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缇
關燈
小
中
大
、睡覺,生幾個孩子,恩愛甜蜜,白頭到老。
他們的身體和心都需要對方。
我并不覺得這樣有什麼意義。
我可以等你回心轉意。
反正我也不想回國。
我有時間等你。
他幫她做出一壺熱茶。
混入牛奶的熱茶有深切芳香,她很喜歡。
喝完杯子裡最後一口茶,她說,夏摩山谷的松林師父給我寫信,我母親十天前在旅館房間裡去世。
母親給我留下一封遺書,他已委托别人把骨灰和遺書帶來加德滿都。
他說,這是不幸的消息。
對母親來說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
她看着他湛藍的眼睛,說,這樣的消息并不意外。
母親以前對我說過,在人的所有正念之中,憶念死亡最為尊貴。
5 那次,她們經過加德滿都山谷的巴格馬蒂河岸邊。
聖河幹涸成一片淺灘,殘水反射太陽餘晖。
一群野猴子在河灘上嬉戲,鴿子成群來回盤旋。
對岸橫向排開六個方形大石台,正舉行露天火葬。
一些人在另一側河邊台階上清洗屍體。
兩具屍體,一具燒了一半,一具剛開始,另外兩具在準備。
火焰先從頭部燒起,裹着白布的屍體層層疊疊鋪滿金黃色的萬壽菊,腳裸露在外面接受親人們的告别之吻。
火焰升騰煙霧沖向天空,白色濃煙滾滾彌漫整條河流。
不遠處有座建于六世紀的神廟,據說在以前的濕婆節期間,人們在裡面舉行殺人獻祭的儀式,如今隻剩下一堆殘損建築。
她與雀缇走過人行石橋,聞到燃燒煙霧中腥甜黏稠的屍體氣味,吸入鼻喉之後粘附在黏膜處無法吞咽也無法呼出。
這氣味強烈得難以消釋。
聖河邊上每天舉行葬禮,城市裡每天都有人在死去。
沒有人覺得火葬應該避之不及或覺得晦氣、不吉。
石階上坐滿當地人,表情端正,帶着凝重,不發出任何輕薄舉止和聲響。
一位瑜伽士瘦骨嶙峋盤坐在河邊平台上,鋪墊上放着工具等待給人占蔔。
此刻他閉起眼睛祈禱,頭發層層疊疊盤在頭頂,臉上塗抹白粉,眉心點着紅痣。
母親說,坐下來,讓我們看一看這裡發生的事情。
她們和當地人一起坐在台階上。
這些肉身都曾經活過,飽受風霜經曆悲喜得失。
如今紋絲不動,像被榨盡汁液的樹幹、清空的水瓶、丢棄的石塊。
衆生渴望得到世間的幸福,恐懼于遭受痛苦與挫折,而死亡使肉身卸除一切虛妄與欲望,赤裸的心識帶着記憶上路,進行又一次的漂泊遠行。
她感覺雙眼淚水滲出,被哀憫的感動攝住。
後來她想,雀缇專門帶她看火葬屍體的儀式,飽含深意。
雖然那時她才是十歲的孩子。
對雀缇來說,讓她認識死亡是一次重要的生命教育。
讓她自己看,自己感受,知道每個人離死亡并不遙遠。
相反,死亡如影相行伴随左右。
雀缇說,它總是站在我們的左肩膀上。
那是她們之間最後一次長途旅行,住在千年前的古寺院所改建的旅館。
雕琢精美的廊柱和窗框,空無一人的中庭有一座佛像。
偶爾鴿子飛進來叽叽咕咕輕聲叫着,又飛走。
内部房間大多沒有日曬,冬天陰濕,睡覺時需要電熱毯和熱水袋。
雀缇喜歡老舊的建築,并不在意舒适。
她對古老的事物有敏銳的感知。
沒有電熱壺可以燒煮熱水,雀缇囑咐她去樓下餐廳盛些熱水。
十歲的她容貌秀美,彬彬有禮,大家都喜歡她。
她接上熱水,小心翼翼捧着壺上樓回到房間,看見母親在狹小的衛生間裡洗衣服,搓動擰幹。
再一件一件挂在淋浴間門簾杆子上。
雀缇輕輕唱歌。
這裡陰濕,衣服需要晾曬好幾天。
很多時間她們隻是留在房間裡。
雀缇打坐,焚燒手制的燃香,長時間持誦祈禱文,手搖轉經輪。
她在另一側的桌子上寫信、寫日記、用水彩筆蠟筆塗鴉繪畫。
黃昏時她們出門散步,穿越迷宮般的泰米爾區,迎面撞上各種各樣的千年佛塔、神廟。
加德滿都把自己攤開沒有遮擋,仿佛知道沒有人能夠随意抵達它的深處。
它不需要保護自己。
一次她們路過隐蔽在角落裡的廟宇,佛塔林立,鴿子飛舞。
進入内處有一座大佛塔,四周圍繞衆多小佛塔。
