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
關燈
小
中
大
1
隆重節日過完,大家恢複正常作息。
需要接待的人、準備的飯食以及需要做的勞務,不再那麼多。
如真淩晨即起,誦經,禅修,出門去繞寺轉經結束,過去僧舍和大家一起吃飯。
上午仁美給她講解經文,她主要學習般若經。
期間仁美如果有空,斷斷續續與她一起閱讀論著。
她也繼續幫助他學習語言。
與經文之間需要因緣。
在仁美的佛堂第一次看到般若經,她翻開來讀幾頁,感覺被深深攝受。
之後日誦一遍,經文很長,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完成。
讀到一些段落仍忍不住心裡熱流滋生。
“放下遮障自顯本來妙覺境,照見本淨有情世間本來淨。
本來清淨果淨色淨得淨觀,智如虛空斷分别妄自顯明。
”這四句話感觸尤深。
越往後,經中句子釋放出的意味在心裡更清楚明了,仿佛一顆濃縮緊密的藥丸,泡在清水中一點點軟化、溶解與吸取。
學習結束之後,她在廚房做飯,整理打掃。
下午去小僧人學校教課,教他們拼音、造句、閱讀,同時照顧學校日常各種瑣碎事情。
這些孩子小的六七歲,大的不到十六歲,混雜在一起學習。
學校在一個古舊庭院,房子與廊道圍成圓圈形,中間是敞開空地。
建築長年沒有修複,牆壁粉刷斑駁,門窗已損壞不能閉合。
在冬天無法生火,孩子們席地而坐,雖鋪上羊毛毯子和坐墊仍極為寒冷。
上次給仁美的錢,回來後他給孩子們購置新的僧衣、鞋子、文具。
這次她想把牆壁重新粉刷,安上擋風新門窗,做一批可以讓他們讀書和寫字的矮木桌。
身邊還有一些錢。
到夏摩山谷之後花費不多,主要是支付旅館房租、買些食物。
在幻海維持一個月的費用,這裡可以用上半年。
沒有百貨公司、甜品店、咖啡店、西餐廳、電影院、酒吧……這裡什麼都沒有。
她在幻海時已過着極為簡單的生活,适應這一切并不難。
在别人看來也許是極度的無聊和貧瘠,對她來說是合理與安甯。
她把想法告訴慈誠。
他說,你願意做這件事情很好,我可以幫你把大概的費用計算出來,然後找到工人把這些想法實現。
但是,你要記得一件事情。
請說。
真正的布施沒有任何動機、預期、目标。
你自己,被你布施的對象,以及給予出去的财物,都要以空性之道觀之,而不是執一切為實有,否則這是不會有福德的事情。
有些飽含野心與欲望的布施,做過一點善事四處撒播,希望天下人都知曉,或企圖獲得别人的贊美和敬仰。
付出是一個工具,背後是更貪婪的需索。
她說,我明白。
我隻是想做這件事。
做完我就忘掉。
仁美這次也沒有拒絕,他說,我們的确有些困難,沒有能力做得更好。
寺院沒有商業化也不想刻意經營什麼,信衆們有些供養,修複隻能逐步完成。
不過對僧人來說,真正用功地去學習的發心和踐行更為重要,環境與條件如何,有沒有嶄新的文具、舒适的房間,這些不重要。
但若能提供他們更多方便,也是好的。
如真取出現金。
很快各種工匠進入學校,重新粉刷牆壁修葺門窗,嶄新的松木桌子做出一百張。
鋪上更厚實暖和的地毯,安裝炭爐。
慈誠期間提供幫助和支持。
教室很快煥然一新。
三個月後,仁美說,我想帶你去我小時候出家的寺院。
我在淨月寺出家,後來才被接到金剛頂寺。
我經常思念那裡。
我們在淨月寺住一個晚上。
淨月寺離金剛頂寺一百多公裡,途中翻越崇山峻嶺。
同行有一位十歲男童,回去村裡看望奶奶。
男孩戴着帽子抱着書包,老實而乖巧。
