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國遺産的繼承人
關燈
小
中
大
實政保守承平大業,切不可務瑞應之虛名,緻啟頌揚之飾說也”。
因此他在繼位當年九月宣布:“凡慶雲、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許陳奏。
”(《清高宗實錄》) 雍正生時,一項惹人議論的政策是“奏開墾”。
雍正鼓勵百姓開荒田地,以各地開荒畝數來衡量地方官政績。
結果各地官員紛紛虛報開荒數字,他們升官發财走了,但留下的卻是賦稅随畝數同步增長的局面,變相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乾隆即位後馬上诏谕各省督撫:“凡造報開墾畝數,務必詳加查核,實系墾荒,然後具奏,不得絲毫假飾,以政闾阊之優異。
”對以前捏報的數字,要求一一“據實題請開除”。
乾隆即位不久,基于國家财政狀況良好,下令免于征收百姓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前所欠的賦稅銀。
這是貨真價實的惠民措施,一下子大面積減輕了底層貧困百姓的生活負擔。
(《清高宗實錄》) 當然,在雍正的所有作為裡,最為人诟病的,是對手足兄弟的殘酷無情。
“阿其那”“塞思黑”之獄,是愛新覺羅家族史上最大的隐痛和尴尬。
在雍正以前,滿洲皇族内部雖然也紛争不斷,但從來也沒有撕破臉到親兄弟相殺、相囚,把親兄弟連同其子孫後代一起開除出族籍的程度。
雍正上台後的手足相殘,不管有多少必要性,手段确實過于殘忍,處理方式确實過于駭人耳目。
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内被監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锢削籍,秘密處死。
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遠囚禁。
其他宗室被殺、被關、被流放的更是不計其數。
這不僅是雍正的恥辱,也是整個愛新覺羅家族的恥辱,甚至是整個大清王朝的恥辱。
在崇尚孝悌的宗法社會,無論雍正有多少苦衷,這些行為都是無法讓人原諒的。
13年來,雖然無人敢對此提出指責,但乾隆非常清楚這一過分的舉動反而使雍正的政敵赢得了幾乎所有人的同情,包括乾隆自己。
為了理順政治高端的關系,赢得皇室内部和中上層王公對自己的支持,他必須改正父親的這個錯誤。
在即位一個多月後,乾隆發出了一道震動天下的谕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萬無可矜,而其子若孫實聖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則将來子孫,與庶民無異。
當初辦理此事,乃諸王大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
其作何處理之處,着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确議具奏。
(《清高宗實錄》) 意思是說,允禩、允禟等人,雖然孽由自作,已經死去,但是他們的子孫的血管裡流的畢竟是愛新覺羅的血。
如果繼續把他們開除于宗籍之外,與普通百姓一樣,實在不妥。
之所以當初開除他們的宗籍,是出于辦理這件事的王公大臣再三固請,而非我皇考雍正的本意。
這件事到底如何處理為好,請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拿出一個方案來報給我。
允禩、允禟,即雍正當日所稱的“阿其那”“塞思黑”。
這道谕旨一下,分明是要給雍正的這些政敵平反,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對新皇帝的膽魄無不驚訝。
皇帝旨意一下,大臣們當然知道應該怎麼做。
他們建議皇帝恢複這些人的宗室身份。
不久,幾乎所有因為儲位鬥争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複了天潢貴胄的身份,那些被圈禁高牆的宗室王公重見了天日。
