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水
關燈
小
中
大
受影響,不多久,商人們就又說禹爺的行為真該學,臯爺的新法令也很不錯;終于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
(40)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作。
=============================================================== (1)本篇在收入本書之前,沒有在報刊上發表過。
(2)“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語出《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漢代孔安國注:“割,害也。
”“懷,包;襄,上也。
”意思是說:洪水為害,浩浩蕩蕩地包圍着山并且淹上了部分的丘陵。
(3)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
号有虞氏,通蟲虞舜。
相傳堯時洪水汜濫,舜繼位後,命禹治水,才将水患平息。
(4)關于鲧治水的故事,《史記·夏本紀》中有如下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鲧可。
……于是堯聽四嶽,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鲧之治水無狀,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
”按“殛”通常解作“誅”的意思,但《尚書·舜典》孔穎達疏則以為“流”、“放”、“竄”、“殛”“俱是流徙”;照這說法,則鲧是被流放到羽山後死在那裡的。
(5)禹我國古代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建立者。
《史記·夏本紀》說禹“名曰文命”,在他的父親鲧被殛以後,奉命治水:“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按即治水之事)者,使居官。
’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汝)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于契、後稷、臯陶。
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關于他治水事迹的傳說,在《尚書》、《孟子》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多有記述。
(6)本篇作為插曲所寫的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學者們的活動,是對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劉複、徐炳昶、馬衡等三十餘人向國民黨政府建議明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諷刺。
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我國東北,華北也正在危殆中;國民黨政府實行投降賣國政策,抛棄東北之後,又準備從華北撤退,已開始準備把可以賣錢的古文物從北平搬到南京。
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們竟以當時北平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重要性為理由,提出請國民黨政府從北平撤除軍備,把它劃為一個不設防的文化區域的極為荒謬的主張。
他們在意見書中說,北平有很多珍貴文物,它們都“是國家命脈,國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斷斷不可以犧牲的”。
又說:“因為北平有種種文化設備,所以全國各種學問的專門學者,大多荟萃在北平……一旦把北平所有種種文化設備都挪開,這些學者們當然不免要随着星散。
”要求“政府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将一切軍事設備,挪往保定。
”(見一九三二年十月六日北平《世界日報》)這實際上适應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需要,同國民黨政府投降賣國政策的“理論”如出一轍。
當時國民黨政府雖未公開定北平為“文化城”,但後來終于拱手把它讓給了日本帝國主義,古文物的大部分則在一九三三年初分批運往南京。
作者在“九一八”後至他逝世之間,曾寫過不少雜文揭露國民黨政府的投降賣國主義,對所謂“文化城”的主張也在當時的一篇雜文裡諷刺過(參看《僞自由書·崇實》)。
本篇在“文化山”的插曲中所諷刺的就是江瀚等的呈文中所反映的那種荒謬言論,其中幾個所謂學者,是以當時文化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為模型的。
例如“一個拿拄杖的學者”,是暗指“優生學家”潘光旦。
潘曾根據一些官僚地主家族的家譜來解釋遺傳,著有《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等書;他的這種“學說”和歐美國家某些資産階級學者關于人種的“學說”是同一類東西。
又如鳥頭先生,是暗指考據學家顧颉剛,他曾據《說文解字》對“鲧”字和“禹”字的解釋,說鲧是魚,禹是蜥蜴之類的蟲(見《古史辨》第一冊六三、一一九頁)。
“鳥頭”這名字即從“顧”字而來;據《說文解字》,顧字從頁雇聲,雇是鳥名,頁本義是頭。
顧颉剛曾在北京大學研究所歌謠研究會工作,搜集蘇州歌謠,出版過一冊《吳歌甲集》,所以下文說鳥頭先生“另去搜集民間的曲子了”。
(7)奇肱國見《山海經·海外西經》:“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
