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燈
小
中
大
正好,薛飛霞引了樂昌公主與劉文靜到來。
同時道:“長孫将軍已帶了兩個人先回營了,柴郡馬請求一晤。
” 李靖想想道:“柴紹兄是我的好朋友,此刻我們要談的都是公事,與好朋友談公事,最容易傷及感情,出塵,你招待樂昌公主到隔園去叙舊,把柴兄也請了去,我跟世子談出個結果後,再去相見吧。
” 他很細心,也因為前次李密找人來暢談合作,受夠了人情壓力的罪,所以這次學聰明了。
甚至於把張出塵與樂昌公主都撇開。
劉文靜、徐德言以及樂昌公主都有點失望之色。
他們這次前來,确是希望說動李靖加盟合作的,尤其是跟宇文成都僵持不下,而江南群豪已經聚結起來,合力攻擊宇文化及,若是叫他們那邊先得手,得了傳國玉玺,推出一個人來登上了大寶,大勢必為彼等所掌握。
李世民此舉有兩個任務,一是消滅宇文氏的勢力,二是破壞諸王的結盟,使他們團結不起來,而後唐王才可以仗着他的優勢,逐個擊破,取得天下。
那知道在潼關前遭遇了宇文成都,阻撓了進程,徐德言知道了李靖的部屬都已化整為零,集結在四周,而這些人,可以舉足輕重,立即扭轉大局的,因此,他們才希望能來說服李靖合兵出擊。
此舉關系極為重大,期在必成,否則即使擊敗了宇文成都,李靖趁他們兵疲師老,來個以追擊勞,不難把他們一舉而吃掉。
最困惑的是李靖的态度,一向暧昧難明,他自己絕對無意成事,-也不表明了要幫助誰。
情勢上看,他幫虬髯客,但是樂昌公主跟張出塵較為親密,知道他們夫婦跟虬髯客雖結為手足,卻絕無共事的可能。
因此,他們說動李世民試着來遊說一下,事前,各人已就所知,把李靖的一切都告訴了李世民,并獻計告訴他如何着手,而且把長孫無忌與劉文靜帶來。
劉文靜是謀士,知道如何随機應變,長孫無忌是唐公元配長孫王妃的侄子,跟李靖也頗有交情,而柴紹更是三十六友中的人,當初在長安,互相結盟金蘭。
這麼多人來,原想以情誼來打動李靖的,不想一開始就碰了釘子,李靖要撇開人情來談。
倒是李世民哈哈一笑道:“對!對!我們要求藥師先生所參與的是千秋大業。
必須相處以誠,大家把心裡的話說出來,能行則今後戮力共事,不成則彼此也有個了解。
這是我們不好,一上來便使了心機,為了那兩個人的事,我們用了太多的人情,使藥師先生勉為其難的點了頭,也使他對我們的誠意有了懷疑……” 劉文靜忙道:“藥師兄,這是小弟的不是,這個主意是小弟出的,因為小弟知道藥師兄極重情義,必然不忍叫幾位老友受累的,所以才來上了那一手……” 李世民忙道:“這不能怪劉先生,是我答應了那兩個人的安全而強逼着先生出主意的……” 李靖笑道:“主意是不錯,但隻要柴兄或樂昌公主中任何一位留下為質就夠了,這兩位一是我的結義兄弟,一個是愚夫婦的畏友,李某無論如何也不緻叫他們受累的,四位一起留下,不顯得太多了一點嗎?” 劉文靜笑笑道:“兄弟先前倒是如此想過,但不能在那二位中指定那一位,隻有先表示了自動留質,但是兄弟知道本身的力量不夠,才又把長孫将軍拖了作陪。
” 李靖笑問道:“還有兩位呢?” 徐德言道:“公主是兄弟請她留下的,郡馬則因為見到拙荊留下,隻好也表示留下為質了。
他們實際上都不能算自願以本身的交情來對藥師兄有所幹求,但是出于世子的懇求,也隻好答應了。
” 李靖移目向李世民道:“原來是出之于世子的懇求。
” 李世民坦然道:“是的!公主與家姨丈都是我求他們為人質的,劉先生才是唯一自願留質的人,我卻不能為了一句承諾而讓劉先生冒性命之險,隻好老起臉皮,求他們兩位一起留下了。
