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烈日餘晖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叱咤風雲的英明君主,晚年對農民起義無可奈何,獨自念咒,意欲制敵于死地,這種行為典型地反映出一個意志昏瞀的孤獨老翁的心理狀态,别人幾乎不能理解。
一權力平穩交接 老皇帝又一次在淩晨三點多就醒了。
貼身太監早就料到這一點,老皇帝輕微的鼾聲一停,他就從地上站起來,開始給乾隆一件件穿好衣服。
然後,老皇帝就垂衣靜坐在禦榻之上,耐心地等待三個小時後的陽光。
這已經是近年來的常态了。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年)之後,睡眠即開始減少,“年高少寐,每當醜寅之際,即垂衣待旦,是以為常”。
更何況今天的日子是多麼特殊。
就在三小時前的交子時分,大清帝國使用了六十年的乾隆年号永遠地成為了曆史。
今天已經是大清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
乾隆比平常更早醒了近一個小時,就是因為心中惦記着今天的“禅位大典”。
生性周密的他心中把所有的環節又盤算了一遍,再一次确認,萬無一失。
從乾隆中期開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全大清帝國關心的焦點。
處處争第一的乾隆在子女數量上沒有超過他的祖父。
康熙共有過三十二子二十女,而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個子女。
其中十七男十女。
其中五子五女早殇,因此長大成人的是十七人。
在十七個兒子當中,乾隆最喜歡的,無疑是孝賢皇後所生的兩個嫡子了。
在立志事事超越前人的乾隆看來,大清王朝建立以來的最大遺憾是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繼位的,所以即位之初他就暗下決心,“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但無奈兩個嫡子都早夭,連喪兩個嫡子後,二十多年間,皇帝沒有再提立儲的事。
皇帝不提,臣民卻不能不想。
對于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來說,“儲位空虛”是國家之大危險。
皇帝一旦有故,則天下必然動蕩。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東巡沈陽時,一個錦州生員金從善就攔路呈詞,要求皇帝盡快明立太子,并說:“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唐文基《乾隆傳》) 皇帝聞言大怒,看來天下人竟然已經普遍認為自己不立儲君,是因為“貪戀寶位”了。
最好面子的乾隆怎麼能容忍這樣的攻擊?于是在殺了金從善之後,皇帝向全國頒布“明發谕旨”,向天下公布了自己的計劃。
皇帝說,自己絕不是貪戀權位之人,早在剛剛登上皇位之際,他就已經向上天默誓,隻當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留給祖父康熙: 天下人也許會竊竊議論我貪戀寶位,不肯立儲。
豈不知我登基之初,就曾焚香禱告上天說: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清高宗實錄》) 皇帝還告訴天下,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他就已經秘密立儲。
不過此事他隻告訴了幾個軍機大臣,所以天下人才會産生這樣的誤會。
此谕一出,關于誰是繼承人的猜想在民間進行得更熱烈了。
對于市井小民來說,猜猜哪個阿哥将成為下任皇帝也是極好的談資。
其實,這個謎說難則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乾隆三十八年之時,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相繼亡故。
其中大阿哥的亡故,就與立儲有關。
想立嫡子不成,皇帝卻把氣撒在庶子身上。
皇帝對兒子和女兒的态度是不一樣的。
他在女兒面前是個和藹可親的慈父,高興時甚至可以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兒子面前卻一直闆着面孔。
他對阿哥們的态度,完全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
為了壓制他們的政治野心,防止曆代争儲故事重演,乾隆對皇子們管束極為嚴厲。
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前,除皇四子、皇六子因出繼為宗室親王之子而獲爵位外,其他皇子一律沒有爵位,不論年齡多大,結沒結婚,都隻能規規矩矩待在宮内成天讀書,不得與外界任意交往,猶如高級囚徒。
對于有了爵位的那兩位皇子,也嚴格限制其器用,不許使用親王服制,規定“一應服用,仍應照皇子之例”。
