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淨土法門與至誠行持
關燈
小
中
大
,久則自知,亦自好吃矣。
吃雞卵之偈,乃妄人僞造,不可依從。
保養之法,第一是寡欲。
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蕩,則死期将至,仙丹亦不靈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85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一) 【408】修淨業人為什麼要以念佛為主,念經為助行? ●《金剛經》,發明淨土之處甚少,每日虔誦一遍已夠。
汝于專精念佛外,可将《淨土五經》,川流不息讀之。
《淨土五經》,其功德亦不亞于《金剛經》。
汝喜念《金剛經》,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為淨土助行。
然《淨土五經》,其功德亦不亞于《金剛經》。
所寄之經書,宜詳閱光所作之序,則其大義可以悉知。
再息心恭敬讀之,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76頁 複唐瑞岩居士書一) 《金剛經》,發明淨土之處甚少,每日虔誦一遍已夠。
汝于專精念佛外,可将《淨土五經》,川流不息讀之。
(文鈔箐華錄) 【409】禮誦正課外,可否翻閱經論? ●修持須活潑潑。
雖死心念佛,稍帶翻閱經論,亦非不可。
但不可倒置。
修持非釘樁搖橹之行,須活潑潑地。
雖死心念佛,稍帶翻閱經論,亦非不可。
但以主行作稍帶,則成無所依倚之修持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35頁 答念佛居士問) 【410】研經與閱經以誰為主?諸佛諸祖為什麼主張以念佛為主,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 ●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
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隻是口頭活計。
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幹涉。
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以故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
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
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
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
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
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隻是口頭活計。
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幹涉。
臘月三十日⑴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于無何有之鄉矣。
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然。
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
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
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淨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
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
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而閱之之法,斷斷不可不依吾說,而苟且從事,緻令不思議利益,由肆無忌憚,并分别妄情而失之。
豈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78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411】正确閱經的方法和原則是什麼? ●若欲作法師,為衆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
若欲随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
從首至尾,一直閱去。
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
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
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
令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至于閱經,若欲作法師,為衆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
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随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
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
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
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
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
從首至尾,一直閱去。
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
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
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蔔度思量,豈能冥符⑴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将見亵慢之罪,嶽聳淵深⑵。
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别故。
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于旁,攝心谛聽。
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
若稍微放縱,便緻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
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
聽者唯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
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
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
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贊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
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⑴。
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
豈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
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隻麼還寫,随即伸手不見掌矣。
如此閱經,與參禅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緻志。
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
明雪峤信禅師⑵,甯波府城人,目不識丁。
中年出家,苦參力究。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
久之大徹大悟,随口所說,妙契禅機。
猶不識字,不能寫。
久之則識字矣。
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
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别專精參究中來。
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
此老語錄,已入清藏。
譚埽庵⑶以名進士,皈依座下,為制道行碑,有一萬餘言。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75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412】看經有哪三種目的和三種方法? ●開知見:易明了而契機。
作功課:須專一而至誠。
種善根:則三藏同而無分彼此。
又看經有為種善根,有為開知見,有為作功課之不同。
為種善根,則三藏同,無分彼此。
為開知見,則取其易于明了而複契機者。
為作功課,則專心受持一種二種,至誠懇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當業消智朗,障盡福崇。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3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七) 【413】念佛與閱經讀論是什麼關系? ●念佛之人閱經讀論,必先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
否則會正助倒置,隻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于諸上善人也。
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與切修淨土之行。
若不知淨土之所以然,則一經研窮經教,便以經教之義理為高深,以淨土之義理為淺近,而正助倒置,或将淨土置之腦後。
則隻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于諸上善人也。
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現象。
若能如堕水火、遇盜賊,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無此種毛病。
宜分做幾期,某時研究,某時持誦。
研究不得逾限,否則研究覺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過度,因茲受傷。
所謂翻嫌易簡卻求難,弄巧成拙深可憐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58頁 複某居士書) 【414】如何拜經?有何功德? ●拜經需至誠恭敬。
能觀則觀,否則竭誠緻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無量。
還可以供經佛前,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緻。
所立拜經規矩,理固無礙。
若依事相論之,若籠統通拜,當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
