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世的保障——集權

關燈
專制權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剝削天下的權力,其自私性決定了它終日處于被觊觎和窺伺之中。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無不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

    因此專制權力的性質天生是高壓的、排他的、敵視一切異己力量的,它必須建立在嚴格的等級秩序之上。

     一政治改革的犧牲品 康熙皇帝“有福之人”四個字的評價應驗得很快。

    在康熙說完這句話的第二年,乾隆生母鈕祜祿氏就因為雍正即位而被封為熹妃,後來又晉為熹貴妃。

    乾隆即位之後,她又成了太後,尊号為“孝聖憲皇後”。

     更令她感覺有福氣的是兒子乾隆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孝子皇帝”。

    他對母親感情深摯,發自天性。

    登基之後,國務繁忙,他仍堅持像以前那樣“三天問安,五天侍膳,對母親的生活起居,關懷備至”。

    (《乾隆帝及其時代》) 剛剛登上帝位的乾隆平時生活中十分注意節儉,甚至拒絕臣子過年過節給自己進獻貢品。

    但每一次母親過生日,他都大操大辦,絕不心疼錢。

    特别是乾隆六年(1741年),太後五十歲整生日,皇帝效法康熙五十大壽時的做法,在太後由圓明園返回宮中那天,組織許多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在路邊“瞻仰跪接”,一天下來,僅賞賜這些跪接之人,就花了銀子十萬兩、綢緞七萬多匹。

    至于六十大壽及以後的整生日,為了讨太後的歡心,乾隆更是花錢如流水,極盡鋪張之能事。

    (《清高宗實錄》) 老太太身體硬朗,喜歡活動。

    乾隆每次出巡,都要帶上老太太一起觀光,叫作“奉太後安輿出巡”。

    老太太也“樂此不疲,不管年齡已大,路途遙遠,總是高高興興地出外旅遊。

    一路上供應侍候,自然十分周到、殷勤,但風塵仆仆比在宮中園中無事靜養,總要辛苦得多。

    也許正因為她不喜歡宮廷中寂寞刻闆的生活節奏,她甯願跟着兒子到處奔走,遊山玩水”。

    (《乾隆帝及其時代》)乾隆“純孝”之名,赫然史冊。

     但有一點,乾隆從來沒有掉以輕心,那就是絕不許太後稍稍碰一下他的權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六日,也就是他即位後的第三天,他就發出一道谕旨,告誡宮中太監宮女: 凡國家政事,關系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皇太後聞之心煩。

    皇太後仁慈,撫愛朕躬,聖心切至,凡有所知,母子之間,豈有不告之理?但朕與諸王大臣所辦政務,外人何由而知?其應奏聞母後者,早已奏聞矣。

    宮禁之中,凡有外言,不過太監等。

    得之市井傳聞,多有舛誤。

    設或妄傳至皇太後前,向朕說知其事,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若少有違,關系甚钜,重勞皇太後聖心,于事無益。

    爾等嚴行傳谕,嗣後凡外間閑話,無故向内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終難逃朕之覺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陳福、張保,系派出侍奉皇太後之人,乃其專責,并令知之。

    (《清高宗實錄》) 說明白點,就是要讓太後與政治絕緣,清除她幹預朝政的任何可能。

     事實證明皇帝是有先見之明的。

    雖然已經采取了預防措施,但不愉快仍然不可避免。

    有一次,太後在和乾隆聊天時提到,順天府東面有座廟宇很靈驗,不過年久失修,已經快要倒塌,要乾隆撥點錢修修。

    乾隆聞聽,當即滿面笑容地應承下來。

    但是轉過臉來,他就降下嚴旨,嚴厲斥責太後身邊的太監張保和陳福:“張保糊塗不知事務,陳福随侍聖祖多年,理合深知體統,幾曾見甯壽宮太後當日令聖祖修蓋多少廟宇?朕禮隆養尊,宮闱以内事務,一切仰承懿旨,豈有以順從蓋廟修寺為盡孝之理?”雖然看在太後的面子上對他們不予嚴懲,但聲明下不為例:“嗣後如遇此等事務,陳福等不行奏止,輕意舉動,多生事端,朕斷不輕恕。

