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世的保障——集權

關燈
後,不斷彙報張照在貴州軍事行動中犯下的種種“大罪”。

     乾隆對此早有預料。

    他在派出張廣泗時明确警告說:“人臣事君之道,唯有據實秉公,無偏無黨”,“張廣泗不可以為新主之重待(鄂爾泰)而有迎合之心。

    ”雖然張廣泗一再攻擊,乾隆卻沒有按鄂黨所希望的那樣重治張照,而是出人意料地将張照寬免釋放,僅僅罷官。

    第二年又授給他内閣學士,入值南書房。

    及至乾隆六年(1741年),又使他官複原職,使鄂黨人員大失所望。

     乾隆此舉,也是無奈。

    在沒有形成自己的班子之前,他隻能沿用雍正遺留下來的官僚機器。

    為了使這部龐大的國家機器繼續正常運轉,他隻能小心翼翼地維護兩黨的平衡,緩和他們的相互鬥争,采取“既不使一成一敗,亦不使兩敗俱傷”的平衡策略。

    因為一旦兩派中不管哪一派徹底失勢,必然會興起大獄,殺掉大批官員,造成人才資源的重大損失和朝廷政局的重大失衡。

     為了維持這種平衡,乾隆真是煞費苦心。

    他在用人行政上,特别注意對鄂張二人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他閱讀奏折時,提高警惕,努力甄别他們的建議和施政中的個人目的。

    他努力使全國官員知道,自己絕不會受朋黨因素的操縱。

    有一年内蒙古額驸(附馬)策淩到京,在陛見中向皇帝奏陳大臣忒古爾德爾年紀已老,身體衰弱,請求皇上召他回京,還向皇帝誇獎法敏、富德、常安等人,說他們能力出群,應該重用,特别是富德應該補為随印侍讀。

    乾隆察言觀色,以策淩與鄂爾泰友善,判定策淩的這番言論是鄂爾泰主使的。

    “此必鄂爾泰曾向伊言之,故伊如此陳奏也”。

    乾隆遂直接質問鄂爾泰。

    鄂氏奏辯說并沒有囑咐策淩說這些事。

    皇帝并不相信,說:“夫向伊言之而奏,固屬不可,若未向伊言,而伊揣摩鄂爾泰之意,即行陳奏,則勢力更重!”提醒鄂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清稗類鈔》《清高宗實錄》) 乾隆五年(1740年),刑部侍郎職位出現空缺,乾隆本來想批示被罷官的張照擔當此職。

    但那一段時間鄂爾泰因事沒能上朝辦事,隻有張廷玉一人在皇帝身邊,而張照平素又被歸為張廷玉一黨。

    皇帝“恐人疑為張廷玉薦引,是以另用楊嗣璟”,以後又找了一個适當的機會,才起用張照。

    他之防範朋黨,小心到如此程度。

     乾隆五年,皇帝已經出色地結束了政治實習期。

    他不再是對繁雜詭谲的政治局面一頭霧水的政治新鮮人。

    上手很快的他對大清帝國這架機器的性能有了深入了解,對每一個零件都了然于胸。

     皇帝對鄂爾泰和張廷玉不再那麼須臾離不開了,對他們的政治建議不再像以前那樣言聽計從,在用人行政中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自主性。

    坐穩了寶座的皇帝覺得自己可以深入解決朋黨問題了。

     乾隆五年四月,乾隆皇帝降下長谕,公開指出目前的局勢有黨争的危險。

    他曆數了鄂爾泰為人不謹之處,要求全體大臣們小心警惕,不要再結黨。

    他舉例說,永州總兵崔超潛獲罪交于刑部處理,鄂爾泰認為崔氏有可諒之處,密奏為崔氏求情,乾隆聽從了鄂爾泰的意見予以從寬處理。

    事情過後,外面大臣紛紛談論鄂爾泰的功德。

    乾隆十分不悅,以為鄂爾泰既然密奏獲準,則應恪守秘密,怎麼能漏洩于人,向被寬之人示恩?這并非中樞大臣所當為,而是植黨樹私的開始。

    由此他評價“是鄂爾泰缜密之處不如張廷玉矣”。

    他公開以此告誡鄂“嗣後言語之間,當謹之又謹”。

     他直言不諱地說: 從來臣工之弊,莫大于逢迎揣度。

    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乃皇考簡用之大臣,為朕所倚任,自當思所以保全之,伊等諒亦不敢存黨援庇護之念。

