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權臣的結局
關燈
小
中
大
同,總是私心。
”雍正朝和乾隆朝,都有大臣因為“好名”而被皇帝嚴厲打擊。
比如雍正朝的楊名時,是一個有操守的政治家,在一些問題比如打擊科甲朋黨上與皇帝意見不同。
他做了很多減輕農民負擔的好事,卻忘了推功給皇上,遂引起雍正帝的惡感。
雍正說他“性喜沽名釣譽”“欲以君父成己之名”,尋故将其抓入大牢。
(郭成康《政治沖突與文化隔閡:楊名時案透視》) 張廷玉在政治生涯中,全力避免犯以上錯誤。
他的政治信條是絕不要因為政治思路的差異而與君主産生沖突。
因此他不做政治家,而隻做大秘書。
不做思想者,隻做執行人。
張廷玉有一句名言,叫“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他一生為人,謹慎小心,緘默持重。
這一特點直接遺傳自父親張英。
《清史稿》稱“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
所居無赫赫名”。
專制政治是充滿風險的絞肉機,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
每天退朝回到家裡,張廷玉都要把一天的大事小情細細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說錯的話、做錯的事。
他從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讓家人子弟得知。
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為官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
雍正對他極為信任,人事決策多向他咨詢,他卻從來不會透漏任何一絲風聲。
他以皇帝之心為心,以皇帝之意為意,凡事默默去做,不事張揚。
許多人經他推薦而受重用,卻終生不知道自己被起用的背景。
在雍正這樣一隻“喜怒不定”的猛虎身邊,張廷玉恰如一個走鋼絲的演員,全神貫注,始終緊張,沒有一分鐘松懈過。
他襄贊雍正十三年,幾乎雍正朝的每一項重要決策他都參與過。
但是《清史稿》的列傳提及他的功績卻隻有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建議對守節十五年婦女加以表彰之類。
對此,他的學生汪由敦有這樣的解釋。
他說張廷玉主掌樞府二十四年,“凡軍國大政,他都承旨商度,經常與皇帝造膝密談,一商量就是很長時間。
至于他所籌劃者,我們卻舉不出一件事可以具體歸到他名下,他為國操勞一生,卻沒有留下什麼明顯的記載”。
他又說:“雍正以來數十年間,吏治肅清,人民安樂……張氏從容坐而論道,享極盛之世……那麼張氏的缜密周詳,略可想見也。
”(《張廷玉墓志銘》)那意思就是說,雍正以來的治績,多賴張廷玉的襄助。
皇帝的軍功章裡,沒有張廷玉的一半,也有張廷玉的一塊。
隻不過張氏自己不提而已,這正可見張氏的缜密周詳。
從康熙開始,三代皇帝都對他這點極為贊賞。
乾隆描寫他這一特點時說:“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
” 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間 雖然把臣術練得如此爐火純青,進入乾隆時代,張廷玉還是感到了一絲絲涼意。
他的第一感覺是,這個年輕皇帝太精明了,比他的父親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前所述,掌握了駕馭清帝國這艘航船的高難技巧的乾隆,開始越來越注意打擊朋黨。
而打擊朋黨的要訣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大臣之間的組織性和聯系性,千方百計地造成他們的孤立化、分散化、“原子化”,使每一位官僚,都以孤立無援的姿态面對強大的君權。
而所謂“擒賊先擒王”,打擊朋黨就必須從打擊朋黨的核心人物入手。
就如同要阻止珍珠的形成,就必須從貝殼中取出那粒沙子一樣。
隻有讓大臣們認識到他們所依靠攀附的人物靠不住,朋黨才能不攻自散。
乾隆五年開始,皇帝就不斷地打擊性格傲慢、行事張揚的鄂爾泰。
同時,皇帝一刻也沒有放松對張廷玉的觀察和挑剔。
幸虧張廷玉平時對于朋黨嫌疑懔如臨淵。
作為官場中人,人際往來誰也無法避免,特别是作為相國,他的家是京城人際交往的中心。
“薄暮還寓,則賓客門生,車駕雜沓,守候于外舍者如鲫矣。