皇帝下令,給“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孫撥付相當豐厚的産業,以資生活。
就連最重要的案犯,父親當日最大的競争對手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來,并且賜給公爵,給予優越的生活待遇,以讓他安養晚年。
據朝鮮史料記載,乾隆還想把允禵被囚13年的俸祿一一給還,因允禵堅辭不受而作罷。
(《朝鮮李朝實錄》) 這一重大舉動一下子掃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對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之情,新皇帝的“寬仁”确實如春風一樣,讓他們重獲新生。
下一個舉動就要争取官僚集團對自己的效忠了。
帝位更替之際,新皇帝的為人和作風當然是全天下關注的焦點。
令大家欣喜的是,新皇帝的性格溫文爾雅,與老皇帝明顯不同。
雍正時期的君臣關系,是典型的貓鼠關系。
雍正皇帝總是以惡意去忖度自己的臣子,對他們一舉一動都苛刻明察,一絲錯誤也不放過。
新皇帝卻讓人一望就感覺即之也溫。
一般來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代君主即位之初,都要罷黜一批舊臣,起用一批新人,以推行自己的執政理念。
乾隆卻沒有這樣做。
他十分尊重父皇時期留下的張廷玉、鄂爾泰等老臣,即位之初對他們稱呼“先生”“卿”而不名,并且動不動就施恩賞賜,“恩逾常格”。
在政治上他畢竟是一個新手,在很多問題上缺乏經驗。
他處處效仿唐太宗面對谏臣的優美風度,凡有自己拿不準的事,他無不向老臣虛心請教;自己有事外出,日常國務即由他們處理和轉達。
他效仿祖父,以寬大待下,每每從大臣的角度出發替他們考慮問題,解決困難。
在雍正的嚴刑峻法之下,一大批官員待罪獄中,更有很多官員因為要追賠貪污款項而傾家蕩産四處流離。
從“寬則得衆”的原則出發,乾隆對那些受罰過重的官員都予開釋,比如著名将領傅爾丹、嶽鐘琪都因贻誤軍機被判死刑,乾隆給予釋放。
查嗣庭、汪景祺這樣令人同情的文字獄要犯,已經被雍正處決,乾隆放回了他們被流放的家屬。
雍正去世時正因追賠贓款而傾家蕩産甚至家破人亡的官員一律獲得寬大,賠款到此為止,不許株連親友。
他即位三個月,一次就免除了69名官員的欠款。
他下令清查曆年的虧空案,“其情罪有一線可寬者,悉予豁免,即已經入官之房産,未曾變價者,亦令該管衙門查奏給還”。
總計乾隆初年,從輕處理的官員,多達2100多名。
(《清高宗實錄》) 這個舉動,一下子赢得了官僚階層的歡心。
雍正皇帝統治時期,每個官員成天都提心吊膽,惴惴不安。
這下,官僚集團終于放下了緊張了13年的心。
大清王朝這艘巨輪,迅速改變了航向,由“嚴”一下子轉向了“寬”。
乾隆這樣做,有多重理由。
第一,新君即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赢得人心。
要有效赢得人心,最直接的手段無疑是讓他們馬上得到眼前利益。
第二,作為一位立志“行仁義”,做“有道明君”的儒家信徒,自然會以“寬仁”為基本施政綱領。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經過父親13年風霜之治,大清社會政治紀律嚴明,貪污腐敗得到有效控制,百姓在王綱之下戰戰兢兢,已無犯上作亂之念,已經沒有進一步高壓統治的必要。
當此時化嚴為寬,既可享受父親嚴治的成果,又可享受百姓對自己的感恩戴德,何樂而不為。
寬仁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
經雍正13年的風霜之治,所有人對乾隆的感覺都是春風拂面,情懷暢怡。
《嘯亭雜錄》說:“乾隆皇帝即位時,正是雍正皇帝嚴厲治理之後,他凡事皆以寬大為政,罷開荒,停捐納,重視農業,限制僧尼。
萬民歡悅,頌聲如雷。
江南出現了‘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這樣的歌謠。
”《郎潛紀聞二筆》中說:“乾隆皇帝即位,所頒布的诏令,善政不絕,四海之内,無不歡呼雀躍。
