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統治風格劇變——孝賢皇後之殇
關燈
小
中
大
乾隆的諸多世界第一中,有一個很有意思:他是世界上産量最多的詩人。
他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
乾隆壽命89歲,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來寫詩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
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一長恨歌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多産的詩人,乾隆作詩,确實“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時一天可以寫十幾首。
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遊覽昆明湖,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鐘一首。
他專門寫了一首詩記載這個小小紀錄的出現:“舟行十裡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
”(《禦制詩二集》)然而藝術作品的質與量往往成反比,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管裡一擰就出來的,隻能是自來水。
由于平均每天寫兩首詩,乾隆皇帝一生的大部分詩作不過是“分行的日記”,随手記心情、記風景、記事件而已。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乾隆率大臣們遊園,詩興大發,順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吟到這裡,突然卡殼了。
幸好劉羅鍋在側,繼上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才完成了一首禦制詩。
事雖誇張,卻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乾隆許多“禦制詩”的“創作”過程。
事實上,為了記日記方便,乾隆皇帝什麼時間都可以寫詩,什麼事都可以入詩,為了押韻對稱,任意增詞減字,創作出了不少中國詩歌史上最沒有詩味的“詩歌”。
比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一般人無法讀懂的“詩”: 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頭兩句,對曆史特别熟悉的讀者也許能猜出大概意思:在巡幸路上,内閣每隔一天送給皇帝一次閣報,通報國家大事小情。
今天的閣報上說,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
可是後兩句如果不看詩注,任您知識多麼淵博,也不可能讀懂:過幾小時,皇帝又接到了河北地方官的報告,說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
北京所報是十八日的事情,看來當時他們還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勢更加喜人啊! 當然,任何事情總歸會有例外,在寫作四萬多首平庸作品的過程中,乾隆皇帝也捎帶着寫出了一些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
不過,這些作品大多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悼亡”。
比如下面一首: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隻有叮咛思聖母,更教顧複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禦制詩二集》) 一個獨眠之夜,皇帝突然夢到了死去的妻子。
悄然而來,蓦然而去,隻是告訴皇帝,她在那個世界裡過得很平安,囑咐皇帝不要惦記。
除此之外,就是打聽婆婆和孩子的情況,叮咛他用心照料。
一覺醒來,皇帝已經淚透枕巾,隻聽到風吹帷幔的聲音,更襯托出子夜宮殿的寂寞悲涼。
皇帝不禁悲問:當初慧賢皇妃去世後也曾入我夢,不過好在夢中哭醒後,還有你在身邊溫柔地勸慰。
如今,再也沒有你這樣的人可以安慰我,我隻能一個人在漫漫長夜承擔痛苦…… 這首哀婉動人的詩,真切樸實,不輸于蘇轼的“十年生死兩茫茫”。
其中透露的情味,更像是愚夫愚婦相濡以沫的平淡至真,而不像擁有三千粉黛的皇帝所作。
這首詩證明,乾隆确系一深情之人。
這首詩,就是寫給他的結發妻子孝賢皇後的。
愛情是突如其來的。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心中未來的繼承人弘曆虛歲已滿17。
如果生活在今天,不過是高二的學生,然而在清代,這正是皇子結婚的最佳年齡。
為弘曆選妃,其實就是為大清挑選未來的皇後,雍正煞費苦心。
理所當然,新娘出身名門。
她比乾隆小一歲,姓富察氏,在漢語裡又被譯作“傅察”“富爾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有清一代,這個姓氏名臣輩出,為清王朝的建立和繁榮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富察氏的遠祖旺吉努追随努爾哈赤,在統一戰争中頗有戰績,曾祖哈什屯是順治皇帝的親近大臣,深得皇帝信任。
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朝主掌一朝财政,父輩兄弟四人皆身居高位:二伯父馬齊一度是康熙朝最有權勢的滿族大臣,大伯父馬斯喀也曾任平北大将軍,屢立戰功。
