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湖

關燈
有什麼關系的物體。

    甚至也不是他的想象。

    舊日宮殿即便荒廢,裡面有人活動和生存的痕迹,泰姬陵究其本質是一座陵墓,凝固,死寂,不是愛人之間活生生的連接。

     它适合在光線清涼暗淡時看,不适合在正午看。

    适合遠看,不适合近看。

    适合出現在大視野裡整體去看,不适合單獨隔離出來看。

    适合用肉眼看,不适合在相機鏡頭裡看。

    這是他在泰姬陵周邊遊蕩數個小時之後得出的結論。

    覺得足夠。

    在阿格拉,再多加一天也是多餘,依靠泰姬陵吸引大量遊客,到處彌漫商業的暴戾之氣。

    夜色中走在街上不甚安全,總有陌生男子鬼鬼祟祟跟在身後。

     繼續。

    沿着地圖上的路線前行,坐車抵達齋蒲爾。

    城門之後的舊城區,由矩形組合而成的街道,充斥密密匝匝的商鋪,售賣茶葉、香料、銅器、織物各式物品。

    店門口點燃短枝仿佛黑泥搓出的熏香,散發出濃烈白霧。

    珠寶店裡陳列拉賈斯坦地區的精美寶石、首飾、紡織品。

    鴿群在廊道裡飛動盤旋。

    地上躺着全身赤裸昏睡中的乞丐。

    站在十字街頭暮色四起,包頭巾的趕象人緩緩趕過來一頭彩繪大象。

    牛在大街上與汽車、人力三輪車、人流一起移動。

    大樹底下是賣新鮮萬壽菊的小攤,那些花朵用于供奉。

     他在這座迷宮一般的古城裡行走,無所事事。

    住在舊日宮殿改成的老旅館,睡醒出門去買冰凍的可樂,抽葉子煙。

    不知道下一個目的地。

    在旅館花園裡遇見一個法國人,頭發花白,眼目清淨,是個老嬉皮士。

    他介紹小鎮布什格爾,說在那裡有一面聖湖。

    他認為這是至今在印度待過的最舒服的地方,住了整整半月。

    布什格爾讓他享受到甯靜。

    他相信這個法國老頭的感受。

    在他的孤旅之中,這是第一個熱心與他聊天的陌生人。

    他乘車經過漫漫長途抵達布什格爾。

     他覺得疲憊。

    渴望住下來休息。

    旅館由舊式哈維利改建,圍繞中心庭院樓梯窄小,欄杆上纏繞旺盛的爬藤。

    十二個房間,幸運地訂到最後一間空房,也是最便宜的一間。

    門上的黃銅鎖分量十足,推開木門,整潔的房間有一張單人床,浴室擱架上撒着新鮮玫瑰花瓣。

    他很滿意,拉上窗簾整個下午都在睡覺。

    臨近黃昏穿上衣服決定出門。

     在縱橫交錯的集市巷子中找到一家餐廳,光線昏暗的簡陋房子,售賣爛乎乎的咖喱,薄麥餅,酸奶飲料。

    街上陽光刺眼,成群結隊的嬉皮士男女混雜,梳着毛茸茸的長辮,穿各式布質長裙或袍子,赤腳穿夾趾拖鞋,帶着樂器與啤酒瓶,拖拖拉拉,丁零當啷。

    他們在此地應已停留很長時間。

     小鎮遍布神廟,有一座聞名的梵天神廟。

    他沒有進入任何一座觀看。

    走到湖邊,坐在石階上抽煙。

    大群白色鴿子在水面來回盤旋,湖邊石階遍灑鳥糞。

    他注意到湖水以及邊側圍繞的白色建築被一種獨特的光線和氣氛圍繞,靜谧柔和。

    尤其在清晨和黃昏。

    據說大湖由梵天遺失的一朵蓮花化成,很多信衆遠道而來,隻為赤身裸體浸泡在水中洗浴。

    這是他們的一生中渴望實現的事情。

     他觀察這些家庭,女人從湖中出來之後會鋪開紗麗,讓陽光和風把它們曬幹。

    男人疼愛幼小的孩子,抱着他們,孩子不吵鬧。

    他們享受悠閑而長久的聊天,有時神情诙諧。

    也有頭發花白的老年夫婦互相攙扶地抵達,洗浴結束後,坐在岸邊輕松地喝馬薩拉茶。

     晚上,一簇盛裝教徒在湖邊舉行儀式,長時間唱誦,點燃火把往四方揮動。