(《清高宗實錄》)皇子的限制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有時候,他對兒子的提防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孝賢皇後去世時,庶出的皇長子永璜二十一歲,皇三子永璋十七歲。
接連兩個嫡子去世,顯然使他們兩個繼承儲位的概率大增,因此雖然他們在皇後的喪禮中行禮如儀,中規中矩,皇帝卻怎麼看着都不順眼。
皇帝怎麼看他們,怎麼覺得他們的悲痛是裝出來的。
大行皇後的梓宮(梓木做的棺材)剛運到通州,皇帝就沒頭沒腦地下了一道嚴旨,指責大阿哥在喪禮中舉止茫無所措,于“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
皇後喪期剛滿百日,皇帝又當着滿洲王公大臣的面痛責大阿哥對嫡母之死“并無哀慕之愧”,三阿哥“于人子之道毫不能盡”。
皇帝的口氣非常嚴厲: 試看大阿哥年已二十一歲,此次于皇後大事,伊一切舉動尚堪入目乎?父母同幸山東,惟父一人回銮至京,稍具人子之心,當如何哀痛,乃大阿哥全不介意,隻如照常當差,并無哀慕之忱……今看三阿哥亦不滿意,年已十四歲,全無知識。
此次皇後之事,伊于人子之道,毫不能盡……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識大體,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說! 在專制時代,不孝是極大的罪過。
而皇帝意猶未盡,又殺氣騰騰地挑明說,大阿哥、三阿哥對母後之死幸災樂禍,有觊觎神器的野心。
因此,這二人絕不能成為太子人選:“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們誅殺。
但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大阿哥、三阿哥日後若心懷不滿,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讓他們兄弟相殺,不如朕在之日殺了吧!”怒氣沖沖的皇帝轉過臉來又告誡滿洲大臣,今後如有人奏請立皇太子,“朕必将他立行正法,斷不寬貸”!(《清史稿》) 其實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個皇子的表現并無太大不妥。
皇帝的這些激烈言辭不過是他在孝賢皇後之喪中的失常舉動之一,然而兩個兒子卻難以承受這樣猛烈的打擊。
因為這一番驚吓,大阿哥永璜竟患了重病,并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憂懼而死,上距嚴厲的廷訓不過一年零九個月。
聞聽大阿哥驚懼成疾,從皇後之喪中清醒過來的皇帝也十分後悔。
彌留之際,皇帝親臨皇子寝處視疾,素幔中的大阿哥淚汪汪地對親臨視疾的皇帝說:“兒不孝,不能送皇父了!” 皇帝痛悔不已。
為彌補心靈上的不安,皇帝追贈永璜為定安親王,使他成為諸子中第一個得封親王爵者,并且其名号由永璜長子綿德繼承。
綿德因此成為乾隆諸孫中第一個未降等襲封
一權力平穩交接 老皇帝又一次在淩晨三點多就醒了。
貼身太監早就料到這一點,老皇帝輕微的鼾聲一停,他就從地上站起來,開始給乾隆一件件穿好衣服。
然後,老皇帝就垂衣靜坐在禦榻之上,耐心地等待三個小時後的陽光。
這已經是近年來的常态了。
《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年)之後,睡眠即開始減少,“年高少寐,每當醜寅之際,即垂衣待旦,是以為常”。
更何況今天的日子是多麼特殊。
就在三小時前的交子時分,大清帝國使用了六十年的乾隆年号永遠地成為了曆史。
今天已經是大清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
乾隆比平常更早醒了近一個小時,就是因為心中惦記着今天的“禅位大典”。
生性周密的他心中把所有的環節又盤算了一遍,再一次确認,萬無一失。
從乾隆中期開始,接班人問題就成了全大清帝國關心的焦點。
處處争第一的乾隆在子女數量上沒有超過他的祖父。
康熙共有過三十二子二十女,而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個子女。
其中十七男十女。
其中五子五女早殇,因此長大成人的是十七人。
在十七個兒子當中,乾隆最喜歡的,無疑是孝賢皇後所生的兩個嫡子了。
在立志事事超越前人的乾隆看來,大清王朝建立以來的最大遺憾是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繼位的,所以即位之初他就暗下決心,“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
但無奈兩個嫡子都早夭,連喪兩個嫡子後,二十多年間,皇帝沒有再提立儲的事。
皇帝不提,臣民卻不能不想。
對于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讀書人來說,“儲位空虛”是國家之大危險。
皇帝一旦有故,則天下必然動蕩。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東巡沈陽時,一個錦州生員金從善就攔路呈詞,要求皇帝盡快明立太子,并說:“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耶?”(唐文基《乾隆傳》) 皇帝聞言大怒,看來天下人竟然已經普遍認為自己不立儲君,是因為“貪戀寶位”了。