主塔朝向東南西北開設小窗分别擺放佛像,小窗早晨被打開,讓人們供奉燭火、鮮花和食物。
她俯身向前凝望一尊從黑暗中浮現的阿彌陀佛,代表未來的佛。
也許它從未暴露于日光之下,她看到它幽暗中意味深長的眼神和笑容。
有一尊手裡持着蓮花的菩薩,雀缇說,這是觀音菩薩,在他頭頂冠冕中央顯現的則是他的上師阿彌陀佛。
她跟着雀缇順時針繞塔,一邊用右手轉動圍繞四周的老舊經筒。
佛塔上栖息着大群鴿子,咕咕叫着。
母親讓她投擲玉米粒喂食,鴿子如烏雲盤旋般飛聚過來,吃完之後一躍而起。
群鳥翅膀振動發出與氣流摩擦的聲音。
回來路上,見到一座半圓形神廟廢墟便知道快到旅館。
巷子口有日本女人開的店,賣些小紀念物,整潔幹淨。
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想買當地幾枚扣子收藏起來,當作記憶的儲存。
對她的奇思怪想雀缇從不回絕,遞給她一張零錢紙币,讓她自己去挑選木扣并與店主說上幾句話。
她用一個木盒裝着從旅途中搜集的各種形狀和顔色的扣子。
木盒是雀缇在印度給她買的生日禮物,暗黃色,盒蓋上面畫着一匹彩色小馬駒。
一次不小心木盒掉落,扣子撒在地上到處滾動。
有些扣子沒有找回來。
一座被搭上鋼筋準備修建的破敗神廟裡面,燈陸續被點燃。
很多人集會在一起,歌吟、祈禱。
巨大的菩提樹根部被放置大量點燃的酥油燈。
人們拿着鮮花、蠟燭、水果、糖果,供養和贊頌神靈,做完儀式之後回家休息。
她們坐在廣場的蓮花池噴泉旁邊,對着幸存的五角形克利須那神廟喝杯熱茶。
她看到一位老人,在神廟台階旁邊,正在把沿着外殿裝飾圍圈的酥油銅燈擦亮。
大概有四五十盞。
他擦得很仔細,很慢,花很多力氣把長久蒙塵的燈盞擦亮。
已擦幹淨十盞。
他默默無言,好像把生命中的全部專注用來擦亮一盞燈。
她問雀缇,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雀缇說,他想跟神靈接近。
一個月前,瓊持寺給母親捎來一封信。
很多外籍人被要求回到自己的國家,無量回去歐洲,留下一封信。
這封信送到雀缇身邊的時候,她知道他一定已匆促離開。
但她仍帶着彌光來到尼泊爾,堅持去往瓊持寺。
她們離開大佛塔之後一路爬坡,窄道堵塞,慢慢抛下城中的喧嚣雜亂、灰煙滾滾,進入空曠甯靜的山谷。
在路過村莊的陡峭坡道,看到幾個西方人衣着樸素,背雙肩包,手裡拎着蔬菜、礦泉水、面包等日用雜貨,慢慢沿山坡往山頂上行。
他們看起來長居此地,身上有一種被反複洗滌之後的潔淨而樸素的氣息。
雀缇說,這些人在瓊持寺學習,寺院每年有針對西方人的禅修課,用英文講授佛法、禅坐、佛教心理學和哲學。
這是瓊持寺的傳統項目。
最近,大量來自西方的人已經被遷走。
他們也許是最後剩下的一批。
她們抵達山頂,走到欄杆邊眺望山下,密密麻麻的居所覆蓋山谷。
遠處濃密雲團群集,一場雨水正經過山嶺。
粗大雨點打在她們身上,母親推開寺院木門,年輕僧人看起來臉上有害羞表情,打開門詢問有何事。
母親說想找到寺院主持。
僧人帶她們去倫巴格西僧舍,他說那裡有很多人,她們需要等待。
經過花園後側的白色佛塔,僧人介紹這是寺院創始人則旦師父的靈塔。
以前他住在山下經常開窗眺望這個綠色山丘,認為應在此地蓋起一座寺院,利益後人。
他最終完成此事。
五十八歲時他死于心髒病。
繞行靈塔七圈,母親行禮,然後來到倫巴格西的僧舍。
他是則旦師父的老師,現在管理寺院。
庭院裡擠滿等候被接見的人,他們需要打卦、求法、求醫問藥。
母親帶着她等在隊伍後面。
有人給她們端上奶茶和馍馍,仿佛知道她們饑渴而疲倦。
格西提前接見她們。
他的僧舍簡潔樸素,家具老舊但擦拭得幹幹淨淨,花瓶裡插幾枝白色芍藥,是瓊持寺種植最多的花。
也是則旦師父生前最喜歡的花。
房間裡有高山草藥的幽深芬芳。
格西八十多歲,一雙不符合高齡的神采奕奕的眼睛。
