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王馬殿臣(上)
關燈
小
中
大
鳴四起,天光放亮。
馬殿臣眼前一黑栽倒在地,過了半天才爬得起身,撿起地上的筷子,一步一挪出了胡同,見那個賣馄饨的剛來,急忙搶步過去跪下磕頭謝恩。
賣馄饨的打量了一下馬殿臣,點點頭說:“行,你小子命還挺大,真在胡同中待了一宿?”馬殿臣心知賣馄饨的是位高人,雙手捧起筷子恭恭敬敬還給人家,又将半夜遇上的情形一五一十這麼一說。
賣馄饨的見馬殿臣又冷又餓,說話都不利索了,哆哆嗦嗦地舌頭直拌蒜,當下給他盛了一大碗馄饨,撒了不少胡椒面兒。
馬殿臣也不客氣,稀裡呼噜、連湯帶水把這碗馄饨喝下去,出了一身透汗,肚子裡有了底,方才覺得還了陽。
賣馄饨的對馬殿臣說:“城隍廟是什麼去處?這地方鬼比人多,沒有這朱砂筷子,我也不敢在此地賣馄饨,可我之前怎麼說你都不信,撞了南牆才知道回頭?你非進這條胡同幹什麼?你要等的是什麼人?” 馬殿臣不敢隐瞞,把自己在墳地裡遇見那個會說人話的東西,指點他來撿狗頭金,讓他在這兒等财神爺,怎麼來怎麼去說了一遍前因後果。
賣馄饨的眯起眼想了想,告訴馬殿臣:“你在墳地逮到的東西是黃妖,不是狐狸也不是黃鼠狼子,不在五大仙家之内,沒多大道行,僅能口作人言,無從脫化人形,不然也不會讓你用面口袋子套住。
”馬殿臣聽得火往上撞,心裡這個氣啊!這東西也忒壞了,敢情是騙我去城隍廟送死,多虧有賣馄饨的高人相助,否則我已然死了多時!馬殿臣心知賣馄饨的是位異人,便求他指點個報仇的法子。
賣馄饨的說:“除此黃妖不難,你把它口中吐出的那個珠子放到鍋裡煮,盡可以要了它的命,不過冤仇宜解不宜結,你福大命大造化大,久後定當發迹,這麼個東西害不了你,又何必趕盡殺絕,還是留下三分餘地為好。
” 馬殿臣可不這麼想,他口上稱是,别過賣馄饨的,一路小跑回到破廟找了一個砂鍋,跟娘扯謊說有大戶人家搭棚舍粥,咱這兒離得遠,明天再去怕來不及,今天在那附近對付一宿,明兒一早去讨粥。
為娘的也沒多問,馬殿臣說罷揣上珠子,抱起砂鍋出了城。
山東境内連年災荒,好多人家都跑沒了,地方上多有逃亡之屋。
馬殿臣找了一處沒人住的破屋子,把砂鍋放在土竈上,撿拾枯枝燒火,等鍋裡的水滾了,掏出珠子扔進去,又用兩塊磚頭壓住蓋子。
忽聽屋梁之上有人說話:“你快把火滅了,咱倆還有個商議,這次我保你發财!” 馬殿臣聽出來這說話的不是旁人,正是此前他在墳地捉住的黃妖,擡頭一看房梁上空無一物,不知此妖躲在何處。
他牙關一咬狠下心腸,來了個充耳不聞,添柴鼓風隻顧燒火。
梁上那個聲音開始出言恫吓,又破口大罵,爺爺奶奶祖宗八輩兒,什麼難聽罵什麼,還咒馬殿臣以後發了大财也留不住,到後來慘叫哀号之聲不絕于耳。
馬殿臣置之不理,直燒得砂鍋滾沸,但聽得“噼啪”一聲響,鍋蓋摔在一邊,鍋子裂開流出污血淌了一地,惡臭之氣撲鼻,梁上聲息皆無,其怪遂絕。
4 上回講到馬殿臣稀裡糊塗走到一個大墳圈子,無意之中捉了黃妖,卻上了黃妖的當,好懸沒讓鬼掐死,多虧遇到了高人,給了他一把朱砂筷子,這才保住了性命。
前文咱們說過,馬殿臣有仇必報,不可能憑空吃啞巴虧,一狠心把黃妖除了。
黃妖死前咒他心黑手狠,以後發了大财也留不住。
此乃後話,按下不提。
咱們這段書叫“馬殿臣除妖”,相當于“馬殿臣三闖關東”的一個引子。
有人說馬殿臣哪兒都挺好,但是打小心狠手辣,不合天道有損陰德,不知是不是冥冥中的因果相償,反正除妖之後,馬老夫人一病不起,死在了破廟之中。
