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美
關燈
小
中
大
糊糊躺在床上,很少吃東西。
有時昏睡有時清醒,渾身大汗淋漓,頭發濕漉漉浸泡在汗水中。
有時寒意徹骨,手指都在顫抖。
在夢中,她時而覺得被捆綁火燒,時而又被推進懸崖荒山,連連驚醒。
睜開眼,看到母親總是跪在她床邊禱告。
母親日以繼夜地祈禱,低聲禱告的聲音和隐隐的哭泣在房間中回旋。
她不知道是淩晨還是黃昏,隻是長時間昏睡不醒。
母親的幾個教友過來,聚集在一起為她禱告,房間裡響起贊美詩和冗長的禱詞,婦女們穿着邋遢的T恤和運動褲,身形發胖,臉上遍布黑斑氣色渾濁,祈禱和唱誦的聲音卻清亮有力,娴熟自如。
禱告結束,她們說着家常話,各自歸家。
她想,人到底應該如何從各種宗教形式中獲得安慰。
是期望得到護佑還是挖掘自我救贖的力量。
是禱告還是追索。
她相信任何一種宗教都在接近真理,表達真理。
隻是凡人難以得到真髓,不解真意。
心毫無感觸。
偶爾眼淚麻木地從眼角蠕動下來,伸手擦掉。
她并不自艾自憐,隻是想着餘生需要漫長的清洗和忏悔,決定以後不會再要孩子,也不結婚。
準備再次離開家鄉,回去幻海。
她聽說他投票競選失敗,妻子再次搬回娘家,并因為這次變故受憤怒刺激,肚子裡胎兒狀況不太穩定。
而她與這個男人再不會有絲毫聯系,日後将如同在彼此的世界裡身亡。
母親同意她離開,事實上母親聽到她的決定如釋重負。
母親說,在這裡,你和我都擡不起頭來。
我也就是這樣了,但你還年輕。
我不奢望你以後能夠結婚生子,但求過平常生活,不再自傷,也不傷人。
走得越遠越好,如真,朝着光亮的地方去。
劫後餘生,好好地活。
她收拾出一隻行李箱,裡面帶着随身衣服、書籍,五十萬存款的存折,準備離開故鄉。
其餘的五十萬,在當地買一套小房子,讓母親離開墓地搬到新開發區的樓房。
母親終于可以住到幹淨而有光照的新居。
坐火車卧鋪,路上三天三夜。
再次離故鄉越來越遙遠,把過往遠遠抛在身後。
在悶熱渾濁的車廂裡入睡、醒來。
擠在有限空間裡的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沉睡、發出呼噜聲、呻吟,孩子玩鬧、有人在電話裡低聲争吵、有人看俗不可耐的連續劇、仿佛還有隐約的哭泣……她看到外面夜色漆黑,火車轟隆有聲,遠處天空有清冷而亘古的星光。
大片的田野,河流,大湖,村莊,山崗。
世間萬物,此刻真實而虛幻。
而她的心裡感受到從未有過的一種巨大而空茫的平靜。
也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柔軟的悲傷。
這平靜與悲傷,像清澈的泉水汩汩冒出,在她體内來回流蕩洗滌。
那一刻,她發現所有的人都是受難的,受限的,身不由己而毫無所知的。
不盡然是她,是所有人。
而我們到底在為了些什麼而受苦。
天空逐漸地亮起來,亮起來。
直到徹底變亮。
太陽在火焰般的絢爛雲霞中騰騰升起。
她看見遠處的幻海之城。
9 早晨她依舊早起,洗臉梳頭穿上羊毛裙袍,準備去繞寺。
牧區來客贈給仁美一條暗紅色牦牛毛手織大披肩,仁美送給她用以抵擋寒冷。
她用大披肩裹住頭臉。
天還是黑的,旅館大門晚開,平時她走院子後面的小鐵門。
當她下樓,看到走廊裡有一位男子站在緊閉的大門前躊躇不定。
他不知道該如何出去。
走近以後,她看到他灰藍色的眼睛,白頭發,高挺的鼻子。
這是一個美國人,大概五十多歲。
打扮樸素,背雙肩包穿風衣和登山鞋。
他說,我想去車站。
現在旅館門關着應該怎麼出去。
我想坐公車去縣城。
她說,現在有點早,旅館隻開後門。
從後面小鐵門出去。
男子連聲道謝,說,我每年都來金剛頂寺,在寺院格西那裡向他請教,跟着他學習,與他同住。
有時住上一個月。
這是第九次。
最近他身體不适,我在旅館住了幾天準備回國。
不知道明年是否還有機會再看到他。
她說,是的。
每一次告别,不知道是否會再重逢。
我深愛這裡,隻是無法留下。
你怎麼知道這個寺院的,它這樣隐蔽。
我祖父是個攝影師,早年拍攝喜馬拉雅地區。
我小時候翻看他的攝影冊,見到有夏摩山谷的黑白照片,山巒、石子路、街上的人家以及寺院建築,對我來說充滿新奇和古老的美感。
我被深深吸引。
