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念佛行人與應讀典籍
關燈
小
中
大
淨土法門,實為如來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别法門。
以故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東瀛某某,節錄諸經論,闡揚念佛諸義,為《彌陀說林》。
章分十門,理暢一行,可為修淨業者之一助。
範古農居士,特為校勘,改為《阿彌陀佛聖典》,用示尊崇之義。
然其所錄,絕未叙明源委,待有暇時,居士必當依經詳别,令一切人,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一切上聖下凡共修之道。
庶不緻生自诩上根,不肯修習,并自委下根,不堪修習等過。
排工将竣,令光作序,遂約所知,以為表白。
須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如不見信,請質之普賢菩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1頁 彌陀聖典序) 【556】《淨土輯要》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淨土輯要》輯古今提倡淨土法門諸要義,以為一書,分為三篇。
上篇輯錄《增訂廣長舌》,以為初機入門之階。
中篇則輯錄龍舒居士等祖師大德最切要、最圓頓諸開示,以期由淺入深,領略淨土法門之旨趣。
下篇輯錄念佛儀式,淨土日課經咒,及回向諸文,以為朝暮課誦之儀軌。
浏陽潘子慧純,邵子慧圓,笃信佛法,鑒時機宜,因輯古今提倡淨土法門諸要義,以為一書,分為三篇。
上篇輯錄《增訂廣長舌》,稍加芟正⑴,以為初機入門之階。
中篇則輯錄龍舒居士、覺明妙行菩薩,以及善導、永明、優昙、天如、蓮池、憨山、蕅益、截流、省庵、徹悟諸大師,及最近彭二林諸居士,最切要、最圓頓諸開示,以期由淺入深,領略淨土法門之旨趣。
下篇輯錄念佛儀式、淨土日課經咒,及回向諸文,以為朝暮課誦之儀軌。
末後附錄覺明妙行菩薩,及哆哆婆娑诃菩薩應化因緣,以明淨土法門之深契時機。
拟排印流通,以供遍界諸同志之閱覽,爰為題之為淨土輯要,并略述淨土法門之所以。
以期見者聞者,同生正信,同修淨業,庶可同生淨土,同證無生,以迄同成正覺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3頁 淨土輯要序) 【557】《饬終津梁》是一本什麼書? ●此書為李圓淨居士編輯,共為四篇。
第一饬終章程,第二饬終言論,第三預知利害,第四饬終實效,乃名之曰《饬終津梁》。
李圓淨居士,猶恐過為簡略,或緻人不介意,因會萃各處章程,及諸言論,又複采取古今發明臨終利害等文,并近來因助念故,遂得往生之事證,厘為四篇。
第一饬終章程,第二饬終言論,第三預知利害,第四饬終實效。
乃名之曰《饬終津梁》,祈光作序。
光年屆古稀,學無所成,竊恐一氣不來,又複輪回六道,則其苦何堪設想。
因茲滅蹤長隐,專修淨業,庶不緻平常為他人說者,自己反無其分,令無知者因茲謗法,以堕惡道也。
茲于将入關前,接得伊書,不禁有感于衷。
爰為撮舉淨土法門之大意,及助念之利益,以期世之學佛者,鹹各注意,庶可大暢如來普度衆生之本懷,亦堪成熟自己多劫培植之勝因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74頁 饬終津梁序) 【558】印祖為什麼極力推薦《觀音感應課》?如何占蔔? ●《觀音感應課》者,俯順世情,令蔔休咎,以期同種善根之妙方便也。
凡占者,皆須稱菩薩名。
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塗藥于乳,則不服而服矣。
菩薩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見聞,宿業自消,宿善自生,以漸至于上追觀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無既也。
●欲決疑者,若原供有菩薩像,則于像前焚香禮拜。
若無,則即向此課本焚香禮拜。
取五淨錢,在香煙上熏過,心中默禱所問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薩若幹聲,将錢擲于桌上,按次查是幾字幾幕,照課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雲。
觀世音菩薩,愍念衆生之心,不可以言語形容,雖天地父母,未足喻其少分。
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喻如日麗堯天,萬象鹹蒙照燭;春回禹甸⑴,百卉悉荷生成。
有感即通,無謀不應。
良以菩薩無心,以衆生之心為心,故得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悉副彼念,了無差殊也。