他微微笑着,身口意發散出的澄明能量充滿房間。
他說,你們從很遠的地方來。
母親走上前去,握住他的手。
他說,你不必留在瓊持寺。
去夏摩山谷尋找仁美師父。
他的房子在寺院裡最大,經常收留很多外地迢遙趕路來朝拜的窮苦之人,提供吃住。
每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他過于辛勞,需要你的幫助。
他在等你,他是你宿世的上師。
記得,他的房子門口有一棵大松樹,大門上的銅鎖雕刻藥師佛造像。
你早去,最好下個月初八之前趕到。
否則,隻能在三年之後再見到他。
孩子可以留在這裡。
她還未開口,他已知悉一切。
雀缇開始淚流,全身輕輕地顫抖。
她露出悲傷。
她說,師父,其實我一直還是有困惑,善良的人為什麼受苦,相愛的人為什麼分離。
格西握着她的手,說,生老病死是苦,與怨憎者相會是苦,與所愛之人别離是苦,求不得是苦。
五蘊是苦。
對你來說,受苦是對情愛的執着。
世間萬物當如此觀想,一切的存在是暫時的。
一切暫時的存在由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
這世間所有一切都會變化、破損。
執着于建立在無常之上的情感、感受、感知、形色會帶來痛苦。
要無執着于這一切。
他說,雀缇,無量已離開瓊持寺。
我們不會與所愛的人告别,但相見的渴念是輪回的種子,悲傷是鎖鍊。
人如果在受苦,那是因為有渴求。
如果你理解這些,也會明白衆生對愛的執着,正如你一般悲傷而無法自知。
記得,我們的眼淚不能僅僅隻是為自己的悲傷而流。
真正珍貴的眼淚應是為衆生。
6 雀缇住在日瑪旅館。
彌光拎着行李箱爬上三樓,東南拐角處的房間門上有彩繪花紋,畫着一枚大白海螺立在芍藥花之上。
她敲門,山谷海拔高,後腦微微陣痛有些頭暈,心髒在适應爬樓之後的供血不足,忍不住氣喘籲籲。
雀缇打開門,站在門口露出微笑。
她看到一位皮膚微黑發亮、形貌清瘦、穿着質樸的婦人,漆黑長發編兩條長辮,當地女子樣貌。
這是已經老去的母親。
她走進房間,看到擺設簡單的一間三十平米左右的屋子,幹淨清潔。
鋪着純白印度細麻的單人床,彩繪床頭櫃。
一塊破損但花紋典雅的古式毛毯墊子,上面擺一張柏木矮桌,桌上有經文、鈴杵、轉經輪、佛珠、水杯、燭台。
不多的衣物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角落。
牆上挂一幅絲緞裝飾的唐卡,是持花微笑的綠度母像。
她走過去,仰頭仔細凝望。
唐卡中的女神通體深綠色,頭戴寶冠,臉如滿月,眼如星塵,唇角有一縷略顯不羁的微笑,眼神安甯。
右手绛紅色的手掌攤開,拈一朵蓮花作施願印。
左手持一朵藍蓮花作供養手印。
在瓊持寺她也見過度母的樣子。
每個度母形象有相同的要素,又會呈現各自獨特的美感。
母親的這副度母唐卡,女性面容并不以美貌去描繪。
有一種深沉的慈悲和洞見。
她問雀缇,度母到底是一位女神,還是一股能量。
雀缇說,度母并非具體的實質的女神,而是象征人了解萬物空性真理的智慧,代表證悟。
她是法性與功德的顯現,與諸佛一樣,是我們内心佛性的外在顯示。
外境的造作,都可以看作是度母法性流露出來的真意。
以這樣的方式去觀想綠度母。
讓心慢慢趨向她的境界,進入她的世界。
因為常年在僧舍給師父煮飯吃,房間裡沒有煮食設備。
放置一架冬日取暖用鐵爐,燒炭之後鐵爐上可以做熱水和簡單煮食。
雀缇煮一壺奶茶,這是山谷裡普遍的飲品,當地牦牛奶與黑茶混合燒煮,提供熱量和必要的營養。
彌光端着杯子走到窗邊,看到遠處黝黑起伏的山巒。
幽深山谷之中聳起一座龐大的金光閃閃的廟宇。
你叫我來,是因為仁美師父要圓寂了嗎。
是的。
他知道自己的期限。
現在天還未黑,我們去繞寺院。
她圍上大披肩,雀缇戴上一頂這裡的人經常戴着的寬邊呢帽,左手拿一串鳳眼菩提佛珠。