車子在山道蜿蜒爬行持續太長時間,他開始暈車嘔吐。
嘔吐物在颠簸中突然從他口中噴出,弄髒衣服褲子。
有些沾在如真的裙子上。
車廂裡充斥難聞的氣味。
司機停車,她牽他到公路邊,拿出一瓶清水幫他清潔衣服,清洗臉和雙手。
仁美也下來,一起照料。
然後再回到車上。
男孩從最後一排換到前面第二排的位置,依然很不舒服,忍耐着一聲不吭。
如真和他坐在一起,伸手從背後抱住他。
他依靠在她的身上,也許覺得安心便閉上眼睛慢慢入睡。
這是奇怪的感受。
她在他們當中,不管是跟男女老少在一起,都不覺得陌生。
仿佛可以與他們成為一家人。
在幻海時,她覺得整個空茫的城市孤身一人,與誰都沒有關系。
山路彎道重重,一路經過幽深的峽谷和山溝。
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大湖。
山崖繪有很多佛像壁畫,在各個位置浮現的菩薩像,璎珞珠寶裝飾,服飾華貴,面容虔誠,擺出各種手印。
色彩絢麗沉穩,繪制嚴謹精細,又有一種豪放不羁的氣質。
壁畫一路綿延,雖曆經歲月滄桑損傷敗落,内在的力量更奪人眼目。
仁美說,我小時候見到岩石上的佛像離地面更近,現在感覺佛像的位置越來越高,好像山道在往下慢慢陷落。
也很難說以後湖水上漲是不是會越過山道。
這些佛像是誰畫的。
也許是四處流浪的壁畫工匠。
他們路過這裡,誰都想留下一幅作品,越來越多。
這些繪畫明顯出自好多個人之手,風格迥異,技藝精湛,長年的風沙雨雪也在漸漸抹掉這些痕迹。
老人們相信這些壁畫是在山上自生的。
他說,每次經過這裡都能感受到一種虔敬而深沉的氣氛。
我深愛這片土地。
仁美的故鄉,一座高山上的村莊,四周被雄渾高峻的山巒包圍。
他說一到四五月,桃花漫山遍野,一簇簇深紅色杜鵑點綴松樹林當中,蝴蝶成群飛舞。
淨月寺四周有一圈高大而方正的泥土圍牆,是很久之前的遺留物,但已無人講述它們的曆史。
小寺院占地不大,一應俱全。
他們被引進客房休息,圍坐一起吃羊肉、面片,喝幾杯熱奶茶。
仁美小睡片刻。
她獨自出門。
經過護法殿,一座雜草叢生的古塔。
飛鳥經過,樹影憧憧。
這裡寂靜,一個路人都看不見。
她沿着古塔開始順時針繞行,輕聲持咒。
所有的寺院都會有這樣的白色佛塔,供着五方佛、經文、舍利子或其他的聖物,象征佛的靈命所在。
前面是大經堂,鋪着方形岩石的庭院中有一位僧人在掃地,牆角的白泥煨桑爐堆放幹燥柏枝和青稞,芳香白霧仍淡淡持續。
他看見她,點點頭,沒有詢問也沒有好奇。
她往爐子裡扔進去一束柏枝,幾包麥粒,念祈禱文,走進空蕩蕩的經堂。
佛殿光線陰暗,空氣冷寂,正中位置是一尊金色宗喀巴大師像。
僧人此時進來,遞給她一盞酥油燈,又走出去。
等在這裡仿佛隻是為給她遞一盞燈。
她點燃油燈放在案台上。
藍色火焰跳動,亮光騰騰升起,一簇燈火的光明可以突破所有黑暗。
讓心像燭火般亮起來是重要的,她想。
這也是仁美對她說過的話。
把自己照亮,再去照亮别人。
火苗躍動,穩定的清明感受凸顯。
她默默站立,發現心裡再沒有任何祈願,沒有疑問,沒有需求,隻剩下這光亮之中的明覺和無分别。
轉身走出去。
晚上大家照舊圍着燒熱的鐵爐說話。
水壺裡的熱水撲撲滾動,有人把杜松和柏葉放在炭爐上面熏熱,木質芳香彌漫房間,清香撲鼻。
早上有人送來家裡奶牛擠下的新鮮牛奶,做一壺滾燙的奶茶,說話,喝茶。
爐子裡的牛糞火熊熊燃燒,窗外夜色漆黑萬籁俱寂。
夏摩山谷的人喜歡以原始而樸素的方式聚集,親密地相聚,交流,談論,分享日常。
