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澤
關燈
小
中
大
,綠色織錦長裙遮擋腳面。
這套衣服由無量幫她買下,他說是禮物。
她的頭發編出細細的麻花辮子再層層盤成發髻,脖子上挂着自己的項鍊,一圈潔白的海水珍珠圍成,中間鑲着一顆烏蘭花松石,旁邊點綴兩顆紅珊瑚。
在鏡子中她看到自己格外美麗。
與無量走在人群中,男女老少紛紛側目,仿佛她是一個金光閃閃的新娘。
在廣場上,一位西方攝影師叫住他們,他略有些羞澀地介紹自己,來自美國,拍攝喜馬拉雅地區的人們,想給他們兩人拍一張照片。
無量愉快地答應。
拍照之前他用零錢在小孩手裡買下幾枝高山杜鵑,人們買去花枝通常會帶進寺院供養給殊勝的佛陀等身像。
他們站在白塔邊上,由攝影師拍攝幾張黑白照片,仿佛一對婚禮儀式上的新人。
那時,雀缇二十七歲,無量三十歲。
拍完照片,進去寺院祈福,帶着高山杜鵑、哈達、酥油。
長長的隊伍從大殿蔓延到廣場,大家挨在一起慢慢向前。
終于輪到,無量提前買了兩份金粉,說機會難得,在這個殊勝的日子裡要供燈,給覺沃佛的臉塗金。
僧人取走他們手裡的金粉,裝在小瓷碗裡用水調和,由專門的僧人戴着口罩,用毛筆沾金粉輕輕掃在佛像的前額、眉心、鼻梁、臉頰和下巴。
擺放覺沃佛的佛殿用檀香木造建,屋頂上藍色的瓦是把綠松石熔化之後上釉,經常有一大群經過此地的候鳥繞行佛殿,在屋頂休息。
在佛像裡面裝有各種聖物和稀世珍寶,菩提伽耶菩提樹的樹枝,佛陀成道之後曾經洗浴的河流中的沙子。
把各種寶石與聖地的泥土研磨成泥,再用模具塑造成小神像,裝藏在佛像裡。
佛像金色的面容,在常年酥油燈光芒的照耀中、在衆生日複一日的參拜和祈禱中熠熠生輝。
他們跟随衆人,踩着小木梯把頭貼在佛像腳邊進行頂禮。
然後他帶着她離開人山人海的大殿。
無量說,每一尊佛像是人人具備的内在佛性的象征。
它不是我們形式上這一具易毀壞的肉身,在無常的世間漂泊不定,而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生無死的法身顯現。
他說,我們禮敬它,是在禮敬内心珍貴的自性。
這也是佛性。
狂歡與祈福持續整個白日。
晚上夜幕低垂,街上點亮燈火,被期待已久的佛土展示拉開序幕。
酥油萬像被陳列出來,映襯着無數盞點燃的酥油燈的火焰閃爍,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淨土世界呈現在夜空之下,衆生之中。
精妙絕倫,清淨無染。
人們好像是要故意地興奮起來,前俯後仰,互相擁擠推搡,歡歌笑語,圍繞八角街遊走一圈。
到處都是光影穿梭,浮世幻影,迷離躍動,美輪美奂。
回到寺院前面的廣場,突然一聲海螺低沉長鳴,長喇叭、铙钹與鼓的聲音激昂。
已被清空的石頭地面上,由金線繡着龍和其他動物圖像的彩色經幡高高懸挂着,被風翻動不已。
六十名表演的僧人們正從寺院前門走出來,戴着動物、憤怒像等各種角色的面具,穿着華美的絲綢袍子,排列隊伍準備就緒。
人們坐下來,圍成密密麻麻的圓圈。
随着鼓點與橫笛的聲音,金剛舞表演開始,講述傳統神話中神靈懲罰惡魔的故事。
雀缇與無量也坐在觀看的行列之中。
雀缇把杜鵑花戴在頭發上,那些花朵因折下時間長已有些枯萎,而她秀美年輕的面容仍如同鮮花一般充滿生機。
周圍山頂上持續飄散煨桑的聖潔白煙。
犀地在這一天,從白天到深夜仿佛一個沸騰的星球。
她擡起頭看到天邊出現一輪渾圓而潔白的朗月,無邊清輝灑向四處高聳山巒。
你看到月亮的時候想到了什麼。
他說。
覺得心和它一樣的幹淨,沒有分别。
整個世界都是一樣。
世界和你的心一樣,都是幹幹淨淨的嗎。
是的。
我們的一生都在追求這種淨觀,隻是很難長久和穩固。
如果淨觀能夠貫穿一生,生命會免去很多苦痛。
舞蹈結束時,宮殿方向放起煙花,隆隆升起的煙花在夜空中綻開照亮山谷,人群再次騷動和歡呼起來,整個世界成為狂歡的海洋。
她看到很多人流下喜悅的淚水。
她也意識到這可能是這一生,她在犀地的唯一一次停留。
