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铉鐵既融
關燈
小
中
大
雖說本朝律制,言官可風聞彈人,勿論據不據實,朝廷都無加罪之由。
但是此次風彈,竟同時涉及到了國儲和國舅,是以今上大怒,劾令大理寺嚴加勘查。
如是查來查去,半月已過,從最初被罷官的兩個禦史伊始,至後來紛綸彈劾的諸臣,盡皆說是風聞,且無人指使。
更有甚者,竟号稱隻是為了上交月課,所以這才随衆湊數而奏。
既然如此,引弦待發的羽箭,便漸漸松弛了下來。
皇帝既不向下明确表态,便又有三三兩兩的奏呈,稱既然查無實據,國本不可擅疑,邊事也不可無主,陛下宜善加撫慰,令将軍早日返長等事。
定權雖抱了滿腹狐疑,靜中觀察,此時卻也悄悄舒了口氣。
或疑皇帝不過是借此威懾而已,自己卻有些風聲鶴唳,太過多心。
其時八月即将月半,宮中上下伊例開始預備中秋佳節的飨宴諸事。
定權從宮内返回,換過了衣服,吩咐安排了一頂檐子,徑自乘到顧思林的府上。
顧思林正在家中閑坐,隻聽管事報道有人求見,方想回絕,卻見定權隻帶了三兩個尋常打扮的侍從,施施然進了門來,一時不知何事,連忙上前相迎。
定權笑道:“舅舅不用擔心,是陛下命我來的。
”顧思林聽得有旨,便要下拜,被定權一把扯住了,道:“是陛下口敕,我們進去了再說。
舅母沒了之後,一向可也有四五年沒有到舅舅的府上讨茶喝了。
”顧思林不免也笑了,将定權迎了進去。
定權見他行走時微有趔趄,忙問道:“舅舅這腿疾又犯了麼?”顧思林笑道:“近來起風變天,略感有些疼痛,卻并不如何礙事的。
”定權皺眉道:“我去叫太醫過來給舅舅瞧瞧。
”顧思林辭道:“這不算什麼大事,臣府中自有藥酒,都是素來好用的,殿下不必挂心。
” 一面說着,已到了廳中,又定讓定權上座。
定權笑辭道:“今日所來是為家事,還請舅舅上位。
”說罷徑自在客位坐了,顧思林無法,隻得自己另坐了相對客位。
定權見了笑道:“如此說話,還要隔着半天,舅舅上座便是,我還有話同舅舅說。
”顧思林這才答應了一聲,又換了座位,吩咐奉茶。
定權道:“陛下說後日戌時宮内設家宴,請舅舅務必參加。
”顧思林忙起身答應了一聲,定權托盞喝了口水,見他坐下,複又問道:“舅舅近來如何?可有聽見朝中動向?”顧思林答:“臣鎮日閉門閑居,足不出府。
朝中之事,承殿下告之,已知曉一二。
”定權問道:“那舅舅怎麼看?”顧思林歎道:“聖意難測,陛下的心思,臣是真猜不透了。
若說有事,大理寺查了這麼許久,竟沒有半點動靜出來;說無事,又何必平白多留了臣半個月?且既然說是風彈,并無實據,為何又不見陛下降旨處分?”定權道:“事态至此,雖不知伊始為何,卻也似可暫且放下。
後日一過,我便向陛下請旨,再排時日,讓舅舅早日離京。
此地多耽一日,便多惹一日的是非。
”顧思林低首道:“如此最好。
隻是臣心中還是有些忐忑,總覺得此事尚未完結,甚至還未開始。
”定權端着茶碗的右手微微一震,擡首問道:“舅舅何出此言?”顧思林撫了撫斑白鬓發,半晌方道:“我服事陛下已有二十多年,你爹爹的性子,我比你清楚。
我也沒有什麼憑據,隻是心裡這麼覺得罷了。
