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真
關燈
小
中
大
6
與世隔絕的兩周。
因為仁美的來訪以及為他進行的漢語課,她的生活建立起新的體系。
有時他們共同讀書,有時休息放松,各自閱讀。
他帶着從寺院攜帶出來的經論,她問他讀到什麼,他耐心地一句一句解釋。
這樣也能讨論很長時間。
當他們相會,外部世界被推開,隻有彼此的世界互成圓圈。
自給自足、完整無缺。
在完整之中,沒有一絲欲望或需求産生。
她看到他對書、紙張極為愛惜與尊重。
從不把書随便放在椅子、毯子、常有人走或坐的地方。
桌子如果不幹淨,他先擦幹淨再放上書。
印有字的白紙,從不拿來擦拭或清潔其他東西,不随手亂揉。
他說,他們從小被教導要尊重帶來文化的書籍,保持封面和内文幹淨完好。
如果看到有經文掉在地上,把它放在無人能夠踩踏的潔淨的地方。
但他發現,在城市裡,人并不這樣對待書和紙。
他們的态度輕率而随意。
她帶他去散步,探索這個城市。
但并非都去光鮮的地方。
他們沿着高架橋下面的河道一直前行,走到荒郊野外。
通過長時間步行,她也比以往更為了解這個城市,發現幻海的許多隐蔽和荒誕之處。
高樓大廈背後也許就隐藏着某個社區,遍布公廁、垃圾、廢墟、貧民窟,塵土泥沼,蚊蠅飛舞。
橋洞下面有乞丐居住。
烏煙瘴氣的小餐廳裡,抽煙喝酒大聲喧嘩的男人們。
老婦推着推車,座位上坐着一條殘廢的老狗,另有一條年老體弱的狗跟在她的身邊。
電子遊戲廳裡,抱着孩童的大人,不知道可以帶孩子去哪裡玩,隻能以機器和強烈的光影噪音來陪伴幼童的童年。
一位頭發花白的無家可歸的老人,坐在修車攤邊的椅子上,旁邊堆着三四個行李包,帶着他所有的家當,卻不知道去哪裡。
隻是紋絲不動地坐在那裡。
閉着眼睛垂着頭,不知道是入睡還是死去。
如果在地鐵站或路邊看到有行乞的人,不管看起來是真的還是假的,他都會默默掏出口袋中零錢。
他沒有錢,但做這件事從不猶豫。
見到就給,不判斷,也不分别。
她有時提醒他,現在很多乞丐都是行騙團隊的工具。
專門有人組織他們上街行乞,晚上帶他們回去睡覺。
他們的收入都是要被拿走的。
媒體報道過許多内容。
她以前一般都不給,因為覺得會助長惡性的團隊和動機。
他說,即便這是被團體操縱的,作為個體,這些人也很艱難。
有些錢至少能讓他們本人暫時好受一些。
我不分辨他們是否成為被控制的工具。
在我心中,這是活生生的人。
一路走到城中心的般若寺,路程六公裡。
逛書店,坐在露天咖啡座喝杯咖啡。
他的心開放,享受一杯咖啡也是高高興興的。
慢慢霧霾彌漫,像灰色毯子覆蓋籠罩整個城市。
空氣散發出臭味,有粗糙的粒子感。
她說,有一次,我在街上依次看見一對騎自行車的老人,一條死在花園牆角的貓,一個住在橋洞垃圾場中的男人,他撿來床墊,晾曬衣服,赤裸上身戴着一塊玉,獨居在肮髒與黑暗中,一段被寵物狗咬傷狂犬病發作的女子的視頻,一些開在夜色山丘上的白色而芳香的玉簪花。
我覺得人類也許天性堕落、熱衷下滑與死亡。
而試圖靠近神性、維持淨觀太難。
也許隻能走完一圈毀壞的輪回,才會有新的契機。
對我來說,困難也許是,有時覺得對人世的生活無限厭倦。
如何能夠把外境視為淨土。
他看着灰茫茫的街道,說,我們無需判斷或分别事物的呈現。
保持淨觀可以清理内心對外境的投射。
真正的淨土由自己的心來展現。
經書中說,心清淨,佛土清淨。
從這個角度來說,比如現在這種惡劣的氣候,并不是棄之不顧一走了之就可以回避。
這有可能是我們心的外顯,是心裡太多的欲望、暴力感、不顧惜他人所體現出來的污染。
每個人都負有責任。
他的右邊手臂赤裸在冷空氣當中,沒有半點瑟縮。
她問他是否寒冷。
他說已經習慣。
在寺院裡,即便是下雪的寒冬,僧人們早起,照舊需要在露天石闆地席地而坐,長時間誦經,或者辯經。