”全國臣民對乾隆的印象極佳,認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甚至有點柔弱的賢君。
連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使臣也一再稱贊乾隆的初政。
一個使臣說:“新主政令無大疵,或以柔弱為病,邊境姑無憂。
”另一位則說:“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寬大之政。
以求言诏觀之,不以論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謂賢君矣。
”(《朝鮮李朝實錄》)
因此他在繼位當年九月宣布:“凡慶雲、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許陳奏。
”(《清高宗實錄》) 雍正生時,一項惹人議論的政策是“奏開墾”。
雍正鼓勵百姓開荒田地,以各地開荒畝數來衡量地方官政績。
結果各地官員紛紛虛報開荒數字,他們升官發财走了,但留下的卻是賦稅随畝數同步增長的局面,變相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乾隆即位後馬上诏谕各省督撫:“凡造報開墾畝數,務必詳加查核,實系墾荒,然後具奏,不得絲毫假飾,以政闾阊之優異。
”對以前捏報的數字,要求一一“據實題請開除”。
乾隆即位不久,基于國家财政狀況良好,下令免于征收百姓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前所欠的賦稅銀。
這是貨真價實的惠民措施,一下子大面積減輕了底層貧困百姓的生活負擔。
(《清高宗實錄》) 當然,在雍正的所有作為裡,最為人诟病的,是對手足兄弟的殘酷無情。
“阿其那”“塞思黑”之獄,是愛新覺羅家族史上最大的隐痛和尴尬。
在雍正以前,滿洲皇族内部雖然也紛争不斷,但從來也沒有撕破臉到親兄弟相殺、相囚,把親兄弟連同其子孫後代一起開除出族籍的程度。
雍正上台後的手足相殘,不管有多少必要性,手段确實過于殘忍,處理方式确實過于駭人耳目。
大哥、二哥都在雍正任内被監禁至死,老八、老九被禁锢削籍,秘密處死。
三哥和老十、老十四也永遠囚禁。
其他宗室被殺、被關、被流放的更是不計其數。
這不僅是雍正的恥辱,也是整個愛新覺羅家族的恥辱,甚至是整個大清王朝的恥辱。
在崇尚孝悌的宗法社會,無論雍正有多少苦衷,這些行為都是無法讓人原諒的。
13年來,雖然無人敢對此提出指責,但乾隆非常清楚這一過分的舉動反而使雍正的政敵赢得了幾乎所有人的同情,包括乾隆自己。
為了理順政治高端的關系,赢得皇室内部和中上層王公對自己的支持,他必須改正父親的這個錯誤。
在即位一個多月後,乾隆發出了一道震動天下的谕旨: 阿其那(允禩)、塞思黑(允禟)孽由自作,萬無可矜,而其子若孫實聖祖仁皇帝之支派也,若俱屏除宗牒之外,則将來子孫,與庶民無異。
當初辦理此事,乃諸王大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
其作何處理之處,着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确議具奏。
(《清高宗實錄》) 意思是說,允禩、允禟等人,雖然孽由自作,已經死去,但是他們的子孫的血管裡流的畢竟是愛新覺羅的血。
如果繼續把他們開除于宗籍之外,與普通百姓一樣,實在不妥。
之所以當初開除他們的宗籍,是出于辦理這件事的王公大臣再三固請,而非我皇考雍正的本意。
這件事到底如何處理為好,請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拿出一個方案來報給我。
允禩、允禟,即雍正當日所稱的“阿其那”“塞思黑”。
這道谕旨一下,分明是要給雍正的這些政敵平反,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對新皇帝的膽魄無不驚訝。
皇帝旨意一下,大臣們當然知道應該怎麼做。
他們建議皇帝恢複這些人的宗室身份。
不久,幾乎所有因為儲位鬥争而被摒出宗籍之外的人又恢複了天潢貴胄的身份,那些被圈禁高牆的宗室王公重見了天日。
皇帝下令,給“阿其那”“塞思黑”的子孫撥付相當豐厚的産業,以資生活。
