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缇

關燈
客,布施飯食,順便請他給朋友們講法。

    這樣在家裡住一個月。

    那時家裡來人絡繹不絕,數十人在起居室席地而坐,禅坐、聽開示。

    結束之後分别求見師父請教問題。

     母親說,這是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在自己的院子裡接待源源不斷從各地過來朝拜和需要治療的衆生。

    經曆各種辛苦從遠方徒步而來的人,需要食物、禦寒的衣服、肉身的治療以及心靈的開解,仁美師父從不收藥錢,提供吃住,嚴格遵循和傳承前世們的做法而行,做廣大而慈悲的布施。

    任何人進入他的院子,都有熱茶喝,有糌粑可以吃,有一塊床鋪可以安睡。

    出于感激,牧民們帶來肉幹、牛奶或自制的酸奶,農夫帶來森林裡的野生花蜜,珍稀的草藥。

    窮人或許隻能帶來一筐土豆、一疊面餅或一塊手織的毛毯。

    這些物質,仁美師父也一律分享出去讓大家共用。

     仁美師父有位侍者,名叫松林,這位面容俊美的出家人當時大概二十歲,面帶微笑,健壯而風趣,照顧師父的衣食住行。

    他喜歡跟孩子們玩耍,向彌光學習語言,稱她是他的小老師。

    他會在廚房裡迅速而潔淨地做出好吃的面食,蒸出一鍋鮮美多汁的羊肉蘿蔔包子。

    彌光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有趣而溫柔的男人,着迷地每天跟在松林的身後。

     松林帶她去見師父。

    推開平時緊閉的木門走進書房,這個房間在這段期間充滿神秘感,人們進去都會輕而小心地關上木門。

    她看到裡面已被裝飾,鋪着漂亮的伊朗手工羊毛地毯,老僧人盤腿坐在炕座上,中間是一張小桌幾,彩繪瓷瓶插着新鮮芍藥花。

    四面牆上挂滿唐卡,案上有精美佛像,點燃河流般的酥油燈,一行行水碗,一排排供品,所有器物金光閃閃、華麗潔淨。

     她走到他面前,出于羞澀忘記行禮,伸出手給他,說,你好,師父。

     這位穿藏紅花色僧袍的老僧人來自夏摩山谷。

    儀容幹淨,表情溫和,身材清瘦,有一雙神采奕奕的眼睛。

    他屈身往前握住她的手,他的手大而溫厚,柔軟而暖和。

    他把她拉近,當她靠近他胸前的衣袍,聞到高山草藥、酥油混雜的濃郁芬芳,瞬間如躍入大海。

    他伸出手撫摩她的頭頂,一股熱流經由她的頂門進入身體内部,進入深處。

    她覺得心髒跳得迅疾,耳邊響起嗡嗡作響的經文,音韻渾厚有力。

     他給她誦吉祥經進行祈福。

     諸多天人衆,思念諸吉祥, 願望諸福祉,請說最吉祥。

     不親近愚者,而親近諸賢者, 供奉應供養者,此乃最吉祥。

     住于舒适地方,有往昔所作福, 自發正确誓願,此乃最上吉祥。

     多聞又技巧,又善學戒律, 凡被善說言語,此乃最上吉祥。

     敬重與謙遜,滿足于知恩, 适當時聞法,此乃最上吉祥。

     與諸世間法接觸,其心不動搖, 無憂、離塵、安穩,此乃最上吉祥。

     然後他擡起她的臉,用額頭去頂她的額頭。

    他微笑地說,你曾是佛陀足邊為他歡喜贊歎而盛開的一朵青蓮花。

    現在你又為他來到世間。

     他們對她來說是另一個世界的人,身上有她在周圍無法感受到的優雅、古老而充滿情感的氣息。

    一個月後他們回去夏摩山谷。

     二十年後,她來到這個山谷。

    跟随雀缇離開殿堂,沿着泥土小徑走去僧舍,天色已黑。

    她們走進一個整潔而空曠的大院子,種着花草樹木。

    周圍走廊排列一圈木結構小房間,以前這裡擠滿各種遠道而來的病人。

    現在一些僧人和信衆坐在地上,聚集一起誦經和等待。

    松林出來迎接她們。

     她印象中的他是個漂亮而溫柔的年輕僧人,出現在眼前的卻是一個面色黝黑滿臉皺紋的中年人。

    寺院裡生活條件艱苦,僧人們的面容蒼老加倍。

    基本上在二十五歲之後,他們像凋謝的鮮花不再俊美,衰老超過實際年紀。

    松林濃黑的眉毛,雪白整齊的牙齒、熱誠的笑容還和以前一樣。

    看到已成為成年女子的她,态度适當而有禮,不再像以往那般跟她親近。