他說,寒冷對我們來說不是困難。
困難的是其他的事。
那天,他說,寺院打電話來讓他回去,需要處理一些事情。
後天他立刻要離開。
她問他怎麼返程,她想幫他買張機票。
他不接受,說頓珠已幫他買好火車卧鋪票,并且會陪同他回去山谷。
他不喜歡坐飛機,無急事都盡量避免。
但他經常有别人在旁邊照顧他,也許是遵循某種古老的方式。
她對待他也是同樣,時時體察他的需要,提供他所需要的照應。
他的反應不是驕傲或理所當然,隻是坦然順受,仿佛接受約定俗成的秩序。
她說,你臨走前我帶你去老城區,一起吃頓飯。
然後請你來我家做客。
他說,好的。
最後一次學習書中的章節。
書并沒有讀完,大概還剩下三十多頁。
她有些遺憾。
他說,在告别之前,一本書還沒有讀完,有好的意義。
相信我。
這是他在幻海的最後一天。
他換掉僧袍,穿運動鞋,深灰色運動褲,毛衣,一件羽絨服。
換上日常衣服的他,看起來是個幹幹淨淨、有精神的年輕人。
但終究仍和普通人不同。
也許他看起來顯得優雅持重,有一種與現世失聯的落魄與華貴。
她覺得他走路的樣子好看,問他,這是小時候訓練過的嗎。
他說,是的。
手臂不要大擺,眼睛不要四處看。
一定要慢慢的,不要着急。
着急好像是來自身體裡面一股比較強烈的無法平衡的能量。
會把自己靈魂拆分。
他說,我們傳遞出來的身心甯靜,是送給他人的最好的禮物。
他們去老巷。
剛好是星期日,人來人往。
這裡被過度開發,臨街密密麻麻店鋪,售賣各種手工藝品、美食、二手衣服和生活雜物。
以前人聲鼎沸,現在周末也仍顯喧雜。
她怕他們在人群中走丢,伸出手輕輕拉住他衣袖一角。
他在哪裡都沒有不适之感,看看兩邊的老槐樹,高大挺拔,陽光透過樹枝灑在臉上。
他說,看到古樹,覺得它們會說話。
她看着他的側影,瞬間在他的臉上捕捉到一種熟悉的線條和表情。
他的眼睛深幽,鼻梁高挺。
皮膚微微褐色,骨架輪廓鮮明,頭發顔色很黑。
這個側影在什麼地方見過,她無法記起。
一起吃午飯,堅果嫩芽沙拉,菠菜三明治,南瓜湯。
吃完午餐,他說,我來請你。
你是我的老師。
她說,這樣不可以。
你是出家人,我應該供養你飲食。
他誠懇道謝。
她提議去咖啡店再坐一會。
其實是換個環境,還想跟他這樣待着。
他同意。
找到一家小咖啡店。
街邊老民居房子改造而成,木地闆,傳統的雕花推床,小庭院裡放着佛手和松樹盆景。
離開商業區,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他們走進房間找到牆角的位置。
小圓茶幾,兩把木椅,脫下外套,相對而坐。
她點兩杯海鹽拿鐵熱咖啡。
咖啡香氣熱騰騰地彌漫,暖氣舒适。
在人群中擠着走了一段之後,這溫暖分外讓人愉悅。
窗外爬藤盤旋,是春季開花的紫藤。
他看着它,說,喜歡這樣的房子、地闆、窗,看起來很有時間沉澱的感覺,讓人覺得安靜。
等到以後某個下大雪的夜晚,應該過來再坐一坐。
看着窗外的雪,喝一杯熱咖啡。
她微微愣住,還沒有想到在雪天這間木結構房子會具備怎樣的氛圍,他已确認。
他洞悉時間的秘密。
他在自然散發本性。
她說,再對我說說你的事情,仁美。
說說寺院。
雖然現在我們有電,有網絡信号,但夏摩山谷始終保持古老而幽靜的氣氛。
周圍有形狀像海螺、象群、獅虎的群山,山上有松樹和針葉林。
春天,滇藏木蘭開出白花,高山杜鵑漫山遍野,空氣中充滿月桂植物的清香。
一條奔騰的河流自西往東,水流清澈,源源不斷,它的源頭是喜馬拉雅的雪山。
河邊種着柳樹,在岸邊搭起濃密樹蔭。
金剛頂寺以前僧人有三千多,現在是五六百人,有八十個小僧人,他們還在學習。
在幻海也許特殊日子寺院才會人山人海,人們湧入燒香祈福。
