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
關燈
小
中
大
仁美示意她坐下。
兩個蒲團相對擺好,兩個人面對面坐得很近,中間一個小案上擺着經文,法器。
他開始誦經,聲音渾厚有力,沖擊力強大。
她閉上眼睛,身體被這音韻撞擊着一度覺得無法堅持坐着,眼睛升起淚水。
如夢如幻,這古老的場景仿佛發生過很多次,對她來說并不陌生,但她依然被震動。
他誦經很久,開始給她灌頂,傳授她修法,說,先從這個修持開始,每天完成功課。
她站起來對他磕三個長頭。
他從僧袍裡取出用白色絲質哈達包裹的小包,慢慢打開,是一串鳳眼菩提佛珠。
他把佛珠放在她的頭頂,誦祈請文,說,這是我小時候在金剛頂寺受戒時,寺院裡最受尊重的老仁波切贈送給我的。
他是我的根本上師。
你守護好,用它持咒。
她說,它太珍貴。
他說,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更珍貴,如真。
在我們内心隐藏着的自性光亮,雖然被無明和障礙層層遮蔽但從未曾失去。
通達教理,明白事物的空性之道,成為安住在心的本性裡的人。
這樣即便遭遇各種顯相,也不會被情緒和心意所支配,不會落入主觀感受的動蕩之中。
如果某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如同清淨的壇城,那麼,一切衆生男女,在我們心中都是智慧與慈悲的象征,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法身的咒語。
對修行者來說,需要相信生命處于無限的時空裡。
如果沒有這種相信,法的觀點對人來說失去意義。
在人世,大部分人甯可選擇對死亡與無常避而不見,沉醉和迷失在物質生滅之中。
他們執守眼耳鼻舌身意的限制,缺乏正見,以妄念為實,這是苦的來由。
心有複雜的習氣,累積嗔恨、無明、貪婪的侵染。
通過聽聞、思考、實踐進行學習,以便讓自己重新看見真實。
但人很難徹底根除染污和習氣,這是巨大的工程。
一世的時間對我們的靈魂來說過于短暫,會有各種染污、退轉、反複,各種身份的與肉身的變換。
唯一可累計的是習得的智慧,儲備過的愛與慈悲,随着每一次消亡和重生而傳遞。
修行,是幫我們重新恢複這些記憶。
具備般若的認識,才會有真正的慈悲升起。
此時才會有新生。
你愛身邊的衆人,希望他們快樂,不增加他們的痛苦。
沒有憎惡,也不憂慮。
時刻檢查自己的動機,覺知身口意并把它們的清淨供養給法界。
有利他的發心。
這是破除自我執着的象征。
經文說,不放逸不死道,放逸即死之道。
不放逸者不死,若放逸猶如死。
凡是生起的,存在的,所造的都是壞滅之法。
我們精進地學習、修習、踐行,實踐這不死,是為衆多人的利益。
為他們心中的解脫與甯靜,為憐憫世間,為人天的真理存在與安樂。
此刻她的心被他收攝。
兩顆心像圓月重合相疊,心心相印,完整無瑕。
仁美迎接住她的視線,告訴她,他在這裡。
在結束儀式之前,他最後說,世界超乎想象,以相投射心性中的包羅萬象,這性與相值得好好探索。
隻可惜時間有限,我們窮其一生也無法走到法性的盡頭,隻能一趟趟回來實現這種進階。
不知何時才能達成真正的實現與完成。
但願不虛此生。
等他們走出經堂,天色發亮。
草地上的露水,樹叢中的鳥鳴,山谷升起的朝霞,天地煥然蘇醒。
呈現在眼前的,是心中投射而出的嶄新世間。
經過佛塔,他帶她順時針繞行七圈。
她跟在他的身後,看着他優雅持重的背影,以及默默散發的和現世失聯的落魄與華貴。