也是此生唯一的一次機會,與身邊的這個男人在一起。
一過午夜十二點,這集合犀地所有寺院最靈巧能幹的僧人,制作三個月才完成的佛土酥油裝飾便被統統拆除壓碎,變成粉末。
沒有任何顧惜和留戀之心。
僧人們以此訓練自己面對無常夢幻的冷靜之心,領悟這世間斑斓色相之後的純粹空性。
狂歡的人群漸漸散去,廣場迅速空寂。
餘留一地拆除後的支架和煙花灰燼。
大片黑雲正從山邊移動到城市中心。
雷電聲聲要下起暴雨,無量拉着雀缇的手在街上奔跑,雀缇頭上的花掉下來,裙子也被泥水弄髒,兩個人歡笑着呼叫着跑到側邊巷子裡,躲進一家店鋪的雨篷下面。
那裡也有人在避雨。
深更半夜,仍有很多人在嬉戲玩耍,互相擁抱,跌跌撞撞,開着玩笑,像無憂無慮的孩子。
雨水如注。
在黑暗中,在人群之中,她問他,我們是在做一場夢嗎。
他說,我們從來沒有從夢中走出去過。
所以我們在夢中又遇見了并且回到這裡。
他伸出左手輕輕撫摸她額頭上的黑發,為她拂去清涼的雨水。
仿佛一片羽毛在她的頭發上摩擦。
他清澈的眼神如水灌注。
這一刻他充滿柔情,深深看着她的眼睛。
這個瞬間,他們看見對方無數世的衰老、死去、重生。
然後他把手移開,轉開身體,默默地看着已經空無一人的冷寂的大街。
他說,雀缇,我們各自都曾經度過漫長的孤獨的時間,以後還會如此。
但這是我們此生的使命。
6 他說,我準備回去尼泊爾。
先閉關三個月,穩定這趟旅程所帶給我的種種啟示。
然後在孤兒院繼續照顧孩子們。
也許我會開展更多的項目,幫助窮困和孤獨的老人、婦女和孩子。
現在學校的教育,書店裡的各種書籍,通常都在告訴人們,如何利用各種學科知識來進行技能和技術的提高,但少有人去直接探究人類生命和境遇之中最核心的問題,關注心與意識的本質。
這是需要有人做的事情,通過學習傳承智慧并傳授他人。
她早已知道他的決定。
轉過臉去保持沉默。
他說,在尼泊爾山上閉關來到不丹之前,我在洞穴裡做過一個夢。
夢見自己到犀地,去往宮殿下面的一間小旅館,以前它是一座貴族府邸舊居,幽深走廊的盡頭是木門。
我推開門,看見裡面的女人坐在桌子邊靜靜等待,她梳長發辮,穿着白色生絲上衣和綠色刺繡長裙,戴綠松石耳環。
窗外射進來的光線在她的黑發上跳躍。
她平靜的面容像東升的滿月。
她站起來,眼睛灼灼地看着我。
我們第一次相見,但我知道這是恒久的愛人來找我了。
她的眼睛像深潭,像火焰,像寶石,吸入我的靈魂。
我們沒有說一句話。
我走過去,我們的臉立刻互相貼合,緊緊擁抱在一起,情不自禁親吻彼此的嘴唇。
巨大的甜美和沉溺從我的身體深處升起,填滿每寸覺受。
這激情如此強烈,我驚悸地醒來。
那天我跪在佛龛邊祈禱和發願很長時間。
宿世的情感在動搖我的願力,這熱切的渴望在對我發出呼召,渴望彼此歸屬。
我向上師的心識祈請,講述這個強烈的夢境希望得到指引。
師父在夢中對我說,前世的愛人在尋找我,我應該去不丹。
遇見她,帶她去轉山,在聖湖沐浴淨化,到犀地朝拜覺沃佛。
這樣我們之間的善緣才會在此世有個結果,彼此提升,而不是互相糾纏。
師父說,這是一個珍貴的愛人,不管是有形的肉身,還是無形的意念,你們已經照顧和支持對方無數世。
真正的愛,是帶給對方自由和解脫。
俗世情愛如同堕入泥沼,不如把它轉換成清涼而深情的慈悲。
不應該退回到原點而沒有進步。
不應退轉。
當我在不丹佛陀殿的壁畫前面,聽到你推開木門的聲音,轉過臉看到你的瞬間,我知道那個女人是你。
你回來了。
即便你的心識寄生過多少個不同的身體,漂流過多少個世代,見到你的眼睛我便認出你。
但這一世我們不能夠相守。
我不想與你過平庸而幸福的生活,即便建立一個完美的家庭生下很多孩子,朝朝暮暮相對,那又如何。
她輕輕地說,所以,你決定和我去惹覺,給我這三個月時間嗎。
其實在佛陀殿第一次看見你,我已看到現在此刻。
就好像我的女兒彌光剛剛出生,我看到她以後會去寺院,在那裡為孤兒院籌款、奔走、照顧孩子,餘生不會離開。
你早已看到我與你的未來嗎。
是的。
所以,你知道一切,但仍跟着我出來旅行三個月。