對居住在山谷的人來說,信仰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血液裡的種子,一出生這顆種子就萌芽。
寺院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我出生在附近村子裡的普通人家,五歲時生場大病,持續發燒,昏迷不醒。
母親去寺院占蔔,老活佛對她說,我需要出家,否則很難健康平安地長大,母親沒有答應。
她愛我,希望我留在家裡。
一年以後,我去山上放牧奶牛,因為貪玩從懸崖掉下,剛好被一棵大李子樹卡住。
他們找了兩天把我找到,當時我滿臉是血昏迷不醒,他們以為我已死去。
母親害怕,在我康複之後把我送去寺院。
當時我出家的寺院是淨月寺。
是村子邊的小寺院。
一年後因為一些原因,我被帶去金剛頂寺。
這是遠近聞名的大寺院,出過許多有名的僧人。
我跟教我誦經、學經的師父在一起,是位七十多歲的老格西,飽學而品格高尚。
我住在他的屋子裡,與他在炕上面對面坐着,他教我念誦、佛理、儀軌,也學習書法和詩歌。
醒來學習,晚上躺下睡覺。
我不曾離開那個屋子。
隻有屋外花園裡的大黃母貓跟我作伴。
唯一的遊戲是把吃的食物留出部分,給它喂食。
有時抱起它,聽到它肚子發出呼噜呼噜的聲音。
這樣度過三年,日日學習無休,隻看到花園裡的牡丹,春天開花密密簇簇,引來蝴蝶與蜜蜂,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有時下雨,有時下雪,知道春夏秋冬在流轉。
我慢慢長大,持續學習,參加辯經考試。
二十歲受比丘戒。
你曾經想到過生活會是這樣的嗎。
不用去想,隻是接受。
業力是以往做過的事情留下的印記。
比如我們居住在哪裡,通常不是由私己的喜好決定,而是由有捆綁關系的人或事所決定。
捆綁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業力是在背後推動我們的動力。
覺得這樣活着辛苦嗎。
人世所謂的樂,才是一種苦。
有些是會變化的苦,比如花會謝,喜歡的物品會損壞,沒有什麼是堅固不變的。
有些是在實際發生的辛苦,比如人會挨餓、貧窮、生病,或者在很寒冷、很炎熱的天氣當中,這種苦有可能因為時機改變而得到解決。
還有一些是因為具備肉身而無法避免的苦,比如逐漸變老、變得失去力量而醜陋,這是與生俱來的苦。
而當我們喜歡一個東西,與它共處的時間長久之後會厭倦,是普遍存在的不會被改變的苦。
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意識不到這些苦,并且以苦為樂。
如何去除這些苦。
人的基本無明是我執。
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受到業力驅動,也被我執推動。
印記镌刻在阿賴耶識之中很難消除,但可以通過忏悔、布施、學習、發願來淨化。
燒盡我執,也燒盡生命中的障礙與罪責,不留下餘物。
如果曾在心裡種下過嗔恨、貪婪、愚癡的種子,反複澆灌,它會開花結果。
種種開端、過程、鋪墊、準備,隻為最後一擊。
同樣,智慧與慈悲的種子也是如此播下。
他說,輪回也可以說是不曾改變的心念。
如果心念改變,循環的模式便可以改變。
7 她與母親經曆過面包店風波之後,關閉店鋪,搬去郊外的廉價租住區。
一條乏味而荒涼的水泥路,兩旁全是一模一樣的房子,分上下兩層。
一層裝卷拉門,用來做生意,狹小。
二樓可以住人。
加起來大概五六十平米。
這個街區住的大多是貧民和外來民工。
母親搬到這裡,開一家小雜貨店賴以謀生,賣些油鹽醬醋、蔬菜水果。
二樓房間的北向窗口正對公共墓地。
林立的墓碑,長滿遮天蔽日的老樹,樹木吸足土地中的陰氣,枝葉格外繁茂,搭起帳篷般的濃密樹陰。
