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國遺産的繼承人
關燈
小
中
大
。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一,雍正皇帝即位後首次前往天壇,舉行祈谷大典。
還宮後,雍正把弘曆召到養心殿,賜給他一塊肉,讓他吃掉,此外沒再說一句話。
弘曆默默吃掉這塊肉,味道十分鮮美,不過分辨不出是什麼肉。
乖巧的他吃完肉後,也沒有多說話,就退了出來。
不過此事給了他極深的印象。
因為在此之前,不論什麼事,父親對他和弟弟弘晝都是同等對待。
而這次隻獨獨召見他一人,并且是在剛剛從天壇回來之後,顯然是有深意的。
從那時起,聰明的弘曆就已經知道自己被父親默定為太子了。
(《乾隆禦制詩五集》) 二毫無心理準備的接班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特殊體質的遺傳,清代帝王之死大多幹脆利落,很少有拖泥帶水纏綿病榻者。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這四代皇帝,死前都沒有什麼征兆。
從“偶染微恙”到撒手人寰,短則三天,長不過一周。
因此,嗣皇帝的诏書中往往有“忽遭大故”“聞之驚恸”之語。
不過,雍正的死相比其他人,還是更為突然了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十點左右,大學士張廷玉剛剛就寝,突然被一陣急劇的敲門聲驚醒。
圓明園的太監前來傳旨,召他火速入宮。
張廷玉一邊向圓明園“疾趨”,一邊心中惶惶不安。
白天剛剛見過皇帝,怎麼這麼晚又宣召? 從西南門進入圓明園來到寝宮,他驚訝地看到,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經兩目緊閉,呼吸微弱,不認識人了。
張廷玉在回憶錄中說自己當時的反應是“驚駭欲絕”。
雍正今年不過58歲,年齡并不算老。
前兩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皇帝身體确實有些不爽快,不過仍然辦事如常。
雖然二十二日,病情加重了些,但仍然能接見大臣,處理政務,何以這麼快就陷入彌留狀态? 太醫進藥無效,拖到二十三日子時,在大家的惶惶無措中,雍正去世了。
(《張廷玉年譜·雍正十三年》) 對于雍正的去世,後人産生了種種推測,其中最荒誕不經的說法當然是呂四娘飛劍取首級。
不過當代史學家比較一緻的結論是,雍正的暴亡是服用丹藥所緻。
作為清代帝王中最有個性的一個,雍正的為人行事多有離經叛道之處。
他精研佛法又迷信方術,對道教的丹藥理論十分感興趣,平時愛吃丹藥“即濟丹”,還經常把它賜給自己的親信大臣。
他在後宮之中養了幾位道士,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雍正提煉能令他增強精力、延年益壽的“仙丹”。
(《雍正傳》)雖然正史不敢記載,但考究諸多種史料檔案,原本沒有緻命大病的他,應該确系病急亂投醫,在道士的勸說下服用了含有劇毒的“丹藥”而提前離開了人世。
最有力的證據是雍正死後第三天,嗣皇帝就将宮中那些煉丹的道士全部掃地出門。
(《清高宗實錄》) 雍正去世如此倉促,以至于沒來得及留下任何遺诏。
誰都知道在此情況下,最重要的事當然是确定新君。
弘曆和弘晝此時忙于大聲哭号,宣布誰是新君這件事必須由大臣們來完成。
為了避免康熙晚年的悲劇,雍正發明了“秘密立儲”之制。
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他就親書密旨,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後。
群龍無首之際,還是德高望重的張廷玉先鎮定下來。
作為雍正帝的親信,他知道雍正秘密立儲的全過程。
在年譜中,他回憶說:“我和鄂爾泰對聚集在寝宮的王公大臣們說:‘大行皇帝生前寫有傳位密诏,曾讓我們二人看過。