她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但總是能夠靜靜地置身其中。
這裡的人欲望少,心念單純。
他們并沒有很多錢,但看起來不貧窮。
讓人感覺貧窮的是無法滿足的欲望。
真正的窮人是充滿貪婪、恐懼、饑渴和無法滿足的人。
用盡一切手段賺錢,再把錢花在滿足欲望的各式内容上。
無止盡并且樂此不疲的循環,但大部分在城市中的人是這樣生活的。
在城市中,人是隔離的孤島。
即便有朋友約齊在餐廳吃個飯,也很快開始各自拿出手機,關心起複雜而不相幹的新聞和視頻。
人們缺少存在于此時此地的能力,逐漸失去對真實覺知和連接的能力。
當人陸續散去,仁美對她說起往事。
他說,我即便在金剛頂寺,也時常想起在這裡度過的時光。
那時年少,無憂無慮,每天和其他小僧人夥伴們爬到土牆上玩耍。
被認定為轉世之後再不能随便離開房間,大部分時間封閉于屋子裡,被監督着勤奮地讀書、學經、背誦。
從那時起,我知道因為公衆身份,必然要犧牲某種程度的人身自由。
但這是責任。
我知道應該為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和信仰理念去努力。
而不能僅僅隻是為了私人的快樂或舒服而活着。
他們是怎麼認出你的。
通過蔔卦等選出四五個孩子。
那天有别處的僧人來到寺院,把我叫過去問很多問題。
說完話他們剛走,天空突然下起大雨。
那個季節下雨很罕見,寺院和家人覺得這是吉兆。
一個人小的時候對世間并不了解,很多事情都沒有經曆過,怎麼能夠發心出家。
在夏摩山谷,嬰兒一生出來就被母親放在背囊裡面,跟着家人去繞寺院轉塔轉經筒,聽他們念誦六字真言。
第一個傳授他們的人是母親或其他家人。
他聽到各種祈禱文、咒語、贊頌,和大人一起參加每年的宗教儀式,寺院裡的大法會。
孩子們是這樣長大的。
周圍環境是重要的熏染和教育。
在夏摩山谷,宗教感如同空氣般存在,镌刻在人們的意識之中。
它是生命内容的一部分,不需要下定決心才去投入,或成為一個被反複質疑的命題。
家裡隻要有條件,會在最好的房間擺設一間佛堂,每天做大禮拜、祈禱、煨桑。
僧人們來衆生的家裡誦經,給人打卦、看病。
我小時候見到他們,覺得這些整潔、優雅、幽默、知識淵博的人不事俗務,不為生活所累,沒有物質與感情的拖累,看起來悠遊自在。
人們尊敬和信任他們,把他們當做精神向導和生活中的支持。
孩子如果有前世的因緣,想去出家的心願是自然生起的。
這樣生活的話,會心裡覺得幸福嗎。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以空性和淨觀之道去看待自心,善待周圍的世界。
走上正途的生命才有倚靠。
持續地保持正念和覺知的确會帶來幸福感。
我希望也能走在這條道路上。
但我做過很多激烈的事情,有許多障礙。
讓過往全部通過,放它走。
人的一生需要遭遇的事情太多,不能一直背着全部。
接受所有發生的事情,如果它們注定要發生。
即便在某些時刻有些事情顯得很艱難,但最終的結果是正确的。
是好的。
是這樣嗎。
是。
是這樣。
他深深看着她的眼睛,如真,離苦得樂,得到解脫,不是你一個人的願望,而是衆生的願望。
當你在修行的時候,你已在為這個世界的整體平衡與淨化作出利益。
記得這一點,并把它當做你精進修行的最初發心。
永遠都是如此。
記得是為衆生而修行。
夜已深,他讓她去房間裡睡覺。
說,明天淩晨你五點起。
隔壁新裝修過的廚房,炕床上已鋪好溫暖厚實的棉花被,柴竈裡燒幹牛糞,炕被烘熱。
