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烈日餘晖
關燈
小
中
大
皇子修養極佳,為人謙遜,很少發火,待人從無疾言厲色。
第三,從學業上看,經曆了二十多年嚴格、系統、高質量的帝王教育,永琰的成績非常突出。
永琰對儒家天理人心之學,頗有心得。
他的修養是建立在學養的基礎之上,因此根基牢固。
另外,此子武功騎射成績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在兄弟當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從外表看,嘉慶皇帝是清朝曆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
嘉慶皇帝的外表,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缺點:他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
他皮膚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勻停,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
臉型介于方臉和圓臉之間,顯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
經過從小就開始的儀表訓練,他在出席大的場合時,總是舉止高貴,鎮定自如。
在帝位授受的那一刻,太上皇由衷地覺得,上天對自己一直是厚待的。
你看,如今接受帝位的這個孩子,今年年齡三十六歲。
這個年齡,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經驗。
生命由青春期的青澀,青年期的熱烈,轉為中年前期的穩健有力,正是主掌一個龐大帝國的最佳年齡。
配合乾隆的好心情,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舉行的這個典禮儀式盛大華美,氣氛祥和安甯,連天氣都是如此晴朗燦爛。
上午九點整,頭戴玄狐暖帽,身穿黃色龍袍衮服、外罩紫貂端罩的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寶座。
老皇帝那雙慈祥中透着威嚴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緩緩掃向殿前廣場,殿前廣場上,翎頂輝煌、朝服斑斓的上千名王公大臣在莊重的“中和韶樂”中,如潮水一般拜興起跪。
九時三十二分,随着坐在寶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顆寬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寶”微笑着遞到跪在他面前的嘉慶皇帝手中,一個空前的紀錄誕生了:中國曆史上最平穩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權力交接一直是中國專制政治制度中最易迸發的瘡口。
最高權力終身制的一個最顯著弊端即是權力更替的不确定性和穩定性。
在任期制下,權力交接有着規範的時間和程序,授與受者都有充分的準備時間。
然而在專制制度中,你無法準确預知老一代統治者何時去世,權力更替的時間因而不能确定。
在任期制下,權力授受雙方通常都是在健康狀态下,這保證了權力交接棒順暢自然。
然而,在世襲制下,權力交接必然出現在統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時,臨終者的手已經無力有效揮動手中的權柄,在交接棒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意外:或者是權力大棒被斜刺裡沖出來的冒險者奪走,或者老一代統治者被迫不及待擔心夜長夢多的繼承人提前推出跑道,或者是在老皇帝去世後,權杖落地,出現一段充滿危機的權力真空期。
所以,中國曆代以來權力交接之際,不是血雨腥風、誅族滅門,就是杯弓蛇影、疑雲重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曆代皇帝都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
最常見的是預立太子,然而熟悉中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太子不是容易做的。
從古至今,一帆風順的太子屈指可數,擔驚受怕,險象環生,幾上幾下,身陷囹圄,甚至身首異處的倒是比比皆是。
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就以大唐王朝的太子們為例吧: 第一個太子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之手。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與父親反目成仇,謀反被廢,幽禁緻死;唐高宗和武則天所立的前三個太子李忠、李賢、李弘,都被武則天殺掉。
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先是被廢為庶人,随即賜死;自憲宗以後,皇帝生前所立太子幾乎無一能即位,大抵老皇帝一死,太子就被宦官殺害…… 有清一代的權力交接,雖然不如唐代一樣血腥,也同樣問題多多。
史上最為失敗的立太子事件,無疑發生在乾隆的爺爺康熙時期。
為了解決接班問題,康熙早早立了太子,其間廢而複立,折騰了數十年時間,最終的權力交接還是鬧得腥風血雨,不明不白。
隻有乾隆皇帝,在這個問題上順風順水。
賴父親創立的秘密立儲制,他當初的即位相當順利;如今他要再上一層樓,在自己活着的時候,就解決繼承問題,把權力交接的震動降到最低,使大清王朝的穩定不受任何威脅。
可以說,在堯舜之後的中國統治者中,隻有乾隆一個人真正成功地實行了“禅讓”。