” 他歇了口氣,重新整理了一下情緒,才又繼續道:“其實,我們一開始就錯了,我們已知藥師先生是如何一個人了,又何必動這麼大的心機呢?直接向他懇求,相信他也會答應的。
” 李靖道: “世子錯了,今天若不是有了這麼多的擔待,我絕不會放過那兩個人。
而且我再鄭重聲明一句,這種事隻此一次,下次如果再有同樣的情形,那怕搬出天大的人情,李靖也是斷然不顧的。
” 說得各人都低下了頭。
李世民紅着臉道:“先生指點得極是,世民認錯,治軍着重戒律,雖至親如父母手足,也不能去幹預破壞體制的,我們如尊重那個人,更不應當提出這個要求去困擾他,今日之事,是世民一人之錯。
” 劉文靜更不好意思地道:“世子,這是屬下所謀不當,屬下應負全責。
” 李世民道:“今天我是來談判的主腦,不管發生什麼事,也不管是誰的主意,我若不能於事先洞悉其利弊所非,那就是我的錯!藥師先生,這一次已經錯了,我隻能認個錯。
以後,我不但是對你,就是對任何人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這個話題就此結束,我們談正經的。
” 李靖微笑點頭伸手肅容道:“世子請,劉先生請。
” 李世民想想道:“劉先生,你去陪着姐丈吧,德言,你們跟李夫人好久沒見了,也該好好聊聊,我一個人跟藥師先生談就行了。
” 劉文靜一怔道:“世子,有很多事情細節你不清楚。
” 李世民道:“不必要細節,我跟藥師先生開誠布公地一談後,答案隻有行與不行兩途……” “可是還有一些條件呢!而且藥師兄也會有些條件……” 李世民道:“沒有什麼條件,我能答應的我會斟酌,我不能答應的,你更作不了主。
” 李世民似乎有點憤怒了。
李靖發現了這個年輕人另有一種與衆不同之處,就是他的憤怒。
當他生氣的時候,他自有一種令人懾伏的威力。
一怒而天下皆驚,這句話說過的人很多,聽過的人也不少,但從沒有人能了解它實在含意所在,而且,光是照字面解釋,也很難使人知道那種驚人的威力,究竟是怎麼樣的情形。
它既不狂烈,也不強大,但是卻給人一種窒息之感,使人被壓得透不過氣來。
剛才,李世民隻是被劉文靜釘得很煩,在話中表達了他不耐煩的怒意,卻已經使人有了窒息的感覺。
這不但是被斥的劉文靜有此感覺,李靖和其他的人,也都有着類似的感覺。
劉文靜低頭不再作聲,默然地退了出去,李世民這才釋然一笑道:“先生,現在我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談談了。
” 李靖點點頭,然後才道:“劉先生在唐公前很受寵?” 李世民點點頭這:“是的,這個人頗有點小聰明,心計深而工,他的一個妹子,最近為家父納為妃子,他就有點恃寵而驕,在我面前,老喜歡拿出長輩的架子。
” 李靖又笑了一笑道:“看來世子并不喜歡他。
” “是的,我很不喜這種人,我很讨厭工於心計的人,因為這種人既不甘雌伏,又永無滿足之日,終日鑽營算計去找尋打擊的對象,他是一個天生的謀士型人物。
” “何謂天生的謀士型人物?” 李世民笑笑道:“天生的謀士型很少,所謂謀士也者,即蘇秦張儀之流的縱橫家,他們以巧妙的心思,詭異鄉變的面目與手段,赢取當政者的信任,而後才施展其翻雲覆雨的手腕,使天下大勢在握……。
不過謀士多半沒有野心,魄力不足,他們隻能站在幕後,依人而成事。
” 李靖欽服地道:“前人對某士固多铨釋,但從沒有像世子如此精謹透澈,入骨三分的。