她把大鐵鍋裡燒開的熱水用銅勺舀出,裝在銅盆裡洗臉,拿出毛巾沾濕之後一點點擦洗身體和頭發,換上幹淨内衣。
明天早上她預感有重要的事情,需要認真地自我清潔。
她渾身哆嗦地躺進大棉花被子裡面,熄掉燈。
炕燒得熱,一時無法入睡。
仁美的屋子依然有人進進出出,他們并沒有休息。
直到淩晨一點多,來拜訪的人才紛紛離開。
木門吱吱嘎嘎,房間裡隐約傳出的低語平息。
此時她收到仁美的短信,他說,你早些入睡。
天亮見。
他對她的動向了如指掌,知道她輾轉反側還未入睡。
過往的事情已很少想起。
在某些瞬間,即将入睡或者剛剛醒來,一些零碎片段閃現并依然清晰。
吉隆坡機場父親告别的面容,墓地旁邊的舊居,母親店鋪裡永不停止的電視機畫面,麥當勞餐廳裡男子遞給她食物說出“訣别”兩字時的表情,男人的卧室裡挂着的結婚照片,舞洲的破船和噴火男子,地鐵玻璃窗上映照出女子身影,一沓沓厚厚的現金鈔票,被醫生取出的已成形的胎兒,孩子腦袋上的幾根黑色頭發…… 曾經她用盡全力想得到一個世俗的普通男人,烹煮、洗衣、生兒育女,朝朝暮暮,白頭到老,不惜撞得頭破血流。
但她并不知道這是否是愛,結婚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如世上大部分女人所曾期望的那樣,奢望對方待自己百依百順,提供免費的安穩生活,提供無止境的舒适和快樂,驅除孤獨寂寞嗎。
這分明是個巨大而自欺的妄念。
更大的妄念還有,她試圖得到愛的證明,證明對方愛自己,自己值得被愛。
如果沒有得到,覺得自己失敗,不如死去。
她最終還是死去一次,不是死于無愛,而是死于這些巨大妄念的破碎與熄滅。
回頭看,所謂的愛戀不過是夢中幻境,卻曾經是她頭破血流也撞不破的銅牆鐵壁。
她畢竟是個已死過一次的人。
醒來後再擡眼看到這個世界,世界已變,她的心醒來,恍若隔世。
人世是無可依靠的地方,沒有永恒,沒有圓滿。
在世俗的欲望和妄念中不可能找到真理。
身心饑渴,愛河不枯,不過是掙紮中的輪回。
她很少對人輕易提起回憶,但所有作為曆曆在目是不可被撤銷的印記。
現在她獨自一人,默默存活,忏悔思省,清洗收藏,如同在河流中反複洗滌一匹白布。
她躺在一個寺院的廚房裡面,想起以往的三十餘年,仿佛已把一生的苦難受盡。
那些因為與自己、與他人的鬥争而痛苦煎熬的夜不能寐。
以痛苦為道的成長。
她要努力地活下去。
關掉燈,她渴望盡快入睡。
心裡有巨大的情感升起,她察覺到但不想去控制,仍由它像遠處潮水慢慢滑動過來,覆蓋住她。
仿佛是一種柔軟的無限的慈悲。
她在黑暗之中淚流滿面,這種悲傷從身體深處低沉地升起,帶着壓抑而累積的痛楚往外釋放。
哭泣帶來的洗禮,像擦拭,像治愈。
她的手機亮起來。
她打開,看到慈誠發過來的信息。
他說,如真,我剛剛做一個夢,看到你在淨月寺繞行古塔。
塔身周圍生長出顔色豔麗的鮮花,一簇簇,迎着風和陽光搖曳起舞。
這景象清淨而吉祥。
我為你高興。
2 窗外天未亮,淩晨四點。
她起身穿上幹淨衣服,刷牙洗臉,清洗梳理,喝一杯熱水,坐在屋子裡默默等待。
清晨五點,有人在房間外面輕輕敲門。
她說,我好了。
站起來打開門,穿着藏紅色正式僧袍的仁美站在外面。
他說,現在跟我去經堂。
山間坡道一片漆黑,草地上有冰霜凝結。
天空像暗藍色幕布點綴繁星無數,發出閃爍寒光。
智花在旁邊陪伴,打開手電筒幫他們照路。
一束光亮引領他們經過護法殿、佛塔,下行山坡,走進她昨天獨自來過的經堂。