她同時感知到他靈魂之中古老的深意。
他們重新彙合在一起,像萬千河流注入大海。
3 慈誠來接她。
帶她去他家裡做客。
開車之前,他說,先去寺院。
我生活過這麼久的地方,還沒有給你好好解說。
以前在這裡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背誦、辯經。
在夏摩山谷的傳統裡面,僧人是知識階層,需要傳承古老的文化與智慧。
但是金剛頂寺有個秘密。
他微笑着說,在旁邊有一座山因為具有特殊的女性形狀,寺院經常有還俗的僧人。
為對治這股力量,他們在建築和風水上設置一些改變。
外來的人不會輕易注意到。
他先帶她去看大經堂的久遠壁畫,描繪的是佛陀傳記、成道和神變故事。
他說,我祖父曾經來參加修補壁畫的工程。
他們選出山谷手藝精湛、人品高尚的六個工匠,日以繼夜,修複寺院各個大殿、側殿的重要壁畫。
祖父在這裡工作三年,吃住都在寺院。
我有時過來給他送衣服和食物,還有祖母做的糕點。
他們在佛殿裡長時間安靜工作,仿佛把全部生命投注于此。
他在那時教我學習繪畫唐卡。
在茶房有一口煮茶的鐵鍋,容量巨大,燒煮時需要幾十人參與。
寺院的茶按照陳年秘方來煮,酥油、磚茶、鹽和小蘇打的分量都有嚴格比例。
茶也是遠近聞名地好喝。
濃茶煮出來裝在大銅壺裡,熱騰騰送到經堂。
誦經結束需要進食與休息的僧人們,從懷裡掏出木碗,一碗碗倒茶,喝茶。
在喝最後一碗時,拿出裝糌粑的口袋在茶水中倒入糌粑粉,用茶水把面粉揉成團狀,當做正餐。
他說,我剛到寺院,做過好幾年端茶童,手臂鍛煉得極有力氣,給人倒茶不能灑出,這也是鍛煉自己的心力。
和師父同住,每天把房間裡的物品擦得幹幹淨淨,師父會檢查各種角落和背面,如果摸到灰就會受到訓斥。
習慣是這樣養成,喜歡把事情做得周到而妥當。
被太陽曬得有些發熱,他脫下外套,隻穿裡面的長袖T恤。
他偏好穿暗紫色或藏紅花色的衣服,接近僧衣的顔色,頭發剃得短,面目潔淨。
即便還俗,穿着便服,仍保持以往僧人的氣質和生活方式。
俗世沒有把他從小經受過的訓練習慣消磨殆盡。
也許因為小時候受過苛刻的訓練,他持重而笃定,做事優雅有序。
心很仔細。
走進辯經院,此時裡面沒有人,空寂的花園古樹成林。
她走進去,看到迎面一棵大柏樹的樹幹上,挂着一串已被僧衣染紅的六道木佛珠,用紅繩串着,挂在那裡仿佛在等待她。
她伸手取下,他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緣起。
你可以帶走佛珠。
她說,我可以拿走嗎。
這也許是别人丢失的。
他搖搖頭,你可以拿走做個紀念。
這是吉祥的緣起。
以前你們辯經,會讨論一些什麼。
大多是經典裡的觀點拿出來辨析,論題都很形而上,比如,讨論人的自性在過去、現在、未來如何界定,中陰狀态中的自我如何存在,與活着的時候、睡夢中的自我有哪些區别……有些時候,辯經也是一個熱鬧與釋放的集體活動,大家大呼小叫,揮灑自如,充分施展才華與個性。
很多人排隊在馬頭明王殿,帶着孩子進佛殿,在他們的雙眉間和鼻梁上抹一道酥油燈煤灰黑印,從上而下畫條直線,這是辟邪和祈福。
大太陽底下隊伍很長。
慈誠遇見他的僧人朋友,彼此打招呼,朋友把他們直接帶進佛殿。
裡面人擠人,黑乎乎一大群人緩慢移動。
僧人把如真推到佛像下面,那裡有個洞,人可以鑽進去上身,伸手觸摸到馬頭明王的腿部。
每個人都這樣在做。
如真也照做。
起身時僧人把黑煙塗抹在她的鼻梁上。
他們随着高高興興的孩子們一起走出來。
