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權臣的結局
關燈
小
中
大
側起來。
在家中猶豫了多日,他終于下定決心,豁出老臉,進宮面見皇帝,請求皇帝給一個明确的表示,以杜絕史贻直等人的奸謀。
在以前,這樣的舉動張廷玉絕對是做不出來的。
以“淡泊”“謙退”聞名的他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請求過任何恩榮。
做出這個決定,可見人到老年,智力結構确實會發生很大變化。
冒着深冬的嚴寒,張廷玉由兒子攙扶着,顫顫巍巍地再一次進入紫禁城,跪倒在皇帝面前,說明了自己的憂慮,“免冠嗚咽,請一辭以為券”。
聽完了張廷玉的哀哀請求,乾隆十分詫異,也十分不快。
他從沒想到這位老臣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自己從來沒有說過不準他配享,他提出這個要求,明擺着是信不過自己。
不過,送佛送到西,為與父親留下的這位三朝元老有始有終,創造君臣相得的一段佳話,他就破例再開一次恩,給他寫個保證書吧! 皇帝同意發布恩準張廷玉配享的诏書。
但回頭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他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給張廷玉: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恻動予悲, 先皇遺诏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
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 吾非堯舜誰臯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這首詩大有深意。
大意是說:你到我面前,跪地陳情,請我給你一個保證。
這一舉動,令我不免起了恻隐之悲心。
先皇的遺诏,我當然會遵守,原本沒有什麼疑問。
你離開京城,回到老家,也許會心有所思。
我特準你像劉伯溫那樣,既退休,又可配享。
你是否怕我會像唐太宗那樣,親手給魏征寫了碑文,又親手砸了它。
我并非堯舜之君,不知道誰可配得上臯夔之臣?将來曆史怎麼評價我們君臣,還是随它的便吧! 這首詩語氣相當不祥。
結尾那兩句分明是說,你的功績原非臯夔那樣盛大,父皇讓你配享,是對是錯,我也說不清楚。
這純粹是負氣之語。
得到了榮譽保證書的張廷玉興奮之下沒有因皇帝的這首詩太影響心情。
他心中所有的石頭都落了地,終于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皇帝破例施恩,按例第二天他應該親自進宮謝恩。
隻是近八旬之人,昨天為進宮,已經折騰了一天,在皇帝面前又應對良久,消耗幹淨了積攢了幾十天的精神。
回來後頭暈眼花,身上已經沒有一絲力氣。
因此第二天他沒能起來,因命其子張若澄代他到宮門謝恩。
沒想到這個小小的疏忽惹來了大禍。
張廷玉一生,對于君臣之禮,恪守極嚴。
四十多年日日伴随在皇帝身邊,從來沒有在禮數上犯過一次錯誤。
因此,乾隆原以為,張廷玉第二天一早一定會早早來面見謝恩。
誰料前來的隻是張的兒子。
本來已經對張廷玉不滿到了臨界點的乾隆皇帝勃然大怒。
張廷玉沒有親來,乾隆認為這一事實證明了他的設想:張廷玉對皇帝并沒有真情實感,或者說,沒有絲毫感情。
在其所有要求一一得遂之後,就視皇帝為陌路,連見皇帝一面都不願意了。
積累已久的怒火在這一瞬間被點燃。
當天下午,皇帝命軍機大臣寫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是怎麼回事! 當日在軍機處辦事的大臣是傅恒和汪由敦二人。
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與張廷玉關系極深。
他明白皇帝這次發火非同小可,連忙派小厮到張府,把這一消息傳遞過去,讓張廷玉有所準備。
張廷玉不知是老糊塗了還是吓糊塗了,他做出了一個小孩子才能做出來的舉動: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強支撐着,跑到了宮中,叩頭請罪。
