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世的保障——集權

關燈
可見感情之深。

     但一旦乾隆登上了皇位,兄弟關系馬上發生了變化。

    君臣之分壓倒了兄弟之情,提防之意壓倒了親愛之心。

    和想做“孝子”的願望一樣強烈,乾隆希望他以一個仁愛的“皇帝哥哥”的形象被載入史冊,但是,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

     乾隆平日對兩個弟弟在金錢、爵位上絕不吝啬,日常交往中也和藹有加,“上即位後,優待和、果二王(即弘晝、弘曕),每陪膳賜宴,賦詩飲酒,殆無虛日”,一副寬厚仁慈的兄長風度。

    但是政治權力,絲毫不讓他們染指,并且經常提醒他們不要幹政:“時加訓迪,不許幹預政事,保全名譽。

    ”(《嘯亭雜錄》) 在帝王家中,“兄弟怡怡”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天潢貴胄身上往往都有許多天生的毛病,容易觸犯森嚴的禮法。

    對于自己一起同吃同住同玩耍的哥哥一下子成了遙不可攀的“上位”,弘晝一時半會兒不太習慣。

    有一次,皇帝命他在宮中給八旗子弟監考,考試開始了,皇帝坐在那裡遲遲不退席。

    弘晝大大咧咧地請皇帝回宮吃飯,說這裡有我就行了。

    皇帝怕八旗子弟們頑劣膽大,有人敢打小抄,所以點了點頭,但還是坐在那裡想再觀察一會兒。

    弘晝見他的話不起作用,不高興了,對皇帝發脾氣說:“你難道連我也不相信,怕我被他們買通了嗎?” 兄弟之間說這樣的話,在今天看來十分正常。

    但是在專制時代,對皇帝這樣說話卻已經是大逆不道。

    涵養極好的皇帝聽了這話,一言不發,退朝而去。

     皇帝走了,弘晝才明白過味兒來,知道自己犯了大錯。

    第二天,他前去向皇帝請罪。

    乾隆對他說:“昨天,如果我答複一句,雙方頂撞起來,你就該粉身碎骨了。

    你的話雖然不好聽,但我知道你内心友愛,故而原諒了你,今後要謹慎,不要再說這種話了。

    ”弘晝這才知道自己逃過了一劫,不免冷汗直流。

    (《乾隆帝及其時代》) 作為前皇子現皇弟,弘晝性格驕亢,盛氣淩人。

    有一次,他和軍機大臣讷親鬧意見,竟然拔拳當衆毆打讷親。

    乾隆深知弘晝性格中的缺點,所以他不斷借事加以敲打,以防微杜漸,使他認清君臣名分,以免犯更大的錯誤。

    一次,弘晝與弘曕到宮中給太後請安,母子閑聊之際,一不小心,跪在了太後寶座旁邊的藤席上。

    這件小事卻犯了皇帝的大忌,因為這個藤席是乾隆平日跪坐的地方。

    乾隆責備他們“儀節僭妄”,“于皇太後前跪坐無狀”。

    因為這一點點小事,弘晝就被罰俸三年。

    (《清高宗實錄》) 生為禦弟,在專制時代表面上榮幸,實際上卻是天生不可觸摸政治權力的“政治賤民”。

    他們雖然精力充沛,不乏才幹,一生的任務卻隻有“混吃等死”。

    弘晝經此挫折,對政治畏如猛虎,以青春盛年,在王府中終日無所事事,醉生夢死,逐漸心理變态。

    他常玩一種特殊的遊戲,即演習自己的喪事。

    他高坐院中假扮死人,由王府的護衛侍從等陳設好各種冥器,供上祭品哭奠,而他自己則一邊吃着供品,一邊觀賞家人侍從的哭相,以此為娛,玩到六十多歲老死,算是落得個善終。

     另一個幼弟弘曕就不這麼幸運了。

    乾隆即位時,這個弟弟年僅兩歲。

    對于這個幼小的弟弟,乾隆很是關照。

    果親王允禮家産豐厚但沒有後人,皇帝特意令弘曕出繼,以繼承他的财産。

    但自幼嬌生慣養的弘曕性格缺陷很多,特别是他的任性貪财,屢為乾隆所不喜。

    因為那次給太後請安跪錯了地方,弘曕被皇帝諸過并罰,革去親王,降為貝勒,并解去了一切差事,永遠停俸。

    弘曕經過如此挫辱,心生抑郁,居然因此身患重病,很快不治身亡,年僅三十二歲。

    (《清高宗實錄》) 對兄弟都如此嚴峻,對其他皇族,皇帝當然更不假辭色。

    雍正剛剛去世時,乾隆遵奉遺命,以自己的叔父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及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顧命大臣,組成禦前臨時機構“總理事務處”。

