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真
關燈
小
中
大
複如常。
她遠眺大海和山巒,呼出一口氣。
4 天氣預報說即将有一場大雪降落。
她坐地鐵去般若寺。
若雲給她打電話,有位僧人名叫仁美,從邊遠山區來,是她上師的佛學院朋友,想在幻海小住學習語言。
若雲說,你讀書多有時間,讓他每天去你的店裡一個小時,教他漢字。
如果方便再供養他一頓午餐。
在般若寺先找僧人頓珠,他帶你去見仁美。
她又說,他之前學過漢語,有基礎,可以交流。
隻是想更好一些。
如果不是因為我工作出差要去香港,也不想把這個機會讓給你。
如真說,我可以幫忙,但别用你那些瑣碎的條條框框束縛我。
我隻會像個朋友般對待他。
她對出家人始終保持着一些距離,也許是身邊的人與例子不能夠帶給她振奮,相反卻令她感覺消極和反感。
她沒有被建立信心。
事實上她也并不真正了解他們。
般若寺處于城市中心,周邊圍繞售賣宗教用品的店鋪和保持原始風貌的巷子,漸漸被開發成商業區。
有茶鋪、咖啡店、西餐廳和二手服飾店。
她很少去。
她盡量避免無事出行。
大概因為快下雪的原因,寺院入口處人迹寥寥,空氣刺骨寒冷。
她用圍巾包裹住頭,走去經堂。
經過一處佛殿,看到左側不引人注目的偏僻角落,陳設一張年代久遠的綠度母唐卡。
停下對它凝望。
唐卡中的女神通體深綠色,坐在蓮花月輪之上,頭戴寶冠,臉如滿月,眼如星塵。
唇角有一縷略顯不羁又平靜無畏的微笑。
右手绛紅色的手掌攤開,拈一朵蓮花,作施願印。
左手持一朵藍蓮花,作供養手印。
左腿單坐,右腿向下舒展,姿态潇灑。
她看着女神深邃而純潔的眼神,感覺時間靜止,空氣中有千言萬語的交會。
下意識垂首合掌,閉上眼睛。
一股力量在推動,她需要一次祈禱。
她說,如果你在冥冥中與我連接,請賜予我前行的力量。
讓我懂得怎麼生長,怎麼開花。
請賜予能夠引領我的人。
她睜開眼睛,對這幅唐卡鄭重行禮,轉身離開。
金碧輝煌古色古香的大經堂,隐約傳出僧侶們的贊頌歌詠,渾厚低沉,帶着震動的頻率。
今天是燃燈節。
她沿着緊閉的門壁繞行,轉到後面木門。
門微開啟,開闊大殿裡密密麻麻坐着紅袍僧人,齊聲誦經。
周圍坐滿信衆。
中心位置是一尊華美端嚴的宗喀巴像,圍繞着他,無數被點燃的酥油燈彙集成火焰躍動的海洋。
大簇鮮花、水果、哈達堆在蓮花座下面。
空氣中有令人安心的香枝燃燒的芳香。
她推門進入,四五個僧人在宗喀巴像底下執事,清理酥油燈,布置供品,來回走動忙碌。
一位點酥油燈的僧人擡頭看她,對她點頭示意她坐下。
她在後排角落的位置坐下來,安頓好身心,此時覺得又冷又餓有些疲憊,而場地的溫暖與安甯讓人得到撫慰。
擡頭再次看到那個點酥油燈的僧人。
他身材高大,手臂上肌肉結實,走路很快。
動作娴熟麻利,揀出空的燈座點上新的酥油燈。
半小時過後儀式結束。
誦經僧人離場衆人退出,天色已黑,留下來幾位僧人打掃。
她沒有走,等他過來跟她說話。
他說,你是如真,我是頓珠。
她說,為什麼找仁美要先找到你。
他露出雪白整齊的牙齒微笑,因為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山谷來到城市,他什麼都不知道。
我需要照顧他。
走出殿堂,外面飄落薄薄雪花,廣場地面微白,空氣越發寒冷。
如真跟在他身後穿過小門,來到平時外人不允許進入的僧舍。
簡樸的磚石平房,一位僧人正在屋外鎖門。
身材壯實,肩膀平整,收斂而優雅的輪廓。
剃了頭發,頭型勻稱。
這個背影不知為何看起來如此熟悉。
他穿僧袍,右邊手臂也是裸露的。
手裡拿着一隻舊的暗紅色尼龍雙肩背包正準備出門。
聽到聲音他轉過身來,一張年輕男子的臉,額頭飽滿,眉毛濃黑。