之後我學習山谷的語言,做很長時間的準備,隐隐覺得一定會抵達這個地方,并且遇見能夠重整我的生命架構的老師。
如何重整。
像打酥油茶一樣,把生命中精華的部分提煉和抽離出來,把雜質去掉。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方法也需要時間。
當我在格西的書房裡一次次聆聽、理解、體會,某天不經意間第一次嘗到法喜的甘露,知道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生活。
信心起來,再不會退轉。
隻有堅持往前走。
也希望你有收獲。
謝謝你幫我指路。
他伸出手,熱情地和她相握,走出門外。
他背着包的孤獨背影很快消失在黑暗而寒冷的天色之中。
也許很久以前,來到夏摩山谷的西方人更多。
他們不畏懼未知、艱辛,懷着對遙遠而悠久的文明的仰慕之心,克服種種困難跋涉而來。
人類的文明正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傳遞,以此延續和傳承。
中午她去街上的藥房買藥。
學校裡的三個小僧人互相傳染感冒,開始發燒、咳嗽。
她隔離這三個孩子,需要給他們治療。
藥房門外靜靜趴着一隻大公羊,長一對彎曲而健壯的大犄角,身上的黑毛很長,小眼睛沒有表情。
路過的人随意地撞它一下,拍打它,仿佛遇見鄰居般跟它打着招呼。
這是被放生的年齡很大的老羊。
它看着她,站起來往她前面走幾步,有所等待。
她用手輕輕撫摸它的額頭,對它溫柔地打招呼。
它慢慢穿過路口走開。
此刻陽光暴烈,滾燙地照在額頭上、眼睛上,望出去街上白茫茫一片。
她取好藥,順便去集市購買晚餐需要的食材。
經常是為十來個人一起做飯,需要購買土豆、白菜、粉條、西紅柿、青菜、面條、湯料、醬料……給生病的孩子煮一鍋面片湯,讓他們多吃蔬菜。
把所有的東西放進籮筐,把筐背起來的時候,她看見集市拐角有一家照相店。
臨街的櫥窗挂出一些黑白老照片。
她情不自禁走過去,站在櫥窗前仰頭凝望複制的黑白照片,有些被塗上彩色。
大多是夏摩山谷以前的樣子,高僧、衣着華麗的轉世者、裝束特别的瑜伽士的肖像,寺院原先的建築、房間和細節,老街的習俗風情。
照片裡都是以前的人。
一張照片引起她的注意。
一座峻峭山丘,山上是壯觀宮殿,俯觀野草叢生的湖泊。
尊勝塔造型的古樸白塔旁邊有一對年輕男女。
女人的黑發下露出光潔的額頭,秀美的五官。
一雙清澈如水的眼睛。
穿着裙邊蓋住腳面的傳統衣裙,斜襟上衣,頭發編細細的麻花辮子再層層盤成發髻。
脖子上挂着一串項鍊,一圈潔白的海水珍珠,中間鑲一顆烏蘭花松石,旁邊點綴兩顆紅珊瑚。
手裡拿着兩三枝折下的高山杜鵑,盈盈含笑。
站在她身邊的男人,東方面孔西式裝束,穿着白襯衣、粗布褲,背麂皮雙肩包,戴一頂巴拿馬草帽。
男子面容英俊,眼神甯靜。
這一對年輕男女如珠聯璧合,即便在舊照片的黯淡色彩中,仍熠熠閃爍發出攝人的微光。
她在玻璃窗前觀看很久,想起在慈誠車上做過的短暫的夢,照片中女子的裝束似曾相識。
為何她的眼睛如此熟悉。
她走進屋子裡,打招呼詢問是否有人。
從隔間裡面打開一扇小門,走出來一個戴着毛呢帽子和老花眼鏡的當地老人。
他手裡拿着佛珠,也許正在裡面課誦經文。
她說,你好。
我想問問,外面挂着的那些黑白合影是誰拍的。
他說,大多是西方攝影師拍的,不全都是夏摩山谷,有些在犀地。
以前他們住在日瑪旅館,拍很多照片,沒什麼錢但都很善良。
他們在這裡洗出一些照片。
那張白塔邊的男女拍的是誰。
這個白塔是在犀地。
他們看起來比較像朝聖的旅人,也許是一對愛人。
我想買下這張黑白照片。
你喜歡可以送給你。
老人拿出一隻自己疊的小紙套,把這張五寸左右的黑白照片裝進去。
說,這照片上的女人,眼睛跟你長得很像。
你從哪裡來。
我從幻海過來,跟着仁美師父。
他連連點頭,說,從那麼遠的大城市過來真不容易。
你和夏摩山谷有緣。
這一天法會到尾聲。
誦經結束之後,經堂裡的人們圍聚在一起抛灑大米、糖果做為供養和祈福。
她沒有帶糖果,旁邊的人看到熱情地在她手裡塞很多。
等仁美和僧人們離開經堂,她回到僧舍。
仁美的房間聚集着村子裡的老人,他們在拜訪他,他很忙碌。
她在廚房燒開一茶壺奶茶,智花過來取走,給客人們續茶。
她等着照顧他吃晚飯。