《觀音感應課》者,俯順世情,令蔔休咎⑵,以期同種善根之妙方便也。
凡占者,皆須稱菩薩名。
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塗藥于乳,則不服而服矣。
菩薩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見聞,宿業自消,宿善自生,以漸至于上追觀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無既也。
茲因徐積餘居士,與其夫人,得前明古本,石印千卷,以結淨緣,略叙菩薩行慈之意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79頁 觀音感應課序) 觀世音菩薩愍念衆生,尋聲救苦。
凡作善事,懇求菩薩,必垂加被,令其得成;若作惡事,亦垂加被,令決不成,以成則造罪堕苦,其苦難救矣。
此菩薩之真慈大悲也。
欲決疑者,若原供有菩薩像,則于像前焚香禮拜;若無,則即向此課本焚香禮拜。
取五淨錢,在香煙上熏過,心中默禱所問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薩若幹聲,将錢擲于桌上,按次查是幾字幾幕,照課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6頁 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法語) 【559】為什麼要重訂《西方公據》? ●《西方公據》一書,流傳已久,内容及編輯方式多有不如法處。
《重訂西方公據》首列經、咒、念佛儀;次列古今顯豁淺近各開示,而複注重于臨終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無知眷屬破壞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簡》各略釋,及佛号百頌,以期初發心者,略知意義。
訂作一本,以為永遠傳閱之書。
其九品圖記數之法,則另作一本,随附正書,以備行者記數,及将來焚化耳,其法甚善。
《西方公據》一書,流傳已久。
其所采錄之言論,繁簡不一。
有列《彌陀經》、《往生咒》于首者,亦有不列者。
而其中列三聖像、九品蓮台、蓮中備圈,令人點以記數,則同。
多有九品各蓮台,均畫一佛像者。
此後則擇古今切要開示,及顯明事迹,以期閱者生決定信願,得以決定資此以往生耳。
其用意抑何深厚而周到也。
然以念滿,或沒後則燒,殊覺有毀壞經像之過。
而一本利人好書,終必付之一燒,不徒暴殄天物⑴,又複不能普利。
若留以傳世,則點得烏黎巴皂⑵,難起人之閱興。
進退思之,殊難合适。
吾友逸人,特為另訂章程。
首列經、咒、念佛儀;次列古今顯豁淺近各開示,而複注重于臨終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無知眷屬破壞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簡》各略釋,及佛号百頌,以期初發心者,略知意義。
訂作一本,以為永遠傳閱之書。
其九品圖記數之法,則另作一本,随附正書,以備行者記數,及将來焚化耳,其法甚善。
遂為排印以廣施送,以期一切同倫,同得往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84頁 重訂西方公據序) 【560】《日誦經咒選錄》是否專為在家淨土行人編輯? ●此書以開本知見為先導,信願念佛為正行,萬善莊嚴為助修。
列諸經咒,無論專兼持誦,悉作修持淨業之助。
以冀徹悟五蘊原空,諸法非相,遍行萬行,而不見能行之相。
專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
為便于在家二衆,于日用倫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兩盡,因附錄《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及淨土修持各開示,以為改過遷善,趨吉避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規矩準繩。
其修持次序,當以開本知見為先導,信願念佛為正行,萬善莊嚴為助修。
以故首列《金剛經》、《心經》、《觀世音普門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阿彌陀經》、《往生咒》、《念佛起止儀》、《發願文》,以及大悲、準提各咒。
或兼持各種,或專持一種,悉以作修持淨業之助。
以冀徹悟五蘊原空,諸法非相,遍行萬行,而不見能行之相。
專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
能如是修,則頓出迷途,直登覺岸矣。
良以末世衆生,障深慧淺,匪仗佛力,實難解脫。