她說,我的根本師父在我二十歲準備下山的時候示寂。
我曾祈請他,向他問詢曼荼羅淨土以及靈魂伴侶的問題。
他給我指示,他認為找到命中的愛人是必要的,愛之路是淨化。
你的道理我都清楚。
無量,但是我仍然還是想問你,我能不能跟着你一起走。
我想留在你身邊。
我們再次互相遇見,這很不容易。
為這份情感,你已輪回很久。
雀缇。
你已知道生死輪回的真相,知道淨土的所在。
我不想看你成為平庸而幸福的女子,逐漸衰老一事無成,或為人間家庭、為世俗膚淺之事奔波忙碌,這樣的人生如同一個泡沫很快就破滅。
讓我們為其他人,為更多的人活着。
讓我們利用此生短暫而無常的肉身,充分而精進地修行,完成心識的進階。
趨向目标,更近一步,更近一步。
不要再浪費時間。
他拿出那尊小小的佛像,旅途中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用野花與柏香粉供養的綠度母,每天早晚他對着這尊度母像誦經、持咒。
他說,我把你托付給度母,由她來看護你。
你念誦她的咒語,觀想她,直到自己與她融為一體。
當我們在每一個世代遇見,我會把這尊綠度母重新送給你。
這是我的信物。
我答應每一世若再與你相見,會一再地認出你,去愛你。
如果你認為我們必須要以世間的幸福作為了結,某一天也許我能夠陪伴你過尋常的日子,與你相守直到老死。
我會完成對你的諾言。
那時,我又該如何認出你呢。
他說,我會認出你。
我永遠都會認出你。
不管你在哪裡,經曆過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不管你的靈魂進入到什麼樣的肉身。
我都會看見你。
他的眼睛此時流出滾燙的熱淚。
7 他讓她洗熱水浴。
在庭院的繡球花樹叢中安置一隻松木浴桶,這是家人洗澡的地方。
常規方法,他燒開熱水用大桶接過去把浴池裝滿,如果水有些涼,再加入烤熱的大鵝卵石。
他把花園裡采來的新鮮草藥浸泡其中,說,感受一下不一樣的山間泡澡。
在這個角度,剛好一邊泡澡一邊看到對面山巒的晚霞落下。
逐漸月亮升上山崗。
等你泡完,我來泡。
熱水不能浪費。
我們經常一家人這樣輪換泡。
每星期泡兩次熱水澡,需要燒掉大量柴禾。
雨後黃昏空氣清新,她聽到花園草叢裡蟋蟀的輕快鳴叫。
遠山偶爾傳來隐約鹿鳴,橡樹掉下果實噼啪作響打在她的肩膀上。
院子裡有棵長得茂盛的無花果樹,已果實累累。
外面是金黃色的開闊麥田。
晚上,他在廚房烹煮飯食。
家裡有片修葺整齊的菜園,吃的食材大部分來自那裡。
山中的蘑菇,園子裡栽種的扁豆、莴苣、西紅柿、玉米。
辣椒炒土豆,紅薯苗,噴香的米飯,還有一鍋雞湯。
他有些難為情地說,你會喜歡我做的菜嗎。
她說,很好吃。
如果你不是明天要回去,過幾天就是村莊裡盛大的節日。
在莊稼穗粒飽滿等待收割的季節,全村的人挑選吉祥日子,先背上經書組成隊伍繞寺旋轉一周,再繞村莊和田野大轉一圈,感謝神靈賜予豐收,希望繼續護佑莊稼。
轉完圈大家圍坐一起,聚餐、暢飲、摔跤、玩耍,男女老少盡情地放松、玩樂。
晚上在廣場架起火堆,手牽手唱歌跳舞到深夜。
那時所有的人都在笑,很多人都會喝醉,仿佛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能想象那個場景。
你們總是開開心心的,群居而住,享受四季變遷,人與人密集互動,喜歡輕松幽默地開玩笑。
這是真實而充沛的歡樂。
城市有發達的科技、五花八門的娛樂、快速的網絡信息溝通,但人們的快樂大多依賴于各種物質、載體和工具,離真情實感很遠。
他說,寫下這本書的如真,她與慈誠後來如何。
他們有沒有回去幻海。
他們離開幻海,慈誠決定與如真一起隐居。
他對她說,人來到這個世間有很多任務,但對他們兩人來說這一世最重要的是陪伴對方。
他要找到地方給她安一個家。
他們收拾簡單的行囊,開着越野車一路西行。
有時打工,幫人幹農活、在餐廳或工地幫工。
如果能夠安定部分時間,慈誠繪畫,如真寫些文章。