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
因為此時皇帝命他明白回奏的谕旨還沒有發到張家。
此舉明白地告訴了皇帝,有人向他傳遞了皇帝發怒的消息。
軍機大臣向張廷玉洩露消息,此舉無疑是朋黨積習的一大暴露。
沒想到自己打擊朋黨十多年,居然還有人如此大膽,做出這樣明顯的黨護之舉。
皇帝的怒火升騰到了極點。
他當面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把張趕走之後,他仍不解氣,花了一天時間,親自繕寫了一篇上谕,公布天下。
上谕中說: 今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内廷,此必軍機處洩露消息之故。
不然,今日既可來,何以昨日不來? ……張廷玉立朝數十年,身居極品,受三朝厚恩,而當此桑榆晚景,輾轉圖維,惟知自便。
未得則求歸自逸,既得歸則求配享叨榮,及兩願俱遂,則又視若固有。
意謂朕言既出,自無反汗,已足滿其素願,而此後再無可觊之恩,亦無複加之罪,遂可恝然置君臣大義于不問耳。
朕前旨原謂配享大臣不當歸田終老,今朕憐其老而賜之歸,是乃特恩也。
既賜歸而又曲從伊請,許其配享,是特恩外之特恩也。
乃在朕則有請必從,而彼則恬不知感,則朕又何為屢加此格外之恩,且又何以示在朝之群臣也乎。
試問其願歸老乎?願承受配享恩典乎?令其明白回奏。
……今日張廷玉之早來,則其情形顯然,朕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師生而成門戶,在朝則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門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朕嘗謂大臣承受恩典,非可濫邀,若居心稍有不實,則得罪于天地鬼神,必緻敗露。
張廷玉一生蒙被異數,即使詐僞亦可謂始終能保。
乃至将去之時,加恩愈重,而其所行有出于情理之外,雖欲曲為包容,于理有所不可,豈非居心不實之明效大驗耶?天道之顯著如此,為人臣者,其可不知所儆惕乎?可不知所改悔乎? 這道上谕講了這樣幾層意思。
一、既批準退休,又配享太廟,這是非常隆重的恩典。
張廷玉理當親自前來謝恩,即使衰病不堪,也應該強撐病體而來。
張之不來,明顯是視此“莫大之恩”為他應得的,是先皇許下的,與當今皇上沒有關系。
當今皇上既然下了保證,那麼今後必有反汗之理,自己從當今皇上處所得到的好處也就到此為止,今後彼此漠不相關了。
二、張廷玉要求皇帝下保證書,明顯是信不過皇帝。
這是皇帝生氣的最主要原因:“夫張廷玉之罪,固在于不親至謝恩,尤在于面請配享。
” 三、張廷玉急于求歸,是對新皇帝沒有感情,“恝然置君臣大義于不問”。
張廷玉之請求退休,在沒有龍鐘之前。
可見他視自己的進退出處比朝政重要,對皇帝不夠忠誠。
在為官一世,“赀産足贍身家”的情況下,以“容默保位為得計”。
四、張廷玉頭一天不能親來謝恩,第二天卻早早跑來,“此必軍機處洩露消息之故”。
由此他想到汪由敦是張廷玉舉薦來代替自己任大學士之位的,汪因此加以回報,這是明顯的結黨營私行為。
他說,張臨走前在皇帝身邊安插親信,“留星替月”,實在陰險。
這道谕旨徹底撕破了乾隆對張廷玉“優容”的面紗,露出了隐藏多時的獠牙。
張廷玉被吓得六神無主,在回奏的折子中極盡自責地說:“臣福薄神迷,事皆錯謬,緻幹嚴譴,請交部嚴加議處。
” 按照皇帝所列四條大罪,不但張氏被罷官丢爵在所難免,身系牢獄加以窮追也未可知。
一旦興起大獄,則牽連張黨衆人,完全有可能掀起一場席卷天下的政治風潮。
不過皇帝不想在此時搞一個全國性運動。
接到張廷玉言辭卑切的回奏,怒氣有所發洩之後,他又發布上谕說,自己一直努力包容張廷玉,這次嚴旨斥責張廷玉,主要為打擊結黨之習,并不是真要打倒他個人:(張廷玉與軍機大臣通消息之事)如果嚴訊,一定水落石出。
但朕即位以來,一直包容張廷玉至此,何必因此興起大獄。
但是此事不可不辯明,為何?因這關系到植黨營私的大問題……朕是何如主而能容大臣們如此植黨樹私?此等伎倆竟然敢在我面前擺弄?張氏馬上就要退休,我再包容他一次也不難,但是我不把這件事講明白,他不但不知我保全他的深恩,還一定以為我中了他的計謀……如今張廷玉既然已經認錯,我念他畢竟是三朝老臣,不想加以大罪。