     他接她們進房間,倒出熱茶,說,彌光從很遠的地方過來的嗎。

    她說,是的。

    他說,應該要回來。

    師父很快要離開人世。

     她們走去仁美師父的卧室,房間擺設質樸無華而清潔高貴。

    點着一盞大酥油燈。

    仁美在度過逗留人世的最後時間。

    她看到躺在炕床上的老人,已有人把他的身體半支起來。

    他的頭發剃得很幹淨,形容消瘦,身體在她眼裡呈現出透明狀的光暈。

    她感覺他的靈魂即将遠行。

     她走過去,跪在他的身邊,抓住他微微溫熱的手。

    他的眼神落在她的臉上,溫柔而潤澤。

    他輕而清晰地說,你從很遠的地方來。

    你還會回去。

    你會一直在那裡。

     師父,我以為你不會老去,不會生病,不會輕易離開這個世界。

    你為那麼多人看過病,為什麼自己還是會走。

     沒有人能夠有不死的肉身。

    身體在死亡面前是一定會被打碎的陶罐。

    物質世界的所有一切,隻是借來一用。

    修行人的生為死而準備,要不畏懼生死,不貪戀涅槃。

     你還再回來嗎。

     我會一再地回來。

    隻要有人需要我,向我祈請。

     請贈我一段話,師父。

     他的手輕輕撫摩她的頭頂,說,在我時常閱讀的一本經典裡,寫道:萬物雖然虛幻不實,但我們卻能從清水中反映出的月影看到月亮,同理,因果的各層面也是這個相對世界的投影。

    因此在這幻象的世界中,請讓我們衆善奉行,莫造新殃。

     7 母親與僧人一起幫忙做飯。

    彌光生火,往竈膛裡塞進去木塊、幹牛糞,母親做素面湯,包子,炒土豆和白菜,讓在這裡等候的人能吃上晚餐。

    打掃幹淨廚房已是深夜,夜色漆黑如墨,遠處山巒的影子若隐若現。

    一輪潔白孤月在山崗上升起。

    她們坐在廚房裡,燒起牛糞火,不停燒熱水出去供茶。

     雀缇從口袋裡拿出一些暗褐色的粉末,把它們灑在爐炭上,房間充滿一種帶着麝香和花香氣味的芬芳。

    這是她自己做的香粉,叫蓮花自淨香,配方來自芒切老人。

    把牛黃、白檀、郁金香、龍腦香、麝香、丁香、迦俱羅、蓮花、青蓮花、金箔各等份,用白蜜與藥草搗和,持續誦咒七天。

    聞到的人會心生歡喜與安甯,無憂慮悲傷。

     她問,師父走了,以後你怎麼生活。

     我自己生活、修行,等他回來。

    再次找到他之後,再去照顧他。

    母親指着自己的頭頂,喉嚨,心髒,說,我們的身口意相印,永遠不會告别。

    真正的上師投生和活着是為其他衆生,會一再回來。

    因為他們許下服務衆生的諾言。

    她看着窗外繁星閃爍的天空,說,但我常覺得,人世間其實是不可能被改造和完善的。

    環境與人心持續在惡化。

     你對這個世界的态度有些悲觀與消極嗎。

     我相信事物最深處所隐藏的秘密和聖潔,不管是一片翻滾着麥浪的田野,還是一顆挂在松針上的雨後的露珠,一道瀑布還是一聲鳥鳴,一位老人死去或一個嬰兒出生。

    在這些生滅中有恒久的真理,是我們祖輩留下來的教誨。

    被堅守的能量場始終存在,是千年以來人類所有至善至美意識的彙合處,它一直在流經我們。

    并希望經由落葉一般的我們再次傳遞。

    而我們最後依然回到大地。

     但以後的時代,人世如同鐵鍋熱水沸騰,人們浸泡其中卻渾然不知,無休止的吃喝、享受、各種感官聲色刺激、各種科技開發與創造,隻為更快速地享受便利、催生物質利益。

    忽而狂喜,忽而悲傷,忽而成功,忽而失敗,被物質與感官所奴役。

    男人仿佛是被複制出來的充滿野心和匮乏感的戰士,在虛幻的遊戲裡過關斬将。

    女人變成貪婪的低能的動物,需索散發出香氣和金光的物體,幻想自己青春永駐,并且企圖占有伴侶不可能達到的忠誠和依靠。

    人們把大多數的時間消耗在無意識瑣碎的事情上,成為自動化的機器,過着沒有覺知的生活。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銀河系最初也隻是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