馬殿臣沒錢給娘買棺材,隻得用草席裹屍,在城外找塊荒地埋了。
從此之後,馬殿臣一個人乞讨為生,孤苦伶仃倒也了無牽挂。
城中還有很多小要飯的和他一樣,東家讨口剩飯、西家要口殘羹,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走街串巷到處受人欺負。
馬殿臣經常打抱不平,替這些小要飯的出頭,久而久之成了小乞丐的頭兒,遠近小要飯的聽說馬殿臣講義氣,紛紛前來投奔。
他手下的小乞丐越來越多,白天分頭出去讨飯,晚上聚到城隍廟過夜,讨來的吃食無論多少,都交給馬殿臣,再由他分給衆人,大夥兒都挨不了餓。
花子頭兒可不好當,那個年月窮人太多,僅僅一個縣城,要飯的不下幾百人,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什麼人都有,全是光腳不怕穿鞋的光棍兒漢,論起争勇鬥狠,誰也不比馬殿臣[圖片],為了搶地盤要飯,時常發生沖突,為了半拉窩頭人腦袋可以打出狗腦袋來。
馬殿臣可以在縣城立足,憑的是規矩。
他手下一百多個小要飯的,大多是十來歲的半大孩子,閑七雜八各色人等皆有,難免有幾個歪毛兒淘氣兒的嘎雜子琉璃球兒,為了不讓他們惹是生非,馬殿臣定下幾條規矩:到外邊隻能老老實實要飯,不許給别人添堵、不許坑人害人、不許小偷小摸、不許調戲大姑娘小媳婦兒。
誰要是敢不守規矩,輕則一頓狠揍,重則打折一條腿,扔出去自生自滅。
那位說都是些要飯的孩子,怎麼能坑人害人給人家添堵呢?這是您有所不知,過去成規模的丐幫,别說是老百姓,連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都不敢惹他們,就怕這幫人來搗亂。
你比如這家員外爺給兒子娶媳婦兒,必須在頭一天把像馬殿臣這樣的花子頭兒先請來,好吃好喝招待一頓再多給幾個錢,讓他手底下的小弟兄們别在正日子來搗亂,如若給的錢多,他們還能在門口幫忙維持。
倘若不然,這幫要飯的是不敢鬧事,卻也能讓主家惡心半年,怎麼說呢?主家轉天辦喜事,頭天夜裡派人給大門上均均實實刷上一門的糞,您覺着夠惡心了?這還都是小打小鬧,再不然給你弄倆“肉簾子”挂上。
什麼叫“肉簾子”?那個年頭死孩子多,民間有個迷信的規矩,死孩子不能進祖墳,大多扔在亂葬崗子大水溝,這幫要飯的可不忌諱,到那兒撿倆死孩子,用繩子綁住兩隻腳,頭朝下往這家大門上一挂,你說主家還怎麼接親?馬殿臣不一樣,從來不讓手底下人這麼幹,哪怕少要點兒要不來,也不願意缺這份德。
他雖是個窮要飯的,但是最重臉面,不想挨這個罵,因此旁人都高看他一眼。
馬殿臣在縣城占了一塊地盤,手下有一百多個小要飯的,平時也不用他出去要飯,閑來無事成天拜師傅練把式,寒來暑往春去秋還,樹葉子綠了幾回又黃了幾回,不覺已是十五六歲的大小夥子了。
這一年又發生了大旱,旱得河裡跑馬、石頭冒火、土道生煙、莊稼地拔裂,縣城中的老百姓都餓死不少。
馬殿臣一看别在這兒等死,把手底下人都散了,讓大夥兒出去逃難,各尋各的活路。
他見别人都走了,心想:我去哪兒呢?以前聽他娘念叨過,那一年也是大饑荒,他爹馬成隻身一個人去關外挖棒槌,從此再沒回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是讓官兵抓住砍了腦袋,還是在深山野林中被野獸吃了。