走過很多地方,最後經過一處有湖的山谷叫雲停,附近有大片茶田。
他們決定停下來,長租下舊存的古老木樓,在那裡定居。
慈誠開始改造老屋。
畫圖紙設計,找材料,動手搬運,用山上的桧木、柏木、松木來搭建,外牆用山上青岩。
收集别人廢棄的物品,用被丢棄的陳舊的佛龛、矮木桌、羊毛毯,清潔修理之後裝飾房間。
開辟出花園,可以種蔬菜,花草樹木。
他們勞作,釀酒,做菜,養家畜,種植,整理院子,把物質需求降低到最少限度。
有時去鎮上購買必需品,大米、雞蛋、肉、面粉是跟農戶直接交換。
盛夏午後時有陣雨,山風湧動,滂沱雨聲落在屋頂。
雨停之後,看到湖面上星光滿天,浩渺銀河。
滿月夜,潔白月光把房間木地闆灑成一片銀色。
晚上睡覺,把門窗都打開,四季花香湧入房間。
春夏之交,他們有很多時間在露台,觀望平台外面光線變幻的山巒與湖泊。
高山雲朵,湖面倒影,穿梭交織,如夢如幻。
秋天,他們用雙肩包背上底墊、毯子、用暖茶壺泡好的茶湯、茶器、點心、書,去附近的原始森林攀爬。
找到一片草地,正對風景如畫的茶園和大湖,鋪開墊子休息。
倒出茶水,曬着太陽,吃栗子,呼吸新鮮空氣。
如真躺下來,不知不覺她在暖陽和輕風之中,在地氣的撫慰中入睡。
當她醒來,慈誠坐在旁邊,幫她剝出栗子放在一邊。
他守在她身邊,獨自默默看着湖面。
他很少離開她,留下她獨自。
有時他說,我總有一種感覺,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間不夠。
她不過是普通的女子,但他珍視她,把她當作手心中的珠寶。
他少有情緒,如實而甯靜地在她身邊存在。
世界的虛假、熱鬧、種種幻象在後退。
有時她覺得這一切仿佛是場夢。
他們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兩個人如膠似漆。
冬天山裡很早就下雪,大雪茫茫,積雪封路,就不再下山。
在屋子裡閉關,修行。
晚上用儲備的黑炭與幹柴把鐵爐燒起來,火光閃動,大鐵壺熱水滾滾冒着熱氣。
聽着柴火發出噼裡啪啦細微的爆裂,蓋一條羊毛毯子,不知不覺入睡。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他們互相陪伴,直到白首。
他們有孩子嗎,長壽嗎,後來有沒有出現什麼變故或意外。
沒有提起。
故事結束了。
沒有以後。
她說,我不知道這本書是從哪裡來的。
不知道這些人、這些地點是不是真實存在。
幻海在哪裡,夏摩山谷又在哪裡。
搜索不到書中提到的地方。
時間和空間在書中都太模糊。
我感覺書裡是一個被封存起來的世界,它們也許仍然存在但在另一個維度,如同不可見的事物的存在方式。
他說,這些不重要。
知道有些人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過就可以。
就像我知道村莊裡的人他們曾經如何存在。
她說,夏摩山谷也許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早就消失于地球表面的城市和地貌。
像古海洋會變成高原。
或許它是一個心靈的壇城,一個被投射出來的能量場,又或許,像書中提到的曼荼羅淨土,以及G城,C城,幻海,都是從心識之中幻化出來的場地。
淨或者不淨,清潔或者污髒,神聖或者毀滅,一同源自法身。
離開這個世界或者我們沒有機會與對方謀面的人,也會帶給我們精神上的啟發和情感的影響。
這是一股能量。
對方的意識像明月映照在不同的湖水河流與大海之中。
哪怕隻是一小碗水中。
這是法性的力量。
法性遍滿世界,我們卻沒有智慧去看到、理解、感受。
世間萬物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是法性的投射。
隻是我們不被人告訴就不會明白,或者即便被告訴也會覺得有些怪怪的。
世事本就是如此。
來不丹隻是為了完成與《夏摩山谷》這本書的情結嗎。
在人世間感情有很多形式。