幾位僧人在裡面,點燃佛殿台案上一排排酥油燈,火光跳躍彙聚成海,照亮周圍諸佛菩薩的像。
照亮造像臉上目空一切的眼神和含義幽微的微笑。
需要接待的人、準備的飯食以及需要做的勞務,不再那麼多。
如真淩晨即起,誦經,禅修,出門去繞寺轉經結束,過去僧舍和大家一起吃飯。
上午仁美給她講解經文,她主要學習般若經。
期間仁美如果有空,斷斷續續與她一起閱讀論著。
她也繼續幫助他學習語言。
與經文之間需要因緣。
在仁美的佛堂第一次看到般若經,她翻開來讀幾頁,感覺被深深攝受。
之後日誦一遍,經文很長,需要一個小時左右完成。
讀到一些段落仍忍不住心裡熱流滋生。
“放下遮障自顯本來妙覺境,照見本淨有情世間本來淨。
本來清淨果淨色淨得淨觀,智如虛空斷分别妄自顯明。
”這四句話感觸尤深。
越往後,經中句子釋放出的意味在心裡更清楚明了,仿佛一顆濃縮緊密的藥丸,泡在清水中一點點軟化、溶解與吸取。
學習結束之後,她在廚房做飯,整理打掃。
下午去小僧人學校教課,教他們拼音、造句、閱讀,同時照顧學校日常各種瑣碎事情。
這些孩子小的六七歲,大的不到十六歲,混雜在一起學習。
學校在一個古舊庭院,房子與廊道圍成圓圈形,中間是敞開空地。
建築長年沒有修複,牆壁粉刷斑駁,門窗已損壞不能閉合。
在冬天無法生火,孩子們席地而坐,雖鋪上羊毛毯子和坐墊仍極為寒冷。
上次給仁美的錢,回來後他給孩子們購置新的僧衣、鞋子、文具。
這次她想把牆壁重新粉刷,安上擋風新門窗,做一批可以讓他們讀書和寫字的矮木桌。
身邊還有一些錢。
到夏摩山谷之後花費不多,主要是支付旅館房租、買些食物。
在幻海維持一個月的費用,這裡可以用上半年。
沒有百貨公司、甜品店、咖啡店、西餐廳、電影院、酒吧……這裡什麼都沒有。
她在幻海時已過着極為簡單的生活,适應這一切并不難。
在别人看來也許是極度的無聊和貧瘠,對她來說是合理與安甯。
她把想法告訴慈誠。
他說,你願意做這件事情很好,我可以幫你把大概的費用計算出來,然後找到工人把這些想法實現。
但是,你要記得一件事情。
請說。
真正的布施沒有任何動機、預期、目标。
你自己,被你布施的對象,以及給予出去的财物,都要以空性之道觀之,而不是執一切為實有,否則這是不會有福德的事情。
有些飽含野心與欲望的布施,做過一點善事四處撒播,希望天下人都知曉,或企圖獲得别人的贊美和敬仰。
付出是一個工具,背後是更貪婪的需索。
她說,我明白。
我隻是想做這件事。
做完我就忘掉。
仁美這次也沒有拒絕,他說,我們的确有些困難,沒有能力做得更好。
寺院沒有商業化也不想刻意經營什麼,信衆們有些供養,修複隻能逐步完成。
不過對僧人來說,真正用功地去學習的發心和踐行更為重要,環境與條件如何,有沒有嶄新的文具、舒适的房間,這些不重要。
但若能提供他們更多方便,也是好的。
如真取出現金。
很快各種工匠進入學校,重新粉刷牆壁修葺門窗,嶄新的松木桌子做出一百張。
鋪上更厚實暖和的地毯,安裝炭爐。
慈誠期間提供幫助和支持。
教室很快煥然一新。
三個月後,仁美說,我想帶你去我小時候出家的寺院。
我在淨月寺出家,後來才被接到金剛頂寺。
我經常思念那裡。
我們在淨月寺住一個晚上。
淨月寺離金剛頂寺一百多公裡,途中翻越崇山峻嶺。
同行有一位十歲男童,回去村裡看望奶奶。
男孩戴着帽子抱着書包,老實而乖巧。
車子在山道蜿蜒爬行持續太長時間,他開始暈車嘔吐。
嘔吐物在颠簸中突然從他口中噴出,弄髒衣服褲子。
有些沾在如真的裙子上。
車廂裡充斥難聞的氣味。