”見定權臉上顔色,勉強又笑了一聲道:“或許是臣老了,多心了,也怕事了。
殿下聽過便罷,不要放到心上去。
”定權舊疑未盡,心中又添上了一線陰霾,卻也不願再多說,隻道:“舅舅放心,不會再有事了。
” 出得門來,臨上轎前,定權回首望了望顧府兩葉緊閉的黑漆大門,因将軍久不居府,門上漆色脫落處,并未事修葺,青銅獸首也是鏽色斑駁,如此看去,竟有了幾分冷清破敗的樣子。
顧思林方當返京時,聽說這府前門廊之上,都擠滿了來拜谒之人,而今不過月餘,卻連半個鬼影都不見。
人情不過如此,世情不過如此,有朝一日,自己這棵大樹真的倒了,那些人也定會一言不發,各奔東西吧。
定權微微歎了口氣道:“是寡人之過也。
”那擡轎的内侍以為他有什麼吩咐,忙問道:“臣不曾聽得真切,殿下适才說什麼?”定權道:“我說這是我的過錯。
”說罷上了檐子,内侍摸不到頭腦,隻得隔簾又問了一句:“殿下,可是要回西府去麼?”定權想了想道:“我們繞一圈,從齊王府那條街上悄悄繞回去。
” 畢竟時近中秋,齊王府離鬧市又近,一路上行人便愈來愈多。
定權吩咐下轎在齊王府街前略作停頓,自己從簾角向外望了片刻,見也是門庭禁閉,冷冷一笑,道:“走吧。
”一行人方要起身,街角處幾名小兒正在擲土嬉戲,一面口唱歌謠,一時撞了過來,有一兩句不免就傳到了定權耳中:“钜鐵既融,鳳凰出。
金鈴懸頂,銅鏡鑄。
”定權得聞,登時如五雷貫頂,一時間手足俱涼,低首看時,隻見自己雙手不停顫抖,兀自半晌控掌不住。
行出去老遠,方吩咐道:“停轎,停下來。
”隻是連嗓音都禁不住沙了。
兩個内侍放下轎來,
但是此次風彈,竟同時涉及到了國儲和國舅,是以今上大怒,劾令大理寺嚴加勘查。
如是查來查去,半月已過,從最初被罷官的兩個禦史伊始,至後來紛綸彈劾的諸臣,盡皆說是風聞,且無人指使。
更有甚者,竟号稱隻是為了上交月課,所以這才随衆湊數而奏。
既然如此,引弦待發的羽箭,便漸漸松弛了下來。
皇帝既不向下明确表态,便又有三三兩兩的奏呈,稱既然查無實據,國本不可擅疑,邊事也不可無主,陛下宜善加撫慰,令将軍早日返長等事。
定權雖抱了滿腹狐疑,靜中觀察,此時卻也悄悄舒了口氣。
或疑皇帝不過是借此威懾而已,自己卻有些風聲鶴唳,太過多心。
其時八月即将月半,宮中上下伊例開始預備中秋佳節的飨宴諸事。
定權從宮内返回,換過了衣服,吩咐安排了一頂檐子,徑自乘到顧思林的府上。
顧思林正在家中閑坐,隻聽管事報道有人求見,方想回絕,卻見定權隻帶了三兩個尋常打扮的侍從,施施然進了門來,一時不知何事,連忙上前相迎。
定權笑道:“舅舅不用擔心,是陛下命我來的。
”顧思林聽得有旨,便要下拜,被定權一把扯住了,道:“是陛下口敕,我們進去了再說。
舅母沒了之後,一向可也有四五年沒有到舅舅的府上讨茶喝了。
”顧思林不免也笑了,将定權迎了進去。
定權見他行走時微有趔趄,忙問道:“舅舅這腿疾又犯了麼?”顧思林笑道:“近來起風變天,略感有些疼痛,卻并不如何礙事的。
”定權皺眉道:“我去叫太醫過來給舅舅瞧瞧。
”顧思林辭道:“這不算什麼大事,臣府中自有藥酒,都是素來好用的,殿下不必挂心。