輪廓細長的單眼皮眼睛,眼神清澈。
頓珠上前對他緻禮,把他手裡的背包拿過來,姿态恭敬。
他們開始用自己的語言說話。
年輕僧人望向她,含笑點頭。
她走上前,說,仁美,你準備去哪裡。
他說,你好。
他的漢語發音不标準但聲音安定。
他說,我準備出門散步,看看下雪,想着應該會遇見你。
她說,如果方便,我請你們吃晚餐。
他說,今天晚上我們不吃東西。
可以找個地方坐一會,彼此認識。
大雪紛飛。
他們走在前面有時輕聲交談。
仁美走路的姿勢特别,身姿挺拔,手臂輕輕擺動,頭部保持穩定。
他過一會回頭看她一眼,不動聲色的關照。
走過胡同,推開咖啡店的木門,裡面燈光明亮,暖氣舒适,在吃晚餐的客人們紛紛側目。
她找到靠牆角的位置請他們落座,點三杯紅茶。
她覺得餓,自己點了一份三明治。
她在兩位剛剛見面的僧人面前,自顧自吃起食物。
不知為何心裡覺得安甯而又自然,沒有任何局促。
仁美平和而清澈的眼神默默落在她的臉上,雪花般墜落、輕撞,在額頭、眉毛、眼皮、嘴唇之上融化成水滴。
他關注身邊任何細微的發生和存在。
他凝望她,仿佛在仔細看她。
在這樣的關注面前,她的身份、标簽、過往、曆史,全部變得不重要,也被拆解得絲毫不留。
她是誰,來自哪裡,做過什麼,對他而言無需知曉又仿佛無所不知。
在他面前的她是透明的。
他連問一下她的名字和職業的興趣都沒有。
這種感受是以前任何一個陌生人沒有帶來過的。
他端起桌子上的茶杯,俯首輕輕呼吸,仿佛在享受佛手柑清香氣息入鼻的瞬間。
說,真好,雪天喝到熱茶。
你第一次來到城市嗎。
她吃完東西,開始發問。
對。
之前我住在寺院裡。
你喜歡山裡還是城市。
來到城市,我感受和體會沒有見過的一切。
回去寺院,就閉門做應該做的事。
我沒有比較。
對我來說最終沒有什麼區别,在哪裡都是一樣。
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請說。
我盡量說出自己所知道的。
在以往的盛期,每年大年初一,般若寺據說有幾十萬的人來祈福。
人太多,需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
有時他們還争吵鬥毆。
我不知道這麼多人當中,有多少真正了解佛法的要義,還是僅僅隻是燒香祈禱,乞求神靈護佑,想獲得世間福利。
他仿佛聽見,又仿佛沒有理會她這堆話。
沉默一會,說,外界與他人如何舉措,與我們對信仰的看法沒有關系。
我們修行自心,是面對自己的問題。
有時外境讓人内心消極,但讓生命尋找到歸途是迫切需要。
人所擁有的時間并不多,隻是人們很少想到這一點。
很多人的修行是功利的,帶有偏見,抱有目的。
一些人或許讀過很多書,吸取很多知識和觀念,但懷疑與欲望仍會讓他留在障礙之中。
對于靈魂具備種子的人來說,這是他本來具有的能力,但仍要慢慢清理過往的污染和傷痛,以便讓清淨的種子自在伸展。
他低頭看着桌上花瓶插着的一枝臘梅。
金黃色圓形花苞,有些微微打開,有些綻放晶瑩的花瓣,香氣撲鼻。
他沒有見過這樣的花,用手指輕輕碰觸花朵,說,人的妄念太多,多餘的事做很多,無用的話說很多,但最後我們仍是被蒙蔽的。
那蒙蔽我們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甘于沉淪其中。
我們接受教育,學習常識,納入自認為理性而可靠的軌道,接受各種文化概念、價值信條、人生規則,而這些不過是慢慢織成囚籠。
如果像這株花枝,單純地存在着,一心一意開放自己,如實地活着,這是很美的。
他擡起眼睛,認真地看着她,說,你知道花開之後怎麼樣才會不凋謝嗎。
5 她比平時早到,收拾打掃,把茶桌擦幹淨,柴燒小罐插上一枝臘梅,熏小段沉香。
從露天花園的水缸裡舀水,給植物澆水。