司機停車,她牽他到公路邊,拿出一瓶清水幫他清潔衣服,清洗臉和雙手。
仁美也下來,一起照料。
然後再回到車上。
男孩從最後一排換到前面第二排的位置,依然很不舒服,忍耐着一聲不吭。
如真和他坐在一起,伸手從背後抱住他。
他依靠在她的身上,也許覺得安心便閉上眼睛慢慢入睡。
這是奇怪的感受。
她在他們當中,不管是跟男女老少在一起,都不覺得陌生。
仿佛可以與他們成為一家人。
在幻海時,她覺得整個空茫的城市孤身一人,與誰都沒有關系。
山路彎道重重,一路經過幽深的峽谷和山溝。
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大湖。
山崖繪有很多佛像壁畫,在各個位置浮現的菩薩像,璎珞珠寶裝飾,服飾華貴,面容虔誠,擺出各種手印。
色彩絢麗沉穩,繪制嚴謹精細,又有一種豪放不羁的氣質。
壁畫一路綿延,雖曆經歲月滄桑損傷敗落,内在的力量更奪人眼目。
仁美說,我小時候見到岩石上的佛像離地面更近,現在感覺佛像的位置越來越高,好像山道在往下慢慢陷落。
也很難說以後湖水上漲是不是會越過山道。
這些佛像是誰畫的。
也許是四處流浪的壁畫工匠。
他們路過這裡,誰都想留下一幅作品,越來越多。
這些繪畫明顯出自好多個人之手,風格迥異,技藝精湛,長年的風沙雨雪也在漸漸抹掉這些痕迹。
老人們相信這些壁畫是在山上自生的。
他說,每次經過這裡都能感受到一種虔敬而深沉的氣氛。
我深愛這片土地。
仁美的故鄉,一座高山上的村莊,四周被雄渾高峻的山巒包圍。
他說一到四五月,桃花漫山遍野,一簇簇深紅色杜鵑點綴松樹林當中,蝴蝶成群飛舞。
淨月寺四周有一圈高大而方正的泥土圍牆,是很久之前的遺留物,但已無人講述它們的曆史。
小寺院占地不大,一應俱全。
他們被引進客房休息,圍坐一起吃羊肉、面片,喝幾杯熱奶茶。
仁美小睡片刻。
她獨自出門。
經過護法殿,一座雜草叢生的古塔。
飛鳥經過,樹影憧憧。
這裡寂靜,一個路人都看不見。
她沿着古塔開始順時針繞行,輕聲持咒。
所有的寺院都會有這樣的白色佛塔,供着五方佛、經文、舍利子或其他的聖物,象征佛的靈命所在。
前面是大經堂,鋪着方形岩石的庭院中有一位僧人在掃地,牆角的白泥煨桑爐堆放幹燥柏枝和青稞,芳香白霧仍淡淡持續。
他看見她,點點頭,沒有詢問也沒有好奇。
她往爐子裡扔進去一束柏枝,幾包麥粒,念祈禱文,走進空蕩蕩的經堂。
佛殿光線陰暗,空氣冷寂,正中位置是一尊金色宗喀巴大師像。
僧人此時進來,遞給她一盞酥油燈,又走出去。
等在這裡仿佛隻是為給她遞一盞燈。
她點燃油燈放在案台上。
藍色火焰跳動,亮光騰騰升起,一簇燈火的光明可以突破所有黑暗。
讓心像燭火般亮起來是重要的,她想。
這也是仁美對她說過的話。
把自己照亮,再去照亮别人。
火苗躍動,穩定的清明感受凸顯。
她默默站立,發現心裡再沒有任何祈願,沒有疑問,沒有需求,隻剩下這光亮之中的明覺和無分别。
轉身走出去。
晚上大家照舊圍着燒熱的鐵爐說話。
水壺裡的熱水撲撲滾動,有人把杜松和柏葉放在炭爐上面熏熱,木質芳香彌漫房間,清香撲鼻。
早上有人送來家裡奶牛擠下的新鮮牛奶,做一壺滾燙的奶茶,說話,喝茶。
爐子裡的牛糞火熊熊燃燒,窗外夜色漆黑萬籁俱寂。
夏摩山谷的人喜歡以原始而樸素的方式聚集,親密地相聚,交流,談論,分享日常。
她聽不懂他們說什麼,但總是能夠靜靜地置身其中。
這裡的人欲望少,心念單純。
他們并沒有很多錢,但看起來不貧窮。
讓人感覺貧窮的是無法滿足的欲望。