”李世民微笑道:“那是因為我下過一番功夫去研究。
” 李靖哦了一聲道:“世子對縱橫之術很感興趣?” 李世民道:“不。
先生說錯了。
我不是對縱橫之術感興趣,而是對各式各樣的人感興趣。
凡是在我身邊的人或我能接觸到的人,我都感到莫大的興趣,詳察他的談吐個性,作為研判他的趨向。
像劉文靜,我就是根據種種的迹象顯示,判斷他是個天生的謀士。
” 李靖忍不住道:“在下對世子所說天生的謀士的含意,還是不甚了解。
” 李世民笑道:“這可怪不得先生聽不懂,這些名目都是我私拟的,不加解釋很難能叫人明白。
謀士是因時勢的需要而産生的,春秋戰國之際,天下無主,五-之後,繼之七雄峙立,紛戰不已,這正是謀士們出頭的機會。
” 李靖笑道:“現在局勢也很像戰國。
” 李世民道:“但也有許多地方不一樣。
那時的諸侯,确是一國之君,能得舉國之支持,現在興起的各路反王,卻隻是料合了一批人衆而已。
” 他笑了一笑又道:“而且這各地自立為王的英雄好漢們自己也都很有主張,不會聽他這個謀士的。
他沒有辦法,隻有投到太原來,他們隻是因時代之演變而成為謀士,但這個劉文靜,卻天生是個謀士,因為他隻對出計謀搗蛋害人感興趣。
本來家父給他的官已算得不小了,他情願放棄,要跟着我到軍中參贊,以便獻謀。
” 李靖這下總算明白那天生謀士是怎麼個人了,不禁啞然失笑,然後才誠懇地道:“世子,本來我還想向你進一句忠言,希望你能夠遠離此人的,此刻看來,倒是過慮了。
世子想必早已胸有成竹。
” “胸有成竹是不敢當的,但我知道他是如何的一個人時,至少就不會受他之愚了。
” “不過世子仍然是會受點影響的,例如今天……” 李世民笑道:“今天的計謀雖是他拟出來的,但若非我也有這個意思,又怎會批準他的計劃呢?” “什麼?世子自己也有這個意思?” 李世民點點頭。
李靖道:“世子是否也想考驗一下我這個人呢?” 李世民道:“不錯。
我準備将先生推薦給父王,力争為一标之統帥,對先生不可不深入了解。
” 李靖點點頭道:“世子所得的結果如何呢?” 李世民高興地道:“十分滿意,因為先生的表現恰如我所盼。
設若先生一開始就答應了,證明先生治軍,雖有紀律而無常規,随着本身的喜憎而改變,這樣的一個人,可為良将而不足為良臣,随波浮沉而無定見,世民就不敢領教了,因為世民求於先生者,非為一時而為千秋。
” 李靖略見激動,但仍平靜地問道:“假如在下堅持己見而不肯通融呢?” 李世民莊容道:“那世民就更不敢驚動了,或許會與先生好言商談一下合作退兵的事,但世民必然會提出以重利為酬,事完之後,兩不相欠。
” “李靖愚昧,能否請教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李世民道:“若先生能坐視故友知交受殺戮而不肯變通一下小節,則證明先生是一個刻薄無情的忍人,忍人若為将帥,雖可訓成鐵旅,但殺伐過度,暴虐不仁,有違天心,異日世民若能自主,必将首先讨伐先生,故而今日絕不願領先生之情。
” 李靖目注李世民,良久才道:“世子要我如何配合?” 這是已經答應配合出兵攻宇文成都了,可是李世民卻還沒有提出任何條件,也沒有問問李靖的條件。
李世民十分高興,但仍然問道:“先生,我們之間就此說定了嗎?我對先生的條件還沒有提出來呢。
” 李靖道:“不必提了,李靖是為世子而投唐,世子若有所命,李靖無不遵從就是!” 李世民道:“多謝先生,但世民若不在唐呢?” 李靖道:“世子仁孝,必不會背唐公而他去,世子若不在唐,就是大事不妙了,世子必遭到不幸。
