐待。
他們隻是行動不自由而已,在牢中卻很舒服,三十六友中的兄弟,天天都來探訪,大魚大肉,十分享受。
柴紹來見他們,自然毫不費力,見到他們後,細談經過,柴紹趁機勸他們歸唐。
秦瓊一歎道:“唐公盛情令人感激,小兄心中早許矣,隻是為了伯當兄之故,不便他适。
” 程咬金跟王伯當卻沒有太深的交情,立刻罵開了:“王伯當這家夥簡直是王八旦,李密是他拉來的,衆家兄弟都是瞧他的面子才保了李密,誰知竟是這麼一個家夥!” 秦瓊忙-止他道:“知節,你又在胡說八道了,魏王對我們不起,伯當兄卻沒有失義之處,那天在午門外,他拼了性命為我們求情,才保住了我們的人頭。
” 程咬金道:“那是李密做的順水人情,李密敢殺我們嗎?除非他自己也不要命了!” 柴紹卻笑道:“伯當兄雖重情義,但李密實在不是可事之主,現在又對二位如此,恩義早絕。
二位縱使反了他,也不能怪二位的不是了。
” 程咬金一歎道:“柴兄,現在說這些也沒什麼用了,我們巳身在牢中,李密絕不會放過我們的。
” 柴紹道:“兄弟此次系奉藥師兄之指示而來,隻要二兄願意,随時都可以離開。
” 秦瓊啊了一聲:“藥師亦答應歸唐了?” 柴紹道:“是的,藥師在見過世民世子之後,與世子十分投契,盡率所部,與家嶽合作了。
” 秦瓊道:“藥師在諸弟兄中是最有眼光的一個,也是最具才華的,最具實力的一個,所以這些年他都獨據一方,誰也不幫,他怎麼肯歸於唐公的?” “他不是歸家嶽,而是為了我那二内弟世民,那個年輕人實在很了不起。
” “可是小弟恰好在那天助唐公退賊時出世的?” “是的,那天落腳在勸業寺,寺中的老主持頗具神通,竟在事先準備好了靜室,并且率全寺僧侶,盛裝出迎貴人,因知我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