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無上法門,較彼一切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奚啻天淵懸殊焉。
又欲初機行人,深知各種法門之所以,在家二衆,于日用倫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兩盡,因附錄《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及淨土修持各開示,以為改過遷善,趨吉避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規矩準繩。
庶可現生即出三界六道之外,直入七寶九蓮之中。
願諸修士,同加注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4頁 日誦經咒選錄序) 【561】初機及老年人閱讀《佛法導論淨土篇》方便有益嗎? ●此書文近萬言,而一字一義皆本佛經祖語,絕無自立意見,并無誤人壞法之咎。
佛學書局,以其有益初機,故特列于小叢書中,以期廣傳。
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難看。
李圓淨居士,本《淨土四經》,及古德著述之意,述為語體,用闡淨宗。
雖科列十門,文近萬言,而一字一義皆本佛經祖語,絕無自立意見,以自炫耀,緻有誤人壞法之咎。
佛學書局,以其有益初機,故特列于小叢書中,以期廣傳。
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難看。
又祈為序引,以啟正信。
其餘要義,書中自具,何須多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6頁 淨土篇序) 【562】《淨土問辨功過格合刊》是什麼樣的書? ●勸修淨土之向導。
凡有志于希聖希賢者,祈勿以此為瑣屑而忽略之,則善矣。
以故朱燮臣居士,唯恐世人狃⑴于常見,不肯修習,以緻自誤,故以己先所存之種種疑情,一一剖析明了,而為一切同人之向導。
又複附以勸孝戒淫等篇,俾于首善首惡,嚴事法戒,則根基鞏固,進修無滞矣。
又以日用倫常,或恐疏略,故複以《功過格》,附于其後。
竊以此格,實為格緻誠正之要務,盡心力而行之,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凡有志于希聖希賢者,祈勿以此為瑣屑⑵,而忽略之,則善矣。
又《功過格》屬散文,不便記誦。
《感應篇》、《陰骘文》,實為《功過格》之源本,以故恭錄于首,以期朝夕諷誦,互相鑒照,俾得三業清淨,一心淳笃。
庶可無忝所生⑶,行為世法。
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齊修;成己成人,了無二緻。
前繼往聖,後開來學,參贊化育,輔翼郅治⑷,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
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縱令大得,亦隻能利一類之機,而況專資空談者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8頁 淨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 【563】王博謙居士編輯《學佛淺說》的緣起是什麼? ●王博謙居士以佛教經論著述文深義奧,故作《學佛淺說》二十篇。
概用通俗文字發揮之,以期雅俗同觀,智愚鹹了耳。
印祖詳閱之不勝歡喜,作序抒懷,以示同意。
普願閱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當自證知。
王博謙居士,宿根深厚,救世心切。
兼且主筆報館,操言論之機關。
欲令同人,同皆學佛,以佛教經論著述,文深義奧,縱慧業文人,久經研究,尚難悉其指歸,入其阃奧,況愚夫愚婦乎哉?由是以己所見之理,作《學佛淺說》二十篇。
概用通俗文字,其語悉本佛祖經論,不過借顯淺之文發揮之,以期雅俗同觀,智愚鹹了耳。
以光形迹雖異,志道原同,虛心下問,以稿見寄,謬令鑒訂,以便流通。
因詳閱之,不勝歡喜,聊抒愚懷,以示同意。
普願閱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當自證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25頁 學佛淺說序) 【564】《慧遠法師文鈔》是如何編輯完成的? ●《慧遠法師文鈔》為如臯沙健庵太史編錄,分正附二編。
其門人項智源又為補錄。
由此書故,給後學者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必至當仁不讓,追蹤先覺,同出五濁,同登九蓮也。
如臯沙健庵太史,晚年笃信佛法,專修淨業。
博覽群書,凡遠公著述,及後人所作傳贊記頌等,悉備錄之,題曰《慧遠法師文鈔》,分正附二編。
其門人項智源,又為補錄,委光校訂而排印焉。
