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烈日餘晖

關燈
親王的。

    皇帝并破例讓綿德即于皇長子所居别室治喪,不必遷移外所。

    終其一生,皇帝對皇長子一支都給予了特殊的關愛。

     雖然因為防範過甚痛失親子,皇帝此後并不在防範子孫方面有絲毫放松。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長孫綿德與禮部郎中秦雄褒私下“相見送禮”。

    按理說,皇孫與京城官員見個面,接受個小禮物,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然而在皇帝眼裡卻是無法原諒的。

    老皇帝嚴厲處分,革退了綿德的王爵,廢為庶人,罰他去守泰陵。

    并将秦雄褒發遣伊犁,連綿德的師傅也受到處分。

    同年七月,一個山西小吏向出繼出去的四阿哥投信,被淩遲處死,四阿哥也因背了個黑鍋,于幾個月後憂懼而死。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山西巡撫喀甯阿風聞六阿哥和皇次孫建儲有望,就向六阿哥永瑢及綿恩呈遞請安片子,并“送魚數尾”。

    綿恩等鑒于前事,懼不敢受,将其事奏報給皇帝。

    皇帝因此褒獎綿恩,喀甯阿受到傳谕申饬。

    正是由于皇帝的嚴厲果斷,使諸子諸孫十分注意約束自身的行動,終乾隆一朝未發生争儲之事。

     除掉死去的那些阿哥外,十二阿哥因為生母那拉皇後為皇帝所厭惡,根本沒資格列為皇儲人選。

    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分别過繼給履親王允祹和慎郡王允禧為孫,因而也被排除掉了立為皇儲的可能。

    皇帝真的要決定立儲大事,就隻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這狹小的範圍中做一抉擇。

     八阿哥永璇是皇帝身邊最年長者,他文才不錯,書法趙孟,妩媚可愛,也能畫平遠山水,但為人輕躁,做事颠倒。

    有一次皇帝分派諸皇子去西郊黑龍潭祈雨,八阿哥本當值班,卻遍尋不見。

    一問才知道他帶着親随侍從忙中偷閑到城裡玩去了。

    在嚴峻苛刻的皇帝看來,這無疑是不能容忍的重大過錯。

    加以他又有腳病,儀表欠佳,皇帝對他不抱期望,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封個儀郡王了事。

     十一子成王永瑆更具文藝天分。

    他的詩文精潔,尤工書法,早年學歐陽詢、趙孟書,出入王羲之、王獻之筆法,臨摹唐宋各家名帖,均造極詣,獨創所謂“拔镫法”,名重一時,論者以為清朝自王若霖以下,成王一人而已。

    同時代享有盛名的書法巨擘還有鐵保、翁方綱、劉墉,與成王并稱四大家。

    乾隆是個風雅天子,每每臨幸成王府第,觀賞他的書畫佳作。

    不過,對十一阿哥的寄情翰墨,皇帝也并非一味贊同。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的一天,皇帝見十五阿哥永琰手持扇上有題畫詩名,落款為“兄鏡泉”三字,一問才知“鏡泉”是年方十四五歲的十一阿哥别号,皇帝以為天家子弟不當如此效仿漢人陋習,所以下旨斥責,不許宗室貴族取号,因為過于文弱,難免丢掉滿洲的勇武,并說這些細節“所關國運人心,良非淺鮮”。

    皇帝對十一阿哥的不滿尚不止于此,這位阿哥柔而無斷,而且随着年齡的增長,怪脾氣越來越多,越來越吝啬。

    據說一次乘的馬死了,即命烹馬肉代膳,當天王府即不舉炊。

    傳出去,成了整個朝廷的笑話。

    這樣的人,顯然也無人君之相。

     至于十七阿哥永磷恐怕是兄弟幾個中最不成器的。

    這個老兒子從小就不喜歡讀書,性情也輕佻浮躁。

    年紀稍長,就常常溜出宮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狹路曲巷尋花問柳。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皇帝八旬萬壽慶典前大封諸子,六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都封了王爵,永磷隻封個貝勒,從此對皇位徹底死了心。

    他曾對親近的人說:“即使皇帝多如雨落,也不會有一個雨珠兒滴我身上。

    将來哪位哥哥當了皇帝,能把和砷府邸賜給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和砷敗後,他的同胞兄長嘉慶皇帝果然将為王公大臣垂涎的和府賜予永磷一半,從此,永磷燕居邸中,唯以聲色自娛而已。

     唯一還不讓皇帝失望的,隻有十五阿哥了。

     和其他三個皇子比起來,皇十五子永琰不是最聰明的一個,卻是缺點最少的一個。

     十五阿哥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立為太子時年僅十三歲。

    他的生母魏氏,是漢人出身,系内務府包衣,外祖父為内管領清泰,身份并不高貴。

     但這個孩子有其他幾個不及的優點,“以勤學聞名”。

    他自認為天賦平常,所以學起習來異常用功,三九寒冬,深更半夜,還經常手不釋卷。

    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于退食之時,遊情于聖賢之籍”。

    在他的詩集中每有這樣的詩句:“夜讀挑燈座右移,每因嗜學下重帏。

    ”“更深何物可澆書,不用香醅用苦茗。

    ” 另一個突出之點是他的孝順與“端淳”。

    在乾隆的嚴厲督責下長大的永琰,品格端方,為人勤勉,生活儉樸,待人寬厚。

    他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克制自己,不為任何聲色所誘惑,不做任何出格過分的事情。

    正史筆記,絕少關于他的負面記載。

     雖然有清一代,嚴禁皇子與大臣交接,然而通過皇子師傅這一渠道,朝野上下對這幾個皇子也并非毫不了解。

    據說,在四個皇子中,年僅十三歲的皇十五子是最懂事、最勤奮的一個。

    當時出使天朝的朝鮮使臣回國後,向他們的國王彙報見聞時多次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無令名,唯十五王饬躬讀書,剛明有戒,長于禁中,聲譽頗多”。

    (《朝鮮李朝實錄》) 歲月不待人,年過花甲的乾隆必須做出決定。

    他在傳位密诏中小心翼翼地寫下了永琰的名字,不過放下筆後,他一直不能驅走心中的忐忑。

    畢竟,十三歲這個年齡對于一個繼承人來說,是太小了,這棵看起來不錯的幼苗能否長成參天大樹,誰也不能确定。

    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歲的老皇帝到天壇祭天,跪在圜丘中心,默默向蒼天禱告:“我已經秘密立永琰為皇儲,然而此子年僅十三,性情未定。

    如果永琰有能力繼承國家洪業,則祀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

    如果他并非賢能之人,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使他不能繼承大統。

    我并非不愛自己的兒子,隻是為祖宗江山計,不得不如此。

    ”(《清高宗實錄》) 雖然感情豐富,然而在這個政治超人心中,兒女之情與帝王的責任感比起來,恰如鴻毛之于泰山。

     好在上天似乎對永琰也比較滿意,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到六十年(1795年),永琰一直身體健康,他的表現,也越來越得到乾隆的肯定。

    到了舉行傳位大典的這一刻,在乾隆心中,為這個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讓皇帝滿意的有四點: 第一,從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

    他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自制力強,富于恒心和毅力。

    他生活有常,舉止有度,學習勤奮,辦事認真,從不逾規矩一步。

    這是最讓乾隆欣賞的。

     第二,此人品質“端淳”,待人真摯,善于為他人着想。

    他富于同情心,十分重感情。

    他時時處處克己忍讓,生活儉樸,從不追求自己的個人享受。

    最為難得的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