現在最緊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诏。
’大家說是。
于是命令總管太監去找。
總管太監說:‘這件事皇上沒有和我們說過,不知道密诏藏在哪兒。
’我說:‘大行皇帝當日密封的文件,應該也不會多。
你就找外面用黃紙封着,背後寫一個“封”字的小盒,應該就是。
’”(《張廷玉年譜·雍正十三年》) 一小會兒,太監把密诏找到了。
王公大臣們共同捧到燈下宣讀。
雍正的遺诏原文如下: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
雍正元年八月間,朕于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谕以建儲一事,親書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
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谙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清世宗實錄》) 張廷玉在《年譜》中回憶說:“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
” 弘曆的痛哭是真情實意,痛快淋漓。
雖然早就猜到自己将是大清帝國的繼承人,但對父親的死他确實毫無準備。
他早已作好40歲甚至50歲繼位的心理準備,因為看起來他的儲君生涯将是一場無比漫長的耐力競賽。
沒想到父親的壽命比祖父短了11年,去世時年僅58歲,使自己得以在25歲的盛年位登大寶。
弘曆不能不為自己的幸運慶幸。
回顧整個中國曆史,在帝位交接那一刻,曾經出現過多少雲谲波詭,明槍暗箭。
大清開國以來,5位皇帝登位,都經過了激烈的鬥争,幾乎每一代都是劍拔弩張,甚至腥風血雨。
隻有自己的繼位過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沒有一絲波瀾。
命運對自己實在是太慷慨了。
不過作為一個情商極高的人,弘曆絕不會洩露心中的任何一絲興奮。
他迅速調動起全部精神,投入到“孝子”角色中去。
大行皇帝的喪事進行得迅速而周到。
《清高宗實錄》記載,新君對于喪禮上孝子的所有規定動作,都演出得十分盡力,十分到位,十分令人感動:大殓之際,他“痛哭失聲,擗踴無數”,就是說無數次掙紮跳躍,攔着不讓人蓋上棺材。
“從頭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恸深切,哭不停聲,一整天水漿不進,群臣伏地環跪,懇請皇上節哀,皇上悲不自勝,左右都感動哭泣,弗敢仰視”。
按禮制要求,大行皇帝(剛剛死去的皇帝)皇輿回紫禁城時,嗣皇帝應該在乾清門内迎接。
然而弘曆不同意這樣做,他堅持要親自全程護送皇輿回宮。
大臣們當然不能同意這有違成例的做法,為此弘曆宣谕大臣說:“若在乾清門内迎接,心實不忍,王大臣等不必固請,俾得稍盡此心。
”(《清高宗實錄》) 《清高宗實錄》記載,在護送大行皇帝皇輿回宮的一路之上,弘曆“哭不停聲”。
進入乾清門前一刻,他又傳谕,不以新皇帝身份直接由乾清門入,而要由内右門入,以示對剛剛死去的老皇帝的尊重。
其他任何一個孝子也不可能把這些細節做得更到位了。
三轉變帝國的航向 盡管對“孝子”的角色表演盡心盡力,乾隆對雍正的真實感情卻十分可疑。
從很小的時候起,乾隆就對這個嚴厲苛刻的父親絕少親近之感。
在乾隆漫長的一生中,他最尊敬也最常提起的男性親人是祖父康熙。
對共同生活了25年的雍正,乾隆很少提起,偶爾提到,也口氣平淡。
康熙和雍正氣質性格迥然不同。
祖父康熙在中國曆代皇帝中以“人情味濃”聞名。
他為人真誠坦率,待人和藹可親,處事寬厚大度。
小弘曆從見到他的第一面開始就産生了莫大的親切感和信任感。
而對自己的父親,他感受更多的是恐懼。
因為父親雍正的個性與祖父幾乎截然相反。
經常有人說:“曆史是最公正的。
”其實,曆史通常不很公正。
許多曆史人物,僅僅因為其個性上的某些缺陷而承受後世無窮無盡的惡評。
雍正皇帝就是典型代表。