竊以遠公為蓮宗初祖,其書廣布,閱者必能興起。
但以資斧不給,先印萬冊以為之倡,則後之源源相繼而印者,又何可計其數耶。
後之學者,由此書故,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必至當仁不讓,追蹤先覺,同出五濁,同登九蓮也。
故于付排之前,略叙來曆。
至于遠公之道德、功業、文章、感通,備載文鈔正附二編,茲不繁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39頁 晉蓮宗初祖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序) 【565】羅兩峰居士《正信錄》主要是什麼内容? ●此書以大通無礙之眼光,凡世俗所疑之事,一一據經引史,證明其事。
而道學淵源,名人至論,以及各種修持,與夫仗佛慈力,橫超三界之法,悉皆詳示所以,使人知其門徑,有所依憑。
其為利益,莫能名焉。
适有以羅兩峰所著之《正信錄》見贈,閱之,心懷為暢。
居士乘願再來,以大通無礙之眼光,凡世俗所疑之事,如天堂地獄,人畜輪回,前身後身等,一一據經引史,證明其事。
而道學⑴淵源,名人至論,以及各種修持,與夫仗佛慈力,橫超三界之法,悉皆詳示所以,使人知其門徑,有所依憑。
俾拘墟⑵者得見天日,令孤露者歸本家鄉,其為利益,莫能名焉。
乃為校正字句,拟排闆先印一萬本,以為提倡。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647頁 羅兩峰居士正信錄序) 【566】《佛學救劫編》對未知佛法真理的人說了些什麼? ●語雲,救人必須救得徹。
然而于未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淺近之因果事迹,啟其信心。
《佛學救劫編》如是之救,可謂徹之極矣。
切勿以其淺近,即不欲觀而置之。
潘對凫居士,有見于此,于上年請許止淨居士,輯《佛學救劫編》。
以三皈、五戒、十善,為改過遷善,返迷歸悟,淨身、口、意三業,修戒、定、慧三學,以期去原無之妄業,複本有之真心。
又複令其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永離五濁惡世,常享四德法樂。
而複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為依歸,庶可承彌陀之慈力,與自己之願輪,于十方界,随類現身,種種方便,度脫衆生,普令含識,同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此救劫之極功也。
語雲,救人必須救得徹。
如是之救,可謂徹之極矣。
然而于未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淺近之因果事迹,啟其信心。
以故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東瀛某某,節錄諸經論,闡揚念佛諸義,為《彌陀說林》。
章分十門,理暢一行,可為修淨業者之一助。
範古農居士,特為校勘,改為《阿彌陀佛聖典》,用示尊崇之義。
然其所錄,絕未叙明源委,待有暇時,居士必當依經詳别,令一切人,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一切上聖下凡共修之道。
庶不緻生自诩上根,不肯修習,并自委下根,不堪修習等過。
排工将竣,令光作序,遂約所知,以為表白。
須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如不見信,請質之普賢菩薩。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1頁 彌陀聖典序) 【556】《淨土輯要》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淨土輯要》輯古今提倡淨土法門諸要義,以為一書,分為三篇。
上篇輯錄《增訂廣長舌》,以為初機入門之階。
中篇則輯錄龍舒居士等祖師大德最切要、最圓頓諸開示,以期由淺入深,領略淨土法門之旨趣。
下篇輯錄念佛儀式,淨土日課經咒,及回向諸文,以為朝暮課誦之儀軌。
浏陽潘子慧純,邵子慧圓,笃信佛法,鑒時機宜,因輯古今提倡淨土法門諸要義,以為一書,分為三篇。
上篇輯錄《增訂廣長舌》,稍加芟正⑴,以為初機入門之階。
中篇則輯錄龍舒居士、覺明妙行菩薩,以及善導、永明、優昙、天如、蓮池、憨山、蕅益、截流、省庵、徹悟諸大師,及最近彭二林諸居士,最切要、最圓頓諸開示,以期由淺入深,領略淨土法門之旨趣。
下篇輯錄念佛儀式、淨土日課經咒,及回向諸文,以為朝暮課誦之儀軌。
末後附錄覺明妙行菩薩,及哆哆婆娑诃菩薩應化因緣,以明淨土法門之深契時機。
拟排印流通,以供遍界諸同志之閱覽,爰為題之為淨土輯要,并略述淨土法門之所以。
以期見者聞者,同生正信,同修淨業,庶可同生淨土,同證無生,以迄同成正覺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3頁 淨土輯要序) 【557】《饬終津梁》是一本什麼書? ●此書為李圓淨居士編輯,共為四篇。