不過,既然撕破了臉皮,皇帝索性把十幾年來對張廷玉忍住沒說的話都說了出來,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張廷玉實不當配享太廟:“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勳,張廷玉有何功績勳猷而與之比肩乎?”……張廷玉所長不過是勤快謹慎,當了一個好秘書。
鄂爾泰尚有平定苗疆之功,張廷玉實在沒有什麼能拿出手的記錄。
把張廷玉弄得灰頭土臉、名譽喪盡之後,皇帝筆鋒一轉,又說,雖然張廷玉不配配享,但是他做皇帝,向來仁至義盡,隻許别人對不住自己,自己決不會對不住别人,所以并不剝奪張氏配享之資格,因為配享是先皇所賜。
但伯爵是自己所賜的,張廷玉對自己既然沒有感情,何必要給他,因此要削去張的伯爵,以示懲罰。
“朕不雲乎:張廷玉忍于負朕,朕不忍負張廷玉。
朕之許張廷玉予告,原系優老特恩,明綸甫降,朕不食言。
其大學士由皇考時簡用,至今二十餘載,朕亦不忍加之削奪。
配享,恭奉皇考遺诏,朕終不忍罷斥。
至于伯爵,則朕所特加,今彼既不知朕,而朕仍令帶歸田裡,且将來或又貪得無厭,以緻求予其子者皆所必有,朕亦何能曲從至是。
著削去伯爵,以大學士原銜休緻,身後仍準配享太廟。
” 這篇奇文,把對父親遺命和張氏的不屑表達盡緻,卻又理直氣壯,回旋往複,三複其說,盡逞辯才。
張廷玉一生的臉面,付之東流。
辛苦一生,希望的是平安收場,沒想到最終卻弄得這樣尴尬難堪。
志灰神喪,心驚膽戰之餘,他隻想趕快回鄉,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他便遵乾隆“明春回鄉”之旨,收拾打點京城的一切,應該送人的送人,應該變賣的變賣,準備早早登上返鄉之程。
不料越着急,事情越有意外。
乾隆十五年三月,就在張廷玉已經寫好了給皇帝的奏折馬上要起程之時,遇到了皇長子永璜去世。
張廷玉曾經做過永璜的師傅,有師生之誼,因此必須參加喪禮。
在一次又一次行禮如儀之後,好容易熬過了初祭,喪禮算是告了一個段落。
張廷玉于是向皇帝上奏,要馬上
在家中猶豫了多日,他終于下定決心,豁出老臉,進宮面見皇帝,請求皇帝給一個明确的表示,以杜絕史贻直等人的奸謀。
在以前,這樣的舉動張廷玉絕對是做不出來的。
以“淡泊”“謙退”聞名的他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請求過任何恩榮。
做出這個決定,可見人到老年,智力結構确實會發生很大變化。
冒着深冬的嚴寒,張廷玉由兒子攙扶着,顫顫巍巍地再一次進入紫禁城,跪倒在皇帝面前,說明了自己的憂慮,“免冠嗚咽,請一辭以為券”。
聽完了張廷玉的哀哀請求,乾隆十分詫異,也十分不快。
他從沒想到這位老臣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自己從來沒有說過不準他配享,他提出這個要求,明擺着是信不過自己。
不過,送佛送到西,為與父親留下的這位三朝元老有始有終,創造君臣相得的一段佳話,他就破例再開一次恩,給他寫個保證書吧! 皇帝同意發布恩準張廷玉配享的诏書。
但回頭越想,心裡越不是滋味,他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給張廷玉: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恻動予悲, 先皇遺诏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
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 吾非堯舜誰臯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這首詩大有深意。
大意是說:你到我面前,跪地陳情,請我給你一個保證。
這一舉動,令我不免起了恻隐之悲心。
先皇的遺诏,我當然會遵守,原本沒有什麼疑問。
你離開京城,回到老家,也許會心有所思。
我特準你像劉伯溫那樣,既退休,又可配享。