在廚房洗幹淨碗盤、掃地、燒水之後,不知為何她覺得疲憊。
在燒牛糞的竈台旁邊,熱烘烘的火苗跳動讓人昏昏欲睡。
她趴在自己的腿上睡着。
等她睜開眼睛,發現廚房裡十分安靜,仁美坐在她旁邊的凳子上在烤火,火光照亮他的面容。
一時她恍惚不定,以為與他仍在幻海的公寓裡面。
他仍是那個與她朝夕相處來自遠方山谷的年輕人。
在這裡,與他在幻海時畢竟有太大區别。
彼時,他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換上便服可以行走在人群鬧市而無人注意。
此地,他身負重任,被他人期待、仰慕、崇拜與關注,這些都是壓力。
她自動保持和他之間的距離,如同他身邊的人對待他的方式,小心謹慎時時保持恭敬。
在心裡她知道這個人,就是在她花園沙發上小憩的男子。
她見過他睡着時露出的孩童般天真模樣。
他輕輕說,你醒了。
這幾天你很勞累。
你做太多事情。
她說,還好。
我做的事情沒有你的多。
事實上她做的事情的确很多。
她妥當而小心翼翼地照顧他,飯食、服藥、喝茶、打掃,樣樣考慮周到。
他把她身上最美好的品質壓榨出來。
以前這份盡心對待他人的感情與用心無法流動出去,也許是沒有遇見一個值得的人。
沒有人令她徹底放下驕傲、懷疑、設防和吝惜。
仁美做到了。
有時她也會覺得疲累,但更多是一種徹底的碎裂感。
他在碎裂她。
讓她碎裂重重包裹的自我設限,流出自然而純淨的心性。
他說,現在法會結束,我有時間。
我已做過占蔔,選好處理骨灰的時間和地點,明天我們開始。
記得明早四點起床,在旅館等車來接。
好的。
除超度的事情,你還想要什麼,如真。
我想要什麼,你都知道。
他低下頭沉默一會,說,我的确覺得自己不是那麼有資格去教導你。
但是,就像你說的那樣,緣分已把我帶到你的面前,我不可能不管你。
你已經很努力,如真。
這些日子,你所付出的讓我們大家都很贊同。
她說,我所做的,不是想讓大家贊同。
我隻是讓自己心安。
是的。
這是你在為自己做準備。
看起來你已經準備好了。
他溫柔地看着她的眼睛,說,你已很累,回去好好睡覺。
明天開始,我們會有多一些的時間相處。
她在旅館房間裡睡得沉實。
三點突然警醒,立刻起床梳洗穿好衣服。
喝下一杯熱紅糖姜水,靜靜等在房間。
外面仍是漆黑一片,氣溫很低。
她把父親的骨灰袋子取出來捧在手心。
心想,這麼多年,父親和她應都在等待今天這一刻。
仁美發來短信,說車子已在旅館門外。
她摸黑走下旅館樓梯,從後面小鐵門走到外面,慈誠開的越野車停在路邊。
他又出現了。
他說,如真,仁美讓我開車帶你去他的僧舍。
一會他們誦經結束,我們一起去西邊山上灑骨灰。
仁美已安排好位置。
她坐到他身邊的副駕駛位置上。
他說,你這幾天過得好嗎。
很好。
你覺得呢。
他露出雪白的牙齒微笑,你天生屬于山谷,就像一顆植物的種子落在真正屬于它的适宜而深厚的土地,會很快伸展枝葉、開花結果。
我在等待你的心開出花來。
仁美的僧舍燈火通亮,很多人進進出出地忙碌。
炕上坐着六位年老的僧人,是邀請過來的德高望重的僧人。
他們念誦兩個小時左右的經文,做超度儀軌。
慈誠與智花開車,兩輛車接着他們趕去西邊山下。
山頂有一處茂盛的柏樹林,地勢開闊面對寺院的大佛塔。
仁美選在此處。
空氣凜冽刺骨,僧人們都隻穿着僧服,裸露右邊手臂。
他們邁開步子,在漆黑一團中沿着坡度迅速竄跑,飛快往山頂行去。
山上并沒有成形的人行道路,她緊跟在後面,感受到心髒躍動不堪重負,呼吸都是刺痛。
黑暗中坡道陡滑難行,她擔心跟不上他們。
這時慈誠在旁邊伸手給她,說,拉住我。
他默默跟在她身邊及時伸出援手。
他的手溫熱有力,一把拽住她拖動着往上攀爬。
前面的人已抵達山頭,在那裡低聲商量。
她跌跌撞撞、氣喘艱難地跟上。
當慈誠終于把她連拖帶拽地拉上山頂,她看到柏樹林中野草齊膝,大家圍繞着一棵姿态古樸的老樹正念誦經文。
在仁美的示意之下她打開布袋,用手掏出骨灰灑在樹下。
黑暗中抓到的骨灰顆粒比手指的溫度高,反而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父親在河道渡船上靠近她的臉于黑暗中浮現,他在她耳邊說,如真,這一世我們之間的緣分就是這樣。
她年少,但已知必須接受世事無常。