他說,山谷裡的孩子從小自由自在地長大,一歲之前不給孩子穿鞋子,五歲前不戴帽子。
出生之後,渾身擦上新鮮酥油,讓他們赤身裸體曬太陽,每天接受光照。
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穿得很少。
大自然能把他們鍛煉得很強壯。
老人們認為,也許有一頭無形的豬和一隻猴子在輪流照顧嬰兒。
豬照料的時候,嬰兒在長肉,他們就安靜睡得安穩。
猴子照料的時候,嬰兒在長骨頭,覺得不适會常常啼哭。
當貓在他們身邊睡覺打鼾,則是在背誦六字真言。
她笑起來,說,這些真有意思。
喜歡聽你講這些。
我有很多。
講不完。
就怕你聽煩。
他開車把她帶去他出生的村莊。
娜紮大山懸崖邊的村莊,娜紮村,是個古村落。
房屋是二層木樓,星羅棋布分布在叢林之中。
在慈誠的家門口有兩棵極為粗壯的大槐樹,他說這是村子裡最古老的兩棵大樹,也是家裡最寶貴的财産。
他們守護和愛惜這兩棵古樹,樹上挂着經幡,樹幹綁上紅繩,時常對它們祈福,精心守護和尊重大樹。
他說,這兩棵樹是雙生的,自古以來,它們互相依偎,如影随形。
他推開木門帶她進去,院子裡開滿萬壽菊、波斯菊、蜀葵和蒲公英。
花海蕩漾,蝴蝶群集,家裡收養的狗和野貓全部跑出來,熱鬧地歡迎他們。
她在山谷裡已從寒冬過渡到陽春。
他家裡的木樓飽經滄桑但結實穩固,木雕窗戶和過梁雕刻精細的花紋,岩石堆砌圍牆,用來儲放幹柴和牛糞的倉庫,圈養着奶牛。
走廊邊挂滿一串串風幹辣椒和肉類。
一樓是廚房、客廳,二樓是卧室。
朝向最好的一間是每戶人家都有的佛堂,裝飾也最華美。
從佛堂三面敞開的窗戶,能夠遠眺西邊的貢拉女神雪山、山下肥沃開闊的麥田以及東邊山丘上的自然佛塔。
那是一座看起來古樸而莊嚴的佛塔。
山下大河碧藍清澈,俯瞰如同一面明鏡。
他帶她去見他的母親。
家裡十個孩子都已分家,他是最小的兒子,和母親一起住在老宅。
父親和他的大哥同住。
姐姐哥哥們和孩子們會過來不時探望。
他的母親七十多歲,在廚房裡煮茶,瘦小而健康。
這裡的婦女勤于勞作,到晚年更顯笃實坦然。
婦人穿夏摩山谷女性的傳統衣服,遮蓋住腿腳的長裙,斜襟上衣,戴綠松石耳環,頭發編成細細的長辮纏繞着彩色毛線。
她微笑,走過來握住如真的手,手粗糙而暖和。
一個可愛的男孩坐在地上,睜着黑眼睛看着如真。
這是他姐姐的孩子。
他有一個姐姐在犀地,做生意忙碌,孩子放在這裡讓媽媽照顧。
這個胖乎乎的一歲男孩名叫倫珠,頭發在頭頂紮一個小辮子,長長的睫毛,皮膚微微褐色。
臉部已經呈現出夏摩山谷男人常有的特征。
成年以後,他們逐漸會有剛毅俊朗的輪廓,鼻梁高挺,牙齒雪白,眼睛明亮。
男女成年之後大多面容俊美、身體健壯。
房間整潔,四周牆壁手工繪畫吉祥八寶,樹,花,護法神形象,擺着彩繪櫃子、矮桌。
廚房古舊,牆邊一排暗色純木櫥櫃,使用久長發出光澤,放置一疊疊色彩典雅的瓷碗。
柴竈燃燒幹柴,支起大鐵鍋做飯。
他住在附近的兩個姐姐過來幫忙做包子招待遠方客人。
羊肉帶着大骨頭放在鹽水裡煮熟,用刀子削下肉塊直接來吃。
這是山谷中待客最熱情的食物。
見過家人之後,他帶她回到花園。
牆角兩棵梨樹,開滿潔白芳香的梨花。
他說這梨樹是父親種的,每年結累累果實,有時結得太多把枝條壓壞。
秋天結出果實,他們把梨子凍起來。
凍梨好吃,家裡男女老少都喜歡。
他已在樹下支起一個小木桌,桌面手工描繪花朵圖案,綠、藍、黃、紅、白搭配在一起,色彩飽和而典雅。
她說,是你畫的嗎。
他說,是的,家裡的壁畫,櫃子,桌子,佛堂,凡可以畫畫的地方,我都畫了。
