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來曆不明的蛋
關燈
小
中
大
館端盤子?
表舅跟他說:“什麼叫伺候人的行當?這都什麼年代了,觀念怎麼還這麼陳舊。
現如今勞動人民當家做主,誰敢瞧不起勞動人民?端湯上菜早不是下九流了,而今各個行當隻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人民服務。
你先去當個服務員,将來萬一有出息了,說不定還能當個掌勺的廚子,掙得錢多,待遇也好,在後廚說一不二。
說懸了,到時候經理都得看你臉色,那你小子可是叱咤風雲、一步登天了!” 張保慶這個不愛聽:“瞧您這話說的,我多大出息?好嘛,頂天了是一掌勺的?” 既然不願意在飯莊子當服務員,那他想去幹什麼呢?張保慶上完初中學的鉗工,在那個年代,工人是相當不錯的職業,工資鐵杆兒莊稼似的按月發放,不遲到、不曠工便有獎金,福利補貼之類的待遇也好,混夠了歲數一退休,國家還管養老送終。
當時有句話評價廠子裡的各個工種,說是“車鉗銑沒人比,鉚電焊對付幹,要翻砂就回家”。
這話怎麼講呢?當工人最好的是幹鉗工、車工或銑工,鉗工保全都是技術活兒,晃晃悠悠到處走,比較閑在,而且那手藝荒廢不了,到什麼時候都用得上;車工、銑工則是整天守着車床、銑床,耗時間卻不用走腦子,有活兒幹活兒,沒活兒也是随便歇着,在車間裡看報紙、打撲克、喝茶。
所以這三個工種最舒服,廠子裡的人都想做。
至于鉚工、焊工需要吃些辛苦,趕上有活兒的時候,工作量比别人都大。
電工同樣是技術工種,居家過日子不乏用武之地,哪家電表、燈管壞了,免不了要麻煩懂電的師傅,所以電工很吃得開。
不過以前的人們大多認為——帶電就有危險,你雖然有防護措施絕緣手套什麼的,可“萬”裡還有個“一”呢,萬一哪天出了差錯,那可是要命的事。
這不像别的活兒,胳膊卷進車床了大不了截肢,至少還能留下條命,電工不出事則可,出了事一定是大事,因此電工也給列為二等了。
“要翻砂就回家”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廠子裡最苦、最累的活兒就是翻砂,幹這個工種還不如直接回家待着。
張保慶學的鉗工,起初本想混一輩子大鍋飯,無奈家裡沒關系、沒路子,廠子不看專業,硬給安排了翻砂工,湊合幹了幾個月,差點兒沒累吐血。
他實在吃不住那份辛苦,又托人轉到了面粉廠,工作了也沒多長時間,嫌那地方粉塵太大,容易得肺結核,索性蹲在家當了待業青年。
他自己給自己吃寬心丸:進廠當工人有什麼好的?老老實實每天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刮風下雨不敢遲到,累死累活掙一份死工資,整日裡柴米油鹽,将來娶個媳婦生個孩子,再教育孩子長大也這麼做,那才是真沒出息。
常言道“好漢子不掙有數兒的錢”,男子漢大丈夫堅決不能走這條路,誰願意幹誰幹去吧,我是不去! 在我表舅眼中,張保慶始終是個沒出息的待業青年。
而在我看來,他是個挺能折騰的人,從小膽子就大,敢做敢闖,向來不肯循規蹈矩。
舉個例子,以前有種關于耳蠶的傳說,說“耳蠶”那是叫白了,也有稱“耳屎”或“耳垢”的,總之是耳朵裡的穢物,據說正常人吃了這玩意兒,會立刻變成傻子。
家裡大人經常這麼告訴小孩,說胡同裡那個老傻子,正是小時候誤吃耳蠶吃傻的。
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可以當真,反正大夥兒都這麼傳。
以前的孩子大都又淘又饞,什麼東西都敢往嘴裡放,家裡大人經常拿這種話吓唬孩子。
張保慶在家待業,閑極無聊在胡同中跟别人打賭,說起吃耳蠶能變傻子,有人當場從自己耳朵裡掏出來一大塊耳蠶。
這小子長這麼大從來沒掏過耳朵,可想而知耳朵裡有多少東西,從中掏出來的這塊耳蠶,能有小指甲蓋那麼大,也不知道存了多少年了,黃裡透綠,放在手裡給張保慶看:“你敢不敢吃?”張保慶膽子再大也不敢嚼,隻能把心一橫,全當是吃個螞蚱,捏起來扔到嘴裡,拿涼白開往下一送,氣不長出面不改色,結果也沒有變成傻子,徹底将“吃耳蠶變傻子”這個愚昧無知的歪理邪說打破了。