隻有官至察哈爾總管的父親李榮保在兄弟當中官位最低。
至于富察氏本人,郎世甯為她所繪的油畫大像存留至今。
從畫像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皮膚白皙,目光清澈,算不上妖豔奪目的國色天香,可稱得上平正端凝的中上之姿。
畫像上的她神态溫婉平和,毫無張揚驕矜之氣,顯示出良好的風度和修養。
她獨一無二,僅僅是因為她是第一個。
第一次永遠是最美好的,它不可複制。
即使富察氏隻是一個平凡的女子,然而由于她與乾隆攜手經曆了人生的那麼多新鮮,她也注定會成為乾隆心中的唯一,永遠無人可以取代。
就像小王子的那朵花确實是獨一無二的,雖然事實上她處于五千株和她一模一樣的花兒之中。
原因就是因為她是他的第一朵:“她比你們所有的花總合起來還要重要得多。
因為我給她澆水。
因為我把她罩在玻璃罩子裡面。
因為我用屏風把她保護起來。
因為我是為了她才殺死那些毛毛蟲的。
因為是我在谛聽她傾訴哀愁,或是自誇自贊,或是有時甚至一聲不吭。
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小王子》) 更何況,富察氏絕非一個平凡的女子。
她是草叢中的玫瑰,雞群中的鳳凰,她的出類拔萃一目了然。
正像八字所說,“占得妻星最賢最能”,乾隆确實是古往今來難得的幸運之人。
作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
在門第、外表和性格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為突出的就是性格。
富察氏是一位既聰明透頂,又天真爛漫;既精明過人,又大氣溫柔;既識大體,又重小節;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則;既含蓄婉約,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
在乾隆忙于事業時,她以自己的精明協調管理後宮,安排照顧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讓他不緻分心。
在他遇到困擾情緒煩躁之際,她如同一朵解語花,迅速讀懂他的内心,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握手,親手遞過來的一片小吃,不聲不響在他頸後的一個深吻,能給他極大的安慰,讓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郁。
當他心情極佳,精力無處發洩時,她又能陪他縱情玩嬉,陪他在圍場縱馬奔馳,甚至偶爾也一試挽弓射箭。
史書關于富察氏的生平細節記載極少。
因為體例所限,《清史稿》隻為她留出了數百字的位置。
幸運的是,就在寥寥無幾的刻闆文字當中,我們依然能讀出她的特别:富察氏雖然是大家閨秀,卻從來不愛在自己的臉上精耕細作,也厭惡金銀珠寶之類的華麗惡俗,成為皇後後仍然如此。
《清史稿》說,皇後母儀天下十三載,平居恭儉,不過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
皇後非常善于體會皇帝的心情。
一年秋天,在塞外行圍,皇帝無意間和皇後聊起,祖宗們在關外之時,艱難創業,非常節儉,衣袖上用鹿尾絨毛緣個邊就算很好的裝飾了,哪像今天這些八旗子弟争相誇奢競富,鑲金戴銀。
皇帝順口說了這麼幾句話,沒想到皇後卻記在心裡,回京後,特意親手做了一個用鹿尾毛緣邊的放火石的小囊送給皇上,以示與皇帝相互勉勵,不忘儉樸本色。
皇帝十分喜愛,一直帶在身邊。
皇後為人大度,處事公平,辦事有條有理。
龐大的後宮,被她處理得安甯靜谧,上上下下的宮人對她都心悅誠服。
對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後更是關懷備至,事必躬親。
有一次乾隆身上長了個疖子,經醫治初愈,百日之内須經常換藥。
富察氏特意把寝具搬到皇帝寝宮側室,每天親自奉茶倒水,照料皇帝換藥,從無懈怠。
直到皇帝完全康複,才回本宮。
(《清史稿·後妃傳》) 最能體現皇後賢惠的,就數她對待皇太後的态度了。
衆所周知,太後出身卑賤,一開始不過是個粗使丫頭,年紀雖長,仍然終日大說大笑,不改本色。
而皇後出身名門,知書識禮,一舉一動,都透出骨子裡的高雅。
這娘倆氣質風度迥異,按理說相處起來有點難度。
可是皇後從心裡把婆婆當成媽媽,關心照顧無微不至。
正因為太後出身低微,所以她在太後面前特别注重禮貌,遇到太後吃飯更衣,她都親自照顧,不讓别的宮女伸手。
太後微有不适,她徹夜不眠,在跟前伺候。
想不到大家閨秀出身的皇後能吃得了這份苦,後宮上下對此都十分佩服。
因此,婆媳關系處得異常融洽,老太太一日也離不了媳婦。
對于以孝為天的乾隆,這一點确實給了他極大的安慰。
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并不容易,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即使對于皇帝來說也是如此。
弘曆為人,既志大心雄,才華橫溢,又自命不凡,不自覺地高己卑人,是一個極度挑剔的完美主義者,能被他看得上眼的人沒有幾個。
然而對這個結發妻子,他卻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登基之後,進入後宮的年輕妃子越來越多。
在皇後容貌褪色的同時,她們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競相綻放。
然而皇後卻依然深深地吸引着皇帝。
皇後的魅力,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就像一壇芬芳的酒,歲月越老,就越醇香。
富察氏是他永遠的大後方、大本營,永遠的溫柔港灣。