” 李世民道:“不錯,我
同時道:“長孫将軍已帶了兩個人先回營了,柴郡馬請求一晤。
” 李靖想想道:“柴紹兄是我的好朋友,此刻我們要談的都是公事,與好朋友談公事,最容易傷及感情,出塵,你招待樂昌公主到隔園去叙舊,把柴兄也請了去,我跟世子談出個結果後,再去相見吧。
” 他很細心,也因為前次李密找人來暢談合作,受夠了人情壓力的罪,所以這次學聰明了。
甚至於把張出塵與樂昌公主都撇開。
劉文靜、徐德言以及樂昌公主都有點失望之色。
他們這次前來,确是希望說動李靖加盟合作的,尤其是跟宇文成都僵持不下,而江南群豪已經聚結起來,合力攻擊宇文化及,若是叫他們那邊先得手,得了傳國玉玺,推出一個人來登上了大寶,大勢必為彼等所掌握。
李世民此舉有兩個任務,一是消滅宇文氏的勢力,二是破壞諸王的結盟,使他們團結不起來,而後唐王才可以仗着他的優勢,逐個擊破,取得天下。
那知道在潼關前遭遇了宇文成都,阻撓了進程,徐德言知道了李靖的部屬都已化整為零,集結在四周,而這些人,可以舉足輕重,立即扭轉大局的,因此,他們才希望能來說服李靖合兵出擊。
此舉關系極為重大,期在必成,否則即使擊敗了宇文成都,李靖趁他們兵疲師老,來個以追擊勞,不難把他們一舉而吃掉。
最困惑的是李靖的态度,一向暧昧難明,他自己絕對無意成事,-也不表明了要幫助誰。
情勢上看,他幫虬髯客,但是樂昌公主跟張出塵較為親密,知道他們夫婦跟虬髯客雖結為手足,卻絕無共事的可能。
因此,他們說動李世民試着來遊說一下,事前,各人已就所知,把李靖的一切都告訴了李世民,并獻計告訴他如何着手,而且把長孫無忌與劉文靜帶來。
劉文靜是謀士,知道如何随機應變,長孫無忌是唐公元配長孫王妃的侄子,跟李靖也頗有交情,而柴紹更是三十六友中的人,當初在長安,互相結盟金蘭。
這麼多人來,原想以情誼來打動李靖的,不想一開始就碰了釘子,李靖要撇開人情來談。
倒是李世民哈哈一笑道:“對!對!我們要求藥師先生所參與的是千秋大業。
必須相處以誠,大家把心裡的話說出來,能行則今後戮力共事,不成則彼此也有個了解。
這是我們不好,一上來便使了心機,為了那兩個人的事,我們用了太多的人情,使藥師先生勉為其難的點了頭,也使他對我們的誠意有了懷疑……” 劉文靜忙道:“藥師兄,這是小弟的不是,這個主意是小弟出的,因為小弟知道藥師兄極重情義,必然不忍叫幾位老友受累的,所以才來上了那一手……” 李世民忙道:“這不能怪劉先生,是我答應了那兩個人的安全而強逼着先生出主意的……” 李靖笑道:“主意是不錯,但隻要柴兄或樂昌公主中任何一位留下為質就夠了,這兩位一是我的結義兄弟,一個是愚夫婦的畏友,李某無論如何也不緻叫他們受累的,四位一起留下,不顯得太多了一點嗎?” 劉文靜笑笑道:“兄弟先前倒是如此想過,但不能在那二位中指定那一位,隻有先表示了自動留質,但是兄弟知道本身的力量不夠,才又把長孫将軍拖了作陪。
” 李靖笑問道:“還有兩位呢?” 徐德言道:“公主是兄弟請她留下的,郡馬則因為見到拙荊留下,隻好也表示留下為質了。
他們實際上都不能算自願以本身的交情來對藥師兄有所幹求,但是出于世子的懇求,也隻好答應了。
” 李靖移目向李世民道:“原來是出之于世子的懇求。
” 李世民坦然道:“是的!公主與家姨丈都是我求他們為人質的,劉先生才是唯一自願留質的人,我卻不能為了一句承諾而讓劉先生冒性命之險,隻好老起臉皮,求他們兩位一起留下了。