佛手、水仙、日本松、南天竹、菩提樹,一盆被房東遺棄的芭蕉,本來殘枝敗葉,經過仔細澆灌現在綠葉翩翩,雨天時會聽到美妙的雨水撞擊的聲音。
她對植物平等對待,沒有分别更無期望。
發酵茶水、魚腥、雞蛋殼、牛奶給予施肥,呵護照料而任由它們自由生長。
慢慢她得到一個綠意盎然、四季花草次第更替的庭院。
放置一張矮舊木桌,兩把竹椅。
閑時坐在那裡曬太陽、聽雨、煮一壺老白茶,看看花草。
仁美每天上午十點到她的店鋪。
他坐地鐵過來,穿藏紅花色僧袍,運動鞋,背雙肩包。
第一次由頓珠把他送過來,他對大城市的操作不甚了解,習慣有人照顧。
之後他開始獨自行動。
她問,仁美,地鐵站人多嗎。
很多。
他們給我讓座,還與我說話。
對你說什麼。
他們喜歡問,你從哪裡來。
如果我說從寺院裡來,他們愛問,你能不能結婚。
他們覺得年輕男人不結婚很可惜吧。
我覺得他們也很可惜。
如果人在有生之年不曾想過修行,也沒有得到過機緣去聽聞法教,一生隻是吃喝玩樂,追求享樂,在親友與财物之中從生到死,就會浪費自己的暇滿人身。
人身本是我們的工具,應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我們一直在取悅它、滿足它。
他說,暇滿人身,并不是指有時間睡覺或無所事事到處遊蕩,而是說有機會得遇純淨的教法,并進行身口意的實修。
對人來說,遇到能了解純淨教法的機會、找到具格的上師以及得到正确的指教,都極不容易。
他們在木桌邊坐下,開始讀書。
她選出一本關于蓮花生大師的書。
學習書的章節,抄下生詞,注音講解,解釋句子。
他專注傾聽,不時點頭贊歎,說,是這樣,是這樣。
生詞注上拼音,一筆一劃抄寫在筆記本裡,他低俯下臉,兩排長而微卷的漆黑睫毛輕輕閃動,覆蓋住明亮的眼眸。
他非常聰慧,記憶力和理解力極強。
謙卑而認真的學習态度也是成年人很少具有的。
她說,現在知識的來源很多,書店,圖書館,各種講座,人們随時可以看到、聽到各種觀點和理論。
有時人希望通過聽一個講座、看一本書、遇見一位老師,最好一夜之間轉換自己的架構系統,讓生命翻天覆地。
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他說,在佛陀時代,通過聽法而頓時得到證悟的修行人,是因為他們根器上等。
他們本身像膨脹到極限的氣球,隻需輕輕一個針尖就可爆破。
現在的人,注重物質與欲望的滿足,五蘊熾盛,根器和心力遠不及古人,卻更急功近利,失去耐心。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付出少許努力就能夠成為心目中的人。
道理以文字記載與流動,但道理不能讓人成道。
人隻能以實踐去印證與體知道理。
她說,很多人每天一早醒來就開始為生活的衣食住行奔忙。
稍有些空閑,隻想以手機上的資訊、各種新聞、娛樂、遊戲、聲色劇目來得到放松與刺激。
哪有時間思考這些。
世人習慣以苦為樂,不尋求真理,隻相信眼前、手裡的事物,并以得到滿足和占有的程度來決定悲喜。
如果人從來沒有産生過對深遠事物的向往,不曾體會過求知和修行的渴望,這是一種可惜。
隻能等待心裡的種子慢慢發芽,開花,結果。
沒有什麼他人的建議或訓導可以帶來改頭換面。
如果這個人心裡從來沒有種子呢。
沒有種子怎麼發芽,開花。
先種下種子,這需要某種福德。
而福德無法自動降臨,它需要被累積。
一起吃午餐。
她點咖喱飯,他吃荞麥面。
他對食物有選擇,不吃蔥姜蒜、甜食、海鮮。
吃飯之前先祈禱、念誦,進食時不再說話。
她問他念誦的是什麼意思,他說是感恩和供養,先把食物在意念中供養給諸神。
他說,食物不應該被粗心或麻木地對待,也不能浪費,不能貪吃。
