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得如何?” 楊全忠道:“貌美如花。

    ” 樂昌公主又問道:“性情又如何呢?” “好極了,溫柔和馴,對徐公子尤為恭順,她怕自己不當徐公子的意,還特地挑選了六名美麗的少女為侍。

    ” “聽說她也很有學問。

    ” “是的。

    她是島上最有才華的女子,所以才選為丞相,而且還能歌善舞。

    ” 樂昌公主道:“真有這舊事,我還當徐郎騙我呢。

    ” 張出塵道:“樂昌姐,你早已知道這些?” “是的,徐郎告訴過我,我還以為他說來哄我高興的,原來真是如此。

    ” 張出塵不禁怪道:“徐公子在外另外招親,你居然為了他那新寵美麗而高興,難道他又娶個醜八怪,你就不高興了?” 樂昌公主笑道:“的确如此。

    因為我畢竟是公主出身,我的丈夫郎使要有外遇,也必須能像個樣子……” 張出塵忍不住道:“這是什麼話?” “是規規矩矩的話,也是我與徐郎分手時,斬裂一鏡,各懷其半以期重逢時,叮咛他的話!” 張出塵道:“樂昌姐,我不懂,你為什麼要這樣叮咛。

    ” 樂昌公主道:“因為我是公主,與常人不同,我的丈夫不得已而有外遇時,也必須”是個人間絕色,人見人愛的女子,一切條件都比我好,這樣我的面子上才過得去。

    ” 張出塵叫道:“這有什麼面子好争的?” 樂昌公主黯然地道:“這就是一個公主的悲哀。

    我是皇族,必須有皇族的尊嚴,不同於平民。

    我們的器度表現也必須與平民相異,即使我們的丈夫有外遇,也必須是出類拔萃的女子,以求别於平民。

    ” “這算是什麼?” “這是最起碼的面子,讓人說起我們的男人不愛江山愛美人,還能成為佳話,所以我從小被訓練成對這種事要坦然處之,以欣賞的心情,表示皇族女兒的心胸寬大。

    如果對象是一個十分平凡的女人,那就是我們最大的恥辱。

    當一個男人能為一個平凡無奇而庸俗的女人而背棄我們,就證明我們除了富貴之外,一無可取了。

    ” 張出塵道:“這不是太苦自己了?” “不會的,當我從小受着這種教育,灌輸這種思想。

    當這件事發生時,我們會習以為常。

    我們必須習慣於與别的女人一同來分享我們的丈夫,因為我們做皇帝的父兄都是有很多女人的,我們不能打自己的嘴巴。

    ” 張出塵同情地道:“樂昌姐,做一個皇族是件苦事。

    ” 樂昌公主輕喟了一聲道:“是的,尤其是做一個亡國的皇族,更是件痛苦的事,國破家亡,别人已經不把你當作是皇族了,但我們自己卻仍然要在心裡維持那份虛榮與驕傲。

    ” 張出塵道:“把這一切都抛開忘掉不就行了嗎?” 樂昌公主歎道:“能忘掉固然是好事,問題就在很難忘得掉,因為皇族畢竟是一個值得驕傲的身份。

    ” 張出塵不說話了。

    她也在皇宮中住過,雖非皇族,卻了解到皇族的尊嚴與驕傲,一呼百諾,萬人屈膝,這種滋味的确是使人難以忘懷的。

     楊全忠恭敬地道:“夫人這種超人的胸懷實在了不起,無怪乎徐公子一聽見夫人的消息後,就急急地趕回中原了。

    夫人可能還不知道,夫人的消息還是張大哥提供給徐公子的,也可以說是張大哥代夫人找到徐公子的。

    ” 樂昌公主道:“外子沒說起。

    ” 楊全忠道:“是張大哥不讓他知道的。

    在下潛入那個島國,與徐公子結交,徐公子也不知道我的身份。

    ” 樂昌公主道:“我對張首領這份情義,除了感激之外,沒什麼别的話好說了。

    ” 楊全忠想想道:“夫人,請恕在下說句放肆的話,我跟徐公子也相處了一段時日,知道他的人品學問,在當世而言,也是數一數二的人中之傑了,但是匹配公主,我覺得他實在是高攀了。