野貓吃得分外肥胖,時常爬上圍牆來回走動。
這個窗口陰氣森森,沒有光照。
她們的生活看起來跟窗外墓地一樣,已沒有機會。
母親被現實碾壓成爛泥。
經過劫難之後,母親認命,迅速成為肥胖而邋遢的中年婦人。
穿着有破洞的絲襪,衣服反穿也渾然不知,頭發蓬亂,神情迷惘,手間總是夾着一根煙,她不喜歡劣質煙酒,辛苦錢大多花在好的煙酒上面。
沒有錢給如真買新衣服,把衣服改小給她穿。
店鋪裡的一台小電視機,播放各種連續劇從早到晚不關閉。
她常酗酒,喝得人事不省時趴在小店櫃台上昏睡,發出鼾聲。
曾經母親也是一個姿容秀麗注重儀表的女人,不俗的審美,清高的性情。
到底是什麼把母親毀壞。
是父親,婚姻,還是生活。
自己又為何會降生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家庭當中。
而不是在其他的雖然平凡但安逸溫暖的家庭。
原有的生活如同肥皂泡碎裂。
新的苦難必須面對。
而人對受苦的承擔是無底限的。
隻要能夠活着,沒有什麼不能夠忍受。
舊日是一場急促而恍惚的夢,如今她們活在現實中,需要默默承擔,小心度日。
她已知曉世界變動無常的道理,積累與存在不過是海灘上的沙堡,突然之間就被掃蕩一空。
那麼,真正的堅固與永恒又是什麼。
她聰慧而努力,在街區一直住到考上大學。
終于逃離墓地。
在幻海的大學校園,她得到新生。
在故鄉所有為改變命運而拼命承擔的壓力全部卸下。
此時她體會到内心真正的黑洞,是愛的饑渴。
迫不及待地戀愛。
第一次戀情發生,二十歲。
他是來大學開講座的著名學者,她代表校方社團聯絡他。
他比她大二十六歲,以前居住在澳洲,妻子和三個孩子仍在那裡。
有時他回國進行演講、出書、錄制節目等公開活動。
他對她來說,是代表另一個世界的人。
但她記得他下車第一眼看到她,眼中閃爍出光芒。
那是人看到美麗事物的本能反應。
她在等待的,也許是這樣有身份有内容的成熟男性。
她之前已拒絕很多同齡人。
活動結束之後,她依然給他發消息,寫郵件。
寄出一些優美的情感充沛的書信。
如果不是寫給他,她也會寫給生活中遇見的任何一個覺得仰慕和信任的人。
在她身體中有被淤積被壓抑的熱情,她需要釋放、傾瀉、粉碎自己,渴望被重塑。
他也許被她的熱烈打動,或許隻是因為她年輕,美貌。
很快扭成一團。
他們沒有日常生活,見面就是聊天、做愛。
有時他帶她去裝飾奢華而高檔的咖啡店、餐廳,吃吃喝喝,打發時間。
約會大多發生在外地城市。
他經常受邀去其他城市開講座,他幫她訂好機票她悄悄跟随,住在他預定的酒店房間裡。
跟着他遊蕩于不同的地方,成為隐藏在他背後的影子。
這脫離常規的感情注定沒有前途,沒有生長與發展的空間。
隻能依循世俗感情的軌迹,如膠似漆,逐漸走向疏遠冷淡。
她是他生命裡一款無傷大雅的小甜點。
而對她說,這是她初次探索情欲與愛的深洞。
他比她強大。
她也許是喜歡他,也許是渴望得到來自他的可能實現的拯救。
但她逐漸意識到,他不太可能為她離婚,或者帶她去法國。
她的确聰慧、美麗、年輕、好玩,但那又如何。
現實由理性而冷酷的通行規則組成。
她的熱切與渴求,隐蔽而激烈,讓他産生疲憊。
再之後心生恐懼。
當他決定撤出,她執着的性情暴露無遺。
這是自父親離開以後,再次,有個男人決定放棄她,離開她。
她的回應是歇斯底裡,不依不饒,絕不同意。
在他銷聲匿影回避她一個月之後,她給他發出信息,說準備服藥。
請他在下午五點之前來宿舍與她一見。
一如預想,信息發出去之後石沉大海,無絲毫回音。
他去意已決對鬧劇毫無興趣。
下午五點十分,宿舍裡同學陸續出去自修。
她在床鋪垂下蚊帳,吞下積攢很久的安眠藥片,蜷縮起身體,蓋上被子。
藥性發作時,因為痛苦而呻吟顫抖、翻來覆去。
室友自修回來,拉開蚊帳摸她的額頭,看到手心全是冷汗,被吓壞。