拜下想禮經偈雲:“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想全經放光,及經中所說佛菩薩,各各放光,照觸自身,及法界有情。
若逐字禮拜,當念一心頂禮大乘妙法蓮華經某字法寶,拜某字則念某字。
從如是我聞,至經盡,皆如此念。
然觀想一法,大非易事。
若理路不清,及心識紛亂,或緻起諸魔事。
但以至誠恭敬為主,能觀則觀,否則竭誠緻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無量。
若汝所立章程,對經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觀佛,固不若供經佛前,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緻。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8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二) 【415】怎樣勸親屬念佛?勸時為什麼不可強制令行? ●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
而不勸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實孝親之義。
故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當勸之。
一則可悅親心;二則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覺無有興趣,由多人念,則便覺有興。
勸時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并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
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
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
素位而行,方為得之。
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⑴,皆當勸之。
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其可乎哉?勸人念佛之功,淨土書中說者甚多,恐費筆墨,故不詳書。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8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六) 汝且莫心高,欲作大通家居士。
但一心念佛,并在家于夜間,勸令母與眷屬同念。
汝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何不念吾親已老,敢不多方勸誘,令其同我念佛,并諸眷屬皆令念佛。
一則可悅親心;二則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覺無有興趣,由多人念,則便覺有興。
暇時将《淨業指南》,及光《文鈔》之合于初機者,詳細為令母及各眷說之。
倘能生信心以生西方,則其孝為何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2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四) 汝既知淨土法門,尚宜與一切人說其利益,令彼修持,況生我之父母乎?為父母回向,固為至理。
而不勸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實孝親之義。
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業。
久而久之,自會生信修持。
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父子天性相關,而有不能轉移之理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62頁 複馬宗道居士書一) 【416】為什麼說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
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
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
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
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衆,皆來逼惱,随即驚醒。
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
人已困極,奄奄一息。
其夫人勸令念佛,随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愈,即長齋念佛。
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
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6頁 複包右武居士書二) 編者注: 《龍舒淨土文》雲: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
然必至誠發心,無不獲其功果。
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
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
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衆生,可盡生淨土矣。
勸人善道,名為法施。
此淨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
遂超出輪回,非其他法施之比。
故其福報不可窮盡。
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
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
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417】什麼人方便于教人念佛? ●吾常謂世間有二種人,最易勸人為善念佛。
第一看相者。
見好相,令極力修持,保全好相。
見壞相,令極力修持,則相當變好。
二是行醫者。
汝行醫肯發心利人,實為便利。
人當病苦臨身,一聞有得安樂法,無不生信心者。
大危險症,令彼念佛,并念觀音,必可有效。
即命盡當死,亦有效。
汝行醫肯發心利人,實為便利。
人當病苦臨身,一聞有得安樂法,無不生信心者。
大危險症,令彼念佛,并念觀音,必可有效。
即命盡當死,亦有效。
乃轉危為安,始命終也。
吾常謂世間有二種人,最易勸人為善念佛。
第一看相者。
見好相,令極力修持,保全好相,否則相或變矣。
見壞相,令極力修持,則相當變好。
醫生尚須人請,方好說。
看相者,無論何人,一見面,都好說。
惜看相者無真本事,隻知求利,弄到一生,總是無所成就。
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77頁 複唐瑞岩居士書二) 【418】凡夫随機利生行菩薩道需要怎樣條件? ●凡夫随機利生行菩薩道,須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及信願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識異說所奪,此後可随分随力行之。
祈且依印光《文鈔》所說而行,待其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及信願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識異說所奪,此後若有餘力,不妨兼研諸大乘經論,以開智識,以為宏淨土之根據。
如是則雖是凡夫,可以随機利生,行菩薩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4頁 複袁福球居士書) 【419】如何正确處理利人與利己的關系?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
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
●利人仍屬自利。
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迹上做,當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為主。
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為導,将謂非自利乎。
一燈隻一燈,一燈傳百千萬億燈,于此一燈,了無所損。
孰得孰失,何去何從,豈待問人方了知乎? 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然亦須随分随力以作功德。
若大力量人,方能徹底放下,徹底提起。
中下之人,以無一切作為,遂成懶惰懈怠,則自利也不認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楊子拔毛⑴不肯利人之弊。
故必須二法相輔而行,但專主于自利一邊。
二林⑵之語,亦不可誤會,誤會則得罪二林不小。
二林之意,乃專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習淨土法門全廢也。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
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
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迹上做。
其于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内功全荒。
反因之生我慢,白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譬如吃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
何于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餘門也?一門深入盡廢餘門,唯打七時方可。
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
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
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
況吾侪⑴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于一處,不妄奔馳者,甚難甚難。
人當自諒其力,不可偏執一法,亦不可漫無統緒。
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為主。
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為導,将謂非自利乎?一燈隻一燈,一燈傳百千萬億燈,于此一燈,了無所損。
孰得孰失,何去何從,豈待問人方了知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00頁 複周群铮居士書三) 【420】禮佛如何用心? ●至誠懇切,口稱佛号,身禮佛足,必緻其如在之誠則可矣。
禮佛儀式,極忙之人,不便特立。
但至誠懇切,口稱佛号,身禮佛足,必緻其如在之誠則可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50頁 複張雲雷居士書二) 【421】念佛人以世間法為己任有何重要意義? ●佛法不離世間法,念佛人以世間法為己任,則基址堅正。
又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