克服飲食的習性之後,會發現饑餓感更多是一種心理反應。
你是說我們感到饑餓是不真實的嗎。
有時是習慣性的。
這并不是說人不需要食物,而是要有克制地适量地攝入。
我們并不需要過量的食物,也不需要色香味俱全而隻為取悅感官的食物。
食物隻是提供能量,幫助我們借助肉身工具。
感到餓,有時是依賴性的自動反應。
把這系統調整過來,減少一頓沒有問題。
減少食物能讓人身心輕盈潔淨,妄念減少,睡眠也更深沉。
世俗習慣中充滿這類不能自我認知的黑色區域。
貪婪的進食與其他欲望一樣,都是假想。
如果欲望過剩,會成為心的負擔和污染源。
欲念太多,生活中需要滿足的内容太多,這都是障礙。
對我們來說,從小受的訓練是,什麼事物都可以接受。
不需要得到更高級更好的事物。
能用的就夠。
她說,但對大部分人來說,依然有些難。
也許人更甯願花費時間、精力維持種種欲望的享受和滿足。
其中,食物與性愛對人來說是最本能、最基本的滿足與撫慰。
在寺院,我們基本上隻吃糌粑。
雖然現在是現代生活,食物豐富,但寺院仍保持一部分如同古代的生活傳統。
過多的選擇讓心智混亂和虛弱。
有所克制是必要的。
如果人無法克制欲望,習慣簡單的生活,就無法練習三摩地禅修。
欲望少的人才能夠進入禅定。
他說,讓心清明。
現在的生活選擇與自由太多。
交通、通訊、科技的發達,導緻實現欲望的方式便利、快捷,心的狀态卻愈發貪婪、散亂。
人類擁有過度的物質是自陷泥潭。
應該善用真正的自由。
如何善用。
保持正念。
回到店裡他略有困倦。
花園旁邊的走廊她用玻璃封閉,陽光照射,放置一張房東閑置的長沙發。
她讓他在沙發上午休一會再回。
也許不想他馬上離開。
他說,好。
她曾在不同場合見過被光環籠罩又善于表演的公衆人物,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對着麥克風和人頭攢攢,說出大量激動人心的言語。
但這些人從未曾使她折服,她并不信任語言、理論、口号、演說。
現在,一位活着的僧侶出現在她的生活裡。
他不是赫赫有名的法師、聖者,受語言所限,表達的話語都很單純。
他不試圖閃爍出修行者和求道者的光芒。
他是活生生的,看起來平常、質樸而又放松自如的男人。
雖然年輕但思想深邃。
他午睡時,她在茶桌上用毛筆抄經。
房間裡安靜,陽光寸寸移動。
她知道他在那裡,覺得心安。
寫完字收拾好筆墨硯台,洗幹淨手。
推門出去,花園陽光充沛,綠葉微微晃動。
他躺在舊沙發上,身上蓋着手織羊毛毯。
右側躺,臉對外,右手手心攤開枕在臉下,左手自然伸展放在毯子外面。
藏紅花色僧袍一角耷拉在沙發上,脫下的鞋并排安放。
他在休憩,空氣靜谧。
突然他機警地醒來,睜開眼睛看到她在旁邊。
他坐起來,說,我睡着了,睡得很好。
陽光暖乎乎照着我的眉心,突然覺得好像睡在故鄉的房間裡。
剛剛做了一個夢。
做了什麼夢。
他笑着,沒有回答她。
整理好僧袍穿上鞋子,把毯子疊得整整齊齊。
他臉上的困倦消失,黑色眼睛閃閃發亮。
她把熱茶遞給他,他站起來走動看着花園,說,你的花草各得其所,自由生長。
這是很美的一個地方。
按照我們山谷裡的習俗說法,如果有人善待植物,精心養護它們,這是積累陰德。
在來世他會得到很好的衣服。
他微笑着駐足欣賞,一盆一盆仔細打量。
有些植物是他沒有見過的,他用手觸摸,探過頭去嗅聞,全心全意感受,帶着孩童般充沛的專注與愉悅。
這是他的方式。
她看着他,覺得心也和這些植物一般滿足。
沒有人這樣對待過她與它們,沒有比此刻更好的事情。
他回到桌邊坐下,喝她沏出來的烏龍茶,嗅聞茶香,說,這茶水裡有蘭花的香氣。
據說蘭花長在不為人知的幽靜山谷,它的芳香是天性。
當它開放,不思慮過去、現在或未來,隻是甯靜地展示這當下的美。