真正的窮人是充滿貪婪、恐懼、饑渴和無法滿足的人。
用盡一切手段賺錢,再把錢花在滿足欲望的各式内容上。
無止盡并且樂此不疲的循環,但大部分在城市中的人是這樣生活的。
在城市中,人是隔離的孤島。
即便有朋友約齊在餐廳吃個飯,也很快開始各自拿出手機,關心起複雜而不相幹的新聞和視頻。
人們缺少存在于此時此地的能力,逐漸失去對真實覺知和連接的能力。
當人陸續散去,仁美對她說起往事。
他說,我即便在金剛頂寺,也時常想起在這裡度過的時光。
那時年少,無憂無慮,每天和其他小僧人夥伴們爬到土牆上玩耍。
被認定為轉世之後再不能随便離開房間,大部分時間封閉于屋子裡,被監督着勤奮地讀書、學經、背誦。
從那時起,我知道因為公衆身份,必然要犧牲某種程度的人身自由。
但這是責任。
我知道應該為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和信仰理念去努力。
而不能僅僅隻是為了私人的快樂或舒服而活着。
他們是怎麼認出你的。
通過蔔卦等選出四五個孩子。
那天有别處的僧人來到寺院,把我叫過去問很多問題。
說完話他們剛走,天空突然下起大雨。
那個季節下雨很罕見,寺院和家人覺得這是吉兆。
一個人小的時候對世間并不了解,很多事情都沒有經曆過,怎麼能夠發心出家。
在夏摩山谷,嬰兒一生出來就被母親放在背囊裡面,跟着家人去繞寺院轉塔轉經筒,聽他們念誦六字真言。
第一個傳授他們的人是母親或其他家人。
他聽到各種祈禱文、咒語、贊頌,和大人一起參加每年的宗教儀式,寺院裡的大法會。
孩子們是這樣長大的。
周圍環境是重要的熏染和教育。
在夏摩山谷,宗教感如同空氣般存在,镌刻在人們的意識之中。
它是生命内容的一部分,不需要下定決心才去投入,或成為一個被反複質疑的命題。
家裡隻要有條件,會在最好的房間擺設一間佛堂,每天做大禮拜、祈禱、煨桑。
僧人們來衆生的家裡誦經,給人打卦、看病。
我小時候見到他們,覺得這些整潔、優雅、幽默、知識淵博的人不事俗務,不為生活所累,沒有物質與感情的拖累,看起來悠遊自在。
人們尊敬和信任他們,把他們當做精神向導和生活中的支持。
孩子如果有前世的因緣,想去出家的心願是自然生起的。
這樣生活的話,會心裡覺得幸福嗎。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以空性和淨觀之道去看待自心,善待周圍的世界。
走上正途的生命才有倚靠。
持續地保持正念和覺知的确會帶來幸福感。
我希望也能走在這條道路上。
但我做過很多激烈的事情,有許多障礙。
讓過往全部通過,放它走。
人的一生需要遭遇的事情太多,不能一直背着全部。
接受所有發生的事情,如果它們注定要發生。
即便在某些時刻有些事情顯得很艱難,但最終的結果是正确的。
是好的。
是這樣嗎。
是。
是這樣。
他深深看着她的眼睛,如真,離苦得樂,得到解脫,不是你一個人的願望,而是衆生的願望。
當你在修行的時候,你已在為這個世界的整體平衡與淨化作出利益。
記得這一點,并把它當做你精進修行的最初發心。
永遠都是如此。
記得是為衆生而修行。
夜已深,他讓她去房間裡睡覺。
說,明天淩晨你五點起。
隔壁新裝修過的廚房,炕床上已鋪好溫暖厚實的棉花被,柴竈裡燒幹牛糞,炕被烘熱。
她把大鐵鍋裡燒開的熱水用銅勺舀出,裝在銅盆裡洗臉,拿出毛巾沾濕之後一點點擦洗身體和頭發,換上幹淨内衣。
明天早上她預感有重要的事情,需要認真地自我清潔。
她渾身哆嗦地躺進大棉花被子裡面,熄掉燈。