随着歲月流逝,皇帝日漸覺得皇後的娴靜、溫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塊貼身的玉石,時刻調适着他的政治體溫。
共同生活的時間越久,他們相處得越諧和,相互能讀懂對方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知道彼此的内心需要。
正是因為有她在,他
他一生作詩41863首,而《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一共才48000餘首。
乾隆壽命89歲,折合成天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來寫詩的不到30000天,平均每天寫詩超過一首。
世界第一,當之無愧。
一長恨歌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多産的詩人,乾隆作詩,确實“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有時一天可以寫十幾首。
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遊覽昆明湖,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8首詩,平均7分鐘一首。
他專門寫了一首詩記載這個小小紀錄的出現:“舟行十裡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
”(《禦制詩二集》)然而藝術作品的質與量往往成反比,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是詩,從自來水管裡一擰就出來的,隻能是自來水。
由于平均每天寫兩首詩,乾隆皇帝一生的大部分詩作不過是“分行的日記”,随手記心情、記風景、記事件而已。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中有這樣一個片斷:乾隆率大臣們遊園,詩興大發,順口吟道:“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吟到這裡,突然卡殼了。
幸好劉羅鍋在側,繼上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才完成了一首禦制詩。
事雖誇張,卻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乾隆許多“禦制詩”的“創作”過程。
事實上,為了記日記方便,乾隆皇帝什麼時間都可以寫詩,什麼事都可以入詩,為了押韻對稱,任意增詞減字,創作出了不少中國詩歌史上最沒有詩味的“詩歌”。
比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一般人無法讀懂的“詩”: 閣報例應隔日至,均稱二寸雨欣滋。
然斯乃謂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頭兩句,對曆史特别熟悉的讀者也許能猜出大概意思:在巡幸路上,内閣每隔一天送給皇帝一次閣報,通報國家大事小情。
今天的閣報上說,十八日北京下了二寸的雨。
可是後兩句如果不看詩注,任您知識多麼淵博,也不可能讀懂:過幾小時,皇帝又接到了河北地方官的報告,說十九日河北下了四寸的雨。
北京所報是十八日的事情,看來當時他們還不知道第二天的雨勢更加喜人啊! 當然,任何事情總歸會有例外,在寫作四萬多首平庸作品的過程中,乾隆皇帝也捎帶着寫出了一些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
不過,這些作品大多圍繞一個主題,那就是“悼亡”。
比如下面一首: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隻有叮咛思聖母,更教顧複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禦制詩二集》) 一個獨眠之夜,皇帝突然夢到了死去的妻子。
悄然而來,蓦然而去,隻是告訴皇帝,她在那個世界裡過得很平安,囑咐皇帝不要惦記。
除此之外,就是打聽婆婆和孩子的情況,叮咛他用心照料。
一覺醒來,皇帝已經淚透枕巾,隻聽到風吹帷幔的聲音,更襯托出子夜宮殿的寂寞悲涼。
皇帝不禁悲問:當初慧賢皇妃去世後也曾入我夢,不過好在夢中哭醒後,還有你在身邊溫柔地勸慰。
如今,再也沒有你這樣的人可以安慰我,我隻能一個人在漫漫長夜承擔痛苦…… 這首哀婉動人的詩,真切樸實,不輸于蘇轼的“十年生死兩茫茫”。
其中透露的情味,更像是愚夫愚婦相濡以沫的平淡至真,而不像擁有三千粉黛的皇帝所作。
這首詩證明,乾隆确系一深情之人。
這首詩,就是寫給他的結發妻子孝賢皇後的。
愛情是突如其來的。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心中未來的繼承人弘曆虛歲已滿17。
如果生活在今天,不過是高二的學生,然而在清代,這正是皇子結婚的最佳年齡。
為弘曆選妃,其實就是為大清挑選未來的皇後,雍正煞費苦心。
理所當然,新娘出身名門。
她比乾隆小一歲,姓富察氏,在漢語裡又被譯作“傅察”“富爾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有清一代,這個姓氏名臣輩出,為清王朝的建立和繁榮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富察氏的遠祖旺吉努追随努爾哈赤,在統一戰争中頗有戰績,曾祖哈什屯是順治皇帝的親近大臣,深得皇帝信任。
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朝主掌一朝财政,父輩兄弟四人皆身居高位:二伯父馬齊一度是康熙朝最有權勢的滿族大臣,大伯父馬斯喀也曾任平北大将軍,屢立戰功。
隻有官至察哈爾總管的父親李榮保在兄弟當中官位最低。
至于富察氏本人,郎世甯為她所繪的油畫大像存留至今。
