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淨土法門與教義教理

關燈
能助淨業而圓通見解,誠恐心力不及,則以彼為正、以此為稍帶,必至難以得力。

    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諒者,加以嚴厲之譏,謂禁拒人研究他宗。

    則光于冥冥中得福,而大衆以光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64頁 複李觐丹居士書七) 【86】印光大師禁人讀誦研究大乘經論嗎? ●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己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

    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舍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

    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

     念佛一事,固貴純一無間。

    所以一切時、一切處,均宜念。

    誦經則不能如念佛之常不間斷,又何必于污穢處誦也。

    持名若至其極,則不作觀,而淨境亦可具現。

    倘工夫不純,妄欲見聖境者,或有著魔之虞。

    所以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

    淨土法門,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己所樂,諸大乘經論,皆當讀誦。

    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覽,或恐舍此取彼,則欲了生死,難之難矣。

    有謂光禁人讀大乘經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說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0頁 複馬宗道居士書二) 有謂光禁锢人讀誦研究大乘經論者,不知凡來光處求教者,或身羁俗網,或年時已過。

    對此事務繁冗,來日無多之人,倘泛泛然令其遍讀研究,而不先将淨土法門之所以,令其徹底明了,其于種善根、明教理,則或有之。

    于即生了生脫死,或恐無有希望。

    以注重于讀誦研究,以期開悟而自證,不複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事也。

    不知凡夫具足惑業,欲仗自力,于現生中了生脫死,其難甚于登天。

    以故光不避譏诮,而摅誠⑴以告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90頁 文鈔摘要序) 第四章 淨土内涵與淨土特點 【87】念佛的原理是什麼?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如來普令衆生緣念于佛,使之随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信願持名。

    持至一心不亂,即可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

    末法衆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念佛法門,其來尚矣。

    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恒不變,雖常不變,而複念念随緣。

    不随佛界之緣,便随九界之緣,不随三乘之緣,便随六道之緣,不随人天之緣,便随三途之緣。

    由其緣之染淨不同,緻其報之苦樂迥異,雖于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

    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

    如來以是義故,普令衆生緣念于佛,故曰“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夫随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衆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衆生,是心是衆生矣。

    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

    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⑵之祝螟蛉⑶,久則化之。

    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

    末法衆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41頁 栖真常住長年念佛序) 【8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義是什麼? ●凡作觀持名,通名為作佛。

    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作佛者,謂觀想佛像,憶念佛德,及與佛号。

    是佛者,謂當觀想憶念之時,佛之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現于觀想憶念者之心中,如鏡照相,觌體⑴無二。

    然則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

    心之本體,如一張白紙。

    心之作用之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随心現。

    其本體雖同,其造詣迥異。

    故曰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⑵,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63頁千佛圖頌并序) 凡作觀持名,通名為作佛。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4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十) 作指心想,是指心是,觀想既是作,持誦禮拜豈不是作。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3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89】初學者為什麼隻能緣想一佛,不能緣境過寬? ●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成皆具足。

     且勿謂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之功德大。

    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⑴。

    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

    如帝網珠,千珠攝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

    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若久修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

    若初心末學,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

    而障深慧淺,或緻起諸魔事。

    故我佛世尊,及曆代諸祖,皆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者此也。

    待其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鹹皆具足。

    古人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

    身到含元殿⑵,不須問長安。

    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9頁 複高邵麟居士書二) 【90】為什麼說念佛一法取舍皆是? ●參禅一法,屬專究自心,則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屬兼仗佛力,則取舍皆是。

     言取舍者,此約究竟實義為難(難者、反诘問也)。

    不知究竟無取無舍,乃成佛已後事。

    若未成佛,其間斷惑證真,皆屬取舍邊事。

    既許斷惑證真之取舍,何不許舍東取西、離垢取淨之取舍。

    若參禅一法,則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則取舍皆是。

    以一屬專究自心,一屬兼仗佛力。

    彼不究法門之所以然,而妄以參禅之法破念佛,則是誤用其意。

    彼無取舍,原是醍醐⑶。

    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則便成毒藥矣。

    夏葛而冬裘⑷,渴飲而饑食。

    不可相非,亦不可固執。

    唯取其适宜,則有利無弊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84頁 複馬契西居士書二) 【91】如何理解念佛一法是阿伽陀藥? ●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