他微笑,誰讓我們家裡的男人都愛畫畫。
我的祖父和父親他們都畫唐卡,這是家傳手藝。
他把普洱茶拿出來泡。
有中式傳統茶具,大概跟他以前到處旅行見多識廣有關系。
他不但漢語說得好,也熟悉各種與自己族性不同的生活方式。
心态開放,沒有偏狹。
他沏出茶,給她倒一杯,說,在花樹下喝茶也不是每天都會有的日子,花朵通常一個星期左右就謝幹淨。
他指着落在茶杯裡的兩片白色花瓣,微笑着,我們能有現在這樣喝茶的一刻,是福報。
他一邊喝茶,曬着太陽,一邊放松地和她聊天。
說,我記得那時的村莊和現在還有些不同。
人們喜歡在露天裡集會,木材燒起一堆大火,大家圍着火光跳舞、說話、歡笑,亮光把夜空照亮,也照亮每個人歡笑着的臉。
我們過着随順季節和天時的生活,以土地和信仰為重心。
村子裡所有人家都會互相幫忙,一起蓋房子,一起收莊稼。
經常輪流宴請,大家高高興興地聚會。
一年當中有很多宗教儀典和節慶。
夏天,天黑得晚,孩子們吃晚飯都急急忙忙,期待吃完飯跑出去玩耍。
那時我在山坡上偷偷牽來幾頭驢子,晚上騎着它們跑到田野裡去撒歡。
驢子跑起來快,把人摔下來也狠。
我小時候淘氣頑劣。
在學校裡經常打架、闖禍,被人認為不可救藥。
也常挨父親發怒之後的暴打。
但有一次大家對我刮目相看。
我和夥伴去山上,我們要拔起大捆大捆帶刺的荨麻去喂牛。
有條小道是沿着山崖旁邊延伸,路面滑隻能抓住爬藤和草艱難地走過去。
一條被沖刷出深溝的洪流,兩邊是巨大的岩石,中間隻放着一根圓木。
他們不敢走。
我身上背着裝滿柴草的竹筐,二話不說踏到圓木上,悶聲不吭一路走了過去。
當時這個事情在村莊裡傳開,他們都不相信。
不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
我還喜歡把母親的紅色腰帶撐開來,一塊紅色綢布披在身上模仿是袈裟,扮成僧人模樣。
一次跟着大人去寺院參加法會,衆人在佛殿坐齊等師父來,突然有人喊,師父來了,大家安靜下來。
結果出現在門口的是我這個小孩。
她說,當時怎麼決定去出家。
金剛頂寺有一位老活佛,在山谷中最有威望和德行。
他在住所的院子裡收留窮人,供他們吃住,給人看病,免費給藥。
據說他的每一任前世都是這樣,用這種方式幫助衆生。
他是在我們村莊裡出生的,會經常回來給村民們誦經、祈福,他希望村莊裡的一些孩子能去寺院出家。
他說,孩子如果去寺院就由他提供吃住、教育,讓他們好好成長。
這是他的真心話。
我們尊敬和仰慕他,後來有十幾個孩子跟着他走,我也在其中。
之前我的二哥已經出家。
他後來與一個來探險考察的法國女子相愛,還俗去了法國。
你們有很多故事。
是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4 吃完午飯,慈誠提議去自然佛塔繞行。
母親與倫珠也一起去。
他們每天都會去轉佛塔繞行,這是生活的組成内容。
胖胖的男童分量不輕,如真說,我可以幫忙背孩子。
她用一條手織長棉布纏在胸前,把孩子綁在背上,這樣走路并不覺得很累。
慈誠的母親戴上外出的太陽帽,手持一串老舊的佛珠,四個人走出家門。
沿着村子裡彎繞的泥路,走出村口,經過麥田、溪澗、果園。
大片田地周圍砌起矮石牆,種着荞麥、大麥、花椒、蘿蔔、辣椒、紅土豆、玉米、肉豆蔻。
此時田野生機勃勃,果樹郁郁蔥蔥。
肥沃的田野上滿是金黃色的芥菜花,夾雜着一簇簇白色的馬鈴薯花。
走過橫跨溪澗的木橋,他指着田埂邊盛開的野花,說這是靛藍草和茜草,可以染藍色和紅色。
還有一種灌木開出美麗的粉紅色花朵,重重疊疊如同小球,是狼毒花。