她在心中對他說,不要擔心我。
可以放心地走。
我祈願找到正途,我會好起來。
我正在好起來。
然後父親的臉像水波紋路般于虛空中消失。
做完儀式,下山重新回到僧舍,天色已亮即将日出。
她、慈誠與智花在廚房裡煮好熱騰騰的奶茶,準備糌粑和馍馍,做法事的僧人們在一起吃早飯,輕松地說會話起身離去。
仁美安排慈誠帶她去後山舉行葬禮的山坡,在那裡可以把帶過去的遺物燒掉。
後山平時為寺院僧人所用。
山上大塊荒石,沒有樹木。
他們慢慢沿着坡地往上走,在山坡上剛好可以看到遠處的山頂日出。
絢爛朝霞一層層暈染,太陽帶着純潔的赤誠躍出天際。
他們長久伫立感受這個瞬間。
他在旁邊輕聲說,夏天這裡遍地都是波斯菊,現在寒冷,種子都在泥土下面休息。
但我站在這裡感受到它們的力量。
坡地上有丢棄的佛珠、瓷碗、衣服碎片,有一種說不出的清淨氣氛,令人鎮靜。
她想,在這裡人的一切奇思幻想和妄念都會平息,死亡是聖潔而有尊嚴的事。
這裡集聚的能量讓人自然地身心平靜。
他說,母親在我小時候提到佛經裡的故事,佛陀告訴舍利弗,地獄衆生數目如大地,餓鬼的數目如沙造之城的沙粒,畜生的數目如造酒之谷粒,阿修羅的數目如大風雪的雪片。
而天人與人的數目如指甲表面的塵埃。
《阿含經》裡也說過,人得到肉身的困難,如同盲龜浮木。
大海中一隻瞎眼的海龜,每隔一百年才能浮出水面一次,并且要恰好穿過在海面上随着風浪漂遊的一塊浮木的小圓孔,以這樣的概率才能得到人身。
而肉身的脆弱,好像一支被點燃的蠟燭放在曠野當中,火焰飄忽不定,任何一縷不知來自何處的風就能把它吹熄。
所以說人身可貴。
你的母親很有智慧。
他微笑,她住在村裡一生沒有離開過住家附近五公裡,不識一字。
我們所知道的都是由家庭裡的長輩和寺院裡的僧人口口相傳,世代傳承。
這些隻是常識。
他說,我們認為人死去後,中陰狀态一般要持續四十九天。
山谷的習俗,在死者房間懸挂一個燒炭的陶罐,裡面放入青稞、酥油、冰糖、檀香、紅花等混合物,因為中陰狀态的心識以煙和氣味生存。
有時亡故的親人出于牽挂,會在他深愛的生者身邊停留很長時間。
她說,我們那裡沒有這樣慎重地對待過屍體。
很多人在醫院病房或走廊裡死去,被匆匆忙忙推進停屍間,第二天就被拉去火葬。
人被以他的身體作為存在依據,他們覺得心識不存在。
她把這次一起帶過來的父親的舊衣服、照片堆起來,其中包括有孩子頭發的一個紙包。
孩子離開她身體的時候已然成形,她看到嬰兒頭頂的幾绺黑發。
但是她從小膽子就大,不懼怕墓地,不懼怕殘存的肉身。
她接受真相,接受所有的痛苦和損傷。
她說,我把孩子的屍體埋在家鄉荒廢寺院圍牆外的一株老松樹下。
小小的身體用白布包着,我剪下他頭上的頭發。
是個男嬰。
我在那裡許下誓言,自己不會再結婚,也不會再有孩子。
這是對自己的懲罰嗎。
是的。
可以有一個愛人嗎。
在我極為匮乏與苦痛的時候,經常發自内心地祈求,希望得到一次愛與被愛的機會。
執念不除,始終是饑餓受苦的人。
但如果這個願望能夠實現,我也應該先具備承接的能力。
如果沒有真正深刻而純潔地去愛,被愛過,死的時候也不會安甯吧。
會一再回到這個娑婆世間接受考驗。
成績太差,不合格。
他說,要先知道什麼是愛。
什麼是深刻與純潔的愛。
是的。
我需要學習。
慈誠在旁邊堆起柏枝,澆上酥油,點起一堆火。
火焰慢慢越來越大,發出噼啪燃燒的聲音。
物品在化為灰燼。
他們在旁邊看着簇簇躍動的火焰。
慈誠誦經,直到一地灰燼冷卻。
現在感覺輕松一些了嗎。
我需要卸除自己的障礙。
否則無法生長。
他說,以前在犀地跟随格西學習,他教授我一篇古人論著,我極為喜歡開頭的幾段,是這樣說的:孔雀行走到毒林之中,雖然藥園芬芳美好,但孔雀并不歡喜和欲求。
反而安住在毒林中,并以劇毒資身活命。
真正的勇士也是如此。
貪欲的煩惱像是劇毒之林,勇士在輪回貪欲的劇毒林中是自在的,猶如孔雀能取毒自在。
我們不必高談闊論各種理論或境界,隻需體會人性的脆弱通過它的試煉。
不回避黑暗的力量,感受地獄般烈火的熊熊燃燒。
痛苦是珍貴的。
不以痛苦為羞恥,也不試圖回避、忘卻和逃脫。
降服心結與痛苦之流,最終達到淨化。
煩惱、挫敗、恥辱、罪惡、創痛……這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培養靈性層面開花的土壤,讓智慧與慈悲生起。