有些人陪伴你,有些人照顧你,有些人在你生病或死去的時候,留在你的身邊。
他們治療你,埋葬你。
諸如此類出于因緣、責任或義務其實容易辦到,即便僅僅隻是
這套衣服由無量幫她買下,他說是禮物。
她的頭發編出細細的麻花辮子再層層盤成發髻,脖子上挂着自己的項鍊,一圈潔白的海水珍珠圍成,中間鑲着一顆烏蘭花松石,旁邊點綴兩顆紅珊瑚。
在鏡子中她看到自己格外美麗。
與無量走在人群中,男女老少紛紛側目,仿佛她是一個金光閃閃的新娘。
在廣場上,一位西方攝影師叫住他們,他略有些羞澀地介紹自己,來自美國,拍攝喜馬拉雅地區的人們,想給他們兩人拍一張照片。
無量愉快地答應。
拍照之前他用零錢在小孩手裡買下幾枝高山杜鵑,人們買去花枝通常會帶進寺院供養給殊勝的佛陀等身像。
他們站在白塔邊上,由攝影師拍攝幾張黑白照片,仿佛一對婚禮儀式上的新人。
那時,雀缇二十七歲,無量三十歲。
拍完照片,進去寺院祈福,帶着高山杜鵑、哈達、酥油。
長長的隊伍從大殿蔓延到廣場,大家挨在一起慢慢向前。
終于輪到,無量提前買了兩份金粉,說機會難得,在這個殊勝的日子裡要供燈,給覺沃佛的臉塗金。
僧人取走他們手裡的金粉,裝在小瓷碗裡用水調和,由專門的僧人戴着口罩,用毛筆沾金粉輕輕掃在佛像的前額、眉心、鼻梁、臉頰和下巴。
擺放覺沃佛的佛殿用檀香木造建,屋頂上藍色的瓦是把綠松石熔化之後上釉,經常有一大群經過此地的候鳥繞行佛殿,在屋頂休息。
在佛像裡面裝有各種聖物和稀世珍寶,菩提伽耶菩提樹的樹枝,佛陀成道之後曾經洗浴的河流中的沙子。
把各種寶石與聖地的泥土研磨成泥,再用模具塑造成小神像,裝藏在佛像裡。
佛像金色的面容,在常年酥油燈光芒的照耀中、在衆生日複一日的參拜和祈禱中熠熠生輝。
他們跟随衆人,踩着小木梯把頭貼在佛像腳邊進行頂禮。
然後他帶着她離開人山人海的大殿。
無量說,每一尊佛像是人人具備的内在佛性的象征。
它不是我們形式上這一具易毀壞的肉身,在無常的世間漂泊不定,而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生無死的法身顯現。
他說,我們禮敬它,是在禮敬内心珍貴的自性。
這也是佛性。
狂歡與祈福持續整個白日。
晚上夜幕低垂,街上點亮燈火,被期待已久的佛土展示拉開序幕。
酥油萬像被陳列出來,映襯着無數盞點燃的酥油燈的火焰閃爍,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淨土世界呈現在夜空之下,衆生之中。
精妙絕倫,清淨無染。
人們好像是要故意地興奮起來,前俯後仰,互相擁擠推搡,歡歌笑語,圍繞八角街遊走一圈。
到處都是光影穿梭,浮世幻影,迷離躍動,美輪美奂。
回到寺院前面的廣場,突然一聲海螺低沉長鳴,長喇叭、铙钹與鼓的聲音激昂。
已被清空的石頭地面上,由金線繡着龍和其他動物圖像的彩色經幡高高懸挂着,被風翻動不已。
六十名表演的僧人們正從寺院前門走出來,戴着動物、憤怒像等各種角色的面具,穿着華美的絲綢袍子,排列隊伍準備就緒。
人們坐下來,圍成密密麻麻的圓圈。
随着鼓點與橫笛的聲音,金剛舞表演開始,講述傳統神話中神靈懲罰惡魔的故事。
雀缇與無量也坐在觀看的行列之中。
雀缇把杜鵑花戴在頭發上,那些花朵因折下時間長已有些枯萎,而她秀美年輕的面容仍如同鮮花一般充滿生機。
周圍山頂上持續飄散煨桑的聖潔白煙。
犀地在這一天,從白天到深夜仿佛一個沸騰的星球。
她擡起頭看到天邊出現一輪渾圓而潔白的朗月,無邊清輝灑向四處高聳山巒。
你看到月亮的時候想到了什麼。
他說。
覺得心和它一樣的幹淨,沒有分别。
整個世界都是一樣。
世界和你的心一樣,都是幹幹淨淨的嗎。
是的。
我們的一生都在追求這種淨觀,隻是很難長久和穩固。
如果淨觀能夠貫穿一生,生命會免去很多苦痛。
舞蹈結束時,宮殿方向放起煙花,隆隆升起的煙花在夜空中綻開照亮山谷,人群再次騷動和歡呼起來,整個世界成為狂歡的海洋。
她看到很多人流下喜悅的淚水。
她也意識到這可能是這一生,她在犀地的唯一一次停留。