自從三代之後,“禅讓”就成了中國專制政治中一個美麗的夢想,成了統治者“成聖成神”的标志。
可惜,所有的效仿者都畫虎不成反類犬。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效仿堯舜,主動禅位與子之。
可是這次禅讓并沒有帶給燕國任何的好處。
三年後,“燕國大亂,百姓恫怨”,齊國幾乎滅燕。
在此之後出現的“禅讓”,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老皇帝被逼無奈被小皇帝奪了權的代名詞,比如唐玄宗與唐肅宗;就是權臣篡位的遮羞布,比如曹魏代漢。
唯一一次自願的禅位發生在宋高宗時期,不過那是因為宋高宗外惕強敵,内耽逸豫,不足挂齒。
這一時刻,不啻是中國專制政治史上最輝煌、最偉大的一個瞬間。
曆代王朝權力交接之際的血腥、緊張、能量自我沖突都被乾隆巧妙化解。
在中國曆史上,這确實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創舉,是專制時代權力平穩交接的一個完美典範。
曆史學家對乾隆的這一舉動一緻高度評價,其中以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言最有代表性: 惟我高宗純皇帝當大一統之運,臨禦六十年,親傳寶位。
猶時勤訓政,享年到八十有九;今上自受禅後,極尊養之。
誠無一日不親承色笑,視宋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數焉。
然則兩宮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備,真開辟以來所未見,豈不盛哉! 二“千古第一全人” 對于禅讓之舉,乾隆非常看重。
他把這一舉動,當作自己生命中最後一件大事,當成了六十年統治的完美壓軸。
乾隆認為,這一舉動,标志着他成了全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全人”。
如前所述,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熾、最自負的君主,他時時處處,要超越曆史,創造紀錄,把自己大大地寫在曆史上。
因此,越到晚年,他就越看重自己在曆史排行榜上的位置。
他樂此不疲地把自己和曆代帝王比較,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自己确實是偉大得無與倫比。
開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後來是比政治安定,比軍事成就。
在這些都比無可比之後,他開始和曆代帝王比年齡、比在位時間、比兒孫數目。
這項工作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作《古稀說》。
之所以對七十這個歲數如此重視,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年齡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另一方面,因為乾隆是大清開國以來六位君主中第一個活到了七十歲的人。
在他之前,努爾哈赤壽六十八,皇太極五十一,順治二十四,康熙六十九,雍正五十八。
太祖和聖祖都接近了古稀的門檻,隻有乾隆成功地跨過去了。
在功業上,他早已經成為第一,如今在年齡上,他又成了第一。
第三,從學業上看,經曆了二十多年嚴格、系統、高質量的帝王教育,永琰的成績非常突出。
永琰對儒家天理人心之學,頗有心得。
他的修養是建立在學養的基礎之上,因此根基牢固。
另外,此子武功騎射成績雖然比不上他的父親和曾祖父,在兄弟當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從外表看,嘉慶皇帝是清朝曆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
嘉慶皇帝的外表,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缺點:他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
他皮膚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勻停,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
臉型介于方臉和圓臉之間,顯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
經過從小就開始的儀表訓練,他在出席大的場合時,總是舉止高貴,鎮定自如。
在帝位授受的那一刻,太上皇由衷地覺得,上天對自己一直是厚待的。
你看,如今接受帝位的這個孩子,今年年齡三十六歲。
這個年齡,既精力充沛,又富于經驗。
生命由青春期的青澀,青年期的熱烈,轉為中年前期的穩健有力,正是主掌一個龐大帝國的最佳年齡。
配合乾隆的好心情,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舉行的這個典禮儀式盛大華美,氣氛祥和安甯,連天氣都是如此晴朗燦爛。
上午九點整,頭戴玄狐暖帽,身穿黃色龍袍衮服、外罩紫貂端罩的乾隆,坐上了太和殿寶座。
老皇帝那雙慈祥中透着威嚴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緩緩掃向殿前廣場,殿前廣場上,翎頂輝煌、朝服斑斓的上千名王公大臣在莊重的“中和韶樂”中,如潮水一般拜興起跪。
九時三十二分,随着坐在寶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顆寬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寶”微笑着遞到跪在他面前的嘉慶皇帝手中,一個空前的紀錄誕生了:中國曆史上最平穩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權力交接一直是中國專制政治制度中最易迸發的瘡口。