馬殿臣左思右想,倒不如我也去關外闖一闖,反正窮光棍兒一條,死在什麼地方不是個死?他将手底下那一百多個小要飯的全打發走了,身邊還有倆過命的窮朋友,平時經常在一起混,一個叫張仁,一個叫趙義,這二人也決定跟馬殿臣走。
關外雖然山高路遠,卻是大清龍脈所在,地廣人稀到處是寶,老林子裡的獐狍野鹿、各式山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兔子往腿上撞、山雞往飯鍋裡飛,從河裡舀瓢水也能帶出兩條大肥魚,不過真想發大财還得說是挖棒槌。
哥兒仨商量定了,說走就走,也沒什麼牽挂,一同到關外放山挖棒槌。
放山有個規矩,一個人去可以,那叫“單撮棍兒”,三五個人結伴也成,還有好幾十人結成參幫的,喚作“拉幫放山”,卻最忌諱二人同行,以免兩個人中有一個見财起意,下黑手害死另外一個,近似于關内“二人不看井,一人不進廟”的說法。
馬殿臣一行三個人,沒犯這個忌諱,出門上路也不用收拾行李,窮得僅有一身破衣爛衫,白天當衣裳穿,夜裡當被子蓋,死了一埋又是裝裹。
簡單地說吧,他們仨一路要飯奔了山海關,這幾年朝廷開禁,混出關去并不難,出了關一邊打聽一邊走,不一日來到長白山腳下。
進山一看三個人都見傻,先前想得容易,以為但凡出來折騰折騰也好過在老家餓死,萬一挖出個大棒槌,下半輩子可以足吃足喝,買田置地娶妻生子了,卻忘了一節——隔行如隔山。
你别看棒槌天生地長,挖出來便可換錢,其中的門道那可太深了,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他們三人綁一塊兒這幾百斤肉沒長一根會挖棒槌的筋,連棒槌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又不會“喊山”,還以為随便一溜達就能讓棒槌葉子絆個跟頭呢。
書中代言,何為“喊山”?說白了是參幫口中的行話,等同于江湖上的“唇典”,但是迷信色彩很重。
因為棒槌近似人形,又極其罕見,按民間的迷信之說,什麼東西有了人形,那就是吸收了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年久即可成精。
好比幾個人進山挖棒槌,一邊走一邊商量“咱們奔什麼什麼地方去,聽說什麼什麼地方有棒槌窯”之類的,這話讓成了形的棒槌聽見,它便會躲起來,你還怎麼找它?進了山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諸如此類,有很多忌諱。
馬殿臣這仨滿不懂啊,正應了那句話,醋碟兒裡面紮猛子——不知深淺。
一連在山上轉了幾天,棒槌葉子都沒見到半片。
這天晚上三人找了一塊空地,籠起火來歇宿,腹内空空難以成眠,隻好圍在篝火前聊閑天兒,無非說些窮光棍兒發财的白日夢。
篝火可以防止野獸靠近,卻引來了無數的蚊子和小咬兒。
時下正值秋季,蚊蟲逮着活人往死裡叮,山裡的蚊子叫海蚊子,個兒大嘴長,叮上一口又疼又癢,難受勁兒往心裡鑽,十天半個月都好不了。
三個人挨不住這個咬,想起艾草燃煙可以熏蟲,隻好起身去找,忽聽遠處草叢中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不知是什麼東西,聽來為數衆多。
哥兒仨仗起膽子過去一瞧,竟是無數又大又肥的林蛙,黑壓壓的一大片。
關外将林蛙稱為“哈什螞”,這東西身上的肉好吃,也不咬人,捉到肥美的林蛙與山雞放在一個鍋裡炖,喝酒下飯再好不過。