    過程複雜,歌吟優美,大量閑人圍繞在周圍旁觀,然後各自散去。

    有位金發碧眼的女孩向他靠近,試圖搭讪。

    她穿着當地人五彩斑斓的薄絲燈籠褲,棉長衫,頭發紮着粗長的毛茸茸的辮子,身上有股淡淡腥氣。

    她主動發問和他聊天,不外是天氣,旅途,邀請他去她住的旅館。

    他後退兩步,離她稍遠。

    他已積累很長時間的情欲,希望擁抱一具肉身,但對她毫無興趣甚至有莫名的厭惡。

    他直接拒絕。

     她聳聳肩表示無所謂,說,你看起來像一個在腐爛的人。

    你在浪費你所有的一切。

    他轉身離開。

    第二天,他發現她在跟蹤他,他走到哪裡,她跟到哪裡。

    有時他在咖啡店,她坐在對面店鋪門口的木凳上,若無其事喝着飲料,不斷出現在他的視線裡。

    她很有耐心等他回心轉意,也有可能在此地時間過長,她無所事事,需要消遣。

    但他失去休憩停頓的心情,隻想快速離開。

     繼續坐車。

    到烏代布爾。

     他想花很多錢住湖之宮酒店,沒有訂到房間。

    找一間湖邊小旅館租下樓頂房間,面積不大,坐在露台可以看到皮丘拉湖閃閃發亮的湖水、遠處的山巒和宮殿。

    發呆,看風景,喝茶,抽葉子,吃永不會厭倦的咖喱和麥餅,蒙頭大睡。

    有時出去走走。

    他一路上做的也就是這些。

    他已很久沒有戀愛,沒有可以做愛的伴侶,身體和心都很幹涸,仿佛是生病的感覺。

    他覺得自己已經病了。

    心在生病。

     那天從湖邊回來,在樓梯口迎面遇見新住進來的一對歐洲女孩,白膚長腿,金發碧眼,也許來自北歐。

    她們見到他有些吃驚。

    在餐廳吃早餐,她們也在,躺在牆角一側的炕床上閱讀,身邊還放着一把西塔爾琴,在這裡上音樂課打發時間。

    在烏代布爾打發時間的方式很多,烹饪、學習畫細密畫、演奏橫笛或手鼓、阿育吠陀按摩訓練……不住湖之宮,他的錢足夠維持在這裡像爛泥般活着。

    她們對他投以關注的眼神。

     來自女性的欣賞愛慕,他心知肚明,習以為常,但并無喜悅。

    他的欲望和她們并列而行,無需交彙。

    他吸吮着拉西飲料的吸管,看着窗外。

    其中一位稍胖的女孩較有膽量,走過來,手指裡夾着煙,說,你有打火機嗎。

    在他點燃打火機為她點煙的時候,她的臉貼着他的手,嘴唇碰觸他的手指。

    太陽很熱,光線燒灼他的眼皮。

    他聞到她滿頭發辮之間散發出濃烈的汗味,直沖鼻端。

    他覺得自己的堅持并不必要。

    每個人的時間都并不算多。

     跟她們回去房間,面積很小。

    一張床鋪淩亂還未整理的大雙人床,周圍散亂書籍、樂器、酒瓶、各種衣服鞋子。

    他意識到她們在邀請他加入。

    狼藉中卸下衣衫開始分享身體。

    他并不覺得歡愉,但令她們滿意。

    這也許也是一種善意,也是一種愛。

    他想。

    在人類的天性中有給予的傾向和需求,渴望與他人互換。

    他們來自不同的文明,但一樣的單純而無情。

     他起身離開她們睡意蒙眬中的身體,赤裸走到窗邊,俯趴在窗沿上看着大河,點燃一支煙。

     在那裡我看見一隻孔雀。

    他說,前方湖邊是無人居住的舊日宮殿,齊整的草地,低矮樹林。

    雕镂精細的灰白色圍牆邊上,探出一隻成年雄孔雀,沿着屋頂邊緣慢慢向我走來。

    它左腳略跛,姿态冷淡而驕傲,小心翼翼持續向我靠近。

    稍走幾步,停頓長久。

    逐漸它離我非常近,與我對視,眼神平靜而空洞無物。

    然後它輕輕鳴叫一聲,展開翅膀從窗邊飛過去。

    一直往下俯沖,隐沒于花園草地的盡頭。

    消失在花簇樹影湖光山色。

