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來曆不明的蛋
關燈
小
中
大
天坑自古少人迹,
鷹獵從來世間稀。
莫說傳言不可信, 隻因此中有奇門。
1 張保慶小名大慶,他爹是我表舅,他自然是我表哥。
那怎麼也姓張呢?其實不奇怪,“張王李趙遍地劉”,世上姓張的人太多了,咱們不必再給他編名造姓。
張保慶出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表舅媽當時懷了他九個多月,在家臨盆待産。
這一天晚上,表舅媽翻來覆去睡不好,迷迷糊糊聽見有人敲門,撐起身子穿鞋下地,一開門見到一個要飯的,破衣爛衫、蓬頭垢面,手托要飯的破碗,不由分說往屋裡闖,攔都攔不住啊!表舅媽吓了一跳,一下子醒轉過來,才知是南柯一夢,沒等天亮生下一個孩子,這就是張保慶。
家裡人都挺高興,這大胖兒子,九斤一兩。
表舅媽卻十分忐忑,這個夢做得不是時候,疑心是前世欠了勾心債,如今有讨債鬼上門投胎,可終究是親生骨肉,家裡又沒個仨倆的,單這一個孩子,因此非常溺愛。
夫妻兩個自己省吃儉用,打從牙縫兒裡省下來的錢,全花在他身上了。
在當時來說,表舅家條件還不錯,兩口子雙職工,都有班上,掙兩份錢,而且是在同一家國營飯店工作。
提起來那可是一個大飯莊子,有個字号叫“蓬萊春”,創立于清朝末年,舊稱“聚和成”。
過去城裡最好的八個大飯莊子,當中又都有個“成”字,号稱“八大成”,“聚和成”乃其中之一,1949年之後改稱“蓬萊春”。
不用多問,一聽這字号準知道是魯菜。
當年與“八大成”齊名的還有“四大樓”。
同樣是大飯莊子,“樓”和“成”卻不一樣,“四大樓”指四家字号裡帶“樓”字的大酒樓,規模大、檔次高,上上下下好幾層,菜也講究,“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猴頭燕窩鲨魚翅,熊掌幹貝鹿尾尖”!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着的,南北大菜,滿漢全席,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能進去吃頓飯絕對是身份的象征。
“八大成”規模也不小,各有各的特色,不過字号中這個“成”字,是一個統一的标識,按行規帶“成”字的飯莊子必須有能力接外活兒,說行話這叫“落桌”。
誰家有個紅白喜壽需要搭棚開席,隻要出得起錢,“八大成”中任意一家都可以全部包辦,派出大隊人馬,過去築台壘竈置辦三天三夜不撤桌的流水席,什麼煎炒烹炸、焖熘熬炖一樣不少。
這樣的飯莊子并不多,那真得說是家大業大,有的是東西和人手的大買賣才敢接。
本家除了錢什麼都不用預備,桌椅闆凳、杯盤碗盞、齊脊的天棚,飯莊子都替你搭好了。
幹活兒的更别說了,除了大師傅,切蔥的、剝蒜的、洗菜的、和面的、殺雞的、磕蛋的、端湯的、上菜的、淘米的、焖飯的,連賬房先生也給你配上,絕對的一應俱全,要什麼有什麼,桌椅闆凳占了好幾條胡同,盤子、碗堆成了山,滿籠子的雞、鴨、鵝,滿案子的豬、牛、羊,滿地的時鮮蔬菜,那也是一景兒。