”郭璞注:“其人善為機巧,以取百禽,能作飛車,從風遠行。
” (8)古貌林英語Goodmorning的音譯,意為“早安”。
(9)好杜有圖英語Howdoyoudo的音譯,意為“你好”。
(10)OK美國式的英語:“對啦。
” (11)太上皇指舜的父親瞽叟。
《史記·五帝本紀》說:“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
……舜父瞽叟頑。
”“頑”是愚妄無知的意思。
《尚書·大禹谟》孔氏傳有舜“能以至誠感頑父”,使其“信順”的話。
(12)“禺”《說文解字》:“禺,母猴屬。
”清代段玉裁注引郭璞《山海經》注說:“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長尾。
”據《說文》,“禹”字筆畫較“禺”字簡單,所以這裡說“禹”是“禺”的簡筆字。
(13)臯陶傳說是舜的臣子。
《尚書·舜典》:“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
’”“士”,真管獄訟的官。
按一九二七年魯迅在廣州時,顧颉剛曾于七月中由杭州緻書魯迅,說魯迅在文字上侵害了他,“拟于九月中回粵後提起訴訟,聽候法律解決。
”要魯迅“暫勿離粵,以俟開審。
”魯迅當時答複他:“請即就近在浙起訴,爾時仆必到杭,以負應負之責。
”這裡鳥頭先生與鄉下人的對話,隐指此事。
參看《三閑集·答顧颉剛教授令“候審”》。
(14)簡放古代君主任命高級官員。
簡指授官的簡冊。
(在清代則稱由特旨任命道府以上外官為簡放。
) (15)從冀州啟節《尚書·禹貢》叙“禹别九州”,首舉冀州。
孔穎達疏:“冀州,堯所都也。
諸州冀為其先,治水先從冀起。
”又《史記·夏本紀》也說:“禹行自冀州始。
”按冀州為古九州之一,約相當于現在的河北山西二省及河南山東黃河以北地區。
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在冀州境内,故下文又說“冀州的帝都”。
啟節,指舊時高級官員啟程、出發。
節,古代使者及特派官員出行時所持的信物。
(16)《神農本草》是我國最古的記載藥物的專書。
其成書年代不可确考,當是秦漢間人托神農之名而作。
(17)維他命W維他命是Vitamin的音譯,現在通稱維生素。
但并未發現維他命W。
下文的瘰疬病,中醫病名,主要指頸部淋巴結核一類疾病;而因缺碘所緻的甲狀腺腫大(俗蟲大脖子)叫“瘿”,不叫瘰疬。
這裡是諷刺當時一些所謂學者的無知妄說。
(18)“伏羲朝小品文學家”的這段話,是對當時林語堂一派人提倡的所謂“語錄體”小品文的模拟;林語堂主張的所謂“語錄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文言中不避俚語,白話中多放之乎”(見《論語》第三十期《答周劭論語錄體寫法》),基本上還是文言。
這是一種變相的複古主義。
其次,這段話中的“見一少年,口銜雪茄,面有蚩尤氏之霧”,是影射林語堂醜化進步青年的讕言(林語堂在他的《遊杭再記》中有“見有二青年,口裡含一枝蘇俄香煙,手裡夾一本什麼斯基
(40)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作。
=============================================================== (1)本篇在收入本書之前,沒有在報刊上發表過。
(2)“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語出《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漢代孔安國注:“割,害也。
”“懷,包;襄,上也。
”意思是說:洪水為害,浩浩蕩蕩地包圍着山并且淹上了部分的丘陵。
(3)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
号有虞氏,通蟲虞舜。
相傳堯時洪水汜濫,舜繼位後,命禹治水,才将水患平息。
(4)關于鲧治水的故事,《史記·夏本紀》中有如下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
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鲧可。
……于是堯聽四嶽,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鲧之治水無狀,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
”按“殛”通常解作“誅”的意思,但《尚書·舜典》孔穎達疏則以為“流”、“放”、“竄”、“殛”“俱是流徙”;照這說法,則鲧是被流放到羽山後死在那裡的。
(5)禹我國古代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建立者。
《史記·夏本紀》說禹“名曰文命”,在他的父親鲧被殛以後,奉命治水:“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按即治水之事)者,使居官。
’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汝)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于契、後稷、臯陶。
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關于他治水事迹的傳說,在《尚書》、《孟子》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多有記述。
(6)本篇作為插曲所寫的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學者們的活動,是對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劉複、徐炳昶、馬衡等三十餘人向國民黨政府建議明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諷刺。