按說這種東西沒什麼可怕的,可什麼也架不住多,成千上萬的哈什螞,鋪天蓋地地湧将來,看得馬殿臣他們三個人身上直起雞皮疙瘩。
他們也不認得這是哈什螞,還當是河溝子裡的癞蛤蟆。
張仁一向膽小,驚呼一聲掉頭跑進了密林。
馬殿臣和趙義一看他跑了,隻得跟在後邊,怕他落了單兒又迷了路有危險。
此時大群哈什螞開始圍殲被火堆引來的蚊蟲,由于這玩意兒實在太多,擁上來将火堆都壓滅了,冒出陣陣濃煙,腥臭之氣傳出去好幾裡。
馬殿臣和趙義跑了一陣子,卻不見張仁的去向。
5 前文書說到馬殿臣安葬了馬老夫人,在城中要飯混日子,因為講義氣敢出頭,一來二去的成了乞丐首領,手下聚攏了一幫小要飯的,無奈趕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饑荒,别說鄉下了,城裡的老百姓都餓死了很多。
馬殿臣走投無路之下,跟張仁、趙義兩個拜把子兄弟去闖關東挖棒槌,可這三人什麼都不懂,在山上轉了好幾天,不僅沒挖到棒槌,還把張仁給走丢了。
馬殿臣和他兄弟趙義喊了半天也沒回應,忙點上兩根火把四下找尋,發現前方落葉覆蓋,僅臉盆這麼大的一片沒有枯葉,還泛出暗淡的光亮。
原來這是一片沼澤,關外俗稱為“大煙泡兒”,内中積滿了深不見底的淤泥,其上被枯枝敗葉所掩,根本看不出來。
可見張仁受了驚吓,顧頭不顧腚一腳陷進去,讓大煙泡兒悶住了,那還有個活?二人撅了根長樹枝,伸進去捅了半天也沒撈上什麼來。
哥兒仨闖關東挖棒槌,還沒見棒槌長什麼樣,先死了一個張仁,真可謂出師不利! 馬殿臣和趙義縱然傷心,可轉念一想,趕上這個兵荒馬亂的年頭,人命如同草芥一般,生生死死太過于平常,張仁死于此地,至少不用在世上忍饑挨餓了,可歎連個屍首也沒留下,但願他在天有靈,保佑他兩個兄弟挖個大棒槌,回去多給他燒紙上香,請和尚老道念幾捧大經,度他早登極樂。
挖棒槌的三個人死了一個,剩下馬殿臣和趙義,這可就犯了“二人不放山”的忌諱,馬殿臣也聽說過這句話,卻沒放在心上。
如若死的那個是趙義,換成張仁和他挖棒槌,興許得嘀咕,因為交情還不夠深,但是趙義不同,想當初趙義偷雞讓人逮住,險些被本家打死,正巧馬殿臣路過,他見趙義瘦得跟麻稈兒一樣,哪禁得住這麼打?于是上前阻攔,這才保住了趙義的一條性命。
沒想到那家人報了官,告趙義和馬殿臣動手打人。
偷雞不成還敢動手,這是挨闆子的罪過,衙門口兒一問誰偷的雞誰打的人?馬殿臣橫打鼻梁一并承擔,在大堂上挨了五下闆子,捂着屁股在破廟裡将養了半個月才下得了地。
那位說不對,一般聽書,到了大堂上至少是“四十大闆”,哪有打五闆的?咱得給您講明白,那是說書的隻顧說起來痛快,實際上沒有那麼打的,一般的小偷小摸、打架鬥毆,頂多打個五下十下,四十大闆打下去,這人也甭審了,可以直接擡出去埋了。
打五下闆子可也不輕,衙役們手中的“水火無情棍”齊眉那麼長、鵝蛋那麼粗,空心兒裡頭灌水銀,舉起來輕落下去重,一起一落屁股開花,有那手重的,三下兩下能把腰打折了。
可以說馬殿臣對趙義有救命之恩,趙義也對得起馬殿臣,平時偷雞摸狗掏鳥蛋,得了好處總有馬殿臣一份,二人雖然未曾結拜,素常也以兄弟相稱。
簡短截說,張仁死了之後,馬殿臣跟趙義哥兒倆一合計,棒槌還得找,不然咱也是沒活路。
奈何兩人什麼都不懂,沒頭蒼蠅一樣亂撞。
正在路上走着,前邊過來一隊人,大概有個一二十口子,看裝扮聽說話,像是在山裡找棒槌的參幫。