問她應該怎麼做。
她說給他打電話。
十五分鐘之後,他趕到。
車子停在樓下,進房間立刻抱起她,開車去醫院急診。
她在疼痛中緊緊揪住他襯衣,扯下一顆紐扣握在手心裡。
因為仁美的來訪以及為他進行的漢語課,她的生活建立起新的體系。
有時他們共同讀書,有時休息放松,各自閱讀。
他帶着從寺院攜帶出來的經論,她問他讀到什麼,他耐心地一句一句解釋。
這樣也能讨論很長時間。
當他們相會,外部世界被推開,隻有彼此的世界互成圓圈。
自給自足、完整無缺。
在完整之中,沒有一絲欲望或需求産生。
她看到他對書、紙張極為愛惜與尊重。
從不把書随便放在椅子、毯子、常有人走或坐的地方。
桌子如果不幹淨,他先擦幹淨再放上書。
印有字的白紙,從不拿來擦拭或清潔其他東西,不随手亂揉。
他說,他們從小被教導要尊重帶來文化的書籍,保持封面和内文幹淨完好。
如果看到有經文掉在地上,把它放在無人能夠踩踏的潔淨的地方。
但他發現,在城市裡,人并不這樣對待書和紙。
他們的态度輕率而随意。
她帶他去散步,探索這個城市。
但并非都去光鮮的地方。
他們沿着高架橋下面的河道一直前行,走到荒郊野外。
通過長時間步行,她也比以往更為了解這個城市,發現幻海的許多隐蔽和荒誕之處。
高樓大廈背後也許就隐藏着某個社區,遍布公廁、垃圾、廢墟、貧民窟,塵土泥沼,蚊蠅飛舞。
橋洞下面有乞丐居住。
烏煙瘴氣的小餐廳裡,抽煙喝酒大聲喧嘩的男人們。
老婦推着推車,座位上坐着一條殘廢的老狗,另有一條年老體弱的狗跟在她的身邊。
電子遊戲廳裡,抱着孩童的大人,不知道可以帶孩子去哪裡玩,隻能以機器和強烈的光影噪音來陪伴幼童的童年。
一位頭發花白的無家可歸的老人,坐在修車攤邊的椅子上,旁邊堆着三四個行李包,帶着他所有的家當,卻不知道去哪裡。
隻是紋絲不動地坐在那裡。
閉着眼睛垂着頭,不知道是入睡還是死去。
如果在地鐵站或路邊看到有行乞的人,不管看起來是真的還是假的,他都會默默掏出口袋中零錢。
他沒有錢,但做這件事從不猶豫。
見到就給,不判斷,也不分别。
她有時提醒他,現在很多乞丐都是行騙團隊的工具。
專門有人組織他們上街行乞,晚上帶他們回去睡覺。
他們的收入都是要被拿走的。
媒體報道過許多内容。
她以前一般都不給,因為覺得會助長惡性的團隊和動機。
他說,即便這是被團體操縱的,作為個體,這些人也很艱難。
有些錢至少能讓他們本人暫時好受一些。
我不分辨他們是否成為被控制的工具。
在我心中,這是活生生的人。
一路走到城中心的般若寺,路程六公裡。
逛書店,坐在露天咖啡座喝杯咖啡。
他的心開放,享受一杯咖啡也是高高興興的。
慢慢霧霾彌漫,像灰色毯子覆蓋籠罩整個城市。
空氣散發出臭味,有粗糙的粒子感。
她說,有一次,我在街上依次看見一對騎自行車的老人,一條死在花園牆角的貓,一個住在橋洞垃圾場中的男人,他撿來床墊,晾曬衣服,赤裸上身戴着一塊玉,獨居在肮髒與黑暗中,一段被寵物狗咬傷狂犬病發作的女子的視頻,一些開在夜色山丘上的白色而芳香的玉簪花。
我覺得人類也許天性堕落、熱衷下滑與死亡。
而試圖靠近神性、維持淨觀太難。
也許隻能走完一圈毀壞的輪回,才會有新的契機。
對我來說,困難也許是,有時覺得對人世的生活無限厭倦。
如何能夠把外境視為淨土。
他看着灰茫茫的街道,說,我們無需判斷或分别事物的呈現。
保持淨觀可以清理内心對外境的投射。
真正的淨土由自己的心來展現。
經書中說,心清淨,佛土清淨。
從這個角度來說,比如現在這種惡劣的氣候,并不是棄之不顧一走了之就可以回避。
這有可能是我們心的外顯,是心裡太多的欲望、暴力感、不顧惜他人所體現出來的污染。
每個人都負有責任。
他的右邊手臂赤裸在冷空氣當中,沒有半點瑟縮。
她問他是否寒冷。
他說已經習慣。
在寺院裡,即便是下雪的寒冬,僧人們早起,照舊需要在露天石闆地席地而坐,長時間誦經,或者辯經。