佛珠經過十多年的撫觸已成暗紅色,發出渾厚亮光。
關門下樓,旅館前面是條土路,也是村莊主要街道。
兩邊有密集的小商鋪,孩童、僧侶、狗、牛、羊、男女老少,混雜在一起相安無事。
夕陽即将沉入山巒,天邊雲霞仍有亮光。
黃昏有時會刮風并急速降溫。
她們走向前方的廟宇,沿着繞寺院外圍而建的轉經筒走廊繞圈,誦經祈福。
雀缇走路姿勢穩重,身體笃定,背後長辮用顔色鮮豔的毛線捆在一起,穿長裙、長袖上衣,裝束與當地人一樣。
一位腿有殘疾的年邁僧人繞行白塔,姿勢吃力,全身力量放在雙手按着的木杖上面,顫顫巍巍走得很慢。
雖已到風燭殘年,面容和衣着看起來仍很潔淨。
她們經過他的前面好幾次。
經過他第三圈的時候,雀缇放慢腳步,走過去握住他的手,把身上全部的錢取出來放在他的手裡。
她想供養他,但一句話都沒有說,隻是用雙手捧住他的手微笑。
他很感謝,輕聲說着話。
母親都能聽懂。
然後她們離開這裡繼續往前。
經過一處佛殿。
許多僧人在殿内排成行列集體誦經,點燃大量酥油燈,明亮火焰躍動。
他們在做千供,供養一千盞水,一千盞燈,金色彌勒佛仿佛拔地而起,頭像碰觸到屋頂橫梁,頂天立地占滿整個房間。
她跟随在雀缇身後做大禮拜,雙手合掌高高舉過頭頂,分别經過眉心、喉嚨、心口處,五體投地做大禮拜。
雀缇說,這是把自己的身口意淨化之後供養給佛。
也是供養給自己心中的佛性。
彌光: 一切可安好。
夏摩山谷下起雪。
春天三月,白雪茫茫,大雪下足五天五夜,路上積雪成災,所有交通方式停止。
我最近身體不适,有時卧床,仿佛任何藥物都已無法緩解。
他們要求我停止在家裡自己治療,離開山谷去外面徹查身體,但我沒有時間也不願意來回奔波,我知道某個期限離得越來越近。
這期限仍是慢慢到來的。
這一生,我是再普通不過的女人,所有存在隻是成全與圓滿自己内心的愛。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谷與荒野之中,保持勞動、祈禱和孤獨的生活,這有益于我的身體和靈魂。
這趟人生給了我很多機會去實踐學習到的教導。
我每天持續感恩這樣的人生。
心裡沒有一絲疑慮。
在夏摩山谷,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與日常人并不相同。
世人覺得生命隻有一次,此生有限,所以需要盡量滿足欲望,忽略因果,放縱行事,以求快慰。
在這裡,人們認為此生是無垠時空的一個标記,終究會過盡,也隻是一個短暫的驿站。
人應有更長遠的目标。
我想對你說,擁有人身第一要義是修行,雖然這裡面飽含孤獨、苦修、棄絕或堅持,但也包含着自由與清涼。
死亡帶給我們最終的考驗,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去。
以活着去做好準備,現在就應該開始學習,訓練自己。
用菩提心轉化自己,利益他人,并最終了脫生死,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過世,記得,在我佛龛下面壓着一隻紅色絲布袋,裡面有一些頭發,一封書信。
我會在山谷中火葬,骨灰由你帶到印度,在新月之日日出之前,在岸邊燃燒這封信和信中的頭發,與我的骨灰一起灑于恒河。
陪伴我身邊的那尊小綠度母像帶去菩提伽耶,供養在大正覺寺的佛陀像前。
自然會有人取走它。
本來我的項鍊應該留給你。
但是去年有地震,我把項鍊賣給經過夏摩山谷的一個美國人。
在非常時期,為病人和在學習的小僧人,錢有更多用處。
衣物等已分給村裡的窮人。
我們之間聚少離多,這是此生的緣分所決定。
你借助我的肉身,來到世間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已做完應對你完成的事,以後彼此不再相遇也好。
我沒有為你留下任何财物,但請相信,你可以永久地在我的生命裡,取之不盡。
