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缇

關燈
偶爾外出,豹子覓食路過洞穴帶走孩子,再無蹤影。

    他從此孤身一人再不下山。

    但關于他的傳說卻更多,大家說他會變幻樣貌,有時莊重如聖人,有時邋遢落魄像個乞丐。

    有時待人和善,有時露出憤怒像。

    他會占蔔、治病、驅邪。

    有人說他因為經脈疏通,開竅而通達,能見别人所未見,聽别人所未聽。

    他知人所思所想,能看到過去與未來。

    他雖擁有幽微神通卻并不以此為依靠,平時看起來隻是一位孤獨而平凡的老人。

     父親把我帶到他面前,我第一次見到他。

    黑漆漆的山洞山泉滲透,空氣濕潤,洞口峭壁面對隔空的壯觀瀑布。

    他赤裸上身,戴着珍珠和綠松石組成的木蘭花狀耳墜,脖子上挂一條斑駁晶瑩的白水晶項鍊,下半身系着紫紅色裹布。

    洞裡冬暖夏涼,足夠日常行住坐卧。

    酥油燈的火苗照亮石壁上的手印,不知道是誰留下,清晰可見。

    這個山洞住過一些修行的聖人。

    山上到處都有這種自生的手印、腳印、馬蹄印。

     他做一個儀軌。

    燒掉由糌粑、柏枝、沉香、白檀香、甘丹草、紅花、草藥等混合起來的材料,把溫熱的灰燼覆蓋在我的前額,長時間祈請和持咒。

    他說,這個儀式會淨化我生命中由前世帶來的障礙,減少擔驚受怕,而具備福德和更多勇氣。

    他說,在我二十歲時還有一劫。

    他希望我能依靠自己的修行和功力,破解那一個劫。

    如果能破,我會成為完美無缺的女巫師,給很多人帶去幫助。

    如果沒有破,隻能遵循前世業力成為普通人繼續流浪世間。

     他送給我一條烏蘭花松石項鍊,挂在我的脖子上。

    又送我一枚潔白的右旋海螺當做禮物。

    一位女孩在右手腕戴上這樣的白螺,是吉祥的祝福,代表對自己靈魂的守護。

    他留下我,慢慢傳授給我草藥、占蔔、禅定的知識。

    我跟他學習古老的醫藥經書,學習做藥和如何給人看病,在他身邊長大。

    他有時進入禅定狀态,七天七夜仿佛沒有任何呼吸,隻是一動不動坐在山洞裡,心識去往另外一個世界。

    平時則每天淩晨四點即起,修持功法,自灌頂,做各種聖藥,從不間斷。

     我服用由稀少草藥制成的珍貴藥丸之後,仍能清晰看見鬼魂,但不像以前那般彼此靠近。

    漸漸可以把另一個空間緯度的存在看成幻影。

    通常這些影子沒有立體感,像薄薄的投射在玻璃上的形體,沒有智慧,隻是群集在一起尋找食物十分貪婪。

    每次當師父做法事的時候,無形衆生聚集得尤其多。

    我給師父幫忙遞送各種物品,看着它們密密麻麻彙聚而來,渴求得到法雨的滋潤,心裡生起憐憫。

     你從此再沒有和家人聯絡嗎。

    你想念他們嗎。

     我一早知道與他們不是一種人,不會在一起生活。

    村莊有一年爆發地震,村子塌陷之後成為大湖。

    師父剛好帶着我外出采草藥。

    他曾對村子裡的人發出警告,讓他們做好接受天災的準備,但無人相信。