” 他歇了口氣,重新整理了一下情緒,才又繼續道:“其實,我們一開始就錯了,我們已知藥師先生是如何一個人了,又何必動這麼大的心機呢?直接向他懇求,相信他也會答應的。
” 李靖道: “世子錯了,今天若不是有了這麼多的擔待,我絕不會放過那兩個人。
而且我再鄭重聲明一句,這種事隻此一次,下次如果再有同樣的情形,那怕搬出天大的人情,李靖也是斷然不顧的。
” 說得各人都低下了頭。
李世民紅着臉道:“先生指點得極是,世民認錯,治軍着重戒律,雖至親如父母手足,也不能去幹預破壞體制的,我們如尊重那個人,更不應當提出這個要求去困擾他,今日之事,是世民一人之錯。
” 劉文靜更不好意思地道:“世子,這是屬下所謀不當,屬下應負全責。
” 李世民道:“今天我是來談判的主腦,不管發生什麼事,也不管是誰的主意,我若不能於事先洞悉其利弊所非,那就是我的錯!藥師先生,這一次已經錯了,我隻能認個錯。
以後,我不但是對你,就是對任何人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這個話題就此結束,我們談正經的。
” 李靖微笑點頭伸手肅容道:“世子請,劉先生請。
” 李世民想想道:“劉先生,你去陪着姐丈吧,德言,你們跟李夫人好久沒見了,也該好好聊聊,我一個人跟藥師先生談就行了。
” 劉文靜一怔道:“世子,有很多事情細節你不清楚。
” 李世民道:“不必要細節,我跟藥師先生開誠布公地一談後,答案隻有行與不行兩途……” “可是還有一些條件呢!而且藥師兄也會有些條件……” 李世民道:“沒有什麼條件,我能答應的我會斟酌,我不能答應的,你更作不了主。
” 李世民似乎有點憤怒了。
李靖發現了這個年輕人另有一種與衆不同之處,就是他的憤怒。
當他生氣的時候,他自有一種令人懾伏的威力。
一怒而天下皆驚,這句話說過的人很多,聽過的人也不少,但從沒有人能了解它實在含意所在,而且,光是照字面解釋,也很難使人知道那種驚人的威力,究竟是怎麼樣的情形。
它既不狂烈,也不強大,但是卻給人一種窒息之感,使人被壓得透不過氣來。
剛才,李世民隻是被劉文靜釘得很煩,在話中表達了他不耐煩的怒意,卻已經使人有了窒息的感覺。
這不但是被斥的劉文靜有此感覺,李靖和其他的人,也都有着類似的感覺。
劉文靜低頭不再作聲,默然地退了出去,李世民這才釋然一笑道:“先生,現在我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談談了。
” 李靖點點頭,然後才道:“劉先生在唐公前很受寵?” 李世民點點頭這:“是的,這個人頗有點小聰明,心計深而工,他的一個妹子,最近為家父納為妃子,他就有點恃寵而驕,在我面前,老喜歡拿出長輩的架子。
” 李靖又笑了一笑道:“看來世子并不喜歡他。
” “是的,我很不喜這種人,我很讨厭工於心計的人,因為這種人既不甘雌伏,又永無滿足之日,終日鑽營算計去找尋打擊的對象,他是一個天生的謀士型人物。
” “何謂天生的謀士型人物?” 李世民笑笑道:“天生的謀士型很少,所謂謀士也者,即蘇秦張儀之流的縱橫家,他們以巧妙的心思,詭異鄉變的面目與手段,赢取當政者的信任,而後才施展其翻雲覆雨的手腕,使天下大勢在握……。
不過謀士多半沒有野心,魄力不足,他們隻能站在幕後,依人而成事。
” 李靖欽服地道:“前人對某士固多铨釋,但從沒有像世子如此精謹透澈,入骨三分的。
”李世民微笑道:“那是因為我下過一番功夫去研究。
” 李靖哦了一聲道:“世子對縱橫之術很感興趣?” 李世民道:“不。
先生說錯了。