就連最重要的案犯,父親當日最大的競争對手前十四阿哥允禵,也被放了出來,并且賜給公爵,給予優越的生活待遇,以讓他安養晚年。
據朝鮮史料記載,乾隆還想把允禵被囚13年的俸祿一一給還,因允禵堅辭不受而作罷。
(《朝鮮李朝實錄》) 這一重大舉動一下子掃除了皇室王公之中對雍正乾隆一支的怨恨之情,新皇帝的“寬仁”确實如春風一樣,讓他們重獲新生。
下一個舉動就要争取官僚集團對自己的效忠了。
帝位更替之際,新皇帝的為人和作風當然是全天下關注的焦點。
令大家欣喜的是,新皇帝的性格溫文爾雅,與老皇帝明顯不同。
雍正時期的君臣關系,是典型的貓鼠關系。
雍正皇帝總是以惡意去忖度自己的臣子,對他們一舉一動都苛刻明察,一絲錯誤也不放過。
新皇帝卻讓人一望就感覺即之也溫。
一般來說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代君主即位之初,都要罷黜一批舊臣,起用一批新人,以推行自己的執政理念。
乾隆卻沒有這樣做。
他十分尊重父皇時期留下的張廷玉、鄂爾泰等老臣,即位之初對他們稱呼“先生”“卿”而不名,并且動不動就施恩賞賜,“恩逾常格”。
在政治上他畢竟是一個新手,在很多問題上缺乏經驗。
他處處效仿唐太宗面對谏臣的優美風度,凡有自己拿不準的事,他無不向老臣虛心請教;自己有事外出,日常國務即由他們處理和轉達。
他效仿祖父,以寬大待下,每每從大臣的角度出發替他們考慮問題,解決困難。
在雍正的嚴刑峻法之下,一大批官員待罪獄中,更有很多官員因為要追賠貪污款項而傾家蕩産四處流離。
從“寬則得衆”的原則出發,乾隆對那些受罰過重的官員都予開釋,比如著名将領傅爾丹、嶽鐘琪都因贻誤軍機被判死刑,乾隆給予釋放。
查嗣庭、汪景祺這樣令人同情的文字獄要犯,已經被雍正處決,乾隆放回了他們被流放的家屬。
雍正去世時正因追賠贓款而傾家蕩産甚至家破人亡的官員一律獲得寬大,賠款到此為止,不許株連親友。
他即位三個月,一次就免除了69名官員的欠款。
他下令清查曆年的虧空案,“其情罪有一線可寬者,悉予豁免,即已經入官之房産,未曾變價者,亦令該管衙門查奏給還”。
總計乾隆初年,從輕處理的官員,多達2100多名。
(《清高宗實錄》) 這個舉動,一下子赢得了官僚階層的歡心。
雍正皇帝統治時期,每個官員成天都提心吊膽,惴惴不安。
這下,官僚集團終于放下了緊張了13年的心。
大清王朝這艘巨輪,迅速改變了航向,由“嚴”一下子轉向了“寬”。
乾隆這樣做,有多重理由。
第一,新君即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赢得人心。
要有效赢得人心,最直接的手段無疑是讓他們馬上得到眼前利益。
第二,作為一位立志“行仁義”,做“有道明君”的儒家信徒,自然會以“寬仁”為基本施政綱領。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經過父親13年風霜之治,大清社會政治紀律嚴明,貪污腐敗得到有效控制,百姓在王綱之下戰戰兢兢,已無犯上作亂之念,已經沒有進一步高壓統治的必要。
當此時化嚴為寬,既可享受父親嚴治的成果,又可享受百姓對自己的感恩戴德,何樂而不為。
寬仁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
經雍正13年的風霜之治,所有人對乾隆的感覺都是春風拂面,情懷暢怡。
《嘯亭雜錄》說:“乾隆皇帝即位時,正是雍正皇帝嚴厲治理之後,他凡事皆以寬大為政,罷開荒,停捐納,重視農業,限制僧尼。
萬民歡悅,頌聲如雷。
江南出現了‘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這樣的歌謠。
”《郎潛紀聞二筆》中說:“乾隆皇帝即位,所頒布的诏令,善政不絕,四海之内,無不歡呼雀躍。
”全國臣民對乾隆的印象極佳,認為他是一位仁慈善良,甚至有點柔弱的賢君。
連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使臣也一再稱贊乾隆的初政。
一個使臣說:“新主政令無大疵,或以柔弱為病,邊境姑無憂。
”另一位則說:“雍正有苛刻之名,而乾隆行寬大之政。
以求言诏觀之,不以論寡躬缺失,大臣是非,至于罪台谏,可謂賢君矣。
”(《朝鮮李朝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