一般老百姓可請不起“八大成”,想都不敢想,專伺候有錢的達官顯貴。
1949年之後,“聚和成”經過公私合營,搖身一變,改成了國營的“蓬萊春”飯店。
由于保留了很多傳統名菜,尤其是油焖大蝦、糟熘魚肚、抓炒羊肉、燈籠面筋這幾個招牌菜,那真叫一絕,換别的館子沒這個味道。
想吃這幾個菜,非得上“蓬萊春”不可,不排隊你都吃不上,在這兒上班相當于端上了鐵飯碗。
表舅媽在“蓬萊春”櫃上收錢,表舅端湯上菜。
收錢的咱不說了,肩膀上頂個腦袋的誰都可以幹。
上菜的以前叫“跑堂的”,說好聽了又叫“堂倌”,1949年之後改成了“服務員同志”。
真别小看了“跑堂的”,迎來送往可不簡單,首先人得機靈、腦子轉得快、嘴皮子好使,嗓門兒還得豁亮,眼睛最毒,善于察言觀色、通達世故。
到了上座的時間,跑堂的肩膀上搭條白手巾往門口一站,招呼進來吃飯的,一瞧來人穿衣打扮和臉上的氣色,就知道應該往哪兒讓。
比如來了這幾位,穿得破衣爛衫,補丁摞補丁,伸出手來粗得裂口,不是拉洋車的就是碼頭上卸貨的,反正是賣力氣幹活兒的,可能今天掙了錢,也來大飯莊子擺擺譜兒,跑堂的連正眼都不瞧。
為什麼?這樣的客人最多來上一斤素炒餅,還得讓你白送兩碗餃子湯,沒什麼油水可撈,這樣的連樓都不讓上,安排在一樓散座,吃完了趕緊走,還得出去奔命去。
又來幾位,一個個白白胖胖,腦門子發亮,腮幫子肉往下耷拉,穿綢裹緞的,脖子上大金鍊子半斤多沉,攀附風雅手裡捏把折扇,扇骨都是象牙的,扔着賣也值幾兩銀子,甭問準是有錢的财主,這可得伺候好了!有能耐的堂倌這一個月幹下來,賞錢能比工錢多出好幾倍。
舊社會跑堂的也要拜師父,按手藝這麼學,從學徒的小夥計到一個飯莊子裡的大跑堂,沒個十幾二十年熬不出來。
說幹這個行當不容易,因為什麼人都得見,什麼委屈都得受,遇上喝多了鬧酒亂的,賞你個嘴巴你還得賠笑臉,客客氣氣把這位送出去,别影響别人吃飯,耽誤了買賣。
趕上事兒了,還得會搪,真不是什麼人都幹得了的,況且沒個升騰,辛辛苦苦幹上一世,頂到頭兒也不過是個跑堂的。
不過我表舅趕上好時候了,勞苦大衆翻身當了主人,在那個年代,國營飯店的服務員,端的是鐵飯碗、拿的是鋼飯鏟,工資、獎金旱澇保收,掙錢雖不多,卻虧不了嘴,不僅得吃得喝,東西也沒少往家拿。
這并不奇怪,“廚子不偷五谷不收”,跑堂的也一樣,無錫排骨、廣東臘腸、雲南火腿、海南幹貝,後廚好東西有的是,口袋裡裝、袖子裡藏、腦袋上頂個肘子拿帽子一扣,褲裆裡都能帶出兩挂臘腸,經理看見了也裝看不見,反正不是自己家的買賣,犯不上管閑事。
至于吃飯的客人你愛來不來,你吃不吃飯我都拿這份錢,來的人多我一分錢不多掙,來的人少我也一分錢不少掙,人多了還得緊忙活,人少我還落個輕快。
況且年頭不一樣了,吃飯的要看服務員的臉色,同是勞動人民,誰伺候誰啊?所以表舅和表舅媽兩口子,對本職工作引以為豪,三年困難時期都沒挨過餓,如今改革開放,優越感更強了,将來也想讓張保慶端上鐵飯碗,早日成為一個光榮的國營飯店服務員! 張保慶從小和别人不一樣,除了學習不好什麼都好,天生跟書本無緣,一拿起書來就犯困,一提起筆來就發呆,逃學、曠課、不寫作業,不好好學習又不願意幹這伺候人的行當,總覺得自己将來能幹成一番大事業。
