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舍内青州

關燈
君恩似海,切盼殷殷;而自歎卑鄙猥陋,愧難承當耳。

     陛下既委臣以重任,把雄兵,居關要。

    供以國帑民财,弼以忠智賢能。

    所為者,破虜事而已。

    淩河一役,臣愧以涼德寡才,錯勘情勢,指調失力。

    持利刃而不能速斬賊首,懷強弓而不能旋洞敵膺。

    強兵不揉陣,長刀不振奮。

    以至戰勢遲延,内帑空耗,民血流溢,城郭毀炬。

    此皆臣之罪愆,非敢推之他人。

    上辜天恩,下負将士。

    朝中言傳,京裡口風,所謂攻而不克,逐而不破等語,皆有本據,并非謠空。

    臣前次兩番上書,陛下仁德,不降臣之罪,反以功賞論,臣已懷抱忐忑,蓋知終難逃天下直士明人洞鑒耳。

    今者再向陛下俯首叩請挂甲還林事,求以正軍法國紀,安朝事紛争,此其一。

     然臣雖智慮驽鈍,亦常慕古者先賢之遺風。

    束發學書,弱冠從軍。

    願效馬援裹屍,立銅柱,滅交趾;仿石闵複姓,洗邺城,族逆胡。

    虜寇侵我疆土,虜我黎庶,壞我祥甯,亂我國是。

    凡國朝臣民,雖黃口婦孺,耄耋八徵,但相提起,尤恨未能食其骨,寝其皮,況軍中熱血兒郎乎?三尺劍懸,國法如山。

    臣安敢行叛國通敵事,毀先祖英明于地下,遭萬夫指唾于當世?悠悠此心,天日可表。

    唯此一罪,雖寸磔臣身,族臣滿門,臣亦萬不敢承受。

    今者再向陛下俯首叩請挂甲還林事,以示臣心清白,全臣節譽,此其二。

     臣自先帝皇初元年入行伍,迄今靖甯二年,二十又七年矣。

    臣身為孝敬皇後之兄,國儲之舅,戚畹持兵,曆來為正直之士不齒,國之動蕩,亦多本于此。

    是以昔者長平侯衛氏神勇忠謹,尤見诟于太史公,而況臣才德全喪乎?今邊郡暫甯,陛下宜拔賢良,更守備,内外上下一心,方可使山河帶砺,國得永甯。

    臣亦發斑而白,齒折而落,年老體衰,素多寝病。

    久居塞外,望來鴻去雁,聽楊柳梅花,不可不嗟歎心動矣。

    唯願陛下再施雨露天恩,使臣不但得以生入玉門關,更可望至酒泉郡,終身服事于天子辇彀之下,則臣心無所抱憾矣。

    今者再向陛下俯首叩請挂甲還林事,使臣以得享天年,壽終神京,此其三。

     唯此三項,皆出于臣之肺腑本心,扪血叩報于皇帝陛下。

    願聖主體察恩允,臣萬死不得報陛下厚重天恩。

    臣顧思林再拜稽首。

    ” 顧思林這奏呈寫的也算言辭懇切,隻是叫陳謹扯着一副尖細嗓子,拐彎抹角讀了,不免有些陰陽怪調,不倫不類。

    站在下首的一個禦史不由掩袖偷笑,卻覺一道冰冷目光投将過來,舉首一看,卻是太子,登時驚出一身汗來,忙收斂神色,随着衆人點頭稱是。

     皇帝道:“諸位臣工都聽見了。

    自從上月始,從禦史台到省部裡就是一片風言亂語。

    顧尚書是朕之股肱,國之柱石。

    頂罡風,冒戟雨,舍身奮戰于疆場,爾等才得這清平世界,才能飽食無事,成天塗寫這些昏昧狂悖之言,污蔑忠臣,究竟是誰通敵賣國,便正是爾等!”愈往後說,情辭愈烈。

    定權立在下面,冷冷聽着,向顧思林望去,卻見他悄悄拭了一把眼角。

     皇帝發作,底下的衆臣一時皆愣住了。

    不過片刻,便有一個禦史出列,朗聲回答:“陛下這話,臣絕不敢認同。

    就算無通敵□,那淩河一役指揮失當,總是将軍自已說的,國朝預計此戰兩月,至多三月便可結束,從去冬伊始,陸陸續續竟打了十一個月還多。

    這八個月以來,多耗費的内帑,多傷亡的将士,李尚書,黃侍郎,二位總是清楚的吧?這等嚴重失職,陛下不罰已是天恩浩蕩了。

    臣下等不過說了兩句實話,怎就變成狂悖小人了?” 皇帝未及聽完,已是氣得面色發白,手指着那禦史怒道:“在這朝殿之上,竟敢如此咆哮,你眼裡還有沒有王法了?”那禦史道:“陛下說臣咆哮公堂,臣卻不服。

    這朝堂之上,本是衆臣有事說事,有理說理處,此處不說,臣等還能到何處去說?臣愚頓,有話講錯了,還請陛下明示。

    ”皇帝咬牙道:“你們哪裡愚頓,你們是聰明得太過了。

    來人,将他……”話未說完,已聽旁邊一個绯袍官員站了出來道:“陛下,祖宗家法,言者無罪。

    ”卻正是他方才說的戶部侍郎黃興。

    皇帝一愣,接着道:“将他給朕扠下去!”那禦史也不待金吾上來,朝皇帝深深一揖,便振袖而去。

     皇帝不發作方好,一旦發作,底下幾個本來不作聲的禦史,也都跳将了出來,一言一語,或說顧思林渎職該辦;或說将軍确已年老,身體又不好;或說将軍一片赤誠,陛下應當體諒才是。

    總之一語,請陛下恩準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