最好面子的乾隆怎麼能容忍這樣的攻擊?于是在殺了金從善之後,皇帝向全國頒布“明發谕旨”,向天下公布了自己的計劃。
皇帝說,自己絕不是貪戀權位之人,早在剛剛登上皇位之際,他就已經向上天默誓,隻當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時間最長的紀錄留給祖父康熙: 天下人也許會竊竊議論我貪戀寶位,不肯立儲。
豈不知我登基之初,就曾焚香禱告上天說: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
(《清高宗實錄》) 皇帝還告訴天下,早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他就已經秘密立儲。
不過此事他隻告訴了幾個軍機大臣,所以天下人才會産生這樣的誤會。
此谕一出,關于誰是繼承人的猜想在民間進行得更熱烈了。
對于市井小民來說,猜猜哪個阿哥将成為下任皇帝也是極好的談資。
其實,這個謎說難則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乾隆三十八年之時,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相繼亡故。
其中大阿哥的亡故,就與立儲有關。
想立嫡子不成,皇帝卻把氣撒在庶子身上。
皇帝對兒子和女兒的态度是不一樣的。
他在女兒面前是個和藹可親的慈父,高興時甚至可以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兒子面前卻一直闆着面孔。
他對阿哥們的态度,完全是從政治角度出發的。
為了壓制他們的政治野心,防止曆代争儲故事重演,乾隆對皇子們管束極為嚴厲。
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前,除皇四子、皇六子因出繼為宗室親王之子而獲爵位外,其他皇子一律沒有爵位,不論年齡多大,結沒結婚,都隻能規規矩矩待在宮内成天讀書,不得與外界任意交往,猶如高級囚徒。
對于有了爵位的那兩位皇子,也嚴格限制其器用,不許使用親王服制,規定“一應服用,仍應照皇子之例”。
(《清高宗實錄》)皇子的限制之嚴,待遇之低,超過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有時候,他對兒子的提防到了神經過敏的程度。
孝賢皇後去世時,庶出的皇長子永璜二十一歲,皇三子永璋十七歲。
接連兩個嫡子去世,顯然使他們兩個繼承儲位的概率大增,因此雖然他們在皇後的喪禮中行禮如儀,中規中矩,皇帝卻怎麼看着都不順眼。
皇帝怎麼看他們,怎麼覺得他們的悲痛是裝出來的。
大行皇後的梓宮(梓木做的棺材)剛運到通州,皇帝就沒頭沒腦地下了一道嚴旨,指責大阿哥在喪禮中舉止茫無所措,于“孝道禮儀未克盡處甚多”。
皇後喪期剛滿百日,皇帝又當着滿洲王公大臣的面痛責大阿哥對嫡母之死“并無哀慕之愧”,三阿哥“于人子之道毫不能盡”。
皇帝的口氣非常嚴厲: 試看大阿哥年已二十一歲,此次于皇後大事,伊一切舉動尚堪入目乎?父母同幸山東,惟父一人回銮至京,稍具人子之心,當如何哀痛,乃大阿哥全不介意,隻如照常當差,并無哀慕之忱……今看三阿哥亦不滿意,年已十四歲,全無知識。
此次皇後之事,伊于人子之道,毫不能盡……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識大體,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說! 在專制時代,不孝是極大的罪過。
而皇帝意猶未盡,又殺氣騰騰地挑明說,大阿哥、三阿哥對母後之死幸災樂禍,有觊觎神器的野心。
因此,這二人絕不能成為太子人選:“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們誅殺。
但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大阿哥、三阿哥日後若心懷不滿,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讓他們兄弟相殺,不如朕在之日殺了吧!”怒氣沖沖的皇帝轉過臉來又告誡滿洲大臣,今後如有人奏請立皇太子,“朕必将他立行正法,斷不寬貸”!(《清史稿》) 其實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個皇子的表現并無太大不妥。
皇帝的這些激烈言辭不過是他在孝賢皇後之喪中的失常舉動之一,然而兩個兒子卻難以承受這樣猛烈的打擊。
因為這一番驚吓,大阿哥永璜竟患了重病,并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憂懼而死,上距嚴厲的廷訓不過一年零九個月。
聞聽大阿哥驚懼成疾,從皇後之喪中清醒過來的皇帝也十分後悔。
彌留之際,皇帝親臨皇子寝處視疾,素幔中的大阿哥淚汪汪地對親臨視疾的皇帝說:“兒不孝,不能送皇父了!” 皇帝痛悔不已。
為彌補心靈上的不安,皇帝追贈永璜為定安親王,使他成為諸子中第一個得封親王爵者,并且其名号由永璜長子綿德繼承。
綿德因此成為乾隆諸孫中第一個未降等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