     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藥。

    梵語阿伽陀,華言普生,亦雲總治,以普生總治一切病故。

    念佛一法,能除八萬四千煩惱,亦複如是。

    所以念佛法門,包羅萬象。

    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諸法,無不還歸此法界。

    以其為諸法總持,故得無法不備,無機不收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683頁 淨業社開示法語) 【92】為什麼說信願念佛法門是藥王中之藥王?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乃藥王中之藥王也。

     大覺世尊,名大醫王。

    普治衆生身心等病。

    所用之藥,其數無量。

    戒定慧三,攝盡無遺。

    以故此三,名為藥王。

    若能服之,即凡成聖。

    然藥雖美妙,修合實難。

    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輪。

    戒定慧三法,當念悉得具足。

    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藥王中之藥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897頁 募建藥王篷序) 【93】為什麼說淨土法門于在家人更為要緊? ●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

    于在家人,更為要緊。

    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

    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

    老實頭颛蒙念佛⑴,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觌體全彰。

    待至臨終,定登上品。

    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

    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

    淨土之妙,妙在于此。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615頁 淨土篇序) 【94】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是一乘無上之大教?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

    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曆劫難逢。

    幸得聞熏,勉力修習。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當遜其奇特。

    十念一念,即登不退,曆劫修證者,當仰其高風。

    普被上中下根,統攝律教禅宗。

    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

    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

    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

    即此一生,證大菩提。

    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華嚴海衆,盡遵十大願王。

    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

    如斯大力用,諸佛共宣揚。

    若此極發揮,諸祖皆如是。

    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曆劫難逢。

    幸得聞熏,勉力修習。

    恐彼無知狂徒,謂為淺近,故此依教贊述,令其奉行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93頁 淨土問答并序) 【95】淨土法門有沒有口傳心授之秘? ●念佛一法,是按經典所說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絕無口傳心授的道理。

    若有口傳心授之秘,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

     ●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

    不緻力于此法,即是舍本逐末。

     所言預錫珍秘⑴,不知淨土法門,絕無所秘。

    若有口傳心授之秘,(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當為一切人說之。

    不緻力于此法,即是舍本逐末。

    )便是魔外,不是佛子矣。

    密宗,則有秘傳,然不若淨土之為直捷穩當也。

    汝勿以現身成佛等大話自期,則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若欲現身成佛,或恐佛未能成,往生亦不可得,則兩頭成空,為可慮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28頁複朱南圃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是按經典所說而修的,不是有秘密的,絕無口傳心授的道理,何可冒險而來。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216頁 複趙俊峰居士書) 【96】蓮宗諸祖為什麼多皆專主持名? ●末世衆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

    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

    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

     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為準。

    末世衆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

    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

    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244頁 複丁福保居士書七) 【97】什麼是專念自佛(實相念佛)? ●深窮實相,以期悟證,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誰,并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

    此于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

    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于五陰⑴,六入⑵,十二處⑶,十八界⑷,七大⑸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

    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誰,并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

    此于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 彌陀聖典序) 【98】專念他佛有哪三種念法? ●一觀想,二觀像,三持名。

    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

    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

    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

    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号。

    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9頁 彌陀聖典序) 【99】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攝機最普,得益最深? ●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故攝機最普,得益最深,尤其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頗不易修。

    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别無他力補助。

    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

    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

    倘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于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

    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号,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衆生,唯此是賴。

    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

    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⑴,心佛兩彰,而複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觌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

    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

    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

    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緻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0頁 彌陀聖典序) 以實相遍一切法。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

    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311頁 複吳希真居士書二) 【100】什麼是自他俱念,禅淨雙修? ●自他俱念即禅淨雙修。

    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緻力于持佛名号一門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謂禅淨雙修者。

    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禅淨雙修,實為有禅無淨。

    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倘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