他人是否看到也無妨。
不取悅,不保留,愛着自己。
它知道自己即便凋謝也不會死去。
然後他說,喝完這杯茶我就回轉。
謝謝你幫助我做的這些。
明天我再來。
她遠眺大海和山巒,呼出一口氣。
4 天氣預報說即将有一場大雪降落。
她坐地鐵去般若寺。
若雲給她打電話,有位僧人名叫仁美,從邊遠山區來,是她上師的佛學院朋友,想在幻海小住學習語言。
若雲說,你讀書多有時間,讓他每天去你的店裡一個小時,教他漢字。
如果方便再供養他一頓午餐。
在般若寺先找僧人頓珠,他帶你去見仁美。
她又說,他之前學過漢語,有基礎,可以交流。
隻是想更好一些。
如果不是因為我工作出差要去香港,也不想把這個機會讓給你。
如真說,我可以幫忙,但别用你那些瑣碎的條條框框束縛我。
我隻會像個朋友般對待他。
她對出家人始終保持着一些距離,也許是身邊的人與例子不能夠帶給她振奮,相反卻令她感覺消極和反感。
她沒有被建立信心。
事實上她也并不真正了解他們。
般若寺處于城市中心,周邊圍繞售賣宗教用品的店鋪和保持原始風貌的巷子,漸漸被開發成商業區。
有茶鋪、咖啡店、西餐廳和二手服飾店。
她很少去。
她盡量避免無事出行。
大概因為快下雪的原因,寺院入口處人迹寥寥,空氣刺骨寒冷。
她用圍巾包裹住頭,走去經堂。
經過一處佛殿,看到左側不引人注目的偏僻角落,陳設一張年代久遠的綠度母唐卡。
停下對它凝望。
唐卡中的女神通體深綠色,坐在蓮花月輪之上,頭戴寶冠,臉如滿月,眼如星塵。
唇角有一縷略顯不羁又平靜無畏的微笑。
右手绛紅色的手掌攤開,拈一朵蓮花,作施願印。
左手持一朵藍蓮花,作供養手印。
左腿單坐,右腿向下舒展,姿态潇灑。
她看着女神深邃而純潔的眼神,感覺時間靜止,空氣中有千言萬語的交會。
下意識垂首合掌,閉上眼睛。
一股力量在推動,她需要一次祈禱。
她說,如果你在冥冥中與我連接,請賜予我前行的力量。
讓我懂得怎麼生長,怎麼開花。
請賜予能夠引領我的人。
她睜開眼睛,對這幅唐卡鄭重行禮,轉身離開。
金碧輝煌古色古香的大經堂,隐約傳出僧侶們的贊頌歌詠,渾厚低沉,帶着震動的頻率。
今天是燃燈節。
她沿着緊閉的門壁繞行,轉到後面木門。
門微開啟,開闊大殿裡密密麻麻坐着紅袍僧人,齊聲誦經。
周圍坐滿信衆。
中心位置是一尊華美端嚴的宗喀巴像,圍繞着他,無數被點燃的酥油燈彙集成火焰躍動的海洋。
大簇鮮花、水果、哈達堆在蓮花座下面。
空氣中有令人安心的香枝燃燒的芳香。
她推門進入,四五個僧人在宗喀巴像底下執事,清理酥油燈,布置供品,來回走動忙碌。
一位點酥油燈的僧人擡頭看她,對她點頭示意她坐下。
她在後排角落的位置坐下來,安頓好身心,此時覺得又冷又餓有些疲憊,而場地的溫暖與安甯讓人得到撫慰。
擡頭再次看到那個點酥油燈的僧人。
他身材高大,手臂上肌肉結實,走路很快。
動作娴熟麻利,揀出空的燈座點上新的酥油燈。
半小時過後儀式結束。
誦經僧人離場衆人退出,天色已黑,留下來幾位僧人打掃。
她沒有走,等他過來跟她說話。
他說,你是如真,我是頓珠。
她說,為什麼找仁美要先找到你。
他露出雪白整齊的牙齒微笑,因為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山谷來到城市,他什麼都不知道。
我需要照顧他。
走出殿堂,外面飄落薄薄雪花,廣場地面微白,空氣越發寒冷。
如真跟在他身後穿過小門,來到平時外人不允許進入的僧舍。
簡樸的磚石平房,一位僧人正在屋外鎖門。
身材壯實,肩膀平整,收斂而優雅的輪廓。
剃了頭發,頭型勻稱。
這個背影不知為何看起來如此熟悉。
他穿僧袍,右邊手臂也是裸露的。
手裡拿着一隻舊的暗紅色尼龍雙肩背包正準備出門。
聽到聲音他轉過身來,一張年輕男子的臉,額頭飽滿,眉毛濃黑。