    ” 李靖道:“全忠,你說得太過份了。

    ” 楊全忠道:“是的,所以我告罪在先,這是我内心的感覺,而且我認為非吐而後快。

    其實我跟徐公子私交不錯,我也沒有貶低他的意思。

    ” 樂昌公主一笑這:“徐郎以各項條件而言,都不足與張首領相較,不過這個丈夫是我自己挑選的,我們婚後情意相投,感情很融洽,若是在我未曾擇婿之前,毫無考慮地我會選擇張首領,現在隻有說一聲抱歉了。

    ” 楊全忠無疑的是在為虬髯客作最後的努力,這時見她作了如此表示,知道不必再說下去了,恭身一禮道:“是的,夫人,在下也替張大哥謝謝夫人對他的贊許。

    ” 他退到一邊,李靖也覺得這談話可以結束了,他揮揮手道:“全忠,你先去把弟兄們召集起來,我即刻前來點閱接收,然後我們就逼取長安。

    ” 楊全忠應了一聲,上馬先行而去。

    李靖越衆前行,兩隊會師後,聲勢壯大了許多,在距長安兩百多裡處,他們會合了李世民,見他隻帶了三千兵馬,雖然都是些老弱,但是在李世民的訓練之飛,軍容仍是十分整齊。

     李世民跟李靖見了面,也看到他帶來的幾萬大軍,十分高興,長長一揖道:“多謝先生來助,我大唐有了先生這一股巨大的力量加入,可以取天下而無慮了。

    ” 李靖卻重申前議道:“世子,靖還是要把話說清楚。

    靖所歸者為世子而非大唐,這批弟兄也是一樣,我們部将屬於世子麾下,不受任何人節制的。

    ” 李世民略有難色地道:“世民也曾向先生剖示過,世民上有君父。

    ” 李靖道:“這個李靖知道,隻不過恭帝隻一孺子,隋氏已失民心,這一個傀儡不設也罷,此番人都之後,相信必然有個明确的決定,唐公繼登大寶,也是必然之舉。

    ” 李世民對這點倒未加辯解,他心中也有着同樣的計較,因此隻點點頭道:“恭帝自己也知道難以得人擁護,而有遜位之心,這倒不必去說他了,但上有家君。

    ” 李靖道:“唐公既為君上,靖在殿下為臣,自然是必須遵守旨意,所以靖才請求於前,就是我這些弟兄歸唐之後,不受分調,除世子外,不受他人指揮提調,唐公最好也尊重我們的意願,免得旨意下來,使大家為難。

    這不是為臣下的無狀而脅君,世子應該很清楚,這一批弟兄,大部份都是義兄虬髯客招來的,他們與虬髯客情同手足,除李靖外,别人也難以駕馭他們。

    ” 李世民是知道其中難處的,虬髯客雄心勃勃,志亦在天下,很可能有一天會與唐軍正面相對沖突。

     到時這支兵在李靖手中,李靖自會設法避開不正面為敵,但若在别人手中,就無此顧忌了。

     那樣一來,會有兩種情況。

    一是這些部隊服從命令,跟虬髯客火拼起來,那将使李靖十分痛苦,以虬髯客的人去打虬髯客,人情上也太說不過去。

    不過,那可能性不大,而最大的可能則是這批兵臨陣倒戈,幫虬髯客反擊唐軍,那是更傷感情的事。

     李靖的要求是十分合理的。

     但是李世民也有難處,他歎了口氣道:“藥師先生,這事我可以向家君去陳說,此刻卻無法答應。

    ” 李靖知道唐公李淵是個忠厚長者,耳根子軟,沒太多的主見,任何事情到了他那兒都會點頭的。

    李世民之所以不敢答應在先,倒不是父親那一關,而是他哥哥建成會從中阻梗。

    建成的權欲之心很重,目前千方百計在拉攏人才,擴充勢力,自己這麼一大批精兵去投歸,他還有不盡力争取的?即使争取不到,他也會想盡辦法,向唐公面前進言,把兵力分散的,使之不隸屬於李世民。

     像這次進軍長安,他就想盡辦法,把老四李元-給搶了過去。

    李元-自從殺宇文成都之後,已經聞名于天下,所至之處,無人敢敵。

    公認為天下第一英雄,建成知道把他拉過來不容易,隻有慫恿老父與自己一路然後提出要求,要李元-随行保護。

    這是一個無法推辭的理由,於是李世民的陣營中不但少了一名勇将,也分走了原為李元-麾下的一批精兵,弄得更形勢弱了。

    但父親的安全第一,這個要求絕不為過,甚至於不必建成開口,李世民也會這麼敵的,要怪隻有怪李淵太偏心,既然分兵三路,而且指明以先取長安者為首功,将有重賞,而且又指定了三個兒子為領軍之主帥,就該公平一視同仁。