他說,寒冷對我們來說不是困難。
困難的是其他的事。
那天,他說,寺院打電話來讓他回去,需要處理一些事情。
後天他立刻要離開。
她問他怎麼返程,她想幫他買張機票。
他不接受,說頓珠已幫他買好火車卧鋪票,并且會陪同他回去山谷。
他不喜歡坐飛機,無急事都盡量避免。
但他經常有别人在旁邊照顧他,也許是遵循某種古老的方式。
她對待他也是同樣,時時體察他的需要,提供他所需要的照應。
他的反應不是驕傲或理所當然,隻是坦然順受,仿佛接受約定俗成的秩序。
她說,你臨走前我帶你去老城區,一起吃頓飯。
然後請你來我家做客。
他說,好的。
最後一次學習書中的章節。
書并沒有讀完,大概還剩下三十多頁。
她有些遺憾。
他說,在告别之前,一本書還沒有讀完,有好的意義。
相信我。
這是他在幻海的最後一天。
他換掉僧袍,穿運動鞋,深灰色運動褲,毛衣,一件羽絨服。
換上日常衣服的他,看起來是個幹幹淨淨、有精神的年輕人。
但終究仍和普通人不同。
也許他看起來顯得優雅持重,有一種與現世失聯的落魄與華貴。
她覺得他走路的樣子好看,問他,這是小時候訓練過的嗎。
他說,是的。
手臂不要大擺,眼睛不要四處看。
一定要慢慢的,不要着急。
着急好像是來自身體裡面一股比較強烈的無法平衡的能量。
會把自己靈魂拆分。
他說,我們傳遞出來的身心甯靜,是送給他人的最好的禮物。
他們去老巷。
剛好是星期日,人來人往。
這裡被過度開發,臨街密密麻麻店鋪,售賣各種手工藝品、美食、二手衣服和生活雜物。
以前人聲鼎沸,現在周末也仍顯喧雜。
她怕他們在人群中走丢,伸出手輕輕拉住他衣袖一角。
他在哪裡都沒有不适之感,看看兩邊的老槐樹,高大挺拔,陽光透過樹枝灑在臉上。
他說,看到古樹,覺得它們會說話。
她看着他的側影,瞬間在他的臉上捕捉到一種熟悉的線條和表情。
他的眼睛深幽,鼻梁高挺。
皮膚微微褐色,骨架輪廓鮮明,頭發顔色很黑。
這個側影在什麼地方見過,她無法記起。
一起吃午飯,堅果嫩芽沙拉,菠菜三明治,南瓜湯。
吃完午餐,他說,我來請你。
你是我的老師。
她說,這樣不可以。
你是出家人,我應該供養你飲食。
他誠懇道謝。
她提議去咖啡店再坐一會。
其實是換個環境,還想跟他這樣待着。
他同意。
找到一家小咖啡店。
街邊老民居房子改造而成,木地闆,傳統的雕花推床,小庭院裡放着佛手和松樹盆景。
離開商業區,世外桃源般的所在。
他們走進房間找到牆角的位置。
小圓茶幾,兩把木椅,脫下外套,相對而坐。
她點兩杯海鹽拿鐵熱咖啡。
咖啡香氣熱騰騰地彌漫,暖氣舒适。
在人群中擠着走了一段之後,這溫暖分外讓人愉悅。
窗外爬藤盤旋,是春季開花的紫藤。
他看着它,說,喜歡這樣的房子、地闆、窗,看起來很有時間沉澱的感覺,讓人覺得安靜。
等到以後某個下大雪的夜晚,應該過來再坐一坐。
看着窗外的雪,喝一杯熱咖啡。
她微微愣住,還沒有想到在雪天這間木結構房子會具備怎樣的氛圍,他已确認。
他洞悉時間的秘密。
他在自然散發本性。
她說,再對我說說你的事情,仁美。
說說寺院。
雖然現在我們有電,有網絡信号,但夏摩山谷始終保持古老而幽靜的氣氛。
周圍有形狀像海螺、象群、獅虎的群山,山上有松樹和針葉林。
春天,滇藏木蘭開出白花,高山杜鵑漫山遍野,空氣中充滿月桂植物的清香。
一條奔騰的河流自西往東,水流清澈,源源不斷,它的源頭是喜馬拉雅的雪山。
河邊種着柳樹,在岸邊搭起濃密樹蔭。
金剛頂寺以前僧人有三千多,現在是五六百人,有八十個小僧人,他們還在學習。
在幻海也許特殊日子寺院才會人山人海,人們湧入燒香祈福。
對居住在山谷的人來說,信仰是他們與生俱來的血液裡的種子,一出生這顆種子就萌芽。