    這個地方從來沒有發生過地震。

    從此之後我沒有故鄉。

     3 他帶她去餐廳吃晚餐。

    他點了不丹菜式。

    從廚房後台陸續裝出來一些小碗小盤,奶酪煮辣椒,肥豬肉炖蘿蔔,幹燥的米飯,滋味清淡而樸實,都是應季、新鮮的當地食材。

    這頓飯吃得很慢。

    有時候說話,有時候默默無言,并肩坐在一起。

    整面大玻璃窗對着山谷,外面已夜色漆黑。

    隐約可見山巒模糊的輪廓,點綴明滅燈火。

     甜點結束,他要一杯咖啡,她喝當地的喜馬拉雅草藥茶。

    一到晚上空氣陰冷,壁爐裡燒起木柴火焰熊熊燃燒,蠟燭一支一支被點燃。

    她繼續講述過往。

     跟着師父,平時主要通過禅修、瑜伽,實現心神相通、增加直覺,加強與大自然的連接讓身心平衡。

    不會輕易動蕩和自欺。

    師父把我帶到森林深處,坐在松樹下面蒙起眼睛,在樹下練習呼吸、打坐,感受與樹之間氣場的相合。

    師父說,即便是用手指輕輕碰觸松針,也會感受到它純淨之氣。

    從它身上吸取的東西,進入身心之後不會被輕易拿走。

    我與這棵樹相處一年之久,能夠做到蒙住眼睛在樹林中順着能量的記憶,直接走向這棵大樹。

     在特殊的日子我們保持禁語、斷食,持續做淨化的儀式。

    師父說,人需保持機警,用眼角餘光關注周圍,哪怕是一縷風突然吹過樹梢也要聆聽。

    如果一大群鳥突然驚飛,更需要觀察是什麼事情驚吓它們。

    敏銳觀察事物和發生,但不帶有情緒。

    當人保持不生起虛妄與無用的情緒,時時覺知念頭,才能置身事外頭腦清醒。

     他對我十分愛護,不允許獨自下山,要求我經常跟随在他身邊。

    我的例假來得很晚,十六歲身體第一次出血。

    如果想獲得更強的靈氣,需要再學習一些法門。

    但這些法門需要誓戒,其中一條是保持純貞始終獨身。

    隻有獨身才能讓能量不外洩。

    我說需要時間想想,還沒有做好全部準備。

     你不想獨身嗎。

     我沒有告訴師父,我已知一定會與他告别。

    我與他之間的緣分即便再如何保護,也隻能是在我二十歲之前。

    我破解不了二十歲那個劫。

    在那年我會遇見一個男人,懷孕并決定生下孩子。

    我沒有得到誓戒的可能。

    我此生為情愛而流轉生死,情愛是我陷身于娑婆世界的業力。

     那年夏天跟随師父去村莊,這樣的行程大多是受人所托去祛除魔障。

    在村子裡,兩位十二歲的少年去田地看守西瓜,三夜之後回家,其中一個得重病,持續發燒昏迷,嚴重時眼睛上翻隻能看到眼白。

    家人把他送去醫院,說是得腦膜炎需要開刀。

    他們害怕開刀,隻能求助老人。

     師父先蔔卦,說不用去開刀,然後帶着我下山去孩子的家裡。

    師父坐在炕床上喝茶,男孩被帶來客廳,他本來病恹恹的,見到師父卻神情驚恐力大無窮,推開旁人就想往外跑,被拖住後仍拼命掙紮,最後推開衆人,走投無路直接鑽到師父炕床下面,躲在深處瑟瑟發抖。