這是我對你的承諾。
雀缇 她七歲時,母親偶遇仁美師父。
他被邀請給人看病,她請他來家裡做
他們的身體和心都需要對方。
我并不覺得這樣有什麼意義。
我可以等你回心轉意。
反正我也不想回國。
我有時間等你。
他幫她做出一壺熱茶。
混入牛奶的熱茶有深切芳香,她很喜歡。
喝完杯子裡最後一口茶,她說,夏摩山谷的松林師父給我寫信,我母親十天前在旅館房間裡去世。
母親給我留下一封遺書,他已委托别人把骨灰和遺書帶來加德滿都。
他說,這是不幸的消息。
對母親來說未必是一件不幸的事。
她看着他湛藍的眼睛,說,這樣的消息并不意外。
母親以前對我說過,在人的所有正念之中,憶念死亡最為尊貴。
5 那次,她們經過加德滿都山谷的巴格馬蒂河岸邊。
聖河幹涸成一片淺灘,殘水反射太陽餘晖。
一群野猴子在河灘上嬉戲,鴿子成群來回盤旋。
對岸橫向排開六個方形大石台,正舉行露天火葬。
一些人在另一側河邊台階上清洗屍體。
兩具屍體,一具燒了一半,一具剛開始,另外兩具在準備。
火焰先從頭部燒起,裹着白布的屍體層層疊疊鋪滿金黃色的萬壽菊,腳裸露在外面接受親人們的告别之吻。
火焰升騰煙霧沖向天空,白色濃煙滾滾彌漫整條河流。
不遠處有座建于六世紀的神廟,據說在以前的濕婆節期間,人們在裡面舉行殺人獻祭的儀式,如今隻剩下一堆殘損建築。
她與雀缇走過人行石橋,聞到燃燒煙霧中腥甜黏稠的屍體氣味,吸入鼻喉之後粘附在黏膜處無法吞咽也無法呼出。
這氣味強烈得難以消釋。
聖河邊上每天舉行葬禮,城市裡每天都有人在死去。
沒有人覺得火葬應該避之不及或覺得晦氣、不吉。
石階上坐滿當地人,表情端正,帶着凝重,不發出任何輕薄舉止和聲響。
一位瑜伽士瘦骨嶙峋盤坐在河邊平台上,鋪墊上放着工具等待給人占蔔。
此刻他閉起眼睛祈禱,頭發層層疊疊盤在頭頂,臉上塗抹白粉,眉心點着紅痣。
母親說,坐下來,讓我們看一看這裡發生的事情。
她們和當地人一起坐在台階上。
這些肉身都曾經活過,飽受風霜經曆悲喜得失。
如今紋絲不動,像被榨盡汁液的樹幹、清空的水瓶、丢棄的石塊。
衆生渴望得到世間的幸福,恐懼于遭受痛苦與挫折,而死亡使肉身卸除一切虛妄與欲望,赤裸的心識帶着記憶上路,進行又一次的漂泊遠行。
她感覺雙眼淚水滲出,被哀憫的感動攝住。
後來她想,雀缇專門帶她看火葬屍體的儀式,飽含深意。
雖然那時她才是十歲的孩子。
對雀缇來說,讓她認識死亡是一次重要的生命教育。
讓她自己看,自己感受,知道每個人離死亡并不遙遠。
相反,死亡如影相行伴随左右。
雀缇說,它總是站在我們的左肩膀上。
那是她們之間最後一次長途旅行,住在千年前的古寺院所改建的旅館。
雕琢精美的廊柱和窗框,空無一人的中庭有一座佛像。
偶爾鴿子飛進來叽叽咕咕輕聲叫着,又飛走。
内部房間大多沒有日曬,冬天陰濕,睡覺時需要電熱毯和熱水袋。
雀缇喜歡老舊的建築,并不在意舒适。
她對古老的事物有敏銳的感知。
沒有電熱壺可以燒煮熱水,雀缇囑咐她去樓下餐廳盛些熱水。
十歲的她容貌秀美,彬彬有禮,大家都喜歡她。
她接上熱水,小心翼翼捧着壺上樓回到房間,看見母親在狹小的衛生間裡洗衣服,搓動擰幹。
再一件一件挂在淋浴間門簾杆子上。
雀缇輕輕唱歌。
這裡陰濕,衣服需要晾曬好幾天。
很多時間她們隻是留在房間裡。
雀缇打坐,焚燒手制的燃香,長時間持誦祈禱文,手搖轉經輪。
她在另一側的桌子上寫信、寫日記、用水彩筆蠟筆塗鴉繪畫。
黃昏時她們出門散步,穿越迷宮般的泰米爾區,迎面撞上各種各樣的千年佛塔、神廟。
加德滿都把自己攤開沒有遮擋,仿佛知道沒有人能夠随意抵達它的深處。
它不需要保護自己。
一次她們路過隐蔽在角落裡的廟宇,佛塔林立,鴿子飛舞。
進入内處有一座大佛塔,四周圍繞衆多小佛塔。
主塔朝向東南西北開設小窗分别擺放佛像,小窗早晨被打開,讓人們供奉燭火、鮮花和食物。
她俯身向前凝望一尊從黑暗中浮現的阿彌陀佛,代表未來的佛。