”(《清稗類鈔》)但張廷玉絕不輕易幫人說話,也絕不輕易介入人事糾紛,而是聽從花開花落。
他的名言是:“予在仕途久,每見升遷罷斥,衆必驚相告曰:此中必有緣故。
餘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許多緣故。
”(《郎潛紀聞》)他從政原則是事不關己,則謹守本分絕不發言。
有人因此指責他說:“如張文和(張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
乃畫喏坐嘯,目擊狐鼠之橫行,而噤不一語。
”(《郎潛紀聞》)連乾隆皇帝都說他過于謙抑,說“張廷玉則善自謹而近于懦者”。
在與鄂爾泰的鬥争中,他始終處于下風,也始終不争不怒,打太極拳。
正因為如此謹慎,所以在鄂爾泰連連受到指責和處理時,他卻安然無恙。
然而,鄂爾泰死後,皇帝的注意力必然完全集中到他身上。
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他不想成為朋黨領袖,但是身處如此高位,想不被攀附是不可能的。
主動要投靠他的人如蠅之附,驅而不走。
同時,身處官僚政治的利益場中,他再擺出一副正大至公的神态,也無法完全掩飾自己手中巨大權力的偏向。
幾十年間,他私下辦的事,偷偷送出的好處也車載鬥量,雖然手腕高明,畢竟不是完全沒有形迹。
所以,雖然皇帝的大棒一直沒有落下,張廷玉心中卻無時不處于緊張之中。
他知道,統治者是從來不講什麼恩義的。
雖然自己給乾隆的父祖賣了幾十年的命,但如果政治需要,皇帝打擊起自己來并不會手軟。
張廷玉感覺,自己退出政治舞台的時間到了。
在乾隆即位之初,張廷玉确實是大清帝國不可或缺的政治元老。
他頭腦中裝着大清帝國官僚體系中每一個零件的說明書和使用記錄。
那個時候的乾隆一天也離不開他。
不過,乾隆七年(1742年)以後,皇帝對他的倚重卻越來越少了,不再事事向他咨詢。
皇帝已經不再那麼需要這樣一個活檔案。
雄心熾烈的皇帝急于進取,而張氏“穩重和平”“八面玲珑”的個性已經不太适合一個大刀闊斧、除舊布新的時代。
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去世,皇帝起用三十多歲的讷親為軍機大臣。
讷親是青年權貴,初獲任用,就位列于張廷玉之前,成為首席軍機大臣,這讓張廷玉心中有些不舒服。
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皇帝說“大學士張廷玉服官數十年。
今年逾古稀,每日晨興赴阙,未免過勞,朕心轸念。
嗣後可仿此意,不必向早入朝”。
這實際上是宣布,張廷玉不再參與核心機密,讷親将獨自面承聖旨。
很顯然,張廷玉在大清朝廷中的實際地位大大降低了。
皇帝的這個決定不是沒有理由。
自然規律是不能抗拒的,雖然一直以精力充沛著稱,但從乾隆三年(1738年)起,張廷玉已明顯感覺自己有些老了。
乾隆三年他在給乾隆請辭兼攝吏部的奏折中說:“今犬馬之齒六十有七,自覺精神思慮迥不如前,事多遺亡,食漸減少。
”不但眼睛花得看文件越來越吃力,寫字時手也開始打戰。
年齡的增長使他在政治鋼絲上走得越來越費力了。
乾隆十一年,他的長子内閣學士張若霭病故,這對他又是一個意外的打擊。
白發人送黑發人,他備覺傷悼,身體一下子大不如前。
各種老年性疾病,慢慢都找上身來。
這種身體狀況顯然已經不适于承擔帝國政治中樞的繁重工作了。
在這種情形下,皇帝對朋黨政治的大力打擊,就如同在張廷玉頭上懸起了一把沉重的達摩克利斯劍,随時有可能落下來,讓一輩子沒有犯過錯誤的他陷于大戾。
一是自己門下任何一個官員出了事,都有可能把自己牽扯進去;二是人一老,就容易糊塗,“錯誤耽延,在所不免”,讓皇帝抓到自己的辮子。
凡事過猶不及。
張廷玉的官已經做到了極緻了:身仕三朝,功名利祿達到極緻,張家一門也都安排得妥妥當當。
兩個弟弟張廷璐、張廷緣分别官至禮部侍郎和内閣學士,兩個兒子張若霭和張若澄也都入值南書房和軍機處,參與機要。
“一門之内,朝紳命服,輝映闾裡,天下榮之。
”為官如此,夫複何求? 臣術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平安降落。
沒有這一條,那麼其他方面再成功,也不過是一場春秋大夢而已。
因此,退休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地出現在張廷玉心中。
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進宮出席皇帝為近臣舉行的一次新年宴會,宴會後他得到與皇帝私下談話的機會。