二人一想“咱倆瞎轉悠肯定是不成,不如跟在參幫後頭,看看人家怎麼找棒槌”。
不過參幫的
馬殿臣眼前一黑栽倒在地,過了半天才爬得起身,撿起地上的筷子,一步一挪出了胡同,見那個賣馄饨的剛來,急忙搶步過去跪下磕頭謝恩。
賣馄饨的打量了一下馬殿臣,點點頭說:“行,你小子命還挺大,真在胡同中待了一宿?”馬殿臣心知賣馄饨的是位高人,雙手捧起筷子恭恭敬敬還給人家,又将半夜遇上的情形一五一十這麼一說。
賣馄饨的見馬殿臣又冷又餓,說話都不利索了,哆哆嗦嗦地舌頭直拌蒜,當下給他盛了一大碗馄饨,撒了不少胡椒面兒。
馬殿臣也不客氣,稀裡呼噜、連湯帶水把這碗馄饨喝下去,出了一身透汗,肚子裡有了底,方才覺得還了陽。
賣馄饨的對馬殿臣說:“城隍廟是什麼去處?這地方鬼比人多,沒有這朱砂筷子,我也不敢在此地賣馄饨,可我之前怎麼說你都不信,撞了南牆才知道回頭?你非進這條胡同幹什麼?你要等的是什麼人?” 馬殿臣不敢隐瞞,把自己在墳地裡遇見那個會說人話的東西,指點他來撿狗頭金,讓他在這兒等财神爺,怎麼來怎麼去說了一遍前因後果。
賣馄饨的眯起眼想了想,告訴馬殿臣:“你在墳地逮到的東西是黃妖,不是狐狸也不是黃鼠狼子,不在五大仙家之内,沒多大道行,僅能口作人言,無從脫化人形,不然也不會讓你用面口袋子套住。
”馬殿臣聽得火往上撞,心裡這個氣啊!這東西也忒壞了,敢情是騙我去城隍廟送死,多虧有賣馄饨的高人相助,否則我已然死了多時!馬殿臣心知賣馄饨的是位異人,便求他指點個報仇的法子。
賣馄饨的說:“除此黃妖不難,你把它口中吐出的那個珠子放到鍋裡煮,盡可以要了它的命,不過冤仇宜解不宜結,你福大命大造化大,久後定當發迹,這麼個東西害不了你,又何必趕盡殺絕,還是留下三分餘地為好。
” 馬殿臣可不這麼想,他口上稱是,别過賣馄饨的,一路小跑回到破廟找了一個砂鍋,跟娘扯謊說有大戶人家搭棚舍粥,咱這兒離得遠,明天再去怕來不及,今天在那附近對付一宿,明兒一早去讨粥。
為娘的也沒多問,馬殿臣說罷揣上珠子,抱起砂鍋出了城。
山東境内連年災荒,好多人家都跑沒了,地方上多有逃亡之屋。
馬殿臣找了一處沒人住的破屋子,把砂鍋放在土竈上,撿拾枯枝燒火,等鍋裡的水滾了,掏出珠子扔進去,又用兩塊磚頭壓住蓋子。
忽聽屋梁之上有人說話:“你快把火滅了,咱倆還有個商議,這次我保你發财!” 馬殿臣聽出來這說話的不是旁人,正是此前他在墳地捉住的黃妖,擡頭一看房梁上空無一物,不知此妖躲在何處。
他牙關一咬狠下心腸,來了個充耳不聞,添柴鼓風隻顧燒火。
梁上那個聲音開始出言恫吓,又破口大罵,爺爺奶奶祖宗八輩兒,什麼難聽罵什麼,還咒馬殿臣以後發了大财也留不住,到後來慘叫哀号之聲不絕于耳。
馬殿臣置之不理,直燒得砂鍋滾沸,但聽得“噼啪”一聲響,鍋蓋摔在一邊,鍋子裂開流出污血淌了一地,惡臭之氣撲鼻,梁上聲息皆無,其怪遂絕。
4 上回講到馬殿臣稀裡糊塗走到一個大墳圈子,無意之中捉了黃妖,卻上了黃妖的當,好懸沒讓鬼掐死,多虧遇到了高人,給了他一把朱砂筷子,這才保住了性命。
前文咱們說過,馬殿臣有仇必報,不可能憑空吃啞巴虧,一狠心把黃妖除了。
黃妖死前咒他心黑手狠,以後發了大财也留不住。
此乃後話,按下不提。
咱們這段書叫“馬殿臣除妖”,相當于“馬殿臣三闖關東”的一個引子。
有人說馬殿臣哪兒都挺好,但是打小心狠手辣,不合天道有損陰德,不知是不是冥冥中的因果相償,反正除妖之後,馬老夫人一病不起,死在了破廟之中。