羊群從來不吃它的草葉,它的根有毒。
但用它做出來的紙潔白柔韌,可用來印刷經
兩個蒲團相對擺好,兩個人面對面坐得很近,中間一個小案上擺着經文,法器。
他開始誦經,聲音渾厚有力,沖擊力強大。
她閉上眼睛,身體被這音韻撞擊着一度覺得無法堅持坐着,眼睛升起淚水。
如夢如幻,這古老的場景仿佛發生過很多次,對她來說并不陌生,但她依然被震動。
他誦經很久,開始給她灌頂,傳授她修法,說,先從這個修持開始,每天完成功課。
她站起來對他磕三個長頭。
他從僧袍裡取出用白色絲質哈達包裹的小包,慢慢打開,是一串鳳眼菩提佛珠。
他把佛珠放在她的頭頂,誦祈請文,說,這是我小時候在金剛頂寺受戒時,寺院裡最受尊重的老仁波切贈送給我的。
他是我的根本上師。
你守護好,用它持咒。
她說,它太珍貴。
他說,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更珍貴,如真。
在我們内心隐藏着的自性光亮,雖然被無明和障礙層層遮蔽但從未曾失去。
通達教理,明白事物的空性之道,成為安住在心的本性裡的人。
這樣即便遭遇各種顯相,也不會被情緒和心意所支配,不會落入主觀感受的動蕩之中。
如果某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如同清淨的壇城,那麼,一切衆生男女,在我們心中都是智慧與慈悲的象征,聽到的所有聲音都是法身的咒語。
對修行者來說,需要相信生命處于無限的時空裡。
如果沒有這種相信,法的觀點對人來說失去意義。
在人世,大部分人甯可選擇對死亡與無常避而不見,沉醉和迷失在物質生滅之中。
他們執守眼耳鼻舌身意的限制,缺乏正見,以妄念為實,這是苦的來由。
心有複雜的習氣,累積嗔恨、無明、貪婪的侵染。
通過聽聞、思考、實踐進行學習,以便讓自己重新看見真實。
但人很難徹底根除染污和習氣,這是巨大的工程。
一世的時間對我們的靈魂來說過于短暫,會有各種染污、退轉、反複,各種身份的與肉身的變換。
唯一可累計的是習得的智慧,儲備過的愛與慈悲,随着每一次消亡和重生而傳遞。
修行,是幫我們重新恢複這些記憶。
具備般若的認識,才會有真正的慈悲升起。
此時才會有新生。
你愛身邊的衆人,希望他們快樂,不增加他們的痛苦。
沒有憎惡,也不憂慮。
時刻檢查自己的動機,覺知身口意并把它們的清淨供養給法界。
有利他的發心。
這是破除自我執着的象征。
經文說,不放逸不死道,放逸即死之道。
不放逸者不死,若放逸猶如死。
凡是生起的,存在的,所造的都是壞滅之法。
我們精進地學習、修習、踐行,實踐這不死,是為衆多人的利益。
為他們心中的解脫與甯靜,為憐憫世間,為人天的真理存在與安樂。
此刻她的心被他收攝。
兩顆心像圓月重合相疊,心心相印,完整無瑕。
仁美迎接住她的視線,告訴她,他在這裡。
在結束儀式之前,他最後說,世界超乎想象,以相投射心性中的包羅萬象,這性與相值得好好探索。
隻可惜時間有限,我們窮其一生也無法走到法性的盡頭,隻能一趟趟回來實現這種進階。
不知何時才能達成真正的實現與完成。
但願不虛此生。
等他們走出經堂,天色發亮。
草地上的露水,樹叢中的鳥鳴,山谷升起的朝霞,天地煥然蘇醒。
呈現在眼前的,是心中投射而出的嶄新世間。
經過佛塔,他帶她順時針繞行七圈。
她跟在他的身後,看着他優雅持重的背影,以及默默散發的和現世失聯的落魄與華貴。
她同時感知到他靈魂之中古老的深意。
他們重新彙合在一起,像萬千河流注入大海。
3 慈誠來接她。
