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淨土法門的緣起

關燈
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蔑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

    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

    今為說其所以,由于死執三輩即九品也。

    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

    魏默深,更不必言矣。

    膽大心粗,不足為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58頁 複王子立居士書三) 【31】如何受持《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 ●果真至誠,于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麼修方可耳。

     而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無量壽、觀經、彌陀,雖文相不同,而義意則互融耳。

    佛為九法界衆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于最勝者觀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

    下品将堕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是觀經仍以持名為最要之行。

    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淨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

    由有此二經,則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

    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緊要而忽之。

    至于修時,果真至誠,于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麼修方可耳。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430頁 複濟善大師書) 【32】為何把《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列入《淨土五經》? ●《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

    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

    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

    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

    令諸閱者,知此一法,大暢佛懷,較彼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以故九界⑴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金陵《淨土四經》版,已經模糊,修淨業者,苦無最清爽之讀本。

    因為鑄版,以勢至念佛圓通章,附于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⑵。

    若論法門緣起,宜以《無量壽經》為首。

    今為便于讀誦,故以《阿彌陀經》為首。

    閱者諒之。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33頁 淨土五經重刊序) 【33】《無量壽經》有哪五譯?以哪一本為準則?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佛說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無量壽如來會》。

    皆以康僧铠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

     《無量壽經》有五譯。

    初譯于後漢月支支婁迦谶⑶,三卷,文繁,名《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次譯于吳月支支謙⑷,有二卷,名《佛說阿彌陀經》。

    以日誦之經,亦名《佛說阿彌陀經》,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

    又有趙宋王龍舒居士,會前二譯及第三譯,并第五趙宋譯,四部取要錄之,名《大阿彌陀經》。

    當時大興,後因蓮池大師指其有不依經文之失,從此便無人受持者。

    大藏内有此經,各流通處均不流通。

    有謂另有一種者,即此經也。

    第三譯,即《佛說無量壽經》二卷,現皆受持此經,即曹魏康(國名)僧铠⑸譯。

    第四,即《大寶積經》第十七《無量壽如來會》。

    此經王龍舒未見過,乃唐菩提流志⑹譯。

    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訛引之。

    第五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⑴譯。

    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譯經多為榮,故分兩卷,于絕不宜分處而分,今刻書本作一卷。

    就中《無量壽如來會》,文理俱好,而末後勸世之文未錄,故皆以康僧铠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956頁 複王子立居士書二) 【34】《無量壽經》的要義是什麼? ●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

     佛在摩竭提國,靈鹫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

    又複久經長劫,依願修行。

    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

    十方諸佛鹹贊歎,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鹹得往生,等蒙攝受。

    是為《無量壽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31頁 淨土五經重刊序) 乃于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

    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

    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

    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别,況餘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衆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21頁 無量壽經頌序) 大啟願輪⑵,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72頁 重刻佛說阿彌陀經序) 【35】《觀無量壽佛經》的要義是什麼? ●蓋由阿阇世王,乘大願輪,示為惡逆,囚父禁母,而為發起。

    其母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并為未來衆生,求往生法。

    世尊乃為說此觀想西方依報國土,種種莊嚴,正報佛及觀音勢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觀。

    于第十三觀,特為劣機衆生,開方便門,令觀丈六八尺之相。

    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号。

    由稱名故,即得往生。

    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

    觀不能作,稱即獲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

    末世行人,欲得現生決定往生者,可弗寶此持名一行哉? 《觀無量壽佛經》者,普令一切若凡若聖,同于現生,往生極樂,或頓或漸,證無生忍,以至圓成佛道之大法也。

    以聖則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證入,最為直捷,以故華藏海衆,同願往生也。

    凡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即已超凡入聖,證不退位。

    從茲漸修,必至圓滿菩提而後已。

    此經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衆惡業,及五逆十惡⑴,将堕地獄,由稱佛名,遂得往生也。

    如是力用,最為洪深。

    蓋由阿閣世王⑵,乘大願輪,示為惡逆,囚父禁母,而為發起。

    其母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并為未來衆生,求往生法。

    世尊乃為說此觀想西方依報國土,種種莊嚴,正報佛及觀音勢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觀。

    于第八像觀之首,發明宗要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

    ”須知法身入想,理實甚深。

    心作心是,事本平常。

    平常非常,甚深非深。

    能圓悟者,方名達人。

    于第十三觀,特為劣機衆生,開方便門,令觀丈六八尺之相。

    第十六觀,又令惡業重者,直稱名号。

    由稱名故,即得往生。

    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

    觀不能作,稱即獲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為第一。

    末世行人,欲得現生決定往生者,可弗寶此持名一行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993頁 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36】《阿彌陀經》的要義是什麼? ●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令行者執持名号以立行,信,願,行三,為淨土法門之綱宗。

     于舍衛國給孤獨園,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令行者執持名号以立行。

    信,願,行三,為淨土法門之綱宗。

    具此三法,或畢生執持,已得一心,或臨終方聞,止稱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是為《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言簡義豐,攝機尤普。

    以故禅、教、律諸宗,皆奉為日課焉。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786頁 靈岩山笃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 求其文簡義豐,詞約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圓成萬德,頓令因心,即契果覺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良由一聞依正莊嚴,上善俱會,則真信生而切願發,有若決江河而莫禦之勢焉。

    從茲拳拳服膺,執持萬德洪名,念茲在茲,以至一心不亂。

    能如是,則現生已預聖流,臨終随佛往生,開佛知見,同佛受用。

    是知持名一法,括囊萬行。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

    古德謂餘門學道,如蟻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于順水,良有以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772頁 重刻佛說阿彌陀經序) 寶塔巍巍聳太空,無邊法藏悉包融。

     極樂莊嚴全顯現,彌陀光壽總形容。

     六方諸佛常贊歎,九界衆生盡朝宗。

     歸根結頂高深處,隻在洪名一句中。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851頁 阿彌陀經塔贊) 【37】《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要義是什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注重在聽。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

    口,即舌根。

    聽,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别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淨念。

    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

    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

    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第522頁 複修淨師書) 【38】《普賢行願品》的要義是什麼? ●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

    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

    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

     及至末會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

    最初于德雲比丘處,聞念佛法門,即證初住,是為法身大士。

    自此遍參諸知識,各有所證。

    末至普賢菩薩處,蒙普賢開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

    普賢乃為說偈,稱贊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财,及與華藏海衆,同以十大願王功德,一緻進行。

    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并不一說彌陀誓願,淨土莊嚴,往生因果。

    以此諸大士鹹皆備知,無庸複說。

    又華嚴一經,初譯于晉,隻六十卷。

    次譯于唐則天朝,八十卷。

    二譯皆文來未盡,于普賢說偈贊佛後未結而終。

    (從前無紙,西域之經,皆寫于貝多樹葉。

    以寫之不易,或有節略。

    又葉用繩穿,或有散失。

    文未來盡,由此之故。

    若今經書釘作一本,則無此弊。

    )至德宗貞元十一年,南天竺烏荼國王,進呈《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之全文。

    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華嚴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

    第四十卷,為晉唐二譯所無者,乃普賢稱贊佛功德後,勸進往生西方之文。

    當時清涼國師亦預譯場,八十卷經,早已親制疏鈔流通矣。

    特為此一卷經,制别行疏。

    圭峰⑴造鈔,為之弘闡。

    又為此四十卷全經制疏。

    以屢經滄桑,緻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