    ”(《清高宗實錄》) 這道嚴旨,表面上是頒給太監的,實際上是說給太後的。

    聰明的老太太從此長了記性,再也不敢做任何有違祖宗法度的事了,乾隆朝的母子關系得以以“母慈子孝”的理想境界完美結局。

     不是乾隆對母親過于苛刻,而是少年老成的他深知防微杜漸的重要性。

    從第一個專權的太後呂雉到乾隆皇帝的祖奶奶孝莊皇後,曆史上母後專權和外戚亂政之事幾乎每代都有。

    千裡之堤,毀于蟻穴;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乾隆很清楚,太後也許本身并沒有幹政之心,但是如果開啟了太後影響國政的先例,必然就會有很多人伺機而入。

    自己“隆養”太後,尊禮倍加,也很可能使得太後的親戚們趾高氣揚,胡作非為。

    一旦太後和外戚形成一定的政治勢力,那時候再想處理,難度就大了。

     貫穿乾隆政治生涯的第一條原則是大權獨攬。

    他說:“蓋權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

    ” 專制權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剝削天下的權力,其自私性決定了它終日處于被觊觎和窺伺之中。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無不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

    因此專制權力的性質天生是高壓的、排他的、敵視一切異己力量的,它必須建立在嚴格的等級秩序之上。

    如果統治者能牢牢掌握權柄,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說,保持權力鍊上嚴格的分享順序,天下才能長治久安。

    一旦把不住印把子,最高權力被侵奪或者分裂,利益分享次序出現混亂,那麼國家必然陷入無序,各種勢力殺成一團。

    換句話,如果一塊肥肉被頭狼緊緊咬住,狼群通常是安靜的,每條狼都會按地位高低依次進食。

    相反,如果頭狼不夠強壯,咬得不夠緊,那麼狼群必然會炸了窩。

     所以專制政治的第一條要求是統治者必須“咬緊肥肉”,大權獨攬,有效消滅任何反對勢力和權力觊觎者。

     要真正做到大權獨攬,談何容易。

    在中國曆史上,由于皇帝年齡過小或者過老、個人能力不足、身體狀況異常、對某些政治勢力過于信任,導緻皇權被盜用、“太阿倒持”、天下大亂的狀況,豈止出現過千百次。

     為了做到大權獨攬,乾隆采取了所有能夠采取的措施。

     除了母親和外戚之外,皇族也是皇帝必須防範的重點。

    曆代以來,皇族都是最容易左右朝綱,也是最容易引發政治戰争的敏感人物。

    這一弊端清代尤甚。

    清王朝的崛起過程中,最倚重的就是家族力量。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和兒子在為皇帝打天下的過程中争相賣命,也形成了親貴手握重權的政治傳統。

    愛新覺羅氏皇室宗族内部幾乎每一代都有激烈的鬥争,嚴重影響政治穩定。

    在關外有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褚英的兄弟父子之間的火并,有皇太極與四大貝勒的沖突。

    進關後,則有順治與多爾衮之間的鬥争,雍正與兄弟們的相互殘殺。

     剛剛登上皇位,乾隆就做出一個長遠的決定,徹底改變清王朝的貴族政治傳統,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

     乾隆兄弟十人,登基之時,大部分已經早逝,隻剩下弘晝和弘曕兩個弟弟。

     前文已經提到,乾隆與弘晝年齡相同,二人從小生活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師讀書,手足之情甚笃。

    乾隆曾說:“(弘晝)與吾自孩提以至于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

    ”(《樂善堂全集定本》)弘晝也說:“同氣之歡,豈語言文字所能盡載乎?”(《樂善堂文鈔序》)在弘曆被康熙帶入宮中的那半年,兩兄弟彼此思念,“迹雖兩地,心則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