     但是他卻搭在建成一軍中同行監督,硬幫着建成把小兒子要了過去。

     李淵對建成是有點偏心,他内心十分清楚,四個兒子裡面,最有才幹、最孚人望、最有出息的是次子李世民。

     在部屬中,最得人望的也是李世民,有時屬下的部将們鬧料紛起了沖突,他身為主帥的出頭調停不一定有效。

    往往會鬧得很不痛快,-隻要李世民居間調停,必然就皆大歡喜了。

     因為武夫争鬧,大都是為了意氣,李淵在處理這類事情時,不問情由而以私情好惡來斷曲直,他對那一個人印象好一點,無形之中,就會有所偏袒,出頭硬加彈壓,被壓制的一方自然不服。

     有一次就是被他判定理屈的一方一怒之下,率了所部連夜開拔,要去投靠别的諸侯。

     其實唐公雖然有所偏袒,也并沒有對另一方施予什麼處分,隻是叫他當衆認錯而己。

    他卻不知道這種做法最易失去人心而導緻人心向背。

    那個部将負氣一走,建成要派兵去追,幸虧李世民得了消息,單人獨騎,趕上了那個部将,力加勸說,結果那個部将把拉走的三千人馬全部交還,他本人卻說什麼也不肯再回來了。

     這三千人馬是他最親信忠貞的擁護者,因為主将受屈辱而不平,所以才會跟他走的,真要派兵去追,這三千人個個奮不顯身地拼起命來,最少也要花上兩倍的代價才能把他們全部消滅,這一來,唐營就将損失一萬人。

     若是任由這批人離去,對唐公的面子上固然難堪,對唐營禮賢下士的名聲更是受損,不-遠者不會再來,就是已經在唐營中的人,也将不屑於留。

     唐公對自己的措置失當,心中未嘗不後悔。

    但是由李世民來替他把錯失彌補過來,卻也是很沒面子的事,這說明了他在别人心中的份量,遠不如兒子。

     XXXXXX 李世民很孝順,若是在尋常百姓人家,耕樵以贍,無疑的他會認為李世民是最好的兒子。

     但不幸的他是一國之諸侯,是一個地方的領導者,不但統禦了幾萬軍隊,也轄理了好幾個城市,數百萬畝土地、幾十萬的百姓,更由於時勢的演變,使他的領土日增,地位日見重要,而天下無主,已俨然為一方之雄主。

     那麼一個能幹而得人望的兒子就難以取得老父的歡心了。

    因為李淵有了什麼措施不當,李世民常常要提醒他,有時李淵不接納池的意見,結果總是鑄成大錯。

     甚至於李淵也明白,自己的這片基業,等於是靠着這個次子在幫着撐起來的,如果沒有李世民,唐公隻能像别的國公一樣,局促一隅作觀望,等待一個新的皇帝出現,本身絕不敢介入權力的鬥争。

     但是,兒子奪盡了老子的光彩,總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老子身為一國之君。

     建成是長子,會獻小殷勤,嘴巴甜,這些不去說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他與唐公的思想、愛好,甚至於理事的能力都差不多,所以一件事如何處理,建成所想的,往往能與唐公相同,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因此,建成對唐公的決定,都是熱烈地贊同,而李世民卻每多诤阻。

     這都造成唐公偏向於建成的原因。

     說得實在一點,唐公對這個次子,内心常有一種無形的畏懼之感,每當門人來報,二世子於半夜求詣時,李淵就知道,自己準又是什麼地方做錯了。

     李世民很給他留面子,從不當衆诤談他的過失,而是在私下無人時,秘密進詣,分析利害得失,而後提出彌補的方法,使錯誤不緻於鑄成。

     李淵無法否認李世民的才華,也不得不承認李世民的每一個意見都是對的,但每一個意見都是針對着自己所作的一些錯誤的決定,這就很令做老子的大失光采了。

     平庸的老子跟不平凡的兒子之間是很難和諧的,特别是在兒子漸漸地脫穎而出,在在都表現得此老子高明的時候,那使做父親的感覺到尊嚴漸漸地喪失,盡管兒子對父親的尊敬不減,但那種尊敬卻使做老子的有受之有愧之感。