     她靜靜地聽着,然後呢。

    他說,沒有然後。

    就是看見一隻孔雀。

     3 她醒來,看見他坐在窗邊木搖椅上,穿白色襯衣,卡其色長褲,頭發很短。

    已不是在印度剃的那種複古風格,這裡的理發師剃不出那樣的短發。

    他看起來因為随着年長成熟而更加俊美,青澀褪去生長剛毅之氣。

    他走過來坐在她的床邊,俯身握住她的手,放在自己的額頭上,說,遠音。

    我們又見面了。

    真好。

     走出酒店準備找餐廳吃飯,夜色彌漫的老街燈籠逐漸亮起。

    路過布置清雅的茶具店,櫥窗的大白瓷花瓶插着櫻花樹枝,早春櫻已萎幹。

    牆壁上挂一幅缂絲,臨摹宋圖的清雅之意,兩隻桃,一雙燕子,絲線細緻講究。

    她久久觀賞,他囑咐店裡夥計把這幅畫包紮起來。

    又選兩隻白色小瓷杯,一隻描梅花,一隻描竹子,讓夥計也用白紙包裹起來。

    他說,這對杯子我收起來留着。

    下次我們出門,在旅館房間或者路上自己煮茶喝。

     他說,我去上海出差,路過繡花鞋店,給你訂做了六雙軟底緞面鞋,鞋面上分别是孔雀、蝴蝶、鴛鴦、芍藥、菊花、梅花的刺繡,想你應該會喜歡。

    繡花鞋現在漲價,工期需要兩個月,店主說做鞋的老工人隻剩下兩三個,而且年齡也都很老。

    我想你應該存着一些繡花鞋,以後恐怕很難買到這樣舒服的鞋子。

     她說,是的。

    謝謝你。

     走過石拱廊橋,餐廳露天擺放的五六張木桌木椅人已坐滿。

    走進室内,房間狹小但擺設潔淨。

    廚房關起木門,正熱火朝天地油鍋翻炒。

    一隻魚缸前面,服務生坐在闆凳上,一邊剝豆一邊聽電視播放的新聞。

    天花闆上的電風扇呼啦啦轉動。

    木窗敞開,河面光影簇簇,岸邊擺放松樹盆景和月季花。

    兩個人在邊角位置坐下,各自看菜單。

    他喜歡吃茄子、土豆,每次都想吃到它們。

    她要應季的螺蛳,西紅柿扁尖湯,豆腐。

    一壺茉莉花茶,兩碗米飯。

    等菜的時候慢慢說話。

     她說,淨湖,你有些消瘦。

     他說,最近我沒有去健身房。

    生意越做越大,有很多壓力。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事情瑣碎。

    他端起杯子喝口茶水,說,當初不應該結婚。

     當初結婚,你對我說,是因為她已懷孕。

     後來我知道她是故意的。

    她怕維系不住我。

     但你當時也想結婚,不過是順水推舟。

     因為你從來沒有給過我任何希望。

    遠音。

    我堅持三年,有太多壓力。

    當我問你,我是不是可以結婚,你說,可以。

    我是難過而賭氣的,我的确希望結束遊蕩的生活,用一種儀式得到内心安定。

    我以為這樣做可以讓我不再那麼渴望你。

     她愛你嗎。

     在内心深處她對我沒有什麼興趣,也沒有需求。

    她更熱衷打扮、玩樂、去美容院做按摩、看韓劇、打麻将。

    打扮成上流社會的模樣,和一些女友争奇鬥豔好吃懶做。

    或者說,她無法感知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也無法去理解和探索他人的内心和情感。

    在她光鮮年輕的軀體之内,空無一物。

    她跟我在一起,因為我是個男人,可以跟她生孩子,保護和照顧她的生活。

     她唯一的作用是作為妻子存在,讓這個家以形式維持。

    但是我已失去耐心。

    我之前并不知道,與不合适不匹配的對手的結盟,會讓生命的能量減損。

    這決定始終會被對方帶來的負面能量逼近。