輪廓細長的單眼皮眼睛,眼神清澈。
頓珠上前對他緻禮,把他手裡的背包拿過來,姿态恭敬。
他們開始用自己的語言說話。
年輕僧人望向她,含笑點頭。
她走上前,說,仁美,你準備去哪裡。
他說,你好。
他的漢語發音不标準但聲音安定。
他說,我準備出門散步,看看下雪,想着應該會遇見你。
她說,如果方便,我請你們吃晚餐。
他說,今天晚上我們不吃東西。
可以找個地方坐一會,彼此認識。
大雪紛飛。
他們走在前面有時輕聲交談。
仁美走路的姿勢特别,身姿挺拔,手臂輕輕擺動,頭部保持穩定。
他過一會回頭看她一眼,不動聲色的關照。
走過胡同,推開咖啡店的木門,裡面燈光明亮,暖氣舒适,在吃晚餐的客人們紛紛側目。
她找到靠牆角的位置請他們落座,點三杯紅茶。
她覺得餓,自己點了一份三明治。
她在兩位剛剛見面的僧人面前,自顧自吃起食物。
不知為何心裡覺得安甯而又自然,沒有任何局促。
仁美平和而清澈的眼神默默落在她的臉上,雪花般墜落、輕撞,在額頭、眉毛、眼皮、嘴唇之上融化成水滴。
他關注身邊任何細微的發生和存在。
他凝望她,仿佛在仔細看她。
在這樣的關注面前,她的身份、标簽、過往、曆史,全部變得不重要,也被拆解得絲毫不留。
她是誰,來自哪裡,做過什麼,對他而言無需知曉又仿佛無所不知。
在他面前的她是透明的。
他連問一下她的名字和職業的興趣都沒有。
這種感受是以前任何一個陌生人沒有帶來過的。
他端起桌子上的茶杯,俯首輕輕呼吸,仿佛在享受佛手柑清香氣息入鼻的瞬間。
說,真好,雪天喝到熱茶。
你第一次來到城市嗎。
她吃完東西,開始發問。
對。
之前我住在寺院裡。
你喜歡山裡還是城市。
來到城市,我感受和體會沒有見過的一切。
回去寺院,就閉門做應該做的事。
我沒有比較。
對我來說最終沒有什麼區别,在哪裡都是一樣。
我想請教一個問題。
請說。
我盡量說出自己所知道的。
在以往的盛期,每年大年初一,般若寺據說有幾十萬的人來祈福。
人太多,需要出動警察維持秩序。
有時他們還争吵鬥毆。
我不知道這麼多人當中,有多少真正了解佛法的要義,還是僅僅隻是燒香祈禱,乞求神靈護佑,想獲得世間福利。
他仿佛聽見,又仿佛沒有理會她這堆話。
沉默一會,說,外界與他人如何舉措,與我們對信仰的看法沒有關系。
我們修行自心,是面對自己的問題。
有時外境讓人内心消極,但讓生命尋找到歸途是迫切需要。
人所擁有的時間并不多,隻是人們很少想到這一點。
很多人的修行是功利的,帶有偏見,抱有目的。
一些人或許讀過很多書,吸取很多知識和觀念,但懷疑與欲望仍會讓他留在障礙之中。
對于靈魂具備種子的人來說,這是他本來具有的能力,但仍要慢慢清理過往的污染和傷痛,以便讓清淨的種子自在伸展。
他低頭看着桌上花瓶插着的一枝臘梅。
金黃色圓形花苞,有些微微打開,有些綻放晶瑩的花瓣,香氣撲鼻。
他沒有見過這樣的花,用手指輕輕碰觸花朵,說,人的妄念太多,多餘的事做很多,無用的話說很多,但最後我們仍是被蒙蔽的。
那蒙蔽我們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甘于沉淪其中。
我們接受教育,學習常識,納入自認為理性而可靠的軌道,接受各種文化概念、價值信條、人生規則,而這些不過是慢慢織成囚籠。
如果像這株花枝,單純地存在着,一心一意開放自己,如實地活着,這是很美的。
他擡起眼睛,認真地看着她,說,你知道花開之後怎麼樣才會不凋謝嗎。
5 她比平時早到,收拾打掃,把茶桌擦幹淨,柴燒小罐插上一枝臘梅,熏小段沉香。
從露天花園的水缸裡舀水,給植物澆水。
佛手、水仙、日本松、南天竹、菩提樹,一盆被房東遺棄的芭蕉,本來殘枝敗葉,經過仔細澆灌現在綠葉翩翩,雨天時會聽到美妙的雨水撞擊的聲音。