須知佛法,原不離世間法。
凡諸社友,必須各各恪盡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随,主仁仆忠等。
又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戒殺護生,不餐葷酒,閑邪存誠,克己複禮,自利利他,以為己任。
如是則基址堅正,堪受法潤,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82頁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422】何為自利利人與己立立人?做功德以何種方式為好? ●世出世間,無一事不以身為本者。
若能以身率物,宏揚佛化,即為自利利人與己立立人也。
●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
即以身率物,宏揚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為志事。
于虛名浮利,略不萦心⑴,于倫理清規,決不違犯,俾凡見者聞者,悉生景仰之心。
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出世間,無一事不以身為本者。
本若不立,縱有作為,悉是場面上事。
既非真修,必招外侮,反令邪見人據此以謗佛法,自他二利既失,生死大事何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22頁 南通金沙區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汝以教員兼弘佛法,宜随分随力,何可強求各界人士之信仰。
以身率物,是為根本,若于其中或有侵蝕,人便不生信心矣。
外學縱高,真行無有,汝欲兼通,亦徒然耳。
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此自利利人己立立人之鐵章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73頁 複林贊華居士書十) 汝母發願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蕪鈔。
依光鄙見,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
拟以此款任印《觀音頌》,普遍施送于遠近,俾一切人同知觀音大士,為法界衆生之恃怙,随類現身,尋聲救苦,兼以輔弼彌陀,接引衆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0頁 複周孟由昆弟書) 【423】為什麼說凡欲利人,須從自己真實修持為主? ●凡欲利人,須從自己真實修持為主。
若隻口說而不力行,或于倫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則便難感格矣。
世出世皆以身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聖訓。
一超直入如來地,當念圓彰寂照心。
彌陀誓願宏深,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淨土法門廣大,故得千經俱聞萬論均宣,此二聯與歸宗二字及序悉有相應處。
所言念佛之課,光不能立,此須汝自己按各人及大家之身分而立。
如欲取法,淨土諸書,印光《文鈔》,皆可參考。
凡欲利人,須從自己真實修持為主。
若隻口說而不力行,或于倫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則便難感格矣。
世出世皆以身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聖訓。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此拯邦之根本法輪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42頁 複王拯邦君書) 【424】最危險之時世為什麼要以念佛為主?做功德要改念《地藏經》嗎?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
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
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
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
蘇州楊鑒庭⑴因于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聖号,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
)及至頭,則成平的。
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
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
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
彼矜奇競異⑵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
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
固宜婉勸慧甲,仍照舊規為事,易行而利益多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36頁 複陳慧恭居士書) 【425】何為居士?怎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 ●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
居士發金剛堅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
盡倫學儒,盡性學佛。
追蹤過去先覺,不肯稍涉退屈。
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
是名副其實之居士。
金沙居士林,已經成立,當于居士之名實事業,一肩擔荷。
則世返唐虞⑶,人希聖賢,當不久可親見矣。
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
實者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普願自他,同了生死。
能如是者,方可不負居士之名。
若是入林林友,各發金剛堅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
盡倫學儒,盡性學佛。
追蹤過去先覺,不肯稍涉退屈。
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
則居士之名實事業,可以光輝即世,垂裕後昆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22頁 南通金沙區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426】欲為佛弟子,怎樣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為佛弟子,必須依教奉行。
于家庭必須盡孝、盡悌,對朋友必須勸善規過,居心必以誠敬為主,作事必以慎重當先。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必須洗滌淨盡,非謂行之于事,方為惡也。
凡屬主敬存誠,希聖希賢之念頭,即是善,必須擴充令其由中達外,圓滿無餒。
世之大惡莫過于殺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斷葷,否則心生憐憫勿貪多食。
世間大善莫過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種種方便勸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鄉黨鄰裡,親戚朋友及一切有緣者,同念佛求生西方。
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
昨由上海商務印書館轉來汝書,知年當志學,便慕佛道,不勝欣慰。
即令商務館任心白君寄汝《文鈔》一包,以便自看,餘送有善根者。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以迷而不知,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起貪嗔癡,造殺盜淫,以茲沉淪于三途六道,永不能出。
如來愍之,令修戒定慧以斷妄起之貪嗔癡。
貪嗔癡盡,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
此自力法門,欲于現生了脫者,萬不得一。
以故令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果能信願真切,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較彼仗自力者,其艱易天地懸隔也。
汝既欲皈依佛法,為佛弟子,必須依教奉行,方可名實相副。
于家庭必須盡孝、盡悌,對朋友必須勸善規過,居心必以誠敬為主,作事必以慎重當先。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必須洗滌淨盡。
非謂行之于事,方為惡也。
凡屬主敬存誠,希聖希賢之念頭,即是善。
必須擴充令其由中達外,圓滿無餒。
世之大惡莫過于殺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斷葷,否則心生憐憫勿貪多食。
世間大善莫過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種種方便勸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鄉黨鄰裡,親戚朋友及一切有緣者,同念佛求生西方。
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
尋常皈依必起法名,即以汝名為法名。
汝其顧名思義,勉力而為則可不負此一番誠心矣。
詳看《文鈔》,修持之法,悉可了知。
不必常常來信,緻令彼此煩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39頁 複佛心居士書) 【427】做善事對念佛有沒有妨礙? ●若能令伴助主,則無妨礙之可雲。
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須分出主伴正助。
倘主伴倒置,則其利甚少。
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⑴,何妨礙之可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5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428】如何處理持咒與念佛的關系?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
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此意不可不知。
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
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
夫持咒法門,雖亦不可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
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随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矣。
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方知淨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7頁 複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