你是否怕我會像唐太宗那樣,親手給魏征寫了碑文,又親手砸了它。
我并非堯舜之君,不知道誰可配得上臯夔之臣?将來曆史怎麼評價我們君臣,還是随它的便吧! 這首詩語氣相當不祥。
結尾那兩句分明是說,你的功績原非臯夔那樣盛大,父皇讓你配享,是對是錯,我也說不清楚。
這純粹是負氣之語。
得到了榮譽保證書的張廷玉興奮之下沒有因皇帝的這首詩太影響心情。
他心中所有的石頭都落了地,終于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皇帝破例施恩,按例第二天他應該親自進宮謝恩。
隻是近八旬之人,昨天為進宮,已經折騰了一天,在皇帝面前又應對良久,消耗幹淨了積攢了幾十天的精神。
回來後頭暈眼花,身上已經沒有一絲力氣。
因此第二天他沒能起來,因命其子張若澄代他到宮門謝恩。
沒想到這個小小的疏忽惹來了大禍。
張廷玉一生,對于君臣之禮,恪守極嚴。
四十多年日日伴随在皇帝身邊,從來沒有在禮數上犯過一次錯誤。
因此,乾隆原以為,張廷玉第二天一早一定會早早來面見謝恩。
誰料前來的隻是張的兒子。
本來已經對張廷玉不滿到了臨界點的乾隆皇帝勃然大怒。
張廷玉沒有親來,乾隆認為這一事實證明了他的設想:張廷玉對皇帝并沒有真情實感,或者說,沒有絲毫感情。
在其所有要求一一得遂之後,就視皇帝為陌路,連見皇帝一面都不願意了。
積累已久的怒火在這一瞬間被點燃。
當天下午,皇帝命軍機大臣寫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是怎麼回事! 當日在軍機處辦事的大臣是傅恒和汪由敦二人。
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與張廷玉關系極深。
他明白皇帝這次發火非同小可,連忙派小厮到張府,把這一消息傳遞過去,讓張廷玉有所準備。
張廷玉不知是老糊塗了還是吓糊塗了,他做出了一個小孩子才能做出來的舉動: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強支撐着,跑到了宮中,叩頭請罪。
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
因為此時皇帝命他明白回奏的谕旨還沒有發到張家。
此舉明白地告訴了皇帝,有人向他傳遞了皇帝發怒的消息。
軍機大臣向張廷玉洩露消息,此舉無疑是朋黨積習的一大暴露。
沒想到自己打擊朋黨十多年,居然還有人如此大膽,做出這樣明顯的黨護之舉。
皇帝的怒火升騰到了極點。
他當面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把張趕走之後,他仍不解氣,花了一天時間,親自繕寫了一篇上谕,公布天下。
上谕中說: 今日黎明,張廷玉即來内廷,此必軍機處洩露消息之故。
不然,今日既可來,何以昨日不來? ……張廷玉立朝數十年,身居極品,受三朝厚恩,而當此桑榆晚景,輾轉圖維,惟知自便。
未得則求歸自逸,既得歸則求配享叨榮,及兩願俱遂,則又視若固有。
意謂朕言既出,自無反汗,已足滿其素願,而此後再無可觊之恩,亦無複加之罪,遂可恝然置君臣大義于不問耳。
朕前旨原謂配享大臣不當歸田終老,今朕憐其老而賜之歸,是乃特恩也。
既賜歸而又曲從伊請,許其配享,是特恩外之特恩也。
乃在朕則有請必從,而彼則恬不知感,則朕又何為屢加此格外之恩,且又何以示在朝之群臣也乎。
試問其願歸老乎?願承受配享恩典乎?令其明白回奏。
……今日張廷玉之早來,則其情形顯然,朕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師生而成門戶,在朝則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門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朕嘗謂大臣承受恩典,非可濫邀,若居心稍有不實,則得罪于天地鬼神,必緻敗露。
張廷玉一生蒙被異數,即使詐僞亦可謂始終能保。
乃至将去之時,加恩愈重,而其所行有出于情理之外,雖欲曲為包容,于理有所不可,豈非居心不實之明效大驗耶?天道之顯著如此,為人臣者,其可不知所儆惕乎?可不知所改悔乎? 這道上谕講了這樣幾層意思。
一、既批準退休,又配享太廟,這是非常隆重的恩典。