寺院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我出生在附近村子裡的普通人家,五歲時生場大病,持續發燒,昏迷不醒。
母親去寺院占蔔,老活佛對她說,我需要出家,否則很難健康平安地長大,母親沒有答應。
她愛我,希望我留在家裡。
一年以後,我去山上放牧奶牛,因為貪玩從懸崖掉下,剛好被一棵大李子樹卡住。
他們找了兩天把我找到,當時我滿臉是血昏迷不醒,他們以為我已死去。
母親害怕,在我康複之後把我送去寺院。
當時我出家的寺院是淨月寺。
是村子邊的小寺院。
一年後因為一些原因,我被帶去金剛頂寺。
這是遠近聞名的大寺院,出過許多有名的僧人。
我跟教我誦經、學經的師父在一起,是位七十多歲的老格西,飽學而品格高尚。
我住在他的屋子裡,與他在炕上面對面坐着,他教我念誦、佛理、儀軌,也學習書法和詩歌。
醒來學習,晚上躺下睡覺。
我不曾離開那個屋子。
隻有屋外花園裡的大黃母貓跟我作伴。
唯一的遊戲是把吃的食物留出部分,給它喂食。
有時抱起它,聽到它肚子發出呼噜呼噜的聲音。
這樣度過三年,日日學習無休,隻看到花園裡的牡丹,春天開花密密簇簇,引來蝴蝶與蜜蜂,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有時下雨,有時下雪,知道春夏秋冬在流轉。
我慢慢長大,持續學習,參加辯經考試。
二十歲受比丘戒。
你曾經想到過生活會是這樣的嗎。
不用去想,隻是接受。
業力是以往做過的事情留下的印記。
比如我們居住在哪裡,通常不是由私己的喜好決定,而是由有捆綁關系的人或事所決定。
捆綁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
業力是在背後推動我們的動力。
覺得這樣活着辛苦嗎。
人世所謂的樂,才是一種苦。
有些是會變化的苦,比如花會謝,喜歡的物品會損壞,沒有什麼是堅固不變的。
有些是在實際發生的辛苦,比如人會挨餓、貧窮、生病,或者在很寒冷、很炎熱的天氣當中,這種苦有可能因為時機改變而得到解決。
還有一些是因為具備肉身而無法避免的苦,比如逐漸變老、變得失去力量而醜陋,這是與生俱來的苦。
而當我們喜歡一個東西,與它共處的時間長久之後會厭倦,是普遍存在的不會被改變的苦。
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意識不到這些苦,并且以苦為樂。
如何去除這些苦。
人的基本無明是我執。
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受到業力驅動,也被我執推動。
印記镌刻在阿賴耶識之中很難消除,但可以通過忏悔、布施、學習、發願來淨化。
燒盡我執,也燒盡生命中的障礙與罪責,不留下餘物。
如果曾在心裡種下過嗔恨、貪婪、愚癡的種子,反複澆灌,它會開花結果。
種種開端、過程、鋪墊、準備,隻為最後一擊。
同樣,智慧與慈悲的種子也是如此播下。
他說,輪回也可以說是不曾改變的心念。
如果心念改變,循環的模式便可以改變。
7 她與母親經曆過面包店風波之後,關閉店鋪,搬去郊外的廉價租住區。
一條乏味而荒涼的水泥路,兩旁全是一模一樣的房子,分上下兩層。
一層裝卷拉門,用來做生意,狹小。
二樓可以住人。
加起來大概五六十平米。
這個街區住的大多是貧民和外來民工。
母親搬到這裡,開一家小雜貨店賴以謀生,賣些油鹽醬醋、蔬菜水果。
二樓房間的北向窗口正對公共墓地。
林立的墓碑,長滿遮天蔽日的老樹,樹木吸足土地中的陰氣,枝葉格外繁茂,搭起帳篷般的濃密樹陰。
野貓吃得分外肥胖,時常爬上圍牆來回走動。
這個窗口陰氣森森,沒有光照。
她們的生活看起來跟窗外墓地一樣,已沒有機會。
母親被現實碾壓成爛泥。
經過劫難之後,母親認命,迅速成為肥胖而邋遢的中年婦人。