乾隆十一年以後,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機不可失,他趁皇帝情緒不錯,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裡”。
張廷玉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皇帝會痛快地批準他的這個請求。
沒想到,皇帝拒絕了他。
乾隆從來沒有想到一貫勤勤懇懇的張廷玉會提出退休的要求。
雖然張廷玉已經不能承擔繁巨的工作,但畢竟他的政治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在朝中作為顧問,對大清政治不無裨益。
因此,皇帝回答說:“卿受兩朝厚恩,并且奉了皇考的遺命,将來要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就是說,你死後享受配享太廟,和皇帝一起吃冷豬肉的最高榮譽,生前怎麼能貪圖逸樂? 隻有功高蓋世、純無瑕疵的名臣,才能“配享”太廟。
一旦得到“配享”之榮,必然永載史冊。
因此,獲得這項殊榮的人就應該死而後已,為國家貢獻出全部力量。
素來缜密的張廷玉對皇帝的這個問題已有所準備。
他叩了一個頭,引經據典回答說,七十懸車,古今通義。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隻有及時退步,才能保此身榮。
況且宋明兩朝也有享受配享榮譽的大臣退休回家的,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這句話,讓皇帝一下子不高興了。
乾隆是中國曆史上對“臣節”要求最嚴的皇帝。
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乾隆希望自己成為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同時,他也認為每個大臣都應該以最高标準來要求自己。
乾隆皇帝與雍正皇帝的性格頗為不同,對張廷玉的觀感也大為不同。
雍正皇帝為人雖然陰鸷多謀,但是性格中卻有天真淋漓的一面,經常有沖動急躁之舉,與周密細緻、耐心極好的張廷玉性格互補,因此君臣相得之感極強。
雍正對張廷玉,不僅有才華上的利用,還有性格及人格上的欣賞,在他看來,張廷玉算得上是曆
”雍正朝和乾隆朝,都有大臣因為“好名”而被皇帝嚴厲打擊。
比如雍正朝的楊名時,是一個有操守的政治家,在一些問題比如打擊科甲朋黨上與皇帝意見不同。
他做了很多減輕農民負擔的好事,卻忘了推功給皇上,遂引起雍正帝的惡感。
雍正說他“性喜沽名釣譽”“欲以君父成己之名”,尋故将其抓入大牢。
(郭成康《政治沖突與文化隔閡:楊名時案透視》) 張廷玉在政治生涯中,全力避免犯以上錯誤。
他的政治信條是絕不要因為政治思路的差異而與君主産生沖突。
因此他不做政治家,而隻做大秘書。
不做思想者,隻做執行人。
張廷玉有一句名言,叫“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他一生為人,謹慎小心,緘默持重。
這一特點直接遺傳自父親張英。
《清史稿》稱“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
所居無赫赫名”。
專制政治是充滿風險的絞肉機,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
每天退朝回到家裡,張廷玉都要把一天的大事小情細細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說錯的話、做錯的事。
他從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讓家人子弟得知。
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為官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
雍正對他極為信任,人事決策多向他咨詢,他卻從來不會透漏任何一絲風聲。
他以皇帝之心為心,以皇帝之意為意,凡事默默去做,不事張揚。
許多人經他推薦而受重用,卻終生不知道自己被起用的背景。
在雍正這樣一隻“喜怒不定”的猛虎身邊,張廷玉恰如一個走鋼絲的演員,全神貫注,始終緊張,沒有一分鐘松懈過。
他襄贊雍正十三年,幾乎雍正朝的每一項重要決策他都參與過。