    師父示意别人都出去,擺好法器,開始祈請、念誦。

    用銀碗盛一盞清水,孔雀羽毛點水,誦經後往床底下灑淨。

    等孩子爬出來以後,他把手按在男童的頭頂,持續念咒,取下佛珠用力敲打他的身體三次。

     我在旁邊幫忙,看見一股渾濁能量燃燒着烈火離開男孩的身體,倉皇消失在門外,同時發出憤怒的哮吼。

    孩子入睡之後,師父說他會慢慢好轉。

    那戶人家高興,供養師父午餐。

    師父對我說,去白瑪河裡打一桶水。

     白瑪河是條聖河,村子裡的人以這裡的水為神聖,隻在節日或有人生病時取用。

    據說它會映照出人的前世或未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

    我去打水,走到岸邊,俯身剛剛把水桶放進去,在水中看見一個嬰兒。

    她渾身雪白,咿呀學語,有一張美麗的小臉。

    我從來也不是特别喜愛孩子,沒有想過這個事情。

    但我即刻知道,此生我會有一個女兒。

    她在等我。

     夜已深,她準備告辭。

     她說,謝謝你的晚餐并聆聽我的故事。

    他說,以後有時間聽你講完。

    我也會告訴你關于我的故事。

     為什麼我們遇見了,卻一直給對方在說自己的故事。

     不止于如此。

    他說,這隻是一個開端。

    這能讓我們恢複一些記憶。

     她背上草藥籮筐。

    他沿着山間坡道送她出門。

    他說,明天我會離開普那卡山谷,去布姆唐的寺院探訪一位學問僧。

    他年齡已很大,我跟他學習一段時間。

    如果我們還能見到,是在虎穴寺。

    我在秋天會回到那裡。

    她說,我在村子裡尋找草藥,最後也會回到虎穴寺。

    但他們誰也沒有說出具體日期,是秋天的哪一個月份,幾日幾時。

    仿佛隻是想讓再次相遇随意發生。

     他說,雀缇,如果我們第三次遇見,我要邀請你與我做一件事。

    不知道你是否已做好準備。

    她黑白分明的眼睛靜靜地注視着他,說,我對所有注定要發生的事情,早已做好一切準備。

     夜色幽暗的山道上升起薄霧。

    他打開手電,說,我先帶你去看個地方。

    電光引領他們走到拐角處山坡。

    在茂盛蕨類之中聳立着一塊黑魆魆的岩石,他用手電照射岩石。

    她看到石塊正中浮現出一個自生度母,有人用金粉勾勒出女神手持的蓮花和曼妙身容。

    一簇在岩石縫隙中生長出來的粉色杜鵑花正好盛放在度母像的下方,仿佛是供奉給女神的天然禮敬。

     他說,對她祈福。

    她能夠聽到你内心的聲音,回應任何人純潔而虔誠的心願。

    她說,我從來隻有一個心願。

    我祈禱自己與所有衆生一起,能夠離苦得樂、了脫生死。

     他折下一枝剛剛綻放的杜鵑,舉到她的面前。

    他說,剛才我想,它的結構裡顯現着時間和空間的衍變。

    但我們受肉身限制,心力不夠,隻能對它産生狹窄而理性的分别。

    比如以各自的文化給予它一個概念,再由自己的習性給予一些漂亮與否的主觀判斷。

    這是人所習慣的與外境和事物相處的模式。

     她說,如果人能傾聽到一朵花裡所發散的千言萬語,看到它的生命所展現的真實,就可以把無限置入有限,也可以把有限融化于無限。

    在一朵花當中,看到它的夢幻也看到它的實相,這是真正的自由。

    以前師父對我說過,如果我們能夠淨化覺知之門,可以看見萬事萬物的本有原貌。

    遮覆暗聚的心靈則無法看到這些奧妙。