我們依靠和利用這些經驗,并且需要知道自己本性完美。
重新開始吧。
如真。
有時昏睡有時清醒,渾身大汗淋漓,頭發濕漉漉浸泡在汗水中。
有時寒意徹骨,手指都在顫抖。
在夢中,她時而覺得被捆綁火燒,時而又被推進懸崖荒山,連連驚醒。
睜開眼,看到母親總是跪在她床邊禱告。
母親日以繼夜地祈禱,低聲禱告的聲音和隐隐的哭泣在房間中回旋。
她不知道是淩晨還是黃昏,隻是長時間昏睡不醒。
母親的幾個教友過來,聚集在一起為她禱告,房間裡響起贊美詩和冗長的禱詞,婦女們穿着邋遢的T恤和運動褲,身形發胖,臉上遍布黑斑氣色渾濁,祈禱和唱誦的聲音卻清亮有力,娴熟自如。
禱告結束,她們說着家常話,各自歸家。
她想,人到底應該如何從各種宗教形式中獲得安慰。
是期望得到護佑還是挖掘自我救贖的力量。
是禱告還是追索。
她相信任何一種宗教都在接近真理,表達真理。
隻是凡人難以得到真髓,不解真意。
心毫無感觸。
偶爾眼淚麻木地從眼角蠕動下來,伸手擦掉。
她并不自艾自憐,隻是想着餘生需要漫長的清洗和忏悔,決定以後不會再要孩子,也不結婚。
準備再次離開家鄉,回去幻海。
她聽說他投票競選失敗,妻子再次搬回娘家,并因為這次變故受憤怒刺激,肚子裡胎兒狀況不太穩定。
而她與這個男人再不會有絲毫聯系,日後将如同在彼此的世界裡身亡。
母親同意她離開,事實上母親聽到她的決定如釋重負。
母親說,在這裡,你和我都擡不起頭來。
我也就是這樣了,但你還年輕。
我不奢望你以後能夠結婚生子,但求過平常生活,不再自傷,也不傷人。
走得越遠越好,如真,朝着光亮的地方去。
劫後餘生,好好地活。
她收拾出一隻行李箱,裡面帶着随身衣服、書籍,五十萬存款的存折,準備離開故鄉。
其餘的五十萬,在當地買一套小房子,讓母親離開墓地搬到新開發區的樓房。
母親終于可以住到幹淨而有光照的新居。
坐火車卧鋪,路上三天三夜。
再次離故鄉越來越遙遠,把過往遠遠抛在身後。
在悶熱渾濁的車廂裡入睡、醒來。
擠在有限空間裡的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沉睡、發出呼噜聲、呻吟,孩子玩鬧、有人在電話裡低聲争吵、有人看俗不可耐的連續劇、仿佛還有隐約的哭泣……她看到外面夜色漆黑,火車轟隆有聲,遠處天空有清冷而亘古的星光。
大片的田野,河流,大湖,村莊,山崗。
世間萬物,此刻真實而虛幻。
而她的心裡感受到從未有過的一種巨大而空茫的平靜。
也是一種從未有過的柔軟的悲傷。
這平靜與悲傷,像清澈的泉水汩汩冒出,在她體内來回流蕩洗滌。
那一刻,她發現所有的人都是受難的,受限的,身不由己而毫無所知的。
不盡然是她,是所有人。
而我們到底在為了些什麼而受苦。
天空逐漸地亮起來,亮起來。
直到徹底變亮。
太陽在火焰般的絢爛雲霞中騰騰升起。
她看見遠處的幻海之城。
9 早晨她依舊早起,洗臉梳頭穿上羊毛裙袍,準備去繞寺。
牧區來客贈給仁美一條暗紅色牦牛毛手織大披肩,仁美送給她用以抵擋寒冷。
她用大披肩裹住頭臉。
天還是黑的,旅館大門晚開,平時她走院子後面的小鐵門。
當她下樓,看到走廊裡有一位男子站在緊閉的大門前躊躇不定。
他不知道該如何出去。
走近以後,她看到他灰藍色的眼睛,白頭發,高挺的鼻子。
這是一個美國人,大概五十多歲。
打扮樸素,背雙肩包穿風衣和登山鞋。
他說,我想去車站。
現在旅館門關着應該怎麼出去。
我想坐公車去縣城。
她說,現在有點早,旅館隻開後門。
從後面小鐵門出去。
男子連聲道謝,說,我每年都來金剛頂寺,在寺院格西那裡向他請教,跟着他學習,與他同住。
有時住上一個月。
這是第九次。
最近他身體不适,我在旅館住了幾天準備回國。
不知道明年是否還有機會再看到他。
她說,是的。
每一次告别,不知道是否會再重逢。
我深愛這裡,隻是無法留下。
你怎麼知道這個寺院的,它這樣隐蔽。
我祖父是個攝影師,早年拍攝喜馬拉雅地區。
我小時候翻看他的攝影冊,見到有夏摩山谷的黑白照片,山巒、石子路、街上的人家以及寺院建築,對我來說充滿新奇和古老的美感。
我被深深吸引。
之後我學習山谷的語言,做很長時間的準備,隐隐覺得一定會抵達這個地方,并且遇見能夠重整我的生命架構的老師。
如何重整。