     分床起先是她提的,說怕小孩半夜哭鬧影響我休息,試圖讓我屈服對她俯首聽命。

    但這恰恰不是可以要挾我的方式。

    分床之後再沒有同住,她開始脾氣變得很壞。

    我們之前努力想成為讓對方喜歡的人,結婚後卻絲毫不避忌成為讓對方厭惡的人。

    人性具備一種邊建造邊推翻的陋習。

     她對情感的需求可能隻是一克的标準,隻是需要一個家、一個男人、一個孩子存在于身邊。

    唯一的困擾大概是我不和她做愛,但她本身欲望就淡,此事也就可有可無。

    我的需求是十克。

    多出來的九克需要去解決。

    我知道自己沒有被滿足,也無法得到平息。

    我總是在尋找。

    這種尋找并不是貪婪,隻是想身心安甯……也許如我這般的男人,不适合與女人結婚。

    這不是我的方式。

     你的方式應該是什麼。

     我覺得自己不貪婪,但對他人無法生出真切的感情。

    在天性中,我本能地覺得對感情的嫉妒和占有之心是一種罪惡。

    我并不喜歡世俗生活。

    根本上我喜歡男人,喜歡自由自在的關系,也喜歡和你在一起時的甯靜與深度。

    我不必隐藏,你總是敞開地接受我的所有,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你從不判斷,沒有分别。

    沒有比這更讓人舒适的相處。

    我深深思念你。

     …… 在婚姻中,我真正體認到與世間的女人相處的不易,也因此懂得你的珍貴。

    我無法割舍,但現在也許弄壞全部……我關心的并不是婚姻,而是生命被卡住。

    前些日子,又開始在網絡上尋找夥伴,這種失敗的感覺仿佛倒退回原路。

    這意味着我這幾年所做的一切嘗試和改變,都是虛妄。

    我并沒有進步,隻是做了一個夢。

    夢很短暫,醒來後發現自己呆在原地半步都未曾移動。

     他的臉上帶着一絲失望與慚愧。

    她伸出手,輕輕撫摸他的手背。

     她說,我也許比你更了解你所置身的困境和無奈。

    但在現實的層面我無法幫助你。

    如果我還沒有能力做到幫助自己,我也無法去幫助你。

     他問,你現在過得好嗎。

     我去印度時已與家庭分居,他們移民去加拿大。

    我們曾經是複雜的合作機構,現在已正式分開。

    無愛、有愛,都是自然發生的狀态。

    人要接受。

     這個話題我們在印度時就已聊過。

     如果我們總是在企圖改變、強迫對方,或者改變、強迫自己,這是困難的。

    生活不是想象或是理想。

    想象、理想,究其本質幾乎全都是人的妄想。

    對關系的前途來說,不是相愛就可以結婚,也不是結婚了就會相愛,更不是相愛了就會永久。

    也不是不愛了就可以離婚。

    它們之間沒有條件關系。

    愛與婚姻,是兩套迥然不同的系統和體制。

     我已知從外界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同時意識到與懷玉之間的強烈連接,即便彼此已無男女情愛,卻被業力牢牢緊縛。

    這種互相給予的自由含有慈悲。

    也許與肉身獨占、熾熱情愛毫無關系。

    是責任與照顧,也是一種更為深遠的承諾。

     現在反而對懷玉與孩子們生起感激之心。

    雖然家庭與親人大多是出于業緣而相聚,在今生成為這樣的關系,固然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關系,但這是它應該成為的樣子。

    如果解決不了,隻能放下這所有問題,直到它變成沒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