我不是對縱橫之術感興趣,而是對各式各樣的人感興趣。
凡是在我身邊的人或我能接觸到的人,我都感到莫大的興趣,詳察他的談吐個性,作為研判他的趨向。
像劉文靜,我就是根據種種的迹象顯示,判斷他是個天生的謀士。
” 李靖忍不住道:“在下對世子所說天生的謀士的含意,還是不甚了解。
” 李世民笑道:“這可怪不得先生聽不懂,這些名目都是我私拟的,不加解釋很難能叫人明白。
謀士是因時勢的需要而産生的,春秋戰國之際,天下無主,五-之後,繼之七雄峙立,紛戰不已,這正是謀士們出頭的機會。
” 李靖笑道:“現在局勢也很像戰國。
” 李世民道:“但也有許多地方不一樣。
那時的諸侯,确是一國之君,能得舉國之支持,現在興起的各路反王,卻隻是料合了一批人衆而已。
” 他笑了一笑又道:“而且這各地自立為王的英雄好漢們自己也都很有主張,不會聽他這個謀士的。
他沒有辦法,隻有投到太原來,他們隻是因時代之演變而成為謀士,但這個劉文靜,卻天生是個謀士,因為他隻對出計謀搗蛋害人感興趣。
本來家父給他的官已算得不小了,他情願放棄,要跟着我到軍中參贊,以便獻謀。
” 李靖這下總算明白那天生謀士是怎麼個人了,不禁啞然失笑,然後才誠懇地道:“世子,本來我還想向你進一句忠言,希望你能夠遠離此人的,此刻看來,倒是過慮了。
世子想必早已胸有成竹。
” “胸有成竹是不敢當的,但我知道他是如何的一個人時,至少就不會受他之愚了。
” “不過世子仍然是會受點影響的,例如今天……” 李世民笑道:“今天的計謀雖是他拟出來的,但若非我也有這個意思,又怎會批準他的計劃呢?” “什麼?世子自己也有這個意思?” 李世民點點頭。
李靖道:“世子是否也想考驗一下我這個人呢?” 李世民道:“不錯。
我準備将先生推薦給父王,力争為一标之統帥,對先生不可不深入了解。
” 李靖點點頭道:“世子所得的結果如何呢?” 李世民高興地道:“十分滿意,因為先生的表現恰如我所盼。
設若先生一開始就答應了,證明先生治軍,雖有紀律而無常規,随着本身的喜憎而改變,這樣的一個人,可為良将而不足為良臣,随波浮沉而無定見,世民就不敢領教了,因為世民求於先生者,非為一時而為千秋。
” 李靖略見激動,但仍平靜地問道:“假如在下堅持己見而不肯通融呢?” 李世民莊容道:“那世民就更不敢驚動了,或許會與先生好言商談一下合作退兵的事,但世民必然會提出以重利為酬,事完之後,兩不相欠。
” “李靖愚昧,能否請教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李世民道:“若先生能坐視故友知交受殺戮而不肯變通一下小節,則證明先生是一個刻薄無情的忍人,忍人若為将帥,雖可訓成鐵旅,但殺伐過度,暴虐不仁,有違天心,異日世民若能自主,必将首先讨伐先生,故而今日絕不願領先生之情。
” 李靖目注李世民,良久才道:“世子要我如何配合?” 這是已經答應配合出兵攻宇文成都了,可是李世民卻還沒有提出任何條件,也沒有問問李靖的條件。
李世民十分高興,但仍然問道:“先生,我們之間就此說定了嗎?我對先生的條件還沒有提出來呢。
” 李靖道:“不必提了,李靖是為世子而投唐,世子若有所命,李靖無不遵從就是!” 李世民道:“多謝先生,但世民若不在唐呢?” 李靖道:“世子仁孝,必不會背唐公而他去,世子若不在唐,就是大事不妙了,世子必遭到不幸。
” 李世民道:“不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