同是一世為人,憑什麼别人可以當“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卻要去飯
莫說傳言不可信, 隻因此中有奇門。
1 張保慶小名大慶,他爹是我表舅,他自然是我表哥。
那怎麼也姓張呢?其實不奇怪,“張王李趙遍地劉”,世上姓張的人太多了,咱們不必再給他編名造姓。
張保慶出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表舅媽當時懷了他九個多月,在家臨盆待産。
這一天晚上,表舅媽翻來覆去睡不好,迷迷糊糊聽見有人敲門,撐起身子穿鞋下地,一開門見到一個要飯的,破衣爛衫、蓬頭垢面,手托要飯的破碗,不由分說往屋裡闖,攔都攔不住啊!表舅媽吓了一跳,一下子醒轉過來,才知是南柯一夢,沒等天亮生下一個孩子,這就是張保慶。
家裡人都挺高興,這大胖兒子,九斤一兩。
表舅媽卻十分忐忑,這個夢做得不是時候,疑心是前世欠了勾心債,如今有讨債鬼上門投胎,可終究是親生骨肉,家裡又沒個仨倆的,單這一個孩子,因此非常溺愛。
夫妻兩個自己省吃儉用,打從牙縫兒裡省下來的錢,全花在他身上了。
在當時來說,表舅家條件還不錯,兩口子雙職工,都有班上,掙兩份錢,而且是在同一家國營飯店工作。
提起來那可是一個大飯莊子,有個字号叫“蓬萊春”,創立于清朝末年,舊稱“聚和成”。
過去城裡最好的八個大飯莊子,當中又都有個“成”字,号稱“八大成”,“聚和成”乃其中之一,1949年之後改稱“蓬萊春”。
不用多問,一聽這字号準知道是魯菜。
當年與“八大成”齊名的還有“四大樓”。
同樣是大飯莊子,“樓”和“成”卻不一樣,“四大樓”指四家字号裡帶“樓”字的大酒樓,規模大、檔次高,上上下下好幾層,菜也講究,“山中走獸雲中燕,陸地牛羊海底鮮,猴頭燕窩鲨魚翅,熊掌幹貝鹿尾尖”!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着的,南北大菜,滿漢全席,包羅萬象,應有盡有,能進去吃頓飯絕對是身份的象征。
“八大成”規模也不小,各有各的特色,不過字号中這個“成”字,是一個統一的标識,按行規帶“成”字的飯莊子必須有能力接外活兒,說行話這叫“落桌”。
誰家有個紅白喜壽需要搭棚開席,隻要出得起錢,“八大成”中任意一家都可以全部包辦,派出大隊人馬,過去築台壘竈置辦三天三夜不撤桌的流水席,什麼煎炒烹炸、焖熘熬炖一樣不少。
這樣的飯莊子并不多,那真得說是家大業大,有的是東西和人手的大買賣才敢接。
本家除了錢什麼都不用預備,桌椅闆凳、杯盤碗盞、齊脊的天棚,飯莊子都替你搭好了。
幹活兒的更别說了,除了大師傅,切蔥的、剝蒜的、洗菜的、和面的、殺雞的、磕蛋的、端湯的、上菜的、淘米的、焖飯的,連賬房先生也給你配上,絕對的一應俱全,要什麼有什麼,桌椅闆凳占了好幾條胡同,盤子、碗堆成了山,滿籠子的雞、鴨、鵝,滿案子的豬、牛、羊,滿地的時鮮蔬菜,那也是一景兒。
一般老百姓可請不起“八大成”,想都不敢想,專伺候有錢的達官顯貴。
1949年之後,“聚和成”經過公私合營,搖身一變,改成了國營的“蓬萊春”飯店。
由于保留了很多傳統名菜,尤其是油焖大蝦、糟熘魚肚、抓炒羊肉、燈籠面筋這幾個招牌菜,那真叫一絕,換别的館子沒這個味道。
