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音

關燈
多數時候,我們假裝不認識死亡,也不覺得這件事與自身有關。

    這是很奇怪的自我欺騙。

     為什麼人類社會總是充斥着暴力、戰争、自相殘殺和分歧。

     這看起來是很大的命題,落實到每個人身上不過是生命内在暴力傾向的示現。

    個體的心中隐藏着屬于自己的憤怒,同時也歸屬于古老的憤怒、集體的憤怒。

     什麼是古老的憤怒。

     假設一千年前有一群人被嗔恨與貪欲煽動,互相殺害,這種積聚和爆發的能量會存積起來。

    它不會消失,會流經一千年後的人的心裡。

    我們習慣性對他人覺得憤怒,其實應該檢查内心隐秘的憤怒感。

    比如覺得自己完美無缺,覺得他人障礙自己的利益與快樂,覺得都是别人的錯誤。

     早上起來他們去拐角處的咖啡店,位于三條街道交會的中心旁邊,人滿為患。

    桌子和椅子緊緊相挨,人與人貼得很近,通常擠滿西方人。

    音樂嘈雜,慢悠悠轉動的風扇,暗色的柚木窗框與地闆,敞開的厚重木門正對街上車水馬龍。

    他們坐在人堆中,喝一杯咖啡,各自抽幾支煙,聽着周圍語言混雜,起身離開。

     她陪他去剃頭發。

    長巷之中破舊的理發店,老式可升降皮椅,邊角被摔出裂紋的長方形大鏡。

    理發師是中年男子,小男孩在店裡玩耍。

    洗頭,擦幹,他的頭發被慢慢修理成一種複古風格,下緣剃得很短露出青白色頭皮。

    她坐在店門邊小凳子上等待,看着陽光下綠色葉片晃動的娑羅樹。

    他透過鏡子窺見她的側影。

    她穿白色上衣,當地彩色拼布長裙,赤裸雙足穿人字拖鞋。

    暑日炎炎,被汗水浸潤的黑色發絲貼在耳鬓邊閃閃發亮。

     她是中年婦人,有時面呈疲色,眼神與聲音卻仍有一股清澈的哀思。

    無法熟透的青澀和隔膜。

    他們共度多日,她經常獨自享受沉默。

    他已習慣她間或持續長久的靜默。

     晚上,他們散步走去街邊的牛奶店。

    整潔的店堂燈火明亮,擺放各式擦洗幹淨的傳統銅制容器。

    四五個穿白衣的年老男子在忙碌,出售生牛奶,熱牛奶,奶酪,各式拉西。

    客人很多,有些堂吃有些打包帶走。

    她點熱牛奶,老人用錫碗來回倒,讓奶的溫度略降低,裝進玻璃杯送過來。

    杯口結着厚厚一層奶皮。

    街上,叮叮當當的老式有軌電車開過。

    跟随其後,男人駕馭插滿花朵的馬車奔騰而過。

    即便深夜九點已過,城市依舊充滿生機。

     他說,你喜歡這裡嗎。

     喜歡。

    街頭喇叭和市井噪音,熱鬧喧嘩,塵煙彌漫。

    黃色出租車、人力三輪車、馬車、有軌電車、轎車、地鐵……各式交通工具擠在一起,清真寺、教堂和印度教神廟共存。

    密密麻麻的餐廳、商鋪、各式小攤販,人們隻需要一小塊地方,就可以與外界相安無事地活下去。

    并且神态安靜。

     他們如何做到的。

     大概是一種靜心傳統以及被保存的信仰和文明,這是堅強的骨架。

    即便表象無序和混亂,内在保持平衡。

    現代中的古老,前進中的退卻,動中的靜,混亂之中的優雅。

    如果沒有平衡感不懂得如何靜心,社會與人都會感受到焦躁而動蕩,心裡也是一盤散沙。

     遇見他之前,她在加爾各答,為“仁愛之家”做義工。

    再之前,她在南部尼爾吉利爾山脈的閉關中心停留三個月,學習吠檀多不二論和梵語。

    單人寝室,鋪陶土磚的小浴室。

    中心提供素餐。

    規定時間内保持禁語,不與人說話。

    少吃,少睡,讀祈禱文,觀想,持咒,練習瑜伽。

     他說,在課程裡有收獲嗎。

     學習《奧義書》《薄伽梵歌》等經典,以前讀過但沒有聽人解說。

    練習瑜伽、吠陀唱誦。

    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在此期間清理想法,觀察心的狀态。