最高權力終身制的一個最顯著弊端即是權力更替的不确定性和穩定性。
在任期制下,權力交接有着規範的時間和程序,授與受者都有充分的準備時間。
然而在專制制度中,你無法準确預知老一代統治者何時去世,權力更替的時間因而不能确定。
在任期制下,權力授受雙方通常都是在健康狀态下,這保證了權力交接棒順暢自然。
然而,在世襲制下,權力交接必然出現在統治者病危或者死亡之時,臨終者的手已經無力有效揮動手中的權柄,在交接棒過程中十分容易出現意外:或者是權力大棒被斜刺裡沖出來的冒險者奪走,或者老一代統治者被迫不及待擔心夜長夢多的繼承人提前推出跑道,或者是在老皇帝去世後,權杖落地,出現一段充滿危機的權力真空期。
所以,中國曆代以來權力交接之際,不是血雨腥風、誅族滅門,就是杯弓蛇影、疑雲重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曆代皇帝都絞盡腦汁,想盡了一切辦法。
最常見的是預立太子,然而熟悉中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太子不是容易做的。
從古至今,一帆風順的太子屈指可數,擔驚受怕,險象環生,幾上幾下,身陷囹圄,甚至身首異處的倒是比比皆是。
這樣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就以大唐王朝的太子們為例吧: 第一個太子李建成死于弟弟李世民之手。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與父親反目成仇,謀反被廢,幽禁緻死;唐高宗和武則天所立的前三個太子李忠、李賢、李弘,都被武則天殺掉。
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先是被廢為庶人,随即賜死;自憲宗以後,皇帝生前所立太子幾乎無一能即位,大抵老皇帝一死,太子就被宦官殺害…… 有清一代的權力交接,雖然不如唐代一樣血腥,也同樣問題多多。
史上最為失敗的立太子事件,無疑發生在乾隆的爺爺康熙時期。
為了解決接班問題,康熙早早立了太子,其間廢而複立,折騰了數十年時間,最終的權力交接還是鬧得腥風血雨,不明不白。
隻有乾隆皇帝,在這個問題上順風順水。
賴父親創立的秘密立儲制,他當初的即位相當順利;如今他要再上一層樓,在自己活着的時候,就解決繼承問題,把權力交接的震動降到最低,使大清王朝的穩定不受任何威脅。
可以說,在堯舜之後的中國統治者中,隻有乾隆一個人真正成功地實行了“禅讓”。
自從三代之後,“禅讓”就成了中國專制政治中一個美麗的夢想,成了統治者“成聖成神”的标志。
可惜,所有的效仿者都畫虎不成反類犬。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效仿堯舜,主動禅位與子之。
可是這次禅讓并沒有帶給燕國任何的好處。
三年後,“燕國大亂,百姓恫怨”,齊國幾乎滅燕。
在此之後出現的“禅讓”,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老皇帝被逼無奈被小皇帝奪了權的代名詞,比如唐玄宗與唐肅宗;就是權臣篡位的遮羞布,比如曹魏代漢。
唯一一次自願的禅位發生在宋高宗時期,不過那是因為宋高宗外惕強敵,内耽逸豫,不足挂齒。
這一時刻,不啻是中國專制政治史上最輝煌、最偉大的一個瞬間。
曆代王朝權力交接之際的血腥、緊張、能量自我沖突都被乾隆巧妙化解。
在中國曆史上,這确實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創舉,是專制時代權力平穩交接的一個完美典範。
曆史學家對乾隆的這一舉動一緻高度評價,其中以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言最有代表性: 惟我高宗純皇帝當大一統之運,臨禦六十年,親傳寶位。
猶時勤訓政,享年到八十有九;今上自受禅後,極尊養之。
誠無一日不親承色笑,視宋孝宗之一月四朝,曾不足比數焉。
然則兩宮授受,慈孝兼隆,福德大備,真開辟以來所未見,豈不盛哉! 二“千古第一全人” 對于禅讓之舉,乾隆非常看重。
他把這一舉動,當作自己生命中最後一件大事,當成了六十年統治的完美壓軸。
乾隆認為,這一舉動,标志着他成了全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成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全人”。
如前所述,乾隆皇帝是史上雄心最熾、最自負的君主,他時時處處,要超越曆史,創造紀錄,把自己大大地寫在曆史上。
因此,越到晚年,他就越看重自己在曆史排行榜上的位置。
他樂此不疲地把自己和曆代帝王比較,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自己确實是偉大得無與倫比。
開始是比疆域,比人口,後來是比政治安定,比軍事成就。
在這些都比無可比之後,他開始和曆代帝王比年齡、比在位時間、比兒孫數目。
這項工作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快樂。
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作《古稀說》。
之所以對七十這個歲數如此重視,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年齡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重要分水嶺;另一方面,因為乾隆是大清開國以來六位君主中第一個活到了七十歲的人。
在他之前,努爾哈赤壽六十八,皇太極五十一,順治二十四,康熙六十九,雍正五十八。
太祖和聖祖都接近了古稀的門檻,隻有乾隆成功地跨過去了。
在功業上,他早已經成為第一,如今在年齡上,他又成了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