她對植物平等對待,沒有分别更無期望。
發酵茶水、魚腥、雞蛋殼、牛奶給予施肥,呵護照料而任由它們自由生長。
慢慢她得到一個綠意盎然、四季花草次第更替的庭院。
放置一張矮舊木桌,兩把竹椅。
閑時坐在那裡曬太陽、聽雨、煮一壺老白茶,看看花草。
仁美每天上午十點到她的店鋪。
他坐地鐵過來,穿藏紅花色僧袍,運動鞋,背雙肩包。
第一次由頓珠把他送過來,他對大城市的操作不甚了解,習慣有人照顧。
之後他開始獨自行動。
她問,仁美,地鐵站人多嗎。
很多。
他們給我讓座,還與我說話。
對你說什麼。
他們喜歡問,你從哪裡來。
如果我說從寺院裡來,他們愛問,你能不能結婚。
他們覺得年輕男人不結婚很可惜吧。
我覺得他們也很可惜。
如果人在有生之年不曾想過修行,也沒有得到過機緣去聽聞法教,一生隻是吃喝玩樂,追求享樂,在親友與财物之中從生到死,就會浪費自己的暇滿人身。
人身本是我們的工具,應為我們服務,而不是我們一直在取悅它、滿足它。
他說,暇滿人身,并不是指有時間睡覺或無所事事到處遊蕩,而是說有機會得遇純淨的教法,并進行身口意的實修。
對人來說,遇到能了解純淨教法的機會、找到具格的上師以及得到正确的指教,都極不容易。
他們在木桌邊坐下,開始讀書。
她選出一本關于蓮花生大師的書。
學習書的章節,抄下生詞,注音講解,解釋句子。
他專注傾聽,不時點頭贊歎,說,是這樣,是這樣。
生詞注上拼音,一筆一劃抄寫在筆記本裡,他低俯下臉,兩排長而微卷的漆黑睫毛輕輕閃動,覆蓋住明亮的眼眸。
他非常聰慧,記憶力和理解力極強。
謙卑而認真的學習态度也是成年人很少具有的。
她說,現在知識的來源很多,書店,圖書館,各種講座,人們随時可以看到、聽到各種觀點和理論。
有時人希望通過聽一個講座、看一本書、遇見一位老師,最好一夜之間轉換自己的架構系統,讓生命翻天覆地。
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他說,在佛陀時代,通過聽法而頓時得到證悟的修行人,是因為他們根器上等。
他們本身像膨脹到極限的氣球,隻需輕輕一個針尖就可爆破。
現在的人,注重物質與欲望的滿足,五蘊熾盛,根器和心力遠不及古人,卻更急功近利,失去耐心。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付出少許努力就能夠成為心目中的人。
道理以文字記載與流動,但道理不能讓人成道。
人隻能以實踐去印證與體知道理。
她說,很多人每天一早醒來就開始為生活的衣食住行奔忙。
稍有些空閑,隻想以手機上的資訊、各種新聞、娛樂、遊戲、聲色劇目來得到放松與刺激。
哪有時間思考這些。
世人習慣以苦為樂,不尋求真理,隻相信眼前、手裡的事物,并以得到滿足和占有的程度來決定悲喜。
如果人從來沒有産生過對深遠事物的向往,不曾體會過求知和修行的渴望,這是一種可惜。
隻能等待心裡的種子慢慢發芽,開花,結果。
沒有什麼他人的建議或訓導可以帶來改頭換面。
如果這個人心裡從來沒有種子呢。
沒有種子怎麼發芽,開花。
先種下種子,這需要某種福德。
而福德無法自動降臨,它需要被累積。
一起吃午餐。
她點咖喱飯,他吃荞麥面。
他對食物有選擇,不吃蔥姜蒜、甜食、海鮮。
吃飯之前先祈禱、念誦,進食時不再說話。
她問他念誦的是什麼意思,他說是感恩和供養,先把食物在意念中供養給諸神。
他說,食物不應該被粗心或麻木地對待,也不能浪費,不能貪吃。
克服飲食的習性之後,會發現饑餓感更多是一種心理反應。
你是說我們感到饑餓是不真實的嗎。
有時是習慣性的。
這并不是說人不需要食物,而是要有克制地适量地攝入。
我們并不需要過量的食物,也不需要色香味俱全而隻為取悅感官的食物。
食物隻是提供能量,幫助我們借助肉身工具。