    它的渴求、矛盾、複雜、困惑……第一次感受到不說話的好處。

     嗯。

     語言帶來溝通便利之餘,制造許多傷害。

    背後也許是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極細微情緒,比如嫉妒、蔑視、敵意、怨恨……人們用語言制造許多麻煩。

    不說話的時候,這些燃燒的火苗自動平息,不會輕率而放任地發起攻擊、猜測、評斷、指責。

    我們對做了很久并且一直無意識地在做的事情,不應該心生懷疑嗎。

     在慈善機構裡呢。

     體驗和感受生老病死之苦。

    這不是我在幫助别人,是他們在幫助我。

    讓我意識到能夠健康而知足地活着,就是喜悅。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這樣認為。

    在那裡,被布施的人才是真正的布施者。

     她說,我有兩個孩子。

    曾經有過一個看似合格的家庭。

    以前我以為,結結實實的家庭,以及人所占有的物質和感情的保障,能夠帶來安全、穩定、快樂、長久。

    後來發現并非如此。

     這些還不足以是人世間的快樂嗎。

     快樂應該如何定義……也許最重要的詞是“真實”。

    當生活與心中的真實脫節,它們之間就是分裂、不統一的關系。

    後來孩子們跟随父親去了加拿大,他們定居那裡。

    我需要一段自省的時間。

     所以你來到這裡試圖維修好自己。

     也許是。

    我和本性的源頭失去連接,不知道應該如何前行。

    我希望得到答案。

     你得到了嗎。

     還沒有。

     6 正午。

    灼熱陽光灑在平原之上白茫茫一片。

     收割後的稻田略顯荒蕪,村莊被蒸騰出熱氣。

    她在臨窗的桌子邊吃午餐。

    米飯、辣椒炒牛肉片、玉米湯。

    餐廳客人不多,牆壁上挂着傳統織錦、儀式面具以及舊農用器具。

    春澤走過來,遞給她一罐冰凍可樂,一枚洗幹淨的日曬蘋果。

    他替她打開可樂,把冒着氣泡的冰凍飲料倒進玻璃杯。

    說,等你吃完午餐,休息足夠,我們就上路。

     他在隔壁房間與朋友及同行們一起吃飯。

    穿着傳統袍子的男人們聚集閑聊,輕松地開玩笑。

    她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知道他們精于快樂的日常之道。

    中午溫度在急劇升高。

    旅行已持續到第七天,去往普那卡的路上。

     烈日下穿過田野小徑。

    山丘樹叢中露出的黃色屋頂是切米拉康。

    由竹巴衮列的堂兄在十五世紀修建紀念這位修行人。

    當地習俗,渴望懷孕的女性會前來祈求得到加持,新生兒則抱過來取名。

    他們經過名為Pana的村落,走到敞開的空蕩蕩的谷底。

    山口狂風呼嘯。

    他撐開一頂黑色大尼龍遮陽傘,為她擋住驕陽直射。

    傘幾次被大風吹翻,他一次次耐心地把它折回來,重新舉到她的頭頂上。

     這是附近多楚拉山口刮過來的大風。

    他說,竹巴衮列曾經用神通降服多楚拉山口的衆多魔女。

    他自幼生長在嚴謹的寺院環境中,依戒律修行。

    二十五歲那年得到證悟,決定離開寺院,棄絕制度化的僧侶生活。

    他帶着弓箭和一隻小狗四處遊曆,經常衣不蔽體,在人多的集市中大聲唱道歌警醒世人。

    人們以神聖心态去看待他突破戒律蔑視世俗的行為方式。

    也許他的示現是在告訴衆生,修行應該抛棄外在的僞裝,越過人為的評價和界限。

     穿過無人的射箭場,持續上坡。

    草地上盛放的波斯菊搖曳纖細花枝,花瓣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迎面是寺院的石頭台階,盡頭有兩棵雙生巨大菩提樹,枝葉茂盛,風吹過發出摩擦低吟。

