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悲風汨起
關燈
小
中
大
“你既能說得出這樣的話,心思想來還不算糊塗。
此事朕要徹查,儲副和将軍,皆是國本,如此風言,究竟是由何人所起,存心安在?你去跟顧思林說,朕既已答應過他,就讓他暫緩離京,等該查的清查了,該辦的嚴辦了,再教他松松爽爽回長州。
為将者,若是懷據着此等心事,怎可安守其位?”定權應道:“陛下聖明,臣代顧将軍叩謝陛下眷顧深恩。
”皇帝站起身來,想了想終是道:“太子也要自省,若素日謹言慎行,怎又會徒惹物議?”定權不敢擡頭,隻道:“臣德行有虧,謝陛下教誨。
” 待得皇帝去遠,王慎方過來攙扶定權,卻被一把推開。
定權半晌方擡頭道:“常侍先去吧,我在這裡再留片刻。
”王慎搖了搖頭道:“殿下,千萬不要再惹陛下生氣了。
”定權笑道:“陛下生氣,總是我這個做兒臣的不孝便是了。
阿公,聖人說不孝之子,天厭之,神棄之,人共誅之,可是真的?”王慎一時無話可答,定權指着禦案上累累文書,自語道:“可知是真的了。
”王慎見他笑得難看,心上也覺難過,隻得自己放手先去了。
定權伸手去撐地面,跪得久了,腳一酸麻便跌坐在了地下。
如是望去,殿外正是漫天血色落霞,殷殷地灼着眼睛,身下的地磚卻如一注秋水,不凝不凍,但寒涼入骨。
整個晏安宮中,燃燒着一片冰冷的火海,定權慢慢閉起了眼睛。
太子親去京郊傳旨,已是第二日的事情了。
按着先前的安排,此日卯時将軍便當離京,顧思林卻既不命拔營,也不令結隊,似單單等候着聖旨到來。
待定權宣旨後扶起顧思林,二人對面沉默良久,顧思林方笑道:“幸而臣這裡還不曾來得及完全整頓,此刻還可委屈殿下到臣的軍帳中一坐。
”定權略點了點頭,對身後内使道:“孤去飲杯茶,爾等在此處稍待片刻。
”一面随着顧思林進入了帳内。
顧思林見定權隻是呆坐不語,歎道:“這是臣帶累了殿下。
”定權搖首冷笑道:“此事與舅舅無幹,是我辜負了舅舅的一片深心。
隻是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要給舅舅寫那封信的。
”顧思林起身向前道:“我做臣子的本不該這麼跟主君說話。
但是做舅舅的,還是要說一句。
阿寶,一将功成,萬骨皆枯,何況是帝王事業,你若總這般下不定決心來,日後怎能夠成就大業?”見他隻是低頭不語,複又歎道:“先皇後當初若不是……”話說至一半,忽而想起那日見的那個許姓官員,便緘口不語。
定權狐疑擡首,問道:“母親怎麼了?”顧思林敷衍道:“沒有什麼,我隻是說你這性子便和你的母親太像了些。
”定權擰眉反問道:“顧将軍同孤說話,難道還要藏着一半麼?”顧思林見他轉臉便換上了一副官腔,心中也暗暗慨歎少年已經長成,卻究竟不是當年日日在甯王府門口等守據,隻等撲進自己懷裡的稚子了,遂歎了口氣道:“臣并沒有什麼可隐瞞殿下的。
” 定權見他必不肯說,也沒有辦法,隻道:“舅舅且回府去吧,陛下說要查,隻是不知想查到何時。
歸根究底,或許還是去年的那樁事情,惹陛下挂心了這麼許久。
舅舅說我膽大,我卻半點不悔,李相死不死,我都是一個死,殺他便能多活一日,我也會去做的。
”顧思林搖頭道:“你的幌子裝得太大了,誅他一人即可,非要連帶上一家子,七十多口人,驚天的大案,怎叫陛下不去牽挂。
”就此事諸多曲折内情,定權也并不想和顧思林做太多解釋,隻是咬牙冷笑道:“舅舅在外不知朝中事——既然他犯的是謀反大罪,本朝律例,明文載定,便是要族誅的。
我既是儲君,更當遵法守紀,這種亂臣賊子,舅舅,放在你軍中,能夠饒過嗎?”顧思林見他側面說話時的神情,俨然便同記憶中的胞妹無二,心下慨然,隻得答道:“是。
” 定權回過神來道:“我費盡了心機,終還是沒有能避過去。
此事無論如何,我俱會一力咬牙擔待,隻是舅舅千萬要慎之再慎,長州軍中,若已安排好了,我便無可擔心。
隻要舅舅仍在,我這個太子便是廢黜了,也能複立。
倘若舅舅保不住了,我便是砧上魚肉,除了任人脔割,再無他法了。
”顧思林低聲應道:“臣明白,請殿下放心。
”定權點了點頭,走近帳門朗聲說道:“如此便請将軍回府暫住吧,今上聖主,定會懲處一幹魑魅魍魉,還将軍清白。
” 顧思林眼見着他出了賬門,隻覺那绛衣背影既似孤單,又似帶着無限堅決。
略一恍惚,便是光陰退減,江河逆流。
自己那時仍是一個翩翩少年,立在家門中,望着同胞妹妹妹的背影,一步步走向甯王府迎親的銮輿。