    結束居喪期後,乾隆撤掉了這一臨時機構,恢複軍機處,以鄂爾泰、張廷玉等人為軍機大臣,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卻被排除在外,從此形成了親王宗室不入軍機處的制度,自此曆經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時期才被打破。

     皇室貴族對乾隆的印象本來極好,因為他為雍正政敵恢複名譽的做法輕易赢得了整個皇族的支持。

    但突然中斷親貴幹政的傳統,卻讓他們認為新皇帝比老皇帝更為薄情。

    從努爾哈赤時期起,親貴們已經習慣手握重權,如今突然讓他們無所事事,不免要說說怪話,發發牢騷。

     康熙時的廢太子之子弘皙及其平輩的幾個叔伯兄弟,經常來到賦閑家居的莊親王家,談論朝政,發洩不滿。

    耳目衆多的乾隆很快捕捉到了這一消息。

    觀察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決定提前加以打擊,以防他們釀成大患。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他宣布以“結黨營私,行動詭秘”為由革去莊親王的親王雙俸。

    前太子之子弘皙被革去親王,永遠軟禁,罪名之一是“胸中自以是舊日東宮嫡子,居心甚不可問,即如本月八日,遇皇帝誕辰,制一鵝黃肩輿進呈,似欲待皇上不要,自己留用”;罪名之二是他曾經找人算命,算當今皇帝能活到多大歲數。

    其他幾個叔伯兄弟,也分别受到圈革處罰。

    (《清高宗實錄》《乾隆朝起居注》)此舉徹底熄滅了皇族對皇帝的反抗之心。

     為了徹底貫徹禁止親貴幹政的原則,乾隆不光犧牲過親情,也付出過友誼的代價。

     青年時代的乾隆有一個最好的朋友,也是他在學生時代最好的同學,叫作福彭。

    此人是曹雪芹的親表哥,也就是北靜王水溶的原型,是清初八家鐵帽子王之一嶽托的後代,世襲平郡王。

     此人髫年早慧,聰明絕頂,很小的時候就被康熙所喜歡,帶入宮中讀書。

    對于皇孫來說,這都是異常恩遇,何況其他普通王孫。

    弘曆上學之時,他又被雍正選中,做了皇子的同學。

    雍正對他極為欣賞,雍正十一年(1733年)年僅25歲時,福彭就被任命為“在辦理軍機處行走”,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軍機大臣。

    當時清軍與準噶爾蒙古作戰大敗,急需一位大将去收拾殘局。

    滿朝文武雍正都沒看上,偏偏看上了25歲的福彭,命他為定邊大将軍,馳往邊關。

    此人之才,可見一斑。

     英雄相惜。

    同窗六年,弘曆與這位同學關系極好,稱他為“知音”。

    年青時代,他寫過許多詩文,表達對這位同學的贊賞、欽佩和想念。

    說他“年雖少而器識深沉”,“與言政事,則若貫骊珠而析鴻毛”。

     乾隆繼位之後,立即召福彭回京,協辦總理事務處。

    看來,皇帝非常賞識和倚重這位老同學,他的政治前途不可限量。

     但随着皇帝下定決心鏟除宗室幹政的舊習,福彭的命運也就被意外地決定了。

    後來他隻管理過正黃旗、正白旗事務,一直不曾大用。

     作為一個男子,在傳統社會,獻身政治是最光榮的追求。

    但福彭卻成為他最好的朋友政治改革的犧牲品,斷送了一生的政治前程。

    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福彭在郁郁寡歡中病逝,年僅40歲。

    皇帝谕旨稱:“平郡王宣力有年,恪勤素著。

    今聞患病薨逝,朕心深為轸悼。

    特遣大阿哥攜茶酒往奠,并辍朝二日。

    ”(《清高宗實錄》) 對于一個郡王來說,這是特殊的禮遇,說明皇帝對這位昔日同學心中存有一絲難言的内疚。

     在中國曆史上,乾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