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我國東北,華北也正在危殆中;國民黨政府實行投降賣國政策,抛棄東北之後,又準備從華北撤退,已開始準備把可以賣錢的古文物從北平搬到南京。
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們竟以當時北平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重要性為理由,提出請國民黨政府從北平撤除軍備,把它劃為一個不設防的文化區域的極為荒謬的主張。
他們在意見書中說,北平有很多珍貴文物,它們都“是國家命脈,國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斷斷不可以犧牲的”。
又說:“因為北平有種種文化設備,所以全國各種學問的專門學者,大多荟萃在北平……一旦把北平所有種種文化設備都挪開,這些學者們當然不免要随着星散。
”要求“政府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将一切軍事設備,挪往保定。
”(見一九三二年十月六日北平《世界日報》)這實際上适應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需要,同國民黨政府投降賣國政策的“理論”如出一轍。
當時國民黨政府雖未公開定北平為“文化城”,但後來終于拱手把它讓給了日本帝國主義,古文物的大部分則在一九三三年初分批運往南京。
作者在“九一八”後至他逝世之間,曾寫過不少雜文揭露國民黨政府的投降賣國主義,對所謂“文化城”的主張也在當時的一篇雜文裡諷刺過(參看《僞自由書·崇實》)。
本篇在“文化山”的插曲中所諷刺的就是江瀚等的呈文中所反映的那種荒謬言論,其中幾個所謂學者,是以當時文化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為模型的。
例如“一個拿拄杖的學者”,是暗指“優生學家”潘光旦。
潘曾根據一些官僚地主家族的家譜來解釋遺傳,著有《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等書;他的這種“學說”和歐美國家某些資産階級學者關于人種的“學說”是同一類東西。
又如鳥頭先生,是暗指考據學家顧颉剛,他曾據《說文解字》對“鲧”字和“禹”字的解釋,說鲧是魚,禹是蜥蜴之類的蟲(見《古史辨》第一冊六三、一一九頁)。
“鳥頭”這名字即從“顧”字而來;據《說文解字》,顧字從頁雇聲,雇是鳥名,頁本義是頭。
顧颉剛曾在北京大學研究所歌謠研究會工作,搜集蘇州歌謠,出版過一冊《吳歌甲集》,所以下文說鳥頭先生“另去搜集民間的曲子了”。
(7)奇肱國見《山海經·海外西經》:“奇肱之國,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陰有陽,乘文馬。
”郭璞注:“其人善為機巧,以取百禽,能作飛車,從風遠行。
” (8)古貌林英語Goodmorning的音譯,意為“早安”。
(9)好杜有圖英語Howdoyoudo的音譯,意為“你好”。
(10)OK美國式的英語:“對啦。
” (11)太上皇指舜的父親瞽叟。
《史記·五帝本紀》說:“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
……舜父瞽叟頑。
”“頑”是愚妄無知的意思。
《尚書·大禹谟》孔氏傳有舜“能以至誠感頑父”,使其“信順”的話。
(12)“禺”《說文解字》:“禺,母猴屬。
”清代段玉裁注引郭璞《山海經》注說:“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長尾。
”據《說文》,“禹”字筆畫較“禺”字簡單,所以這裡說“禹”是“禺”的簡筆字。
(13)臯陶傳說是舜的臣子。
《尚書·舜典》:“帝曰:‘臯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
’”“士”,真管獄訟的官。
按一九二七年魯迅在廣州時,顧颉剛曾于七月中由杭州緻書魯迅,說魯迅在文字上侵害了他,“拟于九月中回粵後提起訴訟,聽候法律解決。
”要魯迅“暫勿離粵,以俟開審。
”魯迅當時答複他:“請即就近在浙起訴,爾時仆必到杭,以負應負之責。
”這裡鳥頭先生與鄉下人的對話,隐指此事。
參看《三閑集·答顧颉剛教授令“候審”》。
(14)簡放古代君主任命高級官員。
簡指授官的簡冊。
(在清代則稱由特旨任命道府以上外官為簡放。
) (15)從冀州啟節《尚書·禹貢》叙“禹别九州”,首舉冀州。
孔穎達疏:“冀州,堯所都也。
諸州冀為其先,治水先從冀起。
”又《史記·夏本紀》也說:“禹行自冀州始。
”按冀州為古九州之一,約相當于現在的河北山西二省及河南山東黃河以北地區。
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在冀州境内,故下文又說“冀州的帝都”。
啟節,指舊時高級官員啟程、出發。
節,古代使者及特派官員出行時所持的信物。
(16)《神農本草》是我國最古的記載藥物的專書。
其成書年代不可确考,當是秦漢間人托神農之名而作。
(17)維他命W維他命是Vitamin的音譯,現在通稱維生素。
但并未發現維他命W。
下文的瘰疬病,中醫病名,主要指頸部淋巴結核一類疾病;而因缺碘所緻的甲狀腺腫大(俗蟲大脖子)叫“瘿”,不叫瘰疬。
這裡是諷刺當時一些所謂學者的無知妄說。
(18)“伏羲朝小品文學家”的這段話,是對當時林語堂一派人提倡的所謂“語錄體”小品文的模拟;林語堂主張的所謂“語錄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文言中不避俚語,白話中多放之乎”(見《論語》第三十期《答周劭論語錄體寫法》),基本上還是文言。
這是一種變相的複古主義。
其次,這段話中的“見一少年,口銜雪茄,面有蚩尤氏之霧”,是影射林語堂醜化進步青年的讕言(林語堂在他的《遊杭再記》中有“見有二青年,口裡含一枝蘇俄香煙,手裡夾一本什麼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