     李世民也明白到這些,也引以為苦,但他卻無法不說出來,他不能因為出于孝順,因而把大好的江山斷送,他每一次見過父親密談後離開,内心都感到很沉重。

     但是,沒辦法,誰讓他們父子刻下所肩負的是天下的重任?他内心此誰都明白,自己的父親實在不是那塊材料,所以有今日,一半是時勢所趨,另一半則是自己為他所經營而成的。

     盡管李世民的心中全心全意地為父親在作努力,不想為自己樹立勢力,但是好容易有了一點成績,卻又不能聽任父親任性地加以毀了。

     李世民對李靖的談話,充滿了痛苦與無奈。

     因此,李靖對李世民是十分同情的,連忙道:“世子,這些請求對世子而言是很難堪的,而且也可能導緻唐公對世子的誤會,李靖不敢再麻煩世子了,但區區微衷,卻不可不先為明達,李靖隻是在世子面前先落個案;唐公那兒,李靖再請柴紹兄去妥為進言解釋好了。

    ” 李世民歎了口氣這:“這樣比較好一點,但是家君恐怕一樣的會反感,最近,姐丈跟我比較接近,很多地方與家君意見相左,翁婿之間,已不如往日親密。

    ” 李-皺起了眉頭。

     李世民道:“不過,有一個人可以在家君面前暢言無阻,就是先生的結義盟友秦叔寶壯士。

    ” 李靖道:“叔寶兄曾經在途中救過唐公一次,那時正是唐公避禍而歸,途遇盜賊……” 李世民笑道:“那裡是什麼盜賊,全是宇文化及的家将改裝,他與家君素來不睦,在京中進讒陷害家君不成,又遺家将在半途行刺,那時世民尚年幼,目睹秦壯士英勇殺賊,凜若天神,内心異常傾慕。

    ” 李靖笑道:“叔寶兄的武藝在三十六友中倒還列不得最高,但卻是最具威儀的一個。

    身高八尺,鳳目蠶眉,俊偉中不失清秀,魁梧中猶帶着妩媚,是最上看的一表人才。

    ” 李世民道:“不錯,他給人一種難忘的感覺,家君受了他的大恩,他卻連名字都不留一個,家君對他卻一直難以忘懷,回到太原後,立刻命我繪了一張他的肯像,裱裝好了,挂於後堂,每天都是衣冠端正,焚香禮拜,直到再次見到他,申過謝意後,才告停止。

    ” 李靖道:“柴紹兄說起過這件事,他還說世子精於繪事,有過目不忘之能,全憑回憶落筆,宛然若生。

    ” 李世民笑道:“我也沒有認真地練過,繪畫人物更是初次嘗試,也是那秦叔寶特别深刻,繪來就像了,以後也是一樣,我若是對一件事印象特深,就能很逼真的畫下來,否則就是面對着人,也難以畫得很神,因為我學畫的目的在求其工,而不在其神……” 李靖笑道:“人家作畫都是講究其神而無論其工,世子怎麼竟反其道而行之呢?” 李世民笑道:“因為我是從一位畫工學的繪畫技術,而我學畫的目的在於實用不是為了恰情養性,自然要以逼真為主。

    ” 李靖倒是不解道:“世子不知用來作何實用?” 李世民道:“我以之來描繪所經的山川河嶽,關隘形勢,标明可險守之處,記錄其虛弱之點,每一幅都是我親手所繪,因以能了然於胸,若該地為我所有,可密防以杜敵人之窺伺,若在人手,則可據之而攻其虛。

    ” 李靖大有興趣地道:“世子早就有志於天下了?” 李世民道:“是的,我觀察天下形勢,深知隋祚必将不永,将來天下不知誰屬,但是能把天下形勢,了然於胸中,總是有用的,所以我十二歲時,就開始作這個努力,趁着前幾年太平的時候,我四出遊曆,一面收集各地險塞的資料,繪制成圖,一面也結交各地的英雄豪傑,現在已得九州八十一城,大半壁江山,都已有了底子了。

    ” 李靖聽了後,心中着實欽佩道:“世子早年就有這份認識與胸襟,實非常人所能及,這一冊記載輿圖,應可傳諸萬世而不朽,因為人生或不滿百,地卻是曆時千秋而不易,這本書永遠都有用的。

    ” 李世民笑笑道:“先生!世民之所以興萌此念,也是為了先生剛說的那兩句話人生或不滿百,城郭江山,卻是千秋不易。

    為什麼不将它們的形貌、虛實等等都描繪記載下來,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