炕燒得熱,一時無法入睡。
仁美的屋子依然有人進進出出,他們并沒有休息。
直到淩晨一點多,來拜訪的人才紛紛離開。
木門吱吱嘎嘎,房間裡隐約傳出的低語平息。
此時她收到仁美的短信,他說,你早些入睡。
天亮見。
他對她的動向了如指掌,知道她輾轉反側還未入睡。
過往的事情已很少想起。
在某些瞬間,即将入睡或者剛剛醒來,一些零碎片段閃現并依然清晰。
吉隆坡機場父親告别的面容,墓地旁邊的舊居,母親店鋪裡永不停止的電視機畫面,麥當勞餐廳裡男子遞給她食物說出“訣别”兩字時的表情,男人的卧室裡挂着的結婚照片,舞洲的破船和噴火男子,地鐵玻璃窗上映照出女子身影,一沓沓厚厚的現金鈔票,被醫生取出的已成形的胎兒,孩子腦袋上的幾根黑色頭發…… 曾經她用盡全力想得到一個世俗的普通男人,烹煮、洗衣、生兒育女,朝朝暮暮,白頭到老,不惜撞得頭破血流。
但她并不知道這是否是愛,結婚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如世上大部分女人所曾期望的那樣,奢望對方待自己百依百順,提供免費的安穩生活,提供無止境的舒适和快樂,驅除孤獨寂寞嗎。
這分明是個巨大而自欺的妄念。
更大的妄念還有,她試圖得到愛的證明,證明對方愛自己,自己值得被愛。
如果沒有得到,覺得自己失敗,不如死去。
她最終還是死去一次,不是死于無愛,而是死于這些巨大妄念的破碎與熄滅。
回頭看,所謂的愛戀不過是夢中幻境,卻曾經是她頭破血流也撞不破的銅牆鐵壁。
她畢竟是個已死過一次的人。
醒來後再擡眼看到這個世界,世界已變,她的心醒來,恍若隔世。
人世是無可依靠的地方,沒有永恒,沒有圓滿。
在世俗的欲望和妄念中不可能找到真理。
身心饑渴,愛河不枯,不過是掙紮中的輪回。
她很少對人輕易提起回憶,但所有作為曆曆在目是不可被撤銷的印記。
現在她獨自一人,默默存活,忏悔思省,清洗收藏,如同在河流中反複洗滌一匹白布。
她躺在一個寺院的廚房裡面,想起以往的三十餘年,仿佛已把一生的苦難受盡。
那些因為與自己、與他人的鬥争而痛苦煎熬的夜不能寐。
以痛苦為道的成長。
她要努力地活下去。
關掉燈,她渴望盡快入睡。
心裡有巨大的情感升起,她察覺到但不想去控制,仍由它像遠處潮水慢慢滑動過來,覆蓋住她。
仿佛是一種柔軟的無限的慈悲。
她在黑暗之中淚流滿面,這種悲傷從身體深處低沉地升起,帶着壓抑而累積的痛楚往外釋放。
哭泣帶來的洗禮,像擦拭,像治愈。
她的手機亮起來。
她打開,看到慈誠發過來的信息。
他說,如真,我剛剛做一個夢,看到你在淨月寺繞行古塔。
塔身周圍生長出顔色豔麗的鮮花,一簇簇,迎着風和陽光搖曳起舞。
這景象清淨而吉祥。
我為你高興。
2 窗外天未亮,淩晨四點。
她起身穿上幹淨衣服,刷牙洗臉,清洗梳理,喝一杯熱水,坐在屋子裡默默等待。
清晨五點,有人在房間外面輕輕敲門。
她說,我好了。
站起來打開門,穿着藏紅色正式僧袍的仁美站在外面。
他說,現在跟我去經堂。
山間坡道一片漆黑,草地上有冰霜凝結。
天空像暗藍色幕布點綴繁星無數,發出閃爍寒光。
智花在旁邊陪伴,打開手電筒幫他們照路。
一束光亮引領他們經過護法殿、佛塔,下行山坡,走進她昨天獨自來過的經堂。
幾位僧人在裡面,點燃佛殿台案上一排排酥油燈,火光跳躍彙聚成海,照亮周圍諸佛菩薩的像。
照亮造像臉上目空一切的眼神和含義幽微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