像打酥油茶一樣,把生命中精華的部分提煉和抽離出來,把雜質去掉。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方法也需要時間。
當我在格西的書房裡一次次聆聽、理解、體會,某天不經意間第一次嘗到法喜的甘露,知道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生活。
信心起來,再不會退轉。
隻有堅持往前走。
也希望你有收獲。
謝謝你幫我指路。
他伸出手,熱情地和她相握,走出門外。
他背着包的孤獨背影很快消失在黑暗而寒冷的天色之中。
也許很久以前,來到夏摩山谷的西方人更多。
他們不畏懼未知、艱辛,懷着對遙遠而悠久的文明的仰慕之心,克服種種困難跋涉而來。
人類的文明正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傳遞,以此延續和傳承。
中午她去街上的藥房買藥。
學校裡的三個小僧人互相傳染感冒,開始發燒、咳嗽。
她隔離這三個孩子,需要給他們治療。
藥房門外靜靜趴着一隻大公羊,長一對彎曲而健壯的大犄角,身上的黑毛很長,小眼睛沒有表情。
路過的人随意地撞它一下,拍打它,仿佛遇見鄰居般跟它打着招呼。
這是被放生的年齡很大的老羊。
它看着她,站起來往她前面走幾步,有所等待。
她用手輕輕撫摸它的額頭,對它溫柔地打招呼。
它慢慢穿過路口走開。
此刻陽光暴烈,滾燙地照在額頭上、眼睛上,望出去街上白茫茫一片。
她取好藥,順便去集市購買晚餐需要的食材。
經常是為十來個人一起做飯,需要購買土豆、白菜、粉條、西紅柿、青菜、面條、湯料、醬料……給生病的孩子煮一鍋面片湯,讓他們多吃蔬菜。
把所有的東西放進籮筐,把筐背起來的時候,她看見集市拐角有一家照相店。
臨街的櫥窗挂出一些黑白老照片。
她情不自禁走過去,站在櫥窗前仰頭凝望複制的黑白照片,有些被塗上彩色。
大多是夏摩山谷以前的樣子,高僧、衣着華麗的轉世者、裝束特别的瑜伽士的肖像,寺院原先的建築、房間和細節,老街的習俗風情。
照片裡都是以前的人。
一張照片引起她的注意。
一座峻峭山丘,山上是壯觀宮殿,俯觀野草叢生的湖泊。
尊勝塔造型的古樸白塔旁邊有一對年輕男女。
女人的黑發下露出光潔的額頭,秀美的五官。
一雙清澈如水的眼睛。
穿着裙邊蓋住腳面的傳統衣裙,斜襟上衣,頭發編細細的麻花辮子再層層盤成發髻。
脖子上挂着一串項鍊,一圈潔白的海水珍珠,中間鑲一顆烏蘭花松石,旁邊點綴兩顆紅珊瑚。
手裡拿着兩三枝折下的高山杜鵑,盈盈含笑。
站在她身邊的男人,東方面孔西式裝束,穿着白襯衣、粗布褲,背麂皮雙肩包,戴一頂巴拿馬草帽。
男子面容英俊,眼神甯靜。
這一對年輕男女如珠聯璧合,即便在舊照片的黯淡色彩中,仍熠熠閃爍發出攝人的微光。
她在玻璃窗前觀看很久,想起在慈誠車上做過的短暫的夢,照片中女子的裝束似曾相識。
為何她的眼睛如此熟悉。
她走進屋子裡,打招呼詢問是否有人。
從隔間裡面打開一扇小門,走出來一個戴着毛呢帽子和老花眼鏡的當地老人。
他手裡拿着佛珠,也許正在裡面課誦經文。
她說,你好。
我想問問,外面挂着的那些黑白合影是誰拍的。
他說,大多是西方攝影師拍的,不全都是夏摩山谷,有些在犀地。
以前他們住在日瑪旅館,拍很多照片,沒什麼錢但都很善良。
他們在這裡洗出一些照片。
那張白塔邊的男女拍的是誰。
這個白塔是在犀地。
他們看起來比較像朝聖的旅人,也許是一對愛人。
我想買下這張黑白照片。
你喜歡可以送給你。
老人拿出一隻自己疊的小紙套,把這張五寸左右的黑白照片裝進去。
說,這照片上的女人,眼睛跟你長得很像。
你從哪裡來。
我從幻海過來,跟着仁美師父。
他連連點頭,說,從那麼遠的大城市過來真不容易。
你和夏摩山谷有緣。
這一天法會到尾聲。
誦經結束之後,經堂裡的人們圍聚在一起抛灑大米、糖果做為供養和祈福。
她沒有帶糖果,旁邊的人看到熱情地在她手裡塞很多。
等仁美和僧人們離開經堂,她回到僧舍。
仁美的房間聚集着村子裡的老人,他們在拜訪他,他很忙碌。
她在廚房燒開一茶壺奶茶,智花過來取走,給客人們續茶。
她等着照顧他吃晚飯。
在廚房洗幹淨碗盤、掃地、燒水之後,不知為何她覺得疲憊。
在燒牛糞的竈台旁邊,熱烘烘的火苗跳動讓人昏昏欲睡。
