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領一軍,除了對抗宇文成都之外,尚須南下搏擊諸王,恐怕兇多吉少。

    ” “這倒無須世子擔心,李靖手上尚有一些人力,再者各路義師會合江南,雖打着勤王之名,其實卻各懷鬼胎,意見分歧,不堪一擊,李靖自信破得了他們。

    ” “先生有些自信,那就更好了。

    先生歸唐有什麼條件?” “既曰歸唐,就不該有條件。

    ” “先生希望一個怎樣的地位?” 李靖笑道:“世子看李靖之才量用好了,能夠充什麼用,就派什麼用。

    隻是有一點,李靖手下有兩千餘名弟兄,這兩千多人,不能接受收編撥到别人的麾下。

    這倒不是李靖抓住不肯放,而是他們跟李靖已久,難以接受别人的指揮了。

    ” 李世民道:“這是自然,誰訓練的兵聽誰的,先生這一批基本的部隊個個都是沙場虎将,除了先生之外,别人也帶不了他們。

    隻是我聽德言說,先生這次招來的屬下有四千多人呢?” 李靖笑道:“不止此數,總計有七千多人呢。

    但李靖自己招集的隻有兩千多人,其餘的将近四千人是神龍門下原屬,為虬髯客張仲堅所招,我可不能帶走他的人,必須要還給他。

    ” 李世民道:“聽說虬髯客已經把人全部送給了先生,自己又另招了一批人。

    ” “不錯,有此一說,但張大哥自己也在謀天下,異日極有可能與世子對壘,那時李靖不能帶了他的弟兄去打他。

    ” “如此說來,他日若與虬髯客對壘,先生将不辭一戰了。

    ” 李靖平靜地道:“我希望沒有這一天,但實在不可避免,相信張大哥也能夠原諒的。

    ” 李世民道:“虬髯客會諒解你跟他作對?” 李靖道:“他是一個豪傑,豪傑心胸自非常人可及,我深信他能諒解。

    萬一他不諒解,也沒有辦法。

    ” 李世民握住他的手道:“謝謝你,先生,有你這句保證就夠了,其實,我看重的是先生這個人,并不在乎你手中的實力,隻是目前急需人打開僵局,過了目前這一關,先生把所有的人都給他都行,我把自己訓練的這一标五萬部屬交給先生統領也是一樣的。

    ” “那怎麼可以呢?” “怎麼不可以呢?我跟先生還會分這些嗎?老實說,領軍之事,我并不十分内行,以前是無人可托,我隻好自己領着,若得先生相助,我也樂得省心了。

    ” 李靖不禁心勁,率領這些正統的軍隊,才是他畢生的心願,那此當一個江湖門派的二首領有意思多了。

    但是他卻不便立刻表示接受,因此道:“世子手下應多良材……” 李世民笑道:“我手下那些人我很了解,有些跟我差不多,有些還不如我,絕不會高過先生去。

    ” 李靖沉思片刻才道:“李靖後來居上,恐怕别人不甘心,那時豈不徒增世子之困擾?” “沒有人了,我姐夫與德言對先生推崇備至,他們絕不會有異議,他們若不講話,就沒人會講話了。

    ” 李靖陷入了深思,片刻後才道:“李靖歸唐後,隻受世子一人調度。

    ” 李世民卻斷然道:“這件事世民無法答應,上有君父,世民也作不得主。

    ” 李靖動容道:“這是李靖失言,李靖改變前請,李靖除唐公外,隻聽世子一人的。

    ” 李世民道:“先生,家父亦為隋臣,上有恭帝在。

    ” 李靖笑道:“世子,大勢很明顯,隋家天下氣數已盡,那個小皇帝根本作不了主,除了唐公這兒,沒有人再會聽他的。

    唐公奉之為聳,有掩耳盜鈴之嫌,倒不如将他廢了的好,至少使别人對賢父子的觀感确實些。

    世子若是堅持以隋臣自居,就不是心腹之霄了。

    ” 李世民沉思有頃,才輕歎道:“先生,世民等兄弟也曾以此相請,但家父執意不允,隻得由他老人家了,憑良心說,家父并無天下之念,隻是形勢如此,不得不然。

    先生來後,尚祈為此事稍作努力,勸服家父……” 李靖笑道:“其實這件事很簡單,唐公為忠厚長者,而且因受楊廣之恩不忍奪其江山而已,倒不是對那個孺子有太多的敬意,要唐公主動廢帝而立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叫恭帝遜位以讓呀。