這下可好,他一舉震驚了整條胡同,還因為打賭赢了二十根小豆冰棍兒。
張保慶成天這麼混,表舅實在看不下去了,十八的大小夥子在家待業吃閑飯可不成,這個不想幹,那個看不上,高不成低不就,文不能賣字、武不會練拳,成天招災惹禍捅婁子,隻好走後門托關系,讓他去“蓬萊春”後廚學能耐。
可張保慶卻不識擡舉,脖子一梗死活不去。
表舅真生氣了,好說歹說都不行,幹脆也甭跟你廢話了,文的不行來武的,掄起笤帚疙瘩就是一頓抽,打得張保慶沒處躲沒處藏,隻好到後廚拜師當了學徒。
飯莊子裡掌大勺的,個兒頂個兒都有一手絕活兒。
張保慶拜的這位師父,在這個飯莊子幹了三代,從他爺爺到他爹再到他,家傳有一手絕的,一個人盯五個竈眼兒,說行話叫“連環子母竈”,大竈、二竈、高湯、籠屜、砂鍋,掂起大勺上下翻飛,身上一個油星子不沾,講究“手眼身法步”一氣呵成,你光看他炒菜都是種享受。
這樣的廚子一個人頂五個人用,評特級職稱,工資也是普通廚師的好幾倍。
表舅舍了一張老臉,好不容易讓張保慶拜了名師,怎知張保慶一進去就不想幹了。
因為什麼呀?這一行得從入門開始,剝蔥剝蒜、洗菜擇菜,先練三年,這才允許你在墩兒上備菜。
前邊的服務員下了單子,你這就得都把材料預備齊了,掌勺的不看單子,完全看備菜的給什麼,比如這一盤備的是雞絲、海參、玉蘭片、蔥姜切末,就知道要做燒三絲,下一盤所有材料都一樣,唯獨蔥姜末改成了蔥姜絲,大師傅就明白了這盤是燴三絲,炒錯了那是大師傅的責任,備錯了可都怪在你頭上,該扣錢扣錢、該檢讨檢讨,在墩兒上備菜又是三年。
接下來練“紅案兒”,殺雞、宰魚、切肉,又腥又臭不說,還容易切手,這得一年;和面、揉面、做面食還要練一年,這叫“白案兒”。
沒七八年上不了竈,上竈之前還要先練翻炒、掂鍋、翻勺,拿炒勺裝上沙子,少說也得有個十幾二十斤,一天練下來全身酸疼,而且萬一失了手,那一鍋的熱沙子招呼在臉上,非落一臉大麻子不可。
“連環竈”一共五個竈眼,一個竈眼兩年,把這一整套全學會了,至少搭上半輩子時光。
張保慶一想都絕望了,真不認命幹這個,又回家當上了待業青年。
當時有街道辦的青年點,相當于小便利店,賣些雜貨之類的商品,待業青年可以去那兒實習,什麼時候找到工作了什麼時候走人,張保慶也不願意去,怕被人笑話。
表舅心裡邊這個火啊!一看見他
現如今勞動人民當家做主,誰敢瞧不起勞動人民?端湯上菜早不是下九流了,而今各個行當隻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人民服務。
你先去當個服務員,将來萬一有出息了,說不定還能當個掌勺的廚子,掙得錢多,待遇也好,在後廚說一不二。
說懸了,到時候經理都得看你臉色,那你小子可是叱咤風雲、一步登天了!” 張保慶這個不愛聽:“瞧您這話說的,我多大出息?好嘛,頂天了是一掌勺的?” 既然不願意在飯莊子當服務員,那他想去幹什麼呢?張保慶上完初中學的鉗工,在那個年代,工人是相當不錯的職業,工資鐵杆兒莊稼似的按月發放,不遲到、不曠工便有獎金,福利補貼之類的待遇也好,混夠了歲數一退休,國家還管養老送終。
當時有句話評價廠子裡的各個工種,說是“車鉗銑沒人比,鉚電焊對付幹,要翻砂就回家”。
這話怎麼講呢?當工人最好的是幹鉗工、車工或銑工,鉗工保全都是技術活兒,晃晃悠悠到處走,比較閑在,而且那手藝荒廢不了,到什麼時候都用得上;車工、銑工則是整天守着車床、銑床,耗時間卻不用走腦子,有活兒幹活兒,沒活兒也是随便歇着,在車間裡看報紙、打撲克、喝茶。
所以這三個工種最舒服,廠子裡的人都想做。
至于鉚工、焊工需要吃些辛苦,趕上有活兒的時候,工作量比别人都大。
電工同樣是技術工種,居家過日子不乏用武之地,哪家電表、燈管壞了,免不了要麻煩懂電的師傅,所以電工很吃得開。
不過以前的人們大多認為——帶電就有危險,你雖然有防護措施絕緣手套什麼的,可“萬”裡還有個“一”呢,萬一哪天出了差錯,那可是要命的事。
這不像别的活兒,胳膊卷進車床了大不了截肢,至少還能留下條命,電工不出事則可,出了事一定是大事,因此電工也給列為二等了。
“要翻砂就回家”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廠子裡最苦、最累的活兒就是翻砂,幹這個工種還不如直接回家待着。
