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悲風汨起

關燈
一有幸吃到陛下和齊王點的茶,方知道真正國手是何意。

    ”呆了片刻,方将适才對答略說了說,問道:“主簿怎麼看?”許昌平沉吟道:“殿下英明。

    ——陛下聖意,攘外必先安内。

    李氏去位,張大人為吏書,常理也罷,資曆也罷,才幹也罷,人望也罷,皆應由他拾階補替。

    遲遲懸而未決,便是天心早明的證據,這其實也是保全張尚書最好的法子。

    何相在位,固然是個甘草領袖,和事班頭。

    隻是——”定權見他猶豫,微微颔首道:“我聽着,主簿但講無妨。

    ”許昌平道:“自李氏一案,淩河一役,朝事如病,肌膚或似無恙,其實已經沉疴。

    一味方子裡,君臣佐使皆是虎狼藥,便必須甘草來調和。

    如今省部結構,非但如臣前言,無害于陛下亦無害于殿下,更是有益于陛下而有益于殿下。

    ” 定權笑道:“主簿于我,仍舊不肯十分用情。

    罷,你不敢說明,我來替你補全。

    陛下聖意,攘外必先安内。

    如今内憂已靖,要處置外患,我便是個眼前的由頭,現成的借口。

    陛下要不戰屈人,必将重提舊惡,重提舊惡,又必會牽連刑書乃至吏書。

    孤的那位前詹事,主簿的那位前上司,幹草也罷,濕草也罷,就能勉強紮成個擋箭垛子,隻怕作用也是有限,不過是聊勝于無罷了。

    但是有一線生機,我不能不試試看。

    有些話我也實在不好向吏書明言,隻盼他心中不要因此有了機械。

    主簿春日時才說過些近慮遠憂的話,卻不想這遠憂也便在眼前,懸頂之劍這麼快就要掉下來了。

    ” 許昌平沉吟搖頭道:“張尚書老成謀國,殿下一番苦心,他怎會不察,殿下憂慮這點其實不必。

    況且殿下的這層意思,臣亦并非不敢說,确是不曾這麼想。

    雖說要未雨綢缪,時局晦暗未明,倒亦不必憂心過度。

    殿下不要忘了,雖然承州都督李明安是陛下的親信,小顧将軍卻還在長州。

    他調控不了整支長軍,三分之一強總還是可以的。

    軍中之事,将軍行前想必早已安排妥當,陛下斷斷不會不顧慮。

    臣忖度天心,陛下此舉想要的,無非就是看看殿下的動作,諸臣的動作。

    殿下處理得當,或可平安化解無礙。

    ” 定權歎氣道:“我也知道,顧思林這次帶回來的绶賞将員,竟有大半不是他的親近之人。

    想必陛下心中亦清明如鏡,然而此舉于陛下又有何害——主簿想想,不賞功法過便罷,賞不功如罰無過,軍中舊部,會如何思想将軍。

    如此往後,兵将離德,孤的那個書生表哥在邊鎮怕也難得順心了。

    ——隻是盼望如主簿所言,若能以柔克剛,孤又何妨風行草偃。

    ” 見許昌平在一旁似無疑意,忽而一笑道:“孤和主簿說這話,固然是叫主簿心中有個主見。

    另有一層,有白頭如新,有傾蓋如故,孤不屑對主簿隐藏本心,也望能抛磚引玉,投桃得李。

    ”眼見許昌平肩頭似乎微微抖了一下,這才又笑道:“這風愈發大了,還是下去吧,到孤的書室飲茶去。

    ” 此後事态并不十分出乎定權的意料,雖而皇帝以無事生非,污蔑勳臣為由,嚴旨斥責了二臣,随後又罷免了二人的官職,但是事态似乎從此也失去了控制。

    在二人離朝的次日,彈劾顧思林的奏本便紛纭不斷地送入了中書省,言詞也愈發苛烈,更有人索性便說顧思林是有意遲延戰機,才使戰事久持不下,朝廷非但不應封賞,反應降罪,以正軍法;或說顧思林此舉是朝中有人授意,至于授意者為何人,卻又不言明。

    皇帝初時還有敕令,說是再有此類奏疏,則上下一律嚴懲。

    鬧到最後,也沒有辦法,隻得将太子又召進了宮去。

     見禮已畢,皇帝指着禦案上滿堆的奏呈道:“太子過來看看吧。

    ”定權上前去翻了四五件,見與自己得知的都大體相同,這才放下,叉手立到一旁。

    皇帝問道:“你覺得此事當如何處置?”定權恭謹答道:“臣不敢專擅,還乞陛下聖斷。

    ”皇帝上下打量了他一眼,厲聲喝道:“跪下!”定權微微一愣,連忙撩袍垂首跪倒,許久方聞皇帝言道:“朕初時以為隻是幾個肖小之徒,妒忌軍功,意圖沽取直名,才鬧出來這等事情。

    不想後來竟然連你也扯了進去,你且在這裡跟朕實話,究竟有沒有幹預過邊事?”定權搖頭答道:“絕無此事,還望陛下明察。

    ”皇帝望了他半晌,方道:“沒有便好,若是真有這樣的事情,朕便饒得了你,國法家法也饒你不得。

    ”定權隻是頓首道:“臣雖驽鈍,亦知兵者國之大事,豈可以兒戲左右之?況且君父在上,臣安敢僭越妄為,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喪心病狂之舉?便是顧将軍,臣也可相保,斷無所言之事,求陛下聖鑒。

    ” 皇帝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