” 一面說着,已到了廳中,又定讓定權上座。
定權笑辭道:“今日所來是為家事,還請舅舅上位。
”說罷徑自在客位坐了,顧思林無法,隻得自己另坐了相對客位。
定權見了笑道:“如此說話,還要隔着半天,舅舅上座便是,我還有話同舅舅說。
”顧思林這才答應了一聲,又換了座位,吩咐奉茶。
定權道:“陛下說後日戌時宮内設家宴,請舅舅務必參加。
”顧思林忙起身答應了一聲,定權托盞喝了口水,見他坐下,複又問道:“舅舅近來如何?可有聽見朝中動向?”顧思林答:“臣鎮日閉門閑居,足不出府。
朝中之事,承殿下告之,已知曉一二。
”定權問道:“那舅舅怎麼看?”顧思林歎道:“聖意難測,陛下的心思,臣是真猜不透了。
若說有事,大理寺查了這麼許久,竟沒有半點動靜出來;說無事,又何必平白多留了臣半個月?且既然說是風彈,并無實據,為何又不見陛下降旨處分?”定權道:“事态至此,雖不知伊始為何,卻也似可暫且放下。
後日一過,我便向陛下請旨,再排時日,讓舅舅早日離京。
此地多耽一日,便多惹一日的是非。
”顧思林低首道:“如此最好。
隻是臣心中還是有些忐忑,總覺得此事尚未完結,甚至還未開始。
”定權端着茶碗的右手微微一震,擡首問道:“舅舅何出此言?”顧思林撫了撫斑白鬓發,半晌方道:“我服事陛下已有二十多年,你爹爹的性子,我比你清楚。
我也沒有什麼憑據,隻是心裡這麼覺得罷了。
”見定權臉上顔色,勉強又笑了一聲道:“或許是臣老了,多心了,也怕事了。
殿下聽過便罷,不要放到心上去。
”定權舊疑未盡,心中又添上了一線陰霾,卻也不願再多說,隻道:“舅舅放心,不會再有事了。
” 出得門來,臨上轎前,定權回首望了望顧府兩葉緊閉的黑漆大門,因将軍久不居府,門上漆色脫落處,并未事修葺,青銅獸首也是鏽色斑駁,如此看去,竟有了幾分冷清破敗的樣子。
顧思林方當返京時,聽說這府前門廊之上,都擠滿了來拜谒之人,而今不過月餘,卻連半個鬼影都不見。
人情不過如此,世情不過如此,有朝一日,自己這棵大樹真的倒了,那些人也定會一言不發,各奔東西吧。
定權微微歎了口氣道:“是寡人之過也。
”那擡轎的内侍以為他有什麼吩咐,忙問道:“臣不曾聽得真切,殿下适才說什麼?”定權道:“我說這是我的過錯。
”說罷上了檐子,内侍摸不到頭腦,隻得隔簾又問了一句:“殿下,可是要回西府去麼?”定權想了想道:“我們繞一圈,從齊王府那條街上悄悄繞回去。
” 畢竟時近中秋,齊王府離鬧市又近,一路上行人便愈來愈多。
定權吩咐下轎在齊王府街前略作停頓,自己從簾角向外望了片刻,見也是門庭禁閉,冷冷一笑,道:“走吧。
”一行人方要起身,街角處幾名小兒正在擲土嬉戲,一面口唱歌謠,一時撞了過來,有一兩句不免就傳到了定權耳中:“钜鐵既融,鳳凰出。
金鈴懸頂,銅鏡鑄。
”定權得聞,登時如五雷貫頂,一時間手足俱涼,低首看時,隻見自己雙手不停顫抖,兀自半晌控掌不住。
行出去老遠,方吩咐道:“停轎,停下來。
”隻是連嗓音都禁不住沙了。
兩個内侍放下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