雍正統治的13年,是大清王朝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關鍵的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一,雍正皇帝即位後首次前往天壇,舉行祈谷大典。
還宮後,雍正把弘曆召到養心殿,賜給他一塊肉,讓他吃掉,此外沒再說一句話。
弘曆默默吃掉這塊肉,味道十分鮮美,不過分辨不出是什麼肉。
乖巧的他吃完肉後,也沒有多說話,就退了出來。
不過此事給了他極深的印象。
因為在此之前,不論什麼事,父親對他和弟弟弘晝都是同等對待。
而這次隻獨獨召見他一人,并且是在剛剛從天壇回來之後,顯然是有深意的。
從那時起,聰明的弘曆就已經知道自己被父親默定為太子了。
(《乾隆禦制詩五集》) 二毫無心理準備的接班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特殊體質的遺傳,清代帝王之死大多幹脆利落,很少有拖泥帶水纏綿病榻者。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這四代皇帝,死前都沒有什麼征兆。
從“偶染微恙”到撒手人寰,短則三天,長不過一周。
因此,嗣皇帝的诏書中往往有“忽遭大故”“聞之驚恸”之語。
不過,雍正的死相比其他人,還是更為突然了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十點左右,大學士張廷玉剛剛就寝,突然被一陣急劇的敲門聲驚醒。
圓明園的太監前來傳旨,召他火速入宮。
張廷玉一邊向圓明園“疾趨”,一邊心中惶惶不安。
白天剛剛見過皇帝,怎麼這麼晚又宣召? 從西南門進入圓明園來到寝宮,他驚訝地看到,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經兩目緊閉,呼吸微弱,不認識人了。
張廷玉在回憶錄中說自己當時的反應是“驚駭欲絕”。
雍正今年不過58歲,年齡并不算老。
前兩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皇帝身體确實有些不爽快,不過仍然辦事如常。
雖然二十二日,病情加重了些,但仍然能接見大臣,處理政務,何以這麼快就陷入彌留狀态? 太醫進藥無效,拖到二十三日子時,在大家的惶惶無措中,雍正去世了。
(《張廷玉年譜·雍正十三年》) 對于雍正的去世,後人産生了種種推測,其中最荒誕不經的說法當然是呂四娘飛劍取首級。
不過當代史學家比較一緻的結論是,雍正的暴亡是服用丹藥所緻。
作為清代帝王中最有個性的一個,雍正的為人行事多有離經叛道之處。
他精研佛法又迷信方術,對道教的丹藥理論十分感興趣,平時愛吃丹藥“即濟丹”,還經常把它賜給自己的親信大臣。
他在後宮之中養了幾位道士,他們的任務就是為雍正提煉能令他增強精力、延年益壽的“仙丹”。
(《雍正傳》)雖然正史不敢記載,但考究諸多種史料檔案,原本沒有緻命大病的他,應該确系病急亂投醫,在道士的勸說下服用了含有劇毒的“丹藥”而提前離開了人世。
最有力的證據是雍正死後第三天,嗣皇帝就将宮中那些煉丹的道士全部掃地出門。
(《清高宗實錄》) 雍正去世如此倉促,以至于沒來得及留下任何遺诏。
誰都知道在此情況下,最重要的事當然是确定新君。
弘曆和弘晝此時忙于大聲哭号,宣布誰是新君這件事必須由大臣們來完成。
為了避免康熙晚年的悲劇,雍正發明了“秘密立儲”之制。
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他就親書密旨,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後。
群龍無首之際,還是德高望重的張廷玉先鎮定下來。
作為雍正帝的親信,他知道雍正秘密立儲的全過程。
在年譜中,他回憶說:“我和鄂爾泰對聚集在寝宮的王公大臣們說:‘大行皇帝生前寫有傳位密诏,曾讓我們二人看過。
現在最緊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诏。
’大家說是。
于是命令總管太監去找。
總管太監說:‘這件事皇上沒有和我們說過,不知道密诏藏在哪兒。