第一饬終章程,第二饬終言論,第三預知利害,第四饬終實效,乃名之曰《饬終津梁》。
李圓淨居士,猶恐過為簡略,或緻人不介意,因會萃各處章程,及諸言論,又複采取古今發明臨終利害等文,并近來因助念故,遂得往生之事證,厘為四篇。
第一饬終章程,第二饬終言論,第三預知利害,第四饬終實效。
乃名之曰《饬終津梁》,祈光作序。
光年屆古稀,學無所成,竊恐一氣不來,又複輪回六道,則其苦何堪設想。
因茲滅蹤長隐,專修淨業,庶不緻平常為他人說者,自己反無其分,令無知者因茲謗法,以堕惡道也。
茲于将入關前,接得伊書,不禁有感于衷。
爰為撮舉淨土法門之大意,及助念之利益,以期世之學佛者,鹹各注意,庶可大暢如來普度衆生之本懷,亦堪成熟自己多劫培植之勝因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74頁 饬終津梁序) 【558】印祖為什麼極力推薦《觀音感應課》?如何占蔔? ●《觀音感應課》者,俯順世情,令蔔休咎,以期同種善根之妙方便也。
凡占者,皆須稱菩薩名。
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塗藥于乳,則不服而服矣。
菩薩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見聞,宿業自消,宿善自生,以漸至于上追觀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無既也。
●欲決疑者,若原供有菩薩像,則于像前焚香禮拜。
若無,則即向此課本焚香禮拜。
取五淨錢,在香煙上熏過,心中默禱所問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薩若幹聲,将錢擲于桌上,按次查是幾字幾幕,照課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雲。
觀世音菩薩,愍念衆生之心,不可以言語形容,雖天地父母,未足喻其少分。
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喻如日麗堯天,萬象鹹蒙照燭;春回禹甸⑴,百卉悉荷生成。
有感即通,無謀不應。
良以菩薩無心,以衆生之心為心,故得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悉副彼念,了無差殊也。
《觀音感應課》者,俯順世情,令蔔休咎⑵,以期同種善根之妙方便也。
凡占者,皆須稱菩薩名。
如小兒有病,不肯服藥,塗藥于乳,則不服而服矣。
菩薩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見聞,宿業自消,宿善自生,以漸至于上追觀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無既也。
茲因徐積餘居士,與其夫人,得前明古本,石印千卷,以結淨緣,略叙菩薩行慈之意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79頁 觀音感應課序) 觀世音菩薩愍念衆生,尋聲救苦。
凡作善事,懇求菩薩,必垂加被,令其得成;若作惡事,亦垂加被,令決不成,以成則造罪堕苦,其苦難救矣。
此菩薩之真慈大悲也。
欲決疑者,若原供有菩薩像,則于像前焚香禮拜;若無,則即向此課本焚香禮拜。
取五淨錢,在香煙上熏過,心中默禱所問之事,按下所列之偈,并念菩薩若幹聲,将錢擲于桌上,按次查是幾字幾幕,照課本查是何卦,即得其所示之兆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66頁 觀世音菩薩感應靈課法語) 【559】為什麼要重訂《西方公據》? ●《西方公據》一書,流傳已久,内容及編輯方式多有不如法處。
《重訂西方公據》首列經、咒、念佛儀;次列古今顯豁淺近各開示,而複注重于臨終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無知眷屬破壞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簡》各略釋,及佛号百頌,以期初發心者,略知意義。
訂作一本,以為永遠傳閱之書。
其九品圖記數之法,則另作一本,随附正書,以備行者記數,及将來焚化耳,其法甚善。
《西方公據》一書,流傳已久。
其所采錄之言論,繁簡不一。
有列《彌陀經》、《往生咒》于首者,亦有不列者。
而其中列三聖像、九品蓮台、蓮中備圈,令人點以記數,則同。
多有九品各蓮台,均畫一佛像者。
此後則擇古今切要開示,及顯明事迹,以期閱者生決定信願,得以決定資此以往生耳。
其用意抑何深厚而周到也。
然以念滿,或沒後則燒,殊覺有毀壞經像之過。
而一本利人好書,終必付之一燒,不徒暴殄天物⑴,又複不能普利。
若留以傳世,則點得烏黎巴皂⑵,難起人之閱興。
進退思之,殊難合适。
吾友逸人,特為另訂章程。