帶她去他家裡做客。
開車之前,他說,先去寺院。
我生活過這麼久的地方,還沒有給你好好解說。
以前在這裡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課、背誦、辯經。
在夏摩山谷的傳統裡面,僧人是知識階層,需要傳承古老的文化與智慧。
但是金剛頂寺有個秘密。
他微笑着說,在旁邊有一座山因為具有特殊的女性形狀,寺院經常有還俗的僧人。
為對治這股力量,他們在建築和風水上設置一些改變。
外來的人不會輕易注意到。
他先帶她去看大經堂的久遠壁畫,描繪的是佛陀傳記、成道和神變故事。
他說,我祖父曾經來參加修補壁畫的工程。
他們選出山谷手藝精湛、人品高尚的六個工匠,日以繼夜,修複寺院各個大殿、側殿的重要壁畫。
祖父在這裡工作三年,吃住都在寺院。
我有時過來給他送衣服和食物,還有祖母做的糕點。
他們在佛殿裡長時間安靜工作,仿佛把全部生命投注于此。
他在那時教我學習繪畫唐卡。
在茶房有一口煮茶的鐵鍋,容量巨大,燒煮時需要幾十人參與。
寺院的茶按照陳年秘方來煮,酥油、磚茶、鹽和小蘇打的分量都有嚴格比例。
茶也是遠近聞名地好喝。
濃茶煮出來裝在大銅壺裡,熱騰騰送到經堂。
誦經結束需要進食與休息的僧人們,從懷裡掏出木碗,一碗碗倒茶,喝茶。
在喝最後一碗時,拿出裝糌粑的口袋在茶水中倒入糌粑粉,用茶水把面粉揉成團狀,當做正餐。
他說,我剛到寺院,做過好幾年端茶童,手臂鍛煉得極有力氣,給人倒茶不能灑出,這也是鍛煉自己的心力。
和師父同住,每天把房間裡的物品擦得幹幹淨淨,師父會檢查各種角落和背面,如果摸到灰就會受到訓斥。
習慣是這樣養成,喜歡把事情做得周到而妥當。
被太陽曬得有些發熱,他脫下外套,隻穿裡面的長袖T恤。
他偏好穿暗紫色或藏紅花色的衣服,接近僧衣的顔色,頭發剃得短,面目潔淨。
即便還俗,穿着便服,仍保持以往僧人的氣質和生活方式。
俗世沒有把他從小經受過的訓練習慣消磨殆盡。
也許因為小時候受過苛刻的訓練,他持重而笃定,做事優雅有序。
心很仔細。
走進辯經院,此時裡面沒有人,空寂的花園古樹成林。
她走進去,看到迎面一棵大柏樹的樹幹上,挂着一串已被僧衣染紅的六道木佛珠,用紅繩串着,挂在那裡仿佛在等待她。
她伸手取下,他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緣起。
你可以帶走佛珠。
她說,我可以拿走嗎。
這也許是别人丢失的。
他搖搖頭,你可以拿走做個紀念。
這是吉祥的緣起。
以前你們辯經,會讨論一些什麼。
大多是經典裡的觀點拿出來辨析,論題都很形而上,比如,讨論人的自性在過去、現在、未來如何界定,中陰狀态中的自我如何存在,與活着的時候、睡夢中的自我有哪些區别……有些時候,辯經也是一個熱鬧與釋放的集體活動,大家大呼小叫,揮灑自如,充分施展才華與個性。
很多人排隊在馬頭明王殿,帶着孩子進佛殿,在他們的雙眉間和鼻梁上抹一道酥油燈煤灰黑印,從上而下畫條直線,這是辟邪和祈福。
大太陽底下隊伍很長。
慈誠遇見他的僧人朋友,彼此打招呼,朋友把他們直接帶進佛殿。
裡面人擠人,黑乎乎一大群人緩慢移動。
僧人把如真推到佛像下面,那裡有個洞,人可以鑽進去上身,伸手觸摸到馬頭明王的腿部。
每個人都這樣在做。
如真也照做。
起身時僧人把黑煙塗抹在她的鼻梁上。
他們随着高高興興的孩子們一起走出來。
他說,山谷裡的孩子從小自由自在地長大,一歲之前不給孩子穿鞋子,五歲前不戴帽子。
出生之後,渾身擦上新鮮酥油,讓他們赤身裸體曬太陽,每天接受光照。