若泛泛然無所分别,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29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一) 第四章 念佛功課與儀軌、方法 【429】念佛一定要有章程嗎?念佛為什麼不可有急欲見佛之心? ●專一念佛,本無定章,可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即可。
然心中總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間斷。
行住坐卧,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憶佛号。
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如子憶母,無時或忘。
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
隻求心佛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
但求佛号外,無二念而已。
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汝姊欲專一念佛,本無定章。
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則五更起禮佛(多少拜,随己立)畢,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畢,即念《贊佛偈》,繞念若幹聲,然後靜坐半點鐘,再出聲念若幹聲,即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各三稱,(若欲禮拜,先拜佛若幹拜,九稱菩薩,即作九拜。
)念《發願文》,三皈依,此為早時功課。
吃早飯畢,靜坐一刻,再念佛時,即禮佛三拜,或多拜畢,即念《贊佛偈》,念畢,繞坐皆照前。
唯念佛畢,不念發願長文,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⑴即已,禮拜而退。
早或二時。
午飯後二時。
晚課與早課同。
夜間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飯後章程。
念畢發願,當念蓮池新訂發願文,畢,念三皈依。
此雖有起有落,然心中總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間斷。
行住坐卧,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憶佛号。
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
如子憶母,無時或忘。
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
隻求心佛相應。
(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
)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
但求佛号外,無二念而已。
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亦不可太勞,勞過,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
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彌陀經》,《往生咒》,但早起發願,念長發願文,晚亦如之,餘皆念四句即已。
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彌陀經》,《往生咒》,以後但接續念佛不斷,至晚念《發願文》,三皈依。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39頁 複朱仲華居士書二) 【430】印光大師每日的功課是怎樣的? ●光則早晚必按朝暮課誦直念。
先則日禮數百拜,近數年來事多,隻二時功課。
冬則日過百拜,夏則隻數十拜。
亦隻拜釋迦,彌陀,淨土三經,及諸大乘經,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
功課各随己意,亦無定章。
光則早晚必按朝暮課誦直念。
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緩點,光絕未學唱念。
然在叢林中,隻可小聲,不得聲聞于外,以緻驚動别人。
先則日禮數百拜,近數年來事多,隻二時功課。
冬則日過百拜,夏則隻數十拜。
亦隻拜釋迦,彌陀,淨土三經,及諸大乘經,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
(彌陀之拜,多少不定,按精神天時增減,餘各三拜。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4頁 複許止淨居士書) 【431】為什麼念佛一定要有定課? ●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
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
印祖皈依弟子趙茂林至蘇州報國寺叩關求見大師。
大師詢問皈依一兩年中“信願堅定如何”,“念佛功課定否”。
并随即開示說:“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
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
”(《印光法師年譜》278頁—天地出版社) 【432】極閑、極忙和半閑半忙三種功課怎麼安排?默念功德一樣嗎?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隻可默念,不宜出聲。
默念功德一樣。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号,不離心口。
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隻可默念,不宜出聲。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
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
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
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緻傷氣,不可不知。
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于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
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随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
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念至将畢,歸位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各三稱。
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
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
《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
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
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禮若幹拜佛外,九稱菩薩,即作九禮。
禮畢即發願回向。
或在功課念畢禮拜。
随己之便,皆無不可。
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
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
當于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
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
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
念畢禮佛三拜而退。
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忏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
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衆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
然須随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
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433】既不用擺脫資生事業,又能死心塌地信願念佛,該如何安排? ●念佛一法,極易修持,并不用擺脫資生事業。
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課。
此外則一切時一切處,均可常念。
或聲或默,各取其便。
又須攝耳谛聽,久而久之,心自為一。
觀來書知宿有慧根。
然隻期做大通家,未能死心塌地,實行了生死之要事也。
信真願真,何以念佛不肯常念乎?念佛一法,極易修持,并不用擺脫資生事業。
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課。
此外則一切時一切處,均可常念。
或聲或默,各取其便。
又須攝耳谛聽(此法妙極。
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聽則心歸一處,名為淨念),久而久之,心自為一。
今隻以少時之念而欲無妄念,何可得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6頁 複杜蔭南書) 【434】在公門(軍隊)裡如何修行?公職人員如何念佛? ●公門人修行當須盡己職分,以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志。
再加以誦持經咒,信願念佛,則必蒙佛天護佑。
無事則軍威遠鎮,有事則承佛天力,克制敵軍,則是護國将軍,救世菩薩矣。
●完全不必在形迹上論。
心地裡,豈不能常憶念佛耶?如汝憶母,誰不許汝心中常憶母耶? 所言公門修行,不專指誦經持咒念佛而已。
必須盡己職分,除暴安良,并所統之士卒,一一皆以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志,則地方受福,而主将士卒同于冥冥中消除業障,增長福壽矣。
若不以此事,以懇切至誠心誡勖⑴士卒,則兵所到處,地方受淫掠之慘,殆有不堪言者,況甚至又有毀燒屋廬,殺人示威者乎。
居士果能如此,以至誠心令士卒将地方人民作自己家人想,不使彼受無謂之逼抑苦惱,則其功德大矣。
能如是,再加以誦持經咒,念佛名号,則必蒙佛天護佑。
無事則軍威遠鎮,宵小潛伏,有事則承佛天力,克制敵軍,則是護國将軍,救世菩薩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84頁 複河南第五軍副司令部楊明齋書) 汝既在公辦事,形迹上,不必示現修持,心地裡,豈不能常憶念耶?如汝憶母,誰不許汝心中常憶母耶?汝作此等各妨礙說,完全是在形迹上論,非在心地上論也。
現今時局如此危岌,若再不肯心中默念佛,将來之事,究不知其如何解決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8頁 複王心禅居士書) 【435】平時修持功課應該怎樣确定?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禅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随自意立。