馬殿臣沒錢給娘買棺材,隻得用草席裹屍,在城外找塊荒地埋了。
從此之後,馬殿臣一個人乞讨為生,孤苦伶仃倒也了無牽挂。
城中還有很多小要飯的和他一樣,東家讨口剩飯、西家要口殘羹,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走街串巷到處受人欺負。
馬殿臣經常打抱不平,替這些小要飯的出頭,久而久之成了小乞丐的頭兒,遠近小要飯的聽說馬殿臣講義氣,紛紛前來投奔。
他手下的小乞丐越來越多,白天分頭出去讨飯,晚上聚到城隍廟過夜,讨來的吃食無論多少,都交給馬殿臣,再由他分給衆人,大夥兒都挨不了餓。
花子頭兒可不好當,那個年月窮人太多,僅僅一個縣城,要飯的不下幾百人,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什麼人都有,全是光腳不怕穿鞋的光棍兒漢,論起争勇鬥狠,誰也不比馬殿臣[圖片],為了搶地盤要飯,時常發生沖突,為了半拉窩頭人腦袋可以打出狗腦袋來。
馬殿臣可以在縣城立足,憑的是規矩。
他手下一百多個小要飯的,大多是十來歲的半大孩子,閑七雜八各色人等皆有,難免有幾個歪毛兒淘氣兒的嘎雜子琉璃球兒,為了不讓他們惹是生非,馬殿臣定下幾條規矩:到外邊隻能老老實實要飯,不許給别人添堵、不許坑人害人、不許小偷小摸、不許調戲大姑娘小媳婦兒。
誰要是敢不守規矩,輕則一頓狠揍,重則打折一條腿,扔出去自生自滅。
那位說都是些要飯的孩子,怎麼能坑人害人給人家添堵呢?這是您有所不知,過去成規模的丐幫,别說是老百姓,連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家都不敢惹他們,就怕這幫人來搗亂。
你比如這家員外爺給兒子娶媳婦兒,必須在頭一天把像馬殿臣這樣的花子頭兒先請來,好吃好喝招待一頓再多給幾個錢,讓他手底下的小弟兄們别在正日子來搗亂,如若給的錢多,他們還能在門口幫忙維持。
倘若不然,這幫要飯的是不敢鬧事,卻也能讓主家惡心半年,怎麼說呢?主家轉天辦喜事,頭天夜裡派人給大門上均均實實刷上一門的糞,您覺着夠惡心了?這還都是小打小鬧,再不然給你弄倆“肉簾子”挂上。
什麼叫“肉簾子”?那個年頭死孩子多,民間有個迷信的規矩,死孩子不能進祖墳,大多扔在亂葬崗子大水溝,這幫要飯的可不忌諱,到那兒撿倆死孩子,用繩子綁住兩隻腳,頭朝下往這家大門上一挂,你說主家還怎麼接親?馬殿臣不一樣,從來不讓手底下人這麼幹,哪怕少要點兒要不來,也不願意缺這份德。
他雖是個窮要飯的,但是最重臉面,不想挨這個罵,因此旁人都高看他一眼。
馬殿臣在縣城占了一塊地盤,手下有一百多個小要飯的,平時也不用他出去要飯,閑來無事成天拜師傅練把式,寒來暑往春去秋還,樹葉子綠了幾回又黃了幾回,不覺已是十五六歲的大小夥子了。
這一年又發生了大旱,旱得河裡跑馬、石頭冒火、土道生煙、莊稼地拔裂,縣城中的老百姓都餓死不少。
馬殿臣一看别在這兒等死,把手底下人都散了,讓大夥兒出去逃難,各尋各的活路。
他見别人都走了,心想:我去哪兒呢?以前聽他娘念叨過,那一年也是大饑荒,他爹馬成隻身一個人去關外挖棒槌,從此再沒回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是讓官兵抓住砍了腦袋,還是在深山野林中被野獸吃了。