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穿得很少。
大自然能把他們鍛煉得很強壯。
老人們認為,也許有一頭無形的豬和一隻猴子在輪流照顧嬰兒。
豬照料的時候,嬰兒在長肉,他們就安靜睡得安穩。
猴子照料的時候,嬰兒在長骨頭,覺得不适會常常啼哭。
當貓在他們身邊睡覺打鼾,則是在背誦六字真言。
她笑起來,說,這些真有意思。
喜歡聽你講這些。
我有很多。
講不完。
就怕你聽煩。
他開車把她帶去他出生的村莊。
娜紮大山懸崖邊的村莊,娜紮村,是個古村落。
房屋是二層木樓,星羅棋布分布在叢林之中。
在慈誠的家門口有兩棵極為粗壯的大槐樹,他說這是村子裡最古老的兩棵大樹,也是家裡最寶貴的财産。
他們守護和愛惜這兩棵古樹,樹上挂着經幡,樹幹綁上紅繩,時常對它們祈福,精心守護和尊重大樹。
他說,這兩棵樹是雙生的,自古以來,它們互相依偎,如影随形。
他推開木門帶她進去,院子裡開滿萬壽菊、波斯菊、蜀葵和蒲公英。
花海蕩漾,蝴蝶群集,家裡收養的狗和野貓全部跑出來,熱鬧地歡迎他們。
她在山谷裡已從寒冬過渡到陽春。
他家裡的木樓飽經滄桑但結實穩固,木雕窗戶和過梁雕刻精細的花紋,岩石堆砌圍牆,用來儲放幹柴和牛糞的倉庫,圈養着奶牛。
走廊邊挂滿一串串風幹辣椒和肉類。
一樓是廚房、客廳,二樓是卧室。
朝向最好的一間是每戶人家都有的佛堂,裝飾也最華美。
從佛堂三面敞開的窗戶,能夠遠眺西邊的貢拉女神雪山、山下肥沃開闊的麥田以及東邊山丘上的自然佛塔。
那是一座看起來古樸而莊嚴的佛塔。
山下大河碧藍清澈,俯瞰如同一面明鏡。
他帶她去見他的母親。
家裡十個孩子都已分家,他是最小的兒子,和母親一起住在老宅。
父親和他的大哥同住。
姐姐哥哥們和孩子們會過來不時探望。
他的母親七十多歲,在廚房裡煮茶,瘦小而健康。
這裡的婦女勤于勞作,到晚年更顯笃實坦然。
婦人穿夏摩山谷女性的傳統衣服,遮蓋住腿腳的長裙,斜襟上衣,戴綠松石耳環,頭發編成細細的長辮纏繞着彩色毛線。
她微笑,走過來握住如真的手,手粗糙而暖和。
一個可愛的男孩坐在地上,睜着黑眼睛看着如真。
這是他姐姐的孩子。
他有一個姐姐在犀地,做生意忙碌,孩子放在這裡讓媽媽照顧。
這個胖乎乎的一歲男孩名叫倫珠,頭發在頭頂紮一個小辮子,長長的睫毛,皮膚微微褐色。
臉部已經呈現出夏摩山谷男人常有的特征。
成年以後,他們逐漸會有剛毅俊朗的輪廓,鼻梁高挺,牙齒雪白,眼睛明亮。
男女成年之後大多面容俊美、身體健壯。
房間整潔,四周牆壁手工繪畫吉祥八寶,樹,花,護法神形象,擺着彩繪櫃子、矮桌。
廚房古舊,牆邊一排暗色純木櫥櫃,使用久長發出光澤,放置一疊疊色彩典雅的瓷碗。
柴竈燃燒幹柴,支起大鐵鍋做飯。
他住在附近的兩個姐姐過來幫忙做包子招待遠方客人。
羊肉帶着大骨頭放在鹽水裡煮熟,用刀子削下肉塊直接來吃。
這是山谷中待客最熱情的食物。
見過家人之後,他帶她回到花園。
牆角兩棵梨樹,開滿潔白芳香的梨花。
他說這梨樹是父親種的,每年結累累果實,有時結得太多把枝條壓壞。
秋天結出果實,他們把梨子凍起來。
凍梨好吃,家裡男女老少都喜歡。
他已在樹下支起一個小木桌,桌面手工描繪花朵圖案,綠、藍、黃、紅、白搭配在一起,色彩飽和而典雅。
她說,是你畫的嗎。
他說,是的,家裡的壁畫,櫃子,桌子,佛堂,凡可以畫畫的地方,我都畫了。
他微笑,誰讓我們家裡的男人都愛畫畫。
我的祖父和父親他們都畫唐卡,這是家傳手藝。
他把普洱茶拿出來泡。