     他把杜鵑花輕輕插到她的黑色發辮裡,說,是。

    是這樣。

    我是無量。

    雀缇,很高興我們在此相逢。

     4 母親寫信給她,說夏摩山谷曾經是一片古海洋。

    它的源頭是犀地變化之前的古海,那是一片三十億年前的海洋。

    這漫長的時間對成住壞空的周期來說,也隻是一小劫。

    地球地貌發生變化,海洋變成陸地。

    陸地不斷升高,大概每一萬年升高一米。

    犀地是這樣出現。

    在犀地與夏摩山谷之間橫貫的山脈,起伏兩千多公裡,在山谷中至今仍能發現海螺、藻類、海洋生物的化石,撿到古老的石器。

     由于冰川、植被、凍土、湖泊的變化,很多人開始遷徙尋找低處可以安居的地方。

    一些人在最後一次大冰期結束前,沿着白令海峽冰路撤出,有可能就成為美洲的印第安人。

    他們保留着相同的習俗、文明。

    而世代生活在夏摩山谷中的人,仍延續單純而堅定的傳統和生活方式,沒有被外界的變化和欲望影響。

    他們仿佛活在自己的中心,代表一種對古老文明的堅守,對信念的傳承。

     彌光去圖書館裡查閱資料,看到西方冒險者曾在四五百年前探索聖城犀地。

    有些人路過夏摩山谷,觀摩古老的金剛頂寺。

    他們提到路上見聞,寺院坐落在幽深峽谷中,圍繞巍峨高山。

    森林中生長茂密的雲杉、松柏,有野生動物,草坡上則有大量的羊、馬和牦牛。

    寺院前方有河流,河面平靜時藍光瑩瑩,汛期洪水滾滾。

    岸邊長滿柳樹常有雀鳥群集。

    河灘上洗衣服的婦人,喜歡聚集坐在石灘上曬太陽,聊天,在節日她們結伴下河洗澡。

     這座大寺由五座寺廟組成,金碧輝煌,是居住在山谷中及專門來此朝拜的衆生的精神歸宿。

    曾有近四千名僧侶,住在刷成白牆的僧房。

    僧房在山谷中密密層層地排列逐漸蔓延,景象壯觀。

    一條漫長的轉經筒長廊圍繞寺院,經筒裡面裝滿經文,面上镂刻咒語。

    人們快速行走用手轉動沉重的輪子,早晨或黃昏,長廊擠滿男女老少。

    隻要用力轉動經筒,就能積聚起數不清的祈禱。

     對周邊的垂暮老人來說,死去之前布施生前所有财物給金剛頂寺,來此朝聖,是一生的期望。

     以往山谷的男人黝黑而健壯,喜歡佩短刀、戴毛氈帽,穿寬大的羊皮袍子,腳上穿長筒靴子。

    右耳垂戴一塊綠松石,胸前挂着一隻鑲滿珊瑚和寶石的盒子,裡面裝着經咒、藥丸、聖物。

    女人編無數細辮子垂到腰際,有些幾乎觸到地面。

    常穿白色内襯、錦緞外裙,裹彩虹色圍裙。

    發髻後面戴一塊布,縫上琳琅滿目的白色貝殼、镂刻的銀盤、珠寶,走起路來叮當作響。

    栗色皮膚,喜歡露出潔白整齊的牙齒發出銀鈴般的笑聲。

    這些人幽默、質樸、言行安靜而又性情奔放。

     一條泥沙街道有各種售賣物品的貨攤,山坡布滿居民的房子,基本上石頭壘砌,夯土,二層樓。

    平層屋頂有露天陽台,可以晾曬青稞、土豆、柴木、衣物。

    婦人們勤勞地勞作,種地、織布、打酥油茶、養育嬰兒、給牛和羊擠奶、在廚房做飯、把水灌入木桶背回家,随身帶着幼小的嬰兒。

    這些嬰兒即便在冬天也隻穿單薄的衣服,從母親的背袋裡露出塗抹着酥油的小臉。

    八歲之前的孩童不分性别,天熱時赤身裸體在街上玩耍。

     書中呈現這些西方人畫的鉛筆素描,水彩畫或近期開始拍攝的黑白照片,即便在這些素材上,夏摩山谷看起來也令人着迷并且充滿魔力。

     彌光在瓊持寺所屬的則旦孤兒院裡長大。