她趴在自己的腿上睡着。
等她睜開眼睛,發現廚房裡十分安靜,仁美坐在她旁邊的凳子上在烤火,火光照亮他的面容。
一時她恍惚不定,以為與他仍在幻海的公寓裡面。
他仍是那個與她朝夕相處來自遠方山谷的年輕人。
在這裡,與他在幻海時畢竟有太大區别。
彼時,他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換上便服可以行走在人群鬧市而無人注意。
此地,他身負重任,被他人期待、仰慕、崇拜與關注,這些都是壓力。
她自動保持和他之間的距離,如同他身邊的人對待他的方式,小心謹慎時時保持恭敬。
在心裡她知道這個人,就是在她花園沙發上小憩的男子。
她見過他睡着時露出的孩童般天真模樣。
他輕輕說,你醒了。
這幾天你很勞累。
你做太多事情。
她說,還好。
我做的事情沒有你的多。
事實上她做的事情的确很多。
她妥當而小心翼翼地照顧他,飯食、服藥、喝茶、打掃,樣樣考慮周到。
他把她身上最美好的品質壓榨出來。
以前這份盡心對待他人的感情與用心無法流動出去,也許是沒有遇見一個值得的人。
沒有人令她徹底放下驕傲、懷疑、設防和吝惜。
仁美做到了。
有時她也會覺得疲累,但更多是一種徹底的碎裂感。
他在碎裂她。
讓她碎裂重重包裹的自我設限,流出自然而純淨的心性。
他說,現在法會結束,我有時間。
我已做過占蔔,選好處理骨灰的時間和地點,明天我們開始。
記得明早四點起床,在旅館等車來接。
好的。
除超度的事情,你還想要什麼,如真。
我想要什麼,你都知道。
他低下頭沉默一會,說,我的确覺得自己不是那麼有資格去教導你。
但是,就像你說的那樣,緣分已把我帶到你的面前,我不可能不管你。
你已經很努力,如真。
這些日子,你所付出的讓我們大家都很贊同。
她說,我所做的,不是想讓大家贊同。
我隻是讓自己心安。
是的。
這是你在為自己做準備。
看起來你已經準備好了。
他溫柔地看着她的眼睛,說,你已很累,回去好好睡覺。
明天開始,我們會有多一些的時間相處。
她在旅館房間裡睡得沉實。
三點突然警醒,立刻起床梳洗穿好衣服。
喝下一杯熱紅糖姜水,靜靜等在房間。
外面仍是漆黑一片,氣溫很低。
她把父親的骨灰袋子取出來捧在手心。
心想,這麼多年,父親和她應都在等待今天這一刻。
仁美發來短信,說車子已在旅館門外。
她摸黑走下旅館樓梯,從後面小鐵門走到外面,慈誠開的越野車停在路邊。
他又出現了。
他說,如真,仁美讓我開車帶你去他的僧舍。
一會他們誦經結束,我們一起去西邊山上灑骨灰。
仁美已安排好位置。
她坐到他身邊的副駕駛位置上。
他說,你這幾天過得好嗎。
很好。
你覺得呢。
他露出雪白的牙齒微笑,你天生屬于山谷,就像一顆植物的種子落在真正屬于它的适宜而深厚的土地,會很快伸展枝葉、開花結果。
我在等待你的心開出花來。
仁美的僧舍燈火通亮,很多人進進出出地忙碌。
炕上坐着六位年老的僧人,是邀請過來的德高望重的僧人。
他們念誦兩個小時左右的經文,做超度儀軌。
慈誠與智花開車,兩輛車接着他們趕去西邊山下。
山頂有一處茂盛的柏樹林,地勢開闊面對寺院的大佛塔。
仁美選在此處。
空氣凜冽刺骨,僧人們都隻穿着僧服,裸露右邊手臂。
他們邁開步子,在漆黑一團中沿着坡度迅速竄跑,飛快往山頂行去。
山上并沒有成形的人行道路,她緊跟在後面,感受到心髒躍動不堪重負,呼吸都是刺痛。
黑暗中坡道陡滑難行,她擔心跟不上他們。
這時慈誠在旁邊伸手給她,說,拉住我。
他默默跟在她身邊及時伸出援手。
他的手溫熱有力,一把拽住她拖動着往上攀爬。
前面的人已抵達山頭,在那裡低聲商量。
她跌跌撞撞、氣喘艱難地跟上。
當慈誠終于把她連拖帶拽地拉上山頂,她看到柏樹林中野草齊膝,大家圍繞着一棵姿态古樸的老樹正念誦經文。
在仁美的示意之下她打開布袋,用手掏出骨灰灑在樹下。
黑暗中抓到的骨灰顆粒比手指的溫度高,反而有一種溫暖的感覺。
父親在河道渡船上靠近她的臉于黑暗中浮現,他在她耳邊說,如真,這一世我們之間的緣分就是這樣。
她年少,但已知必須接受世事無常。
她在心中對他說,不要擔心我。
可以放心地走。
我祈願找到正途,我會好起來。
我正在好起來。
然後父親的臉像水波紋路般于虛空中消失。
做完儀式,下山重新回到僧舍,天色已亮即将日出。