有中式傳統茶具,大概跟他以前到處旅行見多識廣有關系。
他不但漢語說得好,也熟悉各種與自己族性不同的生活方式。
心态開放,沒有偏狹。
他沏出茶,給她倒一杯,說,在花樹下喝茶也不是每天都會有的日子,花朵通常一個星期左右就謝幹淨。
他指着落在茶杯裡的兩片白色花瓣,微笑着,我們能有現在這樣喝茶的一刻,是福報。
他一邊喝茶,曬着太陽,一邊放松地和她聊天。
說,我記得那時的村莊和現在還有些不同。
人們喜歡在露天裡集會,木材燒起一堆大火,大家圍着火光跳舞、說話、歡笑,亮光把夜空照亮,也照亮每個人歡笑着的臉。
我們過着随順季節和天時的生活,以土地和信仰為重心。
村子裡所有人家都會互相幫忙,一起蓋房子,一起收莊稼。
經常輪流宴請,大家高高興興地聚會。
一年當中有很多宗教儀典和節慶。
夏天,天黑得晚,孩子們吃晚飯都急急忙忙,期待吃完飯跑出去玩耍。
那時我在山坡上偷偷牽來幾頭驢子,晚上騎着它們跑到田野裡去撒歡。
驢子跑起來快,把人摔下來也狠。
我小時候淘氣頑劣。
在學校裡經常打架、闖禍,被人認為不可救藥。
也常挨父親發怒之後的暴打。
但有一次大家對我刮目相看。
我和夥伴去山上,我們要拔起大捆大捆帶刺的荨麻去喂牛。
有條小道是沿着山崖旁邊延伸,路面滑隻能抓住爬藤和草艱難地走過去。
一條被沖刷出深溝的洪流,兩邊是巨大的岩石,中間隻放着一根圓木。
他們不敢走。
我身上背着裝滿柴草的竹筐,二話不說踏到圓木上,悶聲不吭一路走了過去。
當時這個事情在村莊裡傳開,他們都不相信。
不知道我是怎麼做到的。
我還喜歡把母親的紅色腰帶撐開來,一塊紅色綢布披在身上模仿是袈裟,扮成僧人模樣。
一次跟着大人去寺院參加法會,衆人在佛殿坐齊等師父來,突然有人喊,師父來了,大家安靜下來。
結果出現在門口的是我這個小孩。
她說,當時怎麼決定去出家。
金剛頂寺有一位老活佛,在山谷中最有威望和德行。
他在住所的院子裡收留窮人,供他們吃住,給人看病,免費給藥。
據說他的每一任前世都是這樣,用這種方式幫助衆生。
他是在我們村莊裡出生的,會經常回來給村民們誦經、祈福,他希望村莊裡的一些孩子能去寺院出家。
他說,孩子如果去寺院就由他提供吃住、教育,讓他們好好成長。
這是他的真心話。
我們尊敬和仰慕他,後來有十幾個孩子跟着他走,我也在其中。
之前我的二哥已經出家。
他後來與一個來探險考察的法國女子相愛,還俗去了法國。
你們有很多故事。
是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4 吃完午飯,慈誠提議去自然佛塔繞行。
母親與倫珠也一起去。
他們每天都會去轉佛塔繞行,這是生活的組成内容。
胖胖的男童分量不輕,如真說,我可以幫忙背孩子。
她用一條手織長棉布纏在胸前,把孩子綁在背上,這樣走路并不覺得很累。
慈誠的母親戴上外出的太陽帽,手持一串老舊的佛珠,四個人走出家門。
沿着村子裡彎繞的泥路,走出村口,經過麥田、溪澗、果園。
大片田地周圍砌起矮石牆,種着荞麥、大麥、花椒、蘿蔔、辣椒、紅土豆、玉米、肉豆蔻。
此時田野生機勃勃,果樹郁郁蔥蔥。
肥沃的田野上滿是金黃色的芥菜花,夾雜着一簇簇白色的馬鈴薯花。
走過橫跨溪澗的木橋,他指着田埂邊盛開的野花,說這是靛藍草和茜草,可以染藍色和紅色。
還有一種灌木開出美麗的粉紅色花朵,重重疊疊如同小球,是狼毒花。
羊群從來不吃它的草葉,它的根有毒。
但用它做出來的紙潔白柔韌,可用來印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