想吃這幾個菜,非得上“蓬萊春”不可,不排隊你都吃不上,在這兒上班相當于端上了鐵飯碗。
表舅媽在“蓬萊春”櫃上收錢,表舅端湯上菜。
收錢的咱不說了,肩膀上頂個腦袋的誰都可以幹。
上菜的以前叫“跑堂的”,說好聽了又叫“堂倌”,1949年之後改成了“服務員同志”。
真别小看了“跑堂的”,迎來送往可不簡單,首先人得機靈、腦子轉得快、嘴皮子好使,嗓門兒還得豁亮,眼睛最毒,善于察言觀色、通達世故。
到了上座的時間,跑堂的肩膀上搭條白手巾往門口一站,招呼進來吃飯的,一瞧來人穿衣打扮和臉上的氣色,就知道應該往哪兒讓。
比如來了這幾位,穿得破衣爛衫,補丁摞補丁,伸出手來粗得裂口,不是拉洋車的就是碼頭上卸貨的,反正是賣力氣幹活兒的,可能今天掙了錢,也來大飯莊子擺擺譜兒,跑堂的連正眼都不瞧。
為什麼?這樣的客人最多來上一斤素炒餅,還得讓你白送兩碗餃子湯,沒什麼油水可撈,這樣的連樓都不讓上,安排在一樓散座,吃完了趕緊走,還得出去奔命去。
又來幾位,一個個白白胖胖,腦門子發亮,腮幫子肉往下耷拉,穿綢裹緞的,脖子上大金鍊子半斤多沉,攀附風雅手裡捏把折扇,扇骨都是象牙的,扔着賣也值幾兩銀子,甭問準是有錢的财主,這可得伺候好了!有能耐的堂倌這一個月幹下來,賞錢能比工錢多出好幾倍。
舊社會跑堂的也要拜師父,按手藝這麼學,從學徒的小夥計到一個飯莊子裡的大跑堂,沒個十幾二十年熬不出來。
說幹這個行當不容易,因為什麼人都得見,什麼委屈都得受,遇上喝多了鬧酒亂的,賞你個嘴巴你還得賠笑臉,客客氣氣把這位送出去,别影響别人吃飯,耽誤了買賣。
趕上事兒了,還得會搪,真不是什麼人都幹得了的,況且沒個升騰,辛辛苦苦幹上一世,頂到頭兒也不過是個跑堂的。
不過我表舅趕上好時候了,勞苦大衆翻身當了主人,在那個年代,國營飯店的服務員,端的是鐵飯碗、拿的是鋼飯鏟,工資、獎金旱澇保收,掙錢雖不多,卻虧不了嘴,不僅得吃得喝,東西也沒少往家拿。
這并不奇怪,“廚子不偷五谷不收”,跑堂的也一樣,無錫排骨、廣東臘腸、雲南火腿、海南幹貝,後廚好東西有的是,口袋裡裝、袖子裡藏、腦袋上頂個肘子拿帽子一扣,褲裆裡都能帶出兩挂臘腸,經理看見了也裝看不見,反正不是自己家的買賣,犯不上管閑事。
至于吃飯的客人你愛來不來,你吃不吃飯我都拿這份錢,來的人多我一分錢不多掙,來的人少我也一分錢不少掙,人多了還得緊忙活,人少我還落個輕快。
況且年頭不一樣了,吃飯的要看服務員的臉色,同是勞動人民,誰伺候誰啊?所以表舅和表舅媽兩口子,對本職工作引以為豪,三年困難時期都沒挨過餓,如今改革開放,優越感更強了,将來也想讓張保慶端上鐵飯碗,早日成為一個光榮的國營飯店服務員! 張保慶從小和别人不一樣,除了學習不好什麼都好,天生跟書本無緣,一拿起書來就犯困,一提起筆來就發呆,逃學、曠課、不寫作業,不好好學習又不願意幹這伺候人的行當,總覺得自己将來能幹成一番大事業。
同是一世為人,憑什麼别人可以當“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卻要去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