’我說:‘大行皇帝當日密封的文件,應該也不會多。
你就找外面用黃紙封着,背後寫一個“封”字的小盒,應該就是。
’”(《張廷玉年譜·雍正十三年》) 一小會兒,太監把密诏找到了。
王公大臣們共同捧到燈下宣讀。
雍正的遺诏原文如下: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
雍正元年八月間,朕于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谕以建儲一事,親書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
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谙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清世宗實錄》) 張廷玉在《年譜》中回憶說:“新皇帝乾隆聽到是自己繼承大位後,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勸解,新皇帝仍不起來。
” 弘曆的痛哭是真情實意,痛快淋漓。
雖然早就猜到自己将是大清帝國的繼承人,但對父親的死他确實毫無準備。
他早已作好40歲甚至50歲繼位的心理準備,因為看起來他的儲君生涯将是一場無比漫長的耐力競賽。
沒想到父親的壽命比祖父短了11年,去世時年僅58歲,使自己得以在25歲的盛年位登大寶。
弘曆不能不為自己的幸運慶幸。
回顧整個中國曆史,在帝位交接那一刻,曾經出現過多少雲谲波詭,明槍暗箭。
大清開國以來,5位皇帝登位,都經過了激烈的鬥争,幾乎每一代都是劍拔弩張,甚至腥風血雨。
隻有自己的繼位過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沒有一絲波瀾。
命運對自己實在是太慷慨了。
不過作為一個情商極高的人,弘曆絕不會洩露心中的任何一絲興奮。
他迅速調動起全部精神,投入到“孝子”角色中去。
大行皇帝的喪事進行得迅速而周到。
《清高宗實錄》記載,新君對于喪禮上孝子的所有規定動作,都演出得十分盡力,十分到位,十分令人感動:大殓之際,他“痛哭失聲,擗踴無數”,就是說無數次掙紮跳躍,攔着不讓人蓋上棺材。
“從頭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恸深切,哭不停聲,一整天水漿不進,群臣伏地環跪,懇請皇上節哀,皇上悲不自勝,左右都感動哭泣,弗敢仰視”。
按禮制要求,大行皇帝(剛剛死去的皇帝)皇輿回紫禁城時,嗣皇帝應該在乾清門内迎接。
然而弘曆不同意這樣做,他堅持要親自全程護送皇輿回宮。
大臣們當然不能同意這有違成例的做法,為此弘曆宣谕大臣說:“若在乾清門内迎接,心實不忍,王大臣等不必固請,俾得稍盡此心。
”(《清高宗實錄》) 《清高宗實錄》記載,在護送大行皇帝皇輿回宮的一路之上,弘曆“哭不停聲”。
進入乾清門前一刻,他又傳谕,不以新皇帝身份直接由乾清門入,而要由内右門入,以示對剛剛死去的老皇帝的尊重。
其他任何一個孝子也不可能把這些細節做得更到位了。
三轉變帝國的航向 盡管對“孝子”的角色表演盡心盡力,乾隆對雍正的真實感情卻十分可疑。
從很小的時候起,乾隆就對這個嚴厲苛刻的父親絕少親近之感。
在乾隆漫長的一生中,他最尊敬也最常提起的男性親人是祖父康熙。
對共同生活了25年的雍正,乾隆很少提起,偶爾提到,也口氣平淡。
康熙和雍正氣質性格迥然不同。
祖父康熙在中國曆代皇帝中以“人情味濃”聞名。
他為人真誠坦率,待人和藹可親,處事寬厚大度。
小弘曆從見到他的第一面開始就産生了莫大的親切感和信任感。
而對自己的父親,他感受更多的是恐懼。
因為父親雍正的個性與祖父幾乎截然相反。
經常有人說:“曆史是最公正的。
”其實,曆史通常不很公正。
許多曆史人物,僅僅因為其個性上的某些缺陷而承受後世無窮無盡的惡評。
雍正皇帝就是典型代表。
雍正統治的13年,是大清王朝發展史上一個十分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