首列經、咒、念佛儀;次列古今顯豁淺近各開示,而複注重于臨終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無知眷屬破壞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簡》各略釋,及佛号百頌,以期初發心者,略知意義。
訂作一本,以為永遠傳閱之書。
其九品圖記數之法,則另作一本,随附正書,以備行者記數,及将來焚化耳,其法甚善。
遂為排印以廣施送,以期一切同倫,同得往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84頁 重訂西方公據序) 【560】《日誦經咒選錄》是否專為在家淨土行人編輯? ●此書以開本知見為先導,信願念佛為正行,萬善莊嚴為助修。
列諸經咒,無論專兼持誦,悉作修持淨業之助。
以冀徹悟五蘊原空,諸法非相,遍行萬行,而不見能行之相。
專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
為便于在家二衆,于日用倫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兩盡,因附錄《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及淨土修持各開示,以為改過遷善,趨吉避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規矩準繩。
其修持次序,當以開本知見為先導,信願念佛為正行,萬善莊嚴為助修。
以故首列《金剛經》、《心經》、《觀世音普門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阿彌陀經》、《往生咒》、《念佛起止儀》、《發願文》,以及大悲、準提各咒。
或兼持各種,或專持一種,悉以作修持淨業之助。
以冀徹悟五蘊原空,諸法非相,遍行萬行,而不見能行之相。
專志念佛,而了知心作心是。
能如是修,則頓出迷途,直登覺岸矣。
良以末世衆生,障深慧淺,匪仗佛力,實難解脫。
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無上法門,較彼一切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奚啻天淵懸殊焉。
又欲初機行人,深知各種法門之所以,在家二衆,于日用倫常中,即能真俗并融,儒佛兩盡,因附錄《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及淨土修持各開示,以為改過遷善,趨吉避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規矩準繩。
庶可現生即出三界六道之外,直入七寶九蓮之中。
願諸修士,同加注意。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4頁 日誦經咒選錄序) 【561】初機及老年人閱讀《佛法導論淨土篇》方便有益嗎? ●此書文近萬言,而一字一義皆本佛經祖語,絕無自立意見,并無誤人壞法之咎。
佛學書局,以其有益初機,故特列于小叢書中,以期廣傳。
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難看。
李圓淨居士,本《淨土四經》,及古德著述之意,述為語體,用闡淨宗。
雖科列十門,文近萬言,而一字一義皆本佛經祖語,絕無自立意見,以自炫耀,緻有誤人壞法之咎。
佛學書局,以其有益初機,故特列于小叢書中,以期廣傳。
今又另排三号大字,以期老年目力衰弱者,均不難看。
又祈為序引,以啟正信。
其餘要義,書中自具,何須多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6頁 淨土篇序) 【562】《淨土問辨功過格合刊》是什麼樣的書? ●勸修淨土之向導。
凡有志于希聖希賢者,祈勿以此為瑣屑而忽略之,則善矣。
以故朱燮臣居士,唯恐世人狃⑴于常見,不肯修習,以緻自誤,故以己先所存之種種疑情,一一剖析明了,而為一切同人之向導。
又複附以勸孝戒淫等篇,俾于首善首惡,嚴事法戒,則根基鞏固,進修無滞矣。
又以日用倫常,或恐疏略,故複以《功過格》,附于其後。
竊以此格,實為格緻誠正之要務,盡心力而行之,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凡有志于希聖希賢者,祈勿以此為瑣屑⑵,而忽略之,則善矣。
又《功過格》屬散文,不便記誦。
《感應篇》、《陰骘文》,實為《功過格》之源本,以故恭錄于首,以期朝夕諷誦,互相鑒照,俾得三業清淨,一心淳笃。
庶可無忝所生⑶,行為世法。
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齊修;成己成人,了無二緻。
前繼往聖,後開來學,參贊化育,輔翼郅治⑷,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