也許它從未暴露于日光之下,她看到它幽暗中意味深長的眼神和笑容。
有一尊手裡持着蓮花的菩薩,雀缇說,這是觀音菩薩,在他頭頂冠冕中央顯現的則是他的上師阿彌陀佛。
她跟着雀缇順時針繞塔,一邊用右手轉動圍繞四周的老舊經筒。
佛塔上栖息着大群鴿子,咕咕叫着。
母親讓她投擲玉米粒喂食,鴿子如烏雲盤旋般飛聚過來,吃完之後一躍而起。
群鳥翅膀振動發出與氣流摩擦的聲音。
回來路上,見到一座半圓形神廟廢墟便知道快到旅館。
巷子口有日本女人開的店,賣些小紀念物,整潔幹淨。
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想買當地幾枚扣子收藏起來,當作記憶的儲存。
對她的奇思怪想雀缇從不回絕,遞給她一張零錢紙币,讓她自己去挑選木扣并與店主說上幾句話。
她用一個木盒裝着從旅途中搜集的各種形狀和顔色的扣子。
木盒是雀缇在印度給她買的生日禮物,暗黃色,盒蓋上面畫着一匹彩色小馬駒。
一次不小心木盒掉落,扣子撒在地上到處滾動。
有些扣子沒有找回來。
一座被搭上鋼筋準備修建的破敗神廟裡面,燈陸續被點燃。
很多人集會在一起,歌吟、祈禱。
巨大的菩提樹根部被放置大量點燃的酥油燈。
人們拿着鮮花、蠟燭、水果、糖果,供養和贊頌神靈,做完儀式之後回家休息。
她們坐在廣場的蓮花池噴泉旁邊,對着幸存的五角形克利須那神廟喝杯熱茶。
她看到一位老人,在神廟台階旁邊,正在把沿着外殿裝飾圍圈的酥油銅燈擦亮。
大概有四五十盞。
他擦得很仔細,很慢,花很多力氣把長久蒙塵的燈盞擦亮。
已擦幹淨十盞。
他默默無言,好像把生命中的全部專注用來擦亮一盞燈。
她問雀缇,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雀缇說,他想跟神靈接近。
一個月前,瓊持寺給母親捎來一封信。
很多外籍人被要求回到自己的國家,無量回去歐洲,留下一封信。
這封信送到雀缇身邊的時候,她知道他一定已匆促離開。
但她仍帶着彌光來到尼泊爾,堅持去往瓊持寺。
她們離開大佛塔之後一路爬坡,窄道堵塞,慢慢抛下城中的喧嚣雜亂、灰煙滾滾,進入空曠甯靜的山谷。
在路過村莊的陡峭坡道,看到幾個西方人衣着樸素,背雙肩包,手裡拎着蔬菜、礦泉水、面包等日用雜貨,慢慢沿山坡往山頂上行。
他們看起來長居此地,身上有一種被反複洗滌之後的潔淨而樸素的氣息。
雀缇說,這些人在瓊持寺學習,寺院每年有針對西方人的禅修課,用英文講授佛法、禅坐、佛教心理學和哲學。
這是瓊持寺的傳統項目。
最近,大量來自西方的人已經被遷走。
他們也許是最後剩下的一批。
她們抵達山頂,走到欄杆邊眺望山下,密密麻麻的居所覆蓋山谷。
遠處濃密雲團群集,一場雨水正經過山嶺。
粗大雨點打在她們身上,母親推開寺院木門,年輕僧人看起來臉上有害羞表情,打開門詢問有何事。
母親說想找到寺院主持。
僧人帶她們去倫巴格西僧舍,他說那裡有很多人,她們需要等待。
經過花園後側的白色佛塔,僧人介紹這是寺院創始人則旦師父的靈塔。
以前他住在山下經常開窗眺望這個綠色山丘,認為應在此地蓋起一座寺院,利益後人。
他最終完成此事。
五十八歲時他死于心髒病。
繞行靈塔七圈,母親行禮,然後來到倫巴格西的僧舍。
他是則旦師父的老師,現在管理寺院。
庭院裡擠滿等候被接見的人,他們需要打卦、求法、求醫問藥。
母親帶着她等在隊伍後面。
有人給她們端上奶茶和馍馍,仿佛知道她們饑渴而疲倦。
格西提前接見她們。
他的僧舍簡潔樸素,家具老舊但擦拭得幹幹淨淨,花瓶裡插幾枝白色芍藥,是瓊持寺種植最多的花。
也是則旦師父生前最喜歡的花。
房間裡有高山草藥的幽深芬芳。
格西八十多歲,一雙不符合高齡的神采奕奕的眼睛。
他微微笑着,身口意發散出的澄明能量充滿房間。
他說,你們從很遠的地方來。
母親走上前去,握住他的手。
他說,你不必留在瓊持寺。