張保慶學的鉗工,起初本想混一輩子大鍋飯,無奈家裡沒關系、沒路子,廠子不看專業,硬給安排了翻砂工,湊合幹了幾個月,差點兒沒累吐血。
他實在吃不住那份辛苦,又托人轉到了面粉廠,工作了也沒多長時間,嫌那地方粉塵太大,容易得肺結核,索性蹲在家當了待業青年。
他自己給自己吃寬心丸:進廠當工人有什麼好的?老老實實每天到點上班、到點下班,刮風下雨不敢遲到,累死累活掙一份死工資,整日裡柴米油鹽,将來娶個媳婦生個孩子,再教育孩子長大也這麼做,那才是真沒出息。
常言道“好漢子不掙有數兒的錢”,男子漢大丈夫堅決不能走這條路,誰願意幹誰幹去吧,我是不去! 在我表舅眼中,張保慶始終是個沒出息的待業青年。
而在我看來,他是個挺能折騰的人,從小膽子就大,敢做敢闖,向來不肯循規蹈矩。
舉個例子,以前有種關于耳蠶的傳說,說“耳蠶”那是叫白了,也有稱“耳屎”或“耳垢”的,總之是耳朵裡的穢物,據說正常人吃了這玩意兒,會立刻變成傻子。
家裡大人經常這麼告訴小孩,說胡同裡那個老傻子,正是小時候誤吃耳蠶吃傻的。
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可以當真,反正大夥兒都這麼傳。
以前的孩子大都又淘又饞,什麼東西都敢往嘴裡放,家裡大人經常拿這種話吓唬孩子。
張保慶在家待業,閑極無聊在胡同中跟别人打賭,說起吃耳蠶能變傻子,有人當場從自己耳朵裡掏出來一大塊耳蠶。
這小子長這麼大從來沒掏過耳朵,可想而知耳朵裡有多少東西,從中掏出來的這塊耳蠶,能有小指甲蓋那麼大,也不知道存了多少年了,黃裡透綠,放在手裡給張保慶看:“你敢不敢吃?”張保慶膽子再大也不敢嚼,隻能把心一橫,全當是吃個螞蚱,捏起來扔到嘴裡,拿涼白開往下一送,氣不長出面不改色,結果也沒有變成傻子,徹底将“吃耳蠶變傻子”這個愚昧無知的歪理邪說打破了。
這下可好,他一舉震驚了整條胡同,還因為打賭赢了二十根小豆冰棍兒。
張保慶成天這麼混,表舅實在看不下去了,十八的大小夥子在家待業吃閑飯可不成,這個不想幹,那個看不上,高不成低不就,文不能賣字、武不會練拳,成天招災惹禍捅婁子,隻好走後門托關系,讓他去“蓬萊春”後廚學能耐。
可張保慶卻不識擡舉,脖子一梗死活不去。
表舅真生氣了,好說歹說都不行,幹脆也甭跟你廢話了,文的不行來武的,掄起笤帚疙瘩就是一頓抽,打得張保慶沒處躲沒處藏,隻好到後廚拜師當了學徒。
飯莊子裡掌大勺的,個兒頂個兒都有一手絕活兒。
張保慶拜的這位師父,在這個飯莊子幹了三代,從他爺爺到他爹再到他,家傳有一手絕的,一個人盯五個竈眼兒,說行話叫“連環子母竈”,大竈、二竈、高湯、籠屜、砂鍋,掂起大勺上下翻飛,身上一個油星子不沾,講究“手眼身法步”一氣呵成,你光看他炒菜都是種享受。
這樣的廚子一個人頂五個人用,評特級職稱,工資也是普通廚師的好幾倍。
表舅舍了一張老臉,好不容易讓張保慶拜了名師,怎知張保慶一進去就不想幹了。
因為什麼呀?這一行得從入門開始,剝蔥剝蒜、洗菜擇菜,先練三年,這才允許你在墩兒上備菜。
前邊的服務員下了單子,你這就得都把材料預備齊了,掌勺的不看單子,完全看備菜的給什麼,比如這一盤備的是雞絲、海參、玉蘭片、蔥姜切末,就知道要做燒三絲,下一盤所有材料都一樣,唯獨蔥姜末改成了蔥姜絲,大師傅就明白了這盤是燴三絲,炒錯了那是大師傅的責任,備錯了可都怪在你頭上,該扣錢扣錢、該檢讨檢讨,在墩兒上備菜又是三年。
接下來練“紅案兒”,殺雞、宰魚、切肉,又腥又臭不說,還容易切手,這得一年;和面、揉面、做面食還要練一年,這叫“白案兒”。
沒七八年上不了竈,上竈之前還要先練翻炒、掂鍋、翻勺,拿炒勺裝上沙子,少說也得有個十幾二十斤,一天練下來全身酸疼,而且萬一失了手,那一鍋的熱沙子招呼在臉上,非落一臉大麻子不可。
“連環竈”一共五個竈眼,一個竈眼兩年,把這一整套全學會了,至少搭上半輩子時光。
張保慶一想都絕望了,真不認命幹這個,又回家當上了待業青年。
當時有街道辦的青年點,相當于小便利店,賣些雜貨之類的商品,待業青年可以去那兒實習,什麼時候找到工作了什麼時候走人,張保慶也不願意去,怕被人笑話。
表舅心裡邊這個火啊!一看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