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鬥茶 · 2
關燈
小
中
大
,輕聲慢語裡刀光劍影,且前赴後繼,像極了評書裡的武林争霸車輪戰。
昨日的輸赢暫且不論,單說今朝的來者好氣場。
來者是個姑娘,細細的腰長長的大棉布裙子,挎包也是棉布的,還沒轉身,不知道長得漂亮不漂亮。
纖弱的一個背影,殺氣卻隐隐,好奇怪,她并未轉身,怎麼卻能感覺到她的嘴角是翹着的,挂着一絲笑意的?她在笑什麼? 和所有來踢館的同行一樣,知己知彼方占先機,她不忙寒暄客氣。
偌大的茶架,琳琅滿目的茶,姑娘背着手,一餅一餅地細細端詳,看也不伸手摸,懂規矩。
六大古茶山她不流連,隻在擺着紫鵑、大雪山的茶架前微微前傾……紫鵑争議大,大雪山實屬難尋,她明顯是個行家。
再看看頭上的發髻,典型的茶人裝束,簪子是根常見的普洱茶針,豆兒腦袋上有根一模一樣的。
…… 但見這姑娘猛地一個轉身,目光犀利如電!她慢慢擡起胳膊,氣貫指尖,眼前一花,手中的茶針已脫手,飛矢流星一般迎面飛來。
說時遲那時快,豆兒腦後的茶針不知何時也飛了出來,針尖對針尖,乒的一聲脆響,刺啦啦火星一閃…… 以上是在扯淡。
茶人踢館不是華山論劍,怎麼可能動拳腳比暗器拼内力? 僅是鬥茶而已。
宋呼鬥茶,唐稱茗戰。
貢茶制度始于唐代,官員們争寵,故而搜羅名茶進獻時,比對争強。
及至北宋,世道一度河清海晏,世人騰出了心思,自然樂得營造精神享受,鬥茶漸成摩登的流行文化,士子文人趨之若鹜,連皇帝都親力親為參與其中。
鬥茶的場景入詩入畫,不二風雅。
千年以降,鬥茶是雅玩,也漸成賽事。
有比賽自然有輸赢,自然有得失心。
有些比賽未必是壞事。
近年普洱茶複興,雲南各山頭山寨鬥茶之風也複興。
春茶一下,現摘現炒,評委現場開湯品評,立判高下,這種鬥茶,主要考的是炒茶師的殺青技,說是比賽,其實是在鼓勵匠人精神的傳承,更是在勸進。
而有些比賽卻未必是好事,比如形形色色的茶藝技能大賽。
按理說,考量的理應是泡茶技藝,大多卻舍本逐末,比起了台風、服裝、茶席布展、pose漂不漂亮,乃至誰長得好。
至于泡出來的茶怎樣,反倒不重要了。
有意思,既然如此,何不改鬥珍珠奶茶蜂蜜柚子茶康師傅冰紅茶…… 上述皆是時下風行的鬥茶模式,傳統鬥茶規模沒那麼大。
傳統規矩講究三局兩勝,可幾人共鬥,也可捉對厮殺。
鬥的範圍基本不出香氣、口感、茶質、回甘、耐泡度這幾項。
每次鬥茶,需同樣的環境、水、茶具,同樣的茶類,同樣年份的茶,同樣的投茶量,同樣的沖泡時間,同樣的沖泡手法。
簡單來說,最最基本的規矩是你不能拿龍井來跟大紅袍鬥,不能拿金駿眉與日照青鬥,不能拿倚邦和老曼峨鬥,不能拿花茶和普洱茶鬥……至于對決的雙方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倒不是問題。
鬥茶不是賭博,赢了也沒什麼彩頭獎品,切磋後若占上風,也僅是證明了自己更強而已,面子事而已。
但往往許多散淡茶人事事散淡,偏偏在茶字上愛争争面子,人性複雜且不可論證,倒也有趣。
我最愛看人和成子鬥茶,他是個認輸小能手。
與成子鬥茶的人,幾乎都赢了,衆生百态躍然臉上,生動的浮世繪。
有的赢家心滿意足揚長而去,有的赢家赢了也不高興,其中有的欲言又止,有的緘默不語,有的終究沉不住氣,臨走時忍不住發問:何必故意讓着我? 都是行家,出手見高低,是輸是赢心知肚明。
成子的回答隻有一句:認識了就是朋友,有空常來喝茶…… 又說:有茶喝,是咱們的福報,喝就好好喝嘛,比啥比? 他享受的是喝茶的過程,不是輸赢。
很久沒見過成子和人鬥茶了。
他後來變本加厲,來者一叫闆,自己立馬笑呵呵地認,比都不比就認輸。
一般茶社的主泡台輕易不讓外人坐,他卻無所謂,不僅恭恭敬敬地讓出主位,而且還有耐心聽人吹牛。
有些人好為人師,總忍不住倚仗資曆給他點兒教誨,他倒也真能聽得進去。
如此心境,倒真是沒白給他那個僧人師父當徒弟。
豆兒也沒白給他當老闆娘。
我和成子盯着來者的背影默默無語的那會兒,豆兒取來一隻新的建盞,已經不動聲色地燙洗幹淨,她輕輕咳嗽一聲:小姐,一起喝杯茶吧。