去夏摩山谷尋找仁美師父。
他的房子在寺院裡最大,經常收留很多外地迢遙趕路來朝拜的窮苦之人,提供吃住。
每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他過于辛勞,需要你的幫助。
他在等你,他是你宿世的上師。
記得,他的房子門口有一棵大松樹,大門上的銅鎖雕刻藥師佛造像。
你早去,最好下個月初八之前趕到。
否則,隻能在三年之後再見到他。
孩子可以留在這裡。
她還未開口,他已知悉一切。
雀缇開始淚流,全身輕輕地顫抖。
她露出悲傷。
她說,師父,其實我一直還是有困惑,善良的人為什麼受苦,相愛的人為什麼分離。
格西握着她的手,說,生老病死是苦,與怨憎者相會是苦,與所愛之人别離是苦,求不得是苦。
五蘊是苦。
對你來說,受苦是對情愛的執着。
世間萬物當如此觀想,一切的存在是暫時的。
一切暫時的存在由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
這世間所有一切都會變化、破損。
執着于建立在無常之上的情感、感受、感知、形色會帶來痛苦。
要無執着于這一切。
他說,雀缇,無量已離開瓊持寺。
我們不會與所愛的人告别,但相見的渴念是輪回的種子,悲傷是鎖鍊。
人如果在受苦,那是因為有渴求。
如果你理解這些,也會明白衆生對愛的執着,正如你一般悲傷而無法自知。
記得,我們的眼淚不能僅僅隻是為自己的悲傷而流。
真正珍貴的眼淚應是為衆生。
6 雀缇住在日瑪旅館。
彌光拎着行李箱爬上三樓,東南拐角處的房間門上有彩繪花紋,畫着一枚大白海螺立在芍藥花之上。
她敲門,山谷海拔高,後腦微微陣痛有些頭暈,心髒在适應爬樓之後的供血不足,忍不住氣喘籲籲。
雀缇打開門,站在門口露出微笑。
她看到一位皮膚微黑發亮、形貌清瘦、穿着質樸的婦人,漆黑長發編兩條長辮,當地女子樣貌。
這是已經老去的母親。
她走進房間,看到擺設簡單的一間三十平米左右的屋子,幹淨清潔。
鋪着純白印度細麻的單人床,彩繪床頭櫃。
一塊破損但花紋典雅的古式毛毯墊子,上面擺一張柏木矮桌,桌上有經文、鈴杵、轉經輪、佛珠、水杯、燭台。
不多的衣物疊得整整齊齊放在角落。
牆上挂一幅絲緞裝飾的唐卡,是持花微笑的綠度母像。
她走過去,仰頭仔細凝望。
唐卡中的女神通體深綠色,頭戴寶冠,臉如滿月,眼如星塵,唇角有一縷略顯不羁的微笑,眼神安甯。
右手绛紅色的手掌攤開,拈一朵蓮花作施願印。
左手持一朵藍蓮花作供養手印。
在瓊持寺她也見過度母的樣子。
每個度母形象有相同的要素,又會呈現各自獨特的美感。
母親的這副度母唐卡,女性面容并不以美貌去描繪。
有一種深沉的慈悲和洞見。
她問雀缇,度母到底是一位女神,還是一股能量。
雀缇說,度母并非具體的實質的女神,而是象征人了解萬物空性真理的智慧,代表證悟。
她是法性與功德的顯現,與諸佛一樣,是我們内心佛性的外在顯示。
外境的造作,都可以看作是度母法性流露出來的真意。
以這樣的方式去觀想綠度母。
讓心慢慢趨向她的境界,進入她的世界。
因為常年在僧舍給師父煮飯吃,房間裡沒有煮食設備。
放置一架冬日取暖用鐵爐,燒炭之後鐵爐上可以做熱水和簡單煮食。
雀缇煮一壺奶茶,這是山谷裡普遍的飲品,當地牦牛奶與黑茶混合燒煮,提供熱量和必要的營養。
彌光端着杯子走到窗邊,看到遠處黝黑起伏的山巒。
幽深山谷之中聳起一座龐大的金光閃閃的廟宇。
你叫我來,是因為仁美師父要圓寂了嗎。
是的。
他知道自己的期限。
現在天還未黑,我們去繞寺院。
她圍上大披肩,雀缇戴上一頂這裡的人經常戴着的寬邊呢帽,左手拿一串鳳眼菩提佛珠。
佛珠經過十多年的撫觸已成暗紅色,發出渾厚亮光。
關門下樓,旅館前面是條土路,也是村莊主要街道。
兩邊有密集的小商鋪,孩童、僧侶、狗、牛、羊、男女老少,混雜在一起相安無事。
夕陽即将沉入山巒,天邊雲霞仍有亮光。
黃昏有時會刮風并急速降溫。