    十三歲開始給孤兒院裡的孩子們上課,二十五歲成為孤兒院校長助理,日常事務基本上由她負責實行。

    校長倫巴格西是自小帶領她修習的上師,他事務繁忙,有時出遠門去大小寺院給僧人講課。

    彌光負責照料日常運行。

    被格西督促和訓練長大的她帶有一些嚴肅感,聰慧,敏銳,做事勤勉但沉默寡言。

     她一直很忙碌,很少有自己的時間。

    從未談過戀愛,也不計劃未來。

    隻是紮紮實實做完每天的工作。

    學習英語、梵語,之後加入譯經院與僧人們一起翻譯經論,把經文翻成英文,以方便來學習的西方人閱讀。

     譯經院庭院中心有一棵很大的李子樹,他們說這棵樹是澤旦師父種的。

    他建立瓊持寺,這是他一生很重要的工作。

    當他離世,瓊持寺給很多人提供修行的場地和歸宿。

    這棵李子樹枝繁葉茂,樹幹挺拔,生機旺盛,當它結果,通常是一年多一年少如此輪換。

    今年是稀少,她摘下先成熟的五六枚。

    果實不大,青綠色,咬一口汁水新鮮,滋味酸澀。

    她吃完李子,在佛堂邊側的客房地毯上鋪幾塊羊毛墊子小睡,稍晚再去格西的僧舍與幾個僧人一起聽他講課。

     有空閑時,早晨或黃昏,她去孤兒院山下的大佛塔繞塔。

    四面八方彙聚而來的繞圈祈禱的人們,以順時針方向轉塔、旋轉經筒、誦經,有些進行五體投地的大禮拜。

    一個神聖的集會場所,環繞一條由虔敬之心組成的河流。

    她第一次來,是與母親一起。

    那是她與母親之間唯一的一次長途旅行。

     白色佛塔巍然聳立,頂端繪有天梯和智慧之眼。

    母親說,這座白色大佛塔裡安置着五尊大佛。

    大日如來居于中央,其他四佛位于東南西北四方。

    九層佛塔象征須彌神山。

    母親的這些描述讓她對這座塔留下深刻印象。

    她記得第一次來到這裡繞行了一百零八圈。

    即便天下起雨也不肯中斷。

     她看見磕長頭的老人衣着褴褛,風塵仆仆,匍匐在地進行大禮拜緩慢前行,心裡産生同情,對母親說想給他一些錢。

    母親說,這些人是來虔心祈禱的,最好不要去打擾。

    但如果你很想幫助他,可以這樣做。

    母親給她一張零錢紙币,她走上前去把紙币遞給那個男子,他一開始想拒絕後來轉而接受,坐在地上微笑合掌感謝。

    他成全她對布施的初次嘗試和完成。

     現在她依然時常過來繞行,半途開始下雨,空中掉落冰冷的密集雨點越下越大,人群紛紛躲到四周的小店鋪或餐廳裡去避雨。

    坐在地上轉動小鼓念祈禱文的僧人沒有移動,把藏紅花色的僧衣一角拉起來蒙在頭上。

    她也沒有離開,把圍巾裹在頭上仍步行并推動轉經筒,任雨水打濕眼睛、頭發和衣服。

    繞行一百零八圈之後,對着佛塔前一尊菩薩像和小塔低頭合掌虔敬祈禱,面對白塔謙卑地慢慢後退,臨近大門才轉身離開。

     她去附近雅各的店裡躲雨,順便喝一杯馬薩拉茶。

     雅各養兩條溫順的黑色野狗。

    以前它們身上有病且性格兇狠,但與雅各同住半年之後,變得健康而通人性。

    大概雅各給予充分的愛與照顧。

    五年前他從挪威來到這裡,以此地為家。

    他是她的朋友,他喜歡她,說過很多次希望彼此在一起。

     他說,如果你不想談戀愛,我們可以立刻結婚,或者永遠都不結婚。

    怎麼樣都可以,隻要我們兩個人在一起。

     什麼是兩個人在一起。

     你不知道什麼叫做男女之間的感情嗎。

    兩個人可以每天一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