也是此生唯一的一次機會,與身邊的這個男人在一起。
一過午夜十二點,這集合犀地所有寺院最靈巧能幹的僧人,制作三個月才完成的佛土酥油裝飾便被統統拆除壓碎,變成粉末。
沒有任何顧惜和留戀之心。
僧人們以此訓練自己面對無常夢幻的冷靜之心,領悟這世間斑斓色相之後的純粹空性。
狂歡的人群漸漸散去,廣場迅速空寂。
餘留一地拆除後的支架和煙花灰燼。
大片黑雲正從山邊移動到城市中心。
雷電聲聲要下起暴雨,無量拉着雀缇的手在街上奔跑,雀缇頭上的花掉下來,裙子也被泥水弄髒,兩個人歡笑着呼叫着跑到側邊巷子裡,躲進一家店鋪的雨篷下面。
那裡也有人在避雨。
深更半夜,仍有很多人在嬉戲玩耍,互相擁抱,跌跌撞撞,開着玩笑,像無憂無慮的孩子。
雨水如注。
在黑暗中,在人群之中,她問他,我們是在做一場夢嗎。
他說,我們從來沒有從夢中走出去過。
所以我們在夢中又遇見了并且回到這裡。
他伸出左手輕輕撫摸她額頭上的黑發,為她拂去清涼的雨水。
仿佛一片羽毛在她的頭發上摩擦。
他清澈的眼神如水灌注。
這一刻他充滿柔情,深深看着她的眼睛。
這個瞬間,他們看見對方無數世的衰老、死去、重生。
然後他把手移開,轉開身體,默默地看着已經空無一人的冷寂的大街。
他說,雀缇,我們各自都曾經度過漫長的孤獨的時間,以後還會如此。
但這是我們此生的使命。
6 他說,我準備回去尼泊爾。
先閉關三個月,穩定這趟旅程所帶給我的種種啟示。
然後在孤兒院繼續照顧孩子們。
也許我會開展更多的項目,幫助窮困和孤獨的老人、婦女和孩子。
現在學校的教育,書店裡的各種書籍,通常都在告訴人們,如何利用各種學科知識來進行技能和技術的提高,但少有人去直接探究人類生命和境遇之中最核心的問題,關注心與意識的本質。
這是需要有人做的事情,通過學習傳承智慧并傳授他人。
她早已知道他的決定。
轉過臉去保持沉默。
他說,在尼泊爾山上閉關來到不丹之前,我在洞穴裡做過一個夢。
夢見自己到犀地,去往宮殿下面的一間小旅館,以前它是一座貴族府邸舊居,幽深走廊的盡頭是木門。
我推開門,看見裡面的女人坐在桌子邊靜靜等待,她梳長發辮,穿着白色生絲上衣和綠色刺繡長裙,戴綠松石耳環。
窗外射進來的光線在她的黑發上跳躍。
她平靜的面容像東升的滿月。
她站起來,眼睛灼灼地看着我。
我們第一次相見,但我知道這是恒久的愛人來找我了。
她的眼睛像深潭,像火焰,像寶石,吸入我的靈魂。
我們沒有說一句話。
我走過去,我們的臉立刻互相貼合,緊緊擁抱在一起,情不自禁親吻彼此的嘴唇。
巨大的甜美和沉溺從我的身體深處升起,填滿每寸覺受。
這激情如此強烈,我驚悸地醒來。
那天我跪在佛龛邊祈禱和發願很長時間。
宿世的情感在動搖我的願力,這熱切的渴望在對我發出呼召,渴望彼此歸屬。
我向上師的心識祈請,講述這個強烈的夢境希望得到指引。
師父在夢中對我說,前世的愛人在尋找我,我應該去不丹。
遇見她,帶她去轉山,在聖湖沐浴淨化,到犀地朝拜覺沃佛。
這樣我們之間的善緣才會在此世有個結果,彼此提升,而不是互相糾纏。
師父說,這是一個珍貴的愛人,不管是有形的肉身,還是無形的意念,你們已經照顧和支持對方無數世。
真正的愛,是帶給對方自由和解脫。
俗世情愛如同堕入泥沼,不如把它轉換成清涼而深情的慈悲。
不應該退回到原點而沒有進步。
不應退轉。
當我在不丹佛陀殿的壁畫前面,聽到你推開木門的聲音,轉過臉看到你的瞬間,我知道那個女人是你。
你回來了。
即便你的心識寄生過多少個不同的身體,漂流過多少個世代,見到你的眼睛我便認出你。
但這一世我們不能夠相守。
我不想與你過平庸而幸福的生活,即便建立一個完美的家庭生下很多孩子,朝朝暮暮相對,那又如何。
她輕輕地說,所以,你決定和我去惹覺,給我這三個月時間嗎。
其實在佛陀殿第一次看見你,我已看到現在此刻。
就好像我的女兒彌光剛剛出生,我看到她以後會去寺院,在那裡為孤兒院籌款、奔走、照顧孩子,餘生不會離開。
你早已看到我與你的未來嗎。
是的。
所以,你知道一切,但仍跟着我出來旅行三個月。
她說,我的根本師父在我二十歲準備下山的時候示寂。