她們走向前方的廟宇,沿着繞寺院外圍而建的轉經筒走廊繞圈,誦經祈福。
雀缇走路姿勢穩重,身體笃定,背後長辮用顔色鮮豔的毛線捆在一起,穿長裙、長袖上衣,裝束與當地人一樣。
一位腿有殘疾的年邁僧人繞行白塔,姿勢吃力,全身力量放在雙手按着的木杖上面,顫顫巍巍走得很慢。
雖已到風燭殘年,面容和衣着看起來仍很潔淨。
她們經過他的前面好幾次。
經過他第三圈的時候,雀缇放慢腳步,走過去握住他的手,把身上全部的錢取出來放在他的手裡。
她想供養他,但一句話都沒有說,隻是用雙手捧住他的手微笑。
他很感謝,輕聲說着話。
母親都能聽懂。
然後她們離開這裡繼續往前。
經過一處佛殿。
許多僧人在殿内排成行列集體誦經,點燃大量酥油燈,明亮火焰躍動。
他們在做千供,供養一千盞水,一千盞燈,金色彌勒佛仿佛拔地而起,頭像碰觸到屋頂橫梁,頂天立地占滿整個房間。
她跟随在雀缇身後做大禮拜,雙手合掌高高舉過頭頂,分别經過眉心、喉嚨、心口處,五體投地做大禮拜。
雀缇說,這是把自己的身口意淨化之後供養給佛。
也是供養給自己心中的佛性。
彌光: 一切可安好。
夏摩山谷下起雪。
春天三月,白雪茫茫,大雪下足五天五夜,路上積雪成災,所有交通方式停止。
我最近身體不适,有時卧床,仿佛任何藥物都已無法緩解。
他們要求我停止在家裡自己治療,離開山谷去外面徹查身體,但我沒有時間也不願意來回奔波,我知道某個期限離得越來越近。
這期限仍是慢慢到來的。
這一生,我是再普通不過的女人,所有存在隻是成全與圓滿自己内心的愛。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谷與荒野之中,保持勞動、祈禱和孤獨的生活,這有益于我的身體和靈魂。
這趟人生給了我很多機會去實踐學習到的教導。
我每天持續感恩這樣的人生。
心裡沒有一絲疑慮。
在夏摩山谷,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與日常人并不相同。
世人覺得生命隻有一次,此生有限,所以需要盡量滿足欲望,忽略因果,放縱行事,以求快慰。
在這裡,人們認為此生是無垠時空的一個标記,終究會過盡,也隻是一個短暫的驿站。
人應有更長遠的目标。
我想對你說,擁有人身第一要義是修行,雖然這裡面飽含孤獨、苦修、棄絕或堅持,但也包含着自由與清涼。
死亡帶給我們最終的考驗,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去。
以活着去做好準備,現在就應該開始學習,訓練自己。
用菩提心轉化自己,利益他人,并最終了脫生死,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過世,記得,在我佛龛下面壓着一隻紅色絲布袋,裡面有一些頭發,一封書信。
我會在山谷中火葬,骨灰由你帶到印度,在新月之日日出之前,在岸邊燃燒這封信和信中的頭發,與我的骨灰一起灑于恒河。
陪伴我身邊的那尊小綠度母像帶去菩提伽耶,供養在大正覺寺的佛陀像前。
自然會有人取走它。
本來我的項鍊應該留給你。
但是去年有地震,我把項鍊賣給經過夏摩山谷的一個美國人。
在非常時期,為病人和在學習的小僧人,錢有更多用處。
衣物等已分給村裡的窮人。
我們之間聚少離多,這是此生的緣分所決定。
你借助我的肉身,來到世間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已做完應對你完成的事,以後彼此不再相遇也好。
我沒有為你留下任何财物,但請相信,你可以永久地在我的生命裡,取之不盡。
這是我對你的承諾。
雀缇 她七歲時,母親偶遇仁美師父。
他被邀請給人看病,她請他來家裡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