昨日的輸赢暫且不論,單說今朝的來者好氣場。
來者是個姑娘,細細的腰長長的大棉布裙子,挎包也是棉布的,還沒轉身,不知道長得漂亮不漂亮。
纖弱的一個背影,殺氣卻隐隐,好奇怪,她并未轉身,怎麼卻能感覺到她的嘴角是翹着的,挂着一絲笑意的?她在笑什麼? 和所有來踢館的同行一樣,知己知彼方占先機,她不忙寒暄客氣。
偌大的茶架,琳琅滿目的茶,姑娘背着手,一餅一餅地細細端詳,看也不伸手摸,懂規矩。
六大古茶山她不流連,隻在擺着紫鵑、大雪山的茶架前微微前傾……紫鵑争議大,大雪山實屬難尋,她明顯是個行家。
再看看頭上的發髻,典型的茶人裝束,簪子是根常見的普洱茶針,豆兒腦袋上有根一模一樣的。
…… 但見這姑娘猛地一個轉身,目光犀利如電!她慢慢擡起胳膊,氣貫指尖,眼前一花,手中的茶針已脫手,飛矢流星一般迎面飛來。
說時遲那時快,豆兒腦後的茶針不知何時也飛了出來,針尖對針尖,乒的一聲脆響,刺啦啦火星一閃…… 以上是在扯淡。
茶人踢館不是華山論劍,怎麼可能動拳腳比暗器拼内力? 僅是鬥茶而已。
宋呼鬥茶,唐稱茗戰。
貢茶制度始于唐代,官員們争寵,故而搜羅名茶進獻時,比對争強。
及至北宋,世道一度河清海晏,世人騰出了心思,自然樂得營造精神享受,鬥茶漸成摩登的流行文化,士子文人趨之若鹜,連皇帝都親力親為參與其中。
鬥茶的場景入詩入畫,不二風雅。
千年以降,鬥茶是雅玩,也漸成賽事。
有比賽自然有輸赢,自然有得失心。
有些比賽未必是壞事。
近年普洱茶複興,雲南各山頭山寨鬥茶之風也複興。
春茶一下,現摘現炒,評委現場開湯品評,立判高下,這種鬥茶,主要考的是炒茶師的殺青技,說是比賽,其實是在鼓勵匠人精神的傳承,更是在勸進。
而有些比賽卻未必是好事,比如形形色色的茶藝技能大賽。
按理說,考量的理應是泡茶技藝,大多卻舍本逐末,比起了台風、服裝、茶席布展、pose漂不漂亮,乃至誰長得好。
至于泡出來的茶怎樣,反倒不重要了。
有意思,既然如此,何不改鬥珍珠奶茶蜂蜜柚子茶康師傅冰紅茶…… 上述皆是時下風行的鬥茶模式,傳統鬥茶規模沒那麼大。
傳統規矩講究三局兩勝,可幾人共鬥,也可捉對厮殺。
鬥的範圍基本不出香氣、口感、茶質、回甘、耐泡度這幾項。
每次鬥茶,需同樣的環境、水、茶具,同樣的茶類,同樣年份的茶,同樣的投茶量,同樣的沖泡時間,同樣的沖泡手法。
簡單來說,最最基本的規矩是你不能拿龍井來跟大紅袍鬥,不能拿金駿眉與日照青鬥,不能拿倚邦和老曼峨鬥,不能拿花茶和普洱茶鬥……至于對決的雙方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倒不是問題。
鬥茶不是賭博,赢了也沒什麼彩頭獎品,切磋後若占上風,也僅是證明了自己更強而已,面子事而已。
但往往許多散淡茶人事事散淡,偏偏在茶字上愛争争面子,人性複雜且不可論證,倒也有趣。
我最愛看人和成子鬥茶,他是個認輸小能手。
與成子鬥茶的人,幾乎都赢了,衆生百态躍然臉上,生動的浮世繪。
有的赢家心滿意足揚長而去,有的赢家赢了也不高興,其中有的欲言又止,有的緘默不語,有的終究沉不住氣,臨走時忍不住發問:何必故意讓着我? 都是行家,出手見高低,是輸是赢心知肚明。
成子的回答隻有一句:認識了就是朋友,有空常來喝茶…… 又說:有茶喝,是咱們的福報,喝就好好喝嘛,比啥比? 他享受的是喝茶的過程,不是輸赢。
很久沒見過成子和人鬥茶了。
他後來變本加厲,來者一叫闆,自己立馬笑呵呵地認,比都不比就認輸。
一般茶社的主泡台輕易不讓外人坐,他卻無所謂,不僅恭恭敬敬地讓出主位,而且還有耐心聽人吹牛。
有些人好為人師,總忍不住倚仗資曆給他點兒教誨,他倒也真能聽得進去。
如此心境,倒真是沒白給他那個僧人師父當徒弟。
豆兒也沒白給他當老闆娘。
我和成子盯着來者的背影默默無語的那會兒,豆兒取來一隻新的建盞,已經不動聲色地燙洗幹淨,她輕輕咳嗽一聲:小姐,一起喝杯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