    我們生存其上,看不清所在的位置。

    隻是像螞蟻一樣,把眼前的生活,把争奪的一小塊面包屑,把所有微不足道、無足輕重的事物,看得比生命還嚴肅。

    事實上,所有世俗活動的本性都是痛苦的,有如蠶從唾液吐出的線一般。

    從自身吐出,然後又把自己卷捆起來。

     接近午夜氣溫驟冷,月影已消失。

    雀缇打開窗戶伸手感受空氣,說,開始下雨了,一會要下雪。

    師父今天晚上要走。

    時間已到,人生總有一别。

    天地已開始為他的離去進行清洗。

    這樣異常的天氣以前沒有遇見。

     她悲從中來,說,我不想讓他離開。

     雀缇說,我們無法永久地占着這個肉身。

    心識以肉身為渡船去向彼岸。

    靠岸之後,肉身可棄。

    以後我會離開你,你也會離開你的孩子。

    對夏摩山谷中的人來說,來到這個世界隻是經曆一段旅途,所有人不過是走在路上的旅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管是愛情、親情、朋友,無不是同行一程的因緣聚合。

    不如彼此以客人相待,心中有感恩與珍惜。

     她問母親,我雖然在寺院裡學習,但有一處始終困惑。

    人死了之後肉體敗壞,生命宣告結束,到底有誰能夠證明有靈魂存在。

    這是可以用科學來證明的事實嗎,誰見過靈魂,有誰在再生的時候還能說得清楚自己的來路。

    不僅僅是死亡,其實她還想與母親讨論關于情欲的罪惡感與饑渴。

    讨論惡、放縱和羞恥。

    讨論雅各對她,以及母親對無量的感情。

     母親似乎洞察一切。

    注視她的臉良久,輕輕說,你休息一會。

    還要煮茶做飯。

    有很多人需要我們的照顧。

    我們會逐漸得到答案。

    當答案來臨的時候,有可能問題早已不複存在。

     雀缇盤坐在佛龛前開始祈禱,回向,轉動轉經輪輕輕持咒。

    今晚她不準備睡覺。

    大家不停地誦經,等待消息。

    她躺在廚房裡的一張小床上輾轉反側,無法成眠。

    高原反應仍使她頭暈,身體内部很熱,腦袋發疼。

    生離死别的悲傷以及自身命運的未知,多種混合的内心情緒的糾纏,使她情不自禁緩緩流淚。

    又仿佛是一種清洗,心裡一點一點地亮起來、幹淨起來。

     淩晨,窗外響起幹燥雪花突突飄落的聲音,她起身拉開窗簾,看到路面大雪覆蓋,白雪茫茫。

    遠處山脈頂部有一團紅光升起,散發光亮如同火焰燃燒,正向西邊移動。

    此時雀缇也警醒,立刻帶她走到佛堂,點燃桌面上擺出的一百盞酥油燈。

    在燈火簇簇之中,她們跪倒在木闆上磕長頭行禮。

     母親說,師父已啟程。

    願再與他重逢。

     8 在夏摩山谷,雀缇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尋常婦人,飲食衣着簡樸,生活清貧。

    她隻是日複一日地采藥、做藥,給人看病。

    自己則從來不體檢,不去診所,有時不太舒服去山上拔草藥,熬汁服藥。

    她言語不多,臉上總是微微含笑,不管置于什麼樣的處境,幾乎不流露出高興或低沉的情緒。

    在她老去而沉靜的面容之下,也許隐藏着難以言傳的故事和複雜的記憶。

    但她守口如瓶。

     她為彌光在房間裡搭出一張床鋪。

    這是她們真正意義上屬于兩個成年人之間的相處。

    母親清掃勞作,靜坐持誦,即便是洗手、換衣這樣細小的事情,做着的時候也有優雅而寂靜的氣氛,不流露出凡态。

    在她身上看不到沮喪、倦怠、急躁、焦慮、怨悔或其他多餘的情緒。

    她平心靜氣地存在,盡可能簡單地處理好生活物質層面的事情,而把大部分注意力和重心放在照顧他人和服務之中。

     在母親的身上,彌光感受到經由克制、訓練、單純、深入而得到的徹底。

    這是無需宣說的。

    言行舉止就是在說法。

    後來她覺得,已無法知道母親到底在想些什麼,或她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因為她無法看到母親的悲喜。