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
修持功課,随機而立,愈簡愈妙。
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門日誦》而念。
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
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
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
知此
吃雞卵之偈,乃妄人僞造,不可依從。
保養之法,第一是寡欲。
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蕩,則死期将至,仙丹亦不靈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85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一) 【408】修淨業人為什麼要以念佛為主,念經為助行? ●《金剛經》,發明淨土之處甚少,每日虔誦一遍已夠。
汝于專精念佛外,可将《淨土五經》,川流不息讀之。
《淨土五經》,其功德亦不亞于《金剛經》。
汝喜念《金剛經》,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為淨土助行。
然《淨土五經》,其功德亦不亞于《金剛經》。
所寄之經書,宜詳閱光所作之序,則其大義可以悉知。
再息心恭敬讀之,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76頁 複唐瑞岩居士書一) 《金剛經》,發明淨土之處甚少,每日虔誦一遍已夠。
汝于專精念佛外,可将《淨土五經》,川流不息讀之。
(文鈔箐華錄) 【409】禮誦正課外,可否翻閱經論? ●修持須活潑潑。
雖死心念佛,稍帶翻閱經論,亦非不可。
但不可倒置。
修持非釘樁搖橹之行,須活潑潑地。
雖死心念佛,稍帶翻閱經論,亦非不可。
但以主行作稍帶,則成無所依倚之修持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35頁 答念佛居士問) 【410】研經與閱經以誰為主?諸佛諸祖為什麼主張以念佛為主,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 ●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
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隻是口頭活計。
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幹涉。
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以故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
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
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
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
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
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隻是口頭活計。
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幹涉。
臘月三十日⑴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三種情見,當歸于無何有之鄉矣。
若不如是閱經,非但三種情見,未必不生,或恐由宿業力,引起邪見,撥無因果,及淫殺盜妄種種煩惱,相繼而興,如火熾然。
而猶以為大乘行人,一切無礙。
遂援六祖“心平何勞持戒”之語,而諸戒俱以破而不破為真持矣。
甚矣,修行之難得真法也。
所以諸佛諸祖,主張淨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業力不能發現耳。
當以念佛為主,閱經為助。
若法華、楞嚴、華嚴、涅槃、金剛、圓覺,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一一輪閱,皆無不可。
而閱之之法,斷斷不可不依吾說,而苟且從事,緻令不思議利益,由肆無忌憚,并分别妄情而失之。
豈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78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411】正确閱經的方法和原則是什麼? ●若欲作法師,為衆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
若欲随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
從首至尾,一直閱去。
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
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
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
令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至于閱經,若欲作法師,為衆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
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随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
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
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
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
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
從首至尾,一直閱去。
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
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
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蔔度思量,豈能冥符⑴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将見亵慢之罪,嶽聳淵深⑵。
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别故。
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于旁,攝心谛聽。
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
若稍微放縱,便緻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
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
聽者唯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
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
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
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贊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
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⑴。
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
豈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
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隻麼還寫,随即伸手不見掌矣。
如此閱經,與參禅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緻志。
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
明雪峤信禅師⑵,甯波府城人,目不識丁。
中年出家,苦參力究。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
久之大徹大悟,随口所說,妙契禅機。
猶不識字,不能寫。
久之則識字矣。
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
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别專精參究中來。
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
此老語錄,已入清藏。
譚埽庵⑶以名進士,皈依座下,為制道行碑,有一萬餘言。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75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412】看經有哪三種目的和三種方法? ●開知見:易明了而契機。
作功課:須專一而至誠。
種善根:則三藏同而無分彼此。
又看經有為種善根,有為開知見,有為作功課之不同。
為種善根,則三藏同,無分彼此。
為開知見,則取其易于明了而複契機者。
為作功課,則專心受持一種二種,至誠懇切,蓦直看去,解也不分别,不解也不分别,看之久久,即當業消智朗,障盡福崇。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53頁 複周智茂居士書七) 【413】念佛與閱經讀論是什麼關系? ●念佛之人閱經讀論,必先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
否則會正助倒置,隻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于諸上善人也。
念佛之人,先要識得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後遍閱經論,皆足以為發明淨土之義,與切修淨土之行。
若不知淨土之所以然,則一經研窮經教,便以經教之義理為高深,以淨土之義理為淺近,而正助倒置,或将淨土置之腦後。
則隻可種未來得度之益,決難現生即了生死,預會于諸上善人也。
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現象。
若能如堕水火、遇盜賊,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無此種毛病。
宜分做幾期,某時研究,某時持誦。
研究不得逾限,否則研究覺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過度,因茲受傷。
所謂翻嫌易簡卻求難,弄巧成拙深可憐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九第1358頁 複某居士書) 【414】如何拜經?有何功德? ●拜經需至誠恭敬。
能觀則觀,否則竭誠緻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無量。