    是知禅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緻力于持佛名号一門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61頁 彌陀聖典序) 【101】什麼叫帶業往生?念佛為什麼能帶業往生? ●衆生無力斷惑業,靠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門。

    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

    (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

    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将業帶到西方去。

    )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10頁 複吳思謙居士書) 彼世之不盡己分,以敦孝慈,妄欲冀附于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例。

    雖佛力法力不可思議,由自己心地不正,與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相反,斷難獲永離衆苦常受諸樂之果矣。

    修淨業者,尚鑒之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七第1332頁 馬母姚夫人往生事實發隐) 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

    由自己真信切願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帶業往生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51頁 複甯德晉居士書二) 【102】“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準确含義是什麼? ●以彌陀果德,熏染衆生業識妄心,久久心與佛合,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如是如是。

     令友所問,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者,以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

    念佛衆生,果能懇到⑴執持憶念,則以彌陀果德,熏染自己業識妄心。

    熏之久久,業盡情空。

    心與佛合,心與道合。

    全衆生心,成如來藏。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如是如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二第1980頁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問一則) 【103】念佛以哪兩重工夫融于一心? ●即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

    久而久之,則即衆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50頁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衆讀誦序) 【104】什麼是念佛三昧? ●三昧即三摩地。

    亦雲正定正受。

    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

     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雲正定,亦雲正受。

    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複外馳之謂。

    正受者,心所納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緣,一切境緣皆不可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11頁 複楊炜章居士書)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此雲正定正受。

    謂一心念佛,不為外境所動,不為雜念所侵,故名正定正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73頁 複拜竹居士書三) 【105】淨土諸古德所說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含義是什麼?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乃謂西方淨土,不出唯心。

    阿彌陀佛,不出自性。

    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圓彰。

     從前諸祖宏法,均按時機,導利後學。

    不得謂為偏執。

    須諒當時苦心。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語本無病。

    病在學人不解圓義,死執一邊,便同徐六擔闆⑴耳。

    宗家未得之人,隻執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謂淨土彌陀,皆非實有。

    此種人本不知宗,何況淨土。

    淨土諸古德所說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乃謂西方淨土,不出唯心,阿彌陀佛,不出自性。

    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圓彰。

    閣下病其偏執,不能普攝。

    謂學者根鈍,難以領會則可。

    謂古德此語有病,則不可。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97頁 複溫光熹居士書五) 【106】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與西方之淨土及佛是什麼關系? ●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

     有唯心淨土,方生西方淨土。

    若自心不淨,何能即得往生。

    縱逆惡罪人,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淨心,感生西方之淨土。

    世多以唯心則無土,便是魔外⑴知見。

    此種似是而非之邪見,居其大半,緻念佛之人,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自誤誤人之邪見也。

    由自性彌陀故,必須念西方彌陀,以求往生,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

    倘單執自性彌陀,而不念西方彌陀,縱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

    況說此話者,皆是一班擔闆漢脫空漢乎。

    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

    二而一,乃已成佛後之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22頁 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107】如何正确理解心清月現? ●心清月現,各現淺深不同。

    唯佛方為究竟清現。

     心清月現,何可死執以論。

    須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現,聲聞有聲聞之清現,菩薩有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

    若如法說,其餘一切皆非清現,唯佛方是清現。

    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

    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

    何苦如此。

    凡夫之清現,乃觀行之清現。

    聲聞斷見思,乃相似之清現。

    菩薩在内凡位,從初信至七信,亦與聲聞同。

    八九十信破塵沙,證法空,何可雲破法空乎。

    初住即破無明,證法身,此分證位之初位。

    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覺(等覺,乃分證位之後位。

    分證位,凡佛所證者,皆證之,但未圓滿究竟證耳。

    )四十一位,乃分證之清現。

    唯佛方為究竟清現。

    且即一位中,尚有無量無邊淺深之不同。

    譬如外國人到中國,一到中國界上,即可雲已到中國。

    而從茲尚有數千裡之途程,方可到中國京都。

    在汝意既雲到,即無所謂途程。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