    她站在樹蔭下,撿起一片心髒形狀的菩提葉。

    他看到她的思緒,說,我們認為這兩棵樹來自菩提伽耶。

     殿堂裡在舉行儀式。

    五十多個僧人彙聚誦經,一對年輕夫婦穿着傳統服裝接受祝福。

    年輕僧人手裡舉着三件器物,木制陽具、長牙和鐵箭,一邊持咒,一邊在新娘的頭頂上敲擊三次。

    殿内隻有她與新娘兩位女子。

    僧人對她招手示意她往前。

    她合掌躬身往前。

    那三樣器物也落在她的頭頂。

    在震蕩之後,她想起春澤剛才對她的叮囑,如果不想懷孕,不要去接受僧人們的賜福儀式。

    這個儀式的力量太神奇。

     她走出佛殿,看到菩提樹下的春澤在微笑。

    她說,剛才糊裡糊塗走進去。

    我不想再有孩子,應該也不會有再懷孕的機會。

    他仍微笑着,手裡拿着收起的遮陽傘,愉快地說,我喜歡孩子。

    我們村子裡的人喜歡家裡有很多孩子。

     他開車帶她離開廷布,前往普那卡。

    天氣變化,森林中盤旋的公路白霧彌漫,濕氣氤氲。

    松柏樹影在霧氣中若隐若現。

    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多楚拉山口,陰氣更加濕冷。

    路口林立一層一層的紀念塔,他說這是皇家為撫慰在戰争中犧牲的将士的亡靈。

    在附近的休息站他們稍作小息,他倒給她一杯熱紅茶,取三五塊黃油小餅幹,在一路周到的照顧當中有不做作的溫情。

    一部分與職業相關,一部分也許是宗教傳統給予的影響。

    他們關注身邊人的需求,發乎自然。

     再上路。

    山路曲折延伸,越野車穿行在茫茫森林之中。

    從低谷到山頂植被發生變化。

    橡木、楓木、藍松、柏木、鐵杉、冷杉。

    遠處露出雪山峰頂。

    杜鵑花還未到花期,旺季通常指滿山遍野花朵盛開的季節,但所到之處也會遊人成群。

    他在高山之巅停下車,示意她下車觀賞白毛黑面猴子。

    氣溫很低,山上潮氣大,霧霭騰騰。

    她披上羊毛外套,在冷風細雨中走到馬路邊緣的森林邊上。

     金葉猴被認為是一種吉祥。

    它們數量很少,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舔食花蜜,在雨季喝葉子上的水。

    野生冷杉樹林中,大猴子帶着小猴子在樹枝間休憩玩耍,悠然自得。

    大猴看見她,互相凝視。

    它有古老而甯靜的黑色面容,一雙默默的眼睛,她輕聲對它說,你好。

    它發出一聲鳴叫,擺動長尾巴輕盈地躍上樹梢遠去。

     位于河口的普那卡宗堡。

    奔騰的母曲河和父曲河在此地交彙。

    遠遠望去,白牆高聳,檐壁雕琢,黃銅屋頂閃閃發光。

    大棵藍花楹樹,花朵盛放仿佛團團爛漫雲霧。

    他說,這裡的佛像在古代的一場大火之後重造,還曾多次發生災難,大火數十起,兩次水災。

    父曲河上遊冰川融水,宗堡就有可能遭受溺水。

    而人們反複地在很短時間裡再次用傳統手法修複。

     為什麼會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