穿着有破洞的絲襪,衣服反穿也渾然不知,頭發蓬亂,神情迷惘,手間總是夾着一根煙,她不喜歡劣質煙酒,辛苦錢大多花在好的煙酒上面。
沒有錢給如真買新衣服,把衣服改小給她穿。
店鋪裡的一台小電視機,播放各種連續劇從早到晚不關閉。
她常酗酒,喝得人事不省時趴在小店櫃台上昏睡,發出鼾聲。
曾經母親也是一個姿容秀麗注重儀表的女人,不俗的審美,清高的性情。
到底是什麼把母親毀壞。
是父親,婚姻,還是生活。
自己又為何會降生在這樣動蕩不安的家庭當中。
而不是在其他的雖然平凡但安逸溫暖的家庭。
原有的生活如同肥皂泡碎裂。
新的苦難必須面對。
而人對受苦的承擔是無底限的。
隻要能夠活着,沒有什麼不能夠忍受。
舊日是一場急促而恍惚的夢,如今她們活在現實中,需要默默承擔,小心度日。
她已知曉世界變動無常的道理,積累與存在不過是海灘上的沙堡,突然之間就被掃蕩一空。
那麼,真正的堅固與永恒又是什麼。
她聰慧而努力,在街區一直住到考上大學。
終于逃離墓地。
在幻海的大學校園,她得到新生。
在故鄉所有為改變命運而拼命承擔的壓力全部卸下。
此時她體會到内心真正的黑洞,是愛的饑渴。
迫不及待地戀愛。
第一次戀情發生,二十歲。
他是來大學開講座的著名學者,她代表校方社團聯絡他。
他比她大二十六歲,以前居住在澳洲,妻子和三個孩子仍在那裡。
有時他回國進行演講、出書、錄制節目等公開活動。
他對她來說,是代表另一個世界的人。
但她記得他下車第一眼看到她,眼中閃爍出光芒。
那是人看到美麗事物的本能反應。
她在等待的,也許是這樣有身份有内容的成熟男性。
她之前已拒絕很多同齡人。
活動結束之後,她依然給他發消息,寫郵件。
寄出一些優美的情感充沛的書信。
如果不是寫給他,她也會寫給生活中遇見的任何一個覺得仰慕和信任的人。
在她身體中有被淤積被壓抑的熱情,她需要釋放、傾瀉、粉碎自己,渴望被重塑。
他也許被她的熱烈打動,或許隻是因為她年輕,美貌。
很快扭成一團。
他們沒有日常生活,見面就是聊天、做愛。
有時他帶她去裝飾奢華而高檔的咖啡店、餐廳,吃吃喝喝,打發時間。
約會大多發生在外地城市。
他經常受邀去其他城市開講座,他幫她訂好機票她悄悄跟随,住在他預定的酒店房間裡。
跟着他遊蕩于不同的地方,成為隐藏在他背後的影子。
這脫離常規的感情注定沒有前途,沒有生長與發展的空間。
隻能依循世俗感情的軌迹,如膠似漆,逐漸走向疏遠冷淡。
她是他生命裡一款無傷大雅的小甜點。
而對她說,這是她初次探索情欲與愛的深洞。
他比她強大。
她也許是喜歡他,也許是渴望得到來自他的可能實現的拯救。
但她逐漸意識到,他不太可能為她離婚,或者帶她去法國。
她的确聰慧、美麗、年輕、好玩,但那又如何。
現實由理性而冷酷的通行規則組成。
她的熱切與渴求,隐蔽而激烈,讓他産生疲憊。
再之後心生恐懼。
當他決定撤出,她執着的性情暴露無遺。
這是自父親離開以後,再次,有個男人決定放棄她,離開她。
她的回應是歇斯底裡,不依不饒,絕不同意。
在他銷聲匿影回避她一個月之後,她給他發出信息,說準備服藥。
請他在下午五點之前來宿舍與她一見。
一如預想,信息發出去之後石沉大海,無絲毫回音。
他去意已決對鬧劇毫無興趣。
下午五點十分,宿舍裡同學陸續出去自修。
她在床鋪垂下蚊帳,吞下積攢很久的安眠藥片,蜷縮起身體,蓋上被子。
藥性發作時,因為痛苦而呻吟顫抖、翻來覆去。
室友自修回來,拉開蚊帳摸她的額頭,看到手心全是冷汗,被吓壞。
問她應該怎麼做。
她說給他打電話。
十五分鐘之後,他趕到。
車子停在樓下,進房間立刻抱起她,開車去醫院急診。
她在疼痛中緊緊揪住他襯衣,扯下一顆紐扣握在手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