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縱令大得,亦隻能利一類之機,而況專資空談者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8頁 淨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 【563】王博謙居士編輯《學佛淺說》的緣起是什麼? ●王博謙居士以佛教經論著述文深義奧,故作《學佛淺說》二十篇。
概用通俗文字發揮之,以期雅俗同觀,智愚鹹了耳。
印祖詳閱之不勝歡喜,作序抒懷,以示同意。
普願閱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當自證知。
王博謙居士,宿根深厚,救世心切。
兼且主筆報館,操言論之機關。
欲令同人,同皆學佛,以佛教經論著述,文深義奧,縱慧業文人,久經研究,尚難悉其指歸,入其阃奧,況愚夫愚婦乎哉?由是以己所見之理,作《學佛淺說》二十篇。
概用通俗文字,其語悉本佛祖經論,不過借顯淺之文發揮之,以期雅俗同觀,智愚鹹了耳。
以光形迹雖異,志道原同,虛心下問,以稿見寄,謬令鑒訂,以便流通。
因詳閱之,不勝歡喜,聊抒愚懷,以示同意。
普願閱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當自證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25頁 學佛淺說序) 【564】《慧遠法師文鈔》是如何編輯完成的? ●《慧遠法師文鈔》為如臯沙健庵太史編錄,分正附二編。
其門人項智源又為補錄。
由此書故,給後學者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必至當仁不讓,追蹤先覺,同出五濁,同登九蓮也。
如臯沙健庵太史,晚年笃信佛法,專修淨業。
博覽群書,凡遠公著述,及後人所作傳贊記頌等,悉備錄之,題曰《慧遠法師文鈔》,分正附二編。
其門人項智源,又為補錄,委光校訂而排印焉。
竊以遠公為蓮宗初祖,其書廣布,閱者必能興起。
但以資斧不給,先印萬冊以為之倡,則後之源源相繼而印者,又何可計其數耶。
後之學者,由此書故,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必至當仁不讓,追蹤先覺,同出五濁,同登九蓮也。
故于付排之前,略叙來曆。
至于遠公之道德、功業、文章、感通,備載文鈔正附二編,茲不繁述。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39頁 晉蓮宗初祖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序) 【565】羅兩峰居士《正信錄》主要是什麼内容? ●此書以大通無礙之眼光,凡世俗所疑之事,一一據經引史,證明其事。
而道學淵源,名人至論,以及各種修持,與夫仗佛慈力,橫超三界之法,悉皆詳示所以,使人知其門徑,有所依憑。
其為利益,莫能名焉。
适有以羅兩峰所著之《正信錄》見贈,閱之,心懷為暢。
居士乘願再來,以大通無礙之眼光,凡世俗所疑之事,如天堂地獄,人畜輪回,前身後身等,一一據經引史,證明其事。
而道學⑴淵源,名人至論,以及各種修持,與夫仗佛慈力,橫超三界之法,悉皆詳示所以,使人知其門徑,有所依憑。
俾拘墟⑵者得見天日,令孤露者歸本家鄉,其為利益,莫能名焉。
乃為校正字句,拟排闆先印一萬本,以為提倡。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647頁 羅兩峰居士正信錄序) 【566】《佛學救劫編》對未知佛法真理的人說了些什麼? ●語雲,救人必須救得徹。
然而于未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淺近之因果事迹,啟其信心。
《佛學救劫編》如是之救,可謂徹之極矣。
切勿以其淺近,即不欲觀而置之。
潘對凫居士,有見于此,于上年請許止淨居士,輯《佛學救劫編》。
以三皈、五戒、十善,為改過遷善,返迷歸悟,淨身、口、意三業,修戒、定、慧三學,以期去原無之妄業,複本有之真心。
又複令其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永離五濁惡世,常享四德法樂。
而複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為依歸,庶可承彌陀之慈力,與自己之願輪,于十方界,随類現身,種種方便,度脫衆生,普令含識,同成佛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此救劫之極功也。
語雲,救人必須救得徹。
如是之救,可謂徹之極矣。
然而于未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淺近之因果事迹,啟其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