     遠古時期這裡是古冰川融水彙合地帶,河水浩浩蕩蕩奔騰而過。

    之後由于地殼的擡升和冰川融水量減少,河谷縮小,慢慢形成平整的地面。

    人們在逐漸穩定的地面上修建起寺院,也許認為在兩條河流交彙之處有強烈的能量。

    現在河水已平靜。

     他在停車場停下車子。

    她在長途行車之後覺得疲倦,走到旁邊的村子用零錢買兩罐可樂。

    老人在泥路邊售賣自種的李子。

    小個,深紫色,因為爛熟,有些掉在地上變成軟醬。

    她買小袋,吃一個,不是很甜但有清香,是自然熟的野生果實。

    分給春澤可樂和李子,他躺在路邊的大岩石上,立刻享用起可樂,并且自得其樂地輕聲哼歌。

     她說,你的牙齒真白。

    這很少見到。

     他笑起來,我小時候每逢換牙,有牙齒掉落,母親就把牙齒碾碎,一邊往天上抛灑一邊念着,不要長馬牙,不要長驢牙,要長像白珍珠一樣的羊牙。

    所以我們每個人的牙齒都雪白整齊。

    但我想這其實應該與喝幹淨的水與常吃奶制品有關。

     你在唱什麼,我想知道意思。

     他翻譯給她聽。

    是瘋智之僧竹巴衮列的道歌。

     雖有太陽曬不幹的津液,不能做消渴之茶水。

     雖然正法密法深細深,不能不修證而得解脫。

     累積多聞而不修實相,如面對豐筵卻餓坐着。

     善知識賢者若不述不作,如毒蛇頭上珠寶能利益誰。

     若不識自有的佛陀,如此外尋寶物做什麼。

     若不識松坦持續之修行,除妄想又有何用。

     他說,我們經常唱道歌。

    有時很多人圍聚聽僧人或者老人唱,唱得好的會讓大家流下眼淚。

    這些傳統曲調已傳承下來好幾百年。

     他說,休息一下。

    帶你過河去看佛殿。

     他們走向廊橋。

    左邊是小宗堡,右邊是大片主要建築,大宗堡。

    她的目光被小宗堡吸引。

    他說,小宗堡是原始的宗堡所在地,裡面供一尊釋迦牟尼佛。

    每次發大水災,大水沖垮宗堡,佛陀像卻被架在廢墟之中留在原地。

    他們後來重修佛殿,保持它當年在洪災中幸存的傾斜角度。

    據說它會開口說話,有求必應。

     此時已走過廊橋,來到入口,迎面路口卧着一隻虎斑紋小貓,一雙溫柔的深綠色眼睛被黑色的眼線圍繞,慵懶地躺在那裡,看見她立即喵喵叫起來,起身走向她。

    它仿佛在這裡等候她已久。

    她蹲下來,它頂她的裙子,發出呼噜呼噜的聲音,溫熱的肚子輕輕蠕動。

    她小心翼翼抱起它,撫摸它圓圓的腦袋,心想,它在這裡應該見過很多陌生人。

    它已輾轉很多世。

     她放下它,它往前走并回頭對她輕聲叫喚,引領着她往佛陀殿方向走。

    她跟随它左拐,走上一段大麗花與萬壽菊盛開的石頭台階。

    紫薇花樹開在河岸邊。

    佛殿在盡頭仿佛一座孤島。

    小貓走在前面,跟她形影不離。

    她沿着外牆圍繞的轉經筒,決定先順時針繞行三圈。

    沿着石頭小徑,一邊走一邊伸手轉動經筒。

    午後光線呈現柔和,河面上波光粼粼,視野開闊。

     她感受到甯靜的喜悅自心的泉眼汩汩冒出。

    聽着經筒慢慢旋轉摩擦的聲音,轉過去,再轉過去。

    在佛殿大門處,看到一位背着草藥籮筐穿着長裙的年輕女子。