    ” 李世民神色一動道:“這倒是可以一試的。

    事前大家都沒想到,現在已不便提出了,但先生是初來新到,不妨在這上面去用點心思。

    ” 李靖道:“李靖若能歸為唐臣,定必對此略盡棉薄。

    ” 李世民道:“我們不是說好了嗎?先生還有條件?” 李靖道:“沒有,臣下對主,根本不應該提條件,李靖所請者,隻是為本身的立場作一番澄清而已。

    李靖投唐,乃為世子,因子及父,對唐公自當輸誠以效忠,但是再也沒有第三個人了。

    ” 李世民困難地道:“世民排行居次,上有家兄建成,且已為家君明奏立為世子。

    ” “那是隋家的世子,隋若不保,這封号也不作數了。

    ” “家父若登大寶,家兄即為太子。

    ” 李靖笑道:“太子隻是儲君之選而已,非官非職,更不能以此号令天下的。

    ” “可是他的地位在世民之上。

    ” 李靖道:“這很難說,唐公若登位,則諸世子俱為王爵,沒什麼大小,而且太子,未登君位的多得很,遠的不去說,最近的隋代,太子原是楊勇,但繼文帝登基的卻是次子楊廣。

    ”“那是文帝自己下诏廢了太子。

    ” 李靖道:“唐公将來未始無此可能。

    ”李世民道:“家君對家兄頗為喜愛……” 李靖笑道:“唐公喜愛他,并不足證明他就有資格繼承天下。

    ” 李世民皺眉道:“先生對家兄有成見嗎?” 李靖道:“沒有。

    隻是在長安時見過他幾次,覺得令兄實非人君之具,若是一脈相承,無可選擇倒也罷了,現在李靖既有擇主之權,就必須慎重行事,因為李靖非二三其德之徒,一經擇定,就不會更改了,所以甯可慎於始。