還可以供經佛前,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緻。
所立拜經規矩,理固無礙。
若依事相論之,若籠統通拜,當念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
拜下想禮經偈雲:“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想全經放光,及經中所說佛菩薩,各各放光,照觸自身,及法界有情。
若逐字禮拜,當念一心頂禮大乘妙法蓮華經某字法寶,拜某字則念某字。
從如是我聞,至經盡,皆如此念。
然觀想一法,大非易事。
若理路不清,及心識紛亂,或緻起諸魔事。
但以至誠恭敬為主,能觀則觀,否則竭誠緻敬,蓦直拜去,亦自功德無量。
若汝所立章程,對經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觀佛,固不若供經佛前,專一禮阿彌陀佛,為專精一緻。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8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二) 【415】怎樣勸親屬念佛?勸時為什麼不可強制令行? ●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
而不勸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實孝親之義。
故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當勸之。
一則可悅親心;二則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覺無有興趣,由多人念,則便覺有興。
勸時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并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
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
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
素位而行,方為得之。
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⑴,皆當勸之。
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其可乎哉?勸人念佛之功,淨土書中說者甚多,恐費筆墨,故不詳書。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88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六) 汝且莫心高,欲作大通家居士。
但一心念佛,并在家于夜間,勸令母與眷屬同念。
汝知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何不念吾親已老,敢不多方勸誘,令其同我念佛,并諸眷屬皆令念佛。
一則可悅親心;二則一人念,未生信心之人,便覺無有興趣,由多人念,則便覺有興。
暇時将《淨業指南》,及光《文鈔》之合于初機者,詳細為令母及各眷說之。
倘能生信心以生西方,則其孝為何如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2頁 複蔡契誠居士書四) 汝既知淨土法門,尚宜與一切人說其利益,令彼修持,況生我之父母乎?為父母回向,固為至理。
而不勸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實孝親之義。
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業。
久而久之,自會生信修持。
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父子天性相關,而有不能轉移之理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62頁 複馬宗道居士書一) 【416】為什麼說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
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古語雲: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回。
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阿彌陀佛,能為恃怙。
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通州王鐵珊,前清曾作廣西藩台。
其地土匪甚多,彼設計剿滅,所殺無算。
前年得病,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鬼甚衆,皆來逼惱,随即驚醒。
如是三晝夜,一合眼即見此象。
人已困極,奄奄一息。
其夫人勸令念佛,随念數十聲即睡著,因睡一大覺,而精神漸健,病遂痊愈,即長齋念佛。
使此時無人以念佛告之,恐萬不能至今日也。
故知教人念佛,功德無量。
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76頁 複包右武居士書二) 編者注: 《龍舒淨土文》雲: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
然必至誠發心,無不獲其功果。
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
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
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衆生,可盡生淨土矣。
勸人善道,名為法施。
此淨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
遂超出輪回,非其他法施之比。
故其福報不可窮盡。
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
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
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417】什麼人方便于教人念佛? ●吾常謂世間有二種人,最易勸人為善念佛。
第一看相者。
見好相,令極力修持,保全好相。
見壞相,令極力修持,則相當變好。
二是行醫者。
汝行醫肯發心利人,實為便利。
人當病苦臨身,一聞有得安樂法,無不生信心者。
大危險症,令彼念佛,并念觀音,必可有效。
即命盡當死,亦有效。
汝行醫肯發心利人,實為便利。
人當病苦臨身,一聞有得安樂法,無不生信心者。
大危險症,令彼念佛,并念觀音,必可有效。
即命盡當死,亦有效。
乃轉危為安,始命終也。
吾常謂世間有二種人,最易勸人為善念佛。
第一看相者。
見好相,令極力修持,保全好相,否則相或變矣。
見壞相,令極力修持,則相當變好。
醫生尚須人請,方好說。
看相者,無論何人,一見面,都好說。
惜看相者無真本事,隻知求利,弄到一生,總是無所成就。
可不哀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77頁 複唐瑞岩居士書二) 【418】凡夫随機利生行菩薩道需要怎樣條件? ●凡夫随機利生行菩薩道,須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及信願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識異說所奪,此後可随分随力行之。
祈且依印光《文鈔》所說而行,待其悉知淨土法門之所以然,及信願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識異說所奪,此後若有餘力,不妨兼研諸大乘經論,以開智識,以為宏淨土之根據。
如是則雖是凡夫,可以随機利生,行菩薩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64頁 複袁福球居士書) 【419】如何正确處理利人與利己的關系?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
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
●利人仍屬自利。
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迹上做,當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為主。
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為導,将謂非自利乎。
一燈隻一燈,一燈傳百千萬億燈,于此一燈,了無所損。
孰得孰失,何去何從,豈待問人方了知乎? 學佛必須專以自了為事,然亦須随分随力以作功德。
若大力量人,方能徹底放下,徹底提起。
中下之人,以無一切作為,遂成懶惰懈怠,則自利也不認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楊子拔毛⑴不肯利人之弊。
故必須二法相輔而行,但專主于自利一邊。
二林⑵之語,亦不可誤會,誤會則得罪二林不小。
二林之意,乃專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習淨土法門全廢也。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
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
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迹上做。
其于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内功全荒。
反因之生我慢,白以功利為德,則所損多矣。
譬如吃飯,須有菜蔬佐助;亦如身體,必用衣冠莊嚴。
何于長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門深入,而盡廢餘門也?一門深入盡廢餘門,唯打七時方可。
平時若非菩薩再來,斷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則生厭故也。
天之生物,必須晴雨調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實際。
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則普天之下,了無一物矣。
況吾侪⑴心如猿猴,不以種種法對治,而欲彼安于一處,不妄奔馳者,甚難甚難。
人當自諒其力,不可偏執一法,亦不可漫無統緒。
以持戒念佛,求生西方為主。
遇一切人,上而父母,中而兄弟朋友,下而妻子奴仆,皆以此為導,将謂非自利乎?一燈隻一燈,一燈傳百千萬億燈,于此一燈,了無所損。
孰得孰失,何去何從,豈待問人方了知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00頁 複周群铮居士書三) 【420】禮佛如何用心? ●至誠懇切,口稱佛号,身禮佛足,必緻其如在之誠則可矣。
禮佛儀式,極忙之人,不便特立。
但至誠懇切,口稱佛号,身禮佛足,必緻其如在之誠則可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50頁 複張雲雷居士書二) 【421】念佛人以世間法為己任有何重要意義? ●佛法不離世間法,念佛人以世間法為己任,則基址堅正。
又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
須知佛法,原不離世間法。
凡諸社友,必須各各恪盡己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随,主仁仆忠等。
又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戒殺護生,不餐葷酒,閑邪存誠,克己複禮,自利利他,以為己任。