馬殿臣左思右想,倒不如我也去關外闖一闖,反正窮光棍兒一條,死在什麼地方不是個死?他将手底下那一百多個小要飯的全打發走了,身邊還有倆過命的窮朋友,平時經常在一起混,一個叫張仁,一個叫趙義,這二人也決定跟馬殿臣走。
關外雖然山高路遠,卻是大清龍脈所在,地廣人稀到處是寶,老林子裡的獐狍野鹿、各式山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兔子往腿上撞、山雞往飯鍋裡飛,從河裡舀瓢水也能帶出兩條大肥魚,不過真想發大财還得說是挖棒槌。
哥兒仨商量定了,說走就走,也沒什麼牽挂,一同到關外放山挖棒槌。
放山有個規矩,一個人去可以,那叫“單撮棍兒”,三五個人結伴也成,還有好幾十人結成參幫的,喚作“拉幫放山”,卻最忌諱二人同行,以免兩個人中有一個見财起意,下黑手害死另外一個,近似于關内“二人不看井,一人不進廟”的說法。
馬殿臣一行三個人,沒犯這個忌諱,出門上路也不用收拾行李,窮得僅有一身破衣爛衫,白天當衣裳穿,夜裡當被子蓋,死了一埋又是裝裹。
簡單地說吧,他們仨一路要飯奔了山海關,這幾年朝廷開禁,混出關去并不難,出了關一邊打聽一邊走,不一日來到長白山腳下。
進山一看三個人都見傻,先前想得容易,以為但凡出來折騰折騰也好過在老家餓死,萬一挖出個大棒槌,下半輩子可以足吃足喝,買田置地娶妻生子了,卻忘了一節——隔行如隔山。
你别看棒槌天生地長,挖出來便可換錢,其中的門道那可太深了,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他們三人綁一塊兒這幾百斤肉沒長一根會挖棒槌的筋,連棒槌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又不會“喊山”,還以為随便一溜達就能讓棒槌葉子絆個跟頭呢。
書中代言,何為“喊山”?說白了是參幫口中的行話,等同于江湖上的“唇典”,但是迷信色彩很重。
因為棒槌近似人形,又極其罕見,按民間的迷信之說,什麼東西有了人形,那就是吸收了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年久即可成精。
好比幾個人進山挖棒槌,一邊走一邊商量“咱們奔什麼什麼地方去,聽說什麼什麼地方有棒槌窯”之類的,這話讓成了形的棒槌聽見,它便會躲起來,你還怎麼找它?進了山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諸如此類,有很多忌諱。
馬殿臣這仨滿不懂啊,正應了那句話,醋碟兒裡面紮猛子——不知深淺。
一連在山上轉了幾天,棒槌葉子都沒見到半片。
這天晚上三人找了一塊空地,籠起火來歇宿,腹内空空難以成眠,隻好圍在篝火前聊閑天兒,無非說些窮光棍兒發财的白日夢。
篝火可以防止野獸靠近,卻引來了無數的蚊子和小咬兒。
時下正值秋季,蚊蟲逮着活人往死裡叮,山裡的蚊子叫海蚊子,個兒大嘴長,叮上一口又疼又癢,難受勁兒往心裡鑽,十天半個月都好不了。
三個人挨不住這個咬,想起艾草燃煙可以熏蟲,隻好起身去找,忽聽遠處草叢中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不知是什麼東西,聽來為數衆多。
哥兒仨仗起膽子過去一瞧,竟是無數又大又肥的林蛙,黑壓壓的一大片。
關外将林蛙稱為“哈什螞”,這東西身上的肉好吃,也不咬人,捉到肥美的林蛙與山雞放在一個鍋裡炖,喝酒下飯再好不過。