    ” 李世民雖然對此感到很為難,而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遇到的問題。

    差不多他網羅到一個人才進來,每個人提出的都有這一個問題。

     李世民是很敬愛自己的兄長的,但是這位哥哥卻不知是那裡不對勁,很不得人心,甚至於父親的一些手下也是一樣,對那位長世子總是欠缺一份敬意。

     好在這是個不太急的問題,他隻有拿出老辦法來,先拖一陣再說,因此他笑笑道:“世民唯父命是從,這一點先生總不會反對吧?” “那當然。

    這是世子仁孝之道,李靖既敬且佩。

    ” “那就是了,若家君有所命,世民必須遵守,萬一與答應先生的承諾相左,先生想必可以諒解的,這是世民能力所及的唯一答覆。

    ” 李靖明知道這是推托之詞,但也知道李世民目前也無法作更明顯的答覆了,因此道:“世子,李靖也把話說在前面,凡事看情形。

    若是不關重要,李靖在禮貌上不會叫世子難堪,若是事關重大而與願違,李靖作出什麼不情之舉,也要請世子見諒。

    ” 李世民感到棘手了,這個李靖不像别人那麼好應付,他也不能胡亂敷衍,所以他問道:“先生不會倒戈相向吧?世民萬萬不願見到有這事發生。

    ……” 李靖道:“沖着世子,李靖保證不會,最多李靖離去另求栖身之處,但這隻是李靖能安然離去的保證,若是有人欲圖藉抗命之由不利於李靖,那就很難說了。

    ” 李世民深籲了一口氣。

    知道李靖這番話是很認真的,他必須慎重地考慮後再答覆。

    想了很久才道:“先生,世民隻能這樣說:我會盡量設法維持我們的關系,萬一事與願違,先生要做任何事世民都不會怪你的。

    ” 李靖知道這就是承諾了,肅然一揖道:“少主在上,末将李靖參見。

    ” 李世民忙回了一禮道:“先生!不敢當如此稱呼。

    ” 李靖道:“這個稱呼不但表明了李靖的心迹,也表明李靖今後的地位與立場,少主倒是無須客氣,且名不可不正,禮不可廢,今後無論人前人後,李靖俱将如此相稱。

    ” 李世民很頭疼,這件事若是傳到哥哥建成的耳中,必将引起他們中的不快,可是他知道這扭不過李靖的,隻有慢慢設法解釋去。

     這是一次曆史性的結合與晤面,談話的結果是頗為愉快的,當李世民在前,李靖在後,走進偏廳時,張出塵正陪着柴紹與徐德言、劉文靜、樂昌公主等四人閑談。

    看到他們進去,每個人都站了起來。

    柴紹忙問道:“藥師,你和世民談得如何了?” 李靖不忙着回答他,隻對張出塵道:“娘子,見過少主,今後我們弟兄的旗幟一律改用大唐字号。

    ” 這等於就是明确的答覆了,劉文靜高興地道:“這太好了,若得藥師相助,宇文成都是死定了。

    ” 李世民接着道:“我已經決定自即刻起把指揮權全都交給李先生,連我本身在内,都要受李先生的節制,所以今後大家對李先生要絕對服從。

    ” 柴紹與徐德言都表示出欣然的神色,徐德言尤其興奮地道:“那太好了。

    藥師兄用兵之神,當世無人能出其右,太湖一役,雖是牛刀小試,然無論是部署、策劃、調遣、制略等方面,無一不足為今世用兵之範典,小弟正向世子建議将該役之經過,記錄成篇,镌刻成版,作為今後将帥用兵之法典!” 李靖倒是不好意思地道:“那隻是偶爾因勢制宜,不足為談,可千萬别如此做。

    ” 李世民笑道:“先生别客氣了,我從小就對兵書策略有興趣,尤其是各種知名之戰役,我都盡量搜集正确之資料,加以編撰後,提出檢讨,而後撷取其精華,叫那些領兵的将帥們,閑暇時多加研讀。

    先生太湖收取東西庭之役,的确夠得是一次傑作。

    值得為後世法典的,隻是有很多細節還不清楚,尚祈先生不吝賜教。

    ” 李靖道:“那一戰實在算不得什麼。

    ” 徐德言道:“藥師兄,世子欲編撰一部戰論,專門撷取各有名的戰役以及一些特别的戰争經過,詳加研讨,作為教戰之用,因此,這是否是有價值将由我們來決定,并不是藥師兄自己說沒有價值就行了的。

    ” 李世民笑道:“這份工作我興趣很高,卻不内行,都是由德言兄取舍,他說好就一定錯不了。

    ” 李靖因而問道:“但不知一共收集了多少戰役?” 徐德言道:“不多,因為世子要求正确而詳實,而且又有參照價值的,再加以悉心研究,再者要具有特殊戰略的才予以收錄,故而隻得幾篇,若昔日吳王夫差之黃池大會,齊田單之火牛大戰,漢使張骞的突襲之戰,楚漢之際的鴻門之宴以及垓下之戰,漢魏赤壁之戰,及東晉淝水之戰等,計三十篇,世子計劃收滿三十六篇,而今尚缺六篇,相信藥師兄很快就能把它補滿了。

    ” 李靖聽了大感興趣地道:“這倒是一部很了不起的钜着,但不知李靖可得拜讀一番否?” 李世民道:“正要向先生請教,各項戰役的資料是世民早年收集,祈作的講評分析,也是世民草塗,經德言兄加以補充改正之處很多。

    ” 徐德言道:“世子神資天縱,析戰之論,見解精辟獨到,德言萬不能及,隻不過是将世子未曾經驗到的地方略作補充而已,但藥師兄韬略過人,相信必能使之更為完美。

    ” 李靖道:“這個倒不敢當,隻是多幾個人的看法,想得比較周到而已,此書若能傳之於世,必為不朽之作。

    ” 李世民卻道:“先生,這部書雖為教戰之作,世民卻不想流傳出去。

    ” “為什麼?世子既然花了這麼多的心血來編撰它怎麼又讓它束之高閣呢?” 李世民道:“正因為它是一部教戰之作,用之才要慎重,因為戰争并不是好事,徒使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