    而無知之輩,妄行揣摩,如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若如衆人揣摩之見,則是二臣為大有權勢之人,可以操用舍之柄,其視朕為何如主乎?……鄂爾泰、張廷玉乃皇考與朕久用之好大臣,衆人當成全之,使之完名全節,永受國恩,豈不甚善。

    若必欲依附逢迎,日積月累,實所以陷害之也。

    (《清高宗實錄》) 這道谕旨是乾隆即位以來首次正面觸及朋黨問題,語重心長,有些辭鋒暗含殺機。

    然而,官場上的人際關系,盤根錯節,根深蒂固。

    皇帝的一道诏旨,當然不可能使大臣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一朝煙消雲散。

    特别是鄂爾泰為人素來倨傲張揚,乾隆帝此谕雖當時使他不寒而栗,但過後又置于腦後。

     黃廷桂是乾隆器重的一名大臣,卻與鄂爾泰素來不合,乾隆六年(1741年),鄂爾泰趁乾隆出巡之機,抓黃的小辮子,以黃舉薦的一名官員出了問題為由,說黃“濫舉非人”,深入追究。

    為了确保對黃的打擊成功,鄂爾泰特意關照刑部官員,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趕在乾隆回京前,審理結案,并提出建議對此人“降二級調用”的處理意見,上奏給乾隆。

    在鄂爾泰看來,乾隆遠在古北口外,批閱奏章應該不會太仔細,定能蒙混過關。

     心細如發的乾隆卻從不會草率對待任何一份奏折。

    在古北口外的行宮裡,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問題。

    回京之後,他直截了當地對大臣們指出:“此議甚屬錯謬。

    明系與黃平時不睦之人必欲緻黃于罪。

    ”并指明是鄂爾泰假公濟私:“此案審理甚速,乘朕回京之前題複,希圖蒙混批準。

    這樣居心行事,竟出于朕信任之頭等大臣,朕用以自愧。

    伊等将視朕為何如主耶?”因此下令“将辦事此案之大學鄂爾泰等人嚴行申饬”。

    這是乾隆即位以來鄂爾泰受到的最嚴厲的一次處罰。

    這重重的一擊使鄂氏清醒了一些,從此謹言慎行,不敢再大肆為自己的黨徒辦事營私。

     樹欲靜而風不止。

    就在鄂氏斂手之後,他的黨徒卻犯了事。

    言官仲永檀是鄂爾泰的門生,作為一名禦史,他專門找張廷玉一派的毛病。

    乾隆一時不明内中奧妙,還以為他為人耿直,頗加提拔。

    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仲永檀的動機敗露了,原來他彈劾張派大臣時,經常找鄂爾泰的長子鄂容安秘密商量,被人揭發。

    乾隆帝赫然震怒,他痛斥鄂爾泰:“仲永檀如此不端之人,而鄂爾泰于朕前屢奏其‘端正直率’,明顯系黨庇門生……鄂爾泰應該自思:朕從前能用你,今日能寬你,難道将來獨不能重治你的罪麼?” 鄂爾泰聞旨以為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

    好在皇帝不想讓表面上完美的君臣關系在晚年破裂,也不想讓鄂氏一派一敗塗地。

    他僅命鄂容安退出南書房,在谕旨中說:“若将鄂爾泰革職拿問,而國家少一能辦事之大臣。

    ”同時卻嚴辦仲永檀,以其“依附師門,暗結黨援”,抓入大牢,使其瘐斃獄中。

    在這個案子之後,鄂黨人物很長時間之内藏身斂迹,不敢再有任何舉動。

    張黨亦鑒前車之覆,謹小慎微,處處提防。

    朝廷之上一時風平浪靜,乾隆治理朋黨終于取得了初步成果。

    (《乾隆朝起居注》《清高宗實錄》) 按照乾隆朝政局演變趨勢,以鄂爾泰的脾氣性格,如果活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後,肯定不能得到善終,雍正帝生時為他打下的“朕可保其始終不渝”的包票勢必會被乾隆撕破。

    因為乾隆十三年之後的乾隆已經不再是即位初期那個凡事寬大的“仁慈”皇帝。

    好在鄂爾泰福大命大,于乾隆十年(1745年)幸運地病死,總算基本上保全了名節,成為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得了善終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