此事朕要徹查,儲副和将軍,皆是國本,如此風言,究竟是由何人所起,存心安在?你去跟顧思林說,朕既已答應過他,就讓他暫緩離京,等該查的清查了,該辦的嚴辦了,再教他松松爽爽回長州。
為将者,若是懷據着此等心事,怎可安守其位?”定權應道:“陛下聖明,臣代顧将軍叩謝陛下眷顧深恩。
”皇帝站起身來,想了想終是道:“太子也要自省,若素日謹言慎行,怎又會徒惹物議?”定權不敢擡頭,隻道:“臣德行有虧,謝陛下教誨。
” 待得皇帝去遠,王慎方過來攙扶定權,卻被一把推開。
定權半晌方擡頭道:“常侍先去吧,我在這裡再留片刻。
”王慎搖了搖頭道:“殿下,千萬不要再惹陛下生氣了。
”定權笑道:“陛下生氣,總是我這個做兒臣的不孝便是了。
阿公,聖人說不孝之子,天厭之,神棄之,人共誅之,可是真的?”王慎一時無話可答,定權指着禦案上累累文書,自語道:“可知是真的了。
”王慎見他笑得難看,心上也覺難過,隻得自己放手先去了。
定權伸手去撐地面,跪得久了,腳一酸麻便跌坐在了地下。
如是望去,殿外正是漫天血色落霞,殷殷地灼着眼睛,身下的地磚卻如一注秋水,不凝不凍,但寒涼入骨。
整個晏安宮中,燃燒着一片冰冷的火海,定權慢慢閉起了眼睛。
太子親去京郊傳旨,已是第二日的事情了。
按着先前的安排,此日卯時将軍便當離京,顧思林卻既不命拔營,也不令結隊,似單單等候着聖旨到來。
待定權宣旨後扶起顧思林,二人對面沉默良久,顧思林方笑道:“幸而臣這裡還不曾來得及完全整頓,此刻還可委屈殿下到臣的軍帳中一坐。
”定權略點了點頭,對身後内使道:“孤去飲杯茶,爾等在此處稍待片刻。
”一面随着顧思林進入了帳内。
顧思林見定權隻是呆坐不語,歎道:“這是臣帶累了殿下。
”定權搖首冷笑道:“此事與舅舅無幹,是我辜負了舅舅的一片深心。
隻是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要給舅舅寫那封信的。
”顧思林起身向前道:“我做臣子的本不該這麼跟主君說話。
但是做舅舅的,還是要說一句。
阿寶,一将功成,萬骨皆枯,何況是帝王事業,你若總這般下不定決心來,日後怎能夠成就大業?”見他隻是低頭不語,複又歎道:“先皇後當初若不是……”話說至一半,忽而想起那日見的那個許姓官員,便緘口不語。
定權狐疑擡首,問道:“母親怎麼了?”顧思林敷衍道:“沒有什麼,我隻是說你這性子便和你的母親太像了些。
”定權擰眉反問道:“顧将軍同孤說話,難道還要藏着一半麼?”顧思林見他轉臉便換上了一副官腔,心中也暗暗慨歎少年已經長成,卻究竟不是當年日日在甯王府門口等守據,隻等撲進自己懷裡的稚子了,遂歎了口氣道:“臣并沒有什麼可隐瞞殿下的。
” 定權見他必不肯說,也沒有辦法,隻道:“舅舅且回府去吧,陛下說要查,隻是不知想查到何時。
歸根究底,或許還是去年的那樁事情,惹陛下挂心了這麼許久。
舅舅說我膽大,我卻半點不悔,李相死不死,我都是一個死,殺他便能多活一日,我也會去做的。
”顧思林搖頭道:“你的幌子裝得太大了,誅他一人即可,非要連帶上一家子,七十多口人,驚天的大案,怎叫陛下不去牽挂。
”就此事諸多曲折内情,定權也并不想和顧思林做太多解釋,隻是咬牙冷笑道:“舅舅在外不知朝中事——既然他犯的是謀反大罪,本朝律例,明文載定,便是要族誅的。
我既是儲君,更當遵法守紀,這種亂臣賊子,舅舅,放在你軍中,能夠饒過嗎?”顧思林見他側面說話時的神情,俨然便同記憶中的胞妹無二,心下慨然,隻得答道:“是。
” 定權回過神來道:“我費盡了心機,終還是沒有能避過去。
此事無論如何,我俱會一力咬牙擔待,隻是舅舅千萬要慎之再慎,長州軍中,若已安排好了,我便無可擔心。
隻要舅舅仍在,我這個太子便是廢黜了,也能複立。
倘若舅舅保不住了,我便是砧上魚肉,除了任人脔割,再無他法了。
”顧思林低聲應道:“臣明白,請殿下放心。
”定權點了點頭,走近帳門朗聲說道:“如此便請将軍回府暫住吧,今上聖主,定會懲處一幹魑魅魍魉,還将軍清白。
” 顧思林眼見着他出了賬門,隻覺那绛衣背影既似孤單,又似帶着無限堅決。
略一恍惚,便是光陰退減,江河逆流。
自己那時仍是一個翩翩少年,立在家門中,望着同胞妹妹妹的背影,一步步走向甯王府迎親的銮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