如是則基址堅正,堪受法潤,果具真信切願,當必往生上品。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82頁 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422】何為自利利人與己立立人?做功德以何種方式為好? ●世出世間,無一事不以身為本者。
若能以身率物,宏揚佛化,即為自利利人與己立立人也。
●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
即以身率物,宏揚佛化,唯以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為志事。
于虛名浮利,略不萦心⑴,于倫理清規,決不違犯,俾凡見者聞者,悉生景仰之心。
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出世間,無一事不以身為本者。
本若不立,縱有作為,悉是場面上事。
既非真修,必招外侮,反令邪見人據此以謗佛法,自他二利既失,生死大事何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22頁 南通金沙區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汝以教員兼弘佛法,宜随分随力,何可強求各界人士之信仰。
以身率物,是為根本,若于其中或有侵蝕,人便不生信心矣。
外學縱高,真行無有,汝欲兼通,亦徒然耳。
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此自利利人己立立人之鐵章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73頁 複林贊華居士書十) 汝母發願寄款交光随意作功德,及助印蕪鈔。
依光鄙見,做功德當以開人智識為最。
拟以此款任印《觀音頌》,普遍施送于遠近,俾一切人同知觀音大士,為法界衆生之恃怙,随類現身,尋聲救苦,兼以輔弼彌陀,接引衆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90頁 複周孟由昆弟書) 【423】為什麼說凡欲利人,須從自己真實修持為主? ●凡欲利人,須從自己真實修持為主。
若隻口說而不力行,或于倫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則便難感格矣。
世出世皆以身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聖訓。
一超直入如來地,當念圓彰寂照心。
彌陀誓願宏深,因茲九界同歸十方共贊,淨土法門廣大,故得千經俱聞萬論均宣,此二聯與歸宗二字及序悉有相應處。
所言念佛之課,光不能立,此須汝自己按各人及大家之身分而立。
如欲取法,淨土諸書,印光《文鈔》,皆可參考。
凡欲利人,須從自己真實修持為主。
若隻口說而不力行,或于倫常,或于朋伍,居心作事有不合宜,則便難感格矣。
世出世皆以身為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此言,乃千古不易之聖訓。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此拯邦之根本法輪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42頁 複王拯邦君書) 【424】最危險之時世為什麼要以念佛為主?做功德要改念《地藏經》嗎?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
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
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為事,不必改念《地藏經》。
念佛一法,最易得益。
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殺,亦能念,念即得益。
蘇州楊鑒庭⑴因于城門向東洋兵鞠躬,心念觀音聖号,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蓋前生怨家,今以破頭皮了之。
)及至頭,則成平的。
頭皮已破,血流許多,而頂骨一毫莫傷。
若非刀轉為平,則頭已成兩塊矣。
是知最危險之時世,當以念佛為主。
彼矜奇競異⑵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難,注重在顯己之智識高超耳。
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數有無量無邊,皆受普賢菩薩教,以十大願王功德,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此其人為何如人,此其事為何如事,況我輩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為念經乎?地藏菩薩救苦心切,然比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令得往生,則又相去懸遠。
固宜婉勸慧甲,仍照舊規為事,易行而利益多多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36頁 複陳慧恭居士書) 【425】何為居士?怎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居士? ●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
居士發金剛堅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
盡倫學儒,盡性學佛。
追蹤過去先覺,不肯稍涉退屈。
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
是名副其實之居士。
金沙居士林,已經成立,當于居士之名實事業,一肩擔荷。
則世返唐虞⑶,人希聖賢,當不久可親見矣。
所言居士之名者,居家修道之士也。
實者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修行世善,以立其基。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普願自他,同了生死。
能如是者,方可不負居士之名。
若是入林林友,各發金剛堅固之心,誓行自他兼利之事。
盡倫學儒,盡性學佛。
追蹤過去先覺,不肯稍涉退屈。
是名真佛弟子,是名真大丈夫。
則居士之名實事業,可以光輝即世,垂裕後昆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2022頁 南通金沙區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 【426】欲為佛弟子,怎樣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為佛弟子,必須依教奉行。
于家庭必須盡孝、盡悌,對朋友必須勸善規過,居心必以誠敬為主,作事必以慎重當先。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必須洗滌淨盡,非謂行之于事,方為惡也。
凡屬主敬存誠,希聖希賢之念頭,即是善,必須擴充令其由中達外,圓滿無餒。
世之大惡莫過于殺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斷葷,否則心生憐憫勿貪多食。
世間大善莫過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種種方便勸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鄉黨鄰裡,親戚朋友及一切有緣者,同念佛求生西方。
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
昨由上海商務印書館轉來汝書,知年當志學,便慕佛道,不勝欣慰。
即令商務館任心白君寄汝《文鈔》一包,以便自看,餘送有善根者。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但以迷而不知,反承此佛性功德力,起貪嗔癡,造殺盜淫,以茲沉淪于三途六道,永不能出。
如來愍之,令修戒定慧以斷妄起之貪嗔癡。
貪嗔癡盡,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
此自力法門,欲于現生了脫者,萬不得一。
以故令生信發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果能信願真切,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較彼仗自力者,其艱易天地懸隔也。
汝既欲皈依佛法,為佛弟子,必須依教奉行,方可名實相副。
于家庭必須盡孝、盡悌,對朋友必須勸善規過,居心必以誠敬為主,作事必以慎重當先。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必須洗滌淨盡。
非謂行之于事,方為惡也。
凡屬主敬存誠,希聖希賢之念頭,即是善。
必須擴充令其由中達外,圓滿無餒。
世之大惡莫過于殺生食肉,若能自由即可斷葷,否則心生憐憫勿貪多食。
世間大善莫過于自己念佛求生西方,又種種方便勸父母兄弟,妻子眷屬,鄉黨鄰裡,親戚朋友及一切有緣者,同念佛求生西方。
汝宜量力而行,庶可不愧佛心之名矣。
尋常皈依必起法名,即以汝名為法名。
汝其顧名思義,勉力而為則可不負此一番誠心矣。
詳看《文鈔》,修持之法,悉可了知。
不必常常來信,緻令彼此煩心。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39頁 複佛心居士書) 【427】做善事對念佛有沒有妨礙? ●若能令伴助主,則無妨礙之可雲。
念佛人宜修一切善行,然須分出主伴正助。
倘主伴倒置,則其利甚少。
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⑴,何妨礙之可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55頁 答俞大錫居士問) 【428】如何處理持咒與念佛的關系?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
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此意不可不知。
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
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
夫持咒法門,雖亦不可思議,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
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随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禅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矣。
若知自是具縛凡夫,通身業力,匪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輪回,方知淨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37頁 複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但須主助分明,則助亦歸主。
若泛泛然無所分别,一目視之,則主亦非主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29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一) 第四章 念佛功課與儀軌、方法 【429】念佛一定要有章程嗎?念佛為什麼不可有急欲見佛之心? ●專一念佛,本無定章,可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即可。
然心中總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間斷。
行住坐卧,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憶佛号。
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如子憶母,無時或忘。