我曾祈請他,向他問詢曼荼羅淨土以及靈魂伴侶的問題。
他給我指示,他認為找到命中的愛人是必要的,愛之路是淨化。
你的道理我都清楚。
無量,但是我仍然還是想問你,我能不能跟着你一起走。
我想留在你身邊。
我們再次互相遇見,這很不容易。
為這份情感,你已輪回很久。
雀缇。
你已知道生死輪回的真相,知道淨土的所在。
我不想看你成為平庸而幸福的女子,逐漸衰老一事無成,或為人間家庭、為世俗膚淺之事奔波忙碌,這樣的人生如同一個泡沫很快就破滅。
讓我們為其他人,為更多的人活着。
讓我們利用此生短暫而無常的肉身,充分而精進地修行,完成心識的進階。
趨向目标,更近一步,更近一步。
不要再浪費時間。
他拿出那尊小小的佛像,旅途中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用野花與柏香粉供養的綠度母,每天早晚他對着這尊度母像誦經、持咒。
他說,我把你托付給度母,由她來看護你。
你念誦她的咒語,觀想她,直到自己與她融為一體。
當我們在每一個世代遇見,我會把這尊綠度母重新送給你。
這是我的信物。
我答應每一世若再與你相見,會一再地認出你,去愛你。
如果你認為我們必須要以世間的幸福作為了結,某一天也許我能夠陪伴你過尋常的日子,與你相守直到老死。
我會完成對你的諾言。
那時,我又該如何認出你呢。
他說,我會認出你。
我永遠都會認出你。
不管你在哪裡,經曆過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不管你的靈魂進入到什麼樣的肉身。
我都會看見你。
他的眼睛此時流出滾燙的熱淚。
7 他讓她洗熱水浴。
在庭院的繡球花樹叢中安置一隻松木浴桶,這是家人洗澡的地方。
常規方法,他燒開熱水用大桶接過去把浴池裝滿,如果水有些涼,再加入烤熱的大鵝卵石。
他把花園裡采來的新鮮草藥浸泡其中,說,感受一下不一樣的山間泡澡。
在這個角度,剛好一邊泡澡一邊看到對面山巒的晚霞落下。
逐漸月亮升上山崗。
等你泡完,我來泡。
熱水不能浪費。
我們經常一家人這樣輪換泡。
每星期泡兩次熱水澡,需要燒掉大量柴禾。
雨後黃昏空氣清新,她聽到花園草叢裡蟋蟀的輕快鳴叫。
遠山偶爾傳來隐約鹿鳴,橡樹掉下果實噼啪作響打在她的肩膀上。
院子裡有棵長得茂盛的無花果樹,已果實累累。
外面是金黃色的開闊麥田。
晚上,他在廚房烹煮飯食。
家裡有片修葺整齊的菜園,吃的食材大部分來自那裡。
山中的蘑菇,園子裡栽種的扁豆、莴苣、西紅柿、玉米。
辣椒炒土豆,紅薯苗,噴香的米飯,還有一鍋雞湯。
他有些難為情地說,你會喜歡我做的菜嗎。
她說,很好吃。
如果你不是明天要回去,過幾天就是村莊裡盛大的節日。
在莊稼穗粒飽滿等待收割的季節,全村的人挑選吉祥日子,先背上經書組成隊伍繞寺旋轉一周,再繞村莊和田野大轉一圈,感謝神靈賜予豐收,希望繼續護佑莊稼。
轉完圈大家圍坐一起,聚餐、暢飲、摔跤、玩耍,男女老少盡情地放松、玩樂。
晚上在廣場架起火堆,手牽手唱歌跳舞到深夜。
那時所有的人都在笑,很多人都會喝醉,仿佛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能想象那個場景。
你們總是開開心心的,群居而住,享受四季變遷,人與人密集互動,喜歡輕松幽默地開玩笑。
這是真實而充沛的歡樂。
城市有發達的科技、五花八門的娛樂、快速的網絡信息溝通,但人們的快樂大多依賴于各種物質、載體和工具,離真情實感很遠。
他說,寫下這本書的如真,她與慈誠後來如何。
他們有沒有回去幻海。
他們離開幻海,慈誠決定與如真一起隐居。
他對她說,人來到這個世間有很多任務,但對他們兩人來說這一世最重要的是陪伴對方。
他要找到地方給她安一個家。
他們收拾簡單的行囊,開着越野車一路西行。
有時打工,幫人幹農活、在餐廳或工地幫工。
如果能夠安定部分時間,慈誠繪畫,如真寫些文章。
走過很多地方,最後經過一處有湖的山谷叫雲停,附近有大片茶田。