按說這種東西沒什麼可怕的,可什麼也架不住多,成千上萬的哈什螞,鋪天蓋地地湧将來,看得馬殿臣他們三個人身上直起雞皮疙瘩。
他們也不認得這是哈什螞,還當是河溝子裡的癞蛤蟆。
張仁一向膽小,驚呼一聲掉頭跑進了密林。
馬殿臣和趙義一看他跑了,隻得跟在後邊,怕他落了單兒又迷了路有危險。
此時大群哈什螞開始圍殲被火堆引來的蚊蟲,由于這玩意兒實在太多,擁上來将火堆都壓滅了,冒出陣陣濃煙,腥臭之氣傳出去好幾裡。
馬殿臣和趙義跑了一陣子,卻不見張仁的去向。
5 前文書說到馬殿臣安葬了馬老夫人,在城中要飯混日子,因為講義氣敢出頭,一來二去的成了乞丐首領,手下聚攏了一幫小要飯的,無奈趕上了百年不遇的大饑荒,别說鄉下了,城裡的老百姓都餓死了很多。
馬殿臣走投無路之下,跟張仁、趙義兩個拜把子兄弟去闖關東挖棒槌,可這三人什麼都不懂,在山上轉了好幾天,不僅沒挖到棒槌,還把張仁給走丢了。
馬殿臣和他兄弟趙義喊了半天也沒回應,忙點上兩根火把四下找尋,發現前方落葉覆蓋,僅臉盆這麼大的一片沒有枯葉,還泛出暗淡的光亮。
原來這是一片沼澤,關外俗稱為“大煙泡兒”,内中積滿了深不見底的淤泥,其上被枯枝敗葉所掩,根本看不出來。
可見張仁受了驚吓,顧頭不顧腚一腳陷進去,讓大煙泡兒悶住了,那還有個活?二人撅了根長樹枝,伸進去捅了半天也沒撈上什麼來。
哥兒仨闖關東挖棒槌,還沒見棒槌長什麼樣,先死了一個張仁,真可謂出師不利! 馬殿臣和趙義縱然傷心,可轉念一想,趕上這個兵荒馬亂的年頭,人命如同草芥一般,生生死死太過于平常,張仁死于此地,至少不用在世上忍饑挨餓了,可歎連個屍首也沒留下,但願他在天有靈,保佑他兩個兄弟挖個大棒槌,回去多給他燒紙上香,請和尚老道念幾捧大經,度他早登極樂。
挖棒槌的三個人死了一個,剩下馬殿臣和趙義,這可就犯了“二人不放山”的忌諱,馬殿臣也聽說過這句話,卻沒放在心上。
如若死的那個是趙義,換成張仁和他挖棒槌,興許得嘀咕,因為交情還不夠深,但是趙義不同,想當初趙義偷雞讓人逮住,險些被本家打死,正巧馬殿臣路過,他見趙義瘦得跟麻稈兒一樣,哪禁得住這麼打?于是上前阻攔,這才保住了趙義的一條性命。
沒想到那家人報了官,告趙義和馬殿臣動手打人。
偷雞不成還敢動手,這是挨闆子的罪過,衙門口兒一問誰偷的雞誰打的人?馬殿臣橫打鼻梁一并承擔,在大堂上挨了五下闆子,捂着屁股在破廟裡将養了半個月才下得了地。
那位說不對,一般聽書,到了大堂上至少是“四十大闆”,哪有打五闆的?咱得給您講明白,那是說書的隻顧說起來痛快,實際上沒有那麼打的,一般的小偷小摸、打架鬥毆,頂多打個五下十下,四十大闆打下去,這人也甭審了,可以直接擡出去埋了。
打五下闆子可也不輕,衙役們手中的“水火無情棍”齊眉那麼長、鵝蛋那麼粗,空心兒裡頭灌水銀,舉起來輕落下去重,一起一落屁股開花,有那手重的,三下兩下能把腰打折了。
可以說馬殿臣對趙義有救命之恩,趙義也對得起馬殿臣,平時偷雞摸狗掏鳥蛋,得了好處總有馬殿臣一份,二人雖然未曾結拜,素常也以兄弟相稱。
簡短截說,張仁死了之後,馬殿臣跟趙義哥兒倆一合計,棒槌還得找,不然咱也是沒活路。
奈何兩人什麼都不懂,沒頭蒼蠅一樣亂撞。
正在路上走着,前邊過來一隊人,大概有個一二十口子,看裝扮聽說話,像是在山裡找棒槌的參幫。
二人一想“咱倆瞎轉悠肯定是不成,不如跟在參幫後頭,看看人家怎麼找棒槌”。
不過參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