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
隻求心佛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
但求佛号外,無二念而已。
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汝姊欲專一念佛,本無定章。
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則五更起禮佛(多少拜,随己立)畢,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畢,即念《贊佛偈》,繞念若幹聲,然後靜坐半點鐘,再出聲念若幹聲,即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各三稱,(若欲禮拜,先拜佛若幹拜,九稱菩薩,即作九拜。
)念《發願文》,三皈依,此為早時功課。
吃早飯畢,靜坐一刻,再念佛時,即禮佛三拜,或多拜畢,即念《贊佛偈》,念畢,繞坐皆照前。
唯念佛畢,不念發願長文,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⑴即已,禮拜而退。
早或二時。
午飯後二時。
晚課與早課同。
夜間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飯後章程。
念畢發願,當念蓮池新訂發願文,畢,念三皈依。
此雖有起有落,然心中總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間斷。
行住坐卧,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憶佛号。
于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
如子憶母,無時或忘。
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
隻求心佛相應。
(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
)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
但求佛号外,無二念而已。
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亦不可太勞,勞過,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
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彌陀經》,《往生咒》,但早起發願,念長發願文,晚亦如之,餘皆念四句即已。
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彌陀經》,《往生咒》,以後但接續念佛不斷,至晚念《發願文》,三皈依。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39頁 複朱仲華居士書二) 【430】印光大師每日的功課是怎樣的? ●光則早晚必按朝暮課誦直念。
先則日禮數百拜,近數年來事多,隻二時功課。
冬則日過百拜,夏則隻數十拜。
亦隻拜釋迦,彌陀,淨土三經,及諸大乘經,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
功課各随己意,亦無定章。
光則早晚必按朝暮課誦直念。
凡起腔唱者,亦作直念,但稍緩點,光絕未學唱念。
然在叢林中,隻可小聲,不得聲聞于外,以緻驚動别人。
先則日禮數百拜,近數年來事多,隻二時功課。
冬則日過百拜,夏則隻數十拜。
亦隻拜釋迦,彌陀,淨土三經,及諸大乘經,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
(彌陀之拜,多少不定,按精神天時增減,餘各三拜。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三第114頁 複許止淨居士書) 【431】為什麼念佛一定要有定課? ●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
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
印祖皈依弟子趙茂林至蘇州報國寺叩關求見大師。
大師詢問皈依一兩年中“信願堅定如何”,“念佛功課定否”。
并随即開示說:“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
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
”(《印光法師年譜》278頁—天地出版社) 【432】極閑、極忙和半閑半忙三種功課怎麼安排?默念功德一樣嗎?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隻可默念,不宜出聲。
默念功德一樣。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
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号,不離心口。
若盥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
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隻可默念,不宜出聲。
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
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
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
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緻傷氣,不可不知。
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于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
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随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
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念至将畢,歸位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各三稱。
然後念《淨土文》,發願回向往生。
念《淨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
《淨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
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
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禮若幹拜佛外,九稱菩薩,即作九禮。
禮畢即發願回向。
或在功課念畢禮拜。
随己之便,皆無不可。
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
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
當于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
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
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
念畢禮佛三拜而退。
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忏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
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衆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
然須随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
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念數雖少,功德頗深。
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與陳錫周居士書) 【433】既不用擺脫資生事業,又能死心塌地信願念佛,該如何安排? ●念佛一法,極易修持,并不用擺脫資生事業。
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課。
此外則一切時一切處,均可常念。
或聲或默,各取其便。
又須攝耳谛聽,久而久之,心自為一。
觀來書知宿有慧根。
然隻期做大通家,未能死心塌地,實行了生死之要事也。
信真願真,何以念佛不肯常念乎?念佛一法,極易修持,并不用擺脫資生事業。
朝暮随各人工夫,立一功課。
此外則一切時一切處,均可常念。
或聲或默,各取其便。
又須攝耳谛聽(此法妙極。
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
聽則心歸一處,名為淨念),久而久之,心自為一。
今隻以少時之念而欲無妄念,何可得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86頁 複杜蔭南書) 【434】在公門(軍隊)裡如何修行?公職人員如何念佛? ●公門人修行當須盡己職分,以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志。
再加以誦持經咒,信願念佛,則必蒙佛天護佑。
無事則軍威遠鎮,有事則承佛天力,克制敵軍,則是護國将軍,救世菩薩矣。
●完全不必在形迹上論。
心地裡,豈不能常憶念佛耶?如汝憶母,誰不許汝心中常憶母耶? 所言公門修行,不專指誦經持咒念佛而已。
必須盡己職分,除暴安良,并所統之士卒,一一皆以除暴安良保護人民為志,則地方受福,而主将士卒同于冥冥中消除業障,增長福壽矣。
若不以此事,以懇切至誠心誡勖⑴士卒,則兵所到處,地方受淫掠之慘,殆有不堪言者,況甚至又有毀燒屋廬,殺人示威者乎。
居士果能如此,以至誠心令士卒将地方人民作自己家人想,不使彼受無謂之逼抑苦惱,則其功德大矣。
能如是,再加以誦持經咒,念佛名号,則必蒙佛天護佑。
無事則軍威遠鎮,宵小潛伏,有事則承佛天力,克制敵軍,則是護國将軍,救世菩薩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84頁 複河南第五軍副司令部楊明齋書) 汝既在公辦事,形迹上,不必示現修持,心地裡,豈不能常憶念耶?如汝憶母,誰不許汝心中常憶母耶?汝作此等各妨礙說,完全是在形迹上論,非在心地上論也。
現今時局如此危岌,若再不肯心中默念佛,将來之事,究不知其如何解決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78頁 複王心禅居士書) 【435】平時修持功課應該怎樣确定?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禅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随自意立。
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
修持功課,随機而立,愈簡愈妙。
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門日誦》而念。
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
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
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
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