從畫像上我們可以看到,她皮膚白皙,目光清澈,算不上妖豔奪目的國色天香,可稱得上平正端凝的中上之姿。
畫像上的她神态溫婉平和,毫無張揚驕矜之氣,顯示出良好的風度和修養。
她獨一無二,僅僅是因為她是第一個。
第一次永遠是最美好的,它不可複制。
即使富察氏隻是一個平凡的女子,然而由于她與乾隆攜手經曆了人生的那麼多新鮮,她也注定會成為乾隆心中的唯一,永遠無人可以取代。
就像小王子的那朵花确實是獨一無二的,雖然事實上她處于五千株和她一模一樣的花兒之中。
原因就是因為她是他的第一朵:“她比你們所有的花總合起來還要重要得多。
因為我給她澆水。
因為我把她罩在玻璃罩子裡面。
因為我用屏風把她保護起來。
因為我是為了她才殺死那些毛毛蟲的。
因為是我在谛聽她傾訴哀愁,或是自誇自贊,或是有時甚至一聲不吭。
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小王子》) 更何況,富察氏絕非一個平凡的女子。
她是草叢中的玫瑰,雞群中的鳳凰,她的出類拔萃一目了然。
正像八字所說,“占得妻星最賢最能”,乾隆确實是古往今來難得的幸運之人。
作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内涵和性格。
在門第、外表和性格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為突出的就是性格。
富察氏是一位既聰明透頂,又天真爛漫;既精明過人,又大氣溫柔;既識大體,又重小節;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則;既含蓄婉約,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
在乾隆忙于事業時,她以自己的精明協調管理後宮,安排照顧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讓他不緻分心。
在他遇到困擾情緒煩躁之際,她如同一朵解語花,迅速讀懂他的内心,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握手,親手遞過來的一片小吃,不聲不響在他頸後的一個深吻,能給他極大的安慰,讓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郁。
當他心情極佳,精力無處發洩時,她又能陪他縱情玩嬉,陪他在圍場縱馬奔馳,甚至偶爾也一試挽弓射箭。
史書關于富察氏的生平細節記載極少。
因為體例所限,《清史稿》隻為她留出了數百字的位置。
幸運的是,就在寥寥無幾的刻闆文字當中,我們依然能讀出她的特别:富察氏雖然是大家閨秀,卻從來不愛在自己的臉上精耕細作,也厭惡金銀珠寶之類的華麗惡俗,成為皇後後仍然如此。
《清史稿》說,皇後母儀天下十三載,平居恭儉,不過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
皇後非常善于體會皇帝的心情。
一年秋天,在塞外行圍,皇帝無意間和皇後聊起,祖宗們在關外之時,艱難創業,非常節儉,衣袖上用鹿尾絨毛緣個邊就算很好的裝飾了,哪像今天這些八旗子弟争相誇奢競富,鑲金戴銀。
皇帝順口說了這麼幾句話,沒想到皇後卻記在心裡,回京後,特意親手做了一個用鹿尾毛緣邊的放火石的小囊送給皇上,以示與皇帝相互勉勵,不忘儉樸本色。
皇帝十分喜愛,一直帶在身邊。
皇後為人大度,處事公平,辦事有條有理。
龐大的後宮,被她處理得安甯靜谧,上上下下的宮人對她都心悅誠服。
對皇帝的生活起居,皇後更是關懷備至,事必躬親。
有一次乾隆身上長了個疖子,經醫治初愈,百日之内須經常換藥。
富察氏特意把寝具搬到皇帝寝宮側室,每天親自奉茶倒水,照料皇帝換藥,從無懈怠。
直到皇帝完全康複,才回本宮。
(《清史稿·後妃傳》) 最能體現皇後賢惠的,就數她對待皇太後的态度了。
衆所周知,太後出身卑賤,一開始不過是個粗使丫頭,年紀雖長,仍然終日大說大笑,不改本色。
而皇後出身名門,知書識禮,一舉一動,都透出骨子裡的高雅。
這娘倆氣質風度迥異,按理說相處起來有點難度。
可是皇後從心裡把婆婆當成媽媽,關心照顧無微不至。
正因為太後出身低微,所以她在太後面前特别注重禮貌,遇到太後吃飯更衣,她都親自照顧,不讓别的宮女伸手。
太後微有不适,她徹夜不眠,在跟前伺候。
想不到大家閨秀出身的皇後能吃得了這份苦,後宮上下對此都十分佩服。
因此,婆媳關系處得異常融洽,老太太一日也離不了媳婦。
對于以孝為天的乾隆,這一點确實給了他極大的安慰。
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并不容易,對每個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即使對于皇帝來說也是如此。
弘曆為人,既志大心雄,才華橫溢,又自命不凡,不自覺地高己卑人,是一個極度挑剔的完美主義者,能被他看得上眼的人沒有幾個。
然而對這個結發妻子,他卻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登基之後,進入後宮的年輕妃子越來越多。
在皇後容貌褪色的同時,她們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競相綻放。
然而皇後卻依然深深地吸引着皇帝。
皇後的魅力,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就像一壇芬芳的酒,歲月越老,就越醇香。
富察氏是他永遠的大後方、大本營,永遠的溫柔港灣。
随着歲月流逝,皇帝日漸覺得皇後的娴靜、溫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塊貼身的玉石,時刻調适着他的政治體溫。
共同生活的時間越久,他們相處得越諧和,相互能讀懂對方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知道彼此的内心需要。
正是因為有她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