但是《清史稿》的列傳提及他的功績卻隻有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建議對守節十五年婦女加以表彰之類。
對此,他的學生汪由敦有這樣的解釋。
他說張廷玉主掌樞府二十四年,“凡軍國大政,他都承旨商度,經常與皇帝造膝密談,一商量就是很長時間。
至于他所籌劃者,我們卻舉不出一件事可以具體歸到他名下,他為國操勞一生,卻沒有留下什麼明顯的記載”。
他又說:“雍正以來數十年間,吏治肅清,人民安樂……張氏從容坐而論道,享極盛之世……那麼張氏的缜密周詳,略可想見也。
”(《張廷玉墓志銘》)那意思就是說,雍正以來的治績,多賴張廷玉的襄助。
皇帝的軍功章裡,沒有張廷玉的一半,也有張廷玉的一塊。
隻不過張氏自己不提而已,這正可見張氏的缜密周詳。
從康熙開始,三代皇帝都對他這點極為贊賞。
乾隆描寫他這一特點時說:“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
” 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間 雖然把臣術練得如此爐火純青,進入乾隆時代,張廷玉還是感到了一絲絲涼意。
他的第一感覺是,這個年輕皇帝太精明了,比他的父親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前所述,掌握了駕馭清帝國這艘航船的高難技巧的乾隆,開始越來越注意打擊朋黨。
而打擊朋黨的要訣是最大限度地防止大臣之間的組織性和聯系性,千方百計地造成他們的孤立化、分散化、“原子化”,使每一位官僚,都以孤立無援的姿态面對強大的君權。
而所謂“擒賊先擒王”,打擊朋黨就必須從打擊朋黨的核心人物入手。
就如同要阻止珍珠的形成,就必須從貝殼中取出那粒沙子一樣。
隻有讓大臣們認識到他們所依靠攀附的人物靠不住,朋黨才能不攻自散。
乾隆五年開始,皇帝就不斷地打擊性格傲慢、行事張揚的鄂爾泰。
同時,皇帝一刻也沒有放松對張廷玉的觀察和挑剔。
幸虧張廷玉平時對于朋黨嫌疑懔如臨淵。
作為官場中人,人際往來誰也無法避免,特别是作為相國,他的家是京城人際交往的中心。
“薄暮還寓,則賓客門生,車駕雜沓,守候于外舍者如鲫矣。
”(《清稗類鈔》)但張廷玉絕不輕易幫人說話,也絕不輕易介入人事糾紛,而是聽從花開花落。
他的名言是:“予在仕途久,每見升遷罷斥,衆必驚相告曰:此中必有緣故。
餘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許多緣故。
”(《郎潛紀聞》)他從政原則是事不關己,則謹守本分絕不發言。
有人因此指責他說:“如張文和(張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
乃畫喏坐嘯,目擊狐鼠之橫行,而噤不一語。
”(《郎潛紀聞》)連乾隆皇帝都說他過于謙抑,說“張廷玉則善自謹而近于懦者”。
在與鄂爾泰的鬥争中,他始終處于下風,也始終不争不怒,打太極拳。
正因為如此謹慎,所以在鄂爾泰連連受到指責和處理時,他卻安然無恙。
然而,鄂爾泰死後,皇帝的注意力必然完全集中到他身上。
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他不想成為朋黨領袖,但是身處如此高位,想不被攀附是不可能的。
主動要投靠他的人如蠅之附,驅而不走。
同時,身處官僚政治的利益場中,他再擺出一副正大至公的神态,也無法完全掩飾自己手中巨大權力的偏向。
幾十年間,他私下辦的事,偷偷送出的好處也車載鬥量,雖然手腕高明,畢竟不是完全沒有形迹。
所以,雖然皇帝的大棒一直沒有落下,張廷玉心中卻無時不處于緊張之中。
他知道,統治者是從來不講什麼恩義的。
雖然自己給乾隆的父祖賣了幾十年的命,但如果政治需要,皇帝打擊起自己來并不會手軟。
張廷玉感覺,自己退出政治舞台的時間到了。
在乾隆即位之初,張廷玉确實是大清帝國不可或缺的政治元老。
他頭腦中裝着大清帝國官僚體系中每一個零件的說明書和使用記錄。
那個時候的乾隆一天也離不開他。
不過,乾隆七年(1742年)以後,皇帝對他的倚重卻越來越少了,不再事事向他咨詢。
皇帝已經不再那麼需要這樣一個活檔案。
雄心熾烈的皇帝急于進取,而張氏“穩重和平”“八面玲珑”的個性已經不太适合一個大刀闊斧、除舊布新的時代。
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去世,皇帝起用三十多歲的讷親為軍機大臣。
讷親是青年權貴,初獲任用,就位列于張廷玉之前,成為首席軍機大臣,這讓張廷玉心中有些不舒服。
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皇帝說“大學士張廷玉服官數十年。