感到餓,有時是依賴性的自動反應。
把這系統調整過來,減少一頓沒有問題。
減少食物能讓人身心輕盈潔淨,妄念減少,睡眠也更深沉。
世俗習慣中充滿這類不能自我認知的黑色區域。
貪婪的進食與其他欲望一樣,都是假想。
如果欲望過剩,會成為心的負擔和污染源。
欲念太多,生活中需要滿足的内容太多,這都是障礙。
對我們來說,從小受的訓練是,什麼事物都可以接受。
不需要得到更高級更好的事物。
能用的就夠。
她說,但對大部分人來說,依然有些難。
也許人更甯願花費時間、精力維持種種欲望的享受和滿足。
其中,食物與性愛對人來說是最本能、最基本的滿足與撫慰。
在寺院,我們基本上隻吃糌粑。
雖然現在是現代生活,食物豐富,但寺院仍保持一部分如同古代的生活傳統。
過多的選擇讓心智混亂和虛弱。
有所克制是必要的。
如果人無法克制欲望,習慣簡單的生活,就無法練習三摩地禅修。
欲望少的人才能夠進入禅定。
他說,讓心清明。
現在的生活選擇與自由太多。
交通、通訊、科技的發達,導緻實現欲望的方式便利、快捷,心的狀态卻愈發貪婪、散亂。
人類擁有過度的物質是自陷泥潭。
應該善用真正的自由。
如何善用。
保持正念。
回到店裡他略有困倦。
花園旁邊的走廊她用玻璃封閉,陽光照射,放置一張房東閑置的長沙發。
她讓他在沙發上午休一會再回。
也許不想他馬上離開。
他說,好。
她曾在不同場合見過被光環籠罩又善于表演的公衆人物,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對着麥克風和人頭攢攢,說出大量激動人心的言語。
但這些人從未曾使她折服,她并不信任語言、理論、口号、演說。
現在,一位活着的僧侶出現在她的生活裡。
他不是赫赫有名的法師、聖者,受語言所限,表達的話語都很單純。
他不試圖閃爍出修行者和求道者的光芒。
他是活生生的,看起來平常、質樸而又放松自如的男人。
雖然年輕但思想深邃。
他午睡時,她在茶桌上用毛筆抄經。
房間裡安靜,陽光寸寸移動。
她知道他在那裡,覺得心安。
寫完字收拾好筆墨硯台,洗幹淨手。
推門出去,花園陽光充沛,綠葉微微晃動。
他躺在舊沙發上,身上蓋着手織羊毛毯。
右側躺,臉對外,右手手心攤開枕在臉下,左手自然伸展放在毯子外面。
藏紅花色僧袍一角耷拉在沙發上,脫下的鞋并排安放。
他在休憩,空氣靜谧。
突然他機警地醒來,睜開眼睛看到她在旁邊。
他坐起來,說,我睡着了,睡得很好。
陽光暖乎乎照着我的眉心,突然覺得好像睡在故鄉的房間裡。
剛剛做了一個夢。
做了什麼夢。
他笑着,沒有回答她。
整理好僧袍穿上鞋子,把毯子疊得整整齊齊。
他臉上的困倦消失,黑色眼睛閃閃發亮。
她把熱茶遞給他,他站起來走動看着花園,說,你的花草各得其所,自由生長。
這是很美的一個地方。
按照我們山谷裡的習俗說法,如果有人善待植物,精心養護它們,這是積累陰德。
在來世他會得到很好的衣服。
他微笑着駐足欣賞,一盆一盆仔細打量。
有些植物是他沒有見過的,他用手觸摸,探過頭去嗅聞,全心全意感受,帶着孩童般充沛的專注與愉悅。
這是他的方式。
她看着他,覺得心也和這些植物一般滿足。
沒有人這樣對待過她與它們,沒有比此刻更好的事情。
他回到桌邊坐下,喝她沏出來的烏龍茶,嗅聞茶香,說,這茶水裡有蘭花的香氣。
據說蘭花長在不為人知的幽靜山谷,它的芳香是天性。
當它開放,不思慮過去、現在或未來,隻是甯靜地展示這當下的美。
他人是否看到也無妨。
不取悅,不保留,愛着自己。
它知道自己即便凋謝也不會死去。
然後他說,喝完這杯茶我就回轉。
謝謝你幫助我做的這些。
明天我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