她、慈誠與智花在廚房裡煮好熱騰騰的奶茶,準備糌粑和馍馍,做法事的僧人們在一起吃早飯,輕松地說會話起身離去。
仁美安排慈誠帶她去後山舉行葬禮的山坡,在那裡可以把帶過去的遺物燒掉。
後山平時為寺院僧人所用。
山上大塊荒石,沒有樹木。
他們慢慢沿着坡地往上走,在山坡上剛好可以看到遠處的山頂日出。
絢爛朝霞一層層暈染,太陽帶着純潔的赤誠躍出天際。
他們長久伫立感受這個瞬間。
他在旁邊輕聲說,夏天這裡遍地都是波斯菊,現在寒冷,種子都在泥土下面休息。
但我站在這裡感受到它們的力量。
坡地上有丢棄的佛珠、瓷碗、衣服碎片,有一種說不出的清淨氣氛,令人鎮靜。
她想,在這裡人的一切奇思幻想和妄念都會平息,死亡是聖潔而有尊嚴的事。
這裡集聚的能量讓人自然地身心平靜。
他說,母親在我小時候提到佛經裡的故事,佛陀告訴舍利弗,地獄衆生數目如大地,餓鬼的數目如沙造之城的沙粒,畜生的數目如造酒之谷粒,阿修羅的數目如大風雪的雪片。
而天人與人的數目如指甲表面的塵埃。
《阿含經》裡也說過,人得到肉身的困難,如同盲龜浮木。
大海中一隻瞎眼的海龜,每隔一百年才能浮出水面一次,并且要恰好穿過在海面上随着風浪漂遊的一塊浮木的小圓孔,以這樣的概率才能得到人身。
而肉身的脆弱,好像一支被點燃的蠟燭放在曠野當中,火焰飄忽不定,任何一縷不知來自何處的風就能把它吹熄。
所以說人身可貴。
你的母親很有智慧。
他微笑,她住在村裡一生沒有離開過住家附近五公裡,不識一字。
我們所知道的都是由家庭裡的長輩和寺院裡的僧人口口相傳,世代傳承。
這些隻是常識。
他說,我們認為人死去後,中陰狀态一般要持續四十九天。
山谷的習俗,在死者房間懸挂一個燒炭的陶罐,裡面放入青稞、酥油、冰糖、檀香、紅花等混合物,因為中陰狀态的心識以煙和氣味生存。
有時亡故的親人出于牽挂,會在他深愛的生者身邊停留很長時間。
她說,我們那裡沒有這樣慎重地對待過屍體。
很多人在醫院病房或走廊裡死去,被匆匆忙忙推進停屍間,第二天就被拉去火葬。
人被以他的身體作為存在依據,他們覺得心識不存在。
她把這次一起帶過來的父親的舊衣服、照片堆起來,其中包括有孩子頭發的一個紙包。
孩子離開她身體的時候已然成形,她看到嬰兒頭頂的幾绺黑發。
但是她從小膽子就大,不懼怕墓地,不懼怕殘存的肉身。
她接受真相,接受所有的痛苦和損傷。
她說,我把孩子的屍體埋在家鄉荒廢寺院圍牆外的一株老松樹下。
小小的身體用白布包着,我剪下他頭上的頭發。
是個男嬰。
我在那裡許下誓言,自己不會再結婚,也不會再有孩子。
這是對自己的懲罰嗎。
是的。
可以有一個愛人嗎。
在我極為匮乏與苦痛的時候,經常發自内心地祈求,希望得到一次愛與被愛的機會。
執念不除,始終是饑餓受苦的人。
但如果這個願望能夠實現,我也應該先具備承接的能力。
如果沒有真正深刻而純潔地去愛,被愛過,死的時候也不會安甯吧。
會一再回到這個娑婆世間接受考驗。
成績太差,不合格。
他說,要先知道什麼是愛。
什麼是深刻與純潔的愛。
是的。
我需要學習。
慈誠在旁邊堆起柏枝,澆上酥油,點起一堆火。
火焰慢慢越來越大,發出噼啪燃燒的聲音。
物品在化為灰燼。
他們在旁邊看着簇簇躍動的火焰。
慈誠誦經,直到一地灰燼冷卻。
現在感覺輕松一些了嗎。
我需要卸除自己的障礙。
否則無法生長。
他說,以前在犀地跟随格西學習,他教授我一篇古人論著,我極為喜歡開頭的幾段,是這樣說的:孔雀行走到毒林之中,雖然藥園芬芳美好,但孔雀并不歡喜和欲求。
反而安住在毒林中,并以劇毒資身活命。
真正的勇士也是如此。
貪欲的煩惱像是劇毒之林,勇士在輪回貪欲的劇毒林中是自在的,猶如孔雀能取毒自在。
我們不必高談闊論各種理論或境界,隻需體會人性的脆弱通過它的試煉。
不回避黑暗的力量,感受地獄般烈火的熊熊燃燒。
痛苦是珍貴的。
不以痛苦為羞恥,也不試圖回避、忘卻和逃脫。
降服心結與痛苦之流,最終達到淨化。
煩惱、挫敗、恥辱、罪惡、創痛……這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培養靈性層面開花的土壤,讓智慧與慈悲生起。
我們依靠和利用這些經驗,并且需要知道自己本性完美。
重新開始吧。
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