張廷玉理當親自前來謝恩,即使衰病不堪,也應該強撐病體而來。
張之不來,明顯是視此“莫大之恩”為他應得的,是先皇許下的,與當今皇上沒有關系。
當今皇上既然下了保證,那麼今後必有反汗之理,自己從當今皇上處所得到的好處也就到此為止,今後彼此漠不相關了。
二、張廷玉要求皇帝下保證書,明顯是信不過皇帝。
這是皇帝生氣的最主要原因:“夫張廷玉之罪,固在于不親至謝恩,尤在于面請配享。
” 三、張廷玉急于求歸,是對新皇帝沒有感情,“恝然置君臣大義于不問”。
張廷玉之請求退休,在沒有龍鐘之前。
可見他視自己的進退出處比朝政重要,對皇帝不夠忠誠。
在為官一世,“赀産足贍身家”的情況下,以“容默保位為得計”。
四、張廷玉頭一天不能親來謝恩,第二天卻早早跑來,“此必軍機處洩露消息之故”。
由此他想到汪由敦是張廷玉舉薦來代替自己任大學士之位的,汪因此加以回報,這是明顯的結黨營私行為。
他說,張臨走前在皇帝身邊安插親信,“留星替月”,實在陰險。
這道谕旨徹底撕破了乾隆對張廷玉“優容”的面紗,露出了隐藏多時的獠牙。
張廷玉被吓得六神無主,在回奏的折子中極盡自責地說:“臣福薄神迷,事皆錯謬,緻幹嚴譴,請交部嚴加議處。
” 按照皇帝所列四條大罪,不但張氏被罷官丢爵在所難免,身系牢獄加以窮追也未可知。
一旦興起大獄,則牽連張黨衆人,完全有可能掀起一場席卷天下的政治風潮。
不過皇帝不想在此時搞一個全國性運動。
接到張廷玉言辭卑切的回奏,怒氣有所發洩之後,他又發布上谕說,自己一直努力包容張廷玉,這次嚴旨斥責張廷玉,主要為打擊結黨之習,并不是真要打倒他個人:(張廷玉與軍機大臣通消息之事)如果嚴訊,一定水落石出。
但朕即位以來,一直包容張廷玉至此,何必因此興起大獄。
但是此事不可不辯明,為何?因這關系到植黨營私的大問題……朕是何如主而能容大臣們如此植黨樹私?此等伎倆竟然敢在我面前擺弄?張氏馬上就要退休,我再包容他一次也不難,但是我不把這件事講明白,他不但不知我保全他的深恩,還一定以為我中了他的計謀……如今張廷玉既然已經認錯,我念他畢竟是三朝老臣,不想加以大罪。
不過,既然撕破了臉皮,皇帝索性把十幾年來對張廷玉忍住沒說的話都說了出來,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張廷玉實不當配享太廟:“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勳,張廷玉有何功績勳猷而與之比肩乎?”……張廷玉所長不過是勤快謹慎,當了一個好秘書。
鄂爾泰尚有平定苗疆之功,張廷玉實在沒有什麼能拿出手的記錄。
把張廷玉弄得灰頭土臉、名譽喪盡之後,皇帝筆鋒一轉,又說,雖然張廷玉不配配享,但是他做皇帝,向來仁至義盡,隻許别人對不住自己,自己決不會對不住别人,所以并不剝奪張氏配享之資格,因為配享是先皇所賜。
但伯爵是自己所賜的,張廷玉對自己既然沒有感情,何必要給他,因此要削去張的伯爵,以示懲罰。
“朕不雲乎:張廷玉忍于負朕,朕不忍負張廷玉。
朕之許張廷玉予告,原系優老特恩,明綸甫降,朕不食言。
其大學士由皇考時簡用,至今二十餘載,朕亦不忍加之削奪。
配享,恭奉皇考遺诏,朕終不忍罷斥。
至于伯爵,則朕所特加,今彼既不知朕,而朕仍令帶歸田裡,且将來或又貪得無厭,以緻求予其子者皆所必有,朕亦何能曲從至是。
著削去伯爵,以大學士原銜休緻,身後仍準配享太廟。
” 這篇奇文,把對父親遺命和張氏的不屑表達盡緻,卻又理直氣壯,回旋往複,三複其說,盡逞辯才。
張廷玉一生的臉面,付之東流。
辛苦一生,希望的是平安收場,沒想到最終卻弄得這樣尴尬難堪。
志灰神喪,心驚膽戰之餘,他隻想趕快回鄉,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他便遵乾隆“明春回鄉”之旨,收拾打點京城的一切,應該送人的送人,應該變賣的變賣,準備早早登上返鄉之程。
不料越着急,事情越有意外。
乾隆十五年三月,就在張廷玉已經寫好了給皇帝的奏折馬上要起程之時,遇到了皇長子永璜去世。
張廷玉曾經做過永璜的師傅,有師生之誼,因此必須參加喪禮。
在一次又一次行禮如儀之後,好容易熬過了初祭,喪禮算是告了一個段落。
張廷玉于是向皇帝上奏,要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