    母親對任何人都平等而随順,聆聽,幫助,沒有好惡。

    處事簡潔直接。

     她經常耗費漫長的時間,切、煮、磨合攪拌草藥,做成藥丸,再分送給需要的人。

    即便獨自一人,經年累月在寂靜無聲的房間裡度過餘生,對她來說也不是負擔。

    有空閑時,她手工制作牦牛圍巾、披肩,施舍寺院和窮人。

    白天在寺院裡勞作,幫人看病制藥,做飯,提水,打掃院子,煮水,做茶。

    這裡沒有煤氣與自來水,用木塊、幹牛糞、炭火取暖和煮食,去河邊取水。

    幾乎是無休息的生活,周而複始。

     雀缇融化于自我的消失之中。

     她每天吃自己做的藥丸。

    有一個鎏銀雕花木碗,洗得很幹淨,通常在入睡前,在黑暗中把一顆藥丸碾碎,放在碗中的溫水裡融化,擋上銀碗蓋避免光線和塵土。

    第二天淩晨四點左右,她醒來,念誦藥師佛祈禱文服下藥水。

    然後起來清掃,點燃一根白檀香,誦經。

    在淩晨和睡前,母親誦經很長時間,大概一到兩個小時。

    午時睡上半個小時。

    生活極為規律。

     她看到母親眼角笑起來綻開皺紋,眼尾肌膚松弛微微下垂,但眼睛仍有少女的清亮神氣。

    白發長在額頭上端,四五根分外鮮明。

    這二十年畢竟已過完,不相見的漫長日子裡,在她心中母親始終是三十歲時秀麗而芳香的女子,現在她知道這隻是一廂情願的記憶。

    相較于年輕時候的強壯和豐富,現在的雀缇,已成為平凡無奇的人。

     她們一起共睡。

    她聽雀缇誦經,看她煮水泡茶,喝茶,走山路。

    大殿裡磕長頭,繞塔繞寺院,走很遠的山路。

    母親平時忙于行醫做藥,很少讀書。

    有時她輕輕唱歌,她那微微有些沙啞的柔和的聲音,令人沉醉。

    唱誦多是祈禱文或道歌。

    有時會唱一首民謠。

     雀缇在她離去之前,鄭重對她說出一席話。

    她說,彌光,如果決定修行,要接受自己成為一個叛逆的人。

    因為生活會逆着大部分人的價值觀而行,也會逆人性的沉堕重力而行。

    大部分人在做的事情,不去做。

    跟他們相反地去做。

    當他們急需在人群中獲得承認,得到世俗的成就,你要甘心自我完善。

    修行人是叛逆的,被遺棄的。

     當人越是博學多聞,通曉法意,會成為看起來越發普通的人,謙虛,溫和,樸素無華。

    他不會驕傲自大,孤芳自賞。

    習得禅定的人能夠管理好情緒與妄念,一切顯示清朗無物,因此能夠與衆生和諧而圓滿地相處,不會無端惱怒或心生恨意。

    隻有在自心達成和諧而圓滿的時候,才能做到。

     萬事萬物皆顯現,但沒有堅固的參照點或攀執。

    練習接納事物的本貌,記得正知正見以及禅修的意義。

    不論你做什麼,應當以無念作為封印,将累積福德的行為作回向。

    沒有任何應舍棄或成就的事情,這是可以随時回歸的中心。

     她說,你的醫術、你的所思所想,沒有人知曉。

    你沒有弟子,又遠離我。

    再不會有人傳承到這些。

    它們會随你而去。

     雀缇說,默默無聞、無人所知地離開這個世間的,有思想有學問有品格的修行者們何其多。

    如果他們再次回來,是因為心中有大願、有承諾、有對衆生的深情。

    而我不過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婦人。

    我不需要留下任何東西,我為自己的任務而來。

    當我實現目标就可以離開。

     但你照顧很多人,幫助很多人。

     這是順便的。

    在我們自利的同時一定也會利他。

    某個時刻,利他會自動發生。

     再告訴我一些關于你的故事。

    如果不告訴我,這些事情會被你帶走而無人能知。

     9 那年我二十歲,芒切師父最後一次和我見面說話,我已得知自己懷孕。

    他也知道,但并沒有失望或責怪,仿佛早已接受結局如此。

    他說,世俗的情感甜美如蜜也苦海無涯,命中注定,你這一趟來到人間為見到愛人。

    但他還在未來,不是現在。

    你現在隻是要突破自己的責任,奔向他。

    他說,其實我又何嘗不是如此。

    所以我知道你以後仍會回家。

     我移動雙膝靠近他,用雙手扶起他的右手掌心貼在自己的前額上,流下眼淚。

     我說,師父,我希望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伴侶。

    不僅僅是肉身的結合,還有意識和精神的合一。

    有人說找到真正的伴侶,心心相印,才能擁有進入曼荼羅淨土的通道。

    它在試圖靠近它的人的視線中消失不見,很多人失敗而歸,或者中途失蹤。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