他們決定停下來,長租下舊存的古老木樓,在那裡定居。
慈誠開始改造老屋。
畫圖紙設計,找材料,動手搬運,用山上的桧木、柏木、松木來搭建,外牆用山上青岩。
收集别人廢棄的物品,用被丢棄的陳舊的佛龛、矮木桌、羊毛毯,清潔修理之後裝飾房間。
開辟出花園,可以種蔬菜,花草樹木。
他們勞作,釀酒,做菜,養家畜,種植,整理院子,把物質需求降低到最少限度。
有時去鎮上購買必需品,大米、雞蛋、肉、面粉是跟農戶直接交換。
盛夏午後時有陣雨,山風湧動,滂沱雨聲落在屋頂。
雨停之後,看到湖面上星光滿天,浩渺銀河。
滿月夜,潔白月光把房間木地闆灑成一片銀色。
晚上睡覺,把門窗都打開,四季花香湧入房間。
春夏之交,他們有很多時間在露台,觀望平台外面光線變幻的山巒與湖泊。
高山雲朵,湖面倒影,穿梭交織,如夢如幻。
秋天,他們用雙肩包背上底墊、毯子、用暖茶壺泡好的茶湯、茶器、點心、書,去附近的原始森林攀爬。
找到一片草地,正對風景如畫的茶園和大湖,鋪開墊子休息。
倒出茶水,曬着太陽,吃栗子,呼吸新鮮空氣。
如真躺下來,不知不覺她在暖陽和輕風之中,在地氣的撫慰中入睡。
當她醒來,慈誠坐在旁邊,幫她剝出栗子放在一邊。
他守在她身邊,獨自默默看着湖面。
他很少離開她,留下她獨自。
有時他說,我總有一種感覺,覺得和你在一起的時間不夠。
她不過是普通的女子,但他珍視她,把她當作手心中的珠寶。
他少有情緒,如實而甯靜地在她身邊存在。
世界的虛假、熱鬧、種種幻象在後退。
有時她覺得這一切仿佛是場夢。
他們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兩個人如膠似漆。
冬天山裡很早就下雪,大雪茫茫,積雪封路,就不再下山。
在屋子裡閉關,修行。
晚上用儲備的黑炭與幹柴把鐵爐燒起來,火光閃動,大鐵壺熱水滾滾冒着熱氣。
聽着柴火發出噼裡啪啦細微的爆裂,蓋一條羊毛毯子,不知不覺入睡。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他們互相陪伴,直到白首。
他們有孩子嗎,長壽嗎,後來有沒有出現什麼變故或意外。
沒有提起。
故事結束了。
沒有以後。
她說,我不知道這本書是從哪裡來的。
不知道這些人、這些地點是不是真實存在。
幻海在哪裡,夏摩山谷又在哪裡。
搜索不到書中提到的地方。
時間和空間在書中都太模糊。
我感覺書裡是一個被封存起來的世界,它們也許仍然存在但在另一個維度,如同不可見的事物的存在方式。
他說,這些不重要。
知道有些人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過就可以。
就像我知道村莊裡的人他們曾經如何存在。
她說,夏摩山谷也許就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早就消失于地球表面的城市和地貌。
像古海洋會變成高原。
或許它是一個心靈的壇城,一個被投射出來的能量場,又或許,像書中提到的曼荼羅淨土,以及G城,C城,幻海,都是從心識之中幻化出來的場地。
淨或者不淨,清潔或者污髒,神聖或者毀滅,一同源自法身。
離開這個世界或者我們沒有機會與對方謀面的人,也會帶給我們精神上的啟發和情感的影響。
這是一股能量。
對方的意識像明月映照在不同的湖水河流與大海之中。
哪怕隻是一小碗水中。
這是法性的力量。
法性遍滿世界,我們卻沒有智慧去看到、理解、感受。
世間萬物包括我們每個人,都是法性的投射。
隻是我們不被人告訴就不會明白,或者即便被告訴也會覺得有些怪怪的。
世事本就是如此。
來不丹隻是為了完成與《夏摩山谷》這本書的情結嗎。
在人世間感情有很多形式。
有些人陪伴你,有些人照顧你,有些人在你生病或死去的時候,留在你的身邊。
他們治療你,埋葬你。
諸如此類出于因緣、責任或義務其實容易辦到,即便僅僅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