今年逾古稀,每日晨興赴阙,未免過勞,朕心轸念。
嗣後可仿此意,不必向早入朝”。
這實際上是宣布,張廷玉不再參與核心機密,讷親将獨自面承聖旨。
很顯然,張廷玉在大清朝廷中的實際地位大大降低了。
皇帝的這個決定不是沒有理由。
自然規律是不能抗拒的,雖然一直以精力充沛著稱,但從乾隆三年(1738年)起,張廷玉已明顯感覺自己有些老了。
乾隆三年他在給乾隆請辭兼攝吏部的奏折中說:“今犬馬之齒六十有七,自覺精神思慮迥不如前,事多遺亡,食漸減少。
”不但眼睛花得看文件越來越吃力,寫字時手也開始打戰。
年齡的增長使他在政治鋼絲上走得越來越費力了。
乾隆十一年,他的長子内閣學士張若霭病故,這對他又是一個意外的打擊。
白發人送黑發人,他備覺傷悼,身體一下子大不如前。
各種老年性疾病,慢慢都找上身來。
這種身體狀況顯然已經不适于承擔帝國政治中樞的繁重工作了。
在這種情形下,皇帝對朋黨政治的大力打擊,就如同在張廷玉頭上懸起了一把沉重的達摩克利斯劍,随時有可能落下來,讓一輩子沒有犯過錯誤的他陷于大戾。
一是自己門下任何一個官員出了事,都有可能把自己牽扯進去;二是人一老,就容易糊塗,“錯誤耽延,在所不免”,讓皇帝抓到自己的辮子。
凡事過猶不及。
張廷玉的官已經做到了極緻了:身仕三朝,功名利祿達到極緻,張家一門也都安排得妥妥當當。
兩個弟弟張廷璐、張廷緣分别官至禮部侍郎和内閣學士,兩個兒子張若霭和張若澄也都入值南書房和軍機處,參與機要。
“一門之内,朝紳命服,輝映闾裡,天下榮之。
”為官如此,夫複何求? 臣術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平安降落。
沒有這一條,那麼其他方面再成功,也不過是一場春秋大夢而已。
因此,退休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地出現在張廷玉心中。
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進宮出席皇帝為近臣舉行的一次新年宴會,宴會後他得到與皇帝私下談話的機會。
乾隆十一年以後,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機不可失,他趁皇帝情緒不錯,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裡”。
張廷玉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皇帝會痛快地批準他的這個請求。
沒想到,皇帝拒絕了他。
乾隆從來沒有想到一貫勤勤懇懇的張廷玉會提出退休的要求。
雖然張廷玉已經不能承擔繁巨的工作,但畢竟他的政治經驗還是十分豐富的,在朝中作為顧問,對大清政治不無裨益。
因此,皇帝回答說:“卿受兩朝厚恩,并且奉了皇考的遺命,将來要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就是說,你死後享受配享太廟,和皇帝一起吃冷豬肉的最高榮譽,生前怎麼能貪圖逸樂? 隻有功高蓋世、純無瑕疵的名臣,才能“配享”太廟。
一旦得到“配享”之榮,必然永載史冊。
因此,獲得這項殊榮的人就應該死而後已,為國家貢獻出全部力量。
素來缜密的張廷玉對皇帝的這個問題已有所準備。
他叩了一個頭,引經據典回答說,七十懸車,古今通義。
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隻有及時退步,才能保此身榮。
況且宋明兩朝也有享受配享榮譽的大臣退休回家的,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這句話,讓皇帝一下子不高興了。
乾隆是中國曆史上對“臣節”要求最嚴的皇帝。
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乾隆希望自己成為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同時,他也認為每個大臣都應該以最高标準來要求自己。
乾隆皇帝與雍正皇帝的性格頗為不同,對張廷玉的觀感也大為不同。
雍正皇帝為人雖然陰鸷多謀,但是性格中卻有天真淋漓的一面,經常有沖動急躁之舉,與周密細緻、耐心極好的張廷玉性格互補,因此君臣相得之感極強。
雍正對張廷玉,不僅